多层光盘、多层光盘记录装置以及多层光盘再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56601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层光盘、多层光盘记录装置以及多层光盘再现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盘记录装置以及光盘再现装置,尤其涉及一种 能够进行多层光盘的高速记录的多层光盘记录装置以及多层光盘再现 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与本发明有关的实现高速化的技术,例如,有专利文献l (曰
本特开2006-164374号公报)。在专利文献1中描述了一种用一片物镜 来将两束激光束同时照射到光盘内的多个记录层的方法。
专利文献l:日本特开2006-164374号公报(第12页,图2)
在以DVD为代表的光盘市场中,为了适应记录信息的大容量化而 光盘的高密度化得到了发展,近来使用蓝激光作为光源的Blu-ray、 HD-DVD技术均已实现产品化,在Blu-my方式下已经实现了单面 25GB的记录容量。此外,由于蓝激光的高输出化,其还能够实现对多 层媒体的记录,比如,Blu-ray2层光盘中就能够单面记录50GB的信息 数据。可以预测,对于这种增大记录容量的开发,今后也会以多层化 技术开发为中心而得以推进。
如上所述,由于采用了蓝光,大幅增加了一张光盘的记录容量, 但是随着记录容量的增加,也增加了在记录和再现处理中所需要的处 理时间。现在,随着光盘的进一步大容量化的实现6倍速等的高速记 录再现技术也得以推进,但在现行系统构成中由于光盘转速等方面因 素的制约,12倍速被认为是个极限。
作为这种高速化的技术,虽然有专利文献1的多层同时记录技术,
但是对于混合存在该多层记录层同时记录格式和已有的单层记录格式 的系统而言,记录区的管理变得很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控制方式进行稳定的 高速记录动作的多层光盘记录装置以及多层光盘再现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作为一种实施例,能够釆用权利要求范围中 所记载的本发明方案来实现。对于本申请所公开的发明中具有代表性 的方案的大致内容将在下面进行简单的说明。
艮口,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层光盘记录装置,用 于在其厚度方向上具有多个记录层的多层光盘上记录信息的多层光盘
记录装置,其具备可发出具有同一波长的N个(N是2以上的整数) 激光束的光拾取器,使上述N个激光束同时发光,上述多层光盘的N 层记录层中每隔1层构成第一记录层组,将上述光束聚焦在上述第一 记录层组上以同时对上述N层记录层进行记录,在改变记录层的时候, 与构成上述第一记录层组的各个记录层邻接的记录层构成第二记录层 组,将上述N个激光束聚焦到上述第二记录层组上以对上述N层记录 层同时进行记录。
根据本发明,能够以简单的控制稳定地使得对多层光盘的记录速 度实现高速度化。


图l是表示本发明多层光盘记录再现装置的方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激光束和记录轨道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多层光盘的物理地址的一个实施例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多层光盘记录再现装置的方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多层光盘记录再现装置的方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多层光盘记录再现装置的方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多层光盘记录再现装置的方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多层光盘记录再现装置的方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多个文件记录位置的一个实施例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多层光盘结构的一个实施例的图。 图ll是表示本发明的多层光盘结构的一个实施例的图。 附图标记 1:光盘;2:马达;
3:伺服驱动电路;
4:光拾取器;
4h第一光拾取器;
42:第二光拾取器;
5:激光驱动电路;
51:第一激光驱动电路;
52:第二激光驱动电路;
6:光检测电路;
61:第一光检测电路;
62:第二光检测电路;
7:伺服电路;
8:缓冲存储器;
9:再现系统信号处理电路;
10:记录系统信号处理电路;
U0 115:记录层;
121:第一激光束;
122:第二激光束;
123:第三激光束;
13-信号处理电路;
14:光盘记录再现装置;
15:驱动控制装置。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1是表示本发明多层光盘记录再现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方块图, 1是光盘、2是马达、3是伺服驱动电路、4是光拾取器、5是激光驱动 电路、6是光检测电路、7是伺服电路、8是缓冲存储器、9是再现系 统信号处理电路、IO是记录系统信号处理电路、110是L0记录层、111 是L1记录层、112是L2记录层、113是L3记录层、121是第一激光束、122是第二激光束、13是信号处理电路、14是光盘记录再现装置、 15是驱动控制装置。
在图1的实施例中,使用4层光盘作为光盘1,为了对应于2层同 时记录的方式,使得第一激光束121、第二激光束122发光。
首先,对光盘记录再现装置14的基本动作进行说明。通常从光拾 取器4中照射出的只有第一激光束121,比如将Blu-ray方式下的1次 写入光盘BD-R光盘1插入光盘记录再现装置14中,则通过马达2、 伺服电路7、伺服驱动电路3使光盘1旋转,将来自光拾取器4且被控 制为再现用功率值的第一激光束121照射到光盘1的记录面上。光检 测电路6检测从光盘1反射而来的第一激光束121的反射光的强弱, 由此得到再现数字信号列。接着,在缓冲存储器8、再现系统信号处理 电路9中对该再现数字信号列进行解码,读取光盘1上记录的控制信 号等信息,进行对光盘媒体的识别。这里,如果插入的光盘1被识别 为BD-R,则光盘记录再现装置14就成待机状态,之后,基于例如由 主机(host computer)构成的驱动控制装置15的指令,控制为数据的 记录或者再现状态。
在记录时,伺服驱动电路3经由伺服电路7的控制使得光盘1按 照预定速率旋转,同时进行第一激光束121的聚焦、跟踪控制以及最 佳记录功率控制等处理。接着将从信号处理电路14中的记录系统信号 处理电路10中输出的数字数据序列Wl送至激光驱动电路5,激光驱 动电路5将记录数据信号的功率值设定为规定的值,之后将该信息数 据依次记录到光盘1的轨道上。
再现时也是一样,伺服驱动电路3使得光盘1按照预定速度旋转, 同时进行第一激光束121的聚焦以及跟踪控制,对所记录的再现数字 数据序列R1依次进行再现。
下面对具有如此结构的光盘记录再现装置14中进行的高速动作进 行说明。
例如,为了在CAV (Constant Angular Velocity:恒定角速度)方式
下实现再现外周6倍速,能够通过伺服驱动电路3将马达2的转速控 制在每分钟4860转。接着,光检测电路6检测从光拾取器4输出的第 一激光束121的反射激光,扫描从光盘1内周向外周方向形成螺旋状的一条记录轨道,得到再现数字数据序列R1。此时,光盘l的外周部
分处的再现速度最快,为6倍速,再现信号频率数在2T (T是位周期) 的循环信号下为99MHz。此外,光盘l的内周部,由于马达2的转速 为每分钟4860转,所以为2.5倍速。
在这样的CAV方式下,光盘l的转速决定了最大倍速数,例如, 如果决定了马达2的允许转速在每分钟10000转以下(9720转),那么 其内周为5倍速、外周为12倍速就是其最大倍速。
接着,对信号处理电路13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在通过从再现 数字信号序列Rl中检测传输时钟的PLL电路以及使传输系统适于部 分响应的部分响应再现电路等的动作进行了数据再现之后,将再现数 据暂时存储在缓冲存储器8中。在再现系统信号处理电路9中,依次 读取存储在缓冲存储器8中的数据,经由同步信号检测电路、解调电 路、检错纠正电路等的电路动作(未图示)对记录在光盘1上的信息 数据进行再现。这些电路动作速度通过采用精细加工处理,能够相当 于12倍速。
这里,在一般的光盘记录再现装置14中,需要将作为光拾取器4 的光检测电路6的输出信号的RF信号或者伺服用信号等大量的信号传 输到电路基板,此外,在可动部和固定部之间也存在信号传输,因此, 光拾取器4和电路基板多是通过印刷在柔性片层上的导体布线进行连 接。但是,这种利用柔性片层的布线,在适于上述那样的可动部和固 定部的连接的情况下,布线间隔变得狭窄会导致布线间电容的增大, 在该布线间电容和传输线的电感产生共振,存在导致传输带宽变窄的 缺点。通过对柔性片层的设计(线长、线宽、线间隔)该传输带宽能 达到大约150MHz的程度。该带宽与上述Blu-ray方式的6倍速下的频 率波谱分布带宽范围相当,造成现有的装置结构下难于实现8倍速以 上的传输率。因此,根据该传输电路的频率特性,现有的系统结构下 能够实现稳定的动作的再现倍速为6倍速。
相对于以上说明的现有1束光束的方式,本发明中按照图1所示, 记录、以及再现时发出第一激光束121、第二激光束122,通过同时对 两个记录层进行记录和再现,实现了 2倍于现有技术的高速化。
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2个激光束的配置实例。图2中第一激光束121、第二激光束122在光盘1的记录轨道方向上形成同一线状(inline)。 图1所示的驱动控制装置15如果接到2层同时记录模式的指令就 使记录系统信号处理电路10按照2倍于现有技术的速度工作,同时输 出2个系统的记录信号数据序列Wl、 W2,并分别从光拾取器4发出 第一激光束121、第二激光束122。此时的记录信号数据序列Wl、 W2 分别与现有的单层记录时的数据传输速度相同。这里在本实施例中, 控制聚焦情况,使得第一激光束121的焦点聚在LO记录层110上,第 二激光束122的焦点聚在L2记录层112上。
接着让第一激光束121沿着L0记录层110的记录轨道、让第二激 光束122沿着L2记录层112的记录轨道,从光盘1内周向外周依次记 录信息数据。如此继续直到最外周记录结束,则各个激光束按照每个 记录层范围内进行层间跳跃(-卞y:Z)以及焦点调整,然后此次使 第一激光束沿着Ll记录层111的记录轨道,第二激光束122沿着L3 记录层113的记录轨道从外周向内周记录信息数据。
图3是表示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多层光盘的物理地址情况的一个 例子。
图3中光盘1具有6层记录层,物理地址是按照如下顺序依次增 加的结构,L0记录层内周—L0记录层外周—Ll记录层外周—Ll记录 层内周—L2记录层内周—L2记录层外周—L3记录层外周—L3记录层 内周—L4记录层内周—L4记录层外周—L5记录层外周—L5记录层内 周。在各个地址的最高位给予层编号,另外对于L0记录层110与L2 记录层112与L4记录层114,以及L1记录层111与L3记录层113与 L5记录层115,在同一半径位置处给予相同的物理地址。而且,这里, 作为一个例子虽然是对各个地址的最高位给予了层编号,但是也不限 于这种方式。
在对如此给予了物理地址的多层光盘进行信息记录的时候,如上 所述那样,如果按照每隔一层,且从同一半径位置在2层同时记录, 则仅是层编号不同,由于各个记录层中都能够在同一物理地址进行记 录,所以具有物理地址管理容易的效果。此外,在各层都没有可记录 区域之时而转换记录层时,虽然在对邻接记录层同时进行记录的情况 下需要按照2个记录层的量进行层间跳跃,但是在图1所示的本发明的每1层的同时记录方式下,各个激光束按照1层的量进行层间跳跃 即可,所以能很好地实现稳定且迅速地移动的效果。
这里,在使用了图2所示激光束配置的情况下使得两个记录层间 的记录物理地址一致,使向第二激光束122进行的数据传输相对于第 一激光束121仅迟于这两束激光束之间的距离的量就可以了。在再现 时也是一样,对于同一物理地址的再现数据来说,第二激光束122侧 要晚于第一激光束121。
图1中,在再现时,第一激光束121、第二激光束122分别设定成 再现用激光功率,通过与记录时相同的伺服处理,让第一激光束121 对L0记录层110,第二激光束122对L2记录层112同时进行再现, 得到再现信号序列R1、 R2。接着,继续上述处理直到最外周再现过程
结束,各个激光束仅按照i个记录层进行层间跳跃(層間-卞y:/)
和焦点调整,此次让第一激光束沿着L1记录层111、让第二激光束122 沿着L3记录层113的记录轨道从外周向内周进行再现。
本发明中,该2层同时记录方式中,如上所述,由于将一系列的 信息数据分成了 Wl、 W2这样的2个数据序列进行记录,所以再现时, 同时再现R1、R2两个数据序列,并依次并行存储到缓冲存储器8中去。 读取时,从数据的数据ID码等检测出数据地址编号,然后基于此信号 并行替换原来的串联数据列。
数据顺序确定之后,信号处理电路13进行倍速动作。也就是说, 在缓冲存储器8的读取之后,同步信号检测电路、解调电路、检错纠 正电路等,在比如12倍速模式(基本传输时钟频率为792MHz)下工 作。根据该结构,模拟信号工作区域可以实现相当于6倍速的工作带 宽,即使是使用现有使用的利用柔性片层来进行的信号传输也可以实 现12倍速的数据再现。此外,对于信号处理电路13的工作时钟频率 而言,也可以对处理的一部分进行并行化,从而进行縮减。通过这种2 层同时再现的工作方式,能够按照现有情况的1/2时间来再现记录数 据。
其中,本发明所使用的多层光盘中,在其制作过程中虽然可以预 想到各个记录层每个的偏芯量不同,但是通过作为光检测电路6的伺 服用控制信号的C1、 C2以及伺服电路7的输出信号S1、 S2,能够分
ii别独立地控制第一激光束121、第二激光束122的聚焦和跟踪控制,从 而与现有方法相比其能够容易的对应不同情况,并且也不需要复杂的 调整。
此外,在记录时发生了数据记录错误之际,采用与现有装置相同 的记录重试处理,在即使这样也无法修正之际,虽也可以进行替换处 理,但此时,记录重试处理、替换处理均是仅对应于该记录层,而使 得另外的激光束无法在再现模式下实施记录动作。不过,关于该替换 信息,可在同时记录中的记录层上所设置的光盘管理区域中先记录相 同信息。
图2虽然是以将第一激光束121配置在L0记录层110上,将第二 激光束122配置在L2记录层112上的实施例来进行说明的,但是只要 对记录时间进行管理,也可以实现将第一激光束121配置在L2记录层 112上,将第二激光束122配置在L0记录层110上。
图3所示的物理地址虽然是以L0记录层内周部作为起点的,但是 即使是将起点置于其外周部处也没问题。此时,物理地址按照如下顺 序依次增加,LO记录层外周—L0记录层内周—L1记录层内周—Ll记 录层外周—L2记录层外周一L2记录层内周—L3记录层内周—L3记录 层外周—L4记录层外周—L4记录层内周—L5记录层内周—L5记录层 外周。此外,图3中虽然是将光盘深层部定义为LO记录层,但是也可 以将其表层部定义为LO记录层,将其最深层部定义为L5记录层。
通过如上所述那样对2层同时进行信息数据记录、再现,能够让 记录或者再现所需要的时间变成现有情况的1/2。因此,即使使用如上 所述那样的柔性片层,也可实现12倍速的记录再现。
如上所示,虽然其是以使用了一个使得呈线状(inline)排布的2 个系统的激光束发光的光拾取器4为例进行的说明,但是使用2个以 上光拾取器分别发出l个以上激光束也是可以的。
图4示出了配置有两个光拾取器的例子。图4中2个光拾取器41、 42设置在成180度对置的位置上,按照各自独立运行的方式工作。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多层光盘记录再现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方块 图。图5中,与图1所示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41是 第一光拾取器,42是第二光拾取器,51是第一激光驱动电路,52是第二激光驱动电路,61是第一光检测电路,62是第二光检测电路。
第一光拾取器41具备第一激光驱动电路51、第一光检测电路61, 第二光拾取器42具备第二激光驱动电路52、第二光检测电路62,根 据其结构,其可以独立沿光盘1的半径方向移动。即,第一光拾取器 41、第二光拾取器42的聚焦、跟踪控制可以根据第一光检测电路61 的伺服用控制信号Cl、第二光检测电路62的伺服用控制信号C2以及 伺服电路7的输出信号Sl、 S2来分别独立控制。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2个独立的光拾取器41、 42,与图l所示的 实施例相对应,由于对2个激光束彼此的光盘半径位置并无限制,故 其可以实现如图5所示那样对邻接的2层(比如L0记录层110和Ll 记录层lll)的任意半径位置的同时记录。
以上,虽然是以180。对置地配置独立的2个系统的光拾取器为例 进行的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方式,比如也可以配置成大约 90度的间隔。此外,还可以设置3个系统的独立光拾取器,配置成大 约120度的间隔。
图6是表示本发明多层光盘记录再现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方框图。
虽然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是每隔一层就用第一激光束121、第二激 光束122同时照射的结构,但是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其结构为对 连续邻接的2层同时进行记录。图6中,第一激光束121沿着L0记录 层110的记录轨道,第二激光束122沿着L1记录层111的记录轨道, 从光盘1的内周向外周依次记录信息数据。如此直至最外周记录过程 结束后,各个激光束仅按照两个记录层的量进行层间跳跃和焦点调整, 此次第一激光束沿着L2记录层112的记录轨道、第二激光束122沿着 L3记录层113的记录轨道从外周向内周记录信息数据。
与图l所示的实施例相对的,虽然Ll记录层lll、 L2记录层112 的记录方向相反了,由于其是进行利用物理地址的记录再现控制,故 而其工作也完全不会出现问题。
此外,在上述说明中,虽然第一激光束是沿着L2记录层112的记 录轨道,第二激光束122是沿着L3记录层113的记录轨道,从外周向 内周进行信息数据记录的,但是该过程也可以是从内周向外周去进行 记录的。以上,虽然是以使用4层光盘和双系统激光束的情况为例进行的 说明,但是本发明并非仅限于上述方式,也可以是6层光盘和双系统
激光束、6层光盘和3系统激光束等的组合方式,即使层数以及激光束 数量进一步增多,本发明方案也可与其对应。在使用3系统激光束的 情况下,也可实现对3层同时进行信息数据记录、再现,故而可将记 录和再现所需要的时间缩短到现有情况的三分之一,与使用双系统激 光束时相比进一步实现了高速化。
图7是表示了本发明的多层光盘记录再现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 方框图。其中与图1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114是L4 记录层、115是L5记录层、123是第三激光束,其与图1相比,区别 在于使用了6层光盘、3系统激光束。
图7中驱动控制装置15 —旦发出3层同时记录模式的指令,则记 录系统信号处理电路10按照3倍于现有技术的速度进行工作,同时输 出3系统记录信号数据序列Wl、 W2、 W3,并使得光拾取器4分别产 生第一激光束121、第二激光束122、第三激光束123。此时的记录信 号数据序列Wl、 W2、 W3各自实现与现有技术中单层记录时相同的数 据传输速度。这里,在本实施例中进行了聚焦控制,使得第一激光束 121的焦点聚焦在LO记录层110上,第二激光束122的焦点聚焦在L2 记录层112上,第三激光束123的焦点聚焦在L4记录层114上。
接着,使得第一激光束121沿着L0记录层110的记录轨道,第二 激光束122沿着L2记录层112的记录轨道,第三激光束123沿着L4 记录层114的记录轨道,从光盘1内周向外周依次记录信息数据。如 此直至最外周记录过程结束后,各个激光束仅按照1个记录层的量进 行层间跳跃和焦点调整,此次使得第一激光束沿着L1记录层111的记 录轨道、第二激光束122沿着L3记录层113的记录轨道、第三激光束 123沿着L5记录层115的记录轨道从外周向内周进行信息数据记录。
通过如上方式那样在3层同时记录信息数据,记录所需要的时间 可縮短到现有技术的三分之一。
再现时,同样通过3层同时工作的方式,能够以现有技术的三分 之一的时间来进行记录数据的再现。
这里,第一激光束121、第二激光束122、第三激光束123的聚焦、跟踪通过光检测电路6的伺服用控制信号Cl、 C2、 C3以及伺服电路7 的输出信号S1、 S2、 S3分别独立地控制。
以上虽然是以每隔1层对3层记录层同时记录的方式为例进行的 说明,但是按照上述那样的方式对连续3层进行同时记录再现也是可 以的。此外,光盘旋转控制如果按照上述那样的CAV方式的话,那么 还可以实现如下效果,即可以实现高速访问各层内、各层间的记录区 域。
实施例2
图8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方框图。
图8与图1采用同一部件构成,该例示出了第一激光束121是记 录专用、第二激光束122是再现专用,其与L0记录层110的记录再现 对应的情况。
单层记录时,与现有结构相同,通过l个系统的激光束工作即可, 图8中使得第一激光束121、第二激光束122的任何一个工作,切换到 记录、再现模式均可。比如,在使用第一激光束121的时候,根据记 录信号处理电路13所输出的记录数据序列Wl、再现信号数据序列Rl 工作。
与此对应的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第一激光束121、第二激光束 122共同将焦点重合至L0记录层U0上。根据该结构,在利用第一激 光束121进行了对LO记录层110的记录之后,通过第二激光束122对 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再现,如此连续地进行记录数据和再现数据之间的 核对(U — K77夕,^卜写后读)。结果是,在上述现有方法中, 在记录之后将1束激光束从记录转换成再现,且通过轨道跳跃等方式 使激光束移动到之前所记录的数据开始点,以进行写后读处理,与这 种方法相对的,本发明中由于在第一激光束121记录之后能够迅速用 第二激光束122连续进行再现,无需轨道跳跃,故具有能够以一半于 现有技术的时间进行写后读处理的效果。
此外,在本发明的单层记录层的数据再现之际,使得第一激光束 或者第二激光束的任一个工作即可,此时,由于可切断信号处理电路 13中未使用的电路部分的电源,故而其消耗电力可等同于现有的装置。
以上,虽然是对2层同时记录方法以及单层记录方法进行了阐述,但是对应于高速记录的必要性也可以混合使用上述方法。
图9表示出了在多层光盘上记录多个数据文件的时候的记录区域
分布的一个例子。图中的数字分别示出了记录文件的记录顺序,a、 b 表示该文件是同时记录的,箭头表示记录文件的大小。
文件1是在同时记录模式下记录在L0记录层110、 L2记录层112 上的(la、 lb)。接着,文件2是在普通单层记录模式下紧接着L0记 录层110的文件1记录结束部(la)记录的(2)。文件3是在同时记 录模式下从LO记录层110的文件2记录结束部(2)和L2记录层112 的同一物理地址处开始记录的。此时由于文件较大,在LO记录层110、 L2记录层112记录结束时分别进行了 1个记录层的跳跃,在Ll记录 层111和L3记录层113上接着记录(3a、 3b)。接着,文件4是在普 通单层记录模式下接续L2记录层112的文件1记录结束部(lb)记录 的(4)。文件5是在同时记录模式下从L1记录层111的文件3记录结 束部(3a)和L3记录层113的文件3记录结束部(3b)开始记录的(5a、 5b)。最后文件6是在普通单层记录模式下接着Ll记录层111的文件5 记录结束部(5a)记录的(6)。
如上那样进行2层同时记录时,通过控制使得在各个记录层中从 同一物理地址开始记录,即使是混合使用了单层记录格式,其也具有 物理地址的管理变得容易的效果。
这里,最深层的LO记录层110由于与已有的BD—R具有同样深 度,图9所示的文件2也可使用现有的Blu—ray光盘再现装置进行再 现。因此本发明的多层光盘记录再现装置中,如果是记录想用现有光 盘再现装置再现的信息数据的话,能够选择LO记录层110。
以上虽然是对普通的文件数据记录进行的说明,但是也可以适用 于记录数据为图像信息的情况。随着高清播放的普及,图像信息越来 越要求可实现高速、大容量的传输,故而即使是对于进行这些记录的 记录器也要求其高品质化、高速度化。因此,需要使得图像压縮率尽 可能低,庞大的信息数据能够及时记录。对应于如此要求,本发明中 由于能够同时对两个记录层进行记录,即使是对于高清图像信息那样 的大容量数据,也可通过将记录数据在2个层间分成1/2来实现高速记 录。对于再现而言,也是由于能够在2层同时再现大量信息数据,故具有能够得到更高品质的图像信号的效果,这种方式不仅适用于写入 型、可擦写型光盘,也可适用于ROM等的再现专用光盘。
此外,如果如上所述,对最深层的L0记录层110和L2记录层112 同时记录,通过现有光盘再现装置对LO记录层110进行再现,那么还 可按照相当于标准图像的方式实现再现。
实施例3
图IO表示了本发明的多层光盘的一个例子。图IO表示的是对应 多激光束的多层光盘,其记录轨道引导用沟道或物理地址等形成在L0 记录层110, L1 L5记录层是仅记录膜的构造。
通过具备如上所述那样的2个以上的激光束,比如让第一激光束 121聚光在L0记录层110上,进行跟踪(卜,:y年y夕、')以及记录地 址控制,让第二激光束122聚光在其它记录层上,比如聚光在L1记录 层111上,由此进行记录再现工作。此时,进行控制使得第二激光束 122的跟踪追随第一激光束121而工作。
根据如上结构,L1 L5记录层中也可不要记录轨道引导用沟道而 仅形成记录膜,由于无需对各个记录层实施贴合位置精度管理,故具 有能大幅度降低光盘成本的效果。
图10虽然表示的是将记录轨道引导用沟道或物理地址等形成在 L0记录层110上的例子,但是也可以将其形成在接近光盘表面的以L5 记录层115为代表的任何一个记录层上。
图11表示了本发明又一个多层光盘的例子。图11所示的多层光 盘中,记录轨道引导用沟道或物理地址等形成在LO记录层110、 L2记 录层112、 L4记录层114上,Ll记录层lll、 L3记录层113、 L5记录 层115仅为记录膜的构造。
图IO所示的多层光盘中,由于将第一激光束121的跟踪控制同时 用于第二激光束122的跟踪,那么一旦对具有1次记录轨道引导用沟 道的L0记录层110和其它记录层进行了同时记录,那么从此次之后就 仅能对应单层记录。与此相对的,在图ll所示的多层光盘中,由于具 有每隔1层具有记录轨道引导沟道的记录层,所以具有能够实现2层 同时记录的效果。
以上虽然是对本发明的多层光盘记录再现装置的实施例进行的说
17明,但是本发明并非仅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 内,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组合、各种改良和变形。
例如,虽然是以Blu—ray光盘装置为例对本发明的详细内容进行 的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该方式,还可以适用于DVD装置、CD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多层光盘记录装置,其用于在厚度方向上具有多个记录层的多层光盘上记录信息,该多层光盘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发出同一波长的N个激光束的光拾取器,其中,N是2以上的整数,使所述N个激光束同时发光,所述多层光盘的由每隔1层的N层记录层构成第一记录层组,将所述N个激光束在所述第一记录层组上聚光,同时对所述N层记录层进行记录,在改变记录层的时候,与构成所述第一记录层组的各个记录层邻接的记录层构成第二记录层组,将所述N个激光束在所述第二记录层组上聚光,同时对所述N层记录层进行记录。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光盘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拾取器能够将所述N个激光束在所述多层光盘的轨道方向上照射在同一线上。
3、 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多层光盘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层光盘在将沿所述多层光盘厚度方向从内部向外部配置的 所述多个记录层分别作为第O记录层、第一记录层、第二记录层、…… 第m记录层时,物理地址数据被依次连续分配给所述第0记录层到所 述第m记录层,并且在第偶数个记录层中是从内周侧向外周侧,在第 奇数个记录层中是从外周侧向内周侧进行连续分配,在各个记录层的 所述物理地址数据中附加有与各个记录层的层编号对应的信息,其中, m为0以上的整数。
4、 如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层光盘记录装置,其特征 在于通过写后读处理对任何一个记录层的记录数据检测错误,并实施 所述记录数据的交替处理时,将交替信息记录到该记录层的光盘管理 用区域以及同时记录中的其它记录层的光盘管理区域中。
5、 如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层光盘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仅对一个记录层进行记录时,相对于光盘旋转方向使用上游侧 的激光束来对所述记录层进行数据记录,并将下游侧激光束设定为再 现用功率,聚光到与上游侧激光束相同的记录层,对利用上游侧激光 束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再现,并检测记录数据的错误。
6、 如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层光盘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将使用仅能够再现单层或者2层光盘的装置所再现的数据记录 到所述多层光盘中的情况下,将所述数据记录到所述多层光盘的最深 的记录层。
7、 一种多层光盘再现装置,其用于对在厚度方向上具有多个记录层的多层光盘上记录有的信息进行再现,该多层光盘再现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发出同一波长的N个激光束的光拾取器,其中,N是2以上的整数,使所述N个激光束同时发光,所述多层光盘的由每隔1层的N层 记录层构成第一记录层组,将所述N个激光束在所述第一记录层组上 聚光,对所述第一记录层组的记录层进行再现,在改变记录层的时候,与构成所述第一记录层组的各个记录层邻 接的记录层构成第二记录层组,将所述N个激光束在所述第二记录层 组上聚光,同时对N层记录层进行再现。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层光盘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拾取器能够将所述N个激光束在所述多层光盘的轨道方向上照射在同一线上。
9、 如权利要求7或者8所述的多层光盘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光盘在将沿所述多层光盘厚度方向从内部向外部配置的 所述多个记录层分别作为第O记录层、第一记录层、第二记录层、……第m记录层时,物理地址数据被依次连续分配给所述第0记录层到所 述第m记录层,并且在第偶数个记录层中是从内周侧向外周侧,在第 奇数个记录层中是从外周侧向内周侧进行连续分配,在各个记录层的 所述物理地址数据中附加有与各个记录层的层编号对应的信息,其中, m为0以上的整数。
10、 一种在厚度方向上具有多个记录层的多层光盘,其特征在于: 在将沿所述多层光盘厚度方向从内部向外部配置的所述多个记录 层分别作为第0记录层、第一记录层、第二记录层、……第m记录层 时,物理地址数据被依次连续分配给所述第0记录层到所述第m记录 层,并且在第偶数个记录层中是从内周侧向外周侧,在第奇数个记录 层中是从外周侧向内周侧进行连续分配,在各个记录层的所述物理地 址数据中附加有与各个记录层的层编号对应的信息,其中,m为0以 上的整数。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以简单控制方式进行稳定高速记录动作的多层光盘记录装置以及多层光盘再现装置。作为该多层光盘装置,其结构具备发出同一波长的N个激光束的光拾取器,其中,N是2以上的整数,使所述N个激光束同时发光,所述多层光盘的由每隔1层的N层记录层构成第一记录层组,将所述N个激光束在所述第一记录层组上聚光,同时对所述N层记录层进行记录,在改变记录层的时候,与构成所述第一记录层组的各个记录层邻接的记录层构成第二记录层组,将所述N个激光束在所述第二记录层组上聚光,同时对所述N层记录层进行记录。
文档编号G11B7/24GK101609693SQ20091013076
公开日2009年12月23日 申请日期2009年2月27日 优先权日2008年6月20日
发明者山崎茂 申请人:日立乐金资料储存股份有限公司;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