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盘装置、光盘、记录方法和再现方法

文档序号:6773499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光盘装置、光盘、记录方法和再现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追踪光盘的基准层的轨道的同时,在记录层的规定的深度位置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现的体记录型的光盘装置和光盘等。
背景技术
近年来,开发了边追踪基准层的轨道边在记录层的规定的深度位置记录信息的光盘装置和光盘(参照专利文献1)。通过在体记录型光盘上使两个系统的光束在同一焦点位置上干涉,形成衍射极限尺寸的微反射器(微全息图),利用这一点在记录层中规定的深度位置上记录信息。此外,在微反射器技术中,在专利文献2中,以“利用在光盘中设置了两层的定位层,能够高精度地对将光束聚光在记录层内的目标位置上时的焦点位置进行控制”为课题, 并记载有“光盘装置20,通过跟踪倾斜误差信号生成电路23F,按照式(6)以与目标位置PG 的深度d相应的比率将跟踪偏移误差信号STEl和STE2相加,算出跟踪倾斜误差信号SLEl, 基于其使物镜11向跟踪倾斜方向旋转驱动,由此能够使蓝色光束Lbl的焦点!^bl向跟踪偏移方向移动并聚焦在目标位置PG上,进而基于透过了物镜11和12的蓝色光束Lbl的检测结果,在跟踪偏移方向上控制可动反射镜62中反射面62A的角度,由此能够使焦点冊2与焦点!^bl对准在一起。”(参照专利文献2摘要)。专利文献3中,以“提供一种对于能在记录层的不同深度位置记录信息的光盘,能够迅速地记录和/或再现信息的光信息记录再现装置”为课题,并记载有“在记录层中的规定的深度位置上记录信息时,因为会记录与该深度位置相关的信息(例如No. 1等),所以在信息的记录/再现中,在因例如振动等外部干扰导致来自半导体激光器LD的光束跳至其他深度位置的情况下,通过事先存储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现的深度位置(第一层)的信息,能够基于已存储的深度位置的信息立即返回原来的深度位置(第一层),能够无延迟地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现。,,(参照专利文献3摘要)。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9-187635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9-170036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9-645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上述微反射器方式中,因为边追踪基准层上形成的轨道边通过微反射器在记录层的规定的深度位置上进行记录,所以按照与基准层的轨道的螺旋相同的轨迹对记录层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现。但是,现有的技术中,例如,若基准层的轨道是从内周向外周以螺旋状形成的,则通过微反射器在记录层上记录的轨迹在所有层上都同样从内周向外周以螺旋状形成,所以当在最外周结束记录或再现时,若要对记录层中的下一层进行记录或再现,则需要使光束移动到最内周,存在记录或再现中断的时间变长的问题。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完成,其目的在于,在边追踪基准层边对记录层进行记录、再
4现的光盘记录再现方式中,缩短使光束在光盘的半径方向上移动的时间,由此缩短记录或再现中断的时间。本申请中公开的发明中有代表性的一个例子如下所述。即,一种在光盘上记录信息和/或对信息进行再现的光盘装置,该光盘包括具有附加了地址信息的螺旋状轨道的基准层和能够以追踪上述基准层的轨道的方式在规定的深度位置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现的记录层,该光盘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光源,其射出在上述基准层的轨道上聚光的第一激光;和第二光源,其追踪上述第一激光聚光的上述基准层的轨道,射出在上述记录层的规定的深度位置聚光的第二激光,根据上述第二激光聚光的上述记录层的深度位置, 上述第一激光在轨道的螺旋方向相互不同的2个基准层中对应的螺旋方向的基准层的轨道上聚光。根据本发明的代表性的实施方式,在以追踪基准层的方式对记录层进行记录、再现的光盘记录再现方式中,能够缩短使光束在光盘的半径方向上移动的时间,由此能够缩短记录或再现中断的时间。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的结构的框图。图2是表示光盘的基准层RL的轨道的螺旋方向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图3是表示红色光束和蓝色光束的焦点位置的关系的示意图。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光盘的详细结构的示意图。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例中再现处理的详细步骤的流程图。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例中记录处理的详细步骤的流程图。图7的框图表示第一实施例中对具有使用了双光子吸收化合物的记录层的光盘进行记录、再现的光盘装置的结构。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例中光盘装置的记录、再现的步骤的流程图。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例中再现处理的详细步骤的流程图。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例中记录处理的详细步骤的流程图。符号说明1 光盘2 光拾取器3 主轴电机4 系统控制器5、6激光器驱动电路7、8信号生成电路9 中继透镜驱动电路10 致动器驱动电路11 主轴电机驱动电路12 开闭器驱动电路201伺服用激光器205、220 物镜
206、221 致动器208、216 光检测器209记录再现用激光器214、219 中继透镜222 开闭器RL 基准层WL 记录层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

各实施方式。[实施例1]图1是表示本实施例中的光盘装置的结构的框图。光盘1具有基准层RL和能够在离基准层RL的距离不同的多个深度位置上记录用户数据的记录层WL,其中,在该基准层RL上,进行记录或再现的轨道的地址和用于记录或再现的光盘固有信息作为抖动(wobble)的引导沟形成为轨道。光拾取器2包括伺服光学系统,其用于对基准层RL进行伺服控制,并从抖动的轨道再现轨道的地址和光盘固有信息,对用于管理记录在记录层上的数据的信息等进行记录、再现;和信息光学系统,其用于在距基准层RL的距离不同的多个深度位置上记录、再现数据。首先,对记录动作进行说明。光拾取器2中,伺服用的激光器201例如是出射波长约650[nm]的红色光束的半导体激光器,基于激光控制电路5的控制,出射规定光量的红色光束Lrl,使其入射到准直透镜202。准直透镜202,将红色光束Lrl从发散光变换为平行光,使其入射到分束器203。分束器203具有反射率因光束的波长而异的波长选择性(分色性),使波长约650[nm]的光束以大致100%的比例反射,并且使波长约405 [nm]的光束以大致100%的比例透射。由此,波长约650[nm]的红色光束Lrl以大致100%的比例反射, 并入射到下一个分束器204。透过分束器204的红色光束Lrl入射到物镜205。物镜205 使红色光束Lrl聚光,向光盘1的基准层RL照射。此时,红色光束Lrl在光盘1的基准层 RL上反射,成为朝向红色光束Lrl的相反方向的红色反射光束Lr2。红色反射光束Lr2被物镜205变换为平行光,入射到分束器204。此时,红色反射光束Lr2被分束器204反射,入射到聚光透镜207。聚光透镜207使红色光束Lr2会聚,照射到光检测器208。在信号生成电路7中,根据光检测器208的输出,生成聚焦误差信号和跟踪误差信号等用于伺服控制的信号、从形成在基准面RL上的抖动的轨道来再现用于控制光盘1的旋转的旋转同步信号和轨道的地址的信号、用于再现对记录层WL进行记录的光束的强度等光盘固有信息或者用于管理记录层WL上记录的用户数据的信息等的信号,输出到系统控制器4。系统控制器4中,基于来自信号生成电路7的聚焦误差信号和跟踪误差信号,将聚焦控制信号和跟踪控制信号输出到致动器驱动电路8。物镜205以与致动器206 一体动作的方式构成,根据致动器驱动电路10的输出,对致动器206在聚焦方向和跟踪方向上进行驱动,由此以红色光束Lrl在聚焦于基准层RL的状态下追踪轨道的方式进行伺服控制。此外,系统控制器4中,基于从信号生成电路7输出的旋转同步信号将主轴控制信号输出到主轴驱动电路11。利用主轴驱动电路11的输出来驱动主轴电机3,从而以主轴电机 3上装入的光盘1成为规定的旋转速度的方式进行控制。此外,形成在光盘1的基准层RL上的轨道例如图2所示以螺旋状形成,通过以红色光束Lrl追踪基准层的轨道的方式进行跟踪控制,能够从光盘1的内周到外周连续进行记录或再现。关于基准层RL的详细结构,将在后文中说明。如上所述,光拾取器2的伺服光学系统中,对光盘1的基准层RL照射红色光束 Lrl,基于其反射光即红色反射光束Lr2的受光结果,在系统控制器4的控制之下进行物镜 205的聚焦控制和跟踪控制,以使红色光束Lrl追踪基准层RL的轨道。其中,考虑到利用红色光束对基准层RL进行记录或再现时光盘1的倾斜引起的彗差的影响,优选红色光束入射一侧的光盘1的表面到基准层RL的距离为0. 6mm左右。信息光学系统,对作为信息记录介质的光盘1,从相互相反的方向分别照射蓝色光束,在记录层WL内使两光束的焦点对准在同一位置。信息光学系统中,用于记录、再现数据的激光器209,例如是出射波长约405[nm] 的蓝色激光的半导体激光器,基于激光驱动电路6的控制,出射规定光量的蓝色光束LbO, 使其入射到准直透镜210。准直透镜210,将蓝色光束LbO从发散光变换为平行光,使其入射到分束器211。分束器211使光束以约50%的比例透射,使其余50%反射。由此,使蓝色光束LbO的约50%透射而成为蓝色光束Lbl,使其余约50%反射而成为蓝色光束Lb2。蓝色光束Lbl在被反射镜212反射后,入射到分束器213。分束器213使蓝色光束Lbl以规定比例透射,入射到中继透镜214。中继透镜214,利用可动透镜214A将蓝色光束Lbl从平行光变换为会聚光或发散光,然后利用固定透镜214B使该蓝色光束Lbl的会聚状态变化,入射到分束器203。此处,可动透镜214A,在未图示的致动器的作用下沿蓝色光束Lbl的光轴方向移动,基于中继透镜驱动电路9的输出使可动透镜214A移动,从而使从固定透镜214B 出射的蓝色光束Lbl的会聚状态变化。分束器203根据蓝色光束Lbl的波长使其透射,并入射到分束器204。分束器204 使蓝色光束Lbl以规定比例透射,并入射到物镜205。物镜205,使蓝色光束Lbl聚光,透过光盘1的基准层RL在记录层WL内聚焦。此处,蓝色光束Lbl的蓝色光焦点Fbl的位置,由从中继透镜214的固定透镜214B出射时的会聚状态决定。即,蓝色光焦点Fbl,根据可动透镜214A的位置在记录层WL内沿聚焦方向移动。由此,从光盘1的基准层RL—侧照射蓝色光束Lbl,使焦点Fbl位于记录层WL内,然后通过中继透镜214中可动透镜214A的位置来调整该焦点Fbl距离基准层RL的深度Rd。可动透镜214A的移动距离和蓝色光束Lbl的蓝色光焦点Fbl的移动距离设计为大致成比例关系,例如使可动透镜214A移动l[mm]时,蓝色光束Lbl的蓝色光焦点Fb移动30 [ μ m]。另一方面,在分束器211上反射的蓝色光束Lb2,入射到开闭器222。开闭器222 按照来自系统控制器4的指令,由开闭器驱动电路12的输出驱动,在记录时开闭器打开,使从分束器211入射的蓝色光束Lb2透过,在再现时开闭器关闭,遮挡从分束器211入射的蓝色光束Lb2。透过开闭器222的蓝色光束Lb2在反射镜217和218上依次反射,之后入射到中继透镜219。中继透镜219与中继透镜214相同地构成,具有与可动透镜214A和固定透镜214B分别对应的可动透镜219A和固定透镜219B。中继透镜219,利用可动透镜219A将蓝色光束Lb2从平行光变换为会聚光或发散光,然后利用固定透镜219B使该蓝色光束Lb2的会聚状态变化,入射到物镜220。此外,中继透镜219中与中继透镜214同样,基于中继透镜驱动电路9的输出,由致动器(未图示)使可动透镜219A移动,由此能够改变从固定透镜219B输出的蓝色光束Lb2的会聚状态。物镜220,具有与物镜205同样的光学特性,使蓝色光束让2聚光,向光盘1的记录层WL照射。此处,该蓝色光束Lb2的焦点冊2的位置,由从中继透镜219的固定透镜219B 出射时的会聚状态决定。即,蓝色光焦点冊2,与可动透镜219A的位置相应地在记录层WL 内沿聚焦方向移动。由此,从光盘1的记录层WL—侧照射蓝色光束Lb2,使焦点冊2位于记录层WL内,然后通过中继透镜219中可动透镜219A的位置来调整该焦点冊2距离基准层 RL的深度Rd2。可动透镜219A的移动距离和蓝色光束Lb2的蓝色光焦点1 的移动距离设计为大致成比例关系,例如使可动透镜219A移动1 [mm]时,蓝色光束Lb2的蓝色光焦点冊2 移动 30 [ μ m]。蓝色光束Lb2先会聚到焦点冊2,然后边发散边进一步前进。以下,将该光束称为蓝色透射光束Lb3。蓝色透射光束Lb3,通过入射到物镜205来使发散角得到调整,之后以沿蓝色光束Lbl的光路向相反方向行进的方式,依次通过分束器204、分束器203和中继透镜214,入射到分束器213。分束器213使蓝色透射光Lb3以规定比例反射,并利用聚光透镜215使之会聚,照射到光检测器216。光检测器216对蓝色透射光Lb3的一部分进行检测,并向信号生成电路 8输出与此时检测出的光量相应的检测信号。信号生成电路8中,生成表示蓝色光束Lbl的焦点与蓝色光束Lb2的焦点冊2 的聚焦方向上的偏离量的聚焦误差信号和表示跟踪方向上的偏离量的跟踪误差信号,向系统控制器4输出。系统控制器4中,基于来自信号生成电路8的聚焦误差信号和跟踪误差信号对致动器驱动电路10输出聚焦控制信号和跟踪控制信号。物镜220以与致动器221 —体动作的方式构成,通过根据致动器驱动电路10的输出将致动器221在聚焦方向和跟踪方向上驱动,从而使蓝色光束Lb2的焦点冊2与在蓝色光束Lbl的焦点!^bl对准在一起,以使蓝色光束Lb2的焦点冊2追踪蓝色光束Lbl的焦点的方式进行伺服控制。由此,如图3所示, 蓝色光束Lb2和蓝色光束Lbl的焦点位置定位在距基准层RL深度Rd(η)的相当于第η层的记录层WL内,通过干涉形成微全息图,进行记录。接着对再现动作进行说明。在再现时,利用伺服光学系统与记录时同样地对光盘 1的基准层RL照射红色光束Lrl,基于其反射光即红色反射光束Lr2的受光结果,在系统控制器4的控制之下进行物镜205的聚焦控制和跟踪控制,使红色光束Lrl追踪基准层RL的轨道。另一方面,信息光学系统中与记录时同样,激光器209基于激光器驱动电路6的控制,出射与再现对应的规定光量的蓝色光束LbO,并使之入射到准直透镜210。准直透镜 210,将蓝色光束LbO从发散光变换为平行光并使之入射到分束器211。与记录时同样地,在分束器211上反射的蓝色光束Lb2入射到开闭器222。开闭器222在再现时按照来自系统控制器4的指令,由开闭器驱动电路12的输出关闭,遮挡蓝色光束Lb2。由此,在再现时仅有从分束器211透射的蓝色光束Lbl照射到光盘1。透过分束器211的蓝色光束Lbl经过反射镜212、分束器213,入射到中继透镜214。利用中继透镜214使蓝色光束Lbl的会聚状态变化,并使之入射到分束器203。分束器203,按照蓝色光束Lbl的波长使之透射,并入射到分束器204。分束器204 使蓝色光束Lbl以规定比例透射,并入射到物镜205。物镜205,使蓝色光束Lbl聚光,透过光盘1的基准层RL,在记录层WL内聚焦。此处,蓝色光束Lbl的蓝色光焦点的位置由从中继透镜214的固定透镜214B出射时的会聚状态决定,能够使其聚焦在记录层WL内作为全息图形成的多个层的任意层上。被全息图反射的光成为蓝色反射光束冊11·,沿蓝色光束Lbl的光路在相反方向上行进,通过物镜205、分束器204、分束器203、中继透镜214,入射到分束器213。分束器213使蓝色透射光束Lblr以规定的比例反射,利用聚光透镜215 使之会聚,照射到光检测器216。光检测器216对信号生成电路8输出与检测到的光量相应的检测信号。信号生成电路8中,生成与形成在光盘1上的全息图相对应的再现信号,输出到系统控制器4。系统控制器4中,基于再现信号进行解码等处理,由此进行记录在光盘1 上的数据的再现。对于本实施例中的光盘装置,说明了既进行上述记录动作又进行上述再现动作的例子,但是本发明当然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仅进行上述再现动作的光盘装置等,也包括在本发明中。以下,对于本实施例的光盘和记录再现动作中具有特征性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图4是表示本实施例中的光盘1的详细结果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基准层RL具有2个基准层。即,RL(O)和RL(I)各自都是基准层,各层的轨道的螺旋方向相反。此外,WL (η)是自基准层一侧起的第η个记录层,WL (2m)——即第偶数个层——以与基准层RL(O)相同的螺旋方向进行数据的记录,WL(2m+l)——即第奇数个层——以与基准层RL(I)相同的螺旋方向进行数据的记录。接着,用图5的流程图详细说明对图4的光盘进行的再现处理。首先,设定记录层WL中要再现的层η和与记录层WL的再现开始半径位置对应的基准层RL上的轨道位置HS500)。接着,判定要再现的层η是偶数层还是奇数层(S501)。 偶数层的情况下,使红色光束Lrl的焦点位置移动到基准层RL(O) (S502)。奇数层的情况下,使红色光束Lrl的焦点位置移动到基准层RL(I) (S503)。接着,移动中继透镜214中可动透镜214Α的位置,以使蓝色光束的焦点到达要再现的层的深度Rd(n) (S504)。基于形成在基准层RL上的轨道的地址,使红色光束Lrl移动到基准层RL的轨道位置r (S505)。 由此,使蓝色光焦点的聚焦方向和跟踪方向的位置与要再现的全息图的位置一致,开始对记录在记录层WL的η层上的用户数据进行再现(S506)。步骤S507中,判断是否再现了全部请求的数据,在再现了全部数据的情况(是)下结束处理。在没有再现全部数据的情况(否)下,根据从基准层RL再现的轨道的地址信息判断是否再现到了正在再现的层的末端(S508)。在没有再现到正在再现的层的末端的情况(否)下,返回步骤S507的处理,继续数据的再现。在已再现到正在再现的层的末端的情况(是)下,暂时停止再现(S509),使要再现的层η为n+1 (S510),设定与记录层WL的η层的再现开始半径位置对应的基准层RL 上的轨道位置r (S511)。此处,记录层WL的η层的再现开始位置,在偶数层上配置在内周, 在奇数层上配置在外周。更新要再现的层η和轨道位置r,返回步骤S501。因为经过步骤 S510后,要再现的层的奇偶发生了改变,所以在步骤S501中分支到与上次不同的处理,使焦点位置移动到不同的基准层RL。之后,更新要再现的层η和轨道位置r,使红色光束Lrl
9的焦点位置交替在基准层RL(O)和RL(I)间移动,边改变蓝色光焦点Fbl要再现的层的深度Rd(η),边反复步骤S501之后的处理,直到再现了全部请求的数据。接着,用图6的流程图详细说明对图4的光盘进行记录的处理。首先,设定记录层WL中要进行记录的层η和与记录层WL的记录开始半径位置对应的基准层RL上的轨道位置r (S600)。接着,判定要进行记录的层η是偶数层还是奇数层 (S601)。偶数层的情况下,使红色光束Lrl的焦点位置移动到基准层RL(O) (S602)。奇数层的情况下,使红色光束Lrl的焦点位置移动到基准层RL⑴(S603)。接着,移动中继透镜 214中的可动透镜214Α和中继透镜219中的可动透镜219Α的位置,以使蓝色光焦点Fb 1、 Fb2到达要记录的层的深度Rd (n) (S604)。基于形成在基准层RL上的轨道的地址,使红色光束Lrl移动到基准层RL的轨道位置r(S605)。由此,使蓝色光焦点Fbl、Fb2的聚焦方向和跟踪方向的位置与要记录的位置一致,开始在记录层WL的η层上记录用户数据(S606)。 在步骤S607中,判断是否已记录了全部请求的数据,在已记录了全部数据的情况(是)下结束处理。在没有记录全部数据的情况(否)下,根据从基准层RL再现的轨道的地址信息判断是否记录到了正在记录的层的末端(S608)。在没有记录到正在记录的层的末端的情况(否)下,返回步骤S607的处理,继续数据的记录。在已记录到正在记录的层的末端的情况(是)下,暂时停止记录(S609),使要记录的层η为n+1 (S610),设定与记录层WL的η 层的记录开始半径位置对应的基准层RL上的轨道位置r (S611)。此处,记录层WL的η层的记录开始位置,在偶数层上配置在内周,在奇数层上配置在外周。更新要进行记录的层η和轨道位置r,返回步骤S601。因为在步骤S610中要进行记录的层的奇偶发生了改变,所以在步骤S601中分支到与上次不同的处理,使焦点位置移动到不同的基准层RL。之后,更新要进行记录的层η和轨道位置r,使红色光束Lrl的焦点位置交替在基准层RL(O)和RL(I) 间移动,边改变蓝色光焦点Fb要记录的层的深度Rd (η),边反复步骤S601之后的处理,直到记录了全部请求的数据。以上实施例中,在使红色光束Lrl的焦点位置移动的处理(S601至S603)之后,进行设定蓝色光焦点深度的处理(S604),但是也可以改变处理的顺序,或者也可以同时进行。以上实施例中,因为在轨道的螺旋方向相互不同的2层基准层RL(O)和RL(I)之间交替地移动红色光束Lrl的焦点位置进行记录,所以记录层WL上记录的数据也按各层交替地以螺旋方向不同的方向记录。例如,在使蓝色光焦点Fb聚焦在记录层WL的规定深度位置上记录信息的情况下,红色光束Lrl聚光在基准层RL(O)和RL(I)中对应的螺旋方向的基准层的轨道上,以使记录的螺旋方向与在记录层WL的深度方向上邻接的记录层的螺旋方向不同。换言之,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在使蓝色光焦点Fb聚焦在记录层WL的第一深度位置上进行信息的记录,然后使蓝色光焦点Fb切换到与上述第一深度位置不同的第二深度位置的情况下,控制红色光束Lrl的聚光位置,以使之例如从基准层RL(O)移动到螺旋方向不同的另一个基准层RL(I)。由此,即使在记录用户数据的途中记录层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也能够使下一个进行记录的层的记录开始轨道位置r为大致相同的半径位置,所以能够短时间内进行轨道移动处理,能够缩短层切换引起的记录停止时间,缩短记录时间。此外,进行记录的用户数据的再现的情况下,也能够短时间内进行再现的层改变时的轨道移动,能够缩短层切换引起的再现停止时间,并缩短再现时间。即,一个层的记录或再现结束的半径位置,与在下一层上开始记录或再现的半径位置大致相同,在进行层切换时能够缩短使光束在光盘的半径方向上移动的时间。由此,能够缩短记录或再现中断的时间。此外,如果使红色光束Lrl的聚光位置例如从基准层RL(O)移动到螺旋方向不同的另一个基准层RL (1),然后以使蓝色光焦点1 的位置切换为记录层WL的上述第二深度位置的方式进行控制,则因为在检测出了基准层RL的地址信息的状态下将蓝色光焦点1 的位置移动到记录层WL的目标层(或者目标深度位置),所以能够确认蓝色光焦点1 到达了目标层。由此,能够稳定地进行层切换时的蓝色光焦点1 的移动处理。其中,考虑到利用红色光束对基准层RL进行记录或再现时的光盘1的倾斜引起的彗差的影响和从光盘1的表面到基准层RL(O)和RL(I)的距离的差引起的球面像差的影响,优选从红色光束入射一侧的光盘1的表面到基准层RL(O)的距离为0. 6mm左右,基准层 RL(O)与RL(I)之间的距离为60 μ m士 10 μ m左右。以上实施例中,作为记录层通过微全息图进行记录,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只要是边追踪基准层的轨道边在记录层中改变深度位置进行记录或再现的光盘或光盘记录再现装置即可,并不以此为限定。例如,也可以是在使用双光子吸收化合物的记录层中改变距离基准层的深度位置在规定的深度位置进行记录或再现的光盘装置和光盘。图7是表示对具有使用双光子吸收化合物的记录层的光盘进行记录、再现的光盘记录再现装置的结构的框图,对于具有与图1相同的功能的模块附加相同的编号,省略说明。在利用双光子吸收来进行记录、再现的光盘中,不需要像使用全息图来进行记录、再现的光盘装置那样使来自信息光学系统的激光器209的蓝色光束分支为2个光束并使之相互干涉。因此,能够采用比图1的利用全息图来进行记录、再现的光盘装置更简单的结构。光拾取器2包括伺服光学系统,其用于对基准层RL进行伺服控制,并从抖动的轨道再现轨道的地址和光盘固有信息,对用于管理记录在记录层上的数据的信息等进行记录、再现;和信息光学系统,其用于在距基准层RL的距离不同的多个深度位置上记录、再现数据。 光拾取器2的伺服光学系统中,对光盘1的基准层RL照射红色光束Lr 1,基于其反射光即红色反射光Lr2的受光结果,在系统控制器4的控制之下进行物镜205的聚焦控制和跟踪控制,使红色光束Lrl追踪基准层RL的轨道。其中,考虑到利用红色光束对基准层 RL进行记录或再现时光盘1的倾斜引起的彗差的影响,优选红色光束入射一侧的光盘1的表面到基准层RL的距离为0. 6mm左右。信息光学系统,对作为信息记录介质的光盘1,从基准层RL—侧照射蓝色光束 LbO,使焦点位于记录层WL内,进而根据中继透镜214中可动透镜214A的位置调整该焦点距离基准层RL的深度Rd。记录层WL,含有对405 [nm]的光进行双光子吸收的双光子吸收材料。已知该双光子吸收材料会产生与光强度的平方成比例的双光子吸收,并仅对光强度非常大的光产生双光子吸收。在对记录层WL记录信息的情况下,通过照射强度较强的蓝色光束LbO,在记录层 WL内的焦点处,通过双光子吸收例如使双光子吸收材料气化而形成气泡,由此进行记录。这样形成的气泡配置成与光盘1的伺服层RL大致平行的平面状,通过改变中继透镜214中可动透镜214A的位置来改变该焦点距离基准层RL的深度Rd,从而能够形成多个记录层。另一方面,在从记录层WL再现信息的情况下,采用不至于产生双光子吸收的较弱的恒定的蓝色光束LbO,通过改变中继透镜214中的可动透镜214A的位置来改变该焦点 Fbl距离基准层RL的深度Rd,聚焦在记录层WL内通过双光子吸收形成了气泡的任意的层, 用光检测器216接收其反射光LbOr,由此能够再现任意的层。[实施例2]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光盘装置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所以省略说明。关于本实施例的光盘装置的记录、再现的步骤,用图8的流程图加以说明。首先,检测到光盘1装在了主轴电机3上(S800),开启主轴控制。从主轴驱动电路 11输出与主轴电机3的旋转速度对应的频率的re信号,基于其使光盘ι以规定的转速旋转 (S801)。接着,点亮伺服光学系统的激光器201 (S802),开始焦点引入(聚焦捕获),以使红色光束Lrl在基准层RL上聚焦的方式开始进行聚焦控制(S80;3)。通过使红色光束Lrl在基准层RL上聚焦,从而检测出表示设置在基准层RL上的轨道与红色光束Lrl的偏离的跟踪误差信号。基于该跟踪误差信号进行跟踪引入(捕获),以使红色光束Lrl追踪基准层RL 的轨道的方式开始进行跟踪控制(S804)。通过红色光束Lrl追踪基准层RL的轨道,根据形成在基准层RL上的抖动的轨道检测出用于控制光盘的旋转的旋转同步信号和再现轨道的地址的信号。基于检测出的旋转同步信号进行主轴控制,并再现红色光束Lrl照射的轨道的地址。基于该地址,使红色光束Lrl移动到基准层RL的规定的半径位置的轨道,读入作为抖动的轨道预先记录好的光盘固有信息680 。接着,从基准层RL的可记录、再现的轨道读入包括记录层WL的缺陷部分的位置的信息等在内的光盘管理信息和用于管理用户数据的文件管理信息(S806)。作为光盘管理信息,例如包括与记录层中能够追加记录的容量相关的信息、最后记录用户数据的层的数目(即最后进行记录的蓝色光焦点冊距离基准层RL的深度Rd)和轨道的地址等与记录层上的最终记录位置相关的信息、检测出缺陷的地址、交换目标的地址等。作为文件管理信息,例如包括记录有文件的层的数目、轨道的地址、文件的容量、文件的名称等。步骤S807中,根据是进行用户数据的记录还是进行再现而分支,在进行记录的情况下,使信息光学系统的激光器209按照激光器驱动电路6的输出来发光,从而在记录层WL中进行数据的记录(S808)。在记录数据后,在基准层RL的可记录、 再现的轨道中记录光盘管理信息和文件管理信息(S809),结束记录。步骤S807中,在分支到再现的处理的情况下,使信息光学系统的激光器209按照激光器驱动电路6的输出以规定的光量发光,由此从记录层WL进行数据的再现(S810)。接着,用图9的流程图详细说明步骤S810的再现处理。基于由步骤S806取得的光盘管理信息和文件管理信息,设定在记录层WL中要再现的层η和与记录层WL的再现开始半径位置对应的基准层RL上的轨道位置r (S900)。接着,移动中继透镜214中可动透镜214A的位置,以使蓝色光焦点1 到达与要再现的层η对应的深度Rd (n) (S901)。基于形成在基准层RL上的轨道的地址,使红色光束Lrl移动到基准层RL的轨道位置r 690 。由此,使蓝色光焦点冊的聚焦方向和跟踪方向上的位置与要再现的全息图的位置一致,开始对记录在记录层WL的η层上的用户数据进行再现(S903)。步骤S904中,判断是否再现了全部请求的数据,在再现了全部数据的情况(是)下结束处理。在没有再现全部数据的情况(否)下,根据从基准层RL再现的轨道的地址信息判断是否再现到了正在再现的层的末端(S905)。在没有再现到正在再现的层的末端的情况(否) 下,返回步骤S904的处理,继续数据的再现。在已再现到正在再现的层的末端的情况(是) 下,暂时停止再现(S906),使要再现的层η为n+1 (S907),设定与记录层WL的η层的再现开始半径位置对应的基准层上的轨道位置r (S908)。更新要再现的层η和轨道位置r,反复步骤S901之后的处理,直到再现了全部请求的数据。接着,关于图8的记录处理(步骤S808),用图10的流程图详细说明。基于光盘管理信息和文件管理信息,设定记录层WL中要进行记录的层η和与记录层WL的记录开始半径位置对应的基准层RL上的轨道位置r (S1000)。接着,移动中继透镜 214中的可动透镜214A和中继透镜219中的可动透镜219A的位置,以使蓝色光焦点Fb到达与要进行记录的层η对应的深度Rd (n) (S1001)。基于形成在基准层RL上的轨道的地址, 使红色光束Lrl移动到基准层的轨道位置r (S1002)。由此,设定蓝色光焦点Fb的聚焦方向和跟踪方向上的位置,在记录层WL的η层开始用户数据的记录(S1003)。步骤S 1004中, 判断是否已记录了全部请求的数据,在已记录了全部数据的情况(是)下结束处理。在没有记录全部数据的情况(否)下,根据从基准层RL再现的轨道的地址信息来判断是否记录到了正在进行记录的层的末端(S1005)。在没有记录到正在记录的层的末端的情况(否)下, 返回步骤S1004的处理,继续数据的记录。在已记录到正在记录的层的末端的情况(是) 下,暂时停止记录(S1006),使要记录的层η为n+1 (S1007),设定与记录层WL的η层的记录开始半径位置对应的基准层RL上的轨道位置r (S1008)。更新要记录的层η和轨道位置r, 反复步骤S1001之后的处理,直到记录了全部规定的数据。在对通过微反射器记录的信息进行再现的情况下,需要使光束聚焦在记录了信息的深度位置。光束聚焦的深度位置由中继透镜的位置决定,但在记录的装置与再现的装置不同的情况下和因环境温度的变化等,深度位置与中继透镜的位置的关系会发生变化,所以需要进行调整动作以使光束聚焦在规定的深度位置上。从而,在开始光盘的再现时,读入利用微反射器记录的包括光盘的缺陷部分的位置信息等的光盘管理信息或用户数据的文件名称、容量等文件管理信息需要耗费时间,因此需要耗费时间去识别例如在光盘上能够追加记录的容量和最终记录位置、记录了怎样的用户数据等每次对记录层记录数据都会变更的规定的管理信息,易用性较差成为课题。本实施例中,使光盘固有信息、特别是每次对记录层WL记录信息时变更的规定的管理信息作为抖动的轨道预先形成在基准层RL上,所以与将光盘固有信息在记录层WL上记录为全息图相比,能够更容易地生成。此外,通过对基准层照射红色光束能够容易地获得光盘固有信息。而且,在基准层RL上设置能够进行记录和再现的轨道,并在该轨道上对光盘管理信息和文件管理信息——特别是每次对记录层WL记录信息时变更的规定的管理信息——进行记录、再现,由此得到在记录层WL中记录或再现用户数据的层η和轨道位置 r等信息,所以能够迅速地使蓝色光焦点Fb的聚焦方向和跟踪方向的位置与开始进行记录或再现的位置一致,从而开始进行记录或再现等。这样,通过在开始光盘的再现时读入基准层上记录的光盘管理信息或文件管理信息,能够短时间内得知光盘上能够追加记录的容量、和记录了怎样的用户数据,能够提高易用性。
此外,基准层上记录的管理信息,也可以是表示上述实施例1中记录层WL的规定的深度位置上形成的记录面的螺旋方向的信息。即,作为管理信息,例如将记录层WL中的第η个记录层W(n)的深度位置或层数η的信息,和表示与该记录层W(n)对应的基准层是基准层RL(O)还是具有与基准层RL(O)方向相反的螺旋的基准层RL(I)的信息,预先存储在基准层中。由此,能够可靠地进行实施例1的记录、再现动作中的层切换时的控制。例如, 在要再现规定的记录层W(n)时,能够可靠地检测出要使红色光束Lrl的聚光位置位于基准层RL(O)和RL(I)中的哪一个,能够实现稳定的再现动作。当然,检测与规定的记录层W(n)对应的基准层RL的方法不限于此,如果使用如实施例1中说明的交替形成螺旋的方式,则通过检测规定的记录层W(n)的层数η是偶数还是奇数,也能够可靠地判别对应的基准层。以上参照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应当被限定地解释为上述实施方式,当然能够适当进行变更、改良。例如,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可以使用仅能够追加的基准层,也可以使用能够追加和改写的基准层。此外,图2的轨道的螺旋的方向为外周方向,但也可以是内周方向的螺旋。同样的,图4中使RL(O)的轨道为外周方向的螺旋,使RL(I)的轨道为内周方向的螺旋,但也可以使RL(O)的轨道为内周方向的螺旋,使RL(I)的轨道为外周方向的螺旋。再者,上述实施例是用于易于理解地说明本发明而进行的详细说明,并不限定于必须具备说明的所有结构。此外,能够将某一实施例的结构的一部分置换为其他实施例的结构,并且也能够在某一实施例的结构上添加其他实施例的结构。
权利要求
1.一种在光盘上记录信息和/或对信息进行再现的光盘装置,该光盘包括具有附加了地址信息的螺旋状轨道的基准层和能够以追踪所述基准层的轨道的方式在规定的深度位置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现的记录层,该光盘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光源,其射出在所述基准层的轨道上聚光的第一激光;和第二光源,其追踪所述第一激光聚光的所述基准层的轨道,射出在所述记录层的规定的深度位置聚光的第二激光,根据所述第二激光聚光的所述记录层的深度位置,所述第一激光在轨道的螺旋方向相互不同的2个基准层中对应的螺旋方向的基准层的轨道上聚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使所述第二激光在所述记录层的规定的深度位置聚光,对所述记录层记录信息的情况下,以使所述记录层的螺旋方向与在深度方向上邻接的记录面的螺旋方向不同的方式, 所述第一激光在对应的螺旋方向的基准层的轨道上聚光。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使所述第二激光聚光在所述记录层的第一深度位置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现后,使所述第二激光的聚光位置切换为与所述第一深度位置不同的第二深度位置的情况下,使第一激光的聚光位置从规定的基准层向螺旋方向不同的其他基准层移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使所述第二激光聚光在所述记录层的第一深度位置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现后,使所述第二激光的聚光位置切换为与所述第一深度位置不同的第二深度位置的情况下,使第一激光的聚光位置从规定的基准层向螺旋方向不同的其他基准层移动,然后进行控制,以使所述第二激光的聚光位置切换为所述记录层的所述第二深度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使所述第一激光在所述基准层的规定区域聚光,能够记录或再现管理信息,该管理信息表示形成在所述记录层的规定的深度位置处的记录面的螺旋方向。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使所述第一激光在所述基准层的规定区域聚光,能够记录或再现规定的管理信息,该规定的管理信息在每次对所述记录层记录信息时发生变更。
7.—种能够实现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现的光盘,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附加了地址信息的螺旋状轨道的基准层;和能够以追踪所述基准层的轨道的方式在规定的深度位置进行信息的记录和/或再现的记录层,所述基准层,由轨道的螺旋方向相互不同的2个层构成。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盘,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准层是能够进行信息的记录和再现的层。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盘,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基准层,能够记录或再现管理信息,该管理信息表示形成在所述记录层的规定的深度位置处的记录面的螺旋方向。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盘,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基准层,能够记录或再现规定的管理信息,该规定的管理信息在每次对所述记录层记录信息时发生变更。
11.一种在光盘上记录信息的光盘装置的记录方法,该光盘包括具有附加了地址信息的螺旋状轨道的基准层和能够以追踪所述基准层的轨道的方式在规定的深度位置进行信息的记录的记录层,该记录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光盘装置包括第一光源,其射出在所述基准层的轨道上聚光的第一激光;和第二光源,其追踪所述第一激光聚光的所述基准层的轨道,射出在所述记录层的规定的深度位置聚光的第二激光,根据所述第二激光聚光的所述记录层的深度位置,使所述第一激光在轨道的螺旋方向相互不同的2个基准层中对应的螺旋方向的基准层的轨道上聚光。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使所述第二激光聚光在所述记录层的第一深度位置进行信息的记录后,使所述第二激光的聚光位置切换为与所述第一深度位置不同的第二深度位置的情况下,使第一激光的聚光位置从规定的基准层向螺旋方向不同的其他基准层移动。
13.一种在光盘上记录信息的光盘装置的再现方法,该光盘包括具有附加了地址信息的螺旋状轨道的基准层和能够以追踪所述基准层的轨道的方式在规定的深度位置进行信息的再现的记录层,该再现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光盘装置包括第一光源,其射出在所述基准层的轨道上聚光的第一激光;和第二光源,其追踪所述第一激光聚光的所述基准层的轨道,射出在所述记录层的规定的深度位置聚光的第二激光,根据所述第二激光聚光的所述记录层的深度位置,使所述第一激光在轨道的螺旋方向相互不同的2个基准层中对应的螺旋方向的基准层的轨道上聚光。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再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使所述第二激光聚光在所述记录层的第一深度位置进行信息的再现后,使所述第二激光的聚光位置切换为与所述第一深度位置不同的第二深度位置的情况下,使第一激光的聚光位置从规定的基准层向螺旋方向不同的其他基准层移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光盘装置、光盘、记录方法和再现方法。在开始光盘的再现时从记录层读取管理信息等需要花费时间,存在易用性较差的问题。并且,在要对下一层进行记录或再现时需要使光束在半径方向上较大距离地移动,存在记录或再现中断的时间变长的问题。通过使基准层能够记录和再现,在基准层中记录光盘的管理信息等,并对该信息进行再现。此外,通过使基准层由轨道的螺旋方向不同的2层构成,根据进行记录层的记录或再现的层来改变光束聚光的基准层。
文档编号G11B7/0045GK102194478SQ20101057313
公开日2011年9月21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30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12日
发明者石飞龙哉, 铃木基之 申请人:日立民用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