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音频切换方法及终端设备与流程

文档序号:14158936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一种音频切换方法及终端设备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音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音频切换方法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跃发展,制造成本的不断降低,音乐曲目播放的终端设备得到普及。终端设备不断追求用户体验,从单一播放功能到各种小型或大型的功用机器,各具特点;此类终端设备的实例包括音乐播放器、无线移动设备、移动计算机、用于汽车、船舶和飞行器中的机载计算机及其他设备,上述设备可将音频(本文用“音频”这一术语指代包括音乐、话音等的多种音频信号)传递至用户。

在许多情况下,用户需要对终端设备的传递至用户的不同音频进行切换播放,然而,在对两个不同节拍速度(Beat Per Minute,每一分钟的节拍数量,又称强音)的音频进行切换的过程中,因二者节拍速度不一致,会产生切换期间播放的音效不流畅的问题。

公开号为CN101584197A的中国专利申请于2009年11月18日公开了名为“用户可选的音频混合”的专利文本,该文本描述了一种音频混合技术,其允许用户在两个不同的音频之间进行选择以在感知前景中输出组合输出。作为实例,所述两个不同信号可包含音乐音频和电话呼叫音频。在此情况下,所述音乐音频和电话呼叫音频可最初经组合以使得在所述感知前景中递送所述电话呼叫且在感知背景中递送所述音乐音频。然而,用户能够通过致动用户输入装置而将所述音乐切换到所述前景且将所述电话呼叫切换到所述背景,以此方式,在接受到电话呼叫后,如果用户想要将所述电话呼叫移动到感知背景中以有利于所述前景中的音乐,则所述用户能够例如按压按钮来实现此结果。然而,上述技术方案没有考虑两个不同音频的切换期间播放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技术方案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设备切换音频期间的播放的流畅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音频切换方法,包括:

获取处于感知前景中的第一音频的第一节拍速度及待进入感知前景的第二音频的第二节拍速度;

对具备较小节拍速度的音频作加快节拍速度的节拍处理;

使所述第二音频依次进入所述感知背景和感知前景,且使所述第一音频依次进入所述感知背景和退出所述感知背景。

可选的,在所述第二音频进入所述感知背景前的第一时刻至所述第一音频退出所述感知背景后的第二时刻,对处于感知前景和感知背景的音频作混音插入。

可选的,在所述第二音频进入所述感知背景的第三时刻至所述第一音频退出所述感知背景的第四时刻,对处于感知前景和感知背景的音频作音量调整。

可选的,获取音频的节拍速度包括:

搜寻音频上的节拍点;

计算单位时间内经历的节拍点的数量,并将该数量作为所述音频的节拍速度。

可选的,所述节拍处理包括:

对具备较小节拍速度的音频进行音频数据的采样;

从音频的节拍点起丢弃该音频每个节拍上的音频数据,其中,在音频每个节拍上丢弃音频数据的次数为至少一次。

可选的,在音频每个节拍上丢弃音频数据的次数范围为2~4次。

可选的,在音频每个节拍上丢弃音频数据的次数为4次。

可选的,当所述第一节拍速度小于所述第二节拍速度时,在所述第二音频进入所述感知背景前的第一时刻前的第一时间历程内逐渐增加每次从所述第一音频上丢弃的音频数据量;

当所述第二节拍速度小于所述第一节拍速度时,在所述第一音频退出所述感知背景后的第二时刻后的第二时间历程内逐渐减小每次从所述第二音频上丢弃的音频数据量。

可选的,每次从音频上丢弃的音频数据量为:

其中,S是一次丢弃的音频数据量,F为单位时间内对音频进行音频数据采样的次数,T为以单位时间为基准统计的时间历程,BPM1为所述第一节拍速度,BPM2为所述第二节拍速度,ΔBPM为所述第一节拍速度与第二节拍速度的差值;N为在音频每个节拍上丢弃音频数据的次数。

可选的,上述音频切换方法还包括:当所述第二节拍速度大于所述第一节拍速度时,在第一音频退出所述感知背景后的第二时刻恢复所述第二音频的节拍速度。

可选的,上述音频切换方法还包括:当所述第二节拍速度小于所述第一节拍速度时,在第二时间历程结束的第五时刻恢复所述第二音频的节拍速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技术方案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能够实现音频切换,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处于感知前景中的第一音频的第一节拍速度及待进入感知前景的第二音频的第二节拍速度;

节拍处理单元,用于对具备较小节拍速度的音频作加快节拍速度之节拍处理;

音频切换单元,用于使所述第二音频依次进入所述感知背景和感知前景且使所述第一音频依次进入所述感知背景和退出所述感知背景。

本发明技术方案至少存在如下技术效果:

通过节拍处理使进行切换的第一音频与第二音频的节拍速度相近似,缓解因节拍速度相异而产生播放突兀、节奏杂乱等问题,提高设备播放的流畅度;

在优选方案中,在对音频进行节拍处理时,在音频每个节拍上丢弃音频数据的次数范围为2~4次,还能够使设备在小容量缓存的条件下适应节拍处理的过程,能够提高设备的整体性能;并且,在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中,在对音频进行节拍处理时对每个节拍丢弃音频数据的次数为4次:由于对每个节拍丢弃音频数据的次数越大,播放的音频平滑度越高,但会加重处理器的负担;而若每个节拍丢弃音频数据的次数较小,缓存容量的需求就大,不容易满足小容量缓存的设备,每个节拍丢弃音频数据的次数优选为4次,可使设备播放的音频具备高平滑度的同时满足设备小缓存容量的要求,设备处理器的效能占用也相对适宜;

在其他优选方案中,还在对音频节拍处理之前或之后增加了节拍处理的过渡效果,进一步提升设备切换音频过程中的播放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音频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音频切换过程的控制示意图;

图3为发明实施例2音频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本发明实施例2音频切换过程的控制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3音频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4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技术方案基于的技术原理如下:

对于播放设备的音频切换,通常以用户体验度为衡量准则。然而,对用户体验进行技术上的分析后,发明人认为,现有音频切换过程存在的播放效果不佳的问题是由于往往是由于两首音频的节拍速度不一致而产生的。

纵观现有技术提高音频切换过程平滑度的手段至少有如下几种:

MIX(MIX,即Mix Effect的简称)处理,是设备在进行音频切换时对音频插入混音以达到切换平缓的目的,其主要通过对前后音频的切换期间插入混音来消除两首音频节拍速度不一致带来的紊乱节奏;

Cross Fade处理,是设备在进行音频切换时给予前后音频一段时间的重叠播放,以保证前一首曲子的逐渐退出,也即音频退出或进入播放时的渐出效果。

上述两种处理方式没有实质解决音频节拍速度不一致的问题,仅从用户的实际听觉感受出发,以混音、反复播放等操作来掩盖本质的节拍速度,使听感相对流畅。

发明人认为,上述方式都没有解决音频切换期间播放不流畅的本质问题。发明人分析,音频之间的节拍速度实际是由节拍点之间的疏密程度调控的,对于一个音频文件来说,其节拍点是固定的,节拍点又称强音,强音是对于音频文件最为重要的具有可听性的数据部分;一个音频文件上既有最为重要的强音(节拍点),又有相对次要的、可听性较弱的数据部分,对于那些相对次要的音频文件上的数据部分,人耳的敏感性不高,对于这部分相对次要的音频数据,即使丢弃,也不会影响音频文件的完整播放,但能够使音频之间的节拍速度达成一致,能够很好地达到流畅切换播放的效果。

基于上述原理,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一种音频切换方法,包括:

步骤S1a:获取处于感知前景中的第一音频的第一节拍速度及待进入感知前景的第二音频的第二节拍速度。

感知前景与感知背景是一种对音频进行播放之状态描述,处于感知前景或感知背景的音频均处于播放状态,不同的是,处于感知前景的音频为主音频,处于感知背景的音频为次音频,处于感知前景音频的播放音量大于处于感知背景音频的播放音量。

获取第一音频节拍速度具体可采用如下步骤:

步骤S101a:搜寻第一音频上的节拍点;

步骤S102a:计算单位时间内的音频所经历的节拍点的数量,并将该数量作为第一音频的第一节拍速度。

采取与步骤S101a~S102a相同的方式获取第二音频的第二节拍速度。

节拍速度的衡量标准在本实施例是以单位时间内的节拍数量为标准的,具体可以一分钟内的节拍数量作为所述节拍速度,也即用BPM(Beat Per Minute,计算每分钟节拍数量的一种单位)衡量本发明技术方案所述的节拍速度,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用其他方式衡量节拍速度,如可以基于获取的节拍点之间的时间历程,得到音频的节拍速度,这便是以一个节拍所需的时间历程来音频的节拍速度了,也应当是可行的。

步骤S2a:判断第一节拍速度与第二节拍速度的大小;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节拍速度小于第二节拍速度,例如本实施例中,获取到第一节拍速度为60(第一音频一分钟里的节拍数量为60),第二节拍速度为63(第二音频一分钟里的节拍数量为63)。

步骤S3a:对具备较小节拍速度的音频作加快节拍速度之节拍处理;

由于步骤S2a得出第一节拍速度小于第二节拍速度,因此须对第一音频进行加快节拍速度之节拍处理。结合图2,设开始对第一音频进行节拍处理的时刻为Ts,还包括第一时刻T1、第二时刻T2、第三时刻T3、第四时刻T4。

节拍处理过程的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S301a:对第一音频进行音频数据的采样;一般每秒的采样次数为44.1k/s;

步骤S302a:从音频的节拍点起丢弃该音频每个节拍上的音频数据,其中,在音频每个节拍上丢弃音频数据的次数为至少一次。通常来说,节拍点的音频数据不丢弃。

从理论上看,对音频每个节拍丢弃音频数据的次数越大,音频切换时播放平滑度便越高,但若无限大,则会加重处理器的负担;但如果每个节拍丢弃音频数据的次数较小(比如1次),那么因一次要处理的数据比较多,对于设备缓存容量的需求就大,不易满足小容量缓存的设备。因此,本发明技术方案设置在音频每个节拍上丢弃音频数据的次数范围为2~4次。本实施例则选择在每个节拍上丢弃音频数据的次数为4次,可使设备播放的音频具备高平滑度的同时满足设备小缓存容量的要求,设备处理器的效能占用也相对适宜。

步骤S302a进一步包括:

步骤S321a:在第二音频进入所述感知背景前的第一时刻前的第一时间历程内每次从该音频上丢弃的音频数据量逐渐增加。

当第一节拍速度小于所述第二节拍速度时,在第二音频进入所述感知背景前的第一时刻前的第一时间历程内也是对第一音频作节拍处理,与下述步骤S322a不同之处在于,每次从该音频上丢弃的音频数据量逐渐增加;

在图2中,时刻Ts与第一时刻T1之间的时间历程即为所述第一时间历程,此时间历程内的节拍处理是一种丢弃音频数据量缓慢递增的过渡,即每次从音频上丢弃的音频数据量为:

式(1)中,S1(y)是第一时间历程内第x次丢弃的音频数据量,F为单位时间内对音频进行音频数据采样的次数(F在本实施例为每秒的采样次数,取44.1k/s),T为以单位时间为基准统计的时间历程(T在本实施例为60s,即一分钟),BPM1为所述第一节拍速度(BPM1在本实施例为60),BPM2为所述第二节拍速度(BPM2在本实施例为63),y为第一时间历程内随累计丢弃音频数据量的次数之增加而增加的相对值,其范围为1~ΔBPM,第一次丢弃时y的取值可为1,第一时间历程内最后一次丢弃时y的取值可为ΔBPM,期间的丢弃可严格依等比函数递增也可不必,y与x呈正比即可;ΔBPM为所述第一节拍速度与第二节拍速度的差值;N为在音频每个节拍上丢弃音频数据的次数;并且,从式(1)中可知,所述以单位时间为基准统计的时间历程(T)与节拍速度的比值为每个音频节拍所经历的时间历程(简称一个节拍)。

步骤S322a:从第一时刻T1起至第四时刻T2止,对所述第一音频作所述节拍处理,且每次从该音频上丢弃的音频数据量相等。

在步骤S322a中,每次从音频上丢弃的音频数据量为:

式(2)中,S是每次丢弃的音频数据量,F为单位时间内对音频进行音频数据采样的次数,T为以单位时间为基准统计的时间历程,BPM1为所述第一节拍速度,BPM2为所述第二节拍速度,ΔBPM为所述第一节拍速度与第二节拍速度的差值;N为在所述音频每个节拍上丢弃音频数据的次数;所述以单位时间为基准统计的时间历程与节拍速度的比值为每个音频节拍所经历的时间历程。上述物理量更进一步的含义同式(1)。

步骤S401a:使第二音频依次进入所述感知背景和感知前景,且使第一音频依次进入所述感知背景和退出所述感知背景。

在进行步骤S401a的过程中,还可以进行如下过程:

步骤S402a:在第二音频进入所述感知背景前的第一时刻T1至第一音频退出感知背景后的第二时刻T2,对处于感知前景和感知背景的音频作混音插入。

在第一时刻T1至第二时刻T2对存在于感知前景和感知背景的音频作混音插入处理的过程中,还在第三时刻T3至第四时刻T4对音频作音量调整处理,即步骤S403a:在第二音频进入感知背景的第三时刻T3至第一音频退出所述感知背景的第四时刻T4,对处于感知前景和感知背景的音频作音量调整:

当所述第二音频处于所述感知背景时,开启所述第二音频的音量,该音量小于所述第一音频的音量;

当所述第二音频处于所述感知前景且所述第一音频处于所述感知背景时,使所述第二音频的音量大于所述第一音频的音量;

当所述第一音频退出所述感知背景时,关闭所述第一音频的音量。

步骤S402a~S403a是一种音频切换时播放效果的优化,混音插入使音频切换的播放效果更为顺畅连贯,音量调整使音频切换的过渡效果更为平缓自然。

图2所示的是实施例1中对第一音频A1进行节拍处理、对第一音频A1、第二音频A2进行混音插入及音量调整处理的历程示意图。图2中,时刻Ts是对第一音频A1进行节拍处理的开始时刻;时刻T1为第二音频A2进入感知背景前的第一时刻,由于第二音频A2进入感知背景的时刻为时刻T3(第三时刻),有T3>T1;时刻Ts到时刻T1经历的时间历程为所述第一时间历程,此时间历程内对第一音频A1进行节拍处理时,其丢弃音频数据量是缓慢递增的,区域101显示了对第一音频A1的音频数据进行缓慢递增地丢弃之处理过程。

时刻T1也是对第一音频A1开始进行混音插入处理的时刻,直至第一音频A1退出感知背景的时刻T4(第四时刻),持续对第一音频A1进行混音插入处理;

时刻T3是第二音频A2进入感知背景的第三时刻,也是对第二音频A2及第一音频A1进行音量调整处理的开始时刻;

时刻T4是第一音频A1退出感知背景的第四时刻,也是对第二音频A2及第一音频A1结束音量调整处理的时刻;

时刻T2是第一音频A1退出感知背景后的第二时刻,由于第一音频A1退出感知背景的时刻为第四时刻T4,有T4<T2,时刻T2也是对第二音频A2结束混音插入的时刻。

在时刻T1至时刻T4的时间历程内对第一音频A1进行节拍处理时,其每次丢弃的音频数据量是相等的,即与时刻T1丢弃的音频数据量相等(为S),区域102显示了对第一音频A1的音频数据进行等量地丢弃之处理过程。

在时刻T1至时刻T2的时间历程内对第一音频A1及第二音频A2进行混音插入处理,包括在时刻T1至时刻T4的时间历程内对第一音频A1进行混音插入处理、在时刻T3至时刻T2的时间历程内对第二音频A3进行混音插入处理。区域103显示了对第一音频A1及第二音频A2进行混音插入处理之过程。

在时刻T3至时刻T4的时间历程内对第一音频A1及第二音频A2进行音量调整处理,其中,图2示意了时刻T0,将时刻T0作为第一音频A1及第二音频A2切换播放场景(播放场景包括感知前景与感知背景)的分界时刻,即在时刻T0之前,第一音频A1是处于感知前景的,时刻T0至时刻T4之间第一音频A1是处于感知背景的,时刻T4之后,第一音频A1退出播放场景;对于第二音频A2来说,时刻T3之前,第二音频A2未进入播放场景,即处于待进入感知前景状态,时刻T3至时刻T0之间第二音频A2进入感知背景、时刻T0至时刻T4之间第二音频A2进入感知前景并持续处于感知前景。音量调整处理就是针对上述过程的一种音频音量方面的调控,即使处于感知背景的音频与感知前景的音频的音量进行分别调整,使第一音频A1及第二音频A2在时刻T3至时刻T4之间重叠播放,以保证第一音频A1的逐渐退出,产生音频退出或进入播放时的渐出效果。区域104显示了对第一音频A1及第二音频A2进行音量调整处理之过程。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的一种音频切换方法,包括:

步骤S1b~S2b:与实施例1相同的步骤S1a~S2a。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节拍速度小于第一节拍速度,例如本实施例中,获取到第一节拍速度为63(第一音频一分钟里的节拍数量为63),第二节拍速度为60(第二音频一分钟里的节拍数量为60)。

步骤S3b:对具备较小节拍速度的音频作加快节拍速度之节拍处理;

由于步骤S2a得出第二节拍速度小于第一节拍速度,因此须对第二音频进行加快节拍速度之节拍处理。结合图4,设结束对第二音频的节拍处理的时刻为Te,还包括第一时刻T1、第二时刻T2、第三时刻T3、第四时刻T4。

步骤S3b的节拍处理过程的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S301b:对第二音频进行音频数据的采样;一般每秒的采样次数为44.1k/s;

步骤S302b:从音频的节拍点起丢弃该音频每个节拍上的音频数据,其中,在音频每个节拍上丢弃音频数据的次数为4次。

步骤S302b进一步包括:

步骤S321b:从第三时刻T3起至第二时刻T2止,对所述第二音频作所述节拍处理(每个节拍上丢弃4次音频数据),且每次从该音频上丢弃的音频数据量相等。

在步骤S321b中,每次从音频上丢弃的音频数据量为:

式(3)同式(2),其中,ΔBPM的差值计算是取绝对值的过程。

步骤S322b:在所述第一音频退出所述感知背景后的第二时刻后的第二时间历程内每次从该音频上丢弃的音频数据量逐渐减小。

当第二节拍速度小于第一节拍速度时,在所述第一音频退出所述感知背景后的第二时刻后的第二时间历程内还持续对所述第二音频作节拍处理,但与上述步骤S321b不同之处在于,每次从该音频上丢弃的音频数据量逐渐减小。

在图4中,时刻T2与时刻Te之间的时间历程即为所述第二时间历程,此时间历程内的节拍处理是一种丢弃音频数据量逐渐减小的过渡,即每次从音频上丢弃的音频数据量为:

式(4)中,类似于式(1)及式(2),S2(z)是第二时间历程内第x次丢弃的音频数据量,F为单位时间内对音频进行音频数据采样的次数,T为以单位时间为基准统计的时间历程,BPM1为所述第一节拍速度(BPM1在本实施例为63),BPM2为所述第二节拍速度(BPM2在本实施例为60),z为第二时间历程内随累计丢弃音频数据量的次数(x)之增加而减小的相对值,其范围为ΔBPM~1,第一次丢弃时z的取值可为ΔBPM,第二时间历程内最后一次丢弃时y的取值可为1,期间的丢弃可严格依等比函数递减也可不必,z与x呈反比即可;ΔBPM为所述第一节拍速度与第二节拍速度的差值;N为在音频每个节拍上丢弃音频数据的次数。

步骤S322b也可用如下方式替代或与如下方式结合使用:在第二时间历程内逐渐减少在音频每个节拍上丢弃音频数据的次数,即从每个节拍丢弃4次音频数据到最后一个节拍仅丢弃1次音频数据。

类似的,实施例1的步骤S321a也可用如下方式替代或与如下方式结合使用:

在第一时间历程内缓慢增加在音频每个节拍上丢弃音频数据的次数,即从第一个节拍丢弃1次音频数据到第一时间历程内最后一个节拍丢弃4次音频数据。

步骤S401b:使第二音频依次进入所述感知背景和感知前景,且使第一音频依次进入所述感知背景和退出所述感知背景。

在进行步骤S401b的过程中,还可以进行如下过程:

步骤S402b:在第二音频进入所述感知背景前的第一时刻T1至第一音频退出感知背景后的第二时刻T2,对处于感知前景和感知背景的音频作混音插入。

在第一时刻T1至第二时刻T2对存在于感知前景和感知背景的音频作混音插入处理的同时,还在第三时刻T3至第四时刻T4对音频作音量调整处理,即步骤S403b:在第二音频进入感知背景的第三时刻T3至第一音频退出所述感知背景的第四时刻T4,对处于感知前景和感知背景的音频作音量调整:

当所述第二音频处于所述感知背景时,开启所述第二音频的音量,该音量小于所述第一音频的音量;

当所述第二音频处于所述感知前景且所述第一音频处于所述感知背景时,使所述第二音频的音量大于所述第一音频的音量;

当所述第一音频退出所述感知背景时,关闭所述第一音频的音量。

图4所示的是实施例2中对第二音频B2进行节拍处理、对第一音频B1、第二音频B2进行混音插入及音量调整处理的历程示意图。

时刻T1是对第一音频B1开始进行混音插入处理的时刻,直至第一音频B1退出感知背景的时刻T4(第四时刻),持续对第一音频B1进行混音插入处理;

时刻T3是第二音频B2进入感知背景的第三时刻,也是对第二音频B2及第一音频B1进行音量调整处理的开始时刻;在时刻T3对第二音频B2进行节拍处理的开始时刻;

时刻T4是第一音频B1退出感知背景的第四时刻,也是对第二音频B2及第一音频B1结束音量调整处理的时刻;

时刻T2是第一音频B1退出感知背景后的第二时刻,由于第一音频B1退出感知背景的时刻为第四时刻T4,有T4<T2,时刻T2也是对第二音频B2结束混音插入的时刻。

在时刻T3至时刻T2的时间历程内对第二音频B2进行节拍处理时,其每次丢弃的音频数据量是相等的,即与时刻T2丢弃的音频数据量相等(为S),区域202显示了对第二音频B2的音频数据进行等量地丢弃之处理过程。

在时刻T1至时刻T2的时间历程内对第一音频B1及第二音频B2进行混音插入处理,包括在时刻T1至时刻T4的时间历程内对第一音频B1进行混音插入处理、在时刻T3至时刻T2的时间历程内对第二音频B3进行混音插入处理。区域203显示了对第一音频B1及第二音频B2进行混音插入处理之过程。

在时刻T3至时刻T4的时间历程内对第一音频B1及第二音频B2进行音量调整处理,其中,图4示意了时刻T0,将时刻T0作为第一音频B1及第二音频B2切换播放场景(播放场景包括感知前景与感知背景)的分界时刻,即在时刻T0之前,第一音频B1是处于感知前景的,时刻T0至时刻T4之间第一音频B1是处于感知背景的,时刻T4之后,第一音频B1退出播放场景;对于第二音频B2来说,时刻T3之前,第二音频B2未进入播放场景,即处于待进入感知前景状态,时刻T3至时刻T0之间第二音频B2进入感知背景、时刻T0至时刻T4之间第二音频B2进入感知前景并持续处于感知前景。音量调整处理就是针对上述过程的一种音频音量方面的调控,区域204显示了对第一音频B1及第二音频B2进行音量调整处理之过程。

在时刻T1至时刻Te所经历的时间历程为所述第二时间历程,此时间历程内对第二音频B2进行节拍处理时,其丢弃音频数据量是逐渐减小的,区域201显示了对第二音频B2的音频数据进行逐渐减小地丢弃之处理过程。

由于实施例2中第二节拍速度小于第一节拍速度,该音频切换方法还包括:

步骤S5b:在第二时间历程结束的第五时刻恢复所述第二音频的节拍速度。图4的时刻Te为所述第五时刻。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步骤S322b,而直接在步骤S302b中执行步骤S321b(实施例1也可以不设步骤S321a,而直接在步骤302a中执行步骤S322a,详见实施例4),此时,步骤S5b为:在第一音频退出所述感知背景后的第二时刻(T2)恢复所述第二音频的节拍速度。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音频切换方法如图5所示,与实施例1与实施例2的不同点在于,本实施例不包括:

当第一节拍速度小于第二节拍速度时,在第一时间历程内缓慢增加每次在第一音频上丢弃的音频数据这一过程;

当第二节拍速度小于第一节拍速度时,在第二时间历程内逐渐减小每次在第二音频上丢弃的音频数据这一过程。

本实施例的音频切换方法,包括:

步骤S1c~S2c:同实施例1的步骤S1a~S2a。

步骤S3c:对具备较小节拍速度的音频作加快节拍速度之节拍处理;

节拍处理过程的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S301c:对较小节拍速度的音频进行音频数据的采样;一般每秒的采样次数为44.1k/s;

步骤S302c:从音频的节拍点起丢弃该音频每个节拍上的音频数据,其中,在音频每个节拍上丢弃音频数据的次数为至少一次,且每次从该音频上丢弃的音频数据量相等;一般实际操作中,在每个节拍上丢弃音频的次数以4次为佳。其中,每次从音频上丢弃的音频数据量为:

式(5)同式(2)及式(3),其中,ΔBPM的差值计算是取绝对值的过程。

步骤S401c:使第二音频依次进入所述感知背景和感知前景,且使第一音频依次进入所述感知背景和退出所述感知背景。

在进行步骤S401c的过程中,还可以进行如下过程:

步骤S402c:在第二音频进入所述感知背景前的第一时刻至第一音频退出感知背景后的第二时刻,对处于感知前景和感知背景的音频作混音插入。

在第一时刻至第二时刻对存在于感知前景和感知背景的音频作混音插入处理的同时,还在第三时刻至第四时刻对音频作音量调整处理,即步骤S403c:在第二音频进入感知背景的第三时刻至第一音频退出所述感知背景的第四时刻,对处于感知前景和感知背景的音频作音量调整:

当所述第二音频处于所述感知背景时,开启所述第二音频的音量,该音量小于所述第一音频的音量;

当所述第二音频处于所述感知前景且所述第一音频处于所述感知背景时,使所述第二音频的音量大于所述第一音频的音量;

当所述第一音频退出所述感知背景时,关闭所述第一音频的音量。

在实施例3中,类似图2的音频切换过程(第一节拍速度小于第二节拍速度),对于第一音频进行节拍处理的历程仅是时刻T1至时刻T4(区域102),不包括缓慢增加丢弃的音频数据量的节拍处理的过程(即节拍处理过程不包括时刻Ts至时刻T1的历程,即区域101)。同样地,类似图4的音频切换过程(第二节拍速度小于第一节拍速度),对于第二音频进行节拍处理的历程仅是时刻T3至时刻T2(区域202),不包括逐渐减小丢弃的音频数据量的节拍处理的过程(不包括时刻T2至时刻Te的历程,即区域201)。实施例3的其他步骤则可以与实施例1及实施例2类似。

实施例4

图6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能够实现音频切换,终端设备包括实现音频的存储、解码及播放的播放器300及可对播放器300进行控制的装置,该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301,用于获取处于感知前景中的第一音频的第一节拍速度及待进入感知前景的第二音频的第二节拍速度;

判断单元306,用于判断第一节拍速度与第二节拍速度的大小;

节拍处理单元302,用于根据判断结果对具备较小节拍速度的音频作加快节拍速度之节拍处理;

音频切换单元303,用于使所述第二音频依次进入所述感知背景和感知前景且使所述第一音频依次进入所述感知背景和退出所述感知背景。

混音处理单元304,用于在所述第二音频进入所述感知背景前的第一时刻至所述第一音频退出所述感知背景后的第二时刻,对处于感知前景和感知背景的音频作混音插入。

音量调整单元305,用于在所述第二音频进入所述感知背景的第三时刻至所述第一音频退出所述感知背景的第四时刻,对处于感知前景和感知背景的音频作音量调整。

获取单元301可以进一步包括:

搜寻单元311,用于搜寻音频上的节拍点;

计算单元312,用于基于获取的节拍点之间的时间历程,得到所述音频的节拍速度。

节拍处理单元302可以进一步包括:

采样单元321,用于对具备较小节拍速度的音频进行音频数据的采样。

子处理单元322,用于从音频的节拍点起丢弃该音频每个节拍上的音频数据,其中,在音频每个节拍上丢弃音频数据的次数为至少一次,具体的次数范围为2~4次,本实施例优选4次(每次从音频上丢弃的音频数据量可参考式(2)求得);

还用于:

当所述第一节拍速度小于所述第二节拍速度时,在所述第二音频进入所述感知背景前的第一时刻前的第一时间历程内逐渐增加每次从所述第一音频上丢弃的音频数据量;此时子处理单元322每次从音频上丢弃的音频数据量可参考式(1)求得。

当所述第二节拍速度小于所述第一节拍速度时,在所述第一音频退出所述感知背景后的第二时刻后的第二时间历程内逐渐增减小每次从所述第一音频上丢弃的音频数据量;此时子处理单元322每次从音频上丢弃的音频数据量可参考式(4)求得。

本实施例的节拍处理单元302还包括恢复单元323。

对应于实施例2,所述恢复单元323用于当所述第二节拍速度小于所述第一节拍速度时,在第二时间历程结束的第五时刻恢复所述第二音频的节拍速度。

对应于实施例3,所述恢复单元323用于当第二节拍速度大于所述第一节拍速度时,在第一音频退出所述感知背景后的第二时刻恢复所述第二音频的节拍速度。

本发明虽然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