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散热性计算机硬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38370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散热性计算机硬盘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散热性计算机硬盘。



背景技术:

计算机的应用在中国越来越普遍,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计算机用户的数量不断攀升,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互联网、通信、多媒体等领域的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1996年至2009年,计算机用户数量从原来的630万增长至6710万台,联网计算机台数由原来的2.9万台上升至5940万台。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3.16亿,无线互联网有6.7亿移动用户,其中手机上网用户达1.17亿,为全球第一位。

现有的计算机硬盘在使用时容易产生高温,使用不方便,浪费时间,工作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散热性计算机硬盘,综合散热风扇与循环水冷技术,大幅增强了计算机硬盘的散热性能,使其能够更好的工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散热性计算机硬盘,包括壳体、上盖、插接器、储存模块、主动散热风扇、两个从动散热风扇和水冷机构,所述的插接器设置在壳体的前端,所述的插接器与储存模块连接,所述的储存模块底部均匀设有多个散热通道,所述的主动散热风扇设置在壳体前端且位于插接器的下方,所述的两个从动散热风扇对称设置在壳体后端,所述的主动散热风扇吹出的风经多个散热通道传递给两个从动散热风扇带动两个从动散热风扇旋转;

所述的水冷机构包括动力机构和两个U型循环水冷管,所述的动力机构包括动力齿轮、循环泵电机和循环泵,所述的动力齿轮与从动散热风扇旋转轴上的齿轮啮合,所述的动力齿轮固设在循环泵电机的动力轴上,所述的循环泵电机带动循环泵运作,所述的壳体底部相应从动散热风扇位置处设有一环形循环腔体,所述的环形循环腔体两端分别与两个U型循环水冷管的其中一个端头连通,所述的两个U型循环水冷管的另一个端头均与循环泵腔连通,所述的每个从动散热风扇对应设置一水冷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从动散热风扇的转轴底部设有支撑架,所述得支撑架与循环泵腔体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主动散热风扇由电机带动。

进一步的,所述上盖与壳体之间通过螺栓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一种高散热性计算机硬盘,综合散热风扇与循环水冷技术,大幅增强了计算机硬盘的散热性能,使其能够更好的工作;结构合理,使用方便,适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高散热性计算机硬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高散热性计算机硬盘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1-壳体;2-上盖;3-插接器;4-储存模块;5-主动散热风扇;6-从动散热风扇;7-散热通道;8-U型循环水冷管;9-环形循环腔体;10-循环泵腔;11-支撑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散热性计算机硬盘,包括壳体1、上盖2、插接器3、储存模块4、主动散热风扇5、两个从动散热风扇6和水冷机构,所述的插接器3设置在壳体2的前端,所述的插接器3与储存模块4连接,所述的储存模块4底部均匀设有多个散热通道7,所述的主动散热风扇5设置在壳体1前端且位于插接器3的下方,所述的两个从动散热风扇6对称设置在壳体1后端,所述的主动散热风扇5吹出的风经多个散热通道7传递给两个从动散热风扇6带动两个从动散热风扇6旋转;

所述的水冷机构包括动力机构和两个U型循环水冷管8,所述的动力机构包括动力齿轮、循环泵电机和循环泵,所述的动力齿轮与从动散热风扇旋转轴上的齿轮啮合,所述的动力齿轮固设在循环泵电机的动力轴上,所述的循环泵电机带动循环泵运作,所述的壳体1底部相应从动散热风扇6位置处设有一环形循环腔体9,所述的环形循环腔体9两端分别与两个U型循环水冷管8的其中一个端头连通,所述的两个U型循环水冷管8的另一个端头均与循环泵腔10连通,所述的每个从动散热风扇6对应设置一水冷机构。

从动散热风扇6的转轴底部设有支撑架11,所述得支撑架11与循环泵腔10体连接。

主动散热风扇5由电机带动,电机为微型电机。

上盖2与壳体1之间通过螺栓连接。

本具体实施的工作原理为:一种高散热性计算机硬盘,主动散热风扇5右微型电机电动旋转,主动散热风扇5吹出的风经多个散热通道7传递至两个从动散热风扇6,两个从动散热风扇6旋转,带动从动散热风扇6转轴上的齿轮旋转,从而带动与齿轮啮合的动力齿轮旋转,从而带动循环泵电机运作,循环泵电机带动循环泵运作,从而实现水冷机构循环水冷,此实用新型综合散热风扇与循环水冷技术,大幅增强了计算机硬盘的散热性能,使其能够更好的工作;结构合理,使用方便,适用范围广。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