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再现装置以及信息再现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729240发布日期:2019-05-22 02:44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信息再现装置以及信息再现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信息再现装置以及信息再现方法,对以规定的格式(调制方式)记录的记录信息进行再现。



背景技术:

例如,信息再现装置(磁性再现电路)适用于读取与以频率调制方式磁记录的“0”及“1”信号对应的f及2f信号的磁性读卡写卡器等,且主要具有以下结构。

所述信息再现装置通过磁头再现被记录于卡片的信号(磁信息),并在通过放大电路放大所述再现信号(模拟波形)后,利用峰值检测电路检测出峰点,并在所述峰点将输出信号反转,波形整形为方波信号。所述方波信号为已被频率调制(f2f调制)的信号,且通过f2f解调电路解调。

但是,在模拟方式的峰值检测中,为了读取噪声大的卡片和输出低的减磁的卡片,需要切换电路并读出(read),从而存在有电路规模变大、成本增高的不利问题。并且,由于需要切换电路,因此,为了读出而需要尝试多种方式,从而读出时间变长。

因此,提出了这样的信息再现装置:采用数字方式的峰值检测,不必切换电路就能处理输出变动的记录介质,并能够抑制电路规模及成本增大、缩短读出时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3-21108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上述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信息再现装置,由于峰值检测的阈值能够根据数字信号的输出电平自动改变,因此不需要切换电路,从而能够缩小电路规模、降低成本。并且,通过一次读出,既能处理噪声大的卡片,也能处理减磁的卡片,因此能够缩短读出时间。

但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信息再现装置中,当在减磁的卡片中发生再现的波形坍塌,并从原始峰点的位置移位的峰值移动时,有可能引起读取错误。

因此,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以下这种信息再现装置以及信息再现方法:即使是峰点移位的磁记录介质,也能够抑制产生读取错误。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信息再现装置,包括:模拟数字(ad)转换器,对再现了被记录于磁记录介质的信息的模拟信号进行采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将所述数字信号与对应于时间经过的数字值的位置信息一起输出;峰值检测部,接收根据所述ad转换器的所述数字信号的数字值,并根据输入的数字值是否超过阈值,检测出相当于再现信号的极值位置的峰点,所述阈值为从数字信号追踪到ad转换器的输出的判定电平;以及信息生成部,根据由所述峰值检测部检测到的峰点的间隔信息,生成已实施波形整形的所述再现信号的方波信号。所述峰值检测部包括:判定部,接收根据所述ad转换器的所述数字信号的数字值,判定当前的数字值是否从先前的数字值变化;保持部,能够将根据所述ad转换器的所述数字信号的数字值作为极值、且与位置信息一起保持;以及更新部,更新所述保持部的极值及位置信息,且根据所述判定部的判定结果,在当前的数字值从先前的数字值变化时,将当前的数字值作为极值与位置信息一起更新,在当前的数字值与先前的数字值一致时,将当前的数字值的位置与先前的数字值的位置间的中间位置作为当前的极值位置保持,将一致的数字值作为极值保持,并根据中间位置信息更新位置信息。

在本发明中,例如,即使是峰点因峰值移动而移位的磁记录介质,也能够抑制产生读取错误。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更新部在当前的数字值与先前的数字值一致时,将当前的数字值的位置与先前的数字值的位置间的中点位置作为当前的极值位置保持,将一致的数字值作为极值保持,并根据中点位置信息更新位置信息。

在本发明中,在当前的数字值与先前的数字值一致时,获取先前的数字值的时间位置与当前(本次)的数字值的时间位置间的中点,由于这种情况的理想波形为左右对称,因此可将中点视为原始峰点。由此,即使是峰点因峰值移动而移位的磁记录介质,也能够读出,而不引起读取错误。

在本发明中,所述保持部包括:第一变量部,能够将相当于先前的数字值的极值与位置信息一起保持;以及第二变量部,能够将相当于当前的数字值的极值与位置信息一起保持,所述更新部根据所述判定部的判定结果,在当前的数字值从先前的数字值变化时,以当前的数字值作为极值,更新所述第一变量部及所述第二变量部,在当前的数字值与先前的数字值一致时,将所述第一变量部的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变量部的位置信息间的中点位置作为当前的极值位置保持,将一致的数字值作为极值保持,并根据中点位置信息更新位置信息。

本发明中,在当前的数字值与先前的数字值一致时,通过获取第一变量部的值与第二变量部的值的平均值,而简单地获取先前的数字值的时间位置与当前(本次)的数字值的时间位置的中点,由于这种情况的理想波形为左右对称,因此可将中点视为原始峰点。由此,即使是峰点因峰值移动而移位的磁记录介质,也能够读取而不引起读取错误。

另外,本发明的信息再现方法,包括:模拟数字(ad)转换步骤,对再现了记录于磁记录介质的信息的模拟信号进行采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将所述数字信号与对应于时间经过的数字值的位置信息一起输出;峰值检测步骤,接收根据所述ad转换步骤的所述数字信号的数字值,并根据输入的数字值是否超过阈值,检测出相当于再现信号的极值位置的峰点,所述阈值为从所述数字信号追踪到所述ad转换步骤的输出的判定电平;以及信息生成步骤,根据由所述峰值检测步骤检测到的峰点的间隔信息,生成已实施波形整形的所述再现信号的方波信号。在所述峰值检测步骤中,接收根据所述ad转换步骤的所述数字信号的数字值,在当前的数字值从先前的数字值变化时,将当前的数字值作为极值与位置信息一起更新,在当前的数字值与先前的数字值一致时,将当前的数字值的位置与先前的数字值的位置间的中间位置作为当前的极值位置保持,将一致的数字值作为极值保持,并根据中间位置信息更新位置信息。

在本发明中,例如,即使是峰点因峰值移动而移位的磁记录介质,也能够抑制产生读取错误。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峰值检测步骤,在当前的数字值与先前的数字值一致时,将当前的数字值的位置与先前的数字值的位置间的中点位置作为当前的极值位置保持,将一致的数字值作为极值保持,并根据中点位置信息更新位置信息。

在本发明中,在当前的数字值与先前的数字值一致时,获取先前的数字值的时间位置与当前(本次)的数字值的时间位置的中点,由于这种情况的理想波形为左右对称,因此能够将中点视为原始峰点。由此,例如即使是峰点因峰值移动而移位的磁记录介质,也能够读出,而不引起读取错误。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峰值检测步骤包括:第一变量部,能够将相当于先前的数字值的极值与位置信息一起保持;以及第二变量部,能够将相当于当前的数字值的极值与位置信息一起保持,根据所述判定部的判定结果,在当前的数字值从先前的数字值变化时,将当前的数字值作为极值,并更新所述第一变量部及所述第二变量部,在当前的数字值与先前的数字值一致时,将所述第一变量部的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变量部的位置信息间的中点位置作为当前的极值位置保持,将一致的数字值作为极值保持,并根据中点位置信息更新位置信息。

在本发明中,在当前的数字值与先前的数字值一致时,通过获取第一变量部的值与第二变量部的值的平均值,而简单地获取先前的数字值的时间位置与当前(本次)的数字值的时间位置间的中点,由于这种情况的理想波形为左右对称,因此能够将中点视为原始峰点。由此,例如即使是峰点因峰值移动而移位的磁记录介质,也能够读出,而不引起读取错误。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例如即使是峰点移位的磁记录介质,所述信息再现装置及信息再现方法也能够抑制产生读取错误。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信息再现装置的构成例的框图。

图2为示出图1的信息再现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信号处理波形的图。

图3为用于说明判定两个峰点是否超过阈值(判定电平),且是否为峰值的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峰值检测方法的图。

图4为示出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峰值检测部,设置于读取错误对策用的极值及位置信息的判定更新处理部的构成例的框图。

图5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更新部的信息的更新处理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6为用于说明在峰点检测处理时,区分是常规波还是非常规的梯形波,并实施信息的更新处理的流程图,且为用于说明确定对象的第一峰值为最小侧峰值(谷侧)的情况的处理的图。

图7为用于说明在峰点检测处理时,区分是常规波还是非常规的梯形波,并实施信息更新的处理的流程图,且为用于说明确定对象的第一峰值为最大值侧的峰值(山侧)的情况的处理的图。

图8为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信息再现装置的整体动作概要的流程图。

图9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信息再现装置的构成例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为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信息再现装置的构成例的框图。图2为示出图1的信息再现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信号处理波形的图。

(读卡器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信息再现装置,以再现记录于为记录介质的磁卡等的信息的读卡器(以下称作“读卡器”)为例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读取并再现与通过频率调制方式磁记录下来的“0”及“1”信号对应的f及2f信号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是,本技术并不限定于f2f方式,f3f方式、nrzi方式、mfm方式等,各种方式都能适用。

如图1所示,读卡器10包括:磁头11、差分放大电路12、基准电压电路13、数字再现处理电路14及上位装置(cpu)15。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数字再现处理电路14包括:模拟数字转换器(ad转换器:adc)141、峰值检测部142、作为信息生成部的f2f信号生成部143、计时器144以及解调电路145。

如图2(a)所示,磁头11例如将磁记录信息作为模拟信号而读出,所述磁记录信息通过f2f调制方式被记录于作为磁记录介质的磁卡mc(以下,称为“卡片mc”)。

差分放大电路12由运算放大器构成,并将由磁头11读出并再现的模拟信号s11放大到适当的电平。并且,如图2(b)所示,将已放大的模拟信号s12输出到数字再现处理电路14的ad转换器141。并且,差分放大电路12基于由基准电压电路13提供的基准电压vref,而设定输出模拟信号s12的中间值vm。

差分放大电路12具有自动增益(gain)控制(agc)功能。例如,如图1中的虚线所示,根据数字再现处理电路14的峰值检测部142中的峰值检测信息,对差分放大电路12的增益进行控制。在本实施方式中,差分放大电路12在与数字再现处理电路14的峰值检测部142中的峰值检测信息相应的电平,对由磁头11再现的模拟信号s11进行差分放大。差分放大电路12例如将信号的振幅设定为全域的四分之一,来实施增益控制。

基准电压电路13向差分放大电路12提供设定为其输出电平的中间值vm的基准电压vref。

ad转换器141对由差分放大电路12放大的模拟信号s12进行采样,并转换为数字信号,再将所述数字信号与对应于经过时间的数字值的位置信息一起作为信号s141输出到峰值检测部142。ad转换器141以规定的频率,例如300khz对由差分放大电路12放大的模拟信号s12进行采样,并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将所述数字信号与对应于经过时间的数字值的位置信息一起作为信号s141输出到峰值检测部142。换言之,ad转换器141通过对由磁头11再现的模拟信号进行采样,并在每一个规定时间转换为数字信号。

如图2(c)所示,ad转换器141在采样号spln(n)、…、(n+4)、…所示的各采样点(时刻)实施采样处理。所述采样号spln在下一阶段的峰值检测部142中被用作位置信息。所述位置信息中包含时间信息。并且,例如,ad转换器141将信号s141输出到峰值检测部142,所述信号s141包括:由采样号spln形成的位置信息,和各采样点的值sv(n)、…、(n+4)、…。

峰值检测部142接收ad转换器141的输出数字信号s141,检测出相当于磁数据的极值(极大值及极小值)位置的峰点。更为具体地说,峰值检测部142接收根据ad转换器141的数字信号s141的数字值,并根据输入的数字值是否超过阈值,检测出相当于再现信号的极值位置的峰点,所述阈值为从数字信号追踪到ad转换器141的输出的判定电平。

峰值检测部142得到通过多个峰点信息获取的峰点的时间间隔(间隔)tiv信息,包括峰点信息及时间间隔tiv的信息,并作为信号s142输出到f2f信号生成部143。作为所述间隔信息的时间间隔tiv信息相当于时间间隔信息。

如上所述,峰值检测部142被自动设定,使峰值检测时的波形的检测阈值(判定电平)追踪到ad转换器141的输出电平。利用所述功能,不必切换电路,也能处理输出变化的卡片mc。在峰值检测部142,例如对于噪声大的卡片mc采用在超过具有两个峰点的阈值(判定电平)时判定为峰点的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的峰值检测部142,稍后将详细叙述,可采用以下峰值检测方法。

图3(a)及(b)为用于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峰值检测部,判定两个峰点是否超过阈值(判定电平),且是否为峰值的峰值检测方法的图。图3(a)为用于说明在确定对象的第一峰值为最小值侧峰值(谷侧)时的峰值检测方法的图,图3(b)为用于说明在确定对象的第一峰值为最大值侧峰值(山侧)时的峰值检测方法的图。另外,在图3(a)及(b)中,为了便于理解,将信号波形表示为三角波状。

在峰值检测部142,如图3(a)及(b)所示,将前一个第二峰值vp2(b,t)和前两个第三峰值vp3(b,t)应用于确定对象的第一峰值vp1(b,t),再将下一个峰值(第四峰值)vp4(b,t)应用于确定对象的第一峰值vp1(b,t)。然后,峰值检测部142获取第三峰值vp3(b,t)与第二峰值vp2(b,t)间的第一中间值vct1,vct11,再获取第二峰值vp2(b,t)与第一峰值vp1(b,t)间的第二中间值vct2,vct12。峰值检测部142获取第三峰值vp3(b,t)与第二峰值vp2(b,t)间的差分乘以基于差分的规定的比例得到的第一补正值α1、α11,再通过将第一补正值α1、α11与第一中间值vct1,vct11相加,获取所述第一阈值jvl1,jvl11。峰值检测部142获取第二峰值vp2与第一峰值vp1间的差分乘以基于差分的规定的比例得到的第二补正值α2,α12,再通过将第二中间值vct2,vct12与第二补正值α2,α12相加,获取第二阈值jvl2,jvl12。然后,峰值检测部142确认相当于第二峰值vp2(b,t)的数字值超过第一中间值vct1,vct11,且超过第一阈值jvl1,jvl11,进而,相当于下一个峰值vp4(b,t)的数字值超过第二中间值vct2,vct22,且超过第二阈值jvl2,jvl12,从而确定第一峰值vp1(b,t)。

如图3(a)所示,在确定对象的第一峰值为最小值侧峰值(谷侧)时,峰值检测部142为了不将微小噪声判断为峰值,不仅将超过阈值(分段值)作为峰值判定条件,还将峰值设置成比最小值侧第一峰值(谷侧)vp1大一定值以上作为峰值判定条件。如图3(b)所示,在确定对象的第一峰值为最大值侧峰值(山侧)时,峰值检测部142为了不将微小噪声判断为峰值,将超过阈值(分段值)、小于最大值侧的第一峰值(山侧)vp1一定值以上作为峰值判定的条件。

读卡器10通过采用所述峰值检测方法,即使在噪声大的噪声卡片mc中,也能可靠地再现信息。所述峰点的检测方法将在后面进一步叙述。

在通过以上这种峰值检测方法进行峰值检测的情况下,例如,在减磁的磁卡mc中,在引起再现的波形坍塌,从而从初始峰点的位置移位的峰值移动时,有可能产生读取错误。更具体地说,在引起峰值移动时,峰点从原始位置移位,但如果移位量变大,则很可能将数字数据“1”和“0”误判。通常,将1比特的时间间隔(数据0的标准间隔)的70%设为判定数字数据的“1”,“0”的阈值,在比特间隔长于70%时为“0”,在短于70%时为“1”。因此,在“0”短于70%、或“1”长于70%时,产生读取错误。

为了防止所述读取错误,本实施方式的峰值检测部142具有以下处理功能。

峰值检测部142接收根据ad转换器141的数字信号s141的数字值sv,在当前(本次)的数字值从先前的数字值变化时,将当前的数字值作为极值与位置信息一起更新。峰值检测部142在当前的数字值与先前的数字值一致时,将当前数字值的位置与先前的数字值的位置间的中间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后述的中点位置)作为当前的极值位置保持,将一致的数字值作为极值保持,并根据中间位置信息更新位置信息。

峰值检测部142由于具有所述功能,因此,即使是峰点因峰值移动而移位的卡片mc,也能抑制产生读取错误。

图4为示出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峰值检测部,设置于读取错误对策用的极值及位置信息的判定更新处理部的构成例的框图。

图4的峰值检测部142的判定更新处理部1420包括:判定部1421、保持部1422、及更新部1423。

判定部1421接收根据ad转换器141的数字信号s141的数字值sv,并参照保持部1422的保持数据,判定当前的数字值postsv是否从先前的数字值presv变化(变大或变小),并将判定结果输出到更新部1423。

峰值检测部142具有:将需要输入的数字值(包括位置信息)及已确定的峰值,保持在未示出的寄存器或存储器等的保持部的功能。保持部1422构成为:能够将根据ad转换器141的数字信号s141的数字值sv作为极值与位置信息(例如spln)一起保持。

例如,保持部1422包括:第一变量部14221,能够将基本相当于先前的数字值presv的极值(最大值max或最小值min)与位置信息pret一起保持;以及第二变量部14222,将基本相当于当前的数字值postsv的极值与位置信息postt一起保持。例如,与峰值相关的变量peaka及peakb,被存储于第一变量部14221与第二变量部14222。

更新部1423根据判定部1421的判定结果,更新保持部1422的极值及位置信息,在当前的数字值postsv从先前的数字值(到前一次的极值)presv变化时,将当前的数字值postt作为极值max或min与位置信息postt一起更新。在这种情况下,更新部1433更新极值max或min,且最终的峰值位置peaktsum作为位置信息,通过peakpostt更新。

更新部1423根据判定部1421的判定结果,在当前的数字值postsv与先前的数字值presv一致时,将当前数字值postsv的峰值位置postt与先前的数字值presv的峰值位置pret间的中点位置{(pret+postt)/2}作为当前的极值位置保持,将一致的数字值postsv或presv作为极值保持,并根据中点位置信息{(pret+postt)/2}更新位置信息。

图5(a)及(b)为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更新部的信息的更新处理的一个例子的图。图5(a)为用于说明没有峰值移动的常规波时的更新处理的图,图5(b)为用于说明有峰值移动且山峰坍塌的梯形波时的更新处理的图。

结合图4的保持部1422,更新部1423根据判定部1421的判定结果,在当前的数字值postsv从先前的数字值presv变化时,将当前的数字值postsv作为极值((图5(a)的例子中的最大值max),并更新第一变量部14221及第二变量部14222。例如,变量peaka中存储前一次更新时的变量peakb。

如图5(a)所示,在没有峰值移动的常规波的情况下,根据ad转换器141的数字值sv在增加中,变量peakb直接被代入变量peaka。换句话说,数字值sv在增加中,当前(本次)的采样值被更新为极大值max,且变量peaka与变量peakb同时更新。

如图5(b)所示,在有峰值移动且山峰坍塌时,极大值max与数字值sv在数字值sv的增加判定中一致的情况下,先前的数字值presv与当前的数字值postsv形成为一致,从而判定为山峰坍塌的梯形。所述梯形波时与变量peaka的值(极大值max)相同,从变量peaka经过一定时间后的位置成为变量peakb。

图6及图7为用于说明在峰点检测处理时,区分是常规波还是非常规的梯形波,并实施信息的更新处理的流程图。图6为用于说明确定对象的第一峰值为极小值侧峰值(谷侧)时的处理的图,图7为用于说明确定对象的第一峰值为极大值侧峰值(山侧)时的处理的图。

(确定对象的第一个峰值为最小值侧峰值(谷侧)的情况)

如图6所示,在判定部1421中,判定根据ad转换器141的数字值sv是否小于极小值min(步骤st1)。在步骤st1中,如果判定数字值sv小于极小值min,则在更新部1423中,当前的数字值postsv从先前的数字值(到前一次的极值)presv变化,并且作为常规波,而更新保持部1422的极小值min及位置信息,且将当前的数字值postsv作为极小值min与位置信息postt一起更新(步骤st2)。在这种情况下,在更新部1433中,极小值min被更新,且最终的峰值位置peaktsum作为位置信息,通过peakpostt更新。

在步骤st1中,如果判定数字值sv不小于极小值min,则在判定部1421中,判定根据ad转换器的数字值sv141是否等于极小值min(步骤st3)。在步骤st3中,如果判定数字值sv等于极小值min,则在更新部1423中,判定波形为山峰坍塌的梯形,并执行步骤st4的处理。在步骤st4中,将当前的数字值postsv的峰值位置postt与先前的数字值presv的峰值位置pret间的中点位置{(pret+postt)/2}作为当前的极值位置保持,将一致的数字值postsv或presv作为极值保持,并根据中点位置信息{(pret+postt)/2}更新位置信息。

(确定对象的第一峰值为最大值侧峰值(山侧)的情况)

如图7所示,在判定部1421中,判定根据ad转换器141的数字值sv是否大于极大值max(步骤st11)。在步骤st11中,如果判定数字值sv大于极大值max,则在更新部1423中,当前的数字值postsv从先前的数字值(到前一次的极值)presv变化,并作为常规波,而更新保持部1422的极大值max及位置信息,且将当前的数字值postsv作为极大值max与位置信息postt一起更新(步骤st12)。此时,在更新部1433中,极大值max被更新,且最终的峰值位置peaktsum作为位置信息,通过peakpostt更新。

在步骤st11中,如果判定数字值sv不大于极大值max,则在判定部1421中,判定根据ad转换器141的数字值sv是否等于极小值max(步骤st13)。在步骤st13中,如果判定数字值sv等于极大值max,则在更新部1423中,判定波形为山峰坍塌的梯形,并执行步骤st14的处理。在步骤st14中,将当前的数字值presv的峰值位置postt与先前的数字值presv的峰值位置pret间的中点位置{(pret+postt)/2}作为当前的极值位置保持,将一致的数字值postsv或presv作为极值保持,并根据中点位置信息{(pret+postt)/2}更新位置信息。

如上所述,如图2(c)及(d)所示,峰值检测部142通过前后的两个峰点,获取作为时间间隔信息的时间间隔tiv12~tiv89、…。

在图2的例子中,峰值检测部142获取峰点pk1与峰点pk2间的时间间隔作为时间间隔tiv12。获取峰点pk2与峰点pk3间的时间间隔作为时间间隔tiv23。获取峰点pk3与峰点pk4间的时间间隔作为时间间隔tiv34。获取峰点pk4与峰点pk5间的时间间隔作为时间间隔tiv45。获取峰点pk5与峰点pk6间的时间间隔作为时间间隔tiv56。获取峰点pk6与峰点pk7间的时间间隔作为时间间隔tiv67。获取峰点pk7与峰点pk8间的时间间隔作为时间间隔tiv78。获取峰点pk8与峰点pk9间的时间间隔作为时间间隔tiv89。

峰值检测部142将已获取的时间间隔tiv(12~89、…)的信息与峰值信息一起输出到作为信息生成部的f2f信号生成部143。

[峰值检测部142的基本峰值检测方法]

在此,对峰值检测部142中的峰值检测的具体处理示例进行说明。峰值检测部142首先根据初始阈值(判定电平)jvl,判定通过ad转换器141转换为数字数据的磁数据,在数字值超过判定电平jvl时,判断为峰值。

峰值检测部142通过前一个峰值获取下一个判定电平jvl。具体地说,通过波形为山的数字值(max)减去波形为谷的数字值(min)得到的值ptop=max-min,再乘以基于所述差分的一定的比例所得到的值(补正值,电平)α,然后将数字值(max)与数字值(min)间的中间值vct与补正值α相加(或者相减)得到的值(电平)作为判定电平jvl。

[式1]

判定电平jvl=vct±ptop*c=vct±α

c表示常数,举例,当c=1/2n时,例如1/25=1/32而进行设定。

判定电平通过上述算式自动设定。由此,既能检测到输出低的卡片mc(也称减磁卡),也能够检测到输出高的卡片mc。也就是说,峰值检测部142自动设置,使峰值检测时的波形的判定电平(检测阈值)追踪到ad转换器141的输出电平。由此,不必切换电路,也能够处理输出变动的卡片mc。

[峰值检测部142的更高精度的峰值检测方法]

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针对于噪声大的卡片mc,峰值检测部142不是只通过一个峰点而是通过两个峰点来判定是否超过判定电平(阈值),且是否为峰值。这里,峰值检测部142自动设置,使峰值检测时的波形的判定电平(检测阈值,分段值)jvl及峰值之间的差分的中间值vct追踪到ad转换器141的输出电平。

在确定峰值时,峰值检测部142将前一个第二峰值vp2及前两个的第三峰值vp3应用于确定对象的第一峰值vp1,再将下一个峰值(第四峰值)vp4(b,t)应用于确定对象的第一峰值vp1(b,t)实施运算处理。因此,峰值检测部142具有:将需要输入的数字值及已确定的峰值保持在无图示的寄存器或存储器等的保持部的功能。

峰值检测部142获取第三峰值vp3与第二峰值vp2间的差分(vp3-vp2)乘以基于所述差分(差分的绝对值)规定的比例c(=1/2n)得到的第一补正值α1、α11。与此同时,峰值检测部142获取并设置第二峰值vp2与第三峰值vp3间的第一中间值vct1,vct11。然后,峰值检测部142获取并设置将第三峰值vp3与第二峰值vp2间的第一中间值vct1,vct11与第一补正值α1,α11相加而得到的值,具体地说,通过与最大值侧相加,或与最小值侧相减,获取并设定第一判定电平(阈值)jvl1,jvl11。进而,峰值检测部142获取并设定第二峰值vp2与第一峰值vp1之间的差分(vp2-vp1)乘以基于所述差分的规定的比例c(=1/2n)得到的第二补正值α2,α12。与此同时,峰值检测部142获取并设定第二峰值vp2与第一峰值vp1之间的第二中间值vct2,vct12。然后,峰值检测部142获取并设定将第二峰值vp2与第一峰值vp1间的第二中间值vct2,vct12与第二补正值α2,α12相加得到的值,具体地说,通过与最大值侧相加,或与最小值侧相减,获取并设定第二判定电平(阈值)jvl2,jvl12。然后,峰值检测部142确认数字信号的值超过第一中间值vct1,vct11及已设定的第一判定电平(阈值)jvl1,jvl12,且超过所述第二中间值vct2,vct12及已设定的第二判定电平(阈值)jvl2,jvl12。

峰值检测部142确认相当于第二峰值vp2的数字值超过第一中间值vct1,vct11及第一阈值jvl1,jvl11,且相当于下一个峰值vp4的数字值超过第二中间值vct2,vct12及第二阈值jvl2,jvl12,从而确定第一峰值vp1。

再现信号作为峰值,最大(极大)值侧(山侧)峰值与最小(极小)值侧(谷侧)峰值间隔着中间点交替地存在。在这种信号的峰值检测中,峰值检测部142在确定对象的第一峰值为最小值侧峰值(谷侧)和为最大值侧(山侧)的情况下,判定电平jvl1,jvl2,jvl11,jvl12的设定位置不同于中间值vct1,vct2,vct11,vct12。峰值检测部142在确定对象的第一峰值为最小值侧峰值(谷侧)的情况下,将第一及第二判定电平(阈值)jvl1,jvl2设定为比第一及第二中间值vct1,vct2靠最大值侧。也就是说,峰值检测部142在确定对象的第一峰值为最小值侧峰值(谷侧)的情况下,第一中间值vct1与第一补正值α1相加,第二中间值vct2与第二补正值α2相加,并将第一及第二判定电平(阈值)jvl1,jvl2设定为比第一及第二中间值vct1,vct2靠最大值侧。峰值检测部142在确定对象的第一峰值为最大值侧峰值(山侧)的情况下,将第一及第二判定电平(阈值)jvl11,jvl12设定为比第一及第二中间值vct11,vct12靠最小值侧。也就是说,峰值检测部142在确定对象的第一峰值为最大值侧峰值(山侧)的情况下,通过第一中间值vct11减去第一补正值α11,第二中间值vct112减去第二补正值α2,从而将第一判定电平(阈值)jvl11,jvl12设定为比第一及第二中间值vct11,vct12靠最小值侧。

结合图3(a)及(b),对所述峰值的确定处理进行说明。

[确定对象的第一峰值为最小值侧峰值(谷侧)时的峰值检测方法]

首先,结合图3(a),对确定对象的第一峰值为最小值侧峰值(谷侧)时的峰值检测方法进行说明。

峰值检测部142在确定对象的第一峰值vp1b为最小值侧峰值的情况下,将下一个峰值(第四峰值)vp4t应用于前一个最大值侧的第二峰值vp2t及前两个最小值侧的第三峰值vp3b,再将下一个峰值(第四峰值)vp4t应用于确定对象的第一峰值vp1b。峰值检测部142获取第三峰值vp3b与第二峰值vp2t间的差分(vp3b-vp2t)乘以基于所述差分的比例c1(=1/2n)得到的第一补正值α1。与此同时,峰值检测部142获取并设定第二峰值vp2t与第三峰值vp3b间的第一中间值vct1。然后,峰值检测部142通过将第三峰值vp3b与第二峰值vp2t间的第一中间值vct1与第一补正值α1相加,获取并设定第一判定电平(阈值)jvl1。峰值检测部142将第一判定电平jvl1设定为比第二峰值vp2t与第三峰值vp3b之间的第一中间值vct1靠最大值侧(山侧)。峰值检测部142判定来自于ad转换器141的数字信号的值,是否超过已设定的第一中间值vct1及第一判定电平jvl1。

此外,峰值检测部142获取并设定第二峰值vp2t与第一峰值vp1b间的差分(vp2t-vp1b)乘以基于所述差分的比例c2(=1/2n)后得到的第二补正值α2。与此同时,峰值检测部142获取并设定第二峰值vp2t与第一峰值vp1b间的第二中间值vct2。然后,峰值检测部142通过将第二峰值vp2与第一峰值vp1间的第二中间值vct2与第二补正值α2相加,获取并设定第二判定电平(阈值)jvl2。峰值检测部142将第二判定电平jvl2设定为比第二峰值vp2t与第一峰值vp1b间的第二中间值vct2靠最大值一侧(山侧)。峰值检测部142判定来自于ad转换器141的数字信号的值,是否超过已设定的第二中间值vct2及第二判定电平jvl2。然后,峰值检测部142确认数字信号的值超过已设定的第一中间值vct1及第一判定电平jvl1,且超过已设定的第二中间值vct2及第二判定电平jvl2。

关于确认数字值已超过第一中间值vct1及第一判定电平jvl1,且已超过第二中间值vct2及第二判定电平jvl2,既可在设定处理之后另行实施,也可紧接设定处理连续地实施。

峰值检测部142确认:数字信号的值如图3(a)所示,从第三峰值vp3b向第二峰值vp2t离散变化(增加),且是否超过第一中间值vct1及第一判定电平jvl1。接下来,峰值检测部142确认:从第一峰值vp1b向下一个峰值(vp4t)离散变化(增加),且在超过第二中间值vct2及第二判定电平jvl2的时间点teu2,确定第一峰值vp1b。

[确定对象的第一峰值为最大值侧峰值(山侧)时的峰值检测方法]

接下来,结合图3(b),对确定对象的第一峰值为最大值侧峰值(山侧)时的峰值检测方法进行说明。

峰值检测部142在确定对象的第一峰值vp1t为最大值侧峰值时,将下一个峰值(第四峰值)vp4b应用于前一个最小值侧的第二峰值vp2b及前两个最大值侧的第三峰值vp3t,再将下一个峰值(第四峰值)vp4b应用于确定对象的第一峰值vp1t。峰值检测部142获取第三峰值vp3t与第二峰值vp2b间的差分(vp3t-vp2b)乘以基于所述差分的比例c11(=1/2n)后得到的第一补正值α11。与此同时,峰值检测部142获取并设定第二峰值vp2b与第三峰值vp3t间的第一中间值vct11。然后,峰值检测部142通过第三峰值vp3t与第二峰值vp2b间的第一中间值vct11减去第一补正值α11,获取并设定第一判定电平(阈值)jvl11。峰值检测部142将第一判定电平jvl11设定为比第二峰值vp2b与第三峰值vp3t间的第一中间值vct11靠最小值侧(谷侧)。峰值检测部142判定来自于ad转换器141的数字信号的值,是否超过已设定的第一中间值vct11及第一判定电平jvl11。

接下来,峰值检测部142获取第二峰值vp2b与第一峰值vp1t间的差分(vp2b-vp1t)乘以基于所述差分(差分的绝对值)的比例c12(=1/2n)后得到的第二补正值α12。与此同时,峰值检测部142获取并设定第二峰值vp2b与第一峰值vp1t的第二中间值vct12。然后,峰值检测部142通过第二峰值vp2b与第一峰值vp1t间的第一中间值vct12减去第二补正值α12,获取并设定第二判定电平(阈值)jvl12。峰值检测部142将第二判定电平(阈值)jvl12设定为比第二峰值vp2b与第一峰值vp1t间的第二中间值vct12靠最小值侧(谷侧)。峰值检测部142判定来自于ad转换器141的数字信号的值,是否超过已设定的第二中间值vct12及第二判定电平jvl12。然后,峰值检测部142确定数字信号的值超过已设定的第一中间值vct11及第一判定电平jvl11,且超过已设定的第二中间值vct12及第二判定电平jvl12。

关于确认数字值已超过第一中间值vct1及第一判定电平jvl1,且已超过第二中间值vct2及第二判定电平jvl2,既可在设定处理之后另行实施,也可紧接设定处理连续地实施。

峰值检测部142确认:数字信号的值如图3(b)所示,从第三峰值vp3b向第二峰值vp2t离散变化(值减小),且是否超过第一中间值vct11及第一判定电平jvl11。接下来,峰值检测部142确认:从第一峰值vp1t向下一个峰值(vp4b)离散变化(值减小),且在超过第二中间值vct12及第二判定电平jvl12的时间点teu12,确定第一峰值vp1t。

以上对峰值检测部142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接下来,对作为信息生成部的f2f信号生成部143的结构及功能进行说明。

f2f信号生成部143生成:根据由峰值检测部142检测出的为峰点时间间隔信息的时间间隔tiv,进行了波形整形的再现信号的方波信号。f2f信号生成部143将处于峰点的信息作为触发点,将应该生成的信号的电平从第二电平lvl2向第一电平lvl1反转,或者从第二电平lvl2向第一电平lvl1反转。例如,第一电平lvl1为相当于逻辑“1”的电平,第二电平lvl2为相当于逻辑“0”的电平。但是,也可是相反的电平。f2f信号生成部143从作为触发点的峰点到达峰点间的时间间隔(时间间隔)tiv,将应该生成的信号保持在第二电平lvl2或第一电平lvl1。然后,f2f信号生成部143在到达峰点间的时间间隔(时间间隔)ti时,将应该生成的信号电平从第二电平lvl2向第一电平lvl1反转,或从第一电平lvl1向第二电平lvl2反转。

在f2f信号生成部143中,f2f信号的生成是将根据前后两个峰点获取的时间间隔信号与计算计时器144的计时结果的内部计数器1431的计算值相比较,如果一致,则使f2f信号输出反转。例如,如果输入某时间间隔数据b,且不久前的f2f信号的输出反转时的时间间隔数据设为a,则下一次的反转时间为(a+b)。如果直接采用这种方式,则有可能在输入的间隔时间与输出的f2f信号的输出时间产生时间差时无法正常输出。为了防止这种情况,f2f信号生成部143具有:包括时间调整功能的缓冲器1432。缓冲区大小例如为16个字符(16×16位)。

结合图2,对f2f信号生成部143中的f2f信号生成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将峰点pk1的信息作为触发点,信号从第一电平lvl1向第二电平lvl2反转(切换)。由于峰点pk1与下一个峰点pk2间的时间间隔是tiv12,所以输出信号电平在所述时间间隔tiv12期间被保持于作为反转电平的第二电平lvl2。

作为监视计时器144的结果,在内部计数器1431的计数值从触发点到达时间间隔tiv12的期间,输出信号电平从第二电平lvl2向第一电平lvl1反转。由于峰点pk2与下一个峰点pk3间的时间间隔为tiv23,所以输出信号电平在所述时间间隔tiv23期间被保持于作为反转电平的第一电平lvl1。

作为监视计时器144的结果,在内部计数器1431的计数值从触发点到达合计的时间间隔tiv12与tiv23的期间(tiv12+tiv23),输出信号电平从第一电平lvl1向第二电平lvl2反转。由于峰点pk3与下一个峰点pk4间的时间间隔为tiv34,所以输出信号电平在所述时间间隔tiv34期间被保持于作为反转电平的第二电平lvl2。

作为监视计时器144的结果,在内部计数器1431的计数值从触发点到达合计的时间间隔tiv12、tiv23、tiv34的期间(tiv12+tiv23+tiv34),输出信号电平从第二电平lvl2向第一电平lvl1反转。由于峰点pk4与下一个峰点pk5间的时间间隔为tiv45,所以输出信号电平在所述时间间隔tiv45期间被保持于作为反转电平的第一电平lvl1。

作为监视计时器144的结果,在内部计数器1431的计数值从触发点到达合计的时间间隔tiv12、tiv23、tiv34、tiv45的期间(tiv12+tiv23+tiv34+tiv45),输出信号电平从第一电平lvl1向第二电平lvl2反转。由于峰点pk5与下一个峰点pk6间的时间间隔为tiv56,所以输出信号电平在所述时间间隔tiv56期间被保持于作为反转电平的第二电平lvl2。

作为监视计时器144的结果,在内部计数器1431的计数值从触发点到达合计的时间间隔tiv12、tiv23、tiv34、tiv45、tiv56的期间(tiv12+tiv23+tiv34+tiv45+tiv56),输出信号电平从第二电平lvl2向第一电平lvl1反转。由于峰点pk6与下一个峰点pk7间的时间间隔为tiv67,所以输出信号电平在所述时间间隔tiv67期间被保持于作为反转电平的第一电平lvl1。

作为监视计时器144的结果,在内部计数器1431的计数值从触发点到达合计的时间间隔tiv12、tiv23、tiv34、tiv45、tiv56、tiv67的期间(tiv12+tiv23+tiv34+tiv45+tiv56+tiv67),输出信号电平从第一电平lvl1向第二电平lvl2反转。由于峰点pk7与下一个峰点pk8间的时间间隔为tiv78,所以输出信号电平在所述时间间隔tiv78期间被保持于作为反转电平的第二电平lvl2。

作为监视计时器144的结果,在内部计数器1431的计数值从触发点到达合计的时间间隔tiv12、tiv23、tiv34、tiv45、tiv56、tiv67、tiv78的期间(tiv12+tiv23+tiv34+tiv45+tiv56+tiv67+tiv78),输出信号电平从第二电平lvl2向第一电平lvl1反转。由于峰点pk8与下一个峰点pk9间的时间间隔为tiv89,所以输出信号电平在所述时间间隔tiv89期间被保持于作为反转电平的第一电平lvl1。

在f2f信号生成部143中,执行上述那样的处理生成f2f信号,并输出到解调电路145。

f2f信号生成部143构成为:缓冲区包括先入先出(fifo:firstinfirstout)。f2f信号生成部143为了检测出错误,在f2f信号的输出没有完全退出数据之前产生了fifo重写的情况下,输出溢出(overflow)错误ofe。相反,如果内部计数器1431的计数值在时间间隔数据更新时超时,则f2f信号生成部143输出下溢(underflow)错误ufe。f2f信号生成部143将溢出错误ofe及下溢错误ufe输出到解调电路145,或者经由解调电路145输出到上位装置15或直接输出到上位装置15。

解调电路145将由f2f信号生成部143生成的f2f信号转换为“0”,“1”数据,并传递到上位装置15。例如,在将已判定为“0”,“1”的位宽设为t,并且当在3/4(也有应用5/7,5/8等的情况)t期间产生下一次电平反转(位反转)时,解调电路145判定所述位为逻辑“1”。当在3/4t期间没有产生下一次电平反转时,解调电路145判定所述位为逻辑“0”。这样一来,由于解调电路145接收已通过f2f信号生成部143生成的f2f信号,并转换为“0”,“1”数据,因此,与接收峰值检测部的检测数据进行解调的情况相比,能够大幅简化其结构。

接下来,结合图8的流程图,对具有上述的构成的读卡器10的整体动作进行说明。

通过使卡片mc相对于磁头(hd)11移动,从磁头11输出模拟信号s11(st21),所述模拟信号s11利用由运算放大器(operationalamplifier,运放)构成的差分放大电路12被放大到适当的值(电平)(st22)。放大后的模拟信号s12输入到ad转换器141,再通过ad转换器141转换成数字信号(st23)。根据ad转换器141的数字信号作为信号s141输出到峰值检测部142。此时,从ad转换器141向峰值检测部142输出由伴随采样处理的采样号spln形成的位置(时间)信息和每个采样点的值sv(n)、…、(n+4)、…。

峰值检测部142接收ad转换器141的输出数字信号s141,检测出相当于磁数据的极值(极大值及极小值)的峰点(st24)。峰值检测部142自动设置使作为峰值检测时的波形的判定电平的检测阈值追踪到ad转换器141的输出电平。由此,不必切换电路就能够处理输出变化的卡片mc。在峰值检测部142,首先通过初始判例电平(阈值)判定被转换为数字数据的磁数据,在超过判定电平时被判定为峰值。通过前一个峰值获取下一个判定电平。具体而言,自动设置并获取:波形为山的数字值(max)减去波形为谷的数字值(min)得到的值ptop=max-min,再乘以一定的比例c,例如乘以(=1/2n)后得到的值(补正值,电平)α,且获取数字值(max)与数字值(min)间的中间值vct加上或减去补正值α后得到的值(电平)作为判定电平jvl。

峰值检测处理142为了防止峰点因峰值移动而移位的卡mc的读取错误,而实施结合图4至图7进行说明的以下的处理(st25)。

峰值检测部142接收根据ad转换器141的数字信号s141的数字值sv,并参照保持部1422的保持数据,通过判定部1421判定当前的数字值postsv是否从先前的数字值presv变化(变大或变小),且将判定结果输出到更新部1423。

更新部1423根据判定部1421的判定结果,更新保持部1422的极值及位置信息,在当前的数字值postsv从先前的数字值(到前一个极值)presv变化时,将当前的数字值postsv作为极值max或min与位置信息postt一起更新。此时,在更新部1433中,极值max或min更新,且最终的峰值位置peaktsum作为位置信息,通过peakpostt更新。

更新部1423根据判定部1421的判定结果,在当前的数字值postsv与先前数字值presv一致时,判定波形为山峰坍塌的梯形,并将当前的数字值postsv的峰值位置postt与先前的数字值presv的峰值位置pret之间的中点位置{(pret+postt)/2}作为当前的极值位置保持,将一致的数字值postsv或presv作为极值保持,并根据中点位置信息{(pret+postt)/2}更新位置信息。

峰值检测部142由于具有所述功能,因此,即使是峰点因峰值移动而移位的卡片,也能抑制产生读取错误。

峰值检测部142得到由多个峰点信息获取的峰点的时间间隔(间隔)信息tiv,并将峰点信息及间隔信息tiv作为信号s142,输出到f2f信号生成部143(st26)。

f2f信号生成部143将作为峰点的信息作为触发点,使信号电平反转,并在每一次经过时间间隔期间,通过电平反转生成f2f信号(st27)。f2f信号的生成是将从前后两个峰点获取的时间间隔信号与计算计时器144的计时结果的内部计数器1431的计数值进行比较,如果一致,则f2f信号生成部143使f2f信号输出反转。例如,如上所述,输入一定的时间间隔数据b,如果不久前的f2f信号的输出反转时的时间间隔数据被设为a,则下一次反转时间为(a+b)。此时,为了在输入的间隔时间与输出的f2f信号的输出时点产生时间差的时候正常地输出,而通过缓冲器1432实施时间调整。

由f2f信号生成部143生成的f2f信号通过解调电路145转换为“0”,“1”数据,并传递到上位装置15(st28)。

(变形例)

另外,对于包括峰值检测部的数字再现处理电路14,通过增加以下所示的电路来提高性能。

可在ad转换器141的输出与峰值检测部142之间,如图1中的虚线所示,配置数字滤波器146和移动平均部147中的至少一个。

(1)例如,为了除噪,通过在ad转换器141的输出级配置数字滤波器146,从而在ad转换后峰值检测前,对数字数据进行数字滤波处理。

(2)例如,为了除噪,通过在ad转换器141的输出级配置移动平均部147,能够获取ad转换后的磁数据的移动平均值,并进行平滑处理。

(3)例如,为了除噪,通过在ad转换器141的输出级配置数字滤波器146及移动平均部147,能够在对ad转换后的磁数据进行数字滤波处理后获取移动平均值。

此外,例如通过在峰值检测部142的输出级配置噪声脉冲去除部148,去除比正常的f2f信号的间隔短的噪声脉冲。例如,2f信号的几分之一以下的脉冲作为噪声去除。

并且,如上所述,在差分放大电路12对增益实施自动增益控制(agc)。此时,差分放器电路12根据数字再现处理电路14的峰值检测部142中的峰值检测信息,对由磁头11再现的模拟信号s11进行差分放大。差分放大电路12将信号的振幅例如设定为全域的1/4,实施增益控制。

(本实施方式的主要效果)

如上述说明,读卡器10具有峰值检测部142,所述峰值检测部142接收根据ad转换器141的数字信号s141的数字值sv,并根据输入的数字值是否超过阈值jvl,检测出相当于再现信号的极值位置(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峰点,所述阈值jvl为从数字信号追踪到ad转换器141的输出的判定电平。并且,峰值检测部142具有:判定部1421,接收根据ad转换器141的数字值,并判定当前的数字值是否从先前的数字值变化;保持部1422,能够将根据ad转换器141的数字信号s141的数字值sv作为极值与位置信息一起保持;以及更新部1423,更新保持部1422的极值及位置信息,且根据判定部1421的判定结果,在当前的数字值从先前的数字值变化时,将当前的数字值作为极值与位置信息一起更新,在当前的数字值与先前的数字值一致时,将当前的数字值的位置与先前的数字值的位置间的中间位置作为当前的极值位置保持,将一致的数字值作为极值保持,并根据中间位置信息更新位置信息。

因此,通过读卡器10,即使是峰点因峰值移动而移位的卡片mc,也能防止产生读取错误。

此外,更新部1423在当前的数字值与先前的数字值一致时,将当前的数字值的位置与先前的数字值的位置间的中点位置作为当前的极值位置保持,将一致的数字值作为极值保持,并根据中点位置信息更新位置信息。

由此,根据读卡器10,在当前的数字值与先前的数字值一致时,获取先前的数字值的时间位置与当前(本次)的数字值的时间位置间的中点。由于这种情况的理想波形为左右对称,因此能够将中点视为原始峰点。由此,即使是峰点因峰值移动而移位的卡片mc,也能够读取,而不会引起读取错误。

另外,保持部1422具有:第一变量部14221,能够将相当于先前的数字值的极值与位置信息一起保持;以及第二变量部14222,能够将相当于当前的数字值的极值与位置信息一起保持。更新部1423根据判定部1421的判定结果,在当前的数字值从先前的数字值变化时,将当前数字值作为极值,更新第一变量部14221和第二变量部14222,在当前的数字值与先前的数字值一致时,将第一变量部14221的位置信息与所述第二变量部的位置信息间的中点位置作为当前的极值位置保持,将一致的数字值作为极值保持,并根据中点位置信息更新位置信息。

由此,在当前的数字值与先前的数字值一致时,能够通过获取第一变量部的值与第二变量部的平均值,简单地获取先前的数字值的时间位置与当前(本次)的数字值的时间位置间的中点,由于这种情况的理想波形是左右对称,因此可以将中点视为原始峰点。由此,即使是峰点由于峰值移动而移位的卡片mc,也能够读取,而不会引起读取错误。

另外,在本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数字方式的峰值检测中,由于峰值检测的阈值能够根据数字信号的输出电平自动改变,因此不需要切换电路,且能够缩小电路规模,还能够降低成本。另外,由于通过一次读取既能处理噪声卡片,也能处理减磁卡片,因此能够缩短读取时间。此外,根据本第一实施方式,能够以数字形式生成f2f信号,来测量速度和抖动。

另外,包括峰值检测部的数字再现处理电路,能够内置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或专用集成电路(asic: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

<第二实施方式>

图9为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信息再现装置的构成例的框图。

本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信息再现装置10a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信息再现装置(读卡器)10的点在于,没有在数字再现处理电路14a中配置解调电路。在所述信息再现装置10a中,在上位装置15a侧具有解调电路的功能。

其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根据第二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附图标记说明

10、10a…读卡器(信息再现装置),11…磁头,12…差分放大电路,13…基准电压电路,14、14a…数字再现处理电路,141…模拟数字转换器(ad转换器:adc),142…峰值检测部,1420…判定更新处理部,1421…判定部,1422…保持部,14221…第一变量部,14222…第二变量部,1423…更新部,143…f2f信号生成部(信息生成部),144…计时器,145…解调电路,15、15a…上位装置(cpu),mc…卡片(磁记录介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