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操作辅助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70761发布日期:2020-05-19 20:15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写操作辅助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sram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写操作辅助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先进工艺的发展,工艺带来的工艺参数的变化,如随机掺杂波动等效应使得sram的设计愈发具有挑战性,其中,写操作的稳定性是sram设计中的一大难点。为提升写操作时的抗噪声能力,现有的一种方案是通过增加写辅助电路将sram的位线拉低至负值电压,依次来提高写操作的速度,增加写操作的稳定性。

现有技术中,写操作辅助电路通过电荷泵拉低位线的电压,电荷泵的驱动信号通常由外部的相应时序的驱动信号来驱动,对时序的要求较为严格。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依赖外部驱动信号的写操作辅助电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写操作辅助电路,包括:预充电电路、驱动信号电路、可编程延时电路、电荷泵、写驱动电路以及列选择器,其中:所述预充电电路,预充电信号输出端与所述驱动信号电路的预充电信号输入端耦接,第一电压输出端与第一位线耦接,第二电压输出端与第二位线耦接;所述驱动信号电路,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一位线耦接,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二位线耦接,第一输出端与所述可编程延时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耦接,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可编程延时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耦接;所述可编程延时电路,输出端与所述电荷泵的第一端耦接;所述电荷泵,第二端与所述写驱动电路的地端耦接;所述写驱动电路,第一输入端输入第一电平,第二输入端输入第二电平,第一输出端与所述列选择器的第一输入端耦接,第二输出端与所述列选择器的第二输入端耦接;所述第一电平与所述第二电平反相;所述列选择器,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一位线耦接,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二位线耦接。

可选的,所述预充电电路,包括:第一pmos管、第二pmos管以及第三pmos管,其中:所述第一pmos管,源极与电压源耦接,栅极与所述第二p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三pmos管的栅极耦接均耦接,漏极与所述第三pmos管的源极耦接;所述第二pmos管,源极与所述电压源耦接,栅极与所述第三pmos管的栅极、所述第一pmos管的栅极均耦接,漏极与所述第三pmos管的漏极耦接;所述第三pmos管,源极与所述第一pmos管的漏极耦接,栅极与所述第一pmos管的栅极、第二pmos管的栅极均耦接,漏极与所述第二pmos管的漏极耦接。

可选的,所述驱动信号电路包括:第一传输门、第二传输门、第一反相器以及第二反相器,其中:所述第一传输门,输入端与第一位线耦接,输出端与所述可编程延时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耦接,第一电压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反相器的输出端耦接,第二电压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反相器的输出端耦接;所述第二传输门,输入端与第二位线耦接,输出端与所述可编程延时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耦接,第一电压输入端与所述第一反相器的输出端耦接,第二电压输入端与所述第二反相器的输出端耦接;所述第一反相器,输入端与所述预充电电路的预充电信号输出端耦接,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反相器的输入端耦接;所述第二反相器,输出端与所述第一传输门的第二电压输入端、所述第二传输门的第二电压输入端耦接。

可选的,所述电荷泵包括:电容以及第一nmos管,其中:所述电容,第一端为所述电荷泵的第一端,第二端为所述电荷泵的第二端;所述第一nmos管,栅极与所述电容的第一端耦接,漏极与所述电容的第二端耦接,源极与地耦接。

可选的,所述可编程延时电路包括:与非门电路、第三反相器以及延时器,其中:所述与非门电路的第一输入端为所述可编程延时电路的第一输入端,所述与非门电路的第二输入端为所述可编程延时电路的第二输入端,所述与非门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反相器的输入端耦接;所述第三反相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延时器的输入端耦接;所述延时器的输出端为所述可编程延时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电荷泵的第一端耦接。

可选的,所述可编程延时电路还包括:第四反相器以及第五反相器,其中:所述第四反相器,输入端与所述延时器的输出端耦接,输出端与所述第五反相器的输入端耦接;所述第五反相器,输出端与所述电荷泵的第一端耦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位线的负载能力是所述延时器的负载能力的n倍;所述第二位线的负载能力是所述延时器的负载能力的n倍。

可选的,所述写驱动电路,包括:第六反相器以及第七反相器,其中:所述第六反相器,输入端输入第一电平,输出端为所述写驱动电路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七反相器,输入端输入第二电平,输出端与所述写驱动电路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六反相器、所述第七反相器的接地端与所述电荷泵的第二端耦接。

可选的,所述列选择器,包括第二nmos管以及第三nmos管,其中:所述第二nmos管,源极为所述列选择器的第一输入端,栅极与所述第三nmos管的栅极耦接且输入列选择信号,漏极为所述列选择器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三nmos管,源极为所述列选择器的第二输入端,栅极与所述第二nmos管的栅极耦接且输入所述列选择信号,漏极为所述列选择器的第二输出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写驱动电路输出第一电平至第一位线,输出第二电平至第二位线,且第一电平与第二电平反相。由第一位线以及第二位线驱动电荷泵进行工作,因此,在对sram进行写操作时,无需使用外部的驱动信号来驱动电荷泵,无需具有严格时序要求的驱动信号。

进一步,可编程延时电路中设置第四反相器以及第五反相器,能够确保第三反相器输出信号的相位准确,并使得第三反相器的输出信号更加平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写操作辅助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写操作辅助电路的工作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上所述,传统的写操作辅助电路能够提高sram写操作的稳定性。写操作辅助电路中的电荷泵由驱动信号来驱动,且驱动信号来自外设的控制电路或者由dummy电路产生,以此来满足写操作的时序要求。因此,现有技术中,电荷泵在使用外部的驱动信号时,对驱动信号的时序要求较为严格。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写驱动电路输出第一电平至第一位线,输出第二电平至第二位线,且第一电平与第二电平反相。由第一位线以及第二位线驱动电荷泵进行工作,因此,在对sram进行写操作时,无需使用外部的驱动信号来驱动电荷泵,无需具有严格时序要求的驱动信号。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有益效果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写操作辅助电路,参照图1,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写操作辅助电路可以包括预充电电路11、驱动信号电路12、可编程延时电路13、电荷泵14、写驱动电路15以及列选择器16。

预充电电路11包括预充电信号输出端以及第一电压输出端、第二电压输出端,预充电电路11的预充电信号输出端可以输出预充电信号pre至驱动信号电路12的预充电信号输入端,预充电电路11的第一电压输出端可以与第一位线bl耦接,预充电电路11的第二电压输出端可以与第二位线blb耦接。

驱动信号电路12的预充电信号输入端可以接收预充电电路11输出的预充电信号pre,驱动信号电路12的第一输入端可以与可编程延时电路13的第一输入端耦接,驱动信号电路12的第二输入端可以与可编程延时电路13的第二输入端耦接。

可编程延时电路13的第一输入端可以与驱动信号电路12的第一输出端耦接,可编程延时电路13的第二输入端可以与驱动信号电路12的第二输出端耦接,可编程延时电路13的输出端可以与电荷泵14的第一端耦接。

电荷泵14的第一端可以与可编程延时电路13的输出端耦接,电荷泵14的第二端可以与写驱动电路15的地端耦接。

写驱动电路15的第一输入端可以输入第一电平,写驱动电路15的第二输入端可以输入第二电平,写驱动电路15的第一输出端可以与列选择器16的第一输入端耦接,写驱动电路15的第二输出端可以与列选择器16的第二输入端耦接。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电平与第二电平反相。

列选择器16的第一输入端与写驱动电路15的第一输出端耦接,列选择器16的第二输入端与写驱动电路15的第二输出端耦接,列选择器16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一位线bl耦接,列选择器16的第二输出端与第二位线blb耦接。

下面对写操作电路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预充电电路11可以由三个pmos管组成,依次为第一pmos管p1、第二pmos管p2以及第三pmos管p3,其中:

第一pmos管p1的源极可以与预设的电压源vdd耦接,第一pmos管p1的栅极可以与第二pmos管p2的栅极、第三pmos管p3的栅极均耦接,第一pmos管p1的漏极与第三pmos管p3的源极耦接;

第二pmos管p2的源极可以与预设的电压源vdd耦接,第二pmos管p2的栅极可以与第一pmos管p1的栅极、第三pmos管p3的栅极均耦接,第二pmos管p2的漏极可以与第三pmos管p3的漏极耦接;

第三pmos管p3的源极可以与第一pmos管p1的漏极耦接,第三pmos管p3的栅极可以与第一pmos管p1的栅极、第二pmos管p2的栅极均耦接,第三pmos管p3的漏极可以与第二pmos管p2的漏极耦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三pmos管p3的作用是使得预充电电路11的第一电压输出端、第二电压输出端输出的电压相等。因此,第三pmos管p3的漏极也可以与第一pmos管p1的漏极耦接,第三pmos管p3的源极与第二pmos管p2的漏极耦接。

在具体实施中,驱动信号电路12可以包括第一传输门pg1、第二传输门pg2、第一反相器inv1以及第二反相器inv2,其中:

第一传输门pg1的输入端可以与第一位线bl耦接,第一传输门pg1的输出端可以与可编程延时电路13的第一输入端耦接,第一传输门pg1的第一电压输入端可以与第一反相器inv1的输出端耦接,第一传输门pg1的第二电压输入端可以与第二反相器inv2的输出端耦接;

第二传输门pg2的输入端可以与第二位线blb耦接,第二传输门pg2的输出端可以与可编程延时电路13的第二输入端耦接,第二传输门pg2的第一电压输入端可以与第一反相器inv1的输出端耦接,第二传输门pg2的第二电压输入端可以与第二反相器inv2的输出端耦接;

第一反相器inv1的输入端为驱动信号电路12的预充电信号输入端,与预充电电路11的预充电信号输出端耦接;第一反相器inv1的输出端与第二反相器inv2的输入端、第一传输门pg1的第一电压输入端以及第二传输门pg2的第二电压输入端耦接;

第二反相器inv2的输入端与第一反相器inv1的输出端耦接,第二反相器inv2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传输门pg1的第二电压输入端、第二传输门pg2的第二电压输入端耦接。

在具体实施中,第一传输门pg1实质上是用于传输第一位线bl上的信号,第二传输门pg2实质上是用于传输第二位线blb上的信号。在预充电信号pre的控制下,第一传输门pg1与第二传输门pg2导通或断开。当第一传输门pg1导通时,第一位线bl上的信号经由第一传输门pg1输入至可编程延时电路13的第一输入端;当第二传输门pg2导通时,第二位线blb上的信号经由第二传输门pg2输入至可编程延时电路13的第二输入端。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传输门pg1以及第二传输门pg2的具体结构可以参照现有的传输门,本发明实施例不做赘述。

在具体实施中,可编程延时电路13可以包括:与非门电路nand1、第三反相器inv3以及延时器delay1,其中:

与非门电路nand1的第一输入端为可编程延时电路13的第一输入端,与非门电路nand1的第二输入端可以为可编程延时电路13的第二输入端,与非门电路nand1的输出端与第三反相器inv3的输入端耦接;

第三反相器inv3的输入端与与非门电路nand1的输出端耦接,第三反相器inv3的输出端与延时器delay1的输出端耦接;

延时器delay1的输出端为可编程延时电路13的输出端,与电荷泵14的第一端耦接。

在具体实施中,可编程延时电路13还可以包括第四反相器inv4以及第五反相器inv5,其中:第四反相器inv4的输入端与延时器delay1的输出端耦接,第四反相器inv4的输出端与第五反相器inv5的输入端耦接;第五反相器inv5的输出端与电荷泵14的第一端耦接。

也就是说,当可编程延时电路13包括第四反相器inv4以及第五反相器inv5时,第五反相器inv5的输出端作为可编程延时电路13的输出端。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四反相器inv4以及第五反相器inv5,能够使得可编程延时电路13的输出信号相位正确,且输出信号的坡度较为平缓。

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根据实际的应用需求,对延时器delay1的延时时长进行调整。具体而言,可以根据第一位线bl以及第二位线blb的长度,对延时器delay1的延时时长进行调整。通过采用可编程延时电路13,可以适配全定制存储器与存储器编译器。

在具体实施中,电荷泵14可以包括电容c1以及第一nmos管m1,其中:

电容c1的第一端为电荷泵14的第一端,电容c1的第二端为电荷泵14的第二端;

第一nmos管m1的栅极可以与电容c1的第一端耦接,第一nmos管m1的漏极可以与电容c1的第二端耦接,第一nmos管m1的源极可以与地耦接。

在具体实施中,写驱动电路15可以包括第六反相器inv6以及第七反相器inv7。第六反相器inv6的输入端可以输入第一电平,第六反相器inv6的输出端为写驱动电路15的第一输出端;第七反相器inv7的输入端可以输入第二电平,第七反相器inv7的输出端为写驱动电路15的第二输出端;第六反相器inv6的接地端与第七反相器inv7的接地端均与电荷泵14的第二端耦接。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电平与第二电平始终反相。当第一电平对应为高电平“1”时,第二电平对应为低电平“0”;当第一电平对应低电平“0”时,第二电平对应为高电平“1”。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提及的反相器,包括第一反相器~第七反相器,可以是由mos管组成。例如,由nmos管和/或pmos管组成。具体的反相器的结构本发明实施例不做限制。

在具体实施中,列选择器16可以包括第二nmos管m2以及第三nmos管m3,其中:

第二nmos管m2的源极为列选择器16的第一输入端,第二nmos管m2的栅极与第三nmos管m3的栅极耦接且输入列选择信号,第二nmos管m2的漏极为列选择器16的第一输出端;

第三nmos管m3的源极为列选择器16的第二输入端,第三nmos管m3的栅极与第二nmos管m2的栅极耦接且输入列选择信号,第三nmos管m3的漏极为列选择器16的第二输出端。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三反相器inv3的驱动能力为1/2*x,x为构成第三反相器inv3的nmos管的栅极宽度。写驱动电路15中的第六反相器inv6、第七反相器中nmos管的驱动能力均为n*x,列选择器16中的第二nmos管m2的驱动能力以及第三nmos管的驱动能力也均为n*x。

第一位线以及第二位线对应的驱动能力相当于n/2*x,是第三反相器inv3的驱动能力的n倍。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位线bl以及第二位线blb的负载是可编程延时电路中延时器delay1负载的n倍。

下面对本发明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写操作辅助电路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参照图2,给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写操作辅助电路的工作时序图,以下结合图1进行说明。

在t0时刻之前,写操作辅助电路处于休眠(standby)状态,此时,预充电信号pre为低电平,第一位线bl与第二位线blb上的电压被充电至vdd。预充电信号pre输入至第一反相器inv1,第一反相器inv1的输出信号blpreb为高电平,第二反相器inv2的输出信号blpre为低电平,此时,第一传输门pg1与第二传输门pg2均关断。列选择信号wys为低电平,第二nmos管m2以及第三nmos管m3均断开。第一传输门pg1输出的第一反馈信号bl_end、第二传输门pg2输出的第二反馈信号bl_end均为高电平,可编程延时电路13的输出端也输出高电平,第一nmos管m1导通,vss_end被下拉至vss。

在t0~t1时刻,预充电信号pre处于上升沿,第一反相器inv1的输出信号blpreb从低电平切换至高电平,第二反相器inv2的输出信号blpre从高电平切换至低电平。第一传输门pg1、第二传输门pg2均打开,第一反馈信号bl_end、第二反馈信号bl_end均保持高电平。此时,可编程延时电路13的输出端也输出高电平,第一nmos管m1仍导通,vss_end的电平保持为vss。

在t1时刻,列选择信号wys处于上升沿,写驱动电路15将反相信号分别输出至第一位线bl和第二位线blb。图2中,示意为第七反相器inv7输入低电平“0”,第六反相器inv6输入高电平“1”,也即第一位线bl上的信号为高电平“1”,第二位线blb上的信号为低电平“0”。

由于第二位线blb上的信号为低电平“0”,因此,第二位线blb上的电压被下拉至vss。在t2时刻,blb上的电压从vdd下拉至vdd/2,此时第三反相器inv3开始反转,产生信号为下降沿的延迟信号delay。由于第三反相器inv3的驱动能力为第六反相器inv6和第二nmos管m2的综合驱动能力的1/n,delay1的负载为第二位线blb负载的1/n,因此第三反相器inv3产生的延迟信号delay的下降沿波形与第二位线blb下降沿的波形一致。

在t3时刻,延迟信号delay的电平从vdd降至vdd/2,与此同时,由于第二位线blb的波形与延迟信号delay的波形相同,在t3时刻第二位线blb的电平同样被拉低至vss。由于延迟信号delay的电平达到vdd/2,因此第四反相器inv4以及第五反相器inv5开始反转,得到下降沿的boost信号,也即可编程延时电路13的输出端信号为自t3时刻处于下降沿。

在t3~t4时刻,boost信号的电平从vdd下拉至vss,经过电容c1,vss_end的电平从vss下拉至负值电压。vss_end的负值电压连接到第六反相器inv6以及第七反相器inv7中的nmos管。由于第六反相器inv6中栅极连接vss_end的负值电压的nmos管对应的vgs>0,因此该nmos管导通,第二位线blb的电平下拉至负值电压,此时,第二位线blb将“0”写入至存储单元。

在t5时刻,列选择信号wys开始备份(recovery)操作,列选择信号wys的电平开始下降,第二nmos管m2以及第三nmos管m3关断,写驱动电路15不再驱动输入驱动第一位线bl以及第二位线blb的信号,可以开始写操作的恢复动作。

在t6时刻,预充电信号pre处于下降沿,第一位线bl以及第二位线blb上的电压被预充电至高电位,第二位线blb的上升沿经过第二传输门pg2传输至第二传输门pg2的输出端。在t7时刻,延迟信号delay处于上升沿,随后,在t8时刻,boost处于上升沿,经过电容c1,将vss_end的电压从负值电压上拉,此时第一nmos管m1的栅极为高电平,因此第一nmos管m1导通,vss_end的电压最终被上拉至vss,写驱动电路15的recovery操作完成。

综上可见,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写驱动电路输出第一电平至第一位线,输出第二电平至第二位线,且第一电平与第二电平反相。由第一位线以及第二位线驱动电荷泵进行工作,因此,在对sram进行写操作时,无需使用外部的驱动信号来驱动电荷泵,无需具有严格时序要求的驱动信号。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