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保持型自动截止充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61141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保持型自动截止充电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保持型自动截止充电器。
在随身携带电器日益普及的今日,可充放电电池被广泛使用为活动电源,而各式各样用以对可充电电池充电的自动截止充电器,通常藉由许多的电子元件构成,以操控可充放电电池充电饱和断电,以及后续补充性保持充电(Topping Charge),充电器成本较高,且传统的自动截止充电器零件也较繁多。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热保持型自动截止充电器,该设计为藉可充放电电池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串联并呈热耦合,当充电饱和电池温度上升至设定值时,常闭型热动断路器受热断路,并藉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常闭接点组并联,并呈热耦合的热保持电阻通过电流发热,以操控常闭型热动断路器受热跳脱状态,并藉热保持电阻限制对可充放电电池的保持充电电流,电路为藉关闭充电电源或取下可充放电电池后而使热保持电阻停止通电,进而使常闭型热动断路器冷却还原。
以下配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特征及优点

图1为本发明的热保持电阻及常闭型热动断路器设置于可充放电电池侧实施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热保持电阻及常闭型热动断路器设置于充电电源侧实施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常闭型热动断路器设置于可充放电电池侧及热保持电阻设置于充电电源侧实施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热保持电阻设置于充电电源侧及常闭型热动断路器设置于充电电源侧实施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双用型态实施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及热保持电阻设置于可充放电电池侧电路实施例。
图7为本发明中图6电路加设辅助电阻元件电路实施例。
图8为本发明中图7电路加设的辅助电阻元件与热保持电阻呈串联电路实施例。
图9本发明中图7电路加设的辅助电阻元件设置于充电电源侧并联于充电电源正端,及可充放电电池负端电路实施例。
图10为本发明中图7电路加设的辅助电阻元件与热保持电阻及常闭型热动断路器三者相同设于可充放电电池侧的电路。
图11为本发明中常闭型热动断路器及热保持电阻设置于充电电源侧电路实施例。
图12为本发明中图11电路加设的辅助电阻元件电路实施例。
图13为本发明中图11电路加设的辅助电阻元件与显示装置呈串联电路例。
图14为本发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设置于可充放电电池侧,及热保持电阻设置于充电电源侧的电路实施例。
图15为本发明中图14电路加设的辅助电阻元件电路实施例。
图16为本发明中图14电路所加设的辅助电阻元件与热保持电阻呈串联,再并联于充电电源电路例。
图17为本发明中常闭型热动断路器设置于充电电源侧及热保持电阻设置于可充放电电池侧的电路实施例。
图18为本发明中图17电路加设的辅助电阻元件电路实施例。
图19为本发明中图17电路加设的辅助电阻元件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呈串联,再并联于充电电源电路例。
图20为本发明的双用型电路示意图之一。
图21为本发明的双用型电路示意图之二。
图22为图21辅助电阻设置于可充放电电池侧的实施例。
图23为本发明的双用型电路示意图之三。
图24为图23辅助电阻设置于可充放电电池侧的实施例。
图25为本发明的双用型电路示意图之四。
图26为本发明显示装置直接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的电路示意图。
图27为本发明显示装置与热保持电阻串联后,再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的电路示意图。
图28为本发明显示装置与降压电阻串联后,再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的电路示意图。
图29所示为本发明显示装置串联降压电阻及串联热保持电阻,再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的电路示意图。
图30为本发明显示装置并联分流电阻,再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的电路示意图。
图31为本发明显示装置并联分流电阻后串联热保持电阻,再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的电路示意图。
图32为本发明显示装置并联分流电阻后,再串联降压电阻,再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的电路示意图。
图33为本发明显示装置并联分流电阻后,串联降压电阻及热保持电阻,再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的电路示意图。
图34为本发明呈间歇周期的补充性充电过程图。
图35为本发明藉由通过热保持电阻的电流持续作保持性充电过程图。
本发明是一种热保持型自动截止充电器,其结构型态包括1、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固定或可变电阻、或正温度系数电阻(PTC)、或负温度系数电阻(NTC),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特性电阻呈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混合构成的热保持电阻R1及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两者并联并呈热耦合(如图1中箭头所示),并与可充放电电池串联后共置于由壳体H102构成可充放电电池侧结构体,再直接或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耦合及连接于充电电源侧壳体H101与相关电路构成座状或其他结构型态的充电电源侧结构体;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热保持电阻及常闭型热动断路器设置于可充放电电池侧实施例示意图。
2、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固定或可变电阻、或正温度系数电阻(PTC)、或负温度系数电阻(NTC),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特性电阻呈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混合构成的热保持电阻R1,及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两者并联连接并呈热耦合(如图2中箭头所示)再与直流电源串联,以及与相关电路共置于由充电电源侧壳体H101构成充电电源侧结构体,而直接或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耦合及连接于由可充放电电池及壳体H102构成的可充放电电池侧结构体;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的热保持电阻及常闭型热动断路器设置于充电电源侧实施例示意图。
3、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固定或可变电阻、或正温度系数电阻(PTC)、或负温度系数电阻(NTC),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特性电阻呈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混合构成的热保持电阻R1,及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两者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并联连接并呈热耦合,其中热动断路器TS1与可充放电电池串联后共置于由壳体H102构成可充放电电池侧结构体,再直接或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并联连接设置于充电电源侧的热保持电阻R1及呈热耦合,并与充电电源侧壳体H101以及相关电路构成座状或其他结构型态的充电电源侧结构体;如图3所示为本发明的常闭型热动断路器设置于可充放电电池侧及热保持电阻设置于充电电源侧实施例示意图。
4、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固定或可变电阻、或正温度系数电阻(PTC)、或负温度系数电阻(NTC),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特性电阻呈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混合构成的热保持电阻R1,及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两者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并联连接并呈热耦合,其中热保持电阻R1与可充放电电池串联后共置于由壳体H102构成可充放电电池侧结构体,而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则与充电电源串联,以及与相关电路共置于由充电电源侧壳体H101构成充电电源侧结构体,而直接或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耦合及并联连接于可充放电电池恻的热保持电阻R1及呈热耦合,并由热保持电阻R1与可充放电电池及壳体H102构成可充放电电池侧结构体;如图4所示为本发明的热保持电阻设置于充电电源侧及常闭型热动断路器设置于充电电源侧实施例示意图。
5、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固定或可变电阻、或正温度系数电阻(PTC)、或负温度系数电阻(NTC),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特性电阻呈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混合构成的热保持电阻R1,及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两者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连接并呈热耦合,热保持电阻R1及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两者共同连接于直流充电电源的一端并呈热耦合(如图5中箭头所示),而常闭接点另一端通往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2,热保持电阻R1的另一端则通往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3,直流电源另一端则通往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1,前述相关电路装置共置于由充电电源侧壳体H101构成充电电源侧结构体,而直接或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耦合及连接于由可充放电电池及壳体H102构成的可充放电电池侧结构体,而所配合的可充放电电池侧结构体包括未设置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而设有供输出输入电能的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1及P3的结构型态,或为设有供输出输入电能的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1及P3,及设置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与可充放电电池B1的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3串联,并由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的另一端输往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2,而构成双用型结构型态,如图5所示为本发明的双用型态实施例示意图。
前述图1-图5为此项热保持型自动截止充电器原理的基本架构,在此架构基础下可匹配电路极多,以下略举部份电路例为提供参考,而非限制在上述基本应用架构的应用范图,如图6所示为本发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及热保持电阻设置于可充放电电池侧电路实施例,图中所示结构包括-热保持电阻R1为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固定或可变电阻、或正温度系数电阻(PTC)、或负温度系数电阻(NTC),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特性电阻呈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混合构成的热保持电阻R1,供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两者并联并呈共构封装体PK1,或呈相邻分别共置于密闭或半密闭室状空间内并呈相互热耦合,并与可充放电电池B1的壳体H102共同构成可充放电电池侧结构体及呈相互热耦合,再藉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以和由充电电源电路与充电电源侧壳体H101共同构成的充电电源侧结构体,在充电工作状态时呈相互耦合连接,热保持电阻R1为并联及热耦合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常闭接点两端,再与可充放电电池B1串联,并藉设有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1及P2的充电座或直接连接直流充电电源,或不设置充电座而藉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1及P2或接头连接通往直流充电电源,而在可充放电电池B1充电饱和发热而使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断路时,热保持电阻R1通过可充放电电池的保持充电电流而发热,使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保持受热断路的状态,同时藉热保持电阻R1的阻抗以限制可充放电电池B1的保持充电电流值;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的常闭接点两端可依需要选择性并联设置供将电能转为声音讯息或光讯息的含加接必要限压或分流元件的显示装置ID1;藉由上述显示装置及相关限压及分流元件的配置,以依需要结合此项热保持型自动截止充电器,以作为充电完成的显示,或进一步加设传统的导电接点保护装置SP1,以抑制常闭型热动断路器导电接点切断时的电流所产生电磁干扰及保护导电接点;-充电电源为各种传统直流电源或由交流整流的直流电源;-整流装置RC100为能将单相或多相交流电源或具有中心插头的交流电源,整流为半波或全波直流整流功能的整流二极管或桥式整流器。
图7所示为本发明中图6电路加设辅助电阻元件电路实施例,为进一步可在相对靠近常闭型热动断路器的结构体,加设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固定或可变电阻、或正温度系数电阻(PTC)、或负温度系数电阻(NTC),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特性电阻呈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混合构成的辅助电阻元件Z1,供并联于充电电源并与热保持电阻R1及常闭型热动断路器呈共构封装体PK1,或呈相邻分别共置于密闭或半密闭室状空间内并呈相互热耦合,以在低温充电环境时藉以产生辅助热能,以减少低温环境对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操作点的影响;若可充放电电池B1与充电电源之间设有三个导电介面的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1、P2及P3,则可将辅助电阻元件Z1一端连接于可充放电电池B1负端(或接于可充放电电池B1经串接常闭型热动断路器后的负极)或正端,而另一端则经导电接点或插点插座组P3连接于充电电源侧的相对极性的另一端,以在不同温度环境提供温度补偿,此外,为供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经辅助电阻元件Z1逆向放电,可依电路需要选择性藉由加设隔离二极管CR2以达成隔离功能,包括1、藉由在辅助电阻元件Z1的电源端与所配置供应直流充电电能的整流装置RC100的交流电源端之间,顺向串设隔离二极管CR2,以使辅助电阻元件Z1获得所需直流电源,并具有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逆向放电的功能。
2、藉由在辅助电阻元件Z1电源端,与充电电源经整流装置RC100直流输出端两者的共同连接点,顺向串设隔离二极管CR0,再输往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1的充电电源侧,而具有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逆向放电功能。
此外辅助电阻元件Z1除可如图7所示独立直接或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并联于充电电源外,也可如图8所示由辅助电阻元件Z1与热保持电阻R1呈串联再并联于直流电源,图8所示为本发明中图7电路加设的辅助电阻元件与热保持电阻呈串联电路实施例;又辅助电阻元件Z1也可依需要设置于负载侧或设置于充电电源侧,图9所示为本发明中图7电路加设的辅助电阻元件设置于充电电源侧,并联于充电电源正端及可充放电电池负端电路实施例;又为获得较佳热耦合效果,除可将前述热保持电阻R1及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如上述呈共构封装体PK1,或共置于密闭或半密闭室状空间外,并进一步可将相同设于可充放电电池侧的辅助电阻元件Z1,供与热保持电阻R1及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三者呈共构封装体PK1,或共置于密闭或半密闭室状空间;图10所示为本发明中图7电路加设的辅助电阻元件与热保持电阻及常闭型热动断路器三者相同设于可充放电电池侧的电路。
上述图6~图10实施例为将常闭型热动断路器设置于可充放电电池,由于结构的需要也可将常闭型热动断路器设置于充电电源侧,而在置入可充放电电池时,与可充放电电池呈热耦合。
图11所示为本发明中常闭型热动断路器及热保持电阻设置于充电电源侧电路实施例,图中所示结构包括-热保持电阻R1为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固定或可变电阻、或正温度系数电阻(PTC)、或负温度系数电阻(NTC),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特性电阻呈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混合构成的热保持电阻R1,供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两者并联并呈共构封装体PK1,或呈相邻分别共置于密闭或半密闭室状空间内并呈相互热耦合,而与充电电源电路共置于充电电源侧壳体H101共同构成充电电源侧结构体,并与由可充放电电池B1与壳体H102所构成的可充放电电池侧结构体,在充电工作状态时呈相互热耦合,或依需要以其他结构方式呈热耦合,热保持电阻R1为并联及热耦合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常闭接点两端,再与充电电源串联而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与置入的可充放电电池B1作相对充电导通,而在可充放电电池B1充电饱和发热藉热耦合而使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断路时,由热保持电阻R1通过可充放电电池B1的保持充电电流而发热,使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保持受热断路的状态,同时藉热保持电阻R1的阻抗以限制可充放电电池B1的保持充电电流值;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的常闭接点两端,可依需要选择性并联设置供将电能转为声音讯息或光讯息的含加接必要限压或分流元件的显示装置ID1藉由上述显示装置及相关限压及分流元件的配置以依需要结合此项热保持型自动截止充电器,以作为充电完成的显示,或进一步加设传统的导电接点保护装置SP1,以抑制常闭型热动断路器导电接点切断时的电流所产生电磁干扰及保护导电接点;-充电电源为各种传统直流电源或由交流整流的直流电源;-整流装置RC100为能将单相或多相交流电源或具有中心插头的交流电源,整流为半波或全波直流整流功能的整流二极管或桥式整流器。
图12所示为本发明中图11电路加设的辅助电阻元件电路实施例,为进一步可在相对靠近常闭型热动断路器的结构体,加设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固定或可变电阻、或正温度系数电阻(PTC)、或负温度系数电阻(NTC),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特性电阻呈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混合构成的辅助电阻元件Z1,及依电路需要串设的电源指示灯L200,再并联于充电电源并与热保持电阻R1及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呈共构封装体PK1,或呈相邻分别共置于密闭或半密闭室状空间内并呈相互热耦合,以在低温充电环境时藉以产生辅助热能,以减少低温环境对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操作点的影响;若可充放电电池B1与充电电源之间设有两个导电介面的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1、P2,则可将辅助电阻元件Z1一端连接于电源负端(或接于可充放电电池经串接常闭型热动断路器后的负极)或正端,而另一端则连接于可充放电电池B1的相对极性的另一端,以在不同温度环境提供温度补偿,此外,为供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经辅助电阻元件Z1逆向放电,可依电路需要选择性藉由加设隔离二极管CR2达成隔离功能,包括1、藉由在辅助电阻元件Z1的电源端与所配置供应直流充电电能的整流装置RC100的交流电源端之间,顺向串设隔离二极管CR2,以使辅助电阻元件Z1获得所需直流电源,并具有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逆向放电的功能。
2、藉由在辅助电阻元件Z1电源端,与充电电源经整流装置RC100直流输出端两者的共同连接点,顺向串设隔离二极管CR0,再输往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1的充电电源侧,而具有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逆向放电功能。
此外,辅助电阻元件Z1除如图12所示独立直接或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直接并联于充电电源外,进一步可如图13所示由二极管CR2与辅助电阻元件Z1及依电路需要选择性串设的电源指示灯L200,再与显示装置ID1呈串联,而后并联于交流电源的一端及经整流装置RC100直流输出侧的相对极性端(图13中实施例为负端),以对显示装置ID1供电,显示装置ID1可依需要并联分流电阻RS;热保持电阻R1的两端与保持电流(TrickleCurrent)呈逆向并联设置二极管CR101,以在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闭合时,对来自辅助电阻元件Z1的电流形成分流,以停止对显示装置ID1送电,而加接必要限压或分流元件的显示装置ID1,与热保持电阻R1串联后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的常闭接点两端,以在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温升到达临界点而接点开路时,电能经辅助电阻元件Z1驱动含加接必要限压或分流元件的显示装置ID1;
藉由上述显示装置及相关限压及分流元件的配置,以依需要结合此项热保持型自动截止充电器,以供在取下可充放电池B1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冷却而使其接点复归闭合时形成电流的分流,以停止对含加接必要限压或分流元件的显示装置ID1供电;图13所示为本发明中图11电路加设的辅助电阻元件与显示装置呈串联电路例。
同样的,图11-图13的实施例中,为依使用环境及结构型态的热传导差异获得较佳热耦合的补偿效果,除可将前述热保持电阻R1及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如上述呈共构封装体PK1,或共置于密闭或半密闭室状空间外,并进一步可将相同设于充电电源侧的辅助电阻元件Z1,供与热保持电阻R1及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三者呈共构封装体PK1,或共置于密闭或半密闭室状空间。
图14所示为本发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设置于可充放电电池侧,及热保持电阻设置于充电电源侧的电路实施例,图中所示结构包括-热保持电阻R1为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固定或可变电阻、或正温度系数电阻(PTC)、或负温度系数电阻(NTC),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特性电阻呈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混合构成的热保持电阻R1,供设置于充电电源侧而与充电电源串联,并和由充电电源电路与充电电源侧壳体H101,共同构成充电电源侧结构体;而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供设置于可充放电电池侧而与可充放电池B1串联,并与可充放电电池B1的壳体H102共同构成可充放电电池侧结构体,热保持电阻R1及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两者可直接或在两者所属结构体结合时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1、P2、P3呈并联连接,并分别设置于两者所属结构体结合时呈密闭或半密闭室状的相对空间内,其中热保持电阻R1供设置于充电电源侧,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供设置于可充放电电池侧,在充电结合时呈相互并联连接及热耦合;而在可充放电电池B1充电饱和发热而使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断路时,热保持电阻R1通过电池的保持充电电流而发热,藉热耦合使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保持呈受热断路的状态,同时藉热保持电阻R1的阻抗以限制可充放电电池B1的保持充电电流值;可充放电电池侧的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常闭接点两端,或充电电源侧的热保持电阻两端,可依需要选择性并联设置能将电能转为声音讯息或光讯息的含加接必要限压或分流元件的显示装置ID1,或由显示装置ID1与热保持电阻R1串联(或可选择性地依需要先并联分流电阻RS与热保持电阻R1串联)后再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的两端,以作为充电完成的显示,或进一步加设传统的导电接点保护装置SP1,以抑制常闭型热动断路器导电接点切断时的电流所产生电磁干扰及保护导电接点;-充电电源为各种传统直流电源或由交流整流的直流电源;-整流装置RC100为能将单相或多相交流电源或具有中心插头的交流电源,整流为半波或全波直流整流功能的整流二极管或桥式整流器。
图15所示为本发明中图14电路加设的辅助电阻元件电路实施例,为进一步可在相对靠近设置于可充放电电池侧常闭型热动断路器的充电电源侧结构体,加设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固定或可变电阻、或正温度系数电阻(PTC)、或负温度系数电阻(NTC),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特性电阻呈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混合构成的辅助电阻元件Z1,供并联于充电电源,并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在两者所属结构体结合时,呈相邻分别共置于两者所属结构体结合时所形成的密闭或半密闭室状空间内并呈相互热耦合,以在低温充电环境时藉以产生辅助热能,以减少低温环境对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操作点的影响。
此外,本发明也可如图16所示可将辅助电阻元件Z1与热保持电阻R1直接串联而并联于充电电源,而由辅助电阻元件Z1的一端,在充电工作状态时经设置于充电电源结构体及可充放电电池侧结构体的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连接于可充放电电池B1负端或正端,而另一端则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连接于可充放电电池B1的相对极性的另一端,以在低温充电环境提供温度补偿。此外,为供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经辅助电阻元件Z1逆向放电,可依电路需要选择性藉由加设隔离二极管CR2以达成隔离功能,包括1、藉由在辅助电阻元件Z1的电源端与所配置供应直流充电电能的整流装置RC100的交流电源端之间,顺向串设隔离二极管CR2,以使辅助电阻元件Z1获得所需直流电源并具有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逆向放电的功能;2、藉由在辅助电阻元件Z1电源端,与充电电源经整流装置RC100直流输出端两者的共同连接点,顺向串设隔离二极管CR0,再输往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1的充电电源侧,而具有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逆向放电功能。如图16所示为本发明中图14电路所加设的辅助电阻元件与热保持电阻呈串联再并联于充电电源电路例。
上述图14~图16实施例为将常闭型热动断路器设置于可充放电电池而热保持电阻设置于充电电源侧,由于结构的需要,也可将常闭型热动断路器设置于充电电源侧,及将热保持电阻设置于可充放电电池侧,而在可充放电电池置于充电位置时呈相互热耦合。
图17所示为本发明中常闭型热动断路器设置于充电电源侧及热保持电阻设置于可充放电电池侧的电路实施例,图中所示结构包括-热保持电阻R1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固定或可变电阻、或正温度系数电阻(PTC)、或负温度系数电阻(NTC),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特性电阻呈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混合构成的热保持电阻R1,供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两者所属结构体结合时,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并联连接,并呈相邻分别共置于两者所属结构体结合时形成呈密闭或半密闭室状的相对空间内并呈相互热耦合,而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与充电电源电路共置于充电电源侧壳体H101共同构成充电电源侧结构体,热保持电阻R1并与由可充放电电池B1与壳体H102构成的可充放电电池侧结构体,而在充电工作状态时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与热保持电阻R1两者呈相互热耦合,或依需要以其他结构方式呈热耦合。热保持电阻R1,为设置于两者所属结构体的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在充电状态时呈并联及热耦合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常闭接点两端,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为与充电电源串联,以及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与置入的可充放电电池侧结构体内的可充放电电池B1作相对充电导通,而在可充放电电池B1充电饱和发热时,藉热耦合而使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断路,此时热保持电阻R1通过可充放电电池B1的保持充电电流而发热,并藉热耦合使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保持受热断路的状态,同时藉热保持电阻R1的阻抗,以限制可充放电电池B1的保持充电电流值;充电电源侧的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常闭接点两端或电池侧的热保持电阻R1的两端,可依需要选择性并联设置能将电能转为声音讯息或光讯息的含加接必要限压或分流元件的显示装置ID1,或由显示装置ID1与热保持电阻R1串联(或可选择性的依需要先并联分流电阻RS与热保持电阻R1串联)后,再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的两端,以作为充电完成的显示,或进一步加设传统的导电接点保护装置SP1以抑制常闭型热动断路器导电接点切断时的电流所产生电磁干扰及保护导电接点;-充电电源为各种传统直流电源或由交流整流的直流电源;-整流装置RC100为能将单相或多相交流电源或具有中心插头的交流电源,整流为半波或全波直流整流功能的整流二极管或桥式整流器。
图18所示为本发明中图17电路加设的辅助电阻元件电路实施例,为进一步可在充电电源侧结构体相对靠近常闭型热动断路器的位置,加设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固定或可变电阻、或正温度系数电阻(PTC)、或负温度系数电阻(NTC),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特性电阻呈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混合构成的辅助电阻元件Z1,供并联于充电电源,并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呈共构封装体PK1,或由设置于充电电源侧结构体内的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与设置于可充放电电池侧结构体内的热保持电阻R1,在两者所属结构体结合时,呈相邻分别共置于两者所属结构体结合时所形成的密闭或半密闭室状空间内,并呈相互热耦合,以在低温充电环境时藉以产生辅助热能,以减少低温环境对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操作点的影响。此外,为供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经辅助电阻元件Z1逆向放电,可依电路需要选择性藉由加设隔离二极管CR2以达成隔离功能,包括1、藉由在辅助电阻元件Z1的电源端与所配置供应直流充电电能的整流装置RC100的交流电源端之间,顺向串设隔离二极管CR2,以使辅助电阻元件Z1获得所需直流电源,并具有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逆向放电的功能;2、藉由在辅助电阻元件Z1电源端,与充电电源经整流装置RC100直流输出端两者的共同连接点,顺向串设隔离二极管CR0,再输往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1的充电电源侧,而具有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逆向放电功能。
此外,辅助电阻元件Z1除如图18所示直接并联于充电电源外,进一步可由辅助电阻元件Z1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呈串联再并联于直流充电电源,图19所示为本发明中图17电路加设的辅助电阻元件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呈串联再并联于充电电源电路例。
由于可充放电电池的规格除包括一般设有供输出及输入电能的正负两接脚介面结构外,也有进一步本身增设有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的三接脚介面结构的规格,为增加其适用性,此项热保持型自动截止充电器进一步可在充电电源侧结构体,设置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及相关电路以构成双用功能电路,供适用上述具有两接脚或三接脚介面结构的不同规格可充放电电池组,以直接或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连接可充放电电池B1作充电饱和后的热动截止,同时也可相容匹配本身已设有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的可充放电电池B1,作充电及充电饱和后的热动截止。
图20所示为本发明的双用型电路示意图之一,其主要构成为在充电电源侧结构体设有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与可充放电电池呈良好热耦合状态,并与充电电源串联,再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1及P3以并联连接具有供输出及输入电能正负接脚的可充放电电池B1,或并联连接于本身设置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的可充放电电池B1供输出及输入电能的正负接脚两端,而所串联设置的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输出端则呈断路空脚,另设有热保持电阻R1则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两端。
此外,图20实施例中可在靠近常闭型热动断路器的结构体,加设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固定或可变电阻、或正温度系数电阻(PTC)、或负温度系数电阻(NTC),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特性电阻呈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混合构成的辅助电阻元件Z1,及依电路需要选择性串设的电源指示灯L200,再并联于充电电源并与热保持电阻R1及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呈共构封装体PK1,或呈相邻分别共置于密闭或半密闭室状空间内并呈相互热耦合,以在低温充电环境时藉以产生辅助热能,以减少低温环境对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操作点的影响;或由辅助电阻元件Z1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呈串联再并联于直流充电电源,而含加接必要限压或分流元件的显示装置ID1为可依需要选定设置并联分流电阻RS再与热保持电阻R1串联,再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的常闭接点两端,或选择由含加接必要限压或分流元件的显示装置ID1与热保持电阻R1并联,再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的常闭接点两端,以在常闭接点开路时,电能经辅助电阻元件Z1驱动含加接必要限压或分流元件的显示装置ID1;而在常闭型热动断路器冷却而接点复归闭合时形成电流的分流,停止对显示装置ID1供电,此外,为供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经辅助电阻元件Z1逆向放电,可依电路需要选择性藉由加设隔离二极管CR2以达成隔离功能,包括1、藉由在辅助电阻元件Z1的电源端与所配置供应直流充电电能的整流装置RC100的交流电源端之间,顺向串设隔离二极管CR2,以使辅助电阻元件Z1获得所需直流电源,并具有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逆向放电的功能;2、藉由在辅助电阻元件Z1电源端,与充电电源经整流装置RC100直流输出端两者的共同连接点,顺向串设隔离二极管CR0,再输往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1的充电电源侧,而具有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逆向放电功能。
上述图20实施例中无论可充放电电池本身有无设置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都可藉可充放电电池饱和发热效应,以使设置于充电电源侧结构体的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断路,而藉热保持电阻的发热以使常闭型热动断路器继续保持热动断路。
图21所示为本发明的双用型电路示意图之二,其主要构成为在充电电源侧结构体设有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与可充放电电池呈良好热耦合状态,充电电源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串联,电源的一端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1连接于可充放电电池B1的相对极性导电接脚之一,电源串设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的另一端,则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2连接于可充放电电池B1另一端导电接脚所串联设置的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的输出端;而热保持电阻R1一端连接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与充电电源的连接点,另一端连接于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3的电源侧,而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3的负载侧则供通往可充放电电池B1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的连接点,而在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2及P3两者的充电电源侧之间,则依充电电流方向顺向设置二极管CR1,以在所使用可充放电电池B1为不设置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时供通过充电电流。
此外,图21实施例中可在靠近常闭型热动断路器的结构体,加设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固定或可变电阻、或正温度系数电阻(PTC)、或负温度系数电阻(NTC),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特性电阻呈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混合构成的辅助电阻元件Z1,及依电路需要选择性串设的电源指示灯L200,再并联于充电电源并与热保持电阻R1及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呈共构封装体PK1,或呈相邻分别共置于密闭或半密闭室状空间内并呈相互热耦合,以在低温充电环境时藉以产生辅助热能,以减少低温环境对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操作点的影响;或由辅助电阻元件Z1与二极管CR1串联再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呈串联再并联于直流充电电源,而含加接必要限压或分流元件的显示装置ID1为可依需要选定设置并联分流电阻RS,再与热保持电阻R1串联再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的常闭接点两端,或选择由含加接必要限压或分流元件的显示装置ID1与热保持电阻R1并联,再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的常闭接点两端,以在常闭接点开路时,电能经辅助电阻元件Z1驱动含加接必要限压或分流元件的显示装置ID1;而在常闭型热动断路器冷却而接点复归闭合时形成电流的分流,停止对显示装置ID1供电,此外为供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经辅助电阻元件Z1逆向放电,可依电路需要选择性藉由加设隔离二极管CT2,以达成隔离功能,包括1、藉由在辅助电阻元件Z1的电源端与所配置供应直流充电电能的整流装置RC100的交流电源端之间,顺向串设隔离二极管CR2,以使辅助电阻元件Z1获得所需直流电源并具有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逆向放电的功能。
2、藉由在辅助电阻元件Z1电源端,与充电电源经整流装置RC100直流输出端两者的共同连接点,顺向串设隔离二极管CR0,再输往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1的充电电源侧,而具有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逆向放电功能。
上述图21实施例中若藉由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及TS101的动作温度点及受温梯度差的选择,可获以下操控顺序A、应用于可充放电电池B1为不设置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时1、设于充电电源侧结构体的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在可充放电电池B1充电饱和发热时受热断路,而热保持电阻R1藉由通过保持电流(TrickleCurrent)而发热使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继续受热呈开路的完成充电状态;B、应用于可充放电电池B1设有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时1、设于充电电源侧结构体的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在可充放电电池B1充电饱和发热时先行受热断路,则热保持电阻R1藉通过保持电流(TrickleCurrent)而发热,使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继续受热呈开路的完成充电状态;2、若可充放电电池B1的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先行受热断路,则充电电流继续通过二极管CR1,而对设置于充电电源侧结构体的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传递热能,使其受热断路,即无论可充放电电池本身有无设置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都可藉可充放电电池饱和发热效应,以使设置于充电电源侧结构体的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断路,而藉热保持电阻R1的发热,以使常闭型热动断路器继续保持热动断路的完成充电状态。
上述图21也可进一步如图22所示将辅助电阻R101的一端连接于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3,另一端则与可充放电电池B1输出输入电能的导电接脚之一,及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的常闭接点的一端三者呈共同连接,以供作为限流或依需要也为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或TS101具有良好热耦合状态,以作为提供热保持功能的发热源,图22所示为图21辅助电阻设置于可充放电电池侧的实施例。
图23所示为本发明的双用型电路示意图之三,其主要构成为在充电电源侧结构体设有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与可充放电电池呈良好热耦合状态,充电电源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串联,电源的一端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1连接于可充放电电池B1的相对极性导电接脚之一,电源串设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的另一端则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2连接于可充放电电池B1另一端导电接脚所串联设置的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的输出端;而热保持电阻R1一端连接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与充电电源的连接点,另一端连接于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3的电源侧,而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3的负载侧则供通往可充放电电池B1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的连接点,而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2及P3的充电电源侧并联辅助电阻R101,以在所使用可充放电电池B1为不设置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时供通过充电电流。
此外,图23实施例中可在靠近常闭型热动断路器的结构体,加设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固定或可变电阻、或正温度系数电阻(PTC)、或负温度系数电阻(NTC),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特性电阻呈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混合构成的辅助电阻元件Z1,及依电路需要选择性串设的电源指示灯L200,再并联于充电电源并与热保持电阻R1及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呈共构封装体PK1,或呈相邻分别共置于密闭或半密闭室状空间内并呈相互热耦合,以在低温充电环境时藉以产生辅助热能,以减少低温环境对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操作点的影响;或由辅助电阻元件Z1与辅助电阻R101串联,再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呈串联再并联于直流充电电源,而含加接必要限压或分流元件的显示装置ID1为可依需要选定设置并联分流电阻RS,再与热保持电阻R1串联再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的常闭接点两端,或选择由含加接必要限压或分流元件的显示装置ID1与热保持电阻R1并联,再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的常闭接点两端,以在常闭接点开路时,电能经辅助电阻元件Z1驱动显示装置ID1;而在常闭型热动断路器冷却而接点复归闭合时形成电流的分流,停止对显示装置ID1供电。此外,为供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经辅助电阻元件Z1逆向放电,可依电路需要选择性藉由加设隔离二极管CR2以达成隔离功能,包括1、藉由在辅助电阻元件Z1的电源端与所配置供应直流充电电能的整流装置RC100的交流电源端之间,顺向串设隔离二极管CR2,以使辅助电阻元件Z1获得所需直流电源,并具有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逆向放电的功能;2、藉由在辅助电阻元件Z1电源端,与充电电源经整流装置RC100直流输出端两者的共同连接点,顺向串设隔离二极管CR0,再输往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1的充电电源侧,而具有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逆向放电功能。
上述图23实施例中若藉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及TS101的动作温度点及受温梯度差的选择,可获以下操控顺序A、应用于可充放电电池B1为不设置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时1、设于充电电源侧结构体的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在可充放电电池B1充电饱和发热时受热断路,而热保持电阻R1藉由通过保持电流(TrickleCurrent)而发热,使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继续受热呈开路的完成充电状态;B、应用于可充放电电池B1设有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时1、设于充电电源侧结构体的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在可充放电电池B1充电饱和发热时先行受热断路,则热保持电阻R1藉通过保持电流(Trickle Current)而发热,使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继续受热呈开路的完成充电状态;2、若可充放电电池B1的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先行受热断路,则充电电流继续通过辅助电阻R101,而对设置于充电电源侧结构体的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传递热能使其受热断路,即无论可充放电电池本身有无设置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都可藉可充放电电池饱和发热效应,以使设置于充电电源侧结构体的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断路,而藉热保持电阻R1的发热,以使常闭型热动断路器继续保持热动断路的完成充电状态。
上述图23也可进一步如图24所示,将热保持电阻R1的一端连接于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3,另一端则与可充放电电池B1输出输入电能的导电接脚之一,及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的常闭接点的一端,三者呈共同连接,以及在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两端并联辅助电阻R101,前述热保持电阻R1及辅助电阻R101两者或其中之一,可为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或TS101具有良好热耦合状态,以作为提供热保持功能的发热源,图24所示为图23辅助电阻设置于可充放电电池侧的实施例。
图25所示为本发明的双用型电路示意图之四,其主要构成为在充电电源侧结构体设有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并与可充放电电池呈良好热耦合状态,充电电源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串联,电源的一端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1连接于可充放电电池B1的相对极性导电接脚之一,电源串设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的另一端,则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2连接于可充放电电池B1另一端导电接脚所串联设置的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的输出端;而热保持电阻R1一端连接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与充电电源的连接点,另一端连接于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3的电源侧,而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3的负载侧则供通往可充放电电池B1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的连接点;以及将上述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2及P3的充电电源侧U点与V点呈短路连接,以使未设置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或设置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的可充放电电池B1都能适用。
此外,图25实施例中可在靠近常闭型热动断路器的结构体,加设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固定或可变电阻、或正温度系数电阻(PTC)、或负温度系数电阻(NTC),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特性电阻呈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混合构成的辅助电阻元件Z1,及依电路需要选择性串设的电源指示灯L200,再并联于充电电源并与热保持电阻R1及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呈共构封装体PK1,或呈相邻分别共置于密闭或半密闭室状空间内并呈相互热耦合,以在低温充电环境时藉以产生辅助热能,以减少低温环境对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操作点的影响;或由辅助电阻元件Z1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2及P3的连接点U点对V点或U’点对V点的短路连接线,再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呈串联再并联于直流充电电源,而含加接必要限压或分流元件的显示装置ID1,为可依需要选定设置并联分流电阻RS与热保持电阻R1串联,再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的常闭接点两端,或选择由含加接必要限压或分流元件的显示装置ID1为与热保持电阻R1并联,再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的常闭接点两端,以在常闭接点开路时,电能经辅助电阻元件Z1驱动显示装置ID1;或由辅助电阻元件Z1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2及P3的连接点U’点对V点的短路连接线,再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呈串联再并联于直流充电电源,而含加接必要限压或分流元件的显示装置ID1,为依需要并联分流电阻RS再与热保持电阻R1串联,再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的常闭接点两端,而在常闭型热动断路器冷却而接点复归闭合时形成电流的分流,停止对显示装置ID1供电。此外,为供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经辅助电阻元件Z1逆向放电,可依电路需要选择性藉由加设隔离二极管CR2,以达成隔离功能,包括1、藉由在辅助电阻元件Z1的电源端与所配置供应直流充电电能的整流装置RC100的交流电源端之间,顺向串设隔离二极管CR2,以使辅助电阻元件Z1获得所需直流电源并具有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逆向放电的功能;2、藉由在辅助电阻元件Z1电源端,与充电电源经整流装置RC100直流输出端两者的共同连接点,顺向串设隔离二极管CR0,再输往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1的充电电源侧,而具有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逆向放电功能。
上述图20~图25所示实施例中无论可充放电电池本身有无设置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都可藉可充放电电池饱和发热效应,以使设置于充电电源侧结构体的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断路,而藉热保持电阻的发热以使常闭型热动断路器继续保持热动断路。
前述图6~图25所述各电路实施例中,其供将电能转声音讯息或光讯息的显示装置ID1相关电路的构成包括1、显示装置ID1直接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或TS101的两端;如图26所示为本发明显示装置直接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的电路示意图。
2、显示装置ID1与热保持电阻R1串联后再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或TS101的两端;如图27所示为本发明显示装置与热保持电阻串联后再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的电路示意图。
3、显示装置ID1串联降压电阻RZ再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或TS101的两端;如图28所示为本发明显示装置与降压电阻串联后再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的电路示意图。
4、显示装置ID1串联降压电阻RZ及串联热保持电阻R1再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或TS101的两端;如图29所示为本发明显示装置串联降压电阻及串联热保持电阻再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的电路示意图。
5、显示装置ID1并联分流电阻RS后再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或TS101的两端;如图30所示为本发明显示装置并联分流电阻再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的电路示意图。
6、显示装置ID1并联分流电阻RS后串联热保持电阻R1再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或TS101的两端;如图31所示为本发明显示装置并联分流电阻后串联热保持电阻再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的电路示意图。
7、显示装置ID1并联分流电阻RS后再串联降压电阻RZ再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或TS101的两端;如图32所示为本发明显示装置并联分流电阻后再串联降压电阻再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的电路示意图。
8、显示装置ID1并联分流电阻RS后串联降压电阻RZ及热保持电阻R1再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或TS101的两端;如图33所示为本发明显示装置并联分流电阻后串联降压电阻及热保持电阻再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的电路示意图。
前述图1~图25所述各实施例中,可依热保持电阻的选择而设定以下两种保持性充电模式,包括1、热保持电阻取较小热功率值,以对所热耦合的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作热延迟复归的加温,以适当延长其接点回归闭合的时间,并在常闭接点复归后,可充放电电池B1再度充电饱和发热,使常闭型热动断路器再度受热断路,进而形成一热延迟间歇周期的补充性充电;图34所示为本发明呈间歇周期的补充性充电过程图。
2、热保持电阻取较大热功率值,以对所热耦合的常闭型热动断路器加温,以藉热保持电阻限制对可充放电电池的保持电流(Trickle Current);图35所示为本发明藉通过热保持电阻的电流持续作保持性充电过程图。
此外,由于在实际应用中可供作为可充放电电池充电饱和的热动温度感测装置及电路结构形态极多,而为提升操作安全性,此项热保持型自动截止充电器,可依需要采用前述由热保持电阻R1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或TS101并联及呈热耦合的检测装置,作一处或多处设置以供检测,以及进一步结合他种传统自动断电方式混合并用,其应用型态包括-藉常闭型热动断路器与热保持电阻并联及热耦合构成检测装置;及-辅助电阻元件Z1,除可藉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以在结合可充放电电池B1时呈导电发热,而在未结合可充放电电池B1时呈断路外,也可为直接并联于电源持续发热,以减少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3,进而简化结构;-同时设有随温度变化阻抗的正温度系数电阻(PTC)或负温度系数电阻(NTC),配合机电或固态介面开关电路,以操控充电电源;或-同时设有以机电装置或固态电路,以检测可充放电电池所特有的充电饱和发热的暂态电压降信号,再操控机电或固态介面开关电路以操控充电电源;或-采用前述各项热动温度感测装置,与机电或固态电子电路所构成的延迟切断定时器并用,而共同操控充电电源。
此项热保持型自动截止充电器的充电电源侧结构体与可充放电电池的结构体,其结构形态可依应用需要包括-由呈棒形结构型态的可充放电电池与呈窝座形充电座的充电电源侧结构体匹配;或-由呈块状结构型态的可充放电电池与呈块状充电座的充电电源侧结构体结合;或-由呈块状结构型态的可充放电电池与呈具有开放式导入槽的充电座的充电电源侧结构体结合;或-充电电源侧结构体为与可充放电电池为呈垂直方向向上结合向下推离,或为呈向下结合向上推离;或为呈水平方向结合与推离;或为呈其他选定角度作结合与推离的结构型态。
此项热保持型自动截止充电器所配合的可充放电电地B1,含由单颗可充放电电池直接构成,或由两颗或两颗以上可充放电电池呈串联或并联构成。
前述图6~图33的各项电路实施例,其共同特征为在可充放电电池B1充电饱和发热时,与可充放电电池B1热耦合的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受热断路,进而藉由通过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呈热耦合的热保持电阻R1的保持电流(Trickle Current),使热保持电阻R1发热,以使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保持受热断路状态或热延迟的间歇断路状态为基本动作原理,并以图1~图5的结构模式为基础,而列举图6~图33的各种实施例。由于可匹配电路甚多,列举上述图6~图33的应用电路例,仅为供评估及验证,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适用范图。
综合上述,此项热保持型自动截止充电器,结构简单、功能确切、创意新颖并具有实用性。
权利要求
1.一种热保持型自动截止充电器,其特征在于为藉可充放电电池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串联并呈热耦合,当充电饱和电池温度上升至设定值时,常闭型热动断路器受热断路并藉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常闭接点组并联并呈热耦合的热保持电阻通过电流发热,以操控常闭型热动断路器受热跳脱状态,并藉热保持电阻限制对可充放电电池的保持充电电流,其操控方式包括(1)热保持电阻取较小热功率值,以对所热耦合的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作延迟复归时间的加温,以适当延长其接点回归闭合的时间,并在常闭接点复归后再度充电饱和发热使常闭型热动断路器再度受热断路,进而形成一间歇周期的补充性充电;或(2)热保持电阻取较大热功率值以对所热耦合的常闭型热动断路器加温,以藉热保持电阻限制对可充放电电池的保持性充电电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保持型自动截止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型态包括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固定或可变电阻、或正温度系数电阻、或负温度系数电阻,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特性电阻呈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混合构成的热保持电阻R1及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两者并联并呈热耦合,并与可充放电电池串联后共置于由壳体H102构成可充放电电池侧结构体,再直接或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耦合及连接于充电电源侧壳体H101与相关电路构成座状或其他结构型态的充电电源侧结构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保持型自动截止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型态包括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固定或可变电阻、或正温度系数电阻、或负温度系数电阻,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特性电阻呈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混合构成的热保持电阻R1及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两者并联连接并呈热耦合再与直流电源串联,以及与相关电路共置于由充电电源侧壳体H101构成充电电源侧结构体,而直接或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耦合及连接于由可充放电电池及壳体H102构成的可充放电电池侧结构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保持型自动截止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型态包括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固定或可变电阻、或正温度系数电阻、或负温度系数电阻,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特性电阻呈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混合构成的热保持电阻R1,及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两者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并联连接并呈热耦合,其中热动断路器TS1与可充放电电池串联后共置于由壳体H102构成可充放电电池侧结构体,再直接或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并联连接设置于充电电源侧的热保持电阻R1及呈热耦合,并与充电电源侧壳体H101以及相关电路构成座状或其他结构型态的充电电源侧结构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保持型自动截止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型态包括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固定或可变电阻、或正温度系数电阻、或负温度系数电阻,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特性电阻呈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混合构成的热保持电阻R1,及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两者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并联连接并呈热耦合,其中热保持电阻R1与可充放电电池串联后共置于由壳体H102构成可充放电电池侧结构体,而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则与充电电源串联,以及与相关电路共置于由充电电源侧壳体H101构成充电电源侧结构体,而直接或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耦合及并联连接于可充放电电池侧的热保持电阻R1及呈热耦合,并由热保持电阻R1与可充放电电池及壳体H102构成可充放电电池侧结构体。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保持型自动截止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型态包括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固定或可变电阻、或正温度系数电阻、或负温度系数电阻,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特性电阻呈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混合构成的热保持电阻R1,及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两者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连接并呈热耦合,热保持电阻R1及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两者共同连接于直流充电电源的一端并呈热耦合,而常开接点另一端通往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2,热保持电阻R1的另一端则通往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3,直流电源另一端则通往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1,前述相关电路装置共置于由充电电源侧壳体H101构成充电电源侧结构体,而直接或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耦合及连接于由可充放电电池及壳体H102构成的可充放电电池侧结构体,而所配合的可充放电电池侧结构体包括未设置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而设有供输出输入电能的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1及P3的结构型态,或为设有供输出输入电能的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1及P3,及设置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与可充放电电池B1的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3串联,并由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的另一端输往等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2,而构成双用型结构型态。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保持型自动截止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型态包括-热保持电阻R1为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固定或可变电阻、或正温度系数电阻、或负温度系数电阻,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特性电阻呈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混合构成的热保持电阻R1,供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两者并联并呈共构封装体PK1,或呈相邻分别共置于密闭或半密闭室状空间内并呈相互热耦合,并与可充放电电池B1的壳体H102共同构成可充放电电池侧结构体及呈相互热耦合,再藉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以和由充电电源电路与充电电源侧壳体H101共同构成的充电电源侧结构体,在充电工作状态时呈相互耦合连接,热保持电阻R1为并联及热耦合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常闭接点两端再与可充放电电池B1串联,并藉设有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1及P2的充电座或直接连接直流充电电源,或不设置充电座而藉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1及P2或接头接连通往直流充电电源,而在可充放电电池B1充电饱和发热而使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断路时,热保持电阻R1通过可充放电电池的保持充电电流而发热使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保持受热断路的状态,同时藉热保持电阻R1的阻抗以限制可充放电电池B1的保持充电电流值;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的常闭接点两端可依需要选择性并联设置供将电能转为声音讯息或光讯息的含加接必要限压或分流元件的显示装置ID1;藉由上述显示装置及相关限压及分流元件的配置以依需要结合此项热保持型自动截止充电器,以作为充电完成的显示,或进一步加设传统的导电接点保护装置SP1以抑制常闭型热动断路器导电接点切断时的电流所产生电磁干扰及保护导电接点;-充电电源为各种传统直流电源或由交流整流的直流电源;-整流装置RC100为能将单相或多相交流电源或具有中心插头的交流电源,整流为半波或全波直流整流功能的整流二极管或桥式整流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保持型自动截止充电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可在相对靠近常闭型热动断路器的结构体,加设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固定或可变电阻、或正温度系数电阻、或负温度系数电阻,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特性电阻呈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混合构成的辅助电阻元件Z1,供并联于充电电源并与热保持电阻R1及常闭型热动断路器呈共构封装体PK1,或呈相邻分别共置于密闭或半密闭室状空间内并呈相互热耦合,以在低温充电环境时藉以产生辅助热能,以减少低温环境对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操作点的影响;若可充放电电池B1与充电电源之间设有三个导电介面的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1、P2及P3,则可将辅助电阻元件Z1一端连接于可充放电电池B1负端(或接于可充放电电池B1经串接常闭型热动断路器后的负极)或正端,而另一端则经导电接点或插点插座组P3连接于充电电源侧的相对极性的另一端,以在不同温度环境提供温度补偿,此外,为供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经辅助电阻元件Z1逆向放电,可依电路需要选择性藉由加设隔离二极管CR2以达成隔离功能,包括(1)藉由在辅助电阻元件Z1的电源端与所配置供应直流充电电能的整流装置RC100的交流电源端之间,顺向串设隔离二极管CR2,以使辅助电阻元件Z1获得所需直流电源并具有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逆向放电的功能;(2)藉由在辅助电阻元件Z1电源端,与充电电源经整流装置RC100直流输出端两者的共同连接点,顺向串设隔离二极管CR0,再输往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1的充电电源侧,而具有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逆向放电功能。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保持型自动截止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包括-热保持电阻R1为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固定或可变电阻、或正温度系数电阻、或负温度系数电阻,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特性电阻呈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混合构成的热保持电阻R1,供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两者并联并呈共构封装体PK1,或呈相邻分别共置于密闭或半密闭室状空间内并呈相互热耦合,而与充电电源电路共置于充电电源侧壳体H101共同构成充电电源侧结构体,并与由可充放电电池B1与壳体H102所构成的可充放电电池侧结构体,在充电工作状态时呈相互热耦合,或依需要以其他结构方式呈热耦合,热保持电阻R1为并联及热耦合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常闭接点两端再与充电电源串联而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与置入的可充放电电池B1作相对充电导通,而在可充放电电池B1充电饱和发热藉热耦合而使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断路时,由热保持电阻R1通过可充放电电池B1的保持充电电流而发热,使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保持受热断路的状态,同时藉热保持电阻R1的阻抗以限制可充放电电池B1的保持充电电流值;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的常闭接点两端,可依需要选择性并联设置供将电能转为声音讯息或光讯息的含加接必要限压或分流元件的显示装置ID1;藉由上述显示装置及相关限压及分流元件的配置以依需要结合此项热保持型自动截止充电器,以作为充电完成的显示,或进一步加设传统的导电接点保护装置SP1,以抑制常闭型热动断路器导电接点切断时的电流所产生电磁干扰及保护导电接点;-充电电源为各种传统直流电源或由交流整流的直流电源者;-整流装置RC100为能将单相或多相交流电源或具有中心插头的交流电源,整流为半波或全波直流整流功能的整流二极管或桥式整流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保持型自动截止充电器,其特征在于为进一步可在相对靠近常闭型热动断路器的结构体,加设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固定或可变电阻、或正温度系数电阻、或负温度系数电阻,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特性电阻呈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混合构成的辅助电阻元件Z1,及依电路需要串设的电源指示灯L200,再并联于充电电源并与热保持电阻R1及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呈共构封装体PK1,或呈相邻分别共置于密闭或半密闭室状空间内并呈相互热耦合,以在低温充电环境时藉以产生辅助热能,以减少低温环境对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操作点的影响;若可充放电电池B1与充电电源之间设有两个导电介面的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1、P2,则可将辅助电阻元件Z1一端连接于电源负端(或接于可充放电电池经串接常闭型热动断路器后的负极)或正端,而另一端则连接于可充放电电池B1的相对极性的另一端,以在不同温度环境提供温度补偿,此外为供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经辅助电阻元件Z1逆向放电,可依电路需要选择性藉由加设隔离二极管CR2以达成隔离功能,包括(1)藉由在辅助电阻元件Z1的电源端与所配置供应直流充电电能的整流装置RC100的交流电源端之间,顺向串设隔离二极管CR2,以使辅助电阻元件Z1获得所需直流电源并具有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逆向放电的功能;(2)藉由在辅助电阻元件Z1电源端,与充电电源经整流装置RC100直流输出端两者的共同连接点,顺向串设隔离二极管CR0,再输往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1的充电电源侧,而具有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逆向放电功能。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保持型自动截止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其辅助电阻元件Z1除独立直接或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直接并联于充电电源外,进一步可由二极管CR2与辅助电阻元件Z1及依电路需要选择性串设的电源指示灯L200,再与显示装置ID1呈串联,而后并联于交流电源的一端及经整流装置RC100直流输出侧的相对极性端,以对显示装置ID1供电,显示装置ID1可依需要并联分流电阻RS;热保持电阻R1的两端与保持电流呈逆向并联设置二极管CR101,以在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闭合时,对来自辅助电阻元件Z1的电流形成分流以停止对显示装置ID1送电,而加接必要限压或分流元件的显示装置ID1,与热保持电阻R1串联后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的常闭接点两端,以在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温升到达临界点而接点开路时,电能经辅助电阻元件Z1驱动含加接必要限压或分流元件的显示装置ID1;藉由上述显示装置及相关限压及分流元件的配置以依需要结合此项热保持型自动截止充电器,以供在取下可充放电池B1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冷却而使其接点复归闭合时形成电流的分流,以停止对含加接必要限压或分流元件的显示装置ID1供电。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保持型自动截止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型态包括-热保持电阻R1为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固定或可变电阻、或正温度系数电阻、或负温度系数电阻,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特性电阻呈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混合构成的热保持电阻R1,供设置于充电电源侧而与充电电源串联,并和由充电电源电路与充电电源侧壳体H101,共同构成充电电源侧结构体;而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供设置于可充放电电池侧而与可充放电池B1串联,并与可充放电电池B1的壳体H102共同构成可充放电电池侧结构体,热保持电阻R1及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两者可直接或在两者所属结构体结合时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1、P2、P3呈并联连接,并分别设置于两者所属结构体结合时呈密闭或半密闭室状的相对空间内,其中热保持电阻R 1供设置于充电电源侧,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供设置于可充放电电池侧,在充电结合时呈相互并联连接及热耦合;而在可充放电电池B1充电饱和发热而使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断路时,热保持电阻R1通过电池的保持充电电流而发热,藉热耦合使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保持呈受热断路的状态,同时藉热保持电阻R1的阻抗以限制可充放电电池B1的保持充电电流值;可充放电电池侧的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常闭接点两端,或充电电源侧的热保持电阻两端,可依需要选择性并联设置能将电能转为声音讯息或光讯息的含加接必要限压或分流元件的显示装置ID1,或由显示装置ID1与热保持电阻R1串联(或可选择性的依需要先并联分流电阻RS与热保持电阻R1串联)后再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的两端,以作为充电完成的显示,或进一步加设传统的导电接点保护装置SP1以抑制常闭型热动断路器导电接点切断时的电流所产生电磁干扰及保护导电接点;-充电电源为各种传统直流电源或由交流整流的直流电源;-整流装置RC100为能将单相或多相交流电源或具有中心插头的交流电源,整流为半波或全波直流整流功能的整流二极管或桥式整流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保持型自动截止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其辅助电阻元件Z1的一端,在充电工作状态时经设置于充电电源结构体及可充放电电池侧结构体的导电接点或插点插座组,连接于可充放电电池B1负端或正端,而另一端则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连接于可充放电电池B1的相对极性的另一端,以在低温充电环境提供温度补偿,此外,为供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经辅助电阻元件Z1逆向放电,可依电路需要选择性藉由加隔离二极管CR2以达成隔离功能,包括(1)藉由在辅助电阻元件Z1的电源端与所配置供应直流充电电能的整流装置RC100的交流电源端之间,顺向串设隔离二极管CR2,以使辅助电阻元件Z1获得所需直流电源并具有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逆向放电的功能;(2)藉由在辅助电阻元件Z1电源端,与充电电源经整流装置RC100直流输出端两者的共同连接点,顺向串设隔离二极管CR0,再输往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1的充电电源侧,而具有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逆向放电功能。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保持型自动截止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形态包括-热保持电阻R1为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固定或可变电阻、或正温度系数电阻、或负温度系数电阻,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特性电阻呈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混合构成的热保持电阻R1,供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两者所属结构体结合时,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并联连接,并呈相邻分别共置于两者所属结构体结合时形成呈密闭或半密闭室状的相对空间内并呈相互热耦合,而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与充电电源电路共置于充电电源侧壳体H101共同构成充电电源侧结构体,热保持电阻R1并与由可充放电电池B1与壳体H102构成的可充放电电池侧结构体,而在充电工作状态时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与热保持电阻R1两者呈相互热耦合,或依需要以其他结构方式呈热耦合,热保持电阻R1,为设置于两者所属结构体的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在充电状态时呈并联及热耦合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常闭接点两端,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为与充电电源串联,以及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与置入的可充放电电池侧结构体内的可充放电电池B1作相对充电导通,而在可充放电电池B1充电饱和发热时,藉热耦合而使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断路,此时热保持电阻R1通过可充放电电池B1的保持充电电流而发热,并藉热耦合使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保持受热断路的状态,同时藉热保持电阻R1的阻抗以限制可充放电电池B1的保持充电电流值;充电电源侧的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常闭接点两端或电池侧的热保持电阻R1的两端,可依需要选择性并联设置能将电能转为声音讯息或光讯息的含加接必要限压或分流元件的显示装置ID1,或由显示装置ID1与热保持电阻R1串联(或可选择性的依需要先并联分流电阻RS与热保持电阻R1串联)后再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的两端,以作为充电完成的显示,或进一步加设传统的导电接点保护装置SP1以抑制常闭型热动断路器导电接点切断时的电流所产生电磁干扰及保护导电接点;-充电电源为各种传统直流电源或由交流整流的直流电源;-整流装置RC100为能将单相或多相交流电源或具有中心插头的交流电源,整流为半波或全波直流整流功能的整流二极管或桥式整流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热保持型自动截止充电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可在充电电源侧结构体相对靠近常闭型热动断路器的位置,加设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固定或可变电阻、或正温度系数电阻、或负温度系数电阻,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特性电阻呈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混合构成的辅助电阻元件Z1,供并联于充电电源,并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呈共构封装体PK1,或由设置于充电电源侧结构体内的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与设置于可充放电电池侧结构体内的热保持电阻R1,在两者所属结构体结合时,呈相邻分别共置于两者所属结构体结合时所形成的密闭或半密闭室状空间内,并呈相互热耦合,以在低温充电环境时藉以产生辅助热能,以减少低温环境对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操作点的影响,此外为供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经辅助电阻元件Z1逆向放电,可依电路需要选择性藉由加设隔离二极管CR2以达成隔离功能,包括(1)藉由在辅助电阻元件Z1的电源端与所配置供应直流充电电能的整流装置RC100的交流电源端之间,顺向串设隔离二极管CR2,以使辅助电阻元件Z1获得所需直流电源并具有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逆向放电的功能;(2)藉由在辅助电阻元件Z1电源端,与充电电源经整流装置RC100直流输出端两者的共同连接点,顺向串设隔离二极管CR0,再输往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1的充电电源侧,而具有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逆向放电功能。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保持型自动截止充电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可在充电电源侧结构体,设置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及相关电路以构成双用功能电路,供适用上述具有两接脚或三接脚介面结构的不同规格可充放电电池组,以直接或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连接可充放电电池B1作充电饱和后的热动截止,同时也可相容匹配本身已设有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的可充放电电池B1,作充电及充电饱和后的热动截止。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热保持型自动截止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其双用功能主要构成为在充电电源侧结构体设有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与可充放电电池呈良好热耦合状态,并与充电电源串联,再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1及P3以并联连接具有供输出及输入电能正负接脚的可充放电电池B1,或并联连接于本身设置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的可充放电电池B1供输出及输入电能的正负接脚两端,而所串联设置的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输出端则呈断路空脚,另设有热保持电阻R1则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两端。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热保持型自动截止充电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可在靠近常闭型热动断路器的结构体,加设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固定或可变电阻、或正温度系数电阻、或负温度系数电阻,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特性电阻呈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混合构成的辅助电阻元件Z1,及依电路需要选择性串设的电源指示灯L200,再并联于充电电源并与热保持电阻R1及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呈共构封装体PK1,或呈相邻分别共置于密闭或半密闭室状空间内并呈相互热耦合,以在低温充电环境时藉以产生辅助热能,以减少低温环境对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操作点的影响;或由辅助电阻元件Z1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花呈串联再并联于直流充电电源,而含加接必要限压或分流元件的显示装置ID1为可依需要选定设置并联分流电阻RS再与热保持电阻R1串联再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的常闭接点两端,或选择由含加接必要限压或分流元件的显示装置ID1与热保持电阻R1并联,再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的常闭接点两端,以在常闭接点开路时,电能经辅助电阻元件Z1驱动含加接必要限压或分流元件的显示装置ID1;而在常闭型热动断路器冷却而接点复归闭合时形成电流的分流,停止对显示装置ID1供电,此外,为供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经辅助电阻元件Z1逆向放电,可依电路需要选择性藉由加设隔离二极管CR2以达成隔离功能,包括(1)藉由在辅助电阻元件Z1的电源端与所配置供应直流充电电能整流装置RC100的交流电源端之间,顺向串设隔离二极管CR2,以使辅助电阻元件Z1获得所需直流电源并具有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逆向放电的功能;(2)藉由在辅助电阻元件Z1电源端,与充电电源经整流装置RC100直流输出端两者的共同连接点,顺向串设隔离二极管CR0,再输往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1的充电电源侧,而具有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逆向放电功能。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热保持型自动截止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其双用功能主要构成为在充电电源侧结构体设有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与可充放电电池呈良好热耦合状态,充电电源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串联,电源的一端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1连接于可充放电电池B1的相对极性导电接脚之一,电源串设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的另一端则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2连接于可充放电电池B1另一端导电接脚所串联设置的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的输出端;而热保持电阻R1一端连接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与充电电源的连接点,另一端连接于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3的电源侧,而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3的负载侧则供通往可充放电电池B1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连接点,而在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2及P3两者的充电电源侧之间,则依充电电流方向顺向设置二极管CR1,以在所使用可充放电电池B1为不设置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时供通过充电电流。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热保持型自动截止充电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可在靠近常闭型热动断路器的结构体,加设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固定或可变电阻、或正温度系数电阻、或负温度系数电阻,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特性电阻呈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混合构成的辅助电阻元件Z1,及依电路需要选择性串设的电源指示灯L200,再并联于充电电源并与热保持电阻R1及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呈共构封装体PK1,或呈相邻分别共置于密闭或半密闭室状空间内并呈相互热耦合,以在低温充电环境时藉以产生辅助热能,以减少低温环境对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操作点的影响;或由辅助电阻元件Z1与二极管CR1串联再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呈串联再并联于直流充电电源,而含加接必要限压或分流元件的显示装置ID1为可依需要选定设置并联分流电阻RS再与热保持电阻R1串联再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的常闭接点两端,或选择由含加接必要限压或分流元件的显示装置ID1与热保持电阻R1并联,再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的常闭接点两端,以在常闭接点开路时,电能经辅助电阻元件Z1驱动含加接必要限压或分流元件的显示装置ID1;而在常闭型热动断路器冷却而接点复归闭合时形成电流的分流,停止对显示装置ID1供电,此外,为供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经辅助电阻元件Z1逆向放电,可依电路需要选择性藉由加设隔离二极管CR2以达成隔离功能,包括(1)藉由在辅助电阻元件Z1的电源端与所配置供应直流充电电能的整流装置RC100的交流电源端之间,顺向串设隔离二极管CR2,以使辅助电阻元件Z1获得所需直流电源并具有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逆向放电的功能;(2)藉由在辅助电阻元件Z1电源端,与充电电源经整流装置RC100直流输出端两者的共同连接点,顺向串设隔离二极管CR0,再输往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1的充电电源侧,而具有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逆向放电功能。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热保持型自动截止充电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将辅助电阻R101的一端连接于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3,另一端则与可充放电电池B1输出输入电能的导电接脚之一,及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的常闭接点的一端三者呈共同连接,以供作为限流或依需要也为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或TS101具有良好热耦合状态,以作为提供热保持功能的发热源。
22.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热保持型自动截止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其双用功能主要构成为在充电电源侧结构体设有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与可充放电电池呈良好热耦合状态,充电电源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串联,电源的一端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1连接于可充放电电池B1的相对极性导电接脚之一,电源串设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的另一端则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2连接于可充放电电池B1另一端导电接脚所串联设置的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的输出端;而热保持电阻R1一端连接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与充电电源的连接点,另一端连接于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3的电源侧,而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3的负载侧则供通往可充放电电池B1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的连接点,为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2及P3的充电电源侧并联附助电阻R101,以在所使用可充放电电池B1为不设置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时供通过充电电流。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热保持型自动截止充电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可在靠近常闭型热动断路器的结构体,加设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固定或可变电阻、或正温度系数电阻、或负温度系数电阻,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特性电阻呈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混合构成的辅助电阻元件Z1,及依电路需要选择性串设的电源指示灯L200,再并联于充电电源并与热保持电阻R1及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呈共构封装体PK1,或呈相邻分别共置于密闭或半密闭室状空间内并呈相互热耦合,以在低温充电环境时藉以产生辅助热能,以减少低温环境对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操作点的影响;或由辅助电阻元件Z1与辅助电阻R101串联,再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呈串联再并联于直流充电电源,而含加接必要限压或分流元件的显示装置ID1为可依需要选定设置并联分流电阻RS,再与热保持电阻R1串联再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的常闭接点两端,或选择由含加接必要限压或分流元件的显示装置ID1与热保持电阻R1并联,再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的常闭接点两端,以在常闭接点开路时,电能经辅助电阻元件Z1驱动显示装置ID1;而在常闭型热动断路器冷却而接点复归闭合时形成电流的分流,停止对显示装置ID1供电,此外,为供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经辅助电阻元件Z1逆向放电,可依电路需要选择性藉由加设隔离二极管CR2以达成隔离功能,包括(1)藉由在辅助电阻元件Z1的电源端与所配置供应直流充电电能的整流装置RC100的交流电源端之间,顺向串设隔离二极管CR2,以使辅助电阻元件Z1获得所需直流电源并具有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逆向放电的功能;(2)藉由在辅助电阻元件Z1电源端,与充电电源经整流装置RC100直流输出端两者的共同连接点,顺向串设隔离二极管CR0,再输往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1的充电电源侧,而具有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逆向放电功能。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热保持型自动截止充电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将热保持电阻R1的一端连接于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3,另一端则与可充放电电池B1输出输入电能的导电接脚之一,及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的常闭接点的一端,三者呈共同连接,以及在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两端并联辅助电阻R101,前述热保持电阻R1及辅助电阻R101两者或其中之一,可为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或TS101具有良好热耦合状态,以作为提供热保持功能的发热源。
25.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热保持型自动截止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其双用功能主要构成为在充电电源侧结构体设有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并与可充放电电池呈良好热耦合状态,充电电源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串联,电源的一端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1连接于可充放电电池B1的相对极性导电接脚之一,电源串设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的另一端,则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2连接于可充放电电池B1另一端导电接脚所串联设置的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的输出端;而热保持电阻R1一端连接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ST1与充电电源的连接点,另一端连接于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3的电源侧,而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3的负载侧则供通往可充放电电池B1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的连接点;以及将上述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2及P3的充电电源侧U点与V点呈短路连接,以使未设置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或设置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01的可充放电电池B1都能适用。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热保持型自动截止充电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可在靠近常闭型热动断路器的结构体,加设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固定或可变电阻、或正温度系数电阻、或负温度系数电阻,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特性电阻呈串联或并联或串并联混合构成的辅助电阻元件Z1,及依电路需要选择性串设的电源指示灯L200,再并联于充电电源并与热保持电阻R1及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呈共构封装体PK1,或呈相邻分别共置于密闭或半密闭室状空间内并呈相互热耦合,以在低温充电环境时藉以产生辅助热能,以减少低温环境对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操作点的影响;或由辅助电阻元件Z1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2及P3的连接点U点对V点或U’点对V点的短路连接线,再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呈串联再并联于直流充电电源,而含加接必要限压或分流元件的显示装置ID1,为可依需要选定设置并联分流电阻RS与热保持电阻R1串联,再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的常闭接点两端,或选择由含加接必要限压或分流元件的显示装置ID1为与热保持电阻R1并联,再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的常闭接点两端,以在常闭接点开路时,电能经辅助电阻元件Z1驱动显示装置ID1;或由辅助电阻元件Z1经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2及P3的连接点U’点对V点的短路连接线,再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呈串联再并联于直流充电电源,而含加接必要限压或分流元件的显示装置ID1,为依需要并联分流电阻RS再与热保持电阻R1串联,再并联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TS1的常闭接点两端,而在常闭型热动断路器冷却而接点复归闭合时形成电流的分流,停止对显示装置ID1供电,此外为供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经辅助电阻元件Z1逆向放电,可依电路需要选择性藉由加设隔离二极管CR2以达成隔离功能,包括(1)藉由在辅助电阻元件Z1的电源端与所配置供应直流充电电能的整流装置RC100的交流电源端之间,顺向串设隔离二极管CR2,以使辅助电阻元件Z1获得所需直流电源并具有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逆向放电的功能;(2)藉由在辅助电阻元件Z1电源端,与充电电源经整流装置RC100直流输出端两者的共同连接点,顺向串设隔离二极管CR0,再输往导电接点或插头插座组P1的充电电源侧,而具有防止可充放电电池B1逆向放电功能。
全文摘要
一种热保持型自动截止充电器,是藉可充放电电池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串联并呈热耦合,当充电饱和电池温度上升至设定值时,常闭型热动断路器受热断路,并藉与常闭型热动断路器常闭接点组并联,并呈热耦合的热保持电阻通过电流发热,以操控常闭型热动断路器受热跳脱状态,并藉热保持电阻限制对可充放电电池的保持充电电流。电路为藉关闭充电电源或取下可充放电电池后而使热保持电阻停止通电,进而使常闭型热动断路器冷却还原。该装置克服了传统自动截止充电器零件繁多的缺陷。
文档编号H01M10/48GK1385922SQ01116038
公开日2002年12月18日 申请日期2001年5月10日 优先权日2001年5月10日
发明者杨泰和 申请人:杨泰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