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54237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充电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一边检测充电电池的温度一边进行充电的充电器。
背景技术
电池在充电时温度会上升。特别是接近充满电时,电池温度会急剧地上升。电池的温度上升会成为电池特性降低的原因。为了防止电池的性能降低,而开发出一种具备检测电池温度用的温度传感器的充电器。(参照专利文献1和2)[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99609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5-30669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充电器将温度传感器放入软质管,使其接触电池组(パツク電池)的表面。该温度传感器通过软质管接触电池的表面,以检测电池温度。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充电器藉由螺旋弹簧推压温度传感器,以热结合于电池组的热传导零件。该温度传感器经由热传导元件检测电池温度。
这些公报所记载的充电器以温度传感器检测电池温度,例如检测出电池温度比设定温度高时即遮断充电电流。此结构的充电器很难正确地检测电池温度。即使直接使温度传感器接触电池,也未必能正确地检测出电池温度。图1是本申请人所研究的结构,即使将具备温度检测元件部4A的温度传感器4直接推压接触于电池2的表面,如图中的箭头所示,来自外部的冷空气也会流入电池2与温度传感器4的间所产生的空隙,这是由于该空气的冷却作用使温度传感器4无法正确地检测电池温度。再者,图2是本申请人更进一步研究的结构,将电池2的热吸收到金属板50,并将所吸收的热传导到温度传感器4的结构。首先,该结构在重复装卸电池而进行充电时,在电池2与金属板50的间会产生空间(未图标),很难适当地测定电池2的温度。而且,虽然可将电池2的热传导到金属板50,但金属板50会被如箭头所示的空气所冷却。因此,即使通过该结构也无法正确地检测电池温度。如上所述,使温度传感器直接接触电池、或者通过金属板予以接触的结构都无法正确地检测电池温度。而且,更难用不产生时间延迟的方式实时正确地检测电池温度。可藉由内装于充电器的微电脑修正所检测的温度,以对检测的时间延迟做某种程度的修正。但是,利用微电脑的修正对充电末期的急剧温度上升或因重复充电造成的温度环境变动,无法以高精密度进行修正。这是因为温度传感器与电池温度曲线不会显示相同的动作,温度传感器无法追随电池温度的急剧变动。若温度梯度大,则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与电池温度的差逐渐变大,更难以正确地检测电池温度。
以检测电池温度的电路作为保护功能的充电器并未要求以如此高精密度地检测温度。但是,对于检测电池温度并以电池温度控制平均充电电流、而控制平均充电电流以便经常使电池温度保持于一定温度的充电器而言,以极高精度检测电池温度是很重要的。
再者,作为检测充电电池温度的结构,市售有一种采用图3与图4所示结构的充电器。该结构将配设于壳体51的电池套52的底面53作成沿着圆筒型电池2的形状,在底面53的凸部下面配设温度传感器4。温度传感器4以嵌入设于凸部底面的凹部54的方式配设。在此结构中,电池2的热以箭头所示的路径传导到温度传感器4。热的路径如以下所示。
(1)电池本身的热传导(2)电池→空气层→向壳体的热传导(3)壳体的热传导(4)朝壳体→空气层→向温度传感器的热传导该结构因为由电池到温度传感器的热的传导路径长,而且壳体的底面会因空气而冷却,所以电池与温度传感器的温差大,而且电池的温度上升,到电池与温度传感器为相同温度为止的时差大,无法解决不能正确地无时间延迟地检测电池温度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以解决这种缺点为目的而开发的,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充电器,其藉由温度传感器在以高精度且减少时间延迟的状态下,正确地检测电池温度,而可在理想的温度状态对电池充电。
本发明的充电器具备温度检测部12,将可自由装卸地安装充电电池2的电池套3设置于壳体1,并与安装于该电池套3的电池2接触而检测电池温度;以及充电电路,油温度检测部12检测电池温度而控制电池2的充电。温度检测部12具备热传导片28和固定于该热传导片28的温度传感器4。热传导片28具备一对夹持片28A、28B,用于上下夹持温度传感器4;弹性连结臂28C,以第1端部连结上下夹持片28A、28B;以及卡止部28D,设在位于与第1端部相反侧的端部的第2端部,用于连结夹持着温度传感器4的上下夹持片28A、28B。上下夹持片28A、28B以弹性连结臂28C连结第1端部,以卡止部28D连结第2端部,夹持并固定温度传感器4。温度检测部12由固定于热传导片28的夹持片28A、28B的温度传感器4检测电池温度。
温度传感器4可设为将温度检测元件部4A固定于挠性基板39的结构。温度检测部12的热传导片28为可弹性变形的金属板,并具有将夹持片28A、28B弹性推压于电池表面的弹性脚29。该热传导片28在一个夹持片28B的两侧连结一对弹性脚29。
此外,本发明的充电器具备连结有弹性脚29的固定片30,在该固定片30上开设有使一对弹性脚29可出入地插通的一对贯通孔31,并使一对弹性脚29朝向贯通孔31上方,以逐渐远离的方向或接近的方向倾斜。
热传导片28在上夹持片28A设置卡止于下夹持片28B的卡止部28D。再者,热传导片28在下夹持片28B两侧设有向上方突出的凸条28E,并在该凸条28E的间配置有上夹持片28A。此外,该热传导片28在上夹持片28A两侧设置卡止于下夹持片28B的凸条28E内面的卡止部28D。
发明的效果本发明的充电器具有藉由温度传感器以高精度且减少时间延迟的方式正确地检测电池温度,而可在理想的温度状态进行充电的特长。这是因为本发明的充电器使与安装于电池套的电池接触并检测电池温度的温度检测部以热传导片和温度传感器构成,并以该热传导片独特的结构使温度传感器固定于热传导片。该热传导片具备上下夹持温度传感器的一对夹持片,并以弹性连结臂连结上下夹持片的第1端部,且以卡止部28D连结第2端部而夹持温度传感器并予以固定。由于上述结构的温度检测部以上下夹持片夹持并固定温度传感器,因此可将由电池产生的热从热传导片传导至温度传感器并正确且迅速地检测电池温度。因此,本发明的充电器藉由温度传感器以高精度且减少时间延迟的方式检测安装于电池套的电池的温度,而可理想地控制电池的充电。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的充电器,由于将温度检测部的热传导片设为可弹性变形的金属板,并设置将夹持片弹性推压于电池表面的弹性脚,因此能够利用弹性脚的弹性力来将夹持片推压于电池表面并可靠地进行接触。如此,在将夹持片推压于电池表面的状态下可靠地进行接触的温度检测部具有可更正确地检测电池温度的特长。尤其是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的充电器在一个夹持片的两侧连结一对弹性脚,因而可平衡地推压夹持片并可使夹持片理想地接触电池表面。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的充电器将一对弹性脚以可出入的方式插通在开口于固定片的一对贯通孔,并使一对弹性脚朝向贯通孔上方而逐渐远离的方向或接近的方向倾斜,故为极简单的结构,并能够藉由弹性脚的弹性将夹持片弹性推压于电池表面。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的充电器在下夹持片的两侧设置向上方突出的凸条,并在该凸条之间配置上夹持片,因此可使温度传感器配置于正确的位置并可用上下夹持片可靠夹持并固定温度传感器。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8的充电器在上夹持片的两侧设置卡止于下夹持片的凸条内面的卡止部,因此将设置于下夹持片的凸条兼用于卡止上夹持片的构件,同时将上夹持片两侧连结于下夹持片连结,而能可靠地连结上下夹持片。


图1为表示以本申请人所研究的结构来检测电池温度的状态的概略剖面图。
图2为表示以本申请人所研究的其它结构来检测电池温度的状态的概略剖面图。
图3为表示现有的其它充电器的电池温度检测部分的剖面图。
图4为表示图3所示的充电器以温度传感器检测电池温度的状态的概略剖面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充电器的立体图。
图6为表示在图5所示的充电器安装五号电池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7为图6所示的充电器的背面立体图。
图8为图6所示的充电器的侧视图。
图9为图6所示的充电器的A-A线剖面图。
图10为表示立起图5所示的充电器的切换输出端子状态的立体图。
图11为表示在图10所示的充电器安装七号电池的状态的背面立体图。
图12为图10所示的充电器的剖面图,相当于图6的A-A线剖面的图式。
图13为表示取下图5所示的充电器的上壳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4为表示图13所示的充电器的温度检测部附近的放大立体图。
图15为从相反一侧观察图14所示的温度检测部的立体图。
图16为表示在图10所示的充电器安装七号电池的状态,去除上壳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7为表示在图5所示的充电器安装五号电池的状态,去除上壳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8为表示检测电路的一例的电路图。
图19为表示在图12所示的充电器没有正常安装七号电池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20为表示用温度检测部检测五号电池的电池温度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21为表示用温度检测部检测七号电池的电池温度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22为图21所示的温度检测部的纵剖面图。
图23为表示用温度传感器检测电池温度的状态的放大剖面图。
图24为温度检测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25为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充电器的充电电路的一例的电路图。
图26为表示以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充电器对电池进行充电时的温度特性及电压特性的图表。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根据

本发明的实施例。然而,以下所示的实施例例示用以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予以具体化的充电器,本发明并未限定在以下充电器。
而且,为易于理解技术方案,本说明书将对应实施例所示的元件符号标记于“技术方案”及“用以解决问题的手段”所示的元件。但,技术方案所示的元件并不特定为实施例的元件。
以下首先针对充电器整体的结构进行说明,然后再详细说明作为本发明特征的热传导片。
图5至图12所示的充电器的外形为略长方体的箱形,将可装卸地安装欲充电的电池2的电池套3设置于壳体1的上面。图6的俯视图所示的壳体1在该图的下方设置电池套3。电池套3设置有用以检测安装于此的电池2的温度的温度检测部12。而且,充电器在壳体1内的电路基板5安装有藉由温度检测部12检测电池温度、而控制电池2的平均充电电流的充电电路(未图标)。再者,本充电器在图6的纸面上,除了电源线32、插座33等之外,基本上为左右对称的结构。
壳体1为树脂材料制成,由下壳体1B与上壳体1A构成,下壳体1B连结上壳体1A,并在内部内藏电路基板5。电路基板5固定于下壳体1B。在电路基板5固定有与安装于电池套3的电池2的正负电极连接的输出端子6、7。输出端子6、7为可弹性变形的金属板。如图6所示,图中的充电器因在电池套3安装有4个五号电池2A进行充电,故设置4对输出端子6、7。
再者,图中的充电器可对大小不同的五号电池2A与七号电池2B双方的电池2进行充电。作为干电池的充电式五号电池2A与七号电池2B为细长延伸的圆筒形电池,具体地说两端设有正负电极,电极以外的金属罐的表面用树脂套筒包覆。
首先,五号电池2A充电的状态如图6至图9所示。五号电池2A在放下切换输出端子8的状态下安装于电池套3。五号电池2A使其正极侧的电极与输出端子6接触,另一端的负极侧电极与输出端子7接触,从而进行充电。再者,在图6中,位于左端的保持部11的五号电池2A以实线表示,位于其它保持部11的五号电池2A以虚线表示,总计可安装4个。此外,比三号尺寸小的七号电池2B充电的状态如图11及图12所示。如这些图所示,七号电池2B在将切换输出端子8垂直竖起的状态下在图6的纸面的左右两端安装2个于电池套3而进行充电,(在图11中,七号电池2B仅揭示一个)。如图12所示,该姿势的切换输出端子8通过金属制辅助端子10使七号电池2B的电极与输出端子6连接。辅助端子10位于七号电池2B的电极与输出端子6之间,将输出端子6与七号电池2B的电极连接。通过该结构,使比五号电池2A短的七号电池2B与输出端子6相连接。输出端子7连接于七号电池2B的负极侧电极。
切换输出端子8将辅助端子10固定于塑料制支撑构件9。如图12所示,辅助端子10以竖起切换输出端子8的姿势位于七号电池2B的电极与输出端子6之间,使输出端子6与七号电池2B的电极连接。如图13所示,支撑构件9具备固定各辅助端子10的大致呈板状的绝缘基座部9A以及连结各绝缘基座部9A的连结部9B。如图10所示,切换输出端子8设置有凹部9a,该凹部9a可将七号电池2B的凸部电极2a的正极侧电极插入至各绝缘基座部9A,并且贯穿该凹部9a的底部而配置有辅助端子10,从而使辅助端子10可与作为七号电池2B的凸部电极2a的正极侧电极接触。支撑构件9将向两端突出的轴部9C以可旋转的方式连结于壳体1或电路基板5,使绝缘基座部9A的板状面可从水平姿势旋转至垂直姿势。而且,如图10所示,支撑构件9在其板状面竖起为垂直姿势的状态下,具有用以保持七号电池2B的下部的反“八”字型的支撑凸部9D。
图12表示对七号电池2B进行充电的状态。在该状态中,切换输出端子8将绝缘基座部9A垂直竖起,而配设于五号电池2A的输出端子6的前方。将绝缘基座部9A垂直竖起后,辅助端子10与七号电池2B的充电电路(未图标)相连接。而且,对七号电池2B充电时,与切换输出端子8的轴部9C一体形成的开关按压部9E解除对设置于电路基板5上的位置开关15的按压,使该位置开关15被切断,从而与七号电池2B的充电电路相连接。此外,如图9所示,将绝缘基座部9A水平放下而对五号电池2A充电时,藉由开关按压部9E的旋转而按压位置开关15使其导通,进而与五号电池2A的充电电路相连接。如图9及图12所示,开关按压部9E是从支撑构件9的轴部9C突出的凸轮。该开关按压部9E的结构设为在绝缘基座部9A水平放下的状态下,用凸轮的前端按压设置于电路基板5上的位置开关15,而在绝缘基座部9A垂直竖起的状态,其凸轮旋转而解除对位置开关15的按压。
如图5及图9所示,对五号电池2A充电时,切换输出端子8的绝缘基座部9A水平放下,而从五号电池2A的输出端子6的前方移动至下方。移动至该位置的绝缘基座部9A不会妨碍将五号电池2A安装于电池套3。换言之,绝缘基座部9A移动至不会妨碍将五号电池2A安装于电池套3的位置。在该状态,在电池套3安装五号电池2A后,五号电池2A与固定于电路基板5的输出端子6相连接。输出端子6与充电电路连接(未图标),而对五号电池2A进行充电。
上述的充电电路如后所述,可控制平均充电电流以使电池温度为保持设定温度,而在短时间内进行充电。
如图所示的壳体1在电池套3中设置由第1保持部11A与第2保持部11B构成的一对保持部11,用于将圆筒状电池2的两端部分不会位置偏离地予以保持。如图7及图11所示,第1保持部11A由作为五号电池2A的保持部的圆形开口13与作为七号电池2B的保持部的弹性拱件14构成。圆形开口13贯穿壳体1的表面而设置,用于插入五号电池2A的负极侧端部并予以保持。圆形开口13因为插入圆筒形电池的五号电池2A的端部,因此其内形比五号电池2A的外形稍大。使圆形开口13的内形比五号电池2A的外形稍大是指使五号电池2A可顺利地出入圆形开口13,且可在插入状态时保持不位置偏离时的形状。
作为七号电池2B的保持部的弹性拱件14因插入七号电池2B的端部并予以保持,故其内形比七号电池2B的外形稍大。使弹性拱件14的内形比七号电池2B的外形稍大是指可使七号电池2B可顺利地出入弹性拱件14,且可在插入的状态保持不位置偏离的形状。但,弹性拱件14的内形形成比五号电池2A的外形稍小而不能插通五号电池2A。
七号电池2B插入弹性拱件14而安装于电池套3的固定位置。配置于固定位置的七号电池2B与温度检测部12正常接触从而检测电池温度。未配置于固定位置的七号电池2B则不能由温度检测部12正确检测温度。为使温度检测部12正常检测七号电池2B的温度并进行充电,弹性拱件14具备检测七号电池2B是否安装于正常位置的机构。
如图14及图15的放大立体图所示,弹性拱件14将具有导电性的弹性金属线折弯为U字型,且两端固定于电路基板5。图中的弹性拱件14在下端设置有螺旋弹簧部14A,以便可顺畅地偏斜。弹性拱件14在未被按压至电池2的状态下,如图14所示,位于离开输出端子7的位置,而如图16所示,位于插通七号电池2B并保持于固定位置的位置。一旦被按压于五号电池2A后,如图17所示,产生弹性变形而与输出端子7接触。此外,即使按压至未安装于正常位置的七号电池2B,也会与输出端子7接触。即,弹性拱件14在将五号电池2A安装于正常位置时与输出端子7接触,将七号电池2B安装于正常位置时不与输出端子7接触。因此,检测弹性拱件14是否与输出端子7接触,从而检测七号电池2B是否安装于正常位置。
图18表示用以检测弹性拱件14是否与输出端子7接触的检测电路16的电路图。弹性拱件14在与输出端子7接触状态为导通,未与输出端子7接触的状态时为切断而构成线成形开关(wire forming SW)17。线成形开关17将弹性拱件14与输出端子7作为接点,作为一个接点的输出端子7因为连接于电池2的负极,因而连接至接地一侧。图中的检测电路16具备将两个电阻器串联连接的分压电阻18以及用以检测分压电阻18的中间连接点19的电压的微电脑等电压检测电路20。分压电阻18串联连接于线成形开关17并与电源21连接。图中的检测电路16将分压电阻18的一端连接至电源21的正极侧,将另一端连接至构成线成形开关17的弹性拱件14,将线成形开关17的输出端子7连接至作为电源21的负极侧的接地22。而且,该检测电路16具备用以检测切换五号电池2A与七号电池2B的切换输出端子8的旋转位置的位置开关15。位置开关15连接于分压电阻18的中间连接点19与接地22之间。该位置开关15在五号电池2A的充电位置切换为导通,在七号电池2B的充电位置切换为切断。
以上的检测电路16进行以下操作,从而判定五号电池2A与七号电池2B是否安装于正常位置。
(1)五号电池2A正常安装时在该状态,位置开关15与线成形开关17成为导通。如图9所示,这是因为位置开关15在五号电池2A的充电位置为导通,而线成形开关17则藉由五号电池2A使弹性拱件14接触于输出端子7而导通。因为位置开关15为导通,所以中间连接点19的电压为0V。因此,确认中间连接点19的电压为0V,而开始对五号电池2A充电。位置开关15为导通时,无论线成形开关17的导通、切断,中间连接点19的电压均为0V。因此,在该状态,不能判定线成形开关17的导通、切断,但因为在安装有五号电池2A的状态,线成形开关17一定为导通,因而没有必要检测线成形开关17的导通、切断。线成形开关17一定为导通的原因是因为弹性拱件14的内形比五号电池2A的外形小。
(2)七号电池2B正常安装时在该状态,位置开关15与线成形开关17为切断。如图12所示,这是因为位置开关15因切换输出端子8切换至七号电池2B的充电位置而变为切断,而线成形开关17在弹性拱件14插通七号电池2B,使弹性拱件14与输出端子7为不接触状态从而为切断。因为位置开关15与线成形开关17为切断,因而分压电阻18的中间连接点19的电压为电源电压。因此,在中间连接点19的电压为电源电压的状态下,判定七号电池2B为正常安装,从而开始对七号电池2B充电。
(3)七号电池2B未正常安装时如图19所示,在七号电池2B未正常安装时,使弹性拱件14顶压于输出端子7,此时线成形开关17变为导通。在此状态,因位置开关15为开断且线成形开关17为导通,故分压电阻18的中间连接点19的电压为将电源电压以分压电阻18的电阻值比例进行分压的电压。在分压电阻18串联连接同样电阻值的电阻器时,中间连接点19的电压为电源电压的1/2。
因此,在中间连接点19的电压为将电源电压用分压电阻18进行分压的电压,例如为电源电压的1/2时,判定七号电池2B未正常安装,而不进行七号电池2B的充电。
在七号电池2B以该状态安装时,温度检测部12不能正确检测电池温度。这是因为温度检测部12未以正常的状态接触七号电池2B的表面。因于温度检测部12不能正确检测七号电池2B的温度的状态进行充电,电池温度会变得异常高,致使电池恶化,故于此状态不进行七号电池2B的充电。
以上的检测电路16将分压电阻18的一端连接至电源21的正极一侧,将线成形开关17与位置开关15连接至作为电源21的负极一侧的接地22,但与该图相反,将分压电阻的一端连接至作为电源的负极一侧的接地,而将线成形开关与位置开关连接至电源的正极一侧时,也可检测五号电池与七号电池是否安装于正常位置。
如图5及图10所示,第2保持部11B由五号电池2A的保持部的支撑部23与七号电池2B的保持部的支撑凸部9D所构成。支撑部23以与安装的五号电池2A的延伸方向垂直的剖面具有反“八”字型倾斜面或折弯面的槽形,将五号电池2A的正极一侧下部予以保持,并将嵌入槽内的五号电池2A以不横向偏离的方式予以保持。作为七号电池2B的保持部的支撑凸部9D为设置于垂直竖起的绝缘基座部9A的内侧下方的一对反“八”字型的凸部,而将七号电池2B的正极一侧下部予以保持,并将安装于此的七号电池2B以不横向偏离的方式予以保持。图中的电池套3可将一方保持部11设为可插入电池2的端部的形状,但也可将双方保持部均设为可插入电池的端部并予以保持的孔状。另外,也可将双方保持部皆设为不横向偏离的形状。
在安装七号电池2B时,以图11及图12所示的状态保持电池2。负极的输出端子7由金属制接触片构成。如图14至图17所示,该输出端子7折弯成向五号电池2A与七号电池2B的负极突出的山形。图中的输出端子7设置有可单独进行弹性变形的2列接触片7A(参照图15)。
图中的电池套3在第1保持部11A与第2保持部11B之间设置有冷却开口24。冷却开口24使从内藏于壳体1的冷却风扇25送风的空气通过,而强制冷却电池2。在壳体1内藏冷却风扇25,而从冷却开口24向电池2强制送风的充电器具有可降低电池温度并短时间充满电的特长。图中的壳体1使下壳体1B的底板折弯向中央凹入,并开设通风孔26,使冷却风扇25可有效吸入外部气体。收纳于壳体1的冷却风扇25通过底板的通风孔26吸入外部气体,将吸入的空气从冷却开口24向电池2强制送风并予以冷却。
此外,图中充电器的电池套3以使相邻的电池2间形成间隙27(参照图6)的方式设置第1保持部11A与第2保持部11B。该充电器使从冷却开口24向电池2强制送风的空气通过电池2间的间隙27。因此,具有可将安装于电池套3的电池2用强制送风的空气有效地予以冷却,而减少电池温度的上升而进行充电的特长。再者,在图6中,位于左端的保持部11的五号电池2A用实线表示,位于其它保持部11的五号电池2A则用虚线表示。
充电器具备按压于安装于电池套3的各电池2的圆柱形表面的4组温度检测部12。温度检测部12可分别单独检测安装于电池套3的各个电池2的温度。图中的充电器因为对4个电池2进行充电,所以为了检测各个电池温度而具备4组温度检测部12。
接着详细说明作为本发明特征的热传导片。
如图14、图15、图20至图24所示的温度检测部12具备热传导片28以及固定于该热传导片28、作为检测电池温度的温度检测元件的温度传感器4。热传导片28具备一对夹持片28A、28B,用于上下夹持温度传感器4;弹性连结臂28C,以第1端部连结上下夹持片28A、28B;以及卡止部28D,在位于与第1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的第2端部,连结夹持温度传感器4的上下夹持片28A、28B。该热传导片28将上下夹持片28A、28B的一端的第1端部用弹性连结臂28C予以连结,并将第2端部用卡止部28D连结,而在内部夹持并固定温度传感器4。
温度传感器4将温度检测元件部4A固定于挠性基板39。该温度传感器4为一般市售的温度传感器,如图20至图23的剖面图所示,在挠性基板39的表面突出大致呈长方形且具有厚度的板状温度检测元件部4A。挠性基板39在设置于下方的夹持片28B两侧的凸条28E间设有作为用以导引的宽度。如图所示,将该温度传感器4夹持于上下夹持片28A、28B,并使温度检测元件部4A密合或接近夹持片28A、28B的内面,而将该温度传感器4固定于热传导片28。温度传感器4的挠性基板39伸出热传导片28的外部而连接至电路基板5(参照图22等)。温度传感器4可使用热敏电阻(thermistor),但也可使用热敏电阻以外的温度传感器。
热传导片28将温度传感器4夹持于上下夹持片28A、28B并予以固定如图20至图24所示。夹持片28A、28B如下夹持并固定温度传感器4。
(1)在图24的虚线所示状态,即,在打开上下夹持片28A、28B不用卡止部28D连结的状态,在下夹持片28B上配设温度传感器4。
(2)使上夹持片28A向箭头所示方向倾斜,用上下夹持片28A、28B夹持温度传感器4。上夹持片28A向此方向倾斜时,弹性连结臂28C会产生弹性变形。将上夹持片28A向箭头所示方向倾斜,而将上夹持片28A向靠近下夹持片28B的方向移动,而用上下夹持片28A、28B夹持温度传感器4。
(3)一旦上下夹持片28A、28B接近至夹持并固定温度传感器4时,将卡止部28D卡止于凸条28E的内面,而连结上下夹持片28A、28B以使其不能打开。至此组装结束。
温度检测部12将朝热传导片28的电池2按压的部分设为沿电池2的圆柱形的形状,图中的热传导片28为槽形,从而有效地将电池2的热传导至热传导片28。热传导片28与电池表面接触进行热传导者,即使有少许间隙亦可。图中的温度检测部12将热传导片28用弹性脚29弹性按压至电池表面。弹性脚29与用可弹性变形的金属板制成的热传导片28一体形成。
图中的充电器将温度检测部12配设于从电池2的中央向第1保持部11A靠近的位置。图中的充电器为因靠近插入电池2的端部的孔状保持部而配设温度检测部12,因此即使温度检测部12的热传导片28将电池2按起也可有效防止电池2的位置朝向上方偏移。这是因为孔状保持部可防止电池2朝上下左右偏移。因此,该结构的充电器可将温度检测部12的热传导片28充分地按压到电池2的表面,从而可更正确地检测电池温度。
4个热传导片28大致为相同的形状。热传导片28用可弹性变形的金属板制成。热传导片28用上下夹持片28A、28B夹持温度传感器4。夹持温度传感器4的夹持片28A、28B用弹性脚29弹性按压至电池表面,从而检测电池温度。图中的热传导片28将凸条28E设于下夹持片28B的两侧。凸条28E位于上夹持片28A的两侧,准确地说位于上夹持片28A的外侧。该凸条28E将金属板折弯为槽状形成者。在下夹持片28B的凸条28E之间层叠有夹持片28A。凸条28E比上夹持片28A更向上方突出,而由上夹持片28A与下夹持片28B的凸条28E形成槽形。如图20至图23的剖面图所示,该热传导片28使凸条28E和上夹持片28A的上面与电池表面相接触或靠近,从而检测电池温度。
该形状的热传导片28可由一片金属板进行冲压、折弯而制成。由一片金属板制成的热传导片28被加工为连结上下夹持片28A、28B、弹性连结臂28C、卡止部28D、弹性脚29的形状。图中的热传导片28将金属板冲压加工并制作成将上下夹持片28A、28B用弹性连结臂28C连结的形状、且在下夹持片28B的两侧连结有凸条28E、弹性脚29的形状。
如图15所示,弹性连结臂28C作为宽度较窄的2列弹性连结臂28C、28C,而成为易于弹性变形的形状。再者,如图15及图22所示,弹性连结臂28C成为以预定曲率半径折弯的形状,且易于变形。如图15所示,热传导片28在宽度较窄的2列弹性连结臂28C之间设置狭缝28F。图中的热传导片28将夹持片28A的电池2的延伸方向的中央侧作为第1端部,在该端部设置弹性连结臂28C。但也可将第1端部作为相反一侧的端部。而且,图中的热传导片28将电池2的纵方向(即延伸方向)的端部作为夹持片的第1及第2端部,但也可将电池的横方向(即垂直于上述延伸方向的水平方向)的端部作为第1及第2端部。
图中的热传导片28在上夹持片28A的两侧设置卡止部28D。其上的夹持片28A将前端部折弯为L字型,在折弯部的两侧设置切口部28G,将切口部28G的外侧设为卡止部28D。卡止部28D前端折弯为朝弹性连结臂28C的方向倾斜。卡止部28D在组装结束时的状态,前端从垂直方向向弹性连结臂28C的方向倾斜。该卡止部28D卡止于下夹持片28B的两侧所设置的凸条28E的内面。因此,卡止部28D为可被导引于下夹持片28B的凸条28E的内面的形状,换言之,卡止部28D的外形比凸条28E的内形小。如图24所示,一旦使上下夹持片28A、28B互相靠近,则折弯为倾斜姿势的卡止部28D卡止于凸条28E的内面。上夹持片28A向箭头所示方向倾斜,而向靠近下夹持片28B的方向移动时,卡止部28D会产生弹性变形,越过凸条28E的端部,而被引导并卡止至凸条28E的内面。凸条28E突出到端部可卡止于卡止部28D的前端的位置。
如上所述,在上夹持片28A的两侧设置卡止部28D的结构能可靠地稳定连结上下夹持片28A、28B。但,本发明的充电器并不将卡止上下夹持片28A、28B的卡止部28D的结构特定为以上机构。虽未图标,但上下夹持片也可用设置于折弯部中间的一个卡止部连结以使其不能打开,此外,也可在下夹持片设置卡止部从而加以连结以使其不能打开。再者,也可在一个夹持片设置贯通孔,并将卡止部插入该贯通孔,卡止从而不能打开上下夹持片。
热传导片28将可弹性变形的1片金属板裁断,而在夹持片28B连结设置弹性脚29。弹性脚29设置于夹持片28B的两侧。该热传导片28可将夹持片28B左右平衡地按压于电池表面。这是因为两侧的弹性脚29将夹持片28B按压于电池表面的故。具有弹性脚29的热传导片28如图14、图15、图20、图21及图24所示。这些图所示的热传导片28将弹性脚29连结设置于下夹持片28B的两侧。设置于夹持片28B的两侧的一对弹性脚29将下端连结至固定片30。固定片30为电路基板5。但固定片未必一定为电路基板,虽未图标,但也可例如为成形塑料等形成的基座片。
固定片30开设有用以连结一对弹性脚29下端的贯通孔31。弹性脚29插通贯通孔31而连结至固定片30。如图15、图20及图21所示,弹性脚29插通贯通孔31而可相对固定片30上下移动。弹性脚29将下端向外侧折弯,以便不会从固定片30的贯通孔31脱落。弹性脚也可将下端向内侧折弯,以使其不能脱落地连结于固定片。
该热传导片28使弹性脚29在固定片30的贯通孔31上下移动,而将夹持片28A、28B弹性按压至电池表面。为实现此目的,如图所示的一对弹性脚29设为向贯通孔31的上方逐渐远离的方向而倾斜的形状。图20与图21的一对弹性脚29以使中间间隔扩大的方式,将图中左侧的弹性脚29折弯为ㄑ字形,而将右侧的弹性脚29折弯为逆ㄑ字形。弹性脚29也可与该图相反,将右侧的弹性脚折弯为ㄑ字形,而将左侧的弹性脚折弯为逆ㄑ字形,随着从固定片的贯通孔向上方远离,而向互相靠近的方向倾斜。
图中的弹性脚29使下端的间隔在弹性扩大的方向被施加弹力,从而将夹持片28B向上方弹性推出。朝着弹性地扩大间隔的方向扩开的弹性脚29从固定片30朝脱落的方向施加弹力,从而将夹持片28B向上方弹性推起。将夹持片28B推至电池表面时,间隔变窄而将弹性地扩开的弹性脚29按入贯通孔31。因为一对弹性脚29朝着弹性地扩大间隔的方向施加弹力,因而按入固定片30的贯通孔31内的弹性脚29弹性扩开,而从固定片30推出。
因为上述结构的弹性脚29在固定片30的通孔31上下移动,而将夹持片28B按压至电池表面,因而夹持片28B的上下行程变大,可将夹持片28B弹性按压至电池表面。因此,具有能可靠地将夹持片28A、28B稳定按压至电池表面、从而正确检测电池温度的特征。
而且,因为可将弹性脚29的下端插通于固定片30的贯通孔31并连结至固定片30,因而也具有可简单且容易地连结至固定片30的特征。此外,因为也可将弹性脚29的下端从固定片30的贯通孔31拔下取出,因而也具有可简单更换热传导片28的特征。
如图23的箭头所示,以上的温度检测部12使电池2的热经由夹持片28A、28B传导至温度传感器4。尤其是弹性接触电池2表面的夹持片28A、28B可有效传导电池2的热。温度传感器4被夹持于夹持片28A、28B,而有效传导夹持片28A、28B的热。图中的热传导片28在下夹持片28B的两侧设置凸条28E,并使该凸条28E的表面与电池表面接触。将凸条28E与电池表面接触的下夹持片28B有效传导电池2的热,并传导至温度传感器4。此外,上夹持片28A的中央部分也可与电池表面接触。该上夹持片28A有效传导电池2的热,并将热有效传导至夹持于下面的温度传感器4。
藉由以上路径,将五号电池2A或七号电池2B的热有效传导至温度传感器4的充电器将电池2的热从夹持片28A、28B有效传导至温度传感器4。此外,温度传感器4不与空气接触冷却。再者,在热传导片28的夹持片28A、28B与电池2之间流入空气,且夹持片28A、28B不因空气而冷却,而将电池2的热从夹持片28A、28B有效传导至温度传感器4。因此,将电池2的热从夹持片28A、28B有效传导至温度传感器4,且减少夹持片28A、28B或温度传感器4因空气造成的冷却,从而可将五号电池2A或七号电池2B的温度藉由温度传感器4以减少时间延迟且以高精度的方式,正确地予以检测。
再者,安装比五号电池2A细的七号电池2B时,上夹持片28A的中央部分会接触电池表面。五号电池2A在表面接触下夹持片28B的凸条28E,但半径较小的七号电池2B则在电池2的表面接触上夹持片28A的中央部分。
再者,本实施例的充电器具有连结外部电源线32的插座33(参照图13)以及充电时发光显示充电状态的与各电池对应的4个LED元件34。
充电电路藉由温度传感器4检测电池温度,以将电池温度保持为保持设定温度的方式而控制平均充电电流,并一边将电池温度保持在保持设定温度一边进行充电。该充电器具有可用极短时间对电池2充电的特长。尤其是一边将五号电池2A与七号电池2B双方的电池温度保持在保持设定温度,一边对其进行充电,从而能够以短时间对五号电池2A与七号电池2B双方充电。
图25表示充电电路。该充电电路具备将充电电流供给至电池2以进行充电的电源电路35;连接在电源电路35与电池2之间以调整电池2的平均充电电流的开关元件36;切换(ON/OFF)该开关元件36,以调整充电电流的控制电路37;以及检测电池温度,并将温度信号输入至控制电路37的温度传感器4。
该充电电路对电池2充电时的电池温度上升的特性与电池电压变化的特性显示于图26的图表。在图26中,曲线A表示电池温度上升的特性,曲线B表示电池电压变化的特性。如该图所示,图25的充电电路并非在充满电时减小电池温度上升的比例,而是在开始充电的最初的温度上升充电步骤中,使电池温度上升至上升预定温度,然后在温度保持充电步骤中,一边将电池温度保持在保持设定温度一边进行充电。因此,可在最初使大电流流通而使电池温度上升。换言之,使电池温度上升的程度大的电流流通而对电池2进行充电。此时,电池2以大电流进行充电,但因为电池温度不会太高,因而电池性能不会降低,可在该时间带进行大容量的充电。
电源电路35具有在使开关元件36导通(ON)的状态下,以平均电流1.5C~10C、最好为2C~8C、更好为2C~5C的大电流进行充电的输出。电源电路可形成与控制电路分别独立的电源配接器(adapter)而通过引线与控制电路连接。亦可将电源电路收纳在与控制电路相同的壳体内。五号电池2A与七号电池2B因充电容量不同,故以最适电流进行充电。
充电电路也可以如图25所示,切换多个电源电路35以对电池2进行充电。多个电源电路35经由切换开关38而连接至开关元件36。切换开关38切换对电池2进行充电的电源电路35。多个电源电路35对电池2进行脉冲充电时的峰值电流不同。即使平均充电电流相同,脉冲充电的峰值电流较大时,电池2的发热也会变大。因此,以大电流对电池2进行充电时,切换至峰值电流较小的电源电路35而对电池2进行充电时,可减小电池2的发热。因此,能以更大的平均充电电流对电池2进行充电,并减少电池温度的上升。
开关元件36为晶体管或FET(场效应晶体管)并由控制电路37予以切换,以对电池2进行脉冲充电。在最初,开关元件36并未被切换而保持在导通(ON)状态,而以大电流对电池2进行充电,使电池温度上升至预定温度的上升预定温度、保持设定温度。此时为定电流充电。而且,亦可在最初以预定的占空比切换开关元件36的导通、切断(ON、OFF),而以脉冲的大电流(平均电流值大的大电流)对电池2进行充电,并上升至预定温度的上升预定温度、保持设定温度。
对于电池2进行脉冲充电的平均充电电流,由切换开关元件36的导通、切断的占空比来调整。进行脉冲充电时的占空比(Q)是开关元件36导通的时间(ton)与开关元件36切断的时间(toff)的比率,因此由下式表示。
Q=ton/(ton+toff)因此,若减少切换开关元件36的导通、切断的占空(duty)比时,平均充电电流会变小,反之若增大占空比时,平均充电电流会变大。
控制电路37用从温度传感器4输入的信号来检测电池温度,而以预定的占空比切换开关元件36的导通、切断。切换开关元件36的导通、切断的占空比,设定为在电池温度高时较小,在电池温度低时较大,以将电池温度保持在保持设定温度。如图26所示,因为开始充电的最初电池温度较低,因此控制电路37会控制开关元件36的占空比,以便以大电流进行充电来使电池温度上升至上升预定温度,然后将电池2的温度保持在保持设定温度。控制电路37切换开关元件36的导通、切断的周期为1msec~10sec,最好为10msec~2sec,更好为50msec~2sec。
控制电路37在温度传感器4所检测出的电池温度比保持设定温度低时,使占空比变大,以增大对电池2进行脉冲充电的平均充电电流以使电池温度上升。当电池温度上升至保持设定温度时,则减小占空比以使电池温度不会超过保持设定温度,且控制开关元件36的占空比以使电池温度不致低于保持设定温度。因此,控制电路37不会以定电流对电池2进行充电,且不会以定电压进行充电。控制电路37控制开关元件36的占空比,并控制对电池2进行充电的平均充电电流,而将电池2的温度控制成如图26所示的曲线。
图25的充电电路用以下的步骤对电池2进行充电。以下例示镍-氢电池的充电方法,但亦可变更充电电流而以同样的方式对镍-镉电池进行充电。
但是,开始充电前,以前述检测电路16判定五号电池2A或七号电池2B是否安装于正常位置。确认五号电池2A或七号电池2B安装于正常位置后,以下述步骤进行充电。此外,五号电池2A与七号电池2B因充电容量不同,因此设定最适于充电容量的电流而进行充电。
(1)首先,确认电池2安装于正常位置后,在充电开始前,在充电电路中,以温度传感器12检测所充电的电池2的温度。控制电路37在检测的电池温度在开始设定温度范围时,开始温度上升充电步骤。开始温度上升充电步骤的电池2的开始设定温度范围为0~40℃,最好为10~30℃。当电池温度比开始设定温度范围低或高时,则一边检测电池电压一边进行通常充电。通常充电将充电电流限制在1C以下,且一边检测电池电压,一边进行充电而在电池电压成为峰值电压,或检测出ΔV时充满电。
再者,从电压检测出电池2的剩余电量。这是因为接近充满电的电池若在下一个温度上升充电步骤中被充电,则会被过充电,而使电池性能降低的故。电池电压比设定电压低的电池判断为剩余电量少,而在温度上升充电步骤中开始充电。电池电压比设定电压高的电池则判断为剩余电量大,在温度上升充电步骤中充电时会被过充电,而开始进行通常充电。
此外,可在开始充电时检测电池2的内部电阻,当内部电阻比预定的电阻高时,不进行温度上升充电步骤而进行通常充电。也可在通常充电后,当内部电阻比预定的电阻小时,开始进行温度上升充电步骤。
(2)电池2的温度在开始设定温度范围且电池电压比保持设定电压低时,开始进行温度上升充电步骤。温度上升充电步骤以能以预定的温度梯度使电池温度上升的大电流进行充电。在该步骤中,以电池温度的上升梯度约3℃/分的平均充电电流进行充电。在公称容量2100mAh的3号镍-氢电池的情况下,平均充电电流为2C~3C,温度上升梯度为约3℃/分。然而,在该步骤中,可利用使温度的上升梯度为1℃/分~5℃/分的平均充电电流进行充电。而且,可使电池2的平均充电电流为1.5C~10C。
而且,在此以预定的平均电流值(例如2.5C)进行充电时(通常的情况下温度上升梯度为2℃/分~3℃/分),检测出大于等于预定的温度上升梯度(例如为5℃/分)时,或检测出-ΔV(例如60mV)时,将电池当作充满电而结束充电以防止过充电。如上所述在充电开始前,测定电池的电压,以检测剩余电量,虽可对剩余电量多的电池进行通常充电以防止对其过充电,但依电池电压判断剩余电量时,会有电池电压不能正确反映剩余电量的情况,通过该步骤,可防止这样的电池的过充电。即,虽然实际的剩余电量多,但判断为电池电压低且剩余电量少而在温度上升充电步骤中以大电流进行充电的情况下,如上所述检测出预定的温度上升梯度以上或-ΔV时,即判断为电池已充满电,以防止过充电。
在此步骤中,使开关元件36保持在导通状态,或增大开关元件36的占空比,将平均充电电流设定在前述的范围。若电池温度变成上升预定温度而接近保持设定温度时,在例如将保持设定温度设定为57℃~60℃的情况下,若接近上升预定温度(例如约55℃)时,则检测上升预定温度(例如约55℃),而减少平均充电电流,以减少电池2的温度上升梯度。
在图26中,若电池温度变成上升预定温度的约55℃时,则检测出该温度并减少平均充电电流,减缓温度上升梯度,接近保持设定温度(图26所示的温度上升充电步骤)。平均充电电流藉由减小使开关元件36导通、切断的占空比来控制。这样,在电池2的温度接近保持设定温度而成为上升预定温度时减少平均充电电流的控制方法,可防止电池温度超过保持设定温度而过调节(over-shoot)的情形,而有效地阻止电池2因高温障碍而劣化。但是,到电池2的温度成为保持设定温度为止,也能藉由使电池2的温度以预定的温度梯度上升的平均充电电流进行充电。
此外,在温度上升充电步骤中,在预定的时间(例如15分)内,未到达预定温度(例如约55℃的上升预定温度、或后述的保持设定温度)时,成为后述的温度保持充电步骤的平均充电电流(温度上升充电步骤中的平均充电电流的一半程度的约1.5C)左右,可进行温度保持充电步骤的充电控制。因此,在充电开始前的电池温度为低温(约0~10℃左右)的电池中,可减低温度急剧上升对电池造成的不良影响。
(3)温度上升充电步骤结束时,若电池温度上升到保持设定温度,则控制平均充电电流而在温度保持充电步骤对电池2充电,以使电池温度保持于保持设定温度。在该温度保持充电步骤中,控制电路37控制切换开关元件36的导通、切断的占空比,调整脉冲充电的平均充电电流,而将电池温度保持在保持设定温度。在该步骤中,温度传感器4检测出电池温度,并将温度信号输入控制电路37。控制电路37根据检测出的电池温度控制切换开关元件36的导通、切断的占空比。若电池温度高,则减小占空比,使平均充电电流减少以使电池温度降低,若电池温度低,则增大占空比,使平均充电电流增加以使电池温度上升,而一边将电池温度保持在保持设定温度,一边进行充电。而且,在温度保持充电步骤中电池温度最好保持在一定温度(例如58℃)。
在此,保持设定温度设定为会产生电池的不良影响、性能劣化的温度以下的最大附近的温度。而且,设定在即使使用者碰触电池2也没问题,不会对热的电池2感到异常的程度。这种保持设定温度的上限设定在最大约70℃,最好为65℃以下,更好为63℃以下。保持设定温度的范围设定在较佳为50~65℃,更好为53~63℃,再好的为56~61℃,更进一步为57~60℃。
而且,为了将电池温度保持在保持设定温度,在本实施例中如以下方式进行控制。首先在保持设定温度中将控制规定温度设定为预定温度(例如58℃)。而且在所检测的电池温度比该控制规定温度例如每上升1℃时,阶段地使平均充电电流降低,而且,在所检测的电池温度比该控制规定温度每降低1℃时,阶段地使平均充电电流上升。通过这种控制而将电池温度保持在保持设定温度而进行充电。
亦可取代上述控制规定温度,将控制规定温度设定为预定的温度范围(例如57~59℃)。而且,在所检测的电池温度比该控制规定温度例如每上升1℃时,阶段地使平均充电电流降低,而且,在所检测的电池温度比此控制规定温度每降低1℃时,阶段地使平均充电电流上升。藉由这种控制而将电池温度保持在保持设定温度而进行充电。而且,在该温度保持充电步骤中,可在检测出预定的温度上升梯度(例如2℃/分)以上、预定的电池温度(例如62℃)以上、或-ΔV(例如60mV)时判断为充满电,而停止充电。
在该温度保持充电步骤中,若电池2接近充满电时,则即使减少平均充电电流,电池温度上升的倾向也会变强。因此,若电池2接近充满电,电池温度会上升或者欲上升,但此时降低平均充电电流,以便将电池温度保持在保持设定温度。即,控制电路37极小地控制切换开关元件36的导通、切断的占空比。因此,若电池2接近充满电,则控制电路37会使平均充电电流急剧地减少。因此,在温度保持充电步骤中,即使检测出电池2的充满电而未停止充电,平均充电电流也会急剧地减少以防止过充电。本实施例的温度保持充电步骤中的充电结束以定时器使充电结束。定时器设定为可充分地对电池2充电的时间(例如约30分左右),以使电池2大致充满电。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因接近充满电时电池温度会上升,平均充电电流会降低,所以检测出该被降低的电流时,即使在比定时器的设定时间之前也能结束充电。
再者,在温度保持充电步骤中对电池2充电时,检测电池2的内部电阻,若内部电阻比预定的电阻高,则进行通常充电而减少电池2的充电电流。即使在通常充电中也可使电池2的温度不会比保持设定温度高。
(4)在以上的温度上升充电步骤与温度保持充电步骤中,虽然电池2被大致充满电,但未被完全充满电,温度保持充电步骤之后进行通常充电。可完全使电池2充满电。
以上的充电方法虽然是在温度上升充电步骤与温度保持充电步骤中对电池2进行脉冲充电,但充电电路未必需要控制脉冲充电的占空比,来调整平均充电电流。例如在温度上升充电步骤与温度保持充电步骤中,也能控制连续充电的充电电流,使平均充电电流为预定的电流以对电池进行充电。
以上的充电电路设定平均充电电流并将电池温度保持在设定温度进行充电,但充电电路也可对电池2进行定电流充电,或以一定的电流进行充电,在检测出电池2的峰值电压,或检测出从峰值电压下降ΔV而停止充电。该充电电路在电池温度比设定温度高时,停止或中断充电,从而使电池温度不会高于设定温度。
权利要求
1.一种充电器,具备温度检测部(12),将可自由装卸地安装充电电池(2)的电池套(3)设置于壳体(1),并与安装在该电池套(3)中的电池(2)接触而检测电池温度;以及充电电路,用温度检测部(12)检测电池温度而控制电池(2)的充电,其特征在于,温度检测部(12)具备热传导片(28)、和固定于该热传导片(28)的温度传感器(4),热传导片(28)具备一对夹持片(28A)、(28B),上下夹持温度传感器(4);弹性连结臂(28C),以第1端部连结上下夹持片(28A)、(28B);以及卡止部(28D),设在位于与第1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的第2端部,用于连结夹持着温度传感器(4)的上下夹持片(28A)、(28B),上下夹持片(28A)、(28B)以弹性连结臂(28C)连结第1端部,以卡止部(28D)连结第2端部,夹持并固定温度传感器(4),固定于热传导片(28)的夹持片(28A)、(28B)的温度传感器(4)检测电池温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温度传感器(4)将温度检测元件部(4A)固定在挠性基板(39)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温度检测部(12)的热传导片(28)为可弹性变形的金属板,并具有将夹持片(28A)、(28B)弹性地推压于电池表面的弹性脚(29)。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夹持片(28B)的两侧连结有一对弹性脚(29)。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具备连结有弹性脚(29)的固定片(30),在该固定片(30)上开设有使一对弹性脚(29)可出入地插通的一对贯通孔(31),并使一对弹性脚(29)朝向贯通孔(31)的上方,以逐渐远离的方向或接近的方向倾斜。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在上夹持片(28A)上设有卡止于下夹持片(28B)的卡止部(28D)。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在下夹持片(28B)两侧设有向上方突出的凸条(28E),并在该凸条(28E)之间配置上夹持片(28A)。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在上夹持片(28A)两侧设有卡止于下夹持片(28B)的凸条(28E)内面的卡止部(28D)。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充电器,藉由温度传感器以高精度且时间延迟少的方式正确地检测电池温度,而在理想的温度状态进行充电。本发明的充电器具备温度检测部(12),与可自由装卸地安装于电池套(3)的电池(2)接触,并检测电池温度;以及充电电路,由温度检测部(12)检测电池温度而控制电池(2)的充电。温度检测部(12)具备热传导片(28)和温度传感器(4)。热传导片(28)具备一对夹持片(28A、28B),用于上下夹持温度传感器(4);弹性连结臂(28C),以第1端部连结上下夹持片(28A、28B);以及卡止部(28D),与第1端部相反一侧的第2端部连结,并以弹性连结臂(28C)连结第1端部,以卡止部(28D)连结第2端部,以上下夹持片(28A、28B)夹持并固定温度传感器(4)。
文档编号H01R31/00GK1744372SQ200510099429
公开日2006年3月8日 申请日期2005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04年8月31日
发明者中生年纪, 萨摩荣治 申请人: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