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置有荧光体薄片的光源模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58702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装置有荧光体薄片的光源模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源,特别是一种装置有荧光体薄片的光源模板,在光源模板的表面上装置有一层的荧光体薄片,以使混光为白光的均匀度易于控制。
背景技术
已知的白光发光二极管,有应用到荧光体致光的技艺,典型结构如日商日亚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申请的中国台湾公告号第383508号“发光装置及显示装置”,它将荧光体包覆在蓝光LED上,其缺点为每一颗LED上的荧光体的量及成份难以控制完全的均匀,在制程上较为困难,因此每一颗白光发光二极管所混出的白光演色性均略有差异。尤其它缺少了一颗红色光源LED,因此白光的演色性质量较差。
本发明人所申请的台湾发明专利公告号第I228837号“发光装置”是一白光发光二极管,它利用了蓝光及红光二颗发光晶粒(LED)做为二光源,荧光层胶合覆接于蓝光晶粒及红光晶粒上,荧光层被蓝光光源激发出一绿色的光,该绿光与蓝、红光混合,以形成白光。
该发光装置实施于光源模板上时,即荧光层包覆在蓝光及红光LED上时,每一颗白光发光二极管上的荧光体的量及成份难以控制完全相同以及填充荧光体的制程上操作较为麻烦,因此每一颗白光发光二极管所混出的白光演色性较难控制于同一。
此外,荧光层在长期光、热的作用下,容易变质,荧光层化学元素变质后,乃导致激发光波长难以控制于绿色的波长,混合光所定义的白光的演色性差,此时内含蓝光及红光晶粒的白光发光二极管乃形同报废而必须换新一颗的白光发光二极管。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装置有荧光体薄片的光源模板,使光源模板所产生的混合光(白光)的演色均匀性更佳。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装置有荧光体薄片的光源模板,其中电路板的表面上焊接有复数蓝光晶粒及红光晶粒;透明胶层将蓝光晶粒及红光晶粒包覆封装;表面具有荧光层的荧光体薄片覆接于蓝光晶粒及红光晶粒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是,荧光体薄片可组合或拆卸于光源模板,使新的荧光体薄片可轻易替换旧荧光体薄片,以维持白光长期的演色性质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件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荧光体薄片的断面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荧光体薄片再一实施例断面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荧光体薄片再一实施例断面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断面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局部断面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局部断面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局部断面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局部断面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另件立体分解图。
附图标记说明电路板100;凸框边120;蓝光晶粒10;红光晶粒20;透明胶层40;荧光体薄片50;塑料薄膜51;粘胶层52;荧光层53;表面55;光反射盖60;凹槽61;正极接脚62;负极接脚64;空间70;间距L;蓝光B;红光R;激发光G;白光W。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5、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装置有荧光体薄片的光源模板包括电路板100,其表面上焊接有复数的蓝光晶粒10及红光晶粒20;
透明胶层40,将蓝光晶粒10及红光晶粒20上包覆封装;表面55,其具有荧光层53的荧光体薄片50覆接于蓝光晶粒10及红光晶粒20的上方。
如图1、图6所示,电路板100周边设有凸框边120;荧光体薄片50内表面设有粘胶层52贴附于凸框边120上,荧光体薄片50与透明胶层40之间呈透空的空间70。
其中图2、图3、图4所示的荧光体薄片50包含透明的塑料薄膜51;具有均匀厚度的荧光层53,均匀涂覆于塑料薄膜51的一表面55上,该表面55包括塑料薄膜51的上表面或下表面;粘胶层52,均匀涂覆于塑料薄膜51的下表面上。
其中荧光体薄片50上的荧光层53的平均厚度被控制于0.01mm~0.2mm;透明的塑料薄膜51平均厚度被控制于0.1mm~1.0mm。
其中,如图9所示,蓝光晶粒10与红光晶粒20装置于同一个光反射盖60的凹槽61中,光反射盖60的正极接脚62及负极接脚64焊接于电路板100上;透明胶层40填充于凹槽61;荧光体薄片50的粘胶层52粘附于凸框边120上。
其中如图7所示,蓝光晶粒10与红光晶粒20分别各自独立装置于光反射盖60(60)的凹槽61中,二个光反射盖60(60)的正极接脚62及负极接脚64焊接于电路板100上,二个光反射盖60的间距L控制在1mm以内;透明胶层40填充于二个光反射盖60(60)的凹槽61及电路板100的表面上;荧光体薄片50的粘胶层52粘附于凸框边120或透明胶层40的表面上。
其中荧光层53中的荧光粉可由铝石榴石系(Yttrium Aluminium Garnet)或矽酸盐类(SmOn4-)或硼酸盐类(BxOy3-)材质构成。
其中荧光层53中的荧光粉的材质可由下列组合物的一种或二种或三种的组合来选用荧光粉是铈元素致活且含Y与Al的铝石榴石系(YAG:Ce3+);荧光粉是铕元素致活的石榴系(YAG:EU2+/3+);
荧光粉是铽(Terbium)元素致活的石榴系(YAG:Tb3+)。
如图2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荧光体薄片50的一个实施例断面图,荧光体薄片50的荧光层53均匀涂覆于透明的塑料薄膜51上方的表面55上,透明的粘胶层52均匀涂覆于塑料薄膜51的下表面,粘胶层52可贴附于凸框边120或透明胶层40的表面上(如图5所示)。如图3所示的荧光体薄片50的另一个实施例断面图,荧光体薄片50的荧光层53位于透明塑料薄膜51下方的表面55上,而透明的粘胶层52再涂覆于荧光层53的下表面上,如图7所示系指图3的荧光体薄片50实施于电路板100上,其中粘胶层52可贴覆于电路板100周边的凸框边120上或透明胶层40的表面上。
如图4所示系指荧光体薄片50的再一个实施例断面图,是指粘胶层52以框边的形状位于塑料薄膜51下方的表面上,粘胶层52可贴附于凸框边120上(如图6所示)。如图2~图4所示,指荧光体薄片50的荧光层53、粘胶层52分布于塑料薄膜51的各种实施方式,均为本实用新型有效的实施例,其中塑料薄膜51的上、下表面均被定义为主要供贴附的表面55,为同一标号。
如图5所示的二个光反射盖60(60)与荧光体薄片50相粘贴的局部断面图,光反射盖60的凹槽61填充均匀透明胶层40(40),以将二反射盖60(60)中的蓝光晶粒10及红光晶粒20封装,荧光体薄片50的粘胶层52可贴附于凸框边120或透明胶层40(40)表面上,蓝光晶粒10与红光晶粒20分别装置于各自独立的光反射盖60的凹槽61中,二光反射盖60(60)的正极接脚62及负极接脚64受电源导通作用,电力乃驱动蓝光晶粒10(Chip)及红光晶粒20(Chip)同步发出蓝光B及红光R并由透明胶层40透射出,由于粘胶层52系透明状,塑料薄膜51也是透明状,因此蓝光B及红光R乃经由透明胶层40透射出粘胶层52及塑料薄膜51外,进而作用于荧光层53,其中主要是透过蓝光B来激发荧光层53,使荧光层53被激发出激发光G,被定义为绿光(波长介于510~570nm),蓝光B与红光R及激发光G三光波长的混合乃可得白光W显现,并从荧光体薄片50向外透射出;此时一功效被达成,即荧光层53材质系以极均匀的厚度分布在塑料薄膜51上,所得激发光G波长极为均匀而稳定,因此所得的白光W演色性质量均匀性有效被控制,尤其粘胶层52可选择贴附凸框边120或透明胶层40的表面上,非完全紧密的粘结,故当荧光体薄片50长期使用,其化学元素有变质而致白光W的演色性不佳的时候,则使用者只要将整片荧光体薄片50向上施力剥离,则粘胶层52可被撕离于凸框边120或透明胶层40上,再将新的荧光体薄片50贴附于凸框边120或透明胶层40表面上,藉此可达成新荧光体薄片50替代旧荧光体薄片50的目的,使白光W的演色性长期保持于稳定的状态。
图6是贴附于电路板100上的另一实施例,即将图4的荧光体薄片50贴附于电路板100上,其中粘胶层52以框边的形状分布于塑料薄膜51的内表面上,粘胶层52粘贴于凸框边120上,荧光体薄片50与二光反射盖60(60)之间形成透空空间70,蓝光B及红光R透过空间70及塑料薄膜51,使蓝光B作用于荧光层53上,以激发出激发光G,进一步使蓝、红、激发光(B、R、G)混合为白光W并透射出,本实施例主要优点为粘胶层52施力剥离于凸框边120快速而便捷,对于新、旧荧光体薄片50的更换较为方便,其中图6揭露了二个光反射盖60(60)其内凹槽61(61)分别装置了蓝光晶粒10及红光晶粒20,透明胶层40填充于凹槽61(61)中。
图7所示的将图3的荧光体薄片50贴附于电路板100上方的断面图,此实施例主要将荧光层53分布于透明薄膜51的下表面,因此二光源蓝光B及红光R经由透明胶层40及透明的粘胶层52透射出,其中主要以蓝光B激发荧光层53使荧光层53激发出激发光G,激发光G与蓝光B及红光R从塑料薄膜51透射出并混合为白光W。只要施力将荧光体薄片50做剥离于凸框边120/透明胶层40的动作,则粘胶层52可被剥分离于透明胶层40的表面或上方上,达新、旧荧光体薄片50的更换目的。
如图8所示,蓝光晶粒10及红光晶粒20直接装置于电路板100上,其正、负极接脚62、64直接焊接于电路板100上,蓝、红光晶粒10、20上封装有透明胶层40,荧光体薄片50的粘胶层52贴附于透明胶层40的表面上,二光源蓝光B及红光R通过透明胶层40及塑料薄膜51并藉蓝光B激发荧光层53,使白光W在荧光层53外透射出。这个实施例在没有光反射盖60及透明胶层40的状况下,亦可达成白光W的显现,同时可做新、旧荧光体薄片50(50)的更换。
如图9所示,蓝光晶粒10与红光晶粒20被装置在单一的光反射盖60的一凹槽61中,二光源蓝光B、红光R同步的在单一的光反射盖60中发光,亦可在荧光体薄片50外形成白光W者,同时可做新、旧荧光体薄片50(50)的更换。
如图2~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荧光层53的厚度被控制于0.01mm~0.2mm之间,塑料薄膜51其厚度被控制于0.1mm~1.0mm之间,因此就荧光体薄片50而言整体厚度薄,而且就制造而言可利用印刷技术或其它涂覆技术来达成,可大量生产,而且荧光层53的厚度可均匀的被控制。
如图5~图8所示,间距L均可被控制在较短的距离,本案较佳的实施例为1mm,在此间距L的控制下,蓝光B与红光R的混合均匀性保持在稳定状态。
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板100非限制于长条状,亦可被设计为较大面积的长方形或四方形状,因此依据电路板100形状变化,可实施于扫描仪、液晶银幕用的光源模板及其它照明设备使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将荧光体薄片50实施于光源模板上,使达成白光(混合光)的演色性佳,以及新、旧荧光体薄片50可更换的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装置有荧光体薄片的光源模板,其特征在于电路板的表面上焊接有复数蓝光晶粒及红光晶粒;透明胶层将蓝光晶粒及红光晶粒包覆封装;表面具有荧光层的荧光体薄片覆接于蓝光晶粒及红光晶粒的上方。
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有荧光体薄片的光源模板,其特征在于,电路板周边设有凸框边;荧光体薄片内表面设有粘胶层贴附于凸框边上,荧光体薄片与透明胶层之间呈透空的空间。
3.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有荧光体薄片的光源模板,其特征在于,荧光体薄片包含透明的塑料薄膜;具有均匀厚度的荧光层均匀涂覆于塑料薄膜的一表面上,该表面包括塑料薄膜的上表面或下表面;粘胶层均匀涂覆于塑料薄膜的下表面上。
4.依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有荧光体薄片的光源模板,其特征在于,荧光体薄片上的荧光层的平均厚度为0.01mm~0.2mm;透明的塑料薄膜平均厚度为0.1mm~1.0mm。
5.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有荧光体薄片的光源模板,其特征在于,蓝光晶粒与红光晶粒装置于同一个光反射盖的凹槽中,光反射盖的正极接脚及负极接脚焊接于电路板上;透明胶层填充于凹槽;荧光体薄片的粘胶层粘附于凸框边上。
6.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有荧光体薄片的光源模板,其特征在于,蓝光晶粒与红光晶粒分别各自独立装置于光反射盖的凹槽中,二个光反射盖的正极接脚及负极接脚焊接于电路板上,二个光反射盖的间距在1mm以内;透明胶层填充于二个光反射盖的凹槽及电路板的表面上;荧光体薄片的粘胶层粘附于凸框边或透明胶层的表面上。
7.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有荧光体薄片的光源模板,其特征在于,荧光层中的荧光粉由铝石榴石系或矽酸盐类或硼酸盐类材质构成。
8.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有荧光体薄片的光源模板,其特征在于,荧光层中的荧光粉的材质可由下列组合物的一种或二种或三种的组合构成荧光粉是铈元素致活且含Y与Al的铝石榴石系;荧光粉是铕元素致活的石榴系;荧光粉是铽元素致活的石榴系。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装置有荧光体薄片的光源模板,其中电路板的表面上焊接有复数蓝光晶粒及红光晶粒;透明胶层将蓝光晶粒及红光晶粒包覆封装;表面具有荧光层的荧光体薄片覆接于蓝光晶粒及红光晶粒的上方。本实用新型的荧光体薄片可组合或拆卸于光源模板,使新的荧光体薄片可轻易替换旧荧光体薄片,以维持白光长期的演色性质量。
文档编号H01L25/075GK2821874SQ20052001577
公开日2006年9月27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28日 优先权日2005年4月28日
发明者李坤锥, 朱哲男 申请人:优佰利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