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体合成两频共塔中波小天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61705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分体合成两频共塔中波小天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应用于中波广播发射的天线。
背景技术
中波频率531kHz~1602kHz,波长λ为565m~187m。传统中波发射天线,采用高度为1/4~1/2λ天线,即半波振子天线,天线占地面积要求几亩~几十亩,天线体庞大,安装、维护困难。同时天线近场强很大,对天线附近的电器设备和人员造成辐射危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小型化、高效率、低辐射干扰的分体合成两频共塔中波小天线。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个呈竖直设置的柱型主发射体;位于柱型主发射体的下方、呈水平平行设置的两层辅助发射板,包括上层辅助发射板和下层辅助发射板;两层相互连通的接地金属平台,包括上层接地平台和下层接地平台,其中,上层接地平台位于两层辅助发射板之间;下层接地平台位于下层辅助发射板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中垂直振子两频共用,由两个平行板振子给两个频率分别提供辅助振子。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本实用新型是以垂直振子发射的电磁能量与平行板电极产生的电磁能量相叠加、矢量合成,使天线效率得以提高、体积大大缩小、近辐射场能量降低,并且远场强衰耗减慢。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路框图。
图中标号1柱型主发射体、2上层辅助发射板、3下层辅助发射板、4上层接地平台、5下层接地平台。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一个呈竖直设置的柱型主发射体1,为圆柱或菱柱,为减小风阻,可以采用网架结构,其高度为6-15米,为了降低高度,可以在顶部适当增加顶负荷。
位于柱型主发射体1的下方、呈水平平行设置的两层辅助发射板,包括上层辅助发射板2和下层辅助发射板3;两层相互连通的接地金属平台,包括上层接地平台4和下层接地平台5,其中,上层接地平台4位于两层辅助发射板之间;下层接地平台5位于下层辅助发射板3的下方。
具体实施中,上层接地平台4为小平台,面积小于40平方米,下层接地平台5为大平台,面积大于60平方米。上层辅助发射板2距上层接地平台的距离为0.1-0.8米,下层辅助发射板3距上层接地平台4的距离为0.1-0.8米,距下层接地平台5的距离大于0.4米。
具体实施中,在柱型主发射体1、上层辅助发射板2和下层辅助发射板3之间用绝缘体相互支撑。
参见图2,由一号发射机产生的高频信号f1,分支为两路输出,一路馈送到垂直振子A,即柱型主发射体1,一路馈送到平行板振子B,即上层辅助发射板2。信号在垂直振子A与行板振子B之间产生水平向外辐射的能量,另一路信号在平行板振子B,即上层辅助发射板2与上层接地平台4之间产生另一个水平向外辐射的能量,这两个水平辐射能量相互叠加、矢量合成,形成一个稳定的辐射场-地表波,从而将f1的信号发射出去。
同理,由二号发射机产生的高频信号f2,分支为两路输出,一路馈送到垂直振子A,即柱型主发射体1,一路馈送到平行板振子D,即下层辅助发射板3。信号在垂直振子A与行板振子D之间产生水平向外辐射的能量,另一路信号在平行板振子D,即下层辅助发射板3与上层接地平台4之间产生另一个水平向外辐射的能量,这两个水平辐射能量相互叠加、矢量合成,形成一个稳定的辐射场-地表波,从而将f2的信号发射出去。
本实用新型馈电方式如图2所示,网络1是对高频信号f1呈现串联谐振,对高频信号f2呈现并联谐振;网络2对高频信号f2呈现串联谐振,而对高频信号f1呈现并联谐振。根据并联、串联的原理和特性,两个频率可以做到相互独立、互不干扰、实现两频共塔。
权利要求1.分体合成两频共塔中波小天线,其特征是,具有一个呈竖直设置的柱型主发射体(1);位于柱型主发射体(1)的下方、呈水平平行设置的两层辅助发射板,包括上层辅助发射板(2)和下层辅助发射板(3);两层相互连通的接地金属平台,包括上层接地平台(4)和下层接地平台(5),其中,上层接地平台(4)位于两层辅助发射板之间;下层接地平台(5)位于下层辅助发射板(3)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合成两频共塔中波小天线,其特征是所述柱型主发射体(1)为圆柱或菱柱。
专利摘要分体合成两频共塔中波小天线,其特征是具有一个呈竖直设置的柱型主发射体,位于主发射体下方的呈水平平行设置的两层辅助发射板,包括上层辅助发射板和下层辅助发射板、两层相互连通的接地金属平台,包括上层接地平台和下层接地平台,其中,上层接地平台位于两层辅助发射板之间;下层接地平台位于下层辅助发射板的下方。本实用新型是把两个频率的发射信号分别处理,馈送到各个功能发射体,发射信号经矢量空间合成,形成稳定地波,实现两频共塔,达到增加效率、节约资源目的。
文档编号H01Q9/36GK2819499SQ20052007445
公开日2006年9月20日 申请日期2005年8月9日 优先权日2005年8月9日
发明者胡昭培 申请人:胡昭培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