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叠型电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69637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层叠型电容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层叠式电容器。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层叠电容器已知具有交互地层叠多个电介质层和多个内部电极层的层叠体,和在该层叠体上形成的多个端子电极(例如,特开2004-140211号公报)。
在用于供给数字电子设备中放置的中央处理装置(CPU)的电源中,在不断低电压化的另一方面,负载电流不断增大。因此,要将电源电压相对于负载电流的急剧变化的变动抑制在允许值内非常困难。为此,可将被称为去耦电容器的层叠电容器与电源连接。这样,当负载电流过渡变动时,可从该层叠电容器将电流供给至CPU,抑制电源电压的变动。
近年来,随着CPU的工作频率进一步高频化,在高速下,负载电流变得更大。因此,在去耦电容器中使用的层叠电容器中,在增大容量的同时,要求增大等效串联电阻(ESR)。
然而,在特开2004-140211号公报所述的层叠电容器中,关于等效串联电阻没有进行研究。另外,在特开2004-140211号公报所述的层叠电容器中,为了减小等效串联电感(ESL),将内部电极层所包含的引出电极所带的根部扩宽。因此,在该层叠电容器中,存在等效串联电阻减小过度的担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可以容易地进行等效串联电阻的控制的层叠电容器。
然而,在一般的层叠电容器中,内部电极层叠通过引出电极与对应的端子电极连接。因此,当内部电极层的数目增加时,引出电极的数目也增加,等效串联电阻减小。为了实现层叠电容器的大电容化,当增多电介质层和内部电极层的层叠数目时,引出电极的数目也增多。由于引出电极的电阻成分与端子电极并联连接,因此,随着引出电极的数目增多,层叠电容器的等效串联电阻进一步减小。这样,层叠电容器的大电容化和增大等效串联电阻是相反的需求。
本发明者等对可以满足增大电容和增大等效串联电阻的要求的层叠电容器进行深刻的研究,着眼于即使电介质层和内部电极层的层叠数目相同,通过加长引出电极的长度,也可以增大等效串联电阻这一点。但是,由于单纯增长引出电极的长度,会使层叠体尺寸增大。因此,本发明者等发现一个新的事实,即通过在形成电容成分的电极部分中,设置也起着引出电极作用的部分,实质上增长与引出电极相当的部分,可以抑制等效串联电阻的过度减小。另外,本发明者们还发现一个新的事实,即利用上述也起着引出电极功能的部分的长度,可以将等效串联电阻调节至期望值。
根据该研究结果,本发明的一种层叠电容器,它具有交互层叠多个电介质层和多个内部电极层的层叠体、和在该层叠体上形成的多个端子电极,其特征在于,多个内部电极层包含交互配置的第一内部电极层和第二内部电极层;多个端子电极包含电气上相互绝缘的第一和第二端子电极;第一内部电极层具有与第一端子电极连接的第一引出电极、和形成电容成分的第一电容器电极;第二内部电极层具有与第二端子电极连接的第二引出电极、和形成电容部分的第二电容器电极;在第一电容器电极上设有从与第一引出电极对应的周边边缘伸出的一对狭槽(slit)部,位于该一对狭槽部之间的部分与第一引出电极连续;在第二电容器电极上设有从与第二引出电极对应的周边边缘伸出的一对狭槽部,位于该一对狭槽部之间的部分与第二引出电极连续。
另外,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发明的一种层叠电容器,它具有交互层叠多个电介质层和多个内部电极层的层叠体、和在该层叠体上形成的多个端子电极,其特征在于,多个内部电极层包含交互配置的多个第一内部电极层和多个第二内部电极层;多个端子电极包含电气上相互绝缘的多个第一端子电极和多个第二端子电极;第一内部电极层具有与多个第一端子电极中的任何一个连接的第一引出电极、和形成电容成分的第一电容器电极;第二内部电极层具有与多个第二端子电极中的任何一个连接的第二引出电极、和形成电容部分的第二电容器电极;在第一电容器电极上设有从与第一引出电极对应的周边边缘伸出的一对狭槽部,位于该一对狭槽部之间的部分与第一引出电极连续;在第二电容器电极上设有从与第二引出电极对应的周边边缘伸出的一对狭槽部,位于该一对狭槽部之间的部分与第二引出电极连续。
另外,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发明的一种层叠电容器,它具有交互层叠多个电介质层和多个内部电极层的层叠体、和在该层叠体上形成的多个端子电极,其特征在于,多个内部电极层包含交互配置的多个第一内部电极层和多个第二内部电极层;多个端子电极包含电气上相互绝缘的多个第一端子电极和多个第二端子电极;第一内部电极层具有分别与多个第一端子电极连接的多个第一引出电极、和形成电容成分的第一电容器电极;第二内部电极层具有分别与多个第二端子电极连接的多个第二引出电极、和形成电容部分的第二电容器电极;在第一电容器电极上设有从与第一引出电极对应的周边边缘伸出的多对狭槽部,位于该各一对狭槽部之间的部分与对应的第一引出电极连续;在第二电容器电极上设有从与第二引出电极对应的周边边缘伸出的多对狭槽部,位于该各一对狭槽部之间的部分与对应的第二引出电极连续。
在本发明的层叠电容器中,位于第一和第二电容器电极的一对狭槽部之间的部分,起形成电容成分的电极部分的作用,同时,也起引出电极的作用。因此,在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层中,与引出电极相当的部分的长度实质上变长。因此,可以在这些层叠电容器中,确保电容,并可增大等效串联电阻。另外,在第一电容器电极上设置从与第一引出电极对应的周边边缘伸出的狭槽部、并在第二电容器电极中设置从与第二引出电极对应的周边边缘伸出的狭槽部,这样,在这些层叠电容器中,可分别控制等效串联电阻。因此,可以容易地在这些层叠电容器中进行等效串联电阻的控制。
另外,位于第一和第二电容器电极中的一对狭槽部之间的部分中至少某一方的部分优选呈蛇形形状或曲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层的至少某一方中,与引出电极相当的部分的长度进一步增长。因此,可以进一步增大等效串联电阻的值。
另外,第一和第二引出电极中至少某一方的引出电极优选具有开口部。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和第二引出电极中至少某一方的引出电极的面积变小。因此,可以进一步增大等效串联电阻。
另外,位于第一和第二电容器电极中的一对狭槽部之间的部分中至少某一方的部分优选具有开口部。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层的至少某一方中,与引出电极相当的部分的面积变小。因此,可进一步增大等效串联电阻。
另外,位于第一电容器电极的一对狭槽部之间的部分优选被设定为使第一电容器电极的残部侧的宽度比与第一引出电极连接的一侧的宽度窄。在这种情况下,位于第一电容器电极的一对狭槽部之间的部分的电阻比较大,可以进一步增大等效串联电阻的值。
另外,位于第二电容器电极的一对狭槽部之间的部分优选被设定为使第二电容器电极的残部侧的宽度比与第二引出电极连接的一侧的宽度窄。在这种情况下,位于第二电容器电极的一对狭槽部之间的部分的电阻比较大,可以进一步增大等效串联电阻的值。
另外,通过调节狭槽部的长度,将等效串联电阻设定为期望值。在这种情况下,位于一对狭槽部之间的部分的长度可调节,容易得到具有所希望的等效串联电阻值的层叠电容器。
采用本发明,可以提供可以容易地进行等效串联电阻的控制的层叠电容器。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的详细说明可以更充分地理解本发明。这些附图只是为说明,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从下面给出的详细说明中,可以了解本发明的应用范围。然而,应当理解,表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和具体例子只是为了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知道,在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对这个详细的说明可作各种改变和改进。


图1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的立体图;
图2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中包含的层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3为第二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中包含的层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4为第二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的变形例子中包含的层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5为第三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中包含的层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6为第三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的变形例子中包含的层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7为第三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的变形例子中包含的层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8为第三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的变形例子中包含的层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9为第四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中包含的层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10为第五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中包含的层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11为第六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中包含的层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12为第六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的变形例子中包含的层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13为第七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中包含的层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14为第七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的变形例子中包含的层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15为第七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的变形例子中包含的层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16为第七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的变形例子中包含的层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17为第八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中包含的层叠体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在说明中,相同的元件或具有相同功能的元件用相同的符号表示,省略重复说明。在图2~图17中,为了容易看,与内部电极层相当的区域上打上阴影线。另外,在图3~图16中,省略了XYZ坐标轴,在以下说明中用的坐标轴与图2所示的XYZ坐标轴相同。
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1和图2,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C1的结构。图1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的立体图。图2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中包含的层叠体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所示,层叠电容器C1具有层叠体1和在该层叠体1上形成的第一和第二端子电极11a~11d、12a~12d。
第一和第二端子电极11a~11d、12a~12d分别为4个,互相电气上绝缘。4个第一端子电极11a、11b、11c、11d中的二个第一端电极11a和11b位于层叠体1的侧面1a上,其余二个第一端子电极11c和11d位于与侧面1a相对的层叠体1的侧面1b上。另一方面,4个第二端子电极12a、12b、12c、12d中的二个第二端子电极12a和12b位于层叠体1的侧面1a上,其余二个第二端子电极12c和12d位于层叠体1的侧面1b上。在层叠体1的各个侧面1a、1b中,交互地配置第一和第二端子电极11a~11d、12a~12d。即在侧面1a上按顺序配置第一端子电极11a、第二端子电极12a、第一端子电极11b、第二端子电极12b;在侧面1b上,按顺序配置第一端子电极11c、第二端子电极12c、第一端子电极11d、第二端子电极12d。
如图2所示,层叠体1由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9层)电介质层10和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为4层)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20、22、24、26、30、32、34、36交互层叠构成。在实际的层叠电容器C1中,电介质层10之间的边界一体化至看不出的程度。
第一内部电极层20~26具有第一引出电极40、42、44、46和第一电容器电极60、62、64、66。第一引出电极40~46分别与第一端子电极11a~11d中的任何一个连接。第一引出电极40~46分别从第一电容器电极60~66呈矩形形状伸出,使它们向着形成第一端子电极11a~11d的层叠体1的二个侧面1a、1b中的任何一个引出。具体地是,第一内部电极层20具有的第一引出电极40与第一端子电极11a连接,向层叠体1的侧面1a引出。第一内部电极层22具有的第一引出电极42与第一端子电极11b连接,在层叠体1的侧面1a引出。第一部电极层24具有的第一引出电极44与第一端子电极11c连接,在层叠体1的侧面1b上引出。第一内部电极层26具有的第一引出电极46与第一端子电极11d连接,在层叠体1的侧面1b引出。
第二内部电极层30~36具有第二引出电极50、52、54、56和第二电容器电极70、72、74、76。第二引出电极50~56分别与第二端子电极12a~12d中的任何一个连接。第二引出电极50~56分别从第二电容器电极70~76呈矩形形状伸出,使它们向着形成第二端子电极12a~12d的层叠体1的二个侧而1a、1b中的任何一个引出。具体地是,第二内部电极层30具有的第二引出电极50与第二端子电极12a连接,向层叠体1的侧面1a引出。第二内部电极层32具有的第二引出电极52与第二端子电极12b连接,向层叠体1的侧面1a引出。第二部电极层34具有的第二引出电极54与第二端子电极12c连接,向层叠体1的侧面1b上引出。第二内部电极层36具有的第二引出电极56与第二端子电极12d连接,向层叠体1的侧面1b引出。
第一引出电极40、42、第二引出电极50、52在图2的Y方向偏移地取位。即,按第一引出电极40、第二引出电极50、第一引出电极42、第二引出电极52的顺序,在+Y方向偏移地取位。第一引出电极44、46,第二引出电极54、56,在图2的Y方向偏移地取位。即,按第一引出电极44,第二引出电极54,第一引出电极46,第二引出电极56的顺序在+Y方向偏移地取位。这里,在图2~图17中,为了说明方便,以层叠体的电介质层和内部电极层的层叠方向作为Z轴方向;以和Z轴方向垂直,并且与放置第一和第二端子电极的层叠体的侧面平行的方向作为Y轴方向,以与Z轴方向和Y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作为X轴方向。
形成电容器的电容成分的第一电容器电极60~66分别在离开与层叠体1的Z轴方向平行的侧面具有规定间隔的位置上形成。第一电容器电极60~66分别包含第一电容器引出电极80、82、84、86和第一电容器本体电极100、102、104、106。
如图2所示,第一电容器引出电极80~86形成为分别利用在第一电容器电极60~66上作出的一对狭槽部120、122、124、126,与对应的第一引出电极40~46连续。各个狭槽部120~126为在第一引出电极40~46和第一电容器电极60~66连接的部位的Y轴方向的两端,以X轴方向为长度方向伸出地形成的宽度窄的矩形切深。第一电容器引出电极80形成为利用狭槽部120与第一引出电极40连续。第一电容器引出电极82形成为通过狭槽部122与第一引出电极42连续。第一电容器引出电极84形成为通过狭槽部124与第一引出电极44连续。第一电容器引出电极86形成为通过狭槽部126与第一引出电极46连续。另外,如图2所示,各个第一电容器本体电极100~106形成为分别利用一对狭槽部120~126,与各个第一引出电极40~46隔开。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个第一电容器引出电极80~86位于一对狭槽部120~126之间。成对的各个狭槽部120~126被设置为从与第一电容器电极60~66的第一引出电极40~46对应的周边边缘伸出。第一电容器本体电极100~106相对于第一电容器引出电极80~86,成为第一电容器电极60~66的残部。
形成电容器的电容成分的第二电容器电极70~76分别在离开与层叠体1的Z轴方向平行的侧面具有规定间隔的位置上形成。第二电容器电极70~76分别包含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90、92、94、96和第二电容器本体电极110、112、114、116。
如图2所示,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90~96形成为分别利用在第二电容器电极70~76上作出的一对狭槽部130、132、134、136,与对应的第二引出电极50~56连续。各个狭槽部130~136为在第二引出电极50~56和第二电容器电极70~76连接的部位的Y轴方向的两端,以X轴方向为长度方向伸出而形成的宽度窄的矩形切深。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90形成为利用狭槽部130与第二引出电极50连续。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92形成为通过狭槽部132,与第二引出电极52连续。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94形成为通过狭槽部134与第二引出电极54连续。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96形成为通过狭槽部136与第二引出电极56连续。另外,如图2所示,各个第二电容器本体电极110~116分别形成为利用一对狭槽部130~136与各个第二引出电极50~56隔开。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个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90~96成为位于一对狭槽部130~136之间。成对的各个狭槽部130~136从与第二电容器电极70~76的第二引出电极50~56对应的周边边缘伸出而设置。第二电容器本体电极110~116相对于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90~96,成为第二电容器电极70~76的残部。
在Z轴方向看,第一电容器电极60~66和第二电容器电极70~76重合。
如图2所示,第一和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80~86、90~96分别形成为利用狭槽部120~126、130~136与第一和第二引出电极40~46、50~56连续。因此,在内部电极层中,第一和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80~86、90~96可以有作为连接对应的端子电极和形成电容成分的电容器电极的引出电极的功能。因此,作为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层20~26、30~36的引出电极实质上起作用的部分分别为由第一与第二引出电极40~46、50~56、和第一与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80~86、90~96形成的部分。因此,在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层20~26、30~36中,实质上与引出电极相当的部分,与不加入狭槽部120~126、130~136情况比较变长,层叠电容器C1的等效串联电阻增大。
另外,如图2所示,第一电容器引出电极80~86在Z轴方向与第二电容器电极70~76重合,形成电容器成分。又如图2所示,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90~96在Z轴方向与第一电容器电极60~66重合,形成电容器成分。这样,第一和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80~86、90~96不但有作为引出电极的功能,而且有形成电容器电容成分的功能。因此,在该层叠电容器C1中,可以确保电容,并可以增大等效串联电阻。
另外,第一和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80~86、90~96分别由各个狭槽部120~126、130~136形成,利用各个狭槽部120~126、130~136在X轴方向的长度可以改变其长度。即,利用在第一和第二电容器电极60~66、70~76上作出的狭槽部120~126、130~136的长度,可以改变实质上起引出电极作用的部分的长度,结果可以改变等效串联电阻的值。这样,在层叠电容器C1中,通过改变狭槽部120~126、130~136的长度,可以改变层叠电容器C1的等效串联电阻的值,因此,容易进行等效串联电阻的控制。
另外,因为通过改变狭槽部120~126、130~136的长度,可以改变层叠电容C1的等效串联电阻的值,因此可利用狭槽部120~126、130~136的长度,将层叠电容器C1的等效串联电阻的值设定为期望值。这样,可得到具有所希望的等效串联电阻的值的层叠电容器。
(第二实施方式)参照图3,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的结构。第二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在电容器引出电极的形状这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不同。图3为第二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中包含的层叠体1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3所示,在层叠体1中,第一和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80~86、90~96呈蛇形形状。另外,与该第一和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80~86、90~96连接的第一和第二引出电极40~46、50~56也呈蛇形形状。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中,在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层20~26、30~36中实质上与引出电极相当的部分变长。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同样,可以确保电容,并可以增大等效串联电阻。
特别是,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中,由于第一和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80~86、90~96的形状作成蛇形的形状,可使起引出电极作用的第一和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80~86、90~96的长度增长。结果,在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层20~26、30~36中,实质上与引出电极相当的部分变长,可以增大等效串联电阻的值。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同样,通过分别改变狭槽部120~126、130~136的长度,可以改变等效串联电阻的值,容易进行等效串联电阻的控制。还可以利用各个狭槽部120~126、130~136的长度,将层叠电容器的等效串联电阻的值设定为期望值,可以得到具有所希望的等效串联电阻的值的层叠电容器。
第一和第二引出电极40~46、50~56不作成蛇形形状,而作成矩形形状也可以。另外,第一和第二电容器的引出电极80~86、90~96全部不作成蛇形形状也可以,只将第一和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80~86、90~96中任何一个作成蛇形形状也可以。或者,例如只是第一电容器引出电极80~86中的一部分的电容器引出电极作成蛇形形状也可以。
另外,如图4所示,第一与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80~86、90~96和第一与第二引出电极40~46、50~56的形状为曲柄形状也可以。
(第三实施方式)参照图5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的结构。第三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电容器引出电极或引出电极有开口部这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不同。图5为第三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中包含的层叠体1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5所示,在层叠体1中,第一与第二引出电极40~46、50~56和第一与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80~86、90~96具有圆形的开口部140、142、144、146、150、152、154、156。开口部140~146在第一引出电极40~46和第一电容器引出电极80~86连续的部分上,由在X轴方向将三个圆形开口部并列而形成。开口部150~156为在第二引出电极50~56和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90~96连续的部分上,在X轴方向将三个无形开口部并列而形成。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中,在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层20~26、30~36中,与引出电极实质上相当的部分变长。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同样,可以确保电容并可以增大等效串联电阻。
特别是,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中,由于第一和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80~86、90~96与第一和第二引出电极40~46、50~56具有开口部140~146、150~156,因此,实质上与引出电极相当的部分的面积变小。结果,可以增大等效串联电阻的值。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同样,通过分别改变狭槽部120~126、130~136的长度,可以改变等效串联电阻的值,容易进行等效串联电阻的控制。另外,利用各个狭槽部120~126、130~136的长度,可将层叠电容器的等效串联电阻的值设定为期望值,可得到具有所希望的等效串联电阻值的层叠电容器。
第一与第二引出电极40~46、50~56和第一与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80~86、90~96全部具有开口部也可以,只是一部分有开口部也可以。例如,只是作为第一与第二引出电极40~46、50~56和第一与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80~86、90~96中任意一方的第一和第二引出电极40~46、50~56有开口部也可以。或者,例如只是第一电容器引出电极80~86有开口部也可以。
另外,开口部140~146、150~156不是仅限于图5所示的圆形。如图6所示,开口部140~146、150~156在X轴方向为一个长的椭圆也可以。或者,如图7所示,开口140~146、150~156为三个矩形形状的开口部在X轴方向并列也可以。或者,如图8所示,开口140~146、150~156为一个在X轴方向为长的矩形形状也可以。
(第四实施方式)参照图9,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的结构。第四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在电容器引出电极的形状这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不同。图9为第四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中包含的层叠体1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9所示,在层叠体1中,关于与多个电介质层10和多个内部电极层20~26、30~36层叠方向相垂直,而且与引出第一与第二引出电极40~46、50~56的层叠体1的侧面1a、1b平行的方向上的宽度,与和引出电极连接的部位的第一和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80~86、90~96的宽度比较,与第一和第二电容器本体电极100~106、110~116连接的部位的第一与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80~86、90~96的宽度窄。即,如图9所示,与第一电容器本体电极100~106连接的部位的第一电容器引出电极80~86的Y轴方向的宽度,与和第一引出电极40~46连接的部位的Y轴方向的宽度比较较狭窄。换句话说,第一电容器引出电极80~86被设定为第一电容器本体电极100~106侧的宽度设定得比和第一引出电极40~46连接的一侧的宽度窄。与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90~96的第二电容器本体电极110~116连接的部位的Y轴方向的宽度,比和第二引出电极50~56连接的部位的Y轴方向的宽度狭窄。换句话说,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90~96被设定为第二电容器本体电极110~116侧的宽度比和第二引出电极50~56连接的一侧的宽度狭窄。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中,在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层20~26、30~36中,实质上与引出电极相当的部分变长。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同样,可以确保电容,并可增大等效串联电阻。
特别是,在第四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中,第一和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80~86、90~96,各自在和第一和第二电容器本体电极100~106、110~116连接的部位的Y轴方向的宽度,比和第一与第二引出电极40~46、50~56连接的部位的Y轴方向的宽度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同样,通过分别改变狭槽部120~126、130~136的长度,可以改变等效串联电阻的值,容易进行等效串联电阻的控制。另外,通过各个狭槽部120~126、130~136的长度,可以将层叠电容器的等效串联电阻的值设定为期望值,可以得到具有所希望的等效串联电阻值的层叠电容器。
也可以为不是全部的第一和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80~86、90~96在Y轴方向的宽度为变化的形状。例如,只是第一和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80~86、90~96中任何一方,如上所述,在Y轴方向为宽度发生变化的形状,而另一方的电容器引出电极在Y轴方向的宽度为一定的形状也可以。
(第五实施方式)参照图10,说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的结构。第五实施方式的层叠的电容器,其与一个第一内部电极层连接的第一端子电极的数目以及与一个第二内部电极连接的第二端子电极数目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不同。图10为第五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C1中包含的层叠体1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0所示,层叠体1由交互地层叠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9层)电介质层10和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为4层)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160、170而构成。在实际的层叠电容器中,电介质层10之间的边界做成一体,达到看不出的程度。
第一内部电极层160具有第一引出电极180、182、184、186和第一电容器电极200。第一内部电极层160具有的第一引出电极180~186为4个,与第一端子电极11a~11d的数目相同。第一引出电极180~186分别与对应的第一端子电极11a~11d连接,从第一电容器电极200呈矩形伸出,使它向形成了第一端子电极11a~11d的层叠体1的侧面1a、1b引出。具体地是,第一引出电极180与第一端子电极11a连接,在层叠体1的侧面1a引出。第一引出电极182与第一端子电极11b连接,在层叠体1的侧面1a引出。第一引出电极184与第一端子电极11c连接,在层叠体1的侧面1b引出。第一引出电极186与第一端子电极11d连接,在层叠体1的侧面1b引出。
第二内部电极层170具有第二引出电极190、192、194、196和第二电容器电极210。第二内部电极层170具有的第二引出电极190~196为4个,与第二端子电极12a~12d的数目相同。第二引出电极190~196分别与对应的第二端子电极12a~12d连接,从第二电容器电极210呈矩形伸出,使它向形成了第二端子电极12a~12d的层叠体1的侧面1a、1b引出。具体地是,第二引出电极190与第二端子电极12a连接,在层叠体1的侧面1a引出。第二引出电极192与第二端子电极12b连接,在层叠体1的侧面1a引出。第二引出电极194与第二端子电极12c连接,在层叠体1的侧面1b引出。第二引出电极196与第二端子电极12d连接,在层叠体1的侧面1b引出。
第一引出电极180、182,第二引出电极190、192在图10的Y方向上偏移。即按第一引出电极180、第二引出电极190、第一引出电极182、第二引出电极192的顺序,在+Y方向偏移地取位。第一引出电极184、186,第二引出电极194、196,在图10的Y方向偏移。即,按第一引出电极184、第二引出电极194、第一引出电极186、第二引出电极196的顺序在+Y方向偏移。
形成电容器的电容成分的第一电容器电极200分别在离与层叠体1的Z轴方向平行的侧面具有规定间隔的位置上形成。第一电容器电极200包含第一电容器引出电极220、222、224、226和第一电容器本体电极240。
第一电容器引出电极220~226的数目与第一引出电极180~186的总数相同,即4个。如图10所示,第一电容器引出电极220~226分别形成为通过在第一电容器电极200上作出的4个狭槽部对260、262、264、266,与对应的第一引出电极180~186连续。4个狭槽部对260~266为在第一引出电极180~186和第一电容器电极200连接的部位的Y轴方向的两端,以X轴方向作为长度方向伸出而形成的宽度窄的矩形切深。第一电容器引出电极220形成为通过狭槽部260与第一引出电极180连续。第一电容器引出电极224形成为利用狭槽部262与第一引出电极182连续。第一电容器引出电极224形成为利用狭槽部264与第一引出电极184连续。第一电容器引出电极226形成为利用狭槽部266与第一引出电极186连续。另外,如图10所示,第一电容器本体电极240形成为利用4个狭槽部对260~266与第一引出电极180~186隔开。
形成电容器电容成分的第一电容器电极200分别在离与层叠体1的Z轴方向平行的侧面具有规定间隔的位置上形成。第一电容器电极200包含第一电容器引出电极220~226和第一电容器本体电极240。
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230~236的数目与第二引出电极190~196的总数相同,即4个。如图10所示,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230~236分别以通过在第二电容器电极210上作出的4个狭槽部对270、272、274、276与对应的第二引出电极190~196连续的方式形成。4个狭槽部对270~276为在第二引出电极190~196和第二电容器电极210连接的部位的Y轴方向的两端,以X轴方向作为长度方向伸出而形成的宽度窄的矩形切深。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230以通过狭槽部270与第二引出电极190连续的方式形成。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232以利用狭槽部272与第二引出电极192连续的方式形成。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234以利用狭槽部274与第二引出电极194连续的方式形成。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236以利用狭槽部276与第二引出电极196连续的方式形成。另外,如图10所示,第二电容器本体电极250利用4个狭槽部对270~276与第二引出电极190~196隔开。
当在Z轴方向看时,第一电容器电极200和第二电容器电极210重合。
如图10所示,第一和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220~226、230~236以利用狭槽部260~266、270~276分别与第一和第二引出电极180~186、190~196连续的方式形成,可起引出电极的作用。因此,在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层160、170中,实质上相当于引出电极的部分变长。这样,在第五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C1中,可以确保电容,并可以增大等效串联电阻。
另外,第一和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220~226、230~236由狭槽部260~266、270~276形成,利用在X轴方向的狭槽部260~266、270~276的长度,可以改变其长度。因此,在第五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C1中,通过改变狭槽部260~266、270~276的长度,可以改变等效串联电阻的值,容易进行等效串联电阻的控制。
进而,通过改变狭槽部260~266、270~276的长度,可以改变第五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C1的等效串联电阻的值,可以利用狭槽部260~266、270~276的长度,将第五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C1的等效串联电阻的值设定为期望值。这样,可以得到具有所希望的等效串联电阻的值的层叠电容器。
(第六实施方式)参照图11,说明第六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的结构。第六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在电容器引出电极的形状这点上,与第五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C1不同。图11是第六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中所包含的层叠体1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1所示,在层叠体1中,第一和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220~226、230~236呈蛇形形状。另外,与该第一和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220~226、230~236连续的第一和第二引出电极180~186、190~196也呈蛇形形状。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中,在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层160、170中实质上与引出电极相当的部分变长。因此,与第五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同样,可以确保电容,并可以增大等效串联电阻。
特别是,在第六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中,由于第一和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220~226、230~236的形状作成蛇形的形状,可使起引出电极作用的第一和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220~226、230~236的长度增长。结果,在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层160、170中,实质上与引出电极相当的部分变长,可以增大等效串联电阻的值。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中,与第五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同样,通过改变4个狭槽部对260~266、270~276的长度,可以改变等效串联电阻的值,容易进行等效串联电阻的控制。另外,利用4个狭槽部对260~266、270~276各自的长度,可将层叠电容器的等效串联电阻的值设定为期望值,可以得到具有所希望的等效串联电阻的值的层叠电容器。
第一和第二引出电极180~186、190~196不作成蛇形形状而作成矩形形状也可以。另外,不将第一和第二电容器的引出电极220~226、230~236全部作成蛇形形状也可以,只将第一和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220~226、230~236中任何一个作成蛇形形状也可以。或者,例如只是第一电容器引出电极220~226中的一部分的电容器引出电极作成蛇形形状也可以。
另外,如图12所示,第一和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220~226、230~236和第一与第二引出电极180~186、190~196的形状为曲柄形状也可以。
(第七实施方式)参照图13,说明第七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的结构。第七实施方式的电容器引出电极或引出电极有开口部这点,与第五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C1不同。图13为在第七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中包含的层叠体1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3所示,在层叠体1中,第一和第二引出电极180~186、190~196和第一与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220~226、230~236分别具有圆形的开口部280、282、284、286、290、292、294、296。开口部280~286,在第一引出电极180~186和第一电容器引出电极220~226连续的部分上,由在X轴方向将三个圆形开口部并列而形成。开口部290~296为在第二引出电极190~196和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230~236连续的部分上,在X轴方向将三个圆形开口部并列而形成。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中,在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层160、170中,与引出电极实质上相当的部分变长。因此,与第五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同样,可以确保电容并可以增大等效串联电阻。
特别是,在第七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中,由于第一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220~226、230~236与第一和第二引出电极180~186、190~196具有开口部,因此,实质上与引出电极相当的部分的面积变小。结果,可以增大等效串联电阻的值。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中,与第五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同样,通过改变4个狭槽部对260~266、270~276各自的长度,可以改变等效串联电阻的值,容易进行等效串联电阻的控制。进而,利用4个狭槽部对260~266、270~276各自的长度,可将层叠电容器的等效串联电阻的值设定为期望值,可以得到具有所希望的等效串联电阻的值的层叠电容器。
第一和第二引出电极180~186、190~196和第一与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220~226、230~236全部具有开口部也可以,只是一部分有开口部也可以。例如,只是作为第一和第二引出电极180~186、190~196和第一与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220~226、230~236中任何一方的第一和第二引出电极180~186、190~196有开口部也可以。或者,例如只是第一电容器引出电极180~186有开口部也可以。
另外,开口部280~286、290~296不是仅限于图13所示的圆形。如图14所示,开口部280~286、290~296在X轴方向为一个长的椭圆也可以。或者,如图15所示,开口部280~286、290~296为三个矩形的开口部在X轴方向并列也可以。或者,如图16所示,开口部280~286、290~296为一个在X轴方向为长的矩形形状也可以。
(第八实施方式)参照图17,说明第八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的结构。第八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的电容器引出电极的形状这点,与第五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C1不同。图17为第八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包含的层叠体1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7所示,在层叠体1中,有关与多个电介质层10和多个内部电极层160、170层叠的方向垂直、而且与引出了第一第二引出电极180~186、190~196的层叠体1的面平行的方向上的宽度,与和引出电极连接的部位的第一和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220~226、230~236的宽度比较,与第一和第二电容器本体电极240、250连接的部位的第一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220~226、230~236的宽度窄。即,如图17所示,第一电容器引出电极220~226的与第一电容器本体电极240连接的部位的Y轴方向的宽度,与和第一引出电极220~226连接的部位的Y轴方向的宽度比较要窄。换句话说,第一电容器引出电极220~226被设定为第一电容器本体电极240的宽度比和第一引出电极180~186连接的宽度要窄。与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230~236的第二电容器本体电极250连接的部位的Y轴方向的宽度,比和第二引出电极190~196连接的部位的Y轴方向的宽度狭窄。换句话说,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230~236的第二电容器本体电极250侧的宽度比和第二引出电极190~196连接的一侧的宽度狭窄。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中,在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层160、170中,实质上与引出电极相当的部分变长。因此,与第五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同样,可以确保电容,并可增大等效串联电阻。
特别是,在第八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中,第一和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220~226、230~236各自与第一和第二电容器本体电极240、250连接的部位的Y轴方向的宽度,比和第一与第二引出电极180~186、190~196连接的部位的Y轴方向的宽度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中,与第五实施方式的层叠电容器同样,通过分别改变4个狭槽部对260~266、270~276的长度,可以改变等效串联电阻的值,容易进行等效串联电阻的控制。另外,利用4个控制狭槽部对260~266、270~276各自的长度,可将层叠电容器的等效串联电阻的值设定为期望值,可以得到具有所希望的等效串联电阻的值的层叠电容器。
另外,也可以是不象这样在全部第一和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220~226、230~236中在Y轴方向的宽度发生变化的形状。例如,也可以为仅第一和第二电容器引出电极220~226、230~236中任何一方,如上所述在Y轴方向宽度为变化的形状,而另一方的电容器引出电极在Y轴方向的宽度为一定的形状。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但本明不是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电介质层10的层叠数目和第一与第二内部电极20~26、30~36、160、170的层叠数目,不是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数。另外,第一~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层的种类数也不限于4个,1个也可以。
从上述的本发明中,可以看出本发明可有多种改变方式。这些改变不认为是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知道,所有这些改变都在下述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层叠电容器,它具有交互层叠多个电介质层和多个内部电极层的层叠体、和在该层叠体上形成的多个端子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内部电极层包含交互配置的第一内部电极层和第二内部电极层;所述多个端子电极包含电气上相互绝缘的第一和第二端子电极;所述第一内部电极层具有与所述第一端子电极连接的第一引出电极和形成电容成分的第一电容器电极;所述第二内部电极层具有与所述第二端子电极连接的第二引出电极和形成电容部分的第二电容器电极;在所述第一电容器电极上设有从与所述第一引出电极对应的周边边缘伸出的一对狭槽部,位于该一对狭槽部之间的部分与所述第一引出电极连续;在所述第二电容器电极上设有从与所述第二引出电极对应的周边边缘伸出的一对狭槽部,位于该一对狭槽部之间的部分与所述第二引出电极连续。
2.一种层叠电容器,它具有交互层叠多个电介质层和多个内部电极层的层叠体、和在该层叠体上形成的多个端子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内部电极层包含交互配置的多个第一内部电极层和多个第二内部电极层;所述多个端子电极包含电气上相互绝缘的多个第一端子电极和多个第二端子电极;所述第一内部电极层具有与所述多个第一端子电极中的任何一个连接的第一引出电极、和形成电容成分的第一电容器电极;所述第二内部电极层具有与所述多个第二端子电极中的任何一个连接的第二引出电极、和形成电容部分的第二电容器电极;在所述第一电容器电极上设有从与所述第一引出电极对应的周边边缘伸出的一对狭槽部,位于该一对狭槽部之间的部分与所述第一引出电极连续;在所述第二电容器电极上设有从与所述第二引出电极对应的周边边缘伸出的一对狭槽部,位于该一对狭槽部之间的部分与所述第二引出电极连续。
3.一种层叠电容器,它具有交互层叠多个电介质层和多个内部电极层的层叠体、和在该层叠体上形成的多个端子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内部电极层包含交互配置的多个第一内部电极层和多个第二内部电极层;所述多个端子电极包含电气上相互绝缘的多个第一端子电极和多个第二端子电极;所述第一内部电极层具有分别与所述多个第一端子电极连接的多个第一引出电极、和形成电容成分的第一电容器电极;所述第二内部电极层具有分别与所述多个第二端子电极连接的多个第二引出电极、和形成电容部分的第二电容器电极;在所述第一电容器电极上设有从与所述第一引出电极对应的周边边缘伸出的多对狭槽部,位于该各一对狭槽部之间的部分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引出电极连续;在所述第二电容器电极上设有从与所述第二引出电极对应的周边边缘伸出的多对狭槽部,位于该各一对狭槽部之间的部分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引出电极连续。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型电容器,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电容器电极的所述一对狭槽部之间的所述部分中至少某一方的部分呈蛇形形状或曲柄形状。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型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引出电极中至少某一方的引出电极具有开口部。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型电容器,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电容器电极的所述一对狭槽部之间的所述部分中至少某一方的部分具有开口部。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型电容器,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一电容器电极的所述一对狭槽部之间的所述部分被设定为使所述第一电容器电极的残部侧的宽度比与所述第一引出电极连接的一侧的宽度窄。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型电容器,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二电容器电极的所述一对狭槽部之间的所述部分被设定为使所述第二电容器电极的残部侧的宽度比与所述第二引出电极连接的一侧的宽度窄。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型电容器,其特征在于,通过调节所述狭槽部的长度,将等效串联电阻设定为期望值。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层叠电容器,其具有层叠体和位于层叠体侧面上的多个端子电极。多个端子电极包含第一端子电极和第二端子电极。层叠体由多个电介质层和多个内部电极层交互地层叠构成。多个内部电极层包含第一内部电极层和第二内部电极层。第一内部电极层具有与第一端子电极电连接的第一引出电极、和形成电容成分的第一电容器电极。位于作在第一电容器电极上的一对狭槽部之间的部分与第一引出电极连续。第二内部电极层具有与第二端子电极电连接的第二引出电极和形成电容成分的第二电容器电极。位于作在第二电容器电极上的一对狭槽部之间的部分与第二引出电极连续。
文档编号H01G4/005GK1812026SQ200610003210
公开日2006年8月2日 申请日期2006年1月27日 优先权日2005年1月28日
发明者富樫正明, 安彦泰介 申请人:Tdk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