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模滤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11644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共模滤波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共模滤波器。
背景技术
随着个人电脑和移动电话等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对于安装在电子设备内部电路中的线圈和电容器等电子部件,有小型化和薄型化的要求。作为对应于这种要求的薄膜型线圈部件之一,已知有共模滤波器(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50957号公报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共模滤波器(在同一文献中为积层型共模滤波器),跨过二层而配置为使两个线圈相互的缠绕方向相同、且各个线圈的各部分在相同的层上相互邻接。
因此,各个线圈的输入部分和输出部分夹着层而接近,寄生电容增加。其结果是,共振频率下降,高频带区域的共模特性下降。而且,由于线圈的各部分在相同层上相互邻接,因此可能有线圈线间的耐压性降低的问题。
另一方面,为了解决该技术性课题,也有如下提案将线圈的输入部分和输出部分形成于各自不同的层中,将螺旋线部分分别形成在两层中,仅用他们的导体部分由总共四层构成的共模滤波器。但是,在制造这种多层共模滤波器时,产生工艺增加、制造工序变得复杂等其他需要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造工序简单,不会发生寄生电容和线间的耐压性等问题的共模滤波器。
本发明的共模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具备第1导体层、第2导体层和绝缘层;所述第1导体层具有按照描绘螺线的方式形成的第1螺旋部,以及从该第1螺旋部的一端延伸出的第1引出电极;所述第2导体层具有按照描绘螺线的方式形成的第2螺旋部,以及从该第2螺旋部的一端延伸出的第2引出电极;所述绝缘层配置在第1导体层和第2导体层之间;在第1导体层中,形成有第3引出电极和第4引出电极;在第2导体层中,形成有连接第3引出电极和第1螺旋部的另一端的连接导体;通过分别形成在绝缘层上的接触孔,第4引出电极与第2螺旋部的另一端连接,第3引出电极与连接导体的一端连接,连接导体的另一端与第1螺旋部的另一端连接。
根据本发明,由于可形成,以第1导体层、第2导体层、以及夹持在它们中的绝缘层的三层结构为基本结构的共模滤波器,因此,可简化其制造工序。另外,由于通过连接导体,连接有与第1螺旋部的另一端连接的第3引出电极,因此,可确保与第1螺旋部的一端连接的第1引出电极的距离,可抑制寄生电容问题的发生。另外,由于在第1导体层中形成有与第2螺旋部的另一端连接的第4引出电极,因此,可确保与形成于第2导体层的第2引出电极的距离,可抑制寄生电容问题的发生。而且,由于分别在第1导体层中形成有第1螺旋部,在第2导体层中形成有第2螺旋部,因此可确保线间距离,可抑制线间耐压性问题的发生。
另外,在本发明的共模滤波器中,优选第1导体层和第2导体层,分别具有相互重合的区域。由于使第1导体层与第2导体层重合,因此,可提高共模特性。
此时,优选第1螺旋部,具有向第1螺旋部的中心侧进行弯曲的第1弯曲部分;第2螺旋部,在与第1弯曲部分相对应的位置上,具有向第2螺旋部的中心的相反侧弯曲的第2弯曲部分;第1螺旋部中的第1弯曲部分以外的区域,和第2螺旋部中的第2弯曲部分以外的区域,相互重合。在此情况下,由于第1导体层和第2导体层重合的区域增大,因此,磁耦合增强。由此,可进一步提高共模特性。
另外,优选形成第1螺旋部的导体的长度,和形成第2螺旋部的导体的长度,实质上相同。在此情况下,由于第1螺旋部和第2螺旋部的电感值实质上相等,因此,可减小第1导体层和第2导体层的电感值的差。由此,可进一步提高共模特性。
另外,在本发明的共模滤波器中,优选在第1导体层和第2导体层各自中,形成有多个第1螺旋部、第1引出电极、第2螺旋部、第2引出电极、第3引出电极、第4引出电极、以及连接导体。由于在第1导体层和第2导体层各自中,形成有多个第1螺旋部、第1引出电极、第2螺旋部、第2引出电极、第3引出电极、第4引出电极、以及连接导体,因此,可提供一种所谓的矩阵型的共模滤波器。
另外,在本发明的共模滤波器中优选为,具备第3导体层,设置为使得在与第2导体层之间夹持第2绝缘层,且具有按照描绘螺线的方式形成的第3螺旋部和从该第3螺旋部的一端延伸出的第5引出电极;第4导体层,具有按照描绘螺线的方式形成的第4螺旋部和从该第4螺旋部的一端延伸出的第6引出电极;以及配置在第3导体层和第4导体层之间的第3绝缘层;在第4导体层上,形成有第7引出电极和第8引出电极;在第4导体层上,形成有连接第7引出电极和第3螺旋部的另一端的第2连接导体;通过分别形成在第3绝缘层上的接触孔,第8引出电极与第4螺旋部的另一端连接,第7引出电极与第2连接导体的一端连接,第2连接导体的另一端与第3螺旋部的另一端连接。由于除第1螺旋部和第2螺旋部以外,还具备第3螺旋部和第4螺旋部,因此,可提供4线的共模滤波器。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制造工序简单、不发生寄生电容和线间耐压性等问题的共模滤波器。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共模滤波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层构造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的层构造体的平面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共模滤波器的立体图。
图5是图4的层构造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图4的层构造体的平面图。
图7是图4的层构造体的剖面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共模滤波器的一部分的分解平面图。
图9是图8的层构造体的平面图。
符号说明CF、CF2…共模滤波器,MB1、MB3…第1磁性基板,LS、LS2…层构造体,MB2、MB4…第2磁性基板,3…第1绝缘层,5…第1导体层,7…第2绝缘层,9…第2导体层,11…第3绝缘层,51、91…螺旋部(spiral),52、53、54、55、92、94、95、96…引出电极,93…连接导体,71、72、73…接触孔,4…第1绝缘层,6…第1导体层,8…第2绝缘层,10…第2导体层,12…第3绝缘层,14…第3导体层,16…第4绝缘层,18…第4导体层,20…第5绝缘层,61、101、141、181…螺旋部,62、63、64、102、142、143、144、182…引出电极,103、183…连接导体,81、82、83、161、162、163…接触孔,205…第1导体层,207…第2绝缘层,209…第2导体层,251、291…螺旋部,251a、291a…弯曲部分,252、253、254、255、292、293、294、295…引出电极,256…连接导体,271、272、273…接触孔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见解,可通过参照仅用于示例而示出的附图,并考虑以下的详细叙述,而容易地理解。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可能的情况下,对相同部分添加相同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1实施方式参照图1,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共模滤波器进行说明。图1为表示共模滤波器CF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共模滤波器CF为薄膜型共模滤波器,具备第1磁性基板MB1、层构造体LS和第2磁性基板MB2。在由第1磁性基板MB1、层构造体LS和第2磁性基板MB2构成的积层体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端子电极1。端子电极1,形成为,从第1磁性基板MB1经层构造体LS,达到第2磁性基板MB2。另外,在上述积层体的相对的侧面上,形成有两对端子电极1。
图2是将共模滤波器CF分解表示的结构图。参照图2,对层构造体LS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层构造体LS为利用薄膜成形技术层叠第1绝缘层3、第1导体层5、第2绝缘层7(绝缘层)、第2导体层9和第3绝缘层11而形成。
第1绝缘层3,由聚酰亚胺树脂(polyimide resin)、环氧树脂(Epoxyresin)等电绝缘性及磁性绝缘性优异、加工性良好的树脂材料形成。该第1绝缘层3用于缓和第1磁性基板MB 1的凹凸,提高与第1导体层5的密合性。第1绝缘层3,在第1磁性基板MB1上利用旋旋涂(spincoat)法、浸渍法、喷涂法等方法涂布上述树脂材料后,使其硬化而形成。
第1导体层5形成在第1绝缘层3上。第1导体层5具有螺旋部51(第1螺旋部)、引出电极52(第1引出电极)、引出电极53(第3引出电极)、引出电极54(第4引出电极)和引出电极55。第1导体层5,通过在第1绝缘层3上形成导体薄膜,利用光刻法(photolithography)制作螺旋部51、引出电极52、53、54、55的图案而形成。
螺旋部51,在第1绝缘层3所沿着的平面上,按照描绘矩形的螺线的方式形成。引出电极52从螺旋部51的外侧的端部(一端)延伸出。引出电极52,从螺旋部51的外侧的端部(一端)向第1绝缘层3的一边接近而形成。
引出电极53,从与引出电极52所接近的第1绝缘层3的一边相对的边,沿螺旋部51的外周形成。引出电极53的一端,配置在螺旋部51的外侧,与螺旋部51的内侧的端部(另一端)相对应的位置上。
引出电极54,从与引出电极52所接近的第1绝缘层3的一边相对的边,沿第1绝缘层3的外周形成。引出电极54的一端,配置在与后述螺旋部91的内侧的端部(另一端)相对应的位置上。引出电极55,形成在引出电极52所接近的第1绝缘层3的一边上。
第2绝缘层7,形成在第1导体层5上。第2绝缘层7,由聚酰亚胺树脂、环氧树脂等电绝缘性以及磁绝缘性优异,加工性良好的树脂材料形成。在第2绝缘层7上,形成有接触孔71、72、73。
接触孔71,形成在可看穿到螺旋部51的内侧的端部(另一端)的位置上。接触孔72,形成在可看穿到引出电极53的一端的位置上。接触孔73,形成在可看穿到引出电极54的一端的位置上。
第2绝缘层7,在第1导体层5上利用旋涂法、浸渍法、喷涂法等方法涂布上述树脂材料,对该涂布的树脂材料进行曝光、显影,并在将接触孔71、72、73形成在规定的位置上的状态下进行硬化而形成。
第2导体层9,形成在第2绝缘层7之上。第2导体层9,具有螺旋部91(第2螺旋部)、引出电极92(第2引出电极)、连接导体93、引出电极94、引出电极95和引出电极96。第2导体层9,通过在第2绝缘层7上形成导体薄膜,并利用光刻法制作螺旋部91、引出电极92、94、95、96、连接导体93的图案而形成。
螺旋部91,在第2绝缘层7所沿着的平面上,按照描绘矩形的螺线的方式形成。从螺旋部91的外侧的端部(一端)延伸出引出电极92。引出电极92,从螺旋部91的外侧的端部(一端)接近第2绝缘层7的一边而形成。螺旋部91的内侧的端部(另一端),形成在与第2绝缘层7的接触孔73相对应的位置上。因此,形成螺旋部91时,在接触孔73中填满导体,与第1导体层5的引出电极54接触而电连接。
连接导体93,在螺旋部91的内侧,从与第2绝缘层7的接触孔71相对应的位置向与接触孔72相对应的位置形成。因此,在形成连接导体93后,在接触孔71和接触孔72中填满导体,第1导体层5的螺旋部51的内侧的端部(另一端)和引出电极53,与连接导体93接触而电连接。
引出电极94,沿引出电极92所接近的第2绝缘层7的一边形成。引出电极95和96,沿与引出电极92所接近的第2绝缘层7的一边相对的边形成。
第3绝缘层11,形成在第2导体层9之上。第3绝缘层11,由聚酰亚胺树脂、环氧树脂等电绝缘性以及磁绝缘性优异、加工性良好的树脂材料形成。第3绝缘层11,在第2导体层9上利用旋涂法、浸渍法、喷涂法等方法涂布上述树脂材料后,使其硬化而形成。
第2磁性基板MB2通过粘合层(未图示)粘贴于第3绝缘层11上。
下面,参照图3,对第1导体层5和第2导体层9进行说明。图3为层构造体LS的平面图,是表示去除第3绝缘层11的状态的图。而且,在图3中,实线表示第2导体层9,虚线表示第1导体层5,由实线和虚线的双重线所描绘的部分,表示第1导体层5和第2导体层9的图案相重合的部分。
第1导体层5的螺旋部51,以形成在与接触孔71相接触的位置上的端部51a为内侧的端部(另一端),并以向外侧描绘矩形的螺线的方式形成,以端部51b为外侧的端部(一端)。
引出电极52,由与螺旋部51的外侧的端部(一端)即端部51b连接的线状部52a,和与该线状部52a连接的板状部52b构成。
线状部52a,从螺旋部51的端部51b向第2绝缘层7的边7a延伸,沿边7a进行弯曲,到达板状部52b。
引出电极53,在与引出电极52相对的位置上,由沿第2绝缘层7的边7b形成的板状部53b和以连接板状部53b与接触孔72的方式延伸的线状部53a构成。
线状部53a,从板状部53b向螺旋部51延伸,形成为绕入螺旋部51,并到达接触孔72。
接触孔71和接触孔72连接在连接导体93的两端。另外,连接导体93,形成为从螺旋部51的内侧跨越至外侧。而且,由于接触孔72形成在离开螺旋部51的最外周部分的位置,因此,可避免在引出电极52和引出电极53之间(螺旋部51的输入部和输出部)的寄生电容的发生。
第2导体层9的螺旋部91,以形成在与接触孔73相接触的位置上的端部91a为内侧的端部(另一端),以向外侧描绘矩形的螺线的方式形成,以端部91b为外侧的端部(一端)。
引出电极92,由与螺旋部91的外侧的端部(一端)即端部91b连接的线状部92a和与该线状部92a连接的板状部92b构成。
线状部92a,从螺旋部91的端部91b向第2绝缘层7的边7a延伸,并沿边7a进行弯曲,到达板状部92b。
引出电极54,在与引出电极92(55)相对的位置上,由沿第2绝缘层7的边7b形成的板状部54b和以连接板状部54b和接触孔73的方式延伸的线状部54a构成。
线状部54a,从板状部54b向螺旋部91延伸,形成为绕入螺旋部91并沿第2绝缘层7的边7c伸出。然后,从边7c的大致中间位置进行弯曲,到达接触孔73。
接触孔73,连接于螺旋部91的内侧的端部(另一端)和线状部54a。因此,螺旋部91和引出电极54接触并电连接。
引出电极54的线状部54a,由于形成在离开螺旋部91的最外周部分的位置上,因此,可避免在引出电极92和引出电极54之间(螺旋部91的输入部和输出部)的寄生电容的发生。
如本实施方式,在使两个螺旋部51和螺旋部91夹持第2绝缘层7而形成时,与将两个螺旋部以相互的卷绕部分相邻的方式形成的情况相比,可确保线间的耐压性。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由于使两个螺旋部51和螺旋部91配置为具有从层叠方向看相互重叠的区域,因此,共模特性优异。另外,使两个螺旋部51和91配置为从层叠方向看相互重叠二分之一以上时,可进一步提高共模特性。
第2实施方式参照图4,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共模滤波器进行说明。图4为表示共模滤波器CF2的立体图。
如图4所示,共模滤波器CF2,为薄膜型的共模滤波器,具备第1磁性基板MB3、层构造体LS2、第2磁性基板MB4。在由第1磁性基板MB3、层构造体LS2、第2磁性基板MB4构成的层压体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端子电极2。端子电极2,形成为从第1磁性基板MB3经层构造体LS2到达第2磁性基板MB4。另外,在上述层压体的相对的侧面上,形成有四对端子电极2。
图5是将共模滤波器CF2分解表示的结构图。参照图5,对层构造体LS2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层构造体LS2,利用薄膜成形技术形成有第1绝缘层4、第1导体层6、第2绝缘层8(绝缘层)、第2导体层10、第3绝缘层10、第3导体层14、第4绝缘层16(第2绝缘层)、第4导体层18和第5绝缘层20。
第1绝缘层4,由聚酰亚胺树脂、环氧树脂等电绝缘性和磁绝缘性优异、加工性良好的树脂材料形成。该第1绝缘层4用于缓和第1磁性基板MB3的凹凸,并提高与第1导体层6的密合性。第1绝缘层4,在第1磁性基板MB3上,利用旋涂法、浸渍法、喷涂法等方法涂布上述树脂材料后,使其硬化而形成。
第1导体层6,形成在第1绝缘层4之上。第1导体层6,具有螺旋部61(第1螺旋部)、引出电极62(第1引出电极)、引出电极63(第3引出电极)、引出电极64(第4引出电极)、引出电极65、66、67、68、69。第1导体层6,通过在第1绝缘层4上形成导体薄膜,利用光刻法制作螺旋部61、引出电极62、63、64、65、66、67、68、69的图案而形成。
螺旋部61,在第1绝缘层4所沿着的平面上,按照描绘矩形的螺线的方式形成。从螺旋部61的外侧的端部(一端)延伸出引出电极62。引出电极62,形成为从螺旋部61的外侧的端部(一端)向第1绝缘层4的一边接近。
引出电极63,从与引出电极62所临近的第1绝缘层4的一边相对的边,沿螺旋部61的外周而形成。引出电极63的一端,在螺旋部61的外侧,配置在与螺旋部61的内侧的端部(另一端)相对应的位置上。
引出电极64,从与引出电极62所临近的第1绝缘层4的一边相对的边起,沿第1绝缘层4的外周而形成。引出电极64的一端,配置在与后述螺旋部101的内侧的端部(另一端)相对应的位置上。引出电极65、66、67,形成在引出电极62所临近的第1绝缘层4的一边上。另外,引出电极68、69,形成在与引出电极62所临近的第1绝缘层4的一边相对的边上。
第2绝缘层8,形成在第1导体层6之上。第2绝缘层8,由聚酰亚胺树脂、环氧树脂等电绝缘性和磁绝缘性优异、加工性良好的树脂材料形成。在第2绝缘层8上,形成有接触孔81、82、83。
接触孔81,形成在可看穿到螺旋部61的内侧的端部(另一端)的位置上。接触孔82,形成在可看穿到引出电极63的一端的位置上。接触孔83,形成在可看穿到引出电极64的一端的位置上。
第2绝缘层8为,在第1导体层6上利用旋涂法、浸渍法、喷涂法等方法涂布上述树脂材料,对该涂布的树脂材料进行曝光、显影,并在将接触孔81、82、83形成在规定的位置上的状态下进行硬化而形成。
第2导体层10,形成在第2绝缘层8之上。第2导体层10,具有螺旋部101(第2螺旋部)、引出电极102(第2引出电极)、连接导体103、引出电极104、105、106、107、108、109、110。第2导体层10,通过在第2绝缘层8上形成导体薄膜,并利用光刻法制作螺旋部101、引出电极102、104、105、106、107、108、109、110、连接导体103的图案而形成。
螺旋部101,在第2绝缘层8所沿着的平面上,按照描绘矩形的螺线的方式形成。从螺旋部101的外侧的端部(一端)延伸出引出电极102。引出电极102,从螺旋部101的外侧的端部(一端)以临近第2绝缘层8的一边的方式形成。螺旋部101的内侧的端部(另一端),形成在与第2绝缘层8的接触孔83相对应的位置上。因此,形成螺旋部101时,在接触孔83中填满导体,与第1导体层6的引出电极64接触而电连接。
连接导体103,在螺旋部101的内侧,从与第2绝缘层8的接触孔81相对应的位置连接到与接触孔82相对应的位置而形成。因此,在形成连接导体103后,在接触孔81和82中填满导体,第1导体层6的螺旋部61的内侧的端部(另一端)和引出电极63,与连接导体103接触而电连接。
引出电极104、105、106,沿引出电极102所临近的第2绝缘层8的一边形成。引出电极107、108、109、110,沿与引出电极102所临近的第2绝缘层8的一边相对的边形成。
第3绝缘层12,形成在第2导体层10之上。第3绝缘层12,由聚酰亚胺树脂、环氧树脂等电绝缘性和磁绝缘性优异、加工性良好的树脂材料形成。第3绝缘层12为,在第2导体层10上利用旋涂法、浸渍法、喷涂法等方法涂布上述树脂材料后,使其硬化而形成。
第3导体层14,形成在第3绝缘层12之上。第3导体层14,具有螺旋部141(第3螺旋部)、引出电极142(第3引出电极)、引出电极143(第7引出电极)、引出电极144(第8引出电极)、引出电极145、146、147、148、149。第3导体层14,通过在第3绝缘层12上形成导体薄膜,利用光刻法制作螺旋部141、引出电极142、143、144、145、146、147、148、149的图案而形成。
螺旋部141,在第3绝缘层12所沿着的平面上,按照描绘矩形的螺线的方式形成。从螺旋部141的外侧的端部(一端)延伸出引出电极142。引出电极142,从螺旋部141的外侧的端部(一端),临近第3绝缘层12的一边而形成。
引出电极143,从与引出电极142所临近的第3绝缘层12的一边相对的边,沿螺旋部141的外周形成。引出电极143的一端,配置在螺旋部141的外侧,与螺旋部141的内侧的端部(另一端)相对应的位置上。
引出电极144,从与引出电极142所临近的第3绝缘层12的一边相对的边,沿第3绝缘层12的外周形成。引出电极144的一端,配置在与后述的螺旋部181的内侧的端部(另一端)相对应的位置上。引出电极145、146、147,形成在引出电极142所临近的第3绝缘层12的一边。另外,引出电极148、149,形成在与引出电极142所临近的第3绝缘层12的一边相对的边上。
第4绝缘层16,形成在第3导体层14之上。第4绝缘层16由聚酰亚胺树脂、环氧树脂等电绝缘性和磁绝缘性优异、加工性良好的树脂材料形成。在第4绝缘层16上,形成有接触孔161、162、163。
接触孔161,形成在可看穿到螺旋部141的内侧的端部(另一端)的位置上。接触孔162,形成在可看穿到引出电极143的一端的位置上。接触孔163,形成在可看穿到引出电极144的一端的位置上。
第4绝缘层8,在第3导体层14上,利用旋涂法、浸渍法、喷涂法等方法涂布上述树脂材料,对该涂布的树脂材料进行曝光、显影,并在将接触孔161、162、163形成在规定的位置上的状态下进行硬化而形成。
第4导体层18,形成在第4绝缘层16之上。第4导体层18,具有螺旋部181(第4螺旋部)、引出电极182(第6引出电极)、连接导体183、引出电极184、185、186、187、188、189、190。第4导体层18,通过在第4绝缘层16上形成导体薄膜,并利用光刻法制作螺旋部181、引出电极182、184、185、186、187、188、189、190、连接导体183的图案而形成。
螺旋部181,在第4绝缘层16所沿着的平面上,按照描绘矩形的螺线的方式形成。从螺旋部181的外侧的端部(一端)延伸出引出电极182。引出电极182,从螺旋部181的外侧的端部(一端)临近第4绝缘层16的一边而形成。螺旋部181的内侧的端部(另一端),形成在与第4绝缘层16的接触孔163相对应的位置上。因此,形成螺旋部181时,在接触孔163中填满导体,与第3导体层14的引出电极144接触而电连接。
连接导体183,形成在螺旋部181的内侧,从与第4绝缘层16的接触孔161相对应的位置连接到与接触孔162相对应的位置为止。因此,在形成连接导体183后,在接触孔161和162中填满导体,第3导体层14的螺旋部141的内侧的端部(另一端)和引出电极143,与连接导体183接触而电连接。
引出电极184、185、186,沿引出电极182所临近的第4绝缘层16的一边形成。引出电极187、188、189、190,沿与引出电极182所临近的第4绝缘层16的一边相对的边形成。
第5绝缘层20,形成在第4导体层18之上。第5绝缘层20,由聚酰亚胺树脂、环氧树脂等电绝缘性和磁绝缘性优异、加工性良好的树脂材料形成。第5绝缘层20,在第4导体层18上利用旋涂法、浸渍法、喷涂法等方法涂布上述树脂材料后,使其硬化而形成。
第2磁性基板MB4通过粘合层(未图示)粘贴于第5绝缘层20上。
下面,参照图6,对第1导体层6和第2导体层10进行说明。图6为层构造体LS2的平面图,是表示去掉从第3绝缘层11到第5绝缘层20的状态的图。而且,在图6中,实线表示第2导体层10,虚线表示第1导体层6,由实线和虚线的双重线所描绘的部分,表示第1导体层6和第2导体层10的图案相重叠的部分。
第1导体层6的螺旋部61,以形成在与接触孔81相接触的位置上的端部61a为内侧的端部(另一端),向外侧描绘矩形的螺线而形成,以端部61b为外侧的端部(一端)。
引出电极62,由与作为螺旋部61的外侧的端部(一端)的端部61b连接的线状部62a,和与该线状部62a连接的板状部62b构成。
线状部62a,从螺旋部61的端部61b向第2绝缘层8的边8a延伸,到达板状部62b。
引出电极63,在与引出电极62相对的位置上,沿第2绝缘层8的边8b形成的板状部63b,和连接板状部63b与接触孔82而延伸的线状部63a构成。
线状部63a,从板状部63b向螺旋部61延伸,形成为绕入螺旋部61,并到达接触孔82。
接触孔81和接触孔82连接在连接导体103的两端。另外,连接导体103,形成为从螺旋部61的内侧跨越至外侧。而且,由于接触孔82形成在离开螺旋部61的最外周部分的位置,因此,可避免在引出电极62和引出电极63之间(螺旋部61的输入部和输出部)的寄生电容的发生。
第2导体层10的螺旋部101,以形成在与接触孔83相接触的位置上的端部101a为内侧的端部(另一端),向外侧描绘矩形的螺线而形成,以端部101b为外侧的端部(一端)。
引出电极102,由与作为螺旋部101的外侧的端部(一端)的端部101b连接的线状部102a,和与该线状部102a连接的板状部102b构成。
线状部102a,从螺旋部101的端部101b向第2绝缘层8的边8a沿着边8c延伸,到达板状部102b。
引出电极64,在与引出电极102(65)相对的位置上,由沿第2绝缘层8的边8b形成的板状部64b,和为了连接板状部64b和接触孔83而延伸的线状部64a构成。
线状部64a,从板状部64b向螺旋部101延伸,形成围绕螺旋部101并沿第2绝缘层8的边8c伸出。然后,从边8c的大致中间位置进行弯曲,到达接触孔83。
接触孔83,连接于螺旋部101的内侧的端部(另一端)和线状部64a。因此,使螺旋部101和引出电极64接触而电连接。
引出电极64的线状部64a,由于形成在从螺旋部101的最外周部分离开的位置上,因此,可避免在引出电极102和引出电极64之间(螺旋部101的输入部和输出部)的寄生电容的发生。
下面,参照图7,对第3导体层14和第4导体层18进行说明。图7为层构造体LS2的平面图,是表示去掉第5绝缘层20的状态的图。而且,在图7中,实线表示第4导体层18,虚线表示第3导体层14,由实现和虚线的双重线所描绘的部分,表示第3导体层14和第4导体层18的图案相重叠的部分。
第3导体层14的螺旋部141,以形成在与接触孔161相接触的位置上的端部141a为内侧的端部(另一端),向外侧描绘矩形的螺线而形成,以端部141b为外侧的端部(一端)。
引出电极142,由与作为螺旋部141的外侧的端部(一端)的端部141b连接的线状部142a、和与该线状部142a连接的板状部142b构成。
线状部142a,从螺旋部141的端部141b向第4绝缘层16的边16a延伸,到达板状部142b。
引出电极143,在与引出电极142相对的位置上,由沿第4绝缘层16的边16b形成的板状部143b、和为了连接板状部143b与接触孔162而延伸的线状部143a构成。
线状部143a,从板状部143b向螺旋部141延伸,形成围绕螺旋部141,并到达接触孔162。
接触孔161和接触孔162连接在连接导体183的两端。另外,连接导体183,形成为从螺旋部141的内侧跨越至外侧。而且,由于接触孔162形成在从螺旋部141的最外周部分离开的位置,因此,可避免在引出电极142和引出电极143之间(螺旋部141的输入部和输出部)的寄生电容的发生。
第4导体层18的螺旋部181,以形成在与接触孔163相接触的位置上的端部181a为内侧的端部(另一端),形成为向外侧描绘矩形的螺线,以端部181b为外侧的端部(一端)。
引出电极182,由与作为螺旋部181的外侧的端部(一端)的端部181b连接的线状部182a、和与该线状部182a连接的板状部182b构成。
线状部182a,从螺旋部181的端部181b向第4绝缘层16的边16a延伸,到达板状部182b。
引出电极144,在与引出电极182(147)相对的位置上,由沿第4绝缘层16的边16b形成的板状部144b、和为了连接板状部144b和接触孔163而延伸的线状部144a构成。
线状部144a,从板状部144b向螺旋部181延伸,形成围绕螺旋部181并沿第4绝缘层16的边16c伸出。然后,从边16c的大致中间位置进行弯曲,到达接触孔163。
接触孔163,连接于螺旋部181的内侧的端部(另一端)和线状部144a。因此,使螺旋部181和引出电极144接触而电连接。
引出电极144的线状部144a,由于形成在从螺旋部181的最外周部分离开的位置上,因此,可避免在引出电极182和引出电极144之间(螺旋部181的输入部和输出部)的寄生电容的发生。
如本实施方式,在使两个螺旋部61和螺旋部101夹持第2绝缘层8而形成时,与形成为使两个螺旋部相互的卷绕部分相邻的情况相比,可确保线间的耐压性。对于螺旋部141、螺旋部181和第4绝缘层16也相同。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由于使两个螺旋部61和螺旋部101配置为从层叠方向观察具有相互重叠的区域,因此,共模特性优异。另外,在使两个螺旋部61和螺旋部101配置为从层叠方向观察相互重叠二分之一以上时,可进一步提高共模特性。对于螺旋部141、螺旋部181和第4绝缘层16也相同。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所谓4线型共模滤波器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是分别连接中心附近的引出电极62和66、引出电极63和69、引出电极142和146、引出电极143和148、引出电极185和186、引出电极188和189,而作为3线的。
第3实施方式参照图8,对作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共模滤波器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共模滤波器,在第1实施方式的共模滤波器CF中,代替第1导体层5、第2绝缘层7、第2导体层9,设置有如图8所示的第1导体层205、第2绝缘层207、第2导体层209。
第1导体层205,形成在第1绝缘层3(参照图2)之上。第1导体层205,如图8(a)所示,具有螺旋部(第2螺旋部)251、引出电极252、引出电极253(第2引出电极)、引出电极254、引出电极255、连接导体256。引出电极252、253,配置在第1绝缘层3的一边侧,引出电极254、255,配置在与引出电极252、253所临近的第1绝缘层3的一边相对的边侧。
螺旋部251,在第1绝缘层3所沿着的平面上,按照描绘具有矩形的螺线而形成。螺旋部251,具有向引出电极254、255侧,弯曲成大致矩形形状的弯曲部分251a(第2弯曲部分)。从螺旋部251的外侧的端部(一端)延伸出引出电极253。螺旋部251的内侧的端部(另一端),延伸至弯曲部分251a的区域,并与连接部257连接。
连接导体256,形成在螺旋部251的内侧区域中的弯曲部分251a附近位置上。在连接导体256的两端,分别连接有连接部258、259。
第2绝缘层207,形成在第1导体层205之上。在第2绝缘层207中,如图8(b)所示,形成有接触孔271、272、273。接触孔271,形成在可看穿至连接部257的位置上;接触孔272,形成在可看穿至连接部258的位置上;接触孔273,形成在可看穿至连接部259的位置上。
第2导体层209,形成在第2绝缘层207之上。第2导体层209,如图8(c)所示,具有螺旋部(第1螺旋部)291、引出电极292(第1引出电极)、引出电极293、引出电极294(第4引出电极)、引出电极295(第3引出电极)。引出电极292、293,配置在第2绝缘层207的一边侧(与引出电极252、253相对应的一侧);引出电极294、295,形成在与引出电极292、293所临近的第2绝缘层207的一边相对的边侧(与引出电极254、255相对应的侧)。
螺旋部291,在第2绝缘层207所沿着的平面上,按照描绘具有矩形形状的螺线而形成。螺旋部291,在与螺旋部251的弯曲部分251a相对应的位置上,具有向螺旋部291的中心侧弯曲成大致矩形形状的弯曲部分291a(第1弯曲部分)。引出电极292从螺旋部291的外侧的端部(一端)延伸出。螺旋部291的内侧的端部(另一端),延伸至弯曲部分291a的区域,并与形成在与接触孔273相对应的位置上的连接部296连接。
引出电极294,由沿第2绝缘层207的一边形成的板状部294b、和为了与形成在与板状部294b和接触孔271相对应的位置上的连接部297进行连接而延伸的线状部294a构成。
引出电极295,由沿第2绝缘层207的一边形成的板状部295b、和为了与形成在与板状部295b和接触孔272相对应的位置上的连接部298进行连接而延伸的线状部295a构成。
下面,参照附图9,对第1导体层205和第2导体层209进行说明。图9为本实施方式的层构造体LS的平面图,是表示去掉第3绝缘层11(参照图2)的状态的图。
第1导体层205的螺旋部251中的弯曲部分251a以外的区域,和第2导体层209的螺旋部291中的弯曲部分291a以外的区域,从层构造体LS的层叠方向观察相互重叠。也就是说,使螺旋部251、291之间不重叠的区域为最小限度,而形成线圈导体图案。由此,因为共模滤波器的磁性耦合提高,所以,传送信号的差分方式(differential mode)(正常方式(normal mode))的阻抗降低。其结果是,可减小信号传送中的损失,可进行良好的信号传送。
另外,从层叠方向观看时,弯曲部分251a、291a形成有大致四方形部,在与其四方形部的内侧区域相对应的区域上,配置有用于连接第1导体层205和第2导体层209的接触孔271、272。另外,连接导体256,形成为跨越弯曲部分291a。因此,可利用弯曲部分251a、291a,使空间效率良好地形成引出电极252~255以及连接导体256和引出电极292~295。
而且,使螺旋部251、291,形成为2个线圈的导体长度相等。在此情况下,螺旋部251、291的电感值(inductance)以及阻抗值也相等。另外,各线圈的线间的线路长度之差变小。由此,因为各线的电阻的差减小,因此,可充分抑制,对利用共模滤波器的接受端检测出的信号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根据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与第1和第2实施方式相同,可避免螺旋部的输入部和输出部之间的寄生电容的发生,同时,可确保螺旋部的线间耐压性。
另外,由于可确保优异的磁耦合,同时,可使2个线圈的阻抗差变小,因此,其结果是,进一步提高共模滤波器的共模特性成为可能。
而且,本实施方式是将第1实施方式的共模滤波器CF变形的实施方式,但是,显而易见,也可适用于如第2实施方式的,所谓4线型的共模滤波器。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在一个导体层中仅设置一个螺旋部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形成为,在一个导体层中具有多个螺旋部的所谓矩阵型的共模滤波器。
例如,根据参照图1~3进行说明的共模滤波器CF,以其原位置关系设置多组第1导体层5的螺旋部51、引出电极52、引出电极53、引出电极54、引出电极55。在第2导体层9中,与在第1导体层5中设置的多个组相对应,以其原位置关系设置多组螺旋部91、连接导体93、引出电极92、引出电极94、引出电极95、引出电极96。对于参照图4~7进行说明的共模滤波器CF2也相同。
权利要求
1.一种共模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是具备第1导体层、第2导体层和绝缘层的共模滤波器,所述第1导体层具有按照描绘螺线的方式形成的第1螺旋部,和从该第1螺旋部的一端延伸出的第1引出电极,所述第2导体层具有按照描绘螺线的方式形成的第2螺旋部,和从该第2螺旋部的一端延伸出的第2引出电极,所述绝缘层配置在所述第1导体层和所述第2导体层之间;在所述第1导体层中,形成有第3引出电极和第4引出电极;在所述第2导体层中,形成有连接所述第3引出电极和所述第1螺旋部的另一端的连接导体;通过形成在所述绝缘层上的接触孔,所述第4引出电极与所述第2螺旋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3引出电极与所述连接导体的一端连接,所述连接导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1螺旋部的另一端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模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导体层和所述第2导体层,分别具有相互重叠的区域。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共模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螺旋部,具有向所述第1螺旋部的中心侧弯曲的第1弯曲部分;所述第2螺旋部,在与所述第1弯曲部分相对应的位置上,具有向所述第2螺旋部的中心的相反侧弯曲的第2弯曲部分;所述第1螺旋部中的所述第1弯曲部分以外的区域与所述第2螺旋部中的所述第2弯曲部分以外的区域相互重叠。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共模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第1螺旋部的导体的长度与形成所述第2螺旋部的导体的长度实质上相同。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共模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导体层和所述第2导体层中,分别形成有多个所述第1螺旋部、所述第1引出电极、所述第2螺旋部、所述第2引出电极、所述第3引出电极、所述第4引出电极、以及所述连接导体。
6.如权利要求1~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共模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具备第3导体层、第4导体层和第3绝缘层,所述第3导体层,配置为在其与所述第2导体层之间夹持有第2绝缘层,并具有按照描绘螺线的方式形成的第3螺旋部以及从该第3螺旋部的一端延伸出的第5引出电极;所述第4导体层,具有按照描绘螺线的方式形成的第4螺旋部以及从该第4螺旋部的一端延伸出的第6引出电极;和所述第3绝缘层配置在所述第3导体层和所述第4导体层之间;在所述第4导体层上,形成有第7引出电极和第8引出电极;在所述第4导体层上,形成有连接所述第7引出电极和所述第3螺旋部的另一端的第2连接导体;通过形成在所述第3绝缘层上的接触孔,所述第8引出电极与所述第4螺旋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7引出电极与所述第2连接导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2连接导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3螺旋部的另一端连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制造工艺简单,不发生寄生电容和线间耐压性等问题的共模滤波器。该共模滤波器CF具有,包括螺旋部51和从该螺旋部51的一端延伸出的引出电极52的第1导体层5,包括螺旋部91和从该螺旋部91的一端延伸出的引出电极92的第2导体层9,配置在第1导体层5和第2导体层9之间的绝缘层7;其中,在第1导体层5中形成有引出电极53和引出电极54,在第2导体层9中形成有连接引出电极53和螺旋部51的另一端的连接导体93;通过形成在绝缘层7中的接触孔71~73,引出电极54与螺旋部91的另一端连接,引出电极53与连接导体93的一端连接,连接导体93的另一端与螺旋部51的另一端连接。
文档编号H01F30/00GK1929052SQ20061012656
公开日2007年3月14日 申请日期2006年8月28日 优先权日2005年8月26日
发明者伊藤知一, 奥村武史 申请人:Tdk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