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温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20555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恒温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控制陶瓷加热器的加热温度的恒温器。
背景技术
过去已提出采用陶瓷基片作为恒温器的绝缘支持件的双金属片热敏开关(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图1A是示出这种采用传统的陶瓷基片作为恒温器的绝缘支持件的双金属片热敏开关的示例的侧视图,图1B是图1A中所示的双金属片热敏开关的平面图,而图1C是图1A中所示的双金属片热敏开关的底视图。
该双金属片热敏开关包括由氧化铝陶瓷制成的薄矩形支持件1,如图1A、图1B和图1C所示。在支持件1的中心形成有槽2,底面1a的纵向的两端都被金属化。
在支持件1的两个金属化的纵向端上分别固定有端子焊片(terminaltab)3和4。
端子焊片3和4在一端具有焊孔5,另一端分成叉状形式的三个部分,按如下方式形成在叉的两侧的一对突出6以及在中间的突出7即,使它们处于不同水平面。位于较低水平面的该对突出6接合到支持件1的底面1a的金属化端,位于较高水平面的突出7简单连接到支持件1的上表面。
接触弹簧8在近似中心处具有孔11,孔11中插入有塑料销12。销12的帽13卡在接触弹簧8的顶面处,销12的下部的杆尖穿透设置在双金属片15的中心的孔14和支持件1的槽2。
双金属片15位于支持件1与接触弹簧8之间。销12的位于接触弹簧8与双金属片15之间的束套16用作间隔件并在接触弹簧8与双金属片15之间产生绝热效果。
在支持件1的底面1a上放置有薄膜电阻17。薄膜电阻17经由导电带18电连接到端子焊片3和4。
当双金属片响应于高于开关温度的温度而沿相反方向弯曲并抬起接触弹簧8时,电流仅流经薄膜电阻17,因此加热了支持件1,并且双金属片15通过支持件1而被加热。这防止双金属片15回移到其使开关闭合的初始位置。
如上所述,因为销12的束套16用作间隔件并在接触弹簧8与双金属簧片15之间产生绝热效果,所以双金属片15几乎不受接触弹簧8中产生的焦耳热的影响。
在专利文献1中的技术中,假设将使双金属片热敏开关工作的热源(在下文中称为恒温器)设置在外部,或者换言之,假设双金属片热敏开关自身被用作恒温器并具有用于感测外部热空气的结构。
然而,当将具有诸如专利文献1中的结构的恒温器用于对安装到烫发器或其他这种装置中的热片型加热器进行温度控制的目的,或者用于通过防止过热来保护热片型加热器的目的时,热感测会由于热响应性低而不正常工作,因而会导致安全问题。
恒温器也可能由大量的部件构成,这些部件为了彼此接合而需要进行许多焊接和焊联操作,并且该复杂结构可能需要许多时间和人力来进行装配。
专利文献1特表昭63-501833号公报发明内容鉴于传统技术中的以上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廉价且易于装配的恒温器,该恒温器由最少数量的部件组成并且表现出良好的热检测响应,在将其用在热片型加热器中时尤其如此。
本发明的恒温器具有在绝缘片上的固定接触部和在面对所述固定接触点的位置处具有移动接触点的可移动片。所述可移动片响应于在规定温度逆转的双金属片通过逆转来使连接到所述固定接触点和所述移动接触点的外部电路切断和闭合。所述可移动片包括作为一个单元的以下部件弹性部,用于以规定的接触力将所述移动接触点压到所述固定接触点上;固定部,其设置在与所述弹性部串联连接的固定片中,用于将所述可移动片固定在所述绝缘片上;支持部,用于支持所述双金属片;以及端子部,用于连接所述外部电路。
在所述恒温器中,所述绝缘片例如可以包括陶瓷片绝缘体,并且所述固定部例如可以包括两个具有U形弹性性质的钩,所述两个钩通过弯曲分别从所述固定片的两侧延伸的部分而形成。此外,所述移动接触点例如可以设置在所述弹性部的末端上,所述弹性部例如可以通过将与所述固定片串联连接的根部弯曲成U形来形成,并且所述双金属片例如可以布置在所述弹性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
在所述恒温器中,所述支持部例如可以通过以直角弯曲所述固定片的各后延伸部而形成为销形,并且所述支持部可以通过插通设置在所述双金属片的中心的孔来支持所述双金属片。可以将所述支持部形成为当所述移动接触点与所述固定接触点相接触时,所述销形的末端从设置在所述双金属片上的所述孔向外伸出。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支持部通过在所述销形的中心处沿所述支持部的纵向以至少15度的弯曲角度进行弯曲而形成。
在所述恒温器中,所述支持部例如可以由至少两个爪部(nail point)及所述弹性部的所述根部而形成在所述固定片上的至少三个点处,所述至少两个爪部通过竖立所述固定片的一部分而形成。这些支持部随后将从侧表面支持所述双金属片,并且可以将所述爪部的末端形成为在所述移动接触点与所述固定接触点之间的接触解除时,该末端位于高于所述弹性部的位置。此外,所述端子部可以经由设置在所述绝缘片的端子部中的孔与所述绝缘片固定在一起。
此外,在所述恒温器中,所述绝缘片例如可以是陶瓷基片型加热器的陶瓷基片,并且所述可移动片的所述端子部通过电连接到结合到所述加热器中的电极中的一个并固定在所述陶瓷基片上而可以与所述加热器串联连接,并且可以调节所述加热器的加热温度。
在以上的任一恒温器结构中,所述可移动片例如可以包括作为所述弹性部的一部分的舌片状部(blade point),该舌片状部用于将所述双金属片压到所述绝缘片的表面上。


示出了采用传统陶瓷基片作为恒温器的绝缘支持件的双金属片热敏开关的示例的侧视图;[图1B]图1A中所示的双金属片热敏开关的平面图;[图1C]图1A中所示的双金属片热敏开关的底视图;[图2]构成第一实施例的恒温器的可移动片的展开平面图;[图3A]第一实施例中的陶瓷基片加热器的平面图;[图3B]图3A中所示的陶瓷基片加热器的侧视图;[图3C]图3B中用圆圈b指定的部分的放大图;[图4]示出了印刷在陶瓷基片型加热器内部的加热器电路的示意图;[图5A]以将可移动片结合到陶瓷基片型加热器中并将双金属片布置在弹性部与固定片之间的方式完成的第一实施例的恒温器的底视图;[图5B]图5A中所示的恒温器的平面图;[图5C]图5B的侧剖面图;[图5D]图5B的侧剖面图;[图6A]示出了构成第二实施例的恒温器的可移动片的支持部的结构的平面图;[图6B]图6A的侧剖面图;[图6C]图6A的侧剖面图;[图7A]示出了构成第三实施例的恒温器的可移动片的支持部的结构的平面图;[图7B]侧剖面图;[图8A]示出了构成第四实施例中的恒温器的可移动片的支持部的结构的平面图;[图8B]图8A的侧视图;[图8C]图8A的侧视图; 示出了构成第五实施例中的恒温器的可移动片的固定部和支持部的结构的平面图;[图9B]图9A的侧视图;以及[图9C]图9A的侧视图。
标号说明1支持件1a底面2槽3、4端子焊片5焊孔6突出对7中心突出8接触弹簧9移动接触点10固定接触点11孔12塑料销13销帽14孔15双金属片16束套17薄膜电阻18导电带20可移动片21移动接触点22弹性部23固定片24(24-1、24-2)固定部
25支持部26端子部27椭圆形凸起28矩形凸起29支持部用的圆孔31、32(32-1、32-2)、33、34、35折曲部36阶状部37陶瓷基片型加热器38上陶瓷片39下陶瓷片41粘合剂42连接用孔43连接操作用孔44背面45布线46电极47引线48布线49电极R1主加热器电路R2双金属片保持电路51固定接触点52焊料53、54布线55电极56引线57引线覆层58恒温器59双金属片
61恒温器62延伸部63爪部64双金属片65(65-1、65-2)外部连接用端子66铆钉(或金属圈)67恒温器68舌片状部70恒温器71绝缘片72把持部73保持部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图2是构成第一实施例的恒温器的可移动片的展开平面图。可移动片20包括位于面对设置在稍后说明的绝缘片上的固定接触点的位置的移动接触点21,该可移动片20被以特定温度逆转的双金属片驱动,从而用于切断和闭合稍后描述的连接到所述固定接触点和移动接触点21的外部电路的恒温器。
如图2所示,可移动片20包括作为一个单元的以下部件在其端部具有移动接触点21的弹性部22,形成在与弹性部22串联连接的固定片23上的固定部24(24-1、24-2),支持部25以及端子部26。
应注意的是,因为图2是展开图,所以上述各部都是以展开形式示出的;但是这些部被命名为与装配后的部相同的名称。
可以通过利用压具对单一弹性材料进行冲压并使其弯曲而进行加工,来从该单一弹性材料获得可移动片20。
例如,可以将可移动片20的弹性部22形成为当通过焊接或铆接将移动接触点21附连于弹性部22的端部并使弹性部22弯曲成U形时,弹性部22具有使附连于其端部的移动接触点21以特定接触力与稍后说明的固定接触点相接触的偏向力。
固定部24形成用于将可移动片20固定在稍后说明的绝缘片上的固定部。支持部25支持稍后说明的双金属片。在本实施例中,端子部26连接到稍后说明的用于加热绝缘片的外部电源电路。
对于图2中所示的展开图中的可移动片20,首先如上所述通过焊接或铆接将移动接触点21附连于弹性部22的端部,接着从背面(图的反面)推压出椭圆形凸起27,并且椭圆形凸起27形成在移动接触点21下方的位置处。此外,通过在设置有距与固定片23串联连接的根部的规定间隔的位置处从背面进行推压,从而形成矩形凸起28。
此外,例如通过在弹性部22的中心冲出孔来制造圆的支持部用孔29。应注意的是,支持部用孔29不限于圆孔;它可以是椭圆形的孔。
在以下两个部位处以近似直角将弹性部22凹折(valley-fold)在折曲部31处根部与固定片23串联连接的部位,及紧接在矩形凸起28下方的部位。换言之,通过按以下方式弯曲弹性部22来形成弹性部22使从固定片到延伸部的根部的剖面成为U形(确切地说,折曲部是有角的U形)。
结果,将弹性部22布置成跨过间隔a面对固定片23。如稍后所述的,在弹性部22与固定片23之间布置有双金属片。
在弯曲弹性部22之前,在固定片23中,分别在两个折曲部32(32-1、32-2)处凸折后部两侧的延伸部分(即,固定部24(24-1、24-2)),从而在这两个部位处形成具有弹性性质的U形钩(确切地说,是具有向上的开口的有角的U形)。
通过滑动法将本实施例中的陶瓷基片型加热器的陶瓷基片(在下文中称为绝缘片)插在形成在上述两个部位处的具有弹性性质的钩形的固定部24(24-1、24-2)之间,并且以可移动片20将绝缘片保持在图2中的纸背面的固定部24处的状态,将可移动片20安装到该绝缘片中。如稍后所述,通过焊接等将端子部连接到陶瓷基片型加热器的一个端子,从而将可移动片20固定在绝缘片(陶瓷基片型加热器的陶瓷基片)上。
应注意的是,还可以如下将可移动片20固定在绝缘片上首先弯曲固定部24以形成L形并将固定片23安装在绝缘片上,然后将L形的端部进一步弯曲到绝缘片的背面(而不是一开始就通过使定位点24弯曲成形成U形来形成具有弹性性质的钩)。
可以采用限位器的形式,其中,在绝缘片上与固定部相对应的部位处制成凹口,从而使支持部啮合到该凹口并固定在该凹口上。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固定片23中,形成在后延伸部分处的支持部25在折曲部33处被凹折并形成为销形。形成为销形的支持部25通过穿过设置在附装在弹性部22与固定片23之间的双金属片的中心的孔来支持该双金属片。
为了提高硬度,例如可以在中心33-1处沿纵向弯曲销形支持部25,并且整个结构可以呈肋形。
在此情况下,优选的是,弯曲角度为至少15度,并且在此情况下,其剖面应为V形或U形。结果,强度提高到大于简单弯曲的平片,并且可以实现对双金属片的稳定支持。
销形支持部25的末端被形成为当移动接触点21与稍后说明的固定接触点相接触时,销形支持部25的末端从设置在双金属片上的孔向外伸出。设置在双金属片上的该孔可以是圆形的,或者可以是椭圆形或多边形的;在附图中没有将其表示为任何具体的优选形状。
应注意的是,设置形成在弹性部22的中心的圆的支持部用孔29,是为了保护弹性部22不受从双金属片的孔向外伸出的销形支持部25的末端的影响。
从固定片23的一侧延伸地并与弹性部22平行地形成固定片23的端子部26,并且该端子部26形成在接近延伸部的中心的两个折曲部34和35处。通过在折曲部34处平缓地进行凸折并在折曲部35处平缓地进行凹折而在折曲部34与35之间形成阶状部36。
端子部26的距阶状部36的末端连接到稍后说明的外部电路(即,陶瓷基片型加热器)的一个端子。
图3A是本实施例中的陶瓷基片加热器的平面图,图3B是其侧视图,图3C是图3B中用圆圈b指定的点的放大图。
图4是示出印刷在陶瓷基片型加热器内部的加热器电路的示意图。应注意的是,在图4中,用与图2、图3A、图3B和图3C相同的标号来表示具有与图2、图3A、图3B和图3C中的部件功能相同的部件。
图3A、图3B、图3C和图4中所示的陶瓷基片型加热器37是例如在烫发器中使用的热片型加热器,并且作为示例,图3A中沿纵向的尺寸c是70mm,并且作为示例,沿宽度方向的尺寸d是15mm。
如图3A、图3B和图3C所示,在陶瓷基片加热器37中,通过粘合剂41粘合上陶瓷片38和下陶瓷片39。上陶瓷片38具有小的连接用孔42,该连接用孔42形成在从顶端(图中的上端)向下1/4的位置处,下陶瓷片39具有位于与连接用孔42相对的位置处的大的连接操作用孔43。
在上陶瓷片38的与粘合剂41相接触的背面44上,通过印刷形成有两个加热器电路,即主加热器电路R1和双金属片保持电路R2,如图4所示。
主加热器电路R1形成在图3A中被指定为范围e的部分中,双金属片保持电路R2形成在图3A中被指定为范围f的部分中。主加热器电路R1的电阻值R1与双金属片保持电路R2的电阻值R2之间的关系为“R1<<R2”。
主加热器电路R1的一个端子经由线45连接到电极46,并且例如通过焊接将引线47连接到电极46。主加热器电路R1的另一端子经由布线48连接到电极49,并且电极49连接到固定接触点51。该连接是经由图3A和图3C中所示的连接操作用孔43来进行的。通过该连接操作,例如由焊料52将固定接触点51经由连接用孔42连接到电极49。
另一方面,双金属片保持电路R2的一个端子经由布线53连接到电极49,另一端子经由布线54连接到电极55。例如通过焊接将引线56连接到电极55。
通过铆接或焊接将固定片23的端子部26连接到引线56并固定在引线56上。
此外,如图3A和3B所示,本实施例的引线47和56在除了自由端子部分和连接到电极46和55的部分之外的所有部分上都涂覆有引线覆层57。
应注意的是,陶瓷基片型加热器37具有加热部,该加热部是通过印刷或其他这种方法将图4中所示的内部导体图案形成在用作绝缘片的两个陶瓷片(上陶瓷片38和下陶瓷片39)中的至少一个上而获得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传导外部电源的端子部用作加热器的端子部。
根据本实施例,在内部加热器电路单元中,将独立于主加热器电路R1的双金属片保持电路R2设置在可移动片的端子部26与固定接触点51之间,或者换言之,该双金属片保持电路R2与被恒温器切断的部分并联;但是并不限于这种结构。
作为代替的是,当构造在烫发器或其他这种装置中使用的热片型加热器恒温器时,仅需要主加热器电路R1。
然而,为了构造如图4所示的通用热片加热器恒温器,如果设置两个加热器电路(主加热器电路R1和双金属片保持电路R2),则在与恒温器并联的双金属片保持电路R2通过恒温器的操作而被切断之后,向双金属片保持电路R2施加电压。此时发热,因而可以保持恒温器中的双金属片中的热。
结果,一旦恒温器开始操作,只要双金属片保持电路R2连接到电源,该双金属片保持电路R2就保持对双金属片进行加热,从而可以保持断电状态。
此外,根据其用途,可能的结构是通过降低双金属片的回移温度,双金属片不在室温发生回移。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吹冷空气将双金属片冷却到回移温度(其是室温或更低),可以强迫双金属片回移。
图5A是本实施例的恒温器的底视图,其中,在如图2中所说明地形成的可移动片20被结合到图3A、图3B和图3C中所示的陶瓷基片型加热器37中,并且将双金属片布置在弹性部22与固定片23之间;图5B示出了平面图,图5C和图5D示出了侧剖面图。
应注意的是,在图5A、图5B、图5C和图5D中,除了如图5A所示的主加热器电路R1的上端部分之外,省略对图3A中所示的其中布置有主加热器电路R1的范围e的大部分的描述。在图5A、图5B、图5C和图5D中,用与图2至图4中相同的标号表示与图2至图4中的结构中相同的部件。
如图5A和图5B所示,形成在固定片23上的固定部24(24-1、24-2)通过从顶部和底部夹住用作片绝缘体的上陶瓷片38和下陶瓷片39而将可移动片20固定在陶瓷基片型加热器37上。
本实施例的恒温器58在弹性部22与固定片23之间具有近似圆形的双金属片59。当感测到温度为规定温度(室温或更低)时,双金属片59自图5B的图的正面凸翘曲。图5C示出了这种状态。
例如在烫发器的情况下,将所述规定温度限定为不会烧焦头发的高温。
在该规定温度或以下,双金属片59向弹性部22侧凸翘曲,如图5C所示,并且在此状态下,双金属片59的上环绕部分与可移动片20的固定片23相接触,下环绕部分与陶瓷基片型加热器37的上陶瓷片38相接触。
此外,双金属片59被构造成在此状态下,双金属片59位于近似圆形的环绕部分离开弹性部22的位置。
结果,由于弹性部22的弹性性质,而使设置在弹性部22的末端的移动接触点21偏向陶瓷基片型加热器37的方向,并且利用压力将移动接触点21连接到图3C中所示的形成在上陶瓷片38上的固定接触点51。
换言之,在本实施例的恒温器58中,移动接触点21和固定接触点51在规定温度或以下相接触,由于如在图4中所说明的“R1<<R2”的关系,因此从外部电源经由引线47和56提供给陶瓷基片型加热器37的电流仅非常少量地流入图4中所示的双金属片保持电路R2,而经由移动接触点21和固定接触点51流入主加热器电路R1。结果,主加热器电路R1发热。换言之,陶瓷基片型加热器37发热。
例如用具有弹性性质和良好导热性的铁片来构造可移动片20,因此双金属片59具有陶瓷基片型加热器37所产生的经由固定片23直接且迅速传导的热。
当双金属片59感测到的温度超过规定温度时,双金属片59弯向相反方向,相对于图5B中的图的正面变凹。图5D示出了这种状态。
在图5D中,通过矩形凸起28使双金属片59的上端销接到固定片23上。因此,相对于弹性部22变凹的双金属片59在背面的凹陷(底视图中的凸起)的中心附近与固定片23相接触,并且整个双金属片将接触点用作支持部而凹翘曲。
结果,位于由矩形凸起28进行的销接的相对于图5B中的双金属片59的支持部的相对侧的下端向弹性片22侧弹出并与弹性部22的椭圆形凸起27相接触,并且还沿弹性片22的方向推出凸起27。结果,移动接触点21和固定接触点51的电源开关被断开。
在图4中,当移动接触点21与固定接触点51没有接触时,在从外部电源经由引线47和56提供给陶瓷基片型加热器37的电流中,由于如上所说明的“R1<<R2”的关系,因此布线53与54之间的分压远高于布线48与45之间的分压。结果,主加热器电路R1中的电流消耗降低,而降低的量被双金属片保持电路R2消耗掉。换言之,双金属片保持电路R2发热。
因此,双金属片59通过上陶瓷片38和固定片23而被加热。结果,可以对双金属片59到使包括移动接触点21和固定接触点51的电源开关闭合的位置的回移进行控制,并且保持双金属片59的凹翘曲状态,直到能够满足特定条件为止。
<实施例2>
图6A是示出构成第二实施例的恒温器的可移动片的支持部的结构的平面图,图6B和图6C是其侧剖面图。应注意的是,在下面的描述中,对于在第二实施例中需要进行说明的部分,用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标号表示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部件,而对于在第二实施例中不需要进行说明的部分,省略标号的表示及说明。
如图6A、图6B和图6C所示,本实施例的恒温器61不包括第一实施例中所示的用于对双金属片进行定位并支持双金属片的支持部25,而替代支持部25的是,使固定片23的后延伸端,并在至少两个部位处形成通过竖立延伸部62的两端而形成的爪部63。
本实施例的双金属片64由两个爪部63及矩形凸起28来定位和支持。爪部63的末端被形成为当移动接触点21与固定接触点51(在该图中未示出)之间的接触解除时,即,当弹性部22位于距固定片23最远时,爪部63的末端位于高于可移动片23的弹性部22的位置。
结果,布置在弹性部22与固定片23之间的双金属片64被爪部63支持住,任何时候都不会下落。
如上所述,双金属片的支持部可以在不在双金属片中制造孔的情况下,采用以下结构的形式以在至少三个点处支持双金属片的侧表面该结构包括位于弹性部22的根部的U形弯曲的内部,以及固定片23的延伸部被以直角竖立的部分。
应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双金属片63、弹性部62和移动接触点21的功能和效果分别与在图5A至图5D中说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双金属片59、弹性部22和移动接触点21的功能和效果相同。
<实施例3>
图7A是示出构成第三实施例的恒温器的可移动片的支持部的结构的平面图,图7B是其侧剖面图。
应注意的是,同样在下面对本实施例的描述中,对于对第三实施例来说需要进行说明的部分,用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标号表示与以上说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部件,而对于对第三实施例来说不需要进行说明的部分,省略标号的表示及说明。
如图7A和图7B所示的本实施例中的恒温器64具有以下结构在该结构中,第一实施例中所示的引线47和56未从陶瓷基片型加热器中引出。
在这种情况下,在绝缘片上形成孔,并且用铆钉(或金属圈)66或其他这种紧固件铆接并固定固定片23的端子部26和两个外部连接用端子65(65-1、65-2)中的任一个(在图7A中选择了65-1)。
应注意的是,该结构除了以下结构之外与图5A和图5B中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相同两个外部连接用端子65(65-1、65-2)以及将端子部26与外部连接用端子65中的一个进行铆接和固定的铆钉(或金属圈)66,并且双金属片59、弹性部22和移动接触点21的功能和效果也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
<实施例4>
图8A是示出构成第四实施例中的恒温器的可移动片的支持部的结构的平面图,图8B和图8C是其侧视图。应注意的是,本实施例具有可以作为图6A至图6C中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恒温器的结构的变型例的结构。因此,在下面的描述中,对于除需要进行说明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应参考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并且省略其标号及说明。
在本实施例的恒温器67中,如图8A至图8C所示,通过沿弹性部22的纵向剪取从弹性部22的根部到与双金属片64的中心相对应的位置的中心部分,制造出舌片状部68。
结果,在室温下,由舌片状部68压住双金属片64的相对于该图的正面(即,相对于舌片状部68侧)凸起的中心部分,因此,双金属片64的环绕部分可以与加热器表面不太松地相接触。
作为上述处理的结果,确保了到双金属片64的导热性,因而双金属片64可以有效地感测到加热器表面上的热。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双金属片响应。
<实施例5>
图9A是示出构成第五实施例中的恒温器的可移动片的固定部和支持部的结构的平面图,图9B和图9C是其侧视图。应注意的是,在下面对本实施例的描述中,用相同的标号表示与上述第一至第三实施例中的部件相同的部件,并且对于不需要进行说明的部分,省略标号的表示及说明。
如图9A至图9C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恒温器70中,将用于把固定片23固定到绝缘片71的固定部24的形状形成为其沿纵向的侧表面连同绝缘片71的侧表面比第一至第三实施例的情况中更长。
本实施例的双金属片64不是如第一至第三实施例中的恒温器58、61或64的情况那样,通过与诸如上陶瓷片38的绝缘片(图9A中的绝缘片71)或固定片23相接触而保持在绝缘片与弹性部之间;而在本实施例中,将双金属片64安装在弹性部22上,并由弹性部22和固定片23来保持。
换言之,在弹性部22的根部处及末端处的移动接触点21附近,弹性部22通过把持部72抓住双金属片64的顶部和底部,该把持部72通过切割并使其弯曲成直立而形成为钩形,并且固定片23通过保持部73保持双金属片64的侧面,该保持部73通过将其切割成在固定片23的两侧直立而形成为屏形。
在这种情况下,在规定温度或以下,双金属片64相对于图的正面凸起,并将弹性部22的末端的移动接触点21压到形成在绝缘片71侧的固定接触点上。当温度超过规定温度时,因为双金属片64以弹性部22的根部处的把持部72为支持部逆转成相对于图的正面的凹陷形状,所以弹性部22的末端弹起并且移动接触点21离开固定接触点,因而两条引线56之间的导电电路被切断。
在本实施例的恒温器70中,绝缘片71可以是简单的绝缘片,而不必是陶瓷基片型加热器。当其为简单的绝缘片时,将双金属片64构造成响应于环境温度(例如,空气温度是否高)而进行工作。
在任一情况下,如第一至第五实施例所示,本发明的恒温器都具有形成为一体的固定片和弹性部,并且其进一步与对绝缘片的保持器以及双金属片的把持部和保持部相结合。该结构极其简单,因此可以提供小、轻且廉价的恒温器。
并且,可以使在将恒温器装配在绝缘片上时的部件最少,因此,可以提供廉价的恒温器。
还可对各加热器安装恒温器。此外,可以使各恒温器与作为基板型发热器的具有绝缘片的热片热源兼容,因此,可以提供结构简单、易于装配并可以迅速检测到热的恒温器。
由于这种提供迅速热检测的能力,本发明还可以有助于提高安全性。
因为设置了作为包括移动接触点的可移动片的一部分的舌片状部(其将双金属片压到加热器表面上),所以可以提供在检测加热器中的热时具有良好响应的恒温器,从而有助于提高安全性。
权利要求
1.一种恒温器,该恒温器具有在绝缘片上的固定接触点和在面对所述固定接触点的位置处具有移动接触点的可移动片,并且通过利用在规定温度下逆转的双金属片驱动所述可移动片,来接通/切断连接到所述固定接触点和所述移动接触点的外部电路,其中,所述可移动片包括作为一个单元的以下部件弹性部,用于以规定的接触力将所述移动接触点压在所述固定接触点上;固定部,其设置在与所述弹性部串联连接的固定片中,用于将所述可移动片固定在所述绝缘片上;支持部,用于支持所述双金属片;以及端子部,用于连接所述外部电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温器,其中所述移动接触点设置在所述弹性部的末端上,所述弹性部通过将与所述固定片串联连接的根部弯曲成U形而形成,并且所述双金属片布置在所述弹性部与所述固定片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温器,其中所述绝缘片包括陶瓷片绝缘体,并且所述固定部包括两个具有U形弹性性质的钩,所述两个钩通过弯曲分别从所述固定片的两侧延伸的部分而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温器,其中所述支持部通过按直角弯曲所述固定片的各后延伸部分而形成为销形,所述支持部通过插通设置在所述双金属片的中心的孔来支持所述双金属片,并且将所述支持部形成为当所述移动接触点与所述固定接触点相接触时,所述销形支持部的末端从设置在所述双金属片上的所述孔向外伸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恒温器,其中所述支持部通过在所述销形的中心处沿纵向以至少15度的弯曲角度进行弯曲而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温器,其中所述支持部形成在所述固定片上的至少三个部位处,并且从侧表面支持所述双金属片,所述至少三个部位包括作为通过竖立所述固定片的一部分而形成的爪部的至少两个部位,以及所述弹性部的所述根部,并且将所述爪部的末端形成为在所述移动接触点与所述固定接触点之间的接触解除时,该末端位于高于所述弹性部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温器,其中所述端子部经由设置在所述绝缘片的端子部中的孔与所述绝缘片固定在一起。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温器,其中所述绝缘片是陶瓷基片型加热器的陶瓷基片,并且所述可移动片的所述端子部通过电连接到结合到所述加热器中的电极中的一个并固定在所述陶瓷基片上而与所述加热器串联连接,并且调节所述加热器的加热温度。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所述的恒温器,其中所述可移动片包括作为所述弹性部的一部分的舌片状部,该舌片状部用于将所述双金属片压到所述绝缘片的表面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恒温器。该廉价且易于装配的恒温器由最少数量的部件构成,并且表现出良好的热检测响应,在将其用在热片型加热器中时尤其如此。所述恒温器具有其中一体地形成有弹性部和固定片部的可移动片。所述弹性部设置有位于面对固定接触点的位置处的可移动接触点;弯向相反方向的双金属片所接触到的凸起;用于插入双金属片保持部的头部的孔;以及用于保持所述双金属片的凸起,并在折叠部处将所述弹性部凹折成面对所述固定片部。所述固定片部由以下部件一体地构成端子部,其连接到一个外部端子;固定部,用于以从两侧保持具有所述固定接触点的绝缘片的方式来固定该绝缘片;以及保持部,将其折叠并竖立,穿透所述双金属片的中心孔以保持所述双金属片。
文档编号H01H37/04GK101069254SQ20068000131
公开日2007年11月7日 申请日期2006年1月26日 优先权日2005年2月2日
发明者武田秀昭 申请人:打矢恒温器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