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辨认极性的可充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29100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需辨认极性的可充电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可充式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对正负极结构进行改良, 使之在使用时无需辨认极性的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目前在电池技术及应用领域,电池作为电子、电器产品的电源,在将电池 装入电器产品时,通常必须按照电池上"+、-"极并对照电器产品电池盒上标注 的正、负极进行安装、使用才能确保正常工作,如果标注不清或环境光线不足甚至处于黑暗环境中时,安放电池就尤为不^f更;有时由于疏忽,不小心将电池 极性装反,不但会引起电器产品无法正常工作,严重者还会导致电器产品烧毁 或者损坏重要元器件,影响电器产品的正常使用并造成财产损失。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二次电池的使用领域,为对用电设备 及电池进行有效控制,与电池直接串接的电路或者控制装置亦不断被研发和应 用,譬如用于二次电池的放电电压截止功能装置、电池动态电压监测装置、 电池测温装置等,对于上述电路或者控制/监测装置进行控制则需设置专门的控 制回路与信号传输线路,但对于日益小型化与袖珍化的电器产品而言,专门设 置上述控制回路与信号传输线路以及配套的开关,将占用本已狭小且十分宝贵 的设计空间,这是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发明内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无需辨认插入方向、方便使用的可 充电池。
本发明要解决的另 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方便产品设计员设计功能 开关的可充电池。本发明要解决的又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防止集成封装在电池外壳 内的保护电路在使用过程受到挤压,性能稳定的可防止过充电及过度放电的可 充电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釆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无需辨认极性的可充电池,包括至少一个电芯、包裹所述电芯的壳 体、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包含有充放电保护电路的充放电路,所述充放电路被 集成在一块电路板上并与所述电芯一起封装于电池壳体内,其特征是所述电池的正极包括分别凸设在电池两端面中间位置的第 一正极和第二正 极,所述负极凸设在电池的侧壁上,使所述可充式电池既可通过第一正极和负 极向用电设备供电,也可通过第二正极和负极向用电设备供电。上述电池极性 的设置对于以外壳作为负极的用电设备,无论先插入哪一端都能使电池正常向 用电设M电。
所述负极包括U型金属弹簧片主体和对称凸设在所述U型金属弹簧片主体 两侧的负极触片,所述负极触片透过所述壳体两侧的长孔露出壳体外并呈对称 分布。由于负极触片具有一定的弹性,由此保证用电设备与电池负极良好的电 接触。
所述壳体内设置有信号片,该信号片的起始端分别位于电池的两端面。只 要让所述信号片的内端与用电设备电路板的某一功能触点接触,外端与设置在 电池盖板上的功能开关接触,便使本发明的充电电池兼备信息传递的功能。
所述第一正极和第二正极具有相同的结构,包括帽状的正极端,该帽状的正 极端被放置在电池端部面的滑腔内,所述滑腔的顶部设有防止所述帽状的正极 端滑出的限位收缩边,在滑腔内还置入一作用在所述正极端底部的压缩弹簧。 因此,帽状的正极端在压缩弹簧的作用下,可在滑腔深度范围内伸缩,此结构
使得用电设备电池盒的长度即使有小的误差也不影响使用本发明的充电电池, 同时还能保证用电设备与电池正极具有良好的电接触。所述电路板被固定在防护支架上并与所述电芯一起被封装于电池壳体内。所述防护支架包括筒状体及固设在所述筒状体一端的底板,所述电路板被 固定在所述底板的内侧,所述电池的第 一正极位于所述底板的外侧。所述电池本体的外层采用塑胶材质封装成型。所述充放电保护电路含有锂电池保护芯片Ul、场效应管U3-A、 U3-B、 U4-A、 U4-B,所述场效应管U3-A和U3-B互相串接,场效应管U3-A和U3-B的控制 信号输入端分别连接芯片Ul的信号输出端CO和DO;场效应管U4-A、 U4-B 分别与U3-A、 U3-B并接。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发明的可充电池具有如下优点1. 本发明无需辨认极性的可充电池两端均设置有正极,电池外壳两侧弹簧 片为负极,藉此,使用时无论将电池以何种方向置入电器,均能获得正常的供 电,因此<吏用起来异常方{更,尤其对于老人和儿童;2. 由于电池的正极帽下设置有伸缩弹簧,使产品尺寸配合更加灵活,即使 电池盒尺寸有误差,也能保证电池与电池盒的接触片之间的良好接触;3. 由于电池两端设有信号线,方便设计员在产品设计功能开关,节省产品 空间,真正实现产品袖珍化设计。


图1是本发明无需辨认极性的可充电池的结构爆炸图;图2是本发明的无需辨认极性的可充电池的剖视图;图3是本发明的无需辨认极性的可充电池负极端的局部剖视图。图4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充放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一种无需辨认极性的可充电池,包括至少一 个电芯2、包裹所述电芯2的壳体23、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包含有充放电保护 电路的充放电路,所述充放电路被集成在一块电路板4上并与所述电芯2 —起 封装于电池壳体23内,其特征是所述电池的正极包括分别凸设在电池两端面中间位置的第一正极11和第 二正极12,所述负极6凸设在电池的侧壁上,使所述可充式电池既可通过第一 正极11和负极6向用电设M电,也可通过第二正极12和负极6向用电设备 供电。所述负极6包括U型金属弹簧片主体61和对称凸设在所述U型金属弹簧 片主体两侧的负极触片62,所述负极触片62透过所述壳体23两侧的长孔露出 壳体23外并呈对称分布。所述壳体23内设置有信号片13,该信号片13的起始端分别位于电池的两 端面。所述第一正极11和第二正极12具有相同的结构,包括帽状的正极端 101,该帽状的正极端101被放置在电池端部面的滑腔102内,所述滑腔102的 顶部设有防止所述帽状的正极端101滑出的限位收缩边103,在滑腔102内还 置入一作用在所述正极端101底部的压缩弹簧104。所述电路板4被固定在防护支架5上并与所述电芯2 —起被封装于电池壳 体内。所述防护支架5包括筒状体51及固设在所述筒状体51 —端的底板52,所 述电路板4被固定在所述底板52的内侧,所述电池的第一正极11位于所述底 板52的外侧。
所述电池本体的外层采用塑胶材质封装成型。所述充放电保护电路含有锂电池保护芯片Ul、场效应管U3-A、 U3-B、 U4-A、 U4-B,所述场效应管U3-A和U3-B互相串接,场效应管U3-A和U3-B 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分别连接芯片Ul的信号输出端CO和DO;场效应管U4-A、 U4-B分别与U3-A、 U3-B并接。
权利要求
1.一种无需辨认极性的可充电池,包括至少一个电芯(2)、包裹所述电芯(2)的壳体(23)、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包含有充放电保护电路的充放电路,所述充放电路被集成在一块电路板(4)上并与所述电芯(2)一起封装于电池壳体(23)内,其特征是所述电池的正极包括分别凸设在电池两端面中间位置的第一正极(11)和第二正极(12),所述负极(6)凸设在电池的侧壁上,使所述可充式电池既可通过第一正极(11)和负极(6)向用电设备供电,也可通过第二正极(12)和负极(6)向用电设备供电。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需辨认极性的可充电池,其特征是所述负 极(6 )包括U型金属弹簧片主体(61 )和对称凸设在所述U型金属弹簧 片主体两側的负极触片(62),所述负极触片(62 )透过所述壳体(23 )两 侧的长孔露出壳体(23 )外并呈对称分布。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需辨认极性的可充电池,其特征是所述壳 体(23)内设置有信号片(13),该信号片(13)的起始端分别位于电池的 两端面。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需辨认极性的可充电池,其特征是:所述第 一正极(11 )和第二正极(12)具有相同的结构,包括帽状的正极端(101), 该帽状的正极端(101)被放置在电池端部面的滑腔(102 )内,所述滑腔(102)的顶部设有防止所述帽状的正极端(101 )滑出的限位收缩边(103), 在滑腔(102 )内还置入一作用在所述正极端(101)底部的压缩弹簧(104 )。
5. 如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无需辨认极性的可充电池,其特 征是所述电路板(4)被固定在防护支架(5)上并与所述电芯(2) —起 被封装于电池壳体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需辨认极性的可充电池,其特征是所述防 护支架(5 )包括筒状体(51)及固设在所述筒状体(51) —端的底板(52 ), 所述电路板(4)被固定在所述底板(52 )的内侧,所述电池的第 一正极(11) 位于所述底板(52)的外侧。
7.如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无需辨认极性的可充电池,其特 征是所述电池本体的外层采用塑胶材质封装成型。
8.如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无需辨认极性的可充电池,其特 征是所述充放电保护电路含有锂电池保护芯片Ul、场效应管U3-A、 U3-B、 U4-A、U4-B,所述场效应管U3-A和U3-B互相串接,场效应管U3-A和U3-B 的控制信号输入端分别连接芯片Ul的信号输出端CO和DO;场效应管 U4-A、 U4-B分别与U3-A、 U3-B并接。
全文摘要
一种无需辨认极性的可充电池,包括至少一个电芯(2)、包裹所述电芯(2)的壳体(23)、包含有充放电保护电路的充放电路,所述充放电路被集成在一块电路板(4)上并与所述电芯(2)一起封装于电池壳体(23)内,所述电池的正极包括分别凸设在电池两端面中间位置的第一正极(11)和第二正极(12),所述负极(6)凸设在电池的侧壁上,使所述可充电池既可通过第一正极(11)和负极(6)向用电设备供电,也可通过第二正极(12)和负极(6)向用电设备供电;所述壳体(23)内还设置有信号片(13),该信号片(13)的起始端分别位于电池的两端面。本发明的可充电池无论以何种方向置入电器,均能获得正常的供电,因此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尤其对于老人和儿童。
文档编号H01M2/20GK101118980SQ200710075998
公开日2008年2月6日 申请日期2007年7月12日 优先权日2007年7月12日
发明者智 李, 董超祺 申请人:广州市展辉电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