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电流变压器的接续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37512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大电流变压器的接续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压器设备的接续结构,尤指一种适用于大电流应用 例如用于工业电炉的变压器设备的接续结构。
背景技术
参考图1与图2,图l为已有炉用变压器内部构造的上视图,图2是 以图1的箭头方向为视角的侧视图。图中显示三心体总成2被安装于一主 箱体1内,此为一种三相电流变压器。主箱体1的前端是以一前端板8遮 盖,前端板8上设有三处开口,用以安装对应于前述三心体总成2的三板 套管5。每一心体总成2与每一板套管5分别透过一组接续板4而电性连 接,亦即接续板4一端与心体总成2的心体引出端3电连接、另一端则与 板套管5电连接。实际上,每一组接续板4是为包含多个铜板的构成。
在已有设计基础下,于组装变压器设备时,与铜板接续相关的步骤大 致如下心体总成2自尚未覆盖上盖7的主箱体1上方置入,置入后进行 接续板4与心体总成2的接续;或者上述接续板4与心体总成2的接续先 于主箱体l外进行后,再整体置入主箱体l。
当心体总成2已位于主箱体1内的定位,接着再安装板套管5于前端 板8上,之后组装人员须由开设于主箱体1侧边的人孔6进入主箱体1内
4部,以进行接续板4与板套管5间的接续。
然而,组装人员在主箱体内部接续板时除了有较高的危险性之外,也 有甚多不方便处,例如人体在主箱体内部时的可活动范围相对地较为受
限,仅约600 700mm的空间宽度,而且一些辅助工具的携入也相当不方便, 因此使整个组装程序更为复杂繁琐。
发明人缘因于此,本于积极发明的精神,极思一种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的大电流变压器接续构造改良,几经研究实验终至完成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公开一种大电流变压器的接续结构,以解决己有大电 流变压器的上述问题,该结构使接续板与板套管间的接续操作安全、快速、 方便,且增加了强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大电流变压器的接续结构,包括有一主箱体、 一心体总成、 一第 一接续板、 一补强结构、 一板套管、及一第二接续板。主箱体包括有一前 端板,前端板开设有一板开口。主箱体内安装上述心体总成,且第一接续 板亦于主箱体内电连接于心体总成。
上述补强结构包括有一内部空间、 一组装开口、及一操作孔。内部空 间是凹设在补强结构的固定侧,补强结构即以固定侧固定于前端板上,且 组装开口是开设在固定侧的相对侧。内部空间对应连通组装开口与主箱体 的板开口,操作孔同样连通于内部空间。
上述板套管包括一绝缘板与一组引出板。引出板贯穿且固定于绝缘 板,而绝缘板覆盖住组装开口。第二接续板一端于主箱体内与上述第一接 续板电连接,另一端则于补强结构的内部空间中与板套管电连接。上述补强结构可以焊接方式固定于主箱体的前端板,且补强结构可以 是纵补强结构、或横补强结构,其构造可为一箱型体。上述前端板及补强 结构材料较佳为非磁材料,例如非磁不锈钢材。补强结构可更包含有另一 操作孔,是与上述操作孔相对设置。
本发明的优点是
通过上述的接续结构设计,传导铜板间的接续动作不再需要进入主箱 体内施行,只需在箱体外分别透过板开口与操作孔将第二接续板接续在第 一接续板、及板套管。因此,在确保组装人员安全性与便利性下,可顺利 完成变压器设备的铜板接续工作。另外,此种设计也对变压器主体做了补 强、设备的整体尺寸有縮小的弹性空间,而设备体积缩小也意味着填充于 箱体内的绝缘油需求量的减少。


图1是已有炉用变压器内部构造上视图; 图2是已有炉用变压器内部构造侧视图3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大电流变压器内部构造上视图; 图4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大电流变压器内部构造侧视图; 图5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大电流变压器部分分解图; 图6是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大电流变压器部分分解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主箱体1 心体引出端3 板套管5
上盖7
主箱体ii
心体总成2 接续板4
前端板8 前端板111板开口 112
第一接续板14
心体引出端13 第二接续板15
板套管16 引出板162 固定侧171 内部空间173
绝缘板161 补强结构17 相对侧172 组装开口 174 门盖18
操作孔175, 176, 195 纵向方向L 横补强结构19
横向方向T 心体总成1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考图3至图5,图3绘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大电流变压器内部 构造上视图,图4是以图3的箭头方向为视角的侧视图,图5是图3的变 压器部分分解图。本实施例中,大电流变压器设备包括一主箱体ll、 一心 体总成12、 一第一接续板14、 一补强结构17、 一板套管16、及一第二接 续板15。
主箱体11前侧焊接一前端板111而覆盖,且前端板111上开设有一 板开口 112。心体总成12是安装在主箱体11内部。补强结构17以其固定 侧171焊接固定于前端板111上,且补强结构17的固定侧171凹设有一 内部空间173。固定侧171的相对侧172设有一组装开口 174,其正对于 板开口 112,且内部空间173将前端板111的板开口 112与组装开口 174 予以连通。
第一接续板14是位于主箱体11内,并通过锁附于心体引出端13而 电连接于心体总成12。第二接续板15 —端于主箱体11内与第一接续板 14通过互相锁附而电连接,另一端则于补强结构17的内部空间173中与 板套管16电连接。第一接续板14与第二接续板15皆使用铜板。板套管16包括一绝缘板161与一组引出板162,本例中引出板162 为二平行铜板,分别贯穿前述绝缘板161并通过螺丝固定于板上。绝缘板 161为玻璃纤维材料,其覆盖于组装开口 174,主要提供补强结构17与引 出板162间绝缘、以及固定支撑引出板162的功能。
实施例的补强结构17为一箱型纵补强结构,即补强结构17垂直地固 定在主箱体11整个纵向方向L。此处纵向方向L是定义为设备的高度方向, 与其垂直的横向方向T则指设备的长度方向。除了前述组装开口 174外, 更在环周处开设与上述内部空间173连通、相对置的二操作孔175与176, 并以二门盖18覆盖操作孔175与176。
主箱体11使用黑铁(Black Mild Steel)材料,而前端板111与箱型 补强结构17可使用弱磁,较佳为非磁材料如非磁不锈钢,以减少涡流效 应,本实施例为SUS304。
以下将以一组装程序例说明本发明变压器设备结构的优点。先将心体 总成12连同已锁附于心体引出端13的第一接续板14安装至主箱体11内 部、补强结构17对应地焊固于外端板111,之后便经由组装开口 174、板 开口 112进行将第二接续板15接续固定在第一接续板14的步骤。此时第 二接续板15—部分自主箱体11外露,且位在补强结构17之内。
接着将板套管16安装至补强结构17上,即覆盖于组装开口 174。 最后再透过操作孔175、 176将第二接续板15与板套管16接续固定,至 此便完成自心体总成12至板套管16的引出板162完整的电连接。后续的 充灌绝缘油及密封等步骤已为已有,故不再赘述。
参考图6,其绘示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大电流变压器部分分解图。本实施例与上一实施例的差异处在于,使用一箱型横补强结构19,即补强结构
固定于主箱体10整个横向方向T,并改变操作孔195开设位置使其适合于 此情况的操作接续。图中横向方向T、纵向方向L的定义同上述实施例所 定义相同。
本发明的接续结构使组装人员进行铜板接续步骤时不须进入主箱体 内部的相对狭小空间,而可于主箱体的外直接进行,非常便利于铜板接续, 尤其是高处铜板接续的场合,故可提升组装效率,也避免接续过程中可能 受到的伤害。通过补强结构的设计,前端板的选择可由已有所用的厚度t25 改选用厚度t9的板材,解决了目前市场上厚度t25板材较为昂贵且不易 取得的困难。
除了设备获得补强效果之外,由于人员不须进入箱体中而可于箱体之 外进行铜板接续的动作,故整体尺寸可容许设计得比已有大电流变压器还 小、重量也因此更轻。此外,通过尺寸的减縮,充填箱体所用的绝缘油也 因而减少。从总体而言,本发明有效降低生产变压器设备的成本。
上述实施例仅是为了方便说明而举例而已,本发明所主张的权利范围 自应以权利要求保护的范围所述为准,而非仅限于上述实施例。
9
权利要求
1、一种大电流变压器的接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主箱体,包括有一前端板,该前端板开设有一板开口;一心体总成,位于该主箱体内;一第一接续板,位于该主箱体内并电连接于该心体总成;一补强结构,包括有一内部空间凹设于一固定侧、一组装开口、及一操作孔,该补强结构以该固定侧固定于该前端板上,该内部空间对应连通该板开口与该组装开口,该组装开口开设在该固定侧的相对侧,该操作孔连通于该内部空间;一板套管,包括一绝缘板与一组引出板,该组引出板贯穿且固定于该绝缘板,该绝缘板覆盖该组装开口;以及一第二接续板,一端于该主箱体内与该第一接续板电连接,另一端则于该补强结构的该内部空间中与该板套管电连接。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结构焊接 固定于该前端板。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接续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另一操作孔, 是与该操作孔相对设置。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结构为一 纵补强结构。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结构为一 横补强结构。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结构为一 箱型补强结构。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板及该补 强结构为非磁材料。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板及该补强结构为非磁不锈钢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压器的接续结构,是于主箱体的前端板上固定一补强结构,其中补强结构一侧凹设有一内部空间,另一侧开设连通内部空间且正对于前端板开口的组装开口,并于环周处再开设一连通内部空间的操作孔。组装人员可经由组装开口操作孔进行铜板接续,不须进入主箱体内部狭小空间,因此同时具有结构补强及方便铜板接续的功效。
文档编号H01F27/00GK101441924SQ20071018863
公开日2009年5月27日 申请日期2007年11月21日 优先权日2007年11月21日
发明者杜明川, 黄任锋 申请人:大同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