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数字脉冲发生器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886708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功能数字脉冲发生器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专利涉及例如助听器的音频装置,具体涉及可用于与助听器以及 其它类型的音频设备一起使用的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迄今,己提出了多种用在各种音频装置中的传统数字脉冲发生器。 随着这种装置的性能不断提高,对改善例如通讯装置、音频装置和包括 助听器和耳内监控器的收听装置之类的装置的性能、制造和小型化的需
求也不断增长。由于收听装置、通讯装置和其它该类装置的尺寸减小, 这些装置中应用的传统的数字脉冲发生器的效用也同样减小。
传统的助听器可包括面板和形成为贴合配戴者耳道的中空塞。在中 空塞中保持有信号处理电路和接收器。面板可包括多至四个的独立开口, 用于接收和保持电池隔室、数字脉冲发生器、按钮开关以及至少一个扩 音器。在典型的助听器中,数字脉冲发生器和按钮开关执行许多功能。 例如,数字脉冲发生器可将来自使用者的信号提供给信号处理器以设定 装置的功能,例如调节音量。按钮开关可向信号处理器提供信号以配置 该装置的其它功能,例如在助听器操作期间从正常模式(在安静的环境 下)转变成取消背景模式(在嘈杂或喧闹环境下)。
为了满足具有可用于容纳数字脉冲发生器和按钮幵关的有限空间的 更小装置的需要,发生器和幵关的构成部件的尺寸也变得更小。除了追求小型化外,也需要使构成部件最小化,从而提供多功能、成本经济且 容易组装的产品。


参照以下详细说明及附图,以更全面的理解本公开。附图中 图1是示出实施本公开教导的多功能数字脉冲发生器的分解图;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多功能数字脉冲发生器基部的放大分解图; 图3A至图3C是图1所示的多功能数字脉冲发生器的剖视图;以及 图4是示出图1所示的多功能数字脉冲发生器的立体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认识到,图中示出的元件是为了简明和清楚的 目的。还应进一步认识到,可能会以特定的发生顺序描述和表示某些动 作和/或步骤,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应该理解,实际上并不需要这种顺序的 特定性。还应理解,除非这里被设定成了其它特定的含义,否则在此使 用的术语和表达与它们分别对应的调查和研究领域相关的术语和表达一 致而具有普遍的含义。
虽然本公开描述了容易进行各种修改的结构和方法的实施方式以及 替代形式,但在附图中以实施例方式示出并且下面将详细描述的实施方 式以实施例方式呈现。然而应理解,本公开不旨在将本发明限于描述的 具体形式,而是相反地,本发明旨在涵盖落在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 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修改、替代和等同物。
而且应理解,在本公开中除非在使用语句"在本文中使用时,术语
,在这里限定为意思是…"或者类似语句来限定表述术语,否则并 不旨在明确地或隐含地将该术语的含义限定为超出其一般或普通意义之 外,并且这样的术语不应解释为受限在基于本公开中任一部分(除了权 利要求的语言之外)中的任何阐述的范围内。尽管在本专利中对本公开 所附的权利要求中陈述的任何术语都是以含义自洽的方式引用的,但是 这仅是为了清楚而不会使读者混淆的目的,而并不是说这些权利要求术语隐含地或以其他方式限制为单一含义。除非不陈述任何结构而通过引 述词语"装置"和功能来限定权利要求元素,否则任何权利要求元素的
范围都不应在适用35 U.S.C.§112第六款的基础上来加以解释。
这里描述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多功能信号发生装 置可包括用于该装置的外壳。转子被支撑以在外壳内转动并且可在第一 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在外壳内移位。该转子被连接到从外壳的外部延伸 的旋钮上。致动器也布置在外壳内并且与转子接合而随转子运动。第一 套触头布置在外壳内,从而当转子位于第一位置时,该第一套触头根据 致动器的转动而接合或脱离,以提供第一输出信号。第二套触头也布置 在外壳内,从而当转子位于第一位置时,致动器从第二套触头脱离,而 当转子位于第二位置时,致动器与第二套触头接合并且第一套触头与致 动器分开。
图1示出了示例性多功能数字脉冲发生器10的分解图,该多功能数 字脉冲发生器可用于几乎任何类型的电子设备,例如计算机(例如台式 机、便携式电脑、笔记本、平板电脑、手持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DA) 等)、通讯装置(例如蜂窝电话机、可上网蜂窝电话机、无线电话机、寻 呼机等)、计算机相关外围设备(例如打印机、扫描仪、显示器等)、娱 乐设备(例如电视机、收音机、音响、磁带和光碟播放器、数码相机、 照相机、录像机、MP3 (运动图像专家组,音频第三层)播放器等)、收 听装置(例如助听器等)等。多功能数字脉冲发生器基于旋钮的转动而 产生第一输出信号,基于旋钮的轴向位移而产生第二输出信号。在一个 示例性应用中,发生器IO可用作助听器中的数字音量控制装置和编程功 能装置。
发生器10可包括旋钮12、旋钮基座14、筒形外壳16、致动器18、 转子20、第一弹簧件22、编码器盘24、第二弹簧件26、可动球28和基 部40。编码器盘24和第一弹簧件22 (例如弹簧盘)被保持成与转子20 的下部接触。致动器18包括用于容纳转子20的上部的孔17和用于保持 位于基部40的凹部内的可动球28的腿部18a。致动器18的腿部18a提 供与触头42、 44的接合以完成后述的回路。外壳16包括细长孔部15以接收转子20的上部,旋钮基部14通过转子20固定到外壳16。旋钮基部 14通过卡合、机械紧固、压接、焊接、粘接或任何其它合适的附接方式 附接于旋钮12。旋钮12、旋钮基部14、致动器18和转子20构成可动结 构。可通过在孔15内的滑动或通过转动旋钮12的转动实现该运动。各 运动可与执行不同的功能或产生不同的信号有关。
第二弹簧件26 (例如扭转巻簧或任何合适的偏压件)和可动球28 与基部40保持接触。当这些构件在封闭外壳内固定或放置在最终位置时, 旋钮12通过旋钮基部14和转子20与致动器18机械连接。第二弹簧件 26可包括巻绕部26a和从该巻绕部26a延伸的腿部26b。第二弹簧件26 阻止致动器18在操作时过载并将运动回复到数字音量控制功能。也就是 说,第二弹簧件26阻止转子20向第二位置的滑动运动并使转子20回复 到第一位置。转子20在位于第一位置时可基于施加到旋钮12的扭矩而 转动。基部40包括支柱45以定位弹簧件26。
图2示出了图l所示的基部40的放大分解图。基部40包括多个触 头42、 44、 48、基座46、多个端子50、 52和在总装时用于将工作组件 保持在适当位置的保持器54。触头42、 44包括端子腿42a、 44a和适于 与致动器18保持接触的接触部42b、 44b。触头42、 44插入在基座46处 限定的槽46a、 46b中,其中端子腿42a、 44a穿过基座46的槽46a和46b 延伸。第一贯通腔56a、第二贯通腔56b、第三贯通腔56c和凹部56d构 成限定在保持器54的顶面处的引导腔56,以接收触头48、端子50、 52、 可动球28和致动器18的腿18a,其中第二贯通腔56b和第三贯通腔56c 位于凹部56d内。可由坯件(未示出)形成的触头48包括端子腿48a、 触头48b和连接部48c。位于凹部56d内的端子50、 52包括端子腿50a、 52a和触头50b和52b。如图示,使端子50、 52的端子腿50a、 52a穿过 腔56b、 56c延伸,然后将触头48放置于端子50、 52的顶部,从而端子 腿48a插入并延伸穿过腔56a和连接部48c。当可动球28在运动期间通 过触头48b与触头50b、 52b中的任一个接合,以提供数字脉冲输出信号 (例如,可用于指示助听装置或其它收听装置内音量的增减的信号)时, 触头48b与触头50b、 52b的顶面保持接触,以提供与端子50、 52的电接触。
图3A至图3D示出了示例性多功能数字脉冲发生器10的剖视图。 在位于外壳16附近的旋钮基部14对准并固定至转子20的上部以防止转 子20和致动器18从旋钮基部14脱离时,转子20的上部穿过外壳16的 孔15和致动器18的孔17延伸。限定在旋钮12的底部的开口 11 (见图 3A)通过任何合适的附接方法牢固地附接于旋钮基部14。转子20的下 部还可与弹簧盘22和编码器盘24协作用于向可动球28和巻簧26提供 偏压。巻簧26则与致动器18接触以阻止致动器18在操作期间向第二位 置运动时过载。而且,巻簧26通过使致动器18向第一位置返回而帮助 将系统10的运动回复至数字音量控制功能。如图示,弹簧盘22和编码 器盘24包括孔23、 25,用于接收转子20的下部。
一旦端子50、 52位于保持器54的凹部56d内,就将触头48放置在 端子50、 52的上方并与端子50、 52连通。通过任何合适的附接方法附 接于保持器54上的基座46包括开口47 (见图2),以接收巻簧26、可动 球28、触头48和端子50、 52。如图示,基座46的开口 47与引导腔56 对准,使部件48、 50、 52部分暴露于可动球28和致动器18。当转子20 通过旋钮12的作用而转动时,弹簧件26的可动端26b提供与致动器18 的中间接触。如图3B所示,编码器盘24的转动通过触头48b在触头50b、 52b之间(例如打开接触位置和关闭接触位置)移动球28,以产生数字 脉冲。数字脉冲可作为装置的输入信号,装置又可形成回路的输入信号, 以影响装置的音量或其它功能的控制。如图3C所示,致动器18的移动 阻止球28与触头50b、 52b直接接触,从而使致动器18与触头50b和52b 脱离,并进而接合触头42b、 44b,以产生可形成装置的第二输出信号的 瞬时脉冲。例如,瞬时脉冲可形成接合到该装置的回路的输入信号,以 调节收听装置的信号调节电路的操作系数。
图4示出了多功能数字脉冲发生器10的立体图。 一旦内部构件保持 在适当位置,就将基部40附接至外壳16而将内部构件锁定在适当位置。
通过引用将在此引用的包括公报、专利申请以及专利的全部参考文 件并入于此,就如同单独并明确表明通过引用并入每份参考文件并且在此对每份参考文件进行了全面阐述一样。
在此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这包括发明人已知的用于实施 本发明的最佳模式。应当理解,例示的实施方式仅是示例性的,而不应 视为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
权利要求
1、一种可与助听器一起使用的多功能信号发生装置,该多功能信号发生装置包括用于该装置的外壳;转子,该转子被支撑以在所述外壳内转动并且可在所述外壳内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位,该转子可接合至从所述外壳的外部延伸的旋钮;致动器,该致动器布置在所述外壳内并且与所述转子接合以随其运动;第一套触头,该第一套触头布置在所述外壳中,从而当所述转子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该第一套触头基于所述致动器的转动而被接合或分离,以提供第一输出信号;以及第二套触头,该第二套触头位于所述外壳内,从而当所述转子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致动器从该第二套触头脱离,而当所述转子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致动器与该第二套触头接合而所述第一套触头从所述致动器分离,以提供第二输出信号。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装置,该装置包括从所述外壳延伸的多个 端子,这些端子电连接到所述第一套触头中的至少一个触头或所述第二 套触头中的至少一个触头。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该装置包括与所述致动器接合的编 码器盘以及布置在所述外壳内的可动球,所述致动器在所述转子位于所 述第一位置时的转动使该编码器盘与该可动球接合,以选择性地与所述 第一套触头接合和分离。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该装置还包括与所述转子接合并轴 向偏压所述转子的第一弹簧件。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该装置包括位于所述外壳内并向所 述第一位置偏压所述致动器的第二弹簧件。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弹簧件根据所述致动器向所述第二位置的运动而抑制所述致动器的过载状况。
7、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信号包括数字脉冲 信号。
8、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二信号包括瞬时脉冲 信号。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所述致动器包括腿部,所述腿部在 所述转子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与所述第二套触头接合,而在所述转子位 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与所述第二套触头分离。
10、 一种能够提供第一信号和与该第一信号不同的第二信号的信号 发生器;该信号发生器包括布置在外壳内的致动器,该致动器与转子 接合并可随该转子在所述外壳内转动,并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 滑动;第一套触头,该第一套触头布置在所述外壳中,从而当所述转子位 于所述第一位置时该第一套触头根据所述致动器的转动而被接合或分 离,以提供第一输出信号;以及第二套触头,该第二套触头布置在所述外壳内,从而当所述转子位 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致动器从该第二套触头脱离,而当所述转子位 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致动器与该第二套触头接合而所述第一套触头 从所述致动器分离,以提供第二输出信号。
11、 根瑪权利要求10所述的信号发生器,该信号发生器包括从所述 外壳延伸的多个端子,这些端子电连接到所述第一套触头中的至少一个 触头或所述第二触头中的至少一个触头。
12、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信号发生器,该信号发生器包括与所述致动器接合的编码器盘和布置在所述外壳内的可动球,所述致动器在位 于所述第一位置时的转动使该编码器盘与该可动球接合,以选择性地与 第一套触头接合和分离。
13、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信号发生器,该信号发生器包括与所述转子接合并轴向偏压所述致动器的弹簧件。
14、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信号发生器,该信号发生器包括布置在所述外壳内并向所述第一位置偏压所述致动器的弹簧件。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信号发生器,其中,所述弹簧件根据所 述致动器向所述第二位置的运动而抑制所述致动器的过载状况。
16、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信号装置,其中,所述第一信号包括数 字脉冲信号。
17、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信号发生器,其中,所述第二信号包括 瞬时脉冲信号。
18、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信号发生器,所述致动器包括腿部,所 述腿部在所述致动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与所述第二套触头接合,而在 所述致动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与所述第二套触头分离。
全文摘要
一种根据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多功能信号发生装置,该装置可包括用于该装置的外壳。转子被支撑以在所述外壳内转动并且可在外壳内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位。该转子可接合至从所述外壳的外部延伸的旋钮。致动器也布置在所述外壳内并且与所述转子接合以随其运动。第一套触头布置在外壳中,从而当转子位于第一位置时该第一套触头根据致动器的转动而接合或分离,以提供第一输出信号。第二套触头也布置在外壳内,从而当转子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致动器从该第二套触头脱离,而当转子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致动器与该第二套触头接合而所述第一套触头从所述致动器分离。
文档编号H01H19/00GK101410920SQ200780011411
公开日2009年4月15日 申请日期2007年4月5日 优先权日2006年4月5日
发明者丹·雷普林格, 克里斯托弗·菲茨西蒙斯, 约翰·P·麦克斯维根, 约翰·T·屈特勒 申请人:美商楼氏电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