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蓄电池反极的正、负极极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08443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防止蓄电池反极的正、负极极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铅酸蓄电池正负极柱的结构。
技术背景牵引用铅酸蓄电池正负极柱作为蓄电池与外部导体的连接部件,主要 用于连接牵引用铅酸蓄电池之间,和连接铅酸蓄电池和外部用电系统或供 电系统的导电件,是电源装置与外部系统导电连接的桥梁。传统使用的蓄 电池正负极柱一致,蓄电池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容易引起反极,即蓄电池正 常极性的改变。在组成电源装置时同样也会因为粗心大意造成电池配反的 情况,导致铅酸蓄电池的损坏。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以上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能防止蓄电池 反极的正、负极极柱。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 一种使能防止蓄电池 反极的正、负极极柱,由单体电池、正极柱、负极柱、铅连接板和工装组 成,所述的正极柱和负极柱分别固定在工装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正、 负极柱极柱的底板为曲线形。
上述的正极柱的底板为三角形、半圆形或梯形。
上述的负极柱的底板为矩形、圆形或菱形。
上述的正、负极柱极柱的直径为不相同。采用本实用新型结构,由于极柱的底板采用了不同的结构型式,在制 作极群组时,通过工装的配合,能准确地将正、负极柱分别与正、负极板
通过汇流排联接在一起,由于极柱体采用了不同的直径,在电池装配的过 程中,能避免电池内部反极的发生;蓄电池在组成电源装置时,可以避免 蓄电池配反的情况发生。能有效避免反极现象的发生,全面提升牵引用蓄 电池的生产质量和使用质量,进一步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正、负极柱与底板连接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正、负极柱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正极柱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负极柱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图1知,本实施例的防止蓄电池反极的正、负极极柱,由单体电池1、 正极柱2、负极柱3、铅连接板4和工装5、 6组成,所述的正极柱2和负 极柱3分别固定在工装5、 6上,所述的正、负极柱极柱2、 3的底板2-l、 3-1为曲线形。
由图2知,是本实施例的正、负极柱2、 3与底板连接的示意图蓄电池 正负极柱2、 3分别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正极柱2的底板结构采用半圆形, 负极柱的底板采用矩形结构,极柱体亦采用不同的直径。这样蓄电池在组 成电源装置时,可以避免蓄电池配反的情况发生。
图3是本实用例正、负极柱的主视图,正、负极柱2、 3的上部分为圆
柱形,底部为曲线形。
图4是实施例正极柱的俯视图,正极柱2的底板为三角形、半圆形或
梯形。
图5本实施例负极柱的俯视图,负极柱3的底板为矩形、圆形或菱形。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生产制造过程中,能有效避免反极现象的发生,同
时用户在使用时也不必担心会将蓄电池配反,这将全面提升牵引用蓄电池
的生产质量和使用质量,进一步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
权利要求1、一种使能防止蓄电池反极的正、负极极柱,由单体电池(1)、正极柱(2)、负极柱(3)、铅连接板(4)和工装(5)、(6)组成,所述的正极柱(2)和负极柱(3)分别固定在工装(5)、(6)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正、负极柱(2)、(3)极柱的底板(2-1)、(3-1)为曲线形。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一种使能防止蓄电池反极的正、负极极柱,其 特征在于所述的正极柱的底板(2-1)为三角形、半圆形或梯形。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一种使能防止蓄电池反极的正、负极极柱,其 特征在于所述的负极柱的底板(3-1)为矩形、圆形或菱形。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一种使能防止蓄电池反极的正、负极极柱,其 特征在于所述的正、负极柱(2)、 (3)极柱的直径为不相同。
专利摘要一种使能防止蓄电池反极的正、负极极柱,由单体电池(1)、正极柱(2)、负极柱(3)、铅连接板(4)和工装(5)、(6)组成,所述的正极柱(2)和负极柱(3)分别固定在工装(5)、(6)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正、负极柱(2)、(3)极柱的底板(2-1)、(3-1)为曲线形。采用本实用新型结构,能准确地将正、负极柱分别与正、负极板通过汇流排联接在一起,避免电池内部反极的发生;全面提升牵引用蓄电池的生产质量和使用质量,进一步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
文档编号H01M2/30GK201178112SQ200820033730
公开日2009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08年4月2日 优先权日2008年4月2日
发明者燕 康, 青 朱, 朱月中, 朱海显, 杨云强, 杨树平, 王伟平 申请人:江苏快乐电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