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wimax双极化基站定向天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12102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wimax双极化基站定向天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WIMAX ( IEEE806. 16-2005 )移动通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动WIMAX 基站定向天线。
背景技术
W跳X全称为World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即全球微波接入互操 作性。它作为一种新兴的无线通信技术,能够在各种传播环境(包括掘巨、近掘巨和非視距) 中获得最优性能,视环境情况提供5—50k的覆盖,在一个射频内速率可高达75Mbit/s,因此, 要想达到一个非常理想的覆盖情况,提高移动通信质量,对天线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作 为双极化天线技术指标中非常重要的三项,隔离、前后比和交叉极化鉴别率的好坏将直接影 响到整个天线在该扇区的覆盖效果及通话质量,高隔离天线能够将两个极化之间的影响降低 到最小,同样,具有高前后比的天线后向辐射小,能够极大的提高覆盖效果,更重要的是对 于交叉极化鉴别率来说,除需满足主轴交叉极化比高于20dbi和± 60°交叉极化比高于10dbi 的要求外,更需满足欧盟电信标准协会制定的关于WIMAX天线的RF标准ETSI BN 302 326-3 V 1.2.1 (2007-1)的包^"求,提供良好的正交特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高前后比,高隔离、交叉极化比符合ETSI EN 302 326-3 V 1. 2.1 (2007-1)RF标准、且结构简单易于生产的WIMAX双极化基站定向天线。
WIMAX双极化基站定向天线包括反射板、至少两个振子组件和微带线馈电网络,所述振 子组件包括表面介质辐射片、介质馈电支撑片、振子固定座,所述介质馈电支撑片位于表面 介质辐射片和振子固定座之间,所述振子组件通过振子固定座轴向等间距固定于反射板上, 振子固定座优选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在反射板上,所迷振子组件、微带线馈电网络分别位于反 射板的正反两面,所述微带线馈电网络与介质馈电支撑片连接,所述反射板边缘还对称固定 有至少一对对称寄生元件,对称寄生元件位置视振子组件个数确定,优选对称寄生元件为矩 形金属薄片,高度与表面介质辐射片高度对应,通过拉铆方式固定在反射板边缘。
4上述方案中所述反射板向下翻边以展宽水平波速宽度。
所述表面介质辐射片其阵子臂在末端通过阵子末端连接结构依次连接,且在该连接结构 的中央位置上有为改善交叉极化和频率带宽而设置的结构外端为一段圆弧,内端为一等腰 三角形。
所述介质馈电支撑片上方通过其上方金属化的凸起部分与辐射单元焊接,下方通过四个
金属化脚与振子固定座焊接。
所述介质馈电支撑片其耦合馈电巴伦末端部分形成一段开路线。 所述振子固定座上分别开有长方形、L型焊接槽,用于与介质馈电支撑片焊接。 所述微带线馈电网络各个端口开有长方形孔,且该孔金属化,所述振子组件上的介质馈
电支撑片通过其金属化脚与微带线馈电网络的金属孔化端口焊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能极大的提高交叉极化鉴别率、前后比和展宽带 宽,对称寄生元件能够极大的提高交叉极化鉴别率和前后比,且结构非常简单,表面介质辐 射片与对称寄生元件对于交叉极化鉴别率的影响尤其明显,使其能够满足ETSI EN 302 326-3 V 1.2. 1 (2007-1)RF标准的交叉极化要求,振子固定座能够起到扼流作用,降低介质馈电支 撑片的相互影响,提高隔离,振子组件与微带馈电网络分别位于反射板的正反两面,降低了 馈电网络与振子之间的影响,提高前后比和隔离。


图la为本实用新型具体方式中的天线阵列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lb为图la的俯视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表面介质辐射片结构示意图3a、图3b、图3c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介质馈电支撑片结构示意图4为振子固定座示意图5a、图5b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振子组件结构和连接示意图6a 、图6b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振子组件、反射板和馈电网络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t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la、图lb为本实用新型具体方式中WIMAX双极化基站定向天线实用新型阵列示意图, 其中图la为立体结构图,图lb为俯视效果图,反射板l翻边向下,反射板l中轴线上等间距排列N (N>1)个振子组件,对称寄生元件2与振子组件高度对应,通过拉铆或者螺纹连 接方式固定在距离反射板1边缘特定位置上,对称寄生元件2的轴向位置视振子组件N的个 数不同而不同。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表面介质辐射片结构示意图,表面介质辐射片5由一块单面覆铜 板腐蚀而成,包括四对对称振子臂3、振子末端连接结构6和位于振子末端连"l妾結构中央位 置的用于改善交叉极化鉴别率的特殊结构4,特殊结构4外端为一段圆弧,内端为一等腰三 角形,四对对称振子臂3通过末端的连接结构6依次相连,构成一体化的双极化辐射单元; 孔位15作金属化处理,是表面介质辐射片5与介质馈电支撑片7、 8的焊接点,
图3a、图3b、图3c是介质馈电支撑片结构示意图,包括上下正交放置的支撑片8和7, 覆涂在8、 7侧面的铜箔墙14和覆涂在支撑片8、 7另一相反侧面的耦合馈电巴伦10、 11, 其中8、 7上端位置的四个小突起9金属化与铜箔墙14电连接,与表面介质辐射片上孔位15 焊接。耦合馈电巴伦IO、 11的末端部分12形成一段开路线,耦合馈电巴伦ll、 IO上下正交 放置与铜箔墙14形成对表面介质辐射片5的耦合馈电,支撑片7、 8下端位置的两个脚23金 属化与振子固定座13焊接,另外两个脚22只在铜箔墙14 一側的方向金属化并与振子固定座 13焊接。
图4是振子固定座结构示意图,振子固定座13上设有与反射板1螺紋连接的螺紋孔16, 长方体焊接槽17是振子固定座13与介质馈电支撑片7、 8下端支撑脚23的焊接部位,L型 焊接槽18是振子固定座13与介质馈电支撑片7、 8下端支撑脚22的焊接部位,其较宽的部 位得以保障与图3c所示耦合馈电巴伦7、 8的下端连接部24隔离,防止短路。
图5a、图5b是振子组件结构和连接示意图,包括表面介质辐射辐射片5、介质馈电支撑 片7、 8和振子固定座13,表面介质辐射片5通过如图2所示金属化孔位15与如图3b所示 介质馈电支撑片7、 8上端位置的四个金属化小突起9焊接,从而实现了表面介质辐射片5与 介质馈电支撑片7、 8的连接,介质馈电支撑片7、 8通过如图3c所示的支撑脚22、 23分别 与如图4所示的振子固定座13焊接槽18、 17焊接,从而实现了介质馈电支撑片7、 8与振子 固定座13的连接,这样通过上述方式,实现了振子组件三部分的连接,而该振子组件通过如 图4所示振子固定座上的螺紋孔16固定在反射板1上。
图6a,图6b是振子组件、反射板和馈电网络的连接示意图,如图所示振子组件25通过振子固定座13上的螺紋孔16固定在反射板1上,介质馈电支撑片7、 8下端的金属化脚 19穿过反射板上所开的圓孔26伸出到反射板1背面,馈电网络20的各个馈电端口 21金属 孔化并与19焊接,从而实现振子组件25与馈电网络20的连接,实现对各个辐射单元的激励, 馈电网络20通过拉铆的方式固定在反射板1背面。
权利要求1、一种WIMAX双极化基站定向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WIMAX双极化基站定向天线包括反射板、至少两个振子组件和微带线馈电网络,所述振子组件包括表面介质辐射片、介质馈电支撑片、振子固定座,所述介质馈电支撑片位于表面介质辐射片和振子固定座之间,所述振子组件通过振子固定座轴向等间距固定于反射板上,所述振子组件、微带线馈电网络分别位于反射板的正反两面,所述微带线馈电网络与介质馈电支撑片连接,所述反射板边缘还对称固定有一对对称寄生元件。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WIMAX双极化基站定向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板向下或向上 翻边以展宽或压窄水平波速宽度。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WIMAX双极化基站定向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称寄生元件为矩 形金属薄片,高度与表面介质辐射片高度对应,通过拉铆方式固定在反射板边缘。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WIMAX双极化基站定向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子固定座通过螺 紋连接固定在反射板上。
5、 如权利要求l、 2、 3或4所述WIMAX双极化基站定向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介 质辐射片其阵子臂在末端通过阵子末端连接结构依次连接,且在该连接结构的中央位 置上有为改善交叉极化和频率带宽而设置的结构外端为一段圆弧,内端为一等腰三 角形。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WIMAX双极化基站定向天线,其特征在所述介质馈电支撑片上方 通过其上方金属化的凸起部分与表面介质辐射片焊接,下方通过四个金属化脚与振子 固定座焊接。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WIMAX双极化基站定向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馈电支撑片其 耦合馈电巴伦末端部分形成一段开路线。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WIMAX双极化基站定向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子固定座上分别 开有长方形、L型焊接槽,用于与介质馈电支撑片焊接。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WIMAX双极化基站定向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带线馈电网络各 个端口开有长方形孔,且该孔金属化,所述振子组件上的介质馈电支撑片通过其金属 化脚与微带线馈电网络的金属孔化端口焊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WIMAX双极化基站定向天线,包括反射板、至少两个振子组件和微带线馈电网络,所述振子组件包括表面介质辐射片、介质馈电支撑片、振子固定座,所述介质馈电支撑片位于表面介质辐射片和振子固定座之间,所述振子组件通过振子固定座轴向等间距固定于反射板上,振子固定座优选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在反射板上,所述振子组件、微带线馈电网络分别位于反射板的正反两面,所述微带线馈电网络与介质馈电支撑片连接,所述反射板边缘还对称固定有至少一对对称寄生元件,对称寄生元件位置视振子组件个数确定,优选对称寄生元件为矩形金属薄片,高度与表面介质辐射片高度对应,通过拉铆方式固定在反射板边缘。
文档编号H01Q1/38GK201243085SQ20082009393
公开日2009年5月20日 申请日期2008年5月12日 优先权日2008年5月12日
发明者骆胜军 申请人:摩比天线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