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键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14293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发光键盘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键盘,尤其关于一种具有发光功能的键盘。
背景技术
传统上,使用者是在固定区域通过操作键盘来使用电脑。为供4吏用者看 清楚键盘上的各种不同功能按键的位置,固定区域通常备用充足的光线。现 今,因为笔记本电脑及无线网路的普及,操作电脑已随处可见,已非必要于 固定区域。因此,为了让使用者在光线不足的区域也可看清楚键盘的各种不 同功能的按键的位置,市面上已有具发光功能的键盘产生。
图1A显示一种传统的发光键盘IO的剖面图。图1B则显示发光键盘10 的电致发光片13的立体示意图。如图所示,发光键盘10包括多个按4囊11, 按键导筒12,电致发光片13,及弹性构件14。弹性构件14是由一聚酯片 (Mylar) 15所支撑,电致发光片13是设置在聚酯片15上方,其具有多个开 口 13a使弹性构件14穿设其中。
传统发光键盘IO有诸多缺点。举例而言,由于电致发光片13必需形成 多个开口 13a,所以其制造成本较高。组装发光键盘10时,电致发光片13 还需与弹性构件14对位,组装过程复杂。而且, 一旦遇有电致发光片13故 障而需拆卸替换时,拆卸过程也会相对复杂。因此,需要有一种新颖的发光 键盘来解决传统发光键盘的诸多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光键盘,此发光键盘具有一电致发光片,弹性构 件直接设置在电致发光片上。换句话说,传统技术是不发光的聚酯片支撑弹 性构件,本实用新型则是利用电致发光片取代传统不发光的聚酯片来支撑弹 性构件。此外,本实用新型也更提供另一种发光键盘系将弹性构件直接设置 在薄膜开关上方,电致发光片则设于于薄膜开关下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设 计,发光键盘的电致发光片不需形成多个开口,组装时也不需与弹性构件对位。而且, 一旦遇有电致发光片故障,拆卸替换过程也相对筒单。
在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光装置,包括一底座; 一薄膜开 关,位于底座上方;至少一才要键,位于薄膜开关上方; 一电致发光片,位于 按键与薄膜开关之间;及至少一弹性构件,设置在电致发光片上,弹性构件 的底部表面直接连接电致发光片的上表面,其中当按压按键时,按键通过该 弹性构件以触发薄膜开关。
在另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光键盘,包括一底座; 一薄膜 开关,位于底座上方;至少一按一建,位于薄膜开关上方; 一电致发光片,位 于薄膜开关下方;至少一弹性构件,设置在薄膜开关上,弹性构件的底部表 面直接连接薄膜开关的上表面,其中弹性构件对应按键,当按压按键时,按 键通过弹性构件以触发薄膜开关。


图1A为传统发光键盘的剖面图。
图1B为图1A所示发光键盘的电致发光片的透视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第 一 实施例的发光键盘的分解透视图。
图2B为图2A的发光^t盘的电致发光片的内部结构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发光键盘的剖面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发光键盘的分解透视图。
图4B为图4A的发光键盘的电致发光片的内部结构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发光键盘的剖面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发光键盘
11按键
12导筒
13电致发光片
13a开口
14弹性构件
15乘0曰巧
200发光键盘
210底座220 薄膜开关 222 第一线路层 224 中隔才反 224a开口 226 第二线路层
230 电致发光片
231 竿一电极层
232 i秀电体层
233 发光层
234 第二电极层
235 电极保护层
236 隔离层 236a上表面 240 弹性构件 240a底部表面 250 上盖 252 导筒
260 按键
261 键帽
262 键柱 300 发光键盘 310 底座 320 薄膜开关 330 电致发光片 330a上表面 340 弹性构件 340a底部表面 350 剪刀式支架 360按键
400 发光4t盘 410 底座
6薄膜开关
422第一线路层
424中隔板
424a开口426第二线路层
430电致发光片
436隔离层
436a上表面
440弹性构件
450
452导筒
460按键
461键帽
462键柱
500发光键盘
510底座
520薄膜开关
522第一线路层
524中隔板
526第二线路层
530电致发光片
540弹性构件
550剪刀式支架
560按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附图中相似元件采用相 同的元件符号。应注意为清楚呈现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的各元件并非按照实 物的比例绘制,而且为避免模糊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以下说明亦省略传统的 零组件、相关材料、及其相关处理技术。
图2A至图2B例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其中图2A为一发光键盘200的分解透视图;图2B为发光《建盘200中的一电致发光片230的内部结 构剖面图。发光键盘200包括一底座210、 一薄膜开关220、 一电致发光片 230、至少一个弹性构件240、 一上盖250、及插设于上盖250中的至少一个 按4建260。本文的用词"至少一个"包括"单独一个,,以及"一个以上,,的意涵。 如图2A所示,按键260为一种常见的T型结构,其具有键帽261及向 下延伸的一键柱262。上盖250设置在按键260与弹性构件240之间。上盖 250具有至少一导筒252对应按键260,按键260的键柱262套接于导筒252 中。上盖250下方设有弹性构件240。每个弹性构件240对应到每个按4建260。 弹性构件240为一种受到压力会产生形变的的弹性结构。当使用者下压按键 260时,键柱262会挤压弹性构件240使其产生形变,进而接触到下方的薄 膜开关220,因此触发电气信号。当按键260被释放时,弹性构件240则提 供一弹力将按键260顶起。此时,导筒252与键柱262之间将可通过一^^扣 机制(未显示)相互卡合,以防止按键260脱离上盖250。应注意,优选而言, 按键260及上盖250均为透光材料所制成,以使下方电致发光片230所产生 的光可透出。
同样参考图2A,弹性构件240设置在电致发光片230的表面上,意即 电致发光片230支撑电致发光片230。详细地说,弹性构件240的底部表面 240a直接连4妄电致发光片230的上表面236a。电致发光片230可为传统的 冷光片,其内部结构可参考图2B的剖面图。电致发光片230包括一第一电 极层231; —诱电体层232; —发光层233; —第二电极层234; —电极保护 层235及一隔离层236,其中第一电极层231及第二电极层234可分别连接 至控制端子(未显示),借此供电以使其发光。通过隔离层236,电致发光片 230可与薄膜开关220电性隔离。
再参考图2A,详细说明薄膜开关220的结构。如图所示,薄膜开关220 包括一第一线路层222; —中隔板224;及一第二线路层226。中隔板224 具有至少一个开口 224a,每个开口 224对应一个弹性构件240。当4妄压按4A 260时,按键260通过弹性构件240下压第一线路层222,以使第一线路层 222在开口 224处接触第二线路层226,因此触发电气信号。
图3例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点 在于,第二实施例使用剪刀式支架340来取代第一实施例的导筒252。详细 地^i,如图所示,发光4囊盘300包括一底座310、 一薄膜开关320、 一电致发光片330、至少一个弹性构件340、 一剪刀式支架350及覆盖弹性构件340 的按键360。每个按4A 360对应一个弹性构件340及一个剪刀式支架350。 剪刀式支架350直接连接按键360与电致发光片330。剪刀式支架350与按 键360形成可活动式连结,以使按键360能选择性上下运动。当使用者按压 按键360时,弹性构件340被压缩,进而触动底下的薄膜开关320;当使用 者释放按键360时,按键360借由弹性构件340的回复力返回原来的高度。 应注意,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弹性构件340设置在电致发光片330的表面上, 意即电致发光片330支撑弹性构件340。详细地说,弹性构件340的底部表 面340a直接连接电致发光片230的上表面330a。至于电致发光片330及薄 膜开关320的内部结构,均与第一实施例所述相似,可参考之前的说明。
图4A及图4B例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 例的不同点在于,第三实施例的弹性构件440直接设置在薄膜开关420上方, 而其电致发光片430则设置在薄膜开关420之下。详细地说,如图所示,发 光^t盘400包括一底座410; —薄膜开关420,位于底座410上方; 一电致 发光片430,夹设于薄膜开关420的底座之间;至少一个弹性构件440,设 置在薄膜开关420上; 一上盖450,位于弹性构件440上;以及插设于上盖 450中的至少一个按键460。按键460为一种常见的T型结构,其具有键帽 461及向下延伸的一《囊柱462。上盖450设置在按4i 460与弹性构件440之 间。上盖450具有至少一导筒452对应按键460,按键460的键柱462套接 在导筒452中。按键460及上盖450优选为透光材料所制成。薄膜开关420 包括一第一线路层422; —中隔板424;及一第二线路层426。中隔板424 具有至少一个开口 424a,每个开口 424对应一个弹性构件440。当按压按《建 460时,按键460通过弹性构件440下压第一线路层422,以使第一线路层 422在开口 424处接触第二线路层426,因此触发电气信号。在此第四实施 例,弹性构件440直接形成在第一线路层422上方,意即弹性构件440直接 接触第一线路层422。第二线路层422的未纟皮弹性构件440所覆盖的表面可 涂布一电性保护层(未显示)。在另一实施例中,此电性保护层也可涂布在第 一线路层422与弹性构件440之间。第四实施例的电致发光片430的内部结 构如图4B所示,其大致上同于第一实施例的电致发光片230。应注意电致 发光片430的隔离层436的上表面436a具有粘性的绝缘材料制成,以使电 致发光片430得以附着在第二线路层426上。
9图5例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第四实施例与第三实施例的不同点
在于第四实施例使用剪刀式支架550来取代第三实施例的导筒252。详细地 说,如图所示,发光^t盘500包括一底座510、 一薄膜开关520、 一电致发 光片530、至少一个弹性构件540、 一剪刀式支架550及覆盖弹性构件540 的按4t 560。剪刀式支架550直冲妄连接按键560与薄膜开关520。应注意, 与第三实施例类似,第四实施例的弹性构件540形成在薄膜开关520的第一 线路层522上,意即弹性构件540直接接触第一线路层522。第一线路层522 的未被弹性构件540所覆盖的表面可涂布一电性保护层(未显示)。在另一实 施例中,此电性保护层也可涂布在第一线路层522与弹性构件540之间。第 四实施例所含的其他元件均与第三实施例所述相似,可参考之前的说明。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 的范围;凡其它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精神下所完成的等效改变或修 饰,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 一种发光键盘,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底座;一薄膜开关,位于该底座上方;至少一按键,位于该薄膜开关上方;一电致发光片,位于该按键与该薄膜开关之间;及至少一弹性构件,位于该电致发光片上,该电致发光片支撑该弹性构件,其中该弹性构件对应该按键,当按压该按键时,该按键通过该弹性构件以触发该薄膜开关。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键盘,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弹性构件的底 部表面直接连接该电致发光片的上表面。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键盘,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按键为一可透 光的材料所制成。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键盘,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薄膜开关包括 一第一线路层;一中隔板,具有至少一开口,该开口对应该弹性构件;及 一第二线路层,当按压该按键时,该按键通过该弹性构件下压该第一线 路层,以使该第 一 线路层于该开口处接触该第二线路层。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键盘,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电致发光片包括一第一导电层; 一发光层;及 一第二导电层。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键盘,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电致发光片还 包括一隔离层,用以与该薄膜开关电性隔离。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键盘,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上盖设置在 该弹性构件与该按键之间,该上盖具有至少一导筒对应该按键,该按键向下 延伸以形成一键柱套接在该导筒中。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键盘,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剪刀式 支架直接连接该按4建与该电致发光片。
9. 一种发光键盘,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底座;一薄膜开关,位于该底座上方; 至少一按键,位于该薄膜开关上方; 一电致发光片,位于该薄膜开关下方;及至少一弹性构件,位于该薄膜开关上方,该弹性构件的底部表面直4妄连 接该薄膜开关的上表面,其中该弹性构件对应该按键,当按压该按键时,该 按键通过该弹性构件以触发该薄膜开关。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光键盘,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按键为一可透 光的材料所制成。
11.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光键盘,其特征在于,其中该薄膜开关包括 一第一线路层;一中隔板,具有至少一开口,该开口对应该弹性构件;及 一第二线路层,当按压该按键时,该按键通过该弹性构件下压该第一线 路层,以使该第一线路层于该开口处接触该第二线路层。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光键盘,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弹性构件接 触该第一线路层。
13.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光键盘,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电致发光片 包括一第一导电层; 一发光层;一第二导电层;及一隔离层,用以与该第二线路层电性隔离。
14. 根据权利要求IO所述的发光键盘,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隔离层具有 粘性以使该电致发光片附着在该第二线路层上。
15.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光键盘,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上盖i殳置在 该弹性构件与该按键之间,该上盖具有至少一导筒对应该按键,该按4建向下 延伸以形成一键柱套接在该导筒中。
16.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光键盘,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剪刀式 支架直接连接该按键与该薄膜开关。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发光键盘,包括一底座;一薄膜开关,位于底座上方;至少一按键,位于薄膜开关上方;一电致发光片,位于按键与薄膜开关之间;及至少一弹性构件,设置在电致发光片上,电致发光片支撑弹性构件,其中当按压按键时,按键通过该弹性构件以触发薄膜开关。
文档编号H01H13/70GK201262910SQ20082013111
公开日2009年6月24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25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25日
发明者叶亮达, 张昭龙 申请人: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