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18849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同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同轴连接器,特别是关于一种设于同轴电缆终 端且与其构成电性连接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一种已知的同轴连接器是如美国专利第5, 879, 190号(请参阅图 7),其包括一金属本体l、 一绝缘套2及一端子3;其中该本体l具有 一圆筒部14,其上下贯通且径壁上形成有一缺口,缺口两端分别向外延伸 形成呈相对圆弧形的巻部13C,又圆筒部14顶缘的相对位置上分别形成有 一向下凹入的卡槽15,再者,圆筒部14顶缘依序向外延伸形成一盖体12 及两巻部13a、 13b,该盖体12是对应且可盖合于该圆筒部14的上开口, 其中巻部13a是对应于圆筒部14缺口上的巻部13c。
该绝缘套2是呈圆柱状,其外形轮廓大致与本体1的内壁配合,又绝 缘套2上形成一轴向贯通的穿孔26,供端子3穿置其间,该绝缘套2顶端 的两相对处分别向外延伸形成一卡块21,其顶端另形成一较长的盖板 22,其中,当绝缘套2套入圆筒部14内时,其顶端两相对处的卡块21将 嵌入圆筒部14顶端的卡槽15内以资定位,又盖板22则可向下翻折。
该端子3顶端形成有一夹片构造,供同轴电缆4的铜芯41穿置并被 夹持于其间,又端子3具有两相对的侧臂,其位于绝缘套2的穿孔26 内,作为电性连接之用。
当同轴电缆4以其铜芯41与端子3夹合后,即将端子3放入绝缘套2 内,再将绝缘套2上的盖板22向下翻折覆盖于端子上方,接着将绝缘套2 放入本体1的圆筒部14内,再将盖体12与巻部13a、 13b向下弯折,令 盖体12盖合于圆筒部14的上开口,两巻部13a、 13b则分别束紧夹合在 巻部13c及同轴电缆4的绝缘胶皮44夕卜,其中巻部13c受束夹后则与同 轴电缆4的金属网层43电接触。随即完成连接器与同轴电缆的结合。由上述可轻易看出,前述连接器在同轴电缆4与端子2的结合关系上 是采取夹合方式,尽管绝缘套2上的盖板22及本体1上的盖体12随后将 对端子3与同轴电缆4的结合处作进一步压合,而其电气连接效果依然不 理想,因而高频特性亦相对较差。
又绝缘套2与本体1上圆筒部14之间的结合,亦仅透过卡块21与卡 槽15的相互卡合而已,其结合状态并不稳固。由此可见,前述专利案所 揭露的连接器,本身在各元件之间的结合关系未臻确实精密,进而对连接 器的电气特性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
由上述可知,现有同轴连接器因结合构造未臻严密确实,以致有影响 其电气特性的虞,故有进一步检讨并谋求可行解决方案的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其具备稳固且严密的 结合构造,可确保与同轴电缆连接后具备理想的高频特性。
为达成前述目的采取的主要技术手段是令前述连接器包括金属外壳、 绝缘本体及端子;其中
金属外壳是由相连的一圆筒状基座、 一盖板及一箝夹件所组成,该基 座具有上、下开口,该上开口边缘处分别形成两倒T形卡槽及一缺口,其 中两卡槽是位于两相对位置上,该缺口两端分别向外延伸形成一固持部; 该盖板是对应该基座的上开口,且可盖合其上。
绝缘本体是对应设于外壳的基座内,该绝缘本体是呈圆柱状,其顶面 形成有一空腔,该空腔并贯通绝缘本体底部,又绝缘本体顶端的周缘处向 外延伸形成一承托部,该承托部的宽度是匹配前述基座上两固持部的间 距;再者,绝缘本体顶端周缘的两相对位置上分别向外延伸一呈倒T形截 面的卡块。
端子是设于前述绝缘本体的空腔内,该端子具有一平台,并由平台的 两相对侧边向下延伸以形成电性连接臂,又平台表面形成有向内凹陷的焊 杯;以及绝缘胶层,设于外壳的盖板内侧面上,再者,该平台一端形成有 一叉状的支撑部。
当前述同轴连接器与同轴电缆连接时,可先令同轴电缆一端依序露出 其铜芯、绝缘层、金属网层及绝缘胶皮,并令其铜芯跨设于端子的平台 上,铜芯内侧端并架设在平台一端的支撑部内以获得支撑,接着以焊接方式将铜芯焊接在平台上,由于平台上形成有凹入的焊杯,可提供较大的吃 锡量以增进焊接强度;俟端子与同轴电缆完成连接后,即将端子置入绝缘 本体的空腔内,此时同轴电缆的绝缘层处将获得绝缘本体上的承托部所支 持,接着将绝缘本体置入外壳一端的基座内,绝缘本体上的卡块对应嵌入 基座上开口处的卡槽内,由于卡块与卡槽呈匹配的倒T形状, 一经嵌入即 具有止回效果,故可确保其二者的稳固结合,随后将外壳上的盖体、箝夹 件折向基座,其中盖体将覆盖基座的上开口,箝夹件则进一步箝夹于同轴 电缆的金属网层及绝缘胶皮处,而使外壳与同轴电缆的金属网层构成电接 触,亦同时构成结合定位。
由上述构造可了解,本实用新型得使连接器本身各元件间的结合关系 更臻严谨确实,且连接器与同轴电缆的连接亦更加稳固,而有效改善现有 连接器结合效果不佳的缺点。


图h是显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的爆炸图。
图2:是显示第一图所示的同轴连接器的端子与同轴电缆结合的示意图。
图3:是显示第一图所示的同轴连接器的部分爆炸图。 图4:是显示第一图所示的同轴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5:是显示第一图所示的同轴连接器的另一剖视图。 图6:是显示第一图所示的同轴连接器的仰视图。
图7:是美国专利第5,879,190号的爆炸图。
5连接器 50外壳 511卡槽 513固持部 521翼片 523胶层
51基座 512缺口 52盖板 522压纹 53箝夹件
531第一箝夹部 533第三箝夹部
532第二箝夹部 60绝缘本体61空腔 62承托部 630嵌槽 70端子 72电性连接臂 74支撑部 80同轴电缆 82内绝缘层 84外绝缘层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连接器5包括导电性 的金属外壳50、绝缘本体60及端子70。
该外壳50是由相连的一圆筒状基座51、 一盖板52及一箝夹件53所 组成,该基座51是呈中空状且具有上、下开口,该上开口边缘处分别形 成有两卡槽511及一缺口 512,其中两卡槽511是位于两相对位置上,且 每一卡槽511的上端槽宽小于下端槽宽而呈一倒T形状,该缺口 512两端 分别向外延伸形成一固持部513,两相对固持部513之间具有适当距离。
该盖板52是衔接于基座51上开口的边缘且相对于其上的缺口 512, 其长宽恒大于基座51外径,其两侧边分别朝直角方向延伸形成一翼片 521,于本实施例中,该盖板52内侧面上形成有内凹的压纹522,以方便 于该压纹522处点胶,其点胶构成的胶层523将与端子30构成绝缘之 用;而当盖板52向下翻折适可盖合于基座51的上开口处。
该箝夹件53包括第一至第三箝夹部531 533,该第一至第三箝夹部 531 533均概呈U形状,其中第一箝夹部531位于最内侧而与盖板52相 邻,第二箝夹部532居中,第三箝夹部533位于最外侧;当箝夹件53折 向基座51时,第一箝夹部531是对应于基座51上向外延伸的固持部 513。
又,该绝缘本体60是对应设于外壳50的基座51内,该绝缘本体60 是呈圆柱状,其上端外径是与基座51的内径匹配,其下端外径小于上端 外径,又绝缘本体60顶面形成有一空腔61供容置端子70之用,该空腔
610阶级部 63通道 64卡块 71平台 73焊杯 75插楔部 81铜芯 83金属网层61并贯通绝缘本体60底部,其一侧壁上向内凹入形成一阶级部610,又 绝缘本体60顶端的周缘处向外延伸形成一 U形的承托部62,该承托部62 的宽度是匹配前述基座51上两固持部513的间距;再者,前述空腔61与 承托部62相邻的一侧壁是贯通形成一通道63,而与该承托部62相通,该 通道63相对侧壁上分别形成一嵌槽630;再者,该绝缘本体60顶端周缘 的两相对位置上分别向外延伸一呈倒T形截面的卡块64,两卡块64是对 应于外壳50基座51上的卡槽511。
该端子70是设于前述绝缘本体60的空腔61内,该端子70具有一平 台71,平台71的相对两侧边分别向下延伸以形成电性连接臂72,又平台 71表面形成有一向下凹陷的焊杯73,可供放置锡球或在焊接时增加吃锡 量;再者,该平台71 —端形成有一呈叉状的支撑部74,其相对另端的两 侧边分别向外延伸一内斜状的插楔部75,该支撑部74与插楔部75是分别 对应于绝缘本体60上通道63内的嵌槽630及空腔61内的阶级部610。
由上述说明可了解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主要组成元件及其间的组合关 系,以下进一步就前述连接器与同轴电缆间的结合方式详如说明如后
如图2所示,同轴电缆80与连接器连接时,是先令其一端依序露出 一铜芯81、 一包覆铜芯81的内绝缘层82、 一位于内绝缘层82外侧的金 属网层83及包覆金属网层83的外绝缘层84。
首先令同轴电缆80以其铜芯81内侧端架设于端子70上的支撑部74 上,而令铜芯81跨设于端子70的平台71上,且位于其焊杯73的上方, 此时即可利用焊接方式将铜芯81焊接在端子70的平台71上,由于平台 71上形成有凹入的焊杯73,故提供较大的吃锡量以增进焊接强度。
如图3、 4所示,当端子70与同轴电缆50接合后,遂将端子70置入 绝缘本体60的空腔61内,此时同轴电缆80的内绝缘层82处将为绝缘本 体60上的承托部62所支持,且端子70两端的插楔部75与支撑部74将 分别插入空腔61的阶级部610及通道63侧壁上的嵌槽630内,由于插楔 部75的尖端处略大于阶级部610的内宽,该插楔部75插入该阶级部610 故可获致确实的结合效果,端子70另端亦因支撑部74插入嵌槽630而获 致定位。
而绝缘本体60上固定该端子70后即置入外壳50 —端的基座51内, 此时绝缘本体60上的倒T型卡块64即对应嵌入基座50上开口处的卡槽511内,如前揭所述,由于卡块64与卡槽511呈匹配的倒T形状, 一经嵌 入即具有止回效果,而可确保二者的稳固结合。
随后将外壳50上的盖板52、箝夹件53折向基座51,其中盖板52将 覆盖于基座51的上开口处请参阅图5所示,盖板52内侧面上的胶层523 则覆设于端子70平台71与铜芯81的焊接处,借以使外壳50与铜芯81 构成绝缘性隔离。
另请参阅图6所示,接着将箝夹件53上第一至第第三箝夹部531 533的两臂相对束夹,而分别箝夹于基座51的固持部513处、同轴电缆 80的金属网层83及外绝缘层84处;其中,第一箝夹部531因束紧固持部 513而得使固持部513与其内侧的承托部62,借此由该处同时加强外壳50 与绝缘本体60间的结合关系,至于第二箝夹部532除使外壳50与同轴电 缆80的金属网层83构成电接触,亦同时具备夹紧效果,另第三箝夹部 533则是在同轴电缆80的外绝缘层84处构成夹紧定位。
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在组成连接器的外壳、绝缘本体与端子上分 别设计特殊的结合构造,令其相互结合后得具有严密确实的结合关系,且 与同轴电缆的间的结合亦更加稳固,从而可提供理想的高频特性。
权利要求1. 一种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外壳,具有一圆筒状基座、一盖板及一箝夹件,该基座具有上、下开口,该上开口边缘处分别形成两倒T形卡槽及一缺口,其中两卡槽是位于两相对位置上,该缺口两端分别向外延伸形成一固持部;该盖板对应该基座的上开口;绝缘本体,对应设于外壳的基座内,该绝缘本体呈圆柱状,其顶面形成有一空腔,该空腔并贯通绝缘本体底部,又绝缘本体顶端的周缘处向外延伸形成一承托部,该承托部的宽度匹配前述基座上两固持部的间距,绝缘本体顶端周缘的两相对位置上分别向外延伸一呈倒T形截面的卡块;端子,设于前述绝缘本体的空腔内,该端子具有一平台,并由平台的两相对侧边向下延伸以形成电性连接臂,平台表面形成有向内凹陷的焊杯;以及绝缘胶层,设于外壳的盖板内侧面上。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本体呈圆柱状,其上端外径与基座的内径匹配,其下端外径小于上端外径,其空腔贯通绝缘本体底部,空腔一侧壁上向内凹入形成一阶级部;绝缘本体上的承托部呈U形状,其宽度匹配基座上两固持部的间距;前述空腔与承托部相邻的一侧壁贯通形成一通道,而与该承托部相通,该通道相对侧壁上分别形成一嵌槽;该端子于平台一端形成有一对应于前述嵌槽的叉状支撑部,其另端的两侧边向外延伸形成一内斜状的插楔部,该插楔部对应于前述空腔内的阶级部。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盖板衔接于基 座上开口的边缘且相对于其上的缺口,其长宽大于基座外径,其两侧边分 别朝直角方向延伸形成一翼片。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盖板内侧面上 形成有内凹的压纹,以方便于该压纹处形成胶层。
5. 如权利要求1至4项中任一项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该箝夹件包括第一至第三箝夹部,该第一至第三箝夹部均呈U形状,其中第一箝夹部位于最内侧而与盖板相邻,第二箝夹部居中,第三箝夹部位于最外侧;其中,第一箝夹部对应于基座上向外延伸的固持部。
专利摘要一种同轴连接器,包括一金属外壳、一设于外壳内的绝缘本体、一设于绝缘本体内的端子;其中,该端子具有一平台,供同轴电缆的铜芯跨设其上,该平台表面形成有向内凹陷的焊杯,可供置入锡球,于焊接铜芯时提高吃锡量而增进焊接强度;该外壳一端形成有一与绝缘本体形状匹配的环形基座,供绝缘本体嵌置固定其间,其二者间并具有加强结合关系的卡合构造;又外壳另端形成箝夹件,经朝基座方向弯折,可嵌夹于同轴电缆上并与其上金属网构成电接触。本实用新型得使连接器本身各元件间的结合关系更臻严谨确实,且连接器与同轴电缆的连接亦更加稳固,而有效改善现有连接器结合效果不佳的缺点。
文档编号H01R24/38GK201270348SQ20082020827
公开日2009年7月8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10日 优先权日2008年9月10日
发明者周国华, 李国清, 郭建广 申请人:连展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