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形成具有高纵横比接触开口的功率器件的结构和方法

文档序号:6925361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形成具有高纵横比接触开口的功率器件的结构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通常涉及半导体技术,更具体地涉及具有高纵横比接触开口(contact opening)的半导体功率器件以及用于形成该半导体功率器件的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η-沟道沟槽-栅极功率MOSFET包括其上形成有η型外延层的η型基板。该 基板包括有MOSFET的漏极。ρ型本体区延伸到外延层中。沟槽延伸通过本体区并进入被本 体区和基板限定的外延层的部分(通常称作漂移区)中。栅极电介质层(栅极介电层)形 成在每个沟槽的侧壁和底部上。源极区位于沟槽的侧面。重本体区形成在邻近的源极区之 间的本体区内。栅电极(例如,来自多晶硅)填充沟槽并且包括有MOSFET的栅极。电介质 帽覆盖沟槽并且还部分地在源极区上方延伸。顶侧金属层电接触源极区和重本体区。底侧 金属层接触基板。在一些MOSFET中,与源极和重本体区的金属接触(触点)通过接触开口制成。由 于工艺技术转移到更小的几何结构,所以形成和适当地填充这样的接触开口变得更困难。 因此,对在功率器件中能够形成和适当地填充这样的接触开口的技术存在需要。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场效应晶体管(FET)包括在第二导电类型的半导体 区上方的第一导电类型的本体区。第二导电类型的源极区在本体区上方延伸。栅电极邻近 于本体区延伸但是通过栅极电介质层与本体区绝缘。接触开口延伸到邻近的栅电极之间的 本体区中。种子层沿着每个接触开口的底部延伸。种子层用作成核位点(成核部位)用于 促进导电填充材料的生长。导电填充材料填充每个接触开口的下部部分。互连层填充每个 接触开口的上部部分,并且与导电填充材料直接接触。互连层还沿着接触开口的上部侧壁 与相应的源极区直接接触。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电介质隔离层(电介质隔离物,dielectricspacer)为每个接 触开口的下部侧壁加衬,并且用来防止导电填充材料沿着接触开口的下部侧壁与本体区直 接接触。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类型的重本体区沿着每个接触开口的底部在每个 本体区中延伸,并且与重本体区直接接触。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每个栅电极设置在邻近本体区延伸并终止于半导体区内的 沟槽中。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每个沟槽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栅电极下面的屏蔽电极,栅电极和屏蔽电极通过电极间电介质层而彼此绝缘。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每个沟槽包括在栅电极下面沿着沟槽的底部延伸的厚的底 部电介质(thick bottom dielectric) 0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栅电极在半导体区和本体区上方横向延伸并且与源极区重叠。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源极区的顶部表面完全被电介质材料覆盖,使得互连层仅 沿着接触开口的上部侧壁与源极区直接接触。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形成场效应晶体管(FET)的方法包括在第二导电 类型的半导体区中形成第一导电类型的本体区,使得本体区与半导体区形成p-n结。邻近 于本体区但是与本体区绝缘而形成栅电极。在本体区中形成第二导电类型的源极区,使得 源极区与本体区形成P-n结。形成延伸到本体区中的接触开口。形成沿着每个接触开口的 底部延伸的种子层。用导电填充材料来填充每个接触开口的下部部分,其中种子层用作成 核位点用于促进导电填充材料的生长。形成填充每个接触开口的上部部分并且与导电填充 材料直接接触的互连层。互连层还沿着接触开口的上部侧壁与相应的源极区直接接触。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填充每个接触开口的下部部分之前,形成为每个接触开口 的侧壁加衬的电介质隔离层。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在形成种子层之前,沿着每个接触开口的底部在每个本体 区中形成第一导电类型的重本体区。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形成延伸到半导体区中的沟槽。该沟槽容纳栅电极。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使用无电电镀来实施填充每个接触开口的下部部分的步
马聚ο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种子层包括硅化物。


图1A-1H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用于形成示例性屏蔽栅极沟槽金 属_氧化物_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接触结构的示例性方法的简化剖视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示例性屏蔽栅极沟槽MOSFET的简化剖视 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方式的另一个示例性屏蔽栅极沟槽MOSFET的简化 剖视图;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示例性沟槽栅极MOSFET的简化剖视图;以及图5是示例性平面MOSFET的简化剖视图。应当注意到,所附的附图仅示出了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因此不应认为限制其范 围,对于本发明来说,可以允许其它同等有效的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例方式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描述了涉及集成电路以及它们的加工的技术。更具体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功率场效应晶体管(FET)包括具有部分衬有电介质材料的硅化物底部 和侧壁的接触结构。仅举例来说,根据本发明的技术已被应用于沟槽功率M0SFET,但是本发明具有更宽范围的适用性。例如,根据本发明的技术可以应用于平面功率MOSFET或IGBT, 并且通常可以应用于可受益于这样的技术的任何半导体器件。图1A-1H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用于形成示例性沟槽金属-氧化 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的接触结构的示例性方法的简化剖视图。在图IA中,使用已知技 术在基板100上方形成外延层105。例如,基板100可以是硅基板,III-V化合物基板,硅/ 锗(SiGe)基板,外延基板,绝缘体上硅(SOI)基板,显示器基板诸如液晶显示器(LCD)、等 离子体显示器、电发光(EL)灯显示器,或发光二极管(LED)基板。示出的实施方式是η-沟 道M0SFET,并且基板100和外延层105可以包括η型掺杂剂诸如磷、砷和/或其它第V族元
ο可以在外延层105之内或者之上形成ρ型本体区10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通 过在外延层105中注入掺杂剂来形成本体区106。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外延工艺在 外延层105上方形成本体区106。使用常规技术来形成延伸通过本体区106并终止于被本 体区106和基板100限定的外延层105的区域内的沟槽102。被本体区106和基板100限 定的外延层105的区域通常称作漂移区。使用已知工艺来形成为沟槽102的底部和下部侧 壁加衬的屏蔽电介质层101。使用常规技术在每个沟槽102的底部部分中形成屏蔽电极110(例如,包括掺杂或 未掺杂的多晶硅)。使用常规技术在每个沟槽中形成在屏蔽电极110上方延伸的电极间电 介质103 (例如,包括氧化物)。使用已知技术来形成为上部沟槽侧壁加衬的栅极电介质层 10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栅极电介质层107比屏蔽电介质层101更薄。使用常规方法在每 个沟槽102的上部部分中形成栅电极115。使用已知技术在邻近沟槽的本体区106中形成 η型源极区。栅极电介质107可以包括例如氧化物、氮化物、氧氮化物、电介质材料、高k电介 质材料或它们的各种组合。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高k电介质可以是氧化铝(A1203)、氧化 铪(HfO2)、氧氮化铪(HfON)、硅酸铪(HfSiO4)、氧化锆(&02)、氧氮化锆(ZrON)、硅酸锆 (ZrSiO4)、氧化钇(Y2O3)、氧化镧(La2O3)、氧化铈(CeO2)、氧化钛(TiO2)、氧化钽(Ta2O5)、或 它们的组合中的一种或多种。栅极电介质107可以通过例如化学气相沉积(CVD)工艺、物 理气相沉积(PVD)工艺或其它已知工艺来形成。栅电极115可以包括例如多晶硅;非晶硅; 含金属材料诸如Ru、Ti、Ta、W、Hf ;金属氮化物堆栈栅极;金属氧化物栅极诸如RuO2或IrO2 ; 金属氮化物栅极诸如MoN、WN、TiN, TaN, TaAlN ;多晶SiGe ;栅极硅化物诸如CoSi2或NiSi ; 或它们的各种组合。可以通过例如CVD工艺、PVD工艺、电化学镀工艺、无电电镀工艺或其 它已知技术来形成栅电极115。在图IA中,在源极区120上方形成电介质层12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介质层 125同样覆盖在栅电极115上面。电介质层125可以包括例如氧化物、氮化物、氧氮化物、其 它电介质材料或它们的各种组合。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介质层125可以是可通过例如CVD 工艺形成的硼-磷硅酸盐玻璃(BPSG)层。虽然电介质层125被示出为具有平坦的顶部表 面,但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介质层125可以具有圆顶形状(dome shape),该圆顶形状在 栅电极115上方具有最厚的部分并且当其达到接触开口 130的边缘时厚度减小。接触开口 130形成在邻近的沟槽之间的本体区106的中央部分中。在一些实施方 式中,使用具有与开口 130相对应的图案的图案化掩模层来形成接触开口 130。图案化掩模可以是例如图案化光致抗蚀剂层或图案化电介质层。在图IB中,在图IA所示的结构上方形成相对薄的电介质层135。在一些实施方 式中,电介质层135可以基本上是共形的(保角的,conformal),以便为接触开口 130的侧 壁和底部加衬。电介质层135可以包括例如氧化物、氮化物、氧氮化物、或它们的各种组合。 电介质层135可以通过例如CVD工艺或热氧化工艺来形成。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介质层 135可以具有在约50人到约500 A之间的厚度。因为在后面的步骤中当填充接触开口 130 时,电介质层135至少部分地保留在接触开口 130中,所以需要仔细地选择电介质层135的 厚度使得接触开口 130的已经高的纵横比不会变得显著增加。在图IC中,使用蚀刻工艺137来除去电介质层135的一部分,从而沿着沟槽130 的侧壁形成电介质隔离层135a。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使用蚀刻工艺,该蚀刻工艺除去电介质 层135的水平延伸部分、同时保留完整的垂直延伸部分。以这种方式,本体区106变得沿着 接触开口 130的底部131被暴露,同时接触开口 130的侧壁仍然被电介质层135覆盖。蚀 刻工艺137可以是干法蚀刻工艺和/或湿法蚀刻工艺。图ID和图IE示出了用于沿着接触开口 130的底部形成种子层140a的工艺。如 将看到的,种子层140a用作成核位点用于在每个接触开口的下部部分中生长高度导电的 填充材料。在图ID中,在结构上方形成含金属层14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含金属层140 可以基本上是共形的,以便为隔离层135a加衬,并且沿着接触开口 131的底部131直接接 触本体区106。含金属层140可以包括钨、钴、钛、镍、钽、钼、适合于与硅形成期望的阻相 (resistivity phase)的其它金属材料、或它们的各种组合。含金属层140可以通过例如
PVD工艺或CVD工艺来形成。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含金属层140可以具有在约50人到约
300 A之间的厚度。在图IE中,实施硅化物工艺,通过其使含金属层140与本体区106反应,从而沿着 接触开口 130的底部形成硅化物层140a。硅化物工艺可以包括用于使含金属层140与本体 区106相互作用的热工艺。热工艺可以包括例如快速热退火(RTA)工艺、熔炉热工艺、可以 期望形成硅化物层140a的其它热工艺、或它们的各种组合。硅化物层140a可以是硅化钨 层、硅化钴层、硅化钛层、硅化钽层、硅化镍层、硅化钼层、其它硅化物层或它们的各种组合。在硅化物工艺之后,除去含金属层140的未反应部分,其中硅化物层140a沿着沟 槽底部被保留。即,除去在电介质层125和电介质隔离层135a上方延伸的含金属层140的 所有部分。可以使用湿法蚀刻工艺和/或干法蚀刻工艺用于该目的。在图IF中,形成高度导电的填充材料150,以使用选择性填充工艺来部分填充接 触开口 130。填充材料150可以包括例如铜、钨、铝、硅、钛、钽、硅化物材料、其它金属材料或 它们的各种组合。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填充材料150可以使用硅化物层140a作为种子层通 过无电电镀工艺来形成,填充材料150形成在种子层上方。S卩,硅化物层140a用作成核位 点用于促进金属填充材料150的生长。因为填充工艺的选择特性,填充材料150并没有从 电介质隔离层135a朝向接触开口 130d的中心形成。相反,金属填充材料150从硅化物层 140a的顶部表面向上逐渐地形成。在没有电介质隔离层135a的情况下,填充材料150会从 沟槽侧壁朝向沟槽的中心横向地形成,在填充材料中导致锁眼或空隙。因此,电介质隔离层 135a有利地防止在填充材料150中形成锁眼。应当注意到,也可以使用掺杂的硅作为种子层140a。无电镀金属可以选择性地沉积在掺杂的硅上。形成填充材料150使得其顶部表面在源极区120的顶部表面123下面。如将看到 的,为了使沿着接触开口 130的上部侧壁接触源极区120,这是必要的。在所示的特定实施 方式中,形成填充材料150使得其顶部表面在源极区120的底部表面下面。这确保了每个 源极区120的整个侧壁可用于形成与源极区120的低电阻接触。在图IG中,可以使用蚀刻工艺155来除去电介质隔离层135a的暴露部分,使得被 填充材料150覆盖的电介质隔离层部分135b保留。电介质隔离层135a的去除部分暴露接 触开口 130的上部侧壁,其中可以使接触开口 130的上部侧壁与源极区120接触。蚀刻工 艺155可以是湿法蚀刻工艺和/或干法蚀刻工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蚀刻工艺155也可 以除去电介质层125的一部分。在图IH中,在结构上方形成顶侧源极互连层160,基本上填充接触开口 130。使源 极互连层160与填充材料150的顶部表面以及沿着上部沟槽侧壁与源极区120直接接触, 并且通过高度导电的填充材料150和硅化物层140a与本体区106间接接触。在源极互连 层160与高度导电的填充材料150之间可以出现界面163,因为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工艺形 成和/或由不同的材料形成。源极互连层160可以包括例如铜、钨、铝、铝铜、钛、钽、钴、镍、 钼、多晶硅、或它们的各种组合。源极互连层160可以通过CVD工艺、PVD工艺、电化学镀工 艺和/或无电电镀工艺来形成。两步填充工艺(即,用导电填充材料150的初始填充,接着用互连层160的二次填 充)有利地允许填充高纵横比的接触开口,而不会形成锁眼或空隙。通过用填充材料150 填充接触开口 130的一部分,开口的纵横比实际上降低,因此确保当互连层160填充接触开 口 130的上部部分时没有形成空隙。而且,沿着接触开口 130的下部侧壁形成电介质隔离 层135b的技术确保了在填充材料150中也没有形成空隙,这是由于电介质隔离层将填充材 料150的生长限制于自底向上的方向(即,没有发生横向生长)。在形成顶侧源极互连层160之后,可以在基板100的背部上形成背部漏极互连层 (未示出)。漏极互连层可以包括例如铜、钨、铝、铝铜、钛、钽、钴、镍、钼、多晶硅、或它们的 各种组合。图2示出了图IH中的结构的变型,其中ρ+重本体区165沿着每个接触开口的底 部165形成在本体区106中。重本体区165可以通过例如在沿着接触开口的底部形成硅层 140a之前在本体区106中注入掺杂剂来形成。图2还示出了来自图IH中的结构的另一个 变型。从源极区120的上方除去电介质层125,使得源极互连层160也与源极区120沿着它 们的顶部表面接触。这可以通过以下事实获得栅电极115凹入到沟槽102中并且被使栅 电极115与源极互连层160绝缘的电介质材料覆盖。图3示出了图IH中的结构的又一个变型。在没有沿着接触开口的侧壁使用电介 质隔离层的情况下,在硅化物层140a与源极互连层160之间形成高度导电的填充材料170。 该实施方式允许填充材料在垂直和横向方向上生长。虽然该技术可以导致在填充材料170 中形成空隙,但是这样的空隙将远不及在常规单步填充工艺中所明确的。在一些实施方式 中,可以形成硅化物层140a以便沿着接触开口 130的侧壁延伸。图4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示例性沟槽栅极MOSFET的简化剖视图。除 了没有在栅电极117下面形成屏蔽电极之外,该实施方式基本上与图2中的实施方式类似。代替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比栅极电介质107更厚的电介质层(S卩,通常称作厚的底部电介 质TBO的电介质层)沿着沟槽的底部在栅电极117下面延伸。图5是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方式的示例性平面MOSFET的简化剖视图。图5中 的结构是图4所示的沟槽栅极MOSFET的平面栅极变形,因此上面结合各个实施方式的本体 接触结构描述的许多相同工艺和结构变型也适用于图5中的结构。在图5中,η型外延层205在η型基板200上方延伸。使用已知技术在外延层205 上方形成栅极电介质层220和栅电极225的堆栈。使用常规技术在外延层205中形成本体 区 210。图5中的本体接触结构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一些类似的结构,因此,将不描 述用于形成接触结构的技术以及上面提及的其可能的变型。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用于形 成和填充本体接触开口的技术在图5结构中可能甚至是更有用的,这是因为栅极结构在外 延层205上方(而不是内部)延伸,因此需要被填充的接触开口甚至可能具有更高的纵横 比。应当注意到,虽然每个源极区215的侧面的一部分与源极互连层260直接接触,但 是使互连层260沿着接触开口的侧壁与源极区215接触是足够的。即,在栅电极225上方 并沿着栅电极225的侧面延伸的电介质层可以延伸出以覆盖源极区215的整个侧面并且在 接触开口 230的上拐角处终止。虽然所得的接触开口具有甚至更大的纵横比,但是本发明 的技术可以适当地填充接触开口。这样的结构使得能够使用有利地导致形成接触开口的工 艺技术(即,沿着栅电极侧壁使用电介质隔离层),该接触开口与栅电极是自对准的。本文中描述的根据本发明的技术并不限于任何特定类型的晶体管,并且可以在各 种器件中实施,其中期望用无空隙的导电材料形成高纵横比的接触开口。例如,图1Α-1Η 中描述的工艺顺序可以用来形成Ρ-沟道屏蔽栅极沟槽栅极MOSFET (即,除了颠倒所有硅 区域的导电类型之外,晶体管在结构上类似于图IH中的晶体管);η-沟道屏蔽栅极沟槽 IGBT(即,除了使用ρ型基板代替η型基板外,晶体管在结构上类似于图IH中的晶体管); P-沟道屏蔽栅极IGBT(即,除了基板保持为η型之外,晶体管在结构上类似于图IH中的晶 体管但具有相反导电性的硅区域);图4中的沟槽栅极MOSFET的ρ-沟道变型;图4中的沟 槽栅极MOSFET的ρ-沟道和η-沟道IGBT变型;沟槽栅极同步FET (即,集成沟槽栅极或屏 蔽栅极MOSFET和肖特基整流器);横向导电M0SFET(即,其中没有在顶侧产生漏极接触的 晶体管)的沟槽栅极和平面栅极变型以及所有上述器件(即,具有多列交替导电类型硅的 器件)的超结变型。因此,虽然上面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的完整描述,但是,可以采用各种修改、 变型、和替代方式。本发明的范围因此不应限制于本文中描述的实施方式,而是代替地由所 附的权利要求限定。
9
权利要求
一种场效应晶体管(FET),包括在第二导电类型的半导体区上方的第一导电类型的本体区,所述本体区与所述半导体区形成p n结;在所述本体区上方的第二导电类型的源极区,所述源极区与所述本体区形成p n结;栅电极,邻近于所述本体区延伸但是通过栅极电介质与所述本体区绝缘;接触开口,延伸到邻近的栅电极之间的所述本体区中;种子层,沿着每个接触开口的底部延伸,所述种子层用作成核位点用于促进导电填充材料的生长;导电填充材料,填充每个接触开口的下部部分;以及互连层,填充每个接触开口的上部部分,并且与所述导电填充材料直接接触,所述互连层还沿着所述接触开口的上部侧壁与相应的源极区直接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FET,进一步包括为每个接触开口的下部侧壁加衬的电介质 隔离层,所述电介质隔离层防止所述导电填充材料沿着所述接触开口的下部侧壁与所述本 体区直接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FET,进一步包括第一导电类型的重本体区,所述重本体区沿 着每个接触开口的底部在每个本体区中延伸,所述种子层与所述重本体区直接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FET,其中,每个栅电极设置在邻近所述本体区延伸并终止于 所述半导体区内的沟槽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FET,其中,每个沟槽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栅电极下面的屏 蔽电极,所述栅电极和屏蔽电极通过电极间电介质层而彼此绝缘。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FET,其中,每个沟槽包括在所述栅电极下面沿着沟槽的底部 延伸的厚的底部电介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FET,其中,所述栅电极在所述半导体区和本体区上方横向延 伸并且与所述源极区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FET,其中,所述源极区的顶部表面完全被电介质材料覆盖, 使得所述互连层仅沿着所述接触开口的上部侧壁与所述源极区直接接触。
9.一种形成场效应晶体管(FET)的方法,包括在第二导电类型的半导体区中形成第一导电类型的本体区,所述本体区与所述半导体 区形成p-n结;邻近于所述本体区但是与所述本体区绝缘而形成栅电极;在所述本体区中形成第二导电类型的源极区,所述源极区与所述本体区形成P-n结; 形成延伸到所述本体区中的接触开口; 形成沿着每个接触开口的底部延伸的种子层;用导电填充材料来填充每个接触开口的下部部分,其中所述种子层用作成核位点用于 促进所述导电填充材料的生长;以及形成填充每个接触开口的上部部分并且与所述导电填充材料直接接触的互连层,所述 互连层还沿着所述接触开口的上部侧壁与相应的源极区直接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在填充每个接触开口的下部部分之前,形成为每个接触开口的侧壁加衬的电介质隔离层。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在形成所述种子层之前,沿着每个接触开口的底部在每个本体区中形成第一导电类型 的重本体区。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形成延伸到半导体区中的沟槽,所述沟槽容纳所述栅电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在形成所述栅电极之前形成为每个沟槽的下部侧壁和底部加衬的屏蔽电介质层;在每个沟槽的下部部分中形成屏蔽电极;以及在所述屏蔽电极上方在每个沟槽中形成电极间电介质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在形成所述栅电极之前,形成沿着所述沟槽的底部延伸的厚的底部电介质。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栅电极在所述半导体区和本体区上方横向 延伸并且与所述源极区重叠。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在所述栅电极和所述源极区上方形成电介质帽层,所述电介质帽层完全覆盖所述源极 区的顶部表面,使得所述互连层仅沿着所述接触开口的上部沟槽侧壁与所述源极区直接接 触。
17.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填充每个接触开口的下部部分的步骤使用 无电电镀来实施。
18.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种子层包括硅化物。
19.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形成种子层的步骤包括沿着每个接触开口的侧壁形成电介质隔离层;形成为所述电介质隔离层加衬并沿着每个接触开口的底部延伸的金属层,所述金属层 沿着每个接触开口的底部与所述本体区直接接触;使所述金属层与所述本体区反应,从而沿着所述沟槽的底部形成硅化物层;以及除去所述金属层的未反应的部分。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在填充每个接触开口的下部的步骤之后,除去所述电介质隔离层的暴露部分,从而沿 着每个接触开口的上部侧壁暴露所述源极区的垂直表面。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场效应晶体管(FET),包括在第二导电类型的半导体区上方的第一导电类型的本体区。第二导电类型的源极区在本体区上方延伸。栅电极邻近于本体区延伸但是通过栅极电介质层与本体区绝缘。接触开口延伸到相邻的栅电极之间的本体区中。种子层沿着每个接触开口的底部延伸。种子层用作成核位点用于促进导电填充材料的生长。导电填充材料填充每个接触开口的下部部分。互连层填充每个接触开口的上部部分,并且与导电填充材料直接接触。互连层还沿着接触开口的上部侧壁与相应的源极区直接接触。
文档编号H01L29/40GK101971346SQ200880120996
公开日2011年2月9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15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14日
发明者潘南西 申请人:飞兆半导体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