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83791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系统(battery system),且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系统中的散 热与热失控(thermal runaway)扩散防护结构。
背景技术
在石油储存量日趋短少及石油价格升高为全球所需面对的问题,电动车辆为目前 最佳的解决方案。在美国加州已经立法强制车商必须销售特定比率的电动汽车,其他各州 也将跟进;法国、德国、瑞士、日本等均有奖励补助电动车辆使用或技术研发的政策,具实用 性能的电动车辆也陆续开发完成,正以实验性试用逐步推广。欧、美、日等先进国家对都会区交通工具的空气污染及石油储存量日益短少相当 重视,均认为目前是发展使用电动车辆的时机,且大力投入电动车辆的研发及推广,美国加 州已经立法强制车商必须销售特定比率的电动汽车,其他各州也将跟进;法国、德国、瑞士、 日本等均有奖励补助电动车辆使用或技术研发的政策,具实用性能的电动车辆也陆续开发 完成,正以实验性试用逐步推广。其中锂电池导入是电动车发展成功关键,因锂电池重量仅 为镍氢电池的一半,续航力却是镍氢电池的两倍,再加上锂电池工作电压高、能量密度大、 寿命长及环保等优点,行驶过程中不会排放废气,不但节能减碳,更减少汽油的使用量,未 来汽车大厂全面换用充电式锂电池将是锐不可挡的趋势。2006年SONY笔记型电脑锂电池的全球回收事件,让锂电池的热失控安全问题被 突显出来,而笔记型电脑所使用的电池组仅由3 8颗不等的18650单元电池所组成,电动 车辆上若搭载18650单元电池,电池数则要达到4000 6000颗不等,才能提供车辆足够的 功率(动力)和电容量(续航力),电池数目增加意味者热失控机会增加,电池组中单一电 池的热失控就有可能扩散造成整个电池组。一旦电池组中某一颗电池的热失控无法受掉有 效控制,热失控逐渐由最邻近的电池蔓延开来,将导致整个电池组发生热失控,其危险性将 类似一颗小型炸弹爆炸。因此,近年来美国国家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对于锂电池组的热失控扩散做了 一系列的研究。热失控扩散过程是当电池组中某一颗电池因为断短路、或电性不均衡(指 容量过低或内阻过高)时会导致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异常发热,一旦该电池超过热失控 反应临界温度(一般约150°C左右),电池内部的材料就会陆续发生热分解放热反应,所 谓热分解放热是一种自加热的自催化反应过程,会急遽推升该电池的温度,在热失控时 电池温度可超过500°C以上,每分钟的自加热温升可超过20°C以上。所以该电池在超过 临界热失控温度后,会瞬间升温而产生所谓热失控。这颗电池热失控所释放的热量如果 没有作良好的阻隔和散热设计,就会接续加热邻近的电池,如美国国家再生能源实验室 在2008年5月在大型锂离子电池技术与应用(Large Lithium IonBattery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LLIBTA)的第四届国际研讨会(4thInternational Symposium)发表的 “Thermal Abuse Modeling of Li-ion Cells andpropagation in Modules,,中第 30 页左 图所示,其中显示热失控的电池导致邻近的几颗电池也接连发生热失控反应;电池组内部的热失控一旦进入此阶段,预期将无法被有效控制,最终将导致整个电池组内其它所有电 池发生全面的热失控,产生剧烈的燃烧放热反应,这过程通常会伴随大量的可燃性电解液 气体以及电池材料分解气体的释放,严重甚至会产生爆炸。锂电池的热失控安全问题主要是由过充、短路情况所引起的,但是电池在受到外 部撞击而产生电池受到穿刺情况时,也会发生电池的热失控。电池热失控其实就是电池内 部材料热劣解放热的反应过程表现。目前已知管控热失控扩散的如美国专利US6942944、美国公开专利US20060073377 和US20090004556,以上专利的发明团队即是参与NREL电池热失控研究的研究成员,其利 用将相变材料填入到电池间的间隙,利用相变材料相变过程具有吸热的特性,来吸收电池 热失控时所生成的热。但是,上述专利有一最大的缺点,就是相变化材料的热传导特性并不佳,其特性可 用于阻隔热失控时热在电池间的传递,但由于其导热性差,电池组在正常使用中的温升虽 可受到控制,其后续的降温速率却需要很长的时间。举例来说,在美国专利US6942944中的 图9显示电池组在放电后,在自然对流散热(无外加风扇散热)情况下,电池组需静置将近 M小时才会回复到接近放电前的温度,相变化材料的低热传导和吸热特性虽可用于阻隔电 池组内的热失控扩散和降低电池充放电池的温升,但回复降温时间过长是其最大的缺点, 不利于电池组的连续充放电操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thermalrimaway)扩散 防护结构,提供电池系统内其中一单元电池热失控扩大引发整个电池组热失控的安全防 护。本发明同时具有导热散热功能,解决模块内电池温度不均与过热问题,提高锂电池组循 环寿命。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构,包括 一电池组(module)壳体以及至少一复合式导热板。在电池组壳体内有多个单元电池(unit cell)。所述复合式导热板是位于电池组壳体内与电池组壳体接触并置入至少两个的单元 电池之间,做为热在电池和壳体间的传递媒介,以及控制热在电池间的传递;其中复合式导 热板是由至少一导热层与至少一隔热层组成的一多层异向性导热结构。本发明提供另一种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构,包括一电池模块 (pack)壳体以及至少一复合式导热板。在电池模块壳体内有多个电池组,而所述复合式导 热板是位于电池模块壳体内与电池模块壳体接触并置入至少两个的电池组之间,其中复合 式导热板是由至少一导热层与至少一隔热层组成的一多层异向性导热结构。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上述复合式导热板是由一层的隔热层与一层的导热层 所构成的双层结构。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上述复合式导热板是由两层的导热层夹一层的隔热层 所构成的三层结构。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上述复合式导热板包括多层的导热层与多层的隔热层 交替配置的结构。在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中,上述复合式导热板包括两层导热层、多个结构支架以及作为隔热层的隔热材料。所述结构支架是设置在导热层之间,以支撑并控制导热层间距, 以方便于导热层间填充或安置隔热层。而隔热材料即填充于内部空间内。其中,上述结构 支架包括线型勒条、格状勒条、方点型结构、菱格型点状结构或圆点型结构。此外,上述复合 式导热板的导热层可为单元电池的外壳或电池组的壳体。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导热层的热传导系数k大于50W/m · K。当热传导系数 k在50W/m · K 100W/m · K之间时,导热层的材料包括镍、镍合金、铁、钢、碳材或以上其中 一材料与塑料混成的复合材料。当热传导系数k在100W/m · K 450W/m · K之间时,导热 层的材料包括金、银、铝、铝合金、铜、铜合金、镁、镁合金、金属氧化物或以上其中一材料与 塑料混成的复合材料;或者高导热陶瓷粉末与塑料混成的复合材料。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隔热层的热传导系数k小于2W/m · K。当热传导系数 k在0. 05ff/m · K 2W/m · K之间时,隔热层包括石棉、树脂胶合玻纤板或塑胶板,其中塑胶 板的材料如聚乙烯(PE)、醋酸乙烯酯(EVA)、聚丙烯(PP)、环氧树脂(Epoxy)或聚氯乙烯 (PVC)。当热传导系数k在0. 001ff/m · K 0. 5ff/m · K之间时,隔热层包括发泡的高分子材 料、低熔点高分子材料、液体或空气。上述发泡的高分子材料包括ΡΕ、PP、Epoxy或PVC,且 该低熔点高分子材料是指熔点在40°C 80°C之间的高分子材料;上述低熔点高分子材料 可为天然或人工合成的石蜡油或脂肪酸;上述液体包括水或硅油。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复合式导热板的总厚度在2. Ocm 0. 05cm之间时,导 热层的厚度占总厚度的3% 70%以及隔热层的厚度占总厚度的30% 97%。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复合式导热板的总厚度在1.0cm 0.05cm之间时,导 热层的厚度占总厚度的5% 70%以及隔热层的厚度占总厚度的30% 95%。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复合式导热板的总厚度在0. 5cm 0. 05cm之间时,导 热层的厚度占总厚度的10% 70%以及隔热层的厚度占总厚度的30% 90%。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电池组壳体或电池模块壳体还包括散热鳍片。上述复 合式导热板与散热鳍片可经由物理或焊接结合方式相互连接。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构还包括设置 在电池组壳体或电池模块壳体内的一控制电路板,因此在控制电路板与单元电池或电池组 之间可设上述复合式导热板。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构还包括设置 在电池组壳体或电池模块壳体内的线路,因此在线路与单元电池或电池组之间可设上述复 合式导热板。基于上述,本发明因为在单元电池以及/或是电池组之间设置由导热层与隔热层 交替组成的复合式导热板,所以当电池组内其中任一颗单元电池因短路、过度充电或其它 原因而异常发热时,该单元电池就可能发生热失控,通过复合式导热板中的隔热层有效地 阻隔热扩散至邻近电池,同时上述复合式导热板中的导热层可将热传导至壳体散热,将电 池的热失控局限在单一电池或有限的电池间,避免整个电池组或电池系统发生全面热失控 而危害使用者生命安全。此外,对于部分控制电路板安置在电池组壳体内的电池组,本发明 的复合式导热板可设置在电池和电路板以及电池和连接线路间,降低电路板和线路早成的 加热电池问题。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1为单元电池在不同温度下的电池容量与循环寿命的曲线图;图2为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thermal runaway)扩散防护结构的剖视图;图3A与图:3B分别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 防护结构的立体图;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一种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 构的立体图;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一种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 构的立体图;图6为图5的复合式导热板的立体图;图7A与图7B分别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 防护结构的立体图;图8为模拟实验例一的电池组结构;图9为模拟实验例一的单元电池的温度对时间的曲线图;图10为模拟实验例二的电池组结构;图11为模拟实验例二的单元电池的温度对时间的曲线图;图12为对照例的电池组结构;图13为对照例的单元电池的温度对时间的曲线图;图14为在电池组壳体中安置控制电路板的电池组的立体图;图15为图14的单元电池对温度的曲线图;图16与图17分别为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 防护结构的立体图;图18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一种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 构的上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200、300、400、500、700、808、1008、1202、1400 电池组壳体202、302、402、502、702、1401 1416、1604 单元电池204 接触面210、310、320、410、510、710、720、802、1002、1602a、1602b、1702a、1702b、1702c、 1810 :复合式导热板212、412、600、712、722、804、1004、1812 :导热层214、414、714、726、806、1006、1814 :隔热层304:隔板306:散热鳍片404 导热板602,724 结构支架
604:隔热材料606:内部空间800a g、1000a g、1200a g 锂电池1418、1606、1704 控制电路板1706 线路1800 电池模块壳体1802 电池组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电池系统(battery system)中,譬如车用的锂电池一般为多个单元电池(unit cells)串并联所组成,以提供足够的电压和电容量。同时基于使用的空间的考量,单元电池 间会紧密地排列在电池组(module)壳体内,并由多个电池模块组成电池模块(pack)。在电 池组长时间充放电使用中,电池组内部电池的短路、内阻增加、容量老化差异,将使得这些 异常的电池出现过温现象。在周遭电池也持续放热的环境下,异常电池的温度将更容易超 过其热失控临界温度,这颗电池就会发生热失控;热失控过程中该单元电池会因为内部材 料的热分解而释放出更多的热量,这些热量会传递到采堆叠设计的邻近电池上,导致邻近 电池陆续发生热失控。本发明通过异向性的导热设计,将电池的热作具有方向性的导热和散热,阻隔热 失控的热向邻近电池传递,可有效防止电池组发生全面热失控,提高电池组的安全性。同时,本发明的结构也可作为电池组的散热结构,降低电池组的内部温度,以及降 低电池组内部温度梯度,延长电池组的循环寿命,电池温度与电池寿命(容量衰减)关系如 图1所示,电池组的温度与散热对电池组循环寿命有极大的影响,本发明也在热失控扩散 的安全防护外,也同时具备作为电池散热的功能。以下根据本发明提出第一实施例,关于一种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thermal runaway)扩散防护结构(如图2所示),来阻断电池的热失控扩散以及提供电池组散热功能。请参照图2,本实施例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构包括一电池组(module)壳 体200以及多个复合式导热板210。在电池组壳体200内通常设置有多个单元电池(unit cell)202,且在本图中仅显示电池组壳体200的一部分,以简化附图。至于复合式导热板 210则位于电池组壳体200内与电池组壳体200相接触,并置入至少两个的单元电池202之 间。在图2中,复合式导热板210是介于两个单元电池202之间,而复合式导热板210是由 一导热层212与一隔热层214组成的一双层异向性导热结构。除此之外,复合式导热板210 还可隔着两个以上的单元电池202配置,或者复合式导热板210可以为三层或包括多层导 热层与多层隔热层交替配置的多层结构,而并不局限于第一实施例。请继续参照图2,复合式导热板210的总厚度与导热层212及隔热层214的个别 厚度可根据应用领域或者其本身的热传导系数来决定。举例来说,当复合式导热板210的 总厚度在2. Ocm 0. 05cm之间时,导热层212的厚度约占总厚度的3% 70%以及隔热 层214的厚度约占总厚度的30% 97%。在另一实施例中,复合式导热板210的总厚度在 1.0cm 0. 05cm之间时,导热层212的厚度约占总厚度的5% 70%以及隔热层214的厚度 约占总厚度的30% 95%。在又一实施例中,上述复合式导热板210的总厚度在0. 5cm 0. 05cm之间时,导热层212的厚度约占总厚度的10% 70%以及隔热层214的厚度约占总 厚度的30% 90%。在本实施例中,导热层212的热传导系数k大于50W/m · K。举例来说,当热传导 系数k在50W/m · K 100W/m · K之间时,导热层212的材料例如镍、镍合金、铁、钢、碳材或 以上其中一材料与塑料混成的复合材料。当热传导系数k在100W/m · K 450W/m · K之间 时,导热层212的材料例如金、银、铝、铝合金、铜、铜合金、镁、镁合金、金属氧化物或以上其 中一材料与塑料混成的复合材料;或者氮化碳、氮化硅等的高导热陶瓷粉末与塑料混成的 复合材料。下表一即可用作导热层212的材料及其热传导系数k。表 1
纯金属k(W/m · K)银418金318铜386镍99铝220铁71. 8镁171锌112. 2i=i ife.k(W/m · K)铝合金100 190钢50 100镁铝合金50 70铜合金60 400复合材料k(W/m · K)石墨复材100 450铝、铜、镁等金属 高分子复材50 150氮化碳、氮化硅等 陶瓷高分子复材50 100
在本实施例中,隔热层214的热传导系数k小于2W/m · K。举例来说,当热传导系 数k在0. 05ff/m · K 2W/m · K之间时,隔热层214例如石棉、树脂胶合玻纤板或塑胶板,其 中塑胶板的材料如聚乙烯(PE)、醋酸乙烯酯(EVA)、聚丙烯(PP)、环氧树脂(Epoxy)或聚氯 乙烯(PVC)。当热传导系数k在0. 001ff/m · K 0. 5ff/m · K之间时,隔热层214例如发泡 的高分子材料、低熔点高分子材料、液体或空气,其中所谓的低熔点高分子材料是指熔点在 40°C 80°C之间的高分子材料;上述发泡的高分子材料如聚乙烯(PE)、聚丙烯(PP)、环氧 树脂(Epoxy)或聚氯乙烯(PVC);上述低熔点高分子材料可为天然或人工合成的石蜡油或 脂肪酸;而上述液体如水或硅油(Silicone oil)。下表二则是可用作隔热层214的材料及 其热传导系数k。表二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池系统中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构,包括电池组壳体,其中置放多个单元电池;以及至少一复合式导热板,位于该电池组壳体内与该电池组壳体接触并置入至少两个的该 些单元电池之间,其中该复合式导热板是由至少一导热层与至少一隔热层组成的一多层异 向性导热结构。
2.—种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构,包括电池模块壳体,其中置放多个电池组;以及至少一复合式导热板,位于该电池模块壳体内与该电池模块壳体接触并置入至少两个 的该些电池组之间,其中该复合式导热板是由至少一导热层与至少一隔热层组成的一多层 异向性导热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构,其中该复合式 导热板包括由一层的该隔热层与一层的该导热层所构成的双层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构,其中该复合式 导热板包括由两层的该导热层夹一层的该隔热层所构成的三层结构。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构,其中该复合式 导热板包括多层的该导热层与多层的该隔热层交替配置的结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构,其中该复合式导热 板包括两层该导热层;多个结构支架,设置在该些导热层之间,以支撑该些导热层并形成多个内部空间;以及隔热材料,填充于该些内部空间内,作为该隔热层。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构,其中该些导热支架 包括线型勒条、格状勒条、方点型结构、菱格型点状结构或圆点型结构。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构,其中该导热层为该 些单元电池的外壳。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构,其中该复合式导热 板包括两层该导热层;多个结构支架,设置在该些导热层之间,以支撑该些导热层并形成多个内部空间;以及隔热材料,填充于该些内部空间内,作为该隔热层。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构,其中该些导热支 架包括线型勒条、格状勒条、方点型结构、菱格型点状结构或圆点型结构。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构,其中该导热层为 该些电池组的壳体。
12.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构,其中该导热层 的热传导系数k大于50W/m · K。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构,其中该导热层的 热传导系数k在50W/m · K 100W/m · K之间。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构,其中该导热层的材料包括镍、镍合金、铁、钢、碳材或以上其中一材料与塑料混成的复合材料。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构,其中该导热层的 热传导系数k在100W/m · K 450W/m · K之间。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构,其中该导热层的 材料包括金、银、铝、铝合金、铜、铜合金、镁、镁合金、金属氧化物或以上其中一材料与塑料 混成的复合材料。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构,其中该导热层的 材料包括高导热陶瓷粉末与塑料混成的复合材料。
1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构,其中该隔热层 的热传导系数k小于2W/m · K。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构,其中该隔热层的 热传导系数k在0. 05ff/m · K 2W/m · K之间。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构,其中该隔热层包 括石棉、树脂胶合玻纤板或塑胶板。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构,其中该塑胶板的 材料包括聚乙烯、醋酸乙烯酯、聚丙烯、环氧树脂或聚氯乙烯。
22.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构,其中该隔热层的 热传导系数k在0. 001ff/m · K 05W/m · K之间。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构,其中该隔热层包 括发泡的高分子材料。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构,其中该发泡的高 分子材料包括聚乙烯、聚丙烯、环氧树脂或聚氯乙烯。
25.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构,其中该隔热层包 括低熔点高分子材料、液体或空气,且该低熔点高分子材料为熔点在40°C 80°C之间的高 分子材料。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构,其中该液体包括 水或硅油。
27.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构,其中该低熔点高 分子材料包括石蜡油或脂肪酸。
2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构,其中该复合式 导热板的总厚度在2. Ocm 0. 05cm之间、该导热层的厚度占该总厚度的3% 70%以及该 隔热层的厚度占该总厚度的30% 97%。
2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构,其中该复合式 导热板的总厚度在1. Ocm 0. 05cm之间、该导热层的厚度占该总厚度的5% 70%以及该 隔热层的厚度占该总厚度的30% 95%。
3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构,其中该复合式 导热板的总厚度在0. 5cm 0. 05cm之间、该导热层的厚度占该总厚度的10% 70%以及 该隔热层的厚度占该总厚度的30% 90%。
3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构,其中该电池组壳体包括一散热鳍片。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构,其中该复合式导 热板与该散热鳍片是经由物理或焊接结合方式相互连接。
3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构,其中该电池模块 壳体包括一散热鳍片。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构,其中该复合式导 热板与该散热鳍片是经由物理或焊接结合方式相互连接。
3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构,还包括 控制电路板,设置在该电池组壳体内;以及该复合式导热板还包括位在该控制电路板与该些单元电池之间。
3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构,还包括 控制电路板,设置在该电池模块壳体内;以及该复合式导热板还包括位于该控制电路板与该些电池组之间。
3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构,还包括 一线路,设置在该电池组壳体内;以及该复合式导热板还包括位在该线路与该些单元电池之间。
3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构,还包括 一线路,设置在该电池模块壳体内;以及该复合式导热板还包括位在该线路与该些电池组之间。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池系统中的散热与热失控扩散防护结构,包括一电池组(module)壳体以及至少一复合式导热板。在电池组壳体内置有多个单元电池(unit cell)。而所述复合式导热板是位于电池组壳体内与电池组壳体接触,并置入至少两个的单元电池之间,作为热在电池和壳体间的传递媒介,以及控制热在电池间的传递,其中复合式导热板是由至少一导热层与至少一隔热层组成的一多层异向性导热结构。
文档编号H01M10/50GK102117945SQ20091026609
公开日2011年7月6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31日
发明者叶胜发, 张金泉, 彭裕民, 林炳明, 翁震灼, 胡宪霖, 黄振东 申请人: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