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备多层绕组的线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94911阅读:4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备多层绕组的线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备多层绕组的线圈,特别是具有同心圆多层式绕组的线圈。
背景技术
各种电气用品中大量使用各类的线圈,缠绕的线圈可应用于电感器、滤波器、变压 器等等利用电磁感应原理的组件。而已知的电感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460027号的"具 多空气隙的电感",该案所揭示的电感由一线架、一铁芯组以及绕线于该线架上的线圈所构 成,该先前专利为常见的已知电感,故其原理就不再赘述。但由于铁芯组与线架需占用一定 的体积,不便使用于薄型、小型化的产品。 为了达到薄型化的效果,薄型化线圈已发展到利用在电路板上铺导电铜箔视为绕
线组的技术,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436822号的"平面电路板式电感、变压器及其制造方
法",该前案揭示了电感或变压器由多层印刷电路板所构成,该印刷电路板在至少一表面上
形成有铜线路可视为绕线,各层印刷电路板相互压合,并使铜线路电性连接,构成一次绕组
与二次绕组。在其图标中可见,每一印刷电路板只在一表面上铺设铜线路,为了使上下相对
压合的铜线路得以电性连接,一个电感或变压器就必须使用多种相异铜线路图案的印刷电
路板堆栈而成,造成设计时间与制造成本的浪费。制造如此线圈结构的已知方法是在电路
板上铺设(layout) —导电箔线,且为了使相异的两电路板线路得以电性连接,可能需要使
用多种相异电路图案的印刷电路板堆栈而成,不利于快速、大量的生产制造。 虽然利用印刷电路板堆栈形成线圈已为公开的技术,但已知薄型线圈的制造技术
仍不利于快速生产,因此仍有待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由于形成薄型线圈的已知基板利用一般电路板铺设导电线路形成,因而薄型线圈 的生产速度与成本受限于已知基板的生产技术,不利于大量生产。因此本案的目的在于提 供一种线圈结构,该线圈结构可不需通过铺设铜线路的方式而在该线圈上形成绕组,具有 生产快速成本较低廉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具备多层绕组的线圈,其特征在于,该线圈由一绝缘板及一设 置于该绝缘板表面上的导电层共同巻绕形成,且该导电层巻绕形成一同心圆多层式绕组, 该线圈由外到内由绝缘板及导电层间隔排列,且各层绝缘板及导电层均为一体连续性架 构。其中该导电层与该绝缘板可通过一涂料辅助两者结合,该涂料可为黏着剂。且该线圈 中心具有一贯孔,该贯孔被穿设一构成磁回路的铁芯组,以便结合线圈形成变压器或电感 等线圈式电气结构。 上述线圈的优点在于无需通过铺设铜线路即可在表面成形呈同心圆状的绕组,生 产速度可加快、成本可降低,并且可适用于多种需要绕组的电气结构。
图1为该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该线圈与铁芯组结合成变压器的组装示意图。 图3为该线圈成形的过程示意图(一 )。 图4为该线圈成形的过程示意图(二)。 图5为该线圈成形的过程示意图(三)。 图6为该线圈成形的过程示意图(四)。 图7为另一种设置导电层的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具备多层绕组的线圈,其结构说明如下 参照图l,该图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线圈1的结构,其中该线圈1由一绝缘 板2以及一导电层3 (示于图3)所构成,其特征在于,该导电层3设置于该绝缘板2表面上, 且该绝缘板2与该导电层3之间可利用一辅助涂料辅助两者结合(由于该辅助涂料厚度非 常薄,且将辅助涂料涂布于绝缘板2与该导电层3之间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方式,故图中未 另标示出该辅助涂料),该辅助涂料可为黏着剂。该绝缘板2连带该导电层3共同巻绕形 成一同心圆状,因而该导电层3巻绕一圈以上形成一绕组30,因此形成一具有同心圆多层 式绕组30的线圈1。由于该线圈1由一体的绝缘板2以及导电层3通过巻绕形成,因此该 线圈1的绝缘板2及导电层3由外到内间隔排列,使该导电层3之间通过该绝缘板2而相 互绝缘,但导电层3缠绕形成的绕组30通电后可产生磁场而应用于电感、滤波器、变压器等 需要利用电磁转换的电气结构。另外,为了使该线圈l便于组装或电性连接其它电路组件, 该导电层3表面可保留至少一段不具有涂料的未涂布区段,例如该导电层3的头、尾两端可 各预留未涂布区段,使该线圈1具有可活动拉出的两导电端100、101。该线圈1的两导电 端100、101可通过延伸、反折的方式与其它电气组件电性连接,或焊接于印刷电路板(PCB) 上,或者多个线圈1堆栈且多个绕组30通过多个导电端100、101电性连接而形成较大的线 圈1组合。再者,该绝缘板2与该导电层3在巻绕时被在中心预留一贯孔4,使该线圈1成 形后具备该贯孔4,该贯孔4被穿设一构成磁回路的铁芯组5 (示于图2),以便结合该线圈 1形成变压器或电感等线圈式电气结构。 参照图2,该图所示为该线圈1作为变压器的实施例示意图,上述的线圈1具备一 贯孔4, 一片以上的线圈1套设于一铁芯组5内时即可形成一变压器的基本形态。如图2所 示,图中的两线圈l分别作为该变压器的一次侧绕组与二次侧绕组,为了使一、二次侧绕组 之间绝缘,两线圈1之间可涂布一绝缘材料(图中未示)。该铁芯组5至少具有两铁芯51、 52,且该铁芯组5穿过两线圈1的贯孔而构成磁回路,进而形成变压器的形态,而两线圈1 可各自通过其导电端100、 101而流通一次侧与二次侧电流。当然,该一次侧绕组与二次侧 绕组可分别电性连接多片线圈1以增加其等效的绕组匝数,上述的线圈l之间更可加入线 架以协助线圈1定位与出线,或可加上绝缘外壳或胶带加强其绝缘强度。 如上所述,该线圈1可作为变压器的一、二次侧绕组使用,当然也可以将一片或多 片线圈1电性连接于一铁芯中作为电感使用,通用性极高。再者,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该线 圈1以及绕组30的厚度,可依所需的规格决定,厚度的改变同时代表了绕组30的厚度也随着改变,绕组30的厚度直接影响了所能导通的电流大小以及所产生的电磁感应量,但已知 同类型的产品中印刷电路板厚度是固定的,因此本实用新型明显优于已知的结构。归纳上 述各差异点,本实用新型明显具有生产快速、成本低以及可变更规格的优点。 为了说明上述的结构确实可制造成型,另通过图3至图7的图式来说明该线圈1 如何成型。参照图3,首先取得一可挠性的绝缘板2,并且在该绝缘板2上设置至少一导电 层3 ;其中该导电层3可以是铺设或黏贴于该绝缘板2上的一整片导电箔片,或者该绝缘板 2上可设多个条状的导电层3 (如图7所示的实施例)。该导电层3设置于该绝缘板2表面 之后,形成图4所示的形态。接着将该绝缘板2连同该导电层3 —并朝导电层3的一侧巻 挠形成一待加工料10,由于该绝缘板2连同该导电层3 —并巻挠,因此该待加工料10两端 具有露出该导电层3的外表面,且从该外表面看来该导电层3呈螺旋状。再者,巻挠的过程 中可在该待加工料10上预形成与巻挠方向垂直的贯孔4(可在巻挠时利用治具预留空间), 以预留成型后供铁芯组5穿过的空间。为了使巻挠该待加工料10不至散开,在该绝缘板2 与导电层3巻挠之前还可在该导电层3表面涂布一辅助涂料,该辅助涂料可为加强该绝缘 板2与导电层3在巻挠时接合强度的黏着剂。考虑到以后成形的线圈1要拉出两导电端 100、 101的缘故,在涂布该黏着剂时可在两端各预留一未涂布区段,使将来成型后的成品内 外两端都可活动拉出。上述的步骤后,已完成了一待加工料IO,该待加工料10依据设计的 厚度规格裁切。或者,该绝缘板2若连接的是多个条状导电层3时,则沿着与该导电层3平 行的方向裁切该待加工料10。从该待加工料10裁切下来的部份即形成如图1所示的线圈 l,且成形的线圈1具有同心圆多层式绕组30,且各层绝缘板2及导电层3均为一体连续性 架构。上述的制造步骤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线圈l确实可制造成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 用新型的专利范围。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在 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作的些许更动与润饰,都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 中,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一种具备多层绕组的线圈,其特征在于,由一绝缘板(2)及一设置于所述绝缘板(2)表面上的导电层(3)共同卷绕形成一同心圆多层式绕组(30)的线圈(1),所述线圈(1)由外到内由绝缘板(2)及导电层(3)间隔排列而成,且各层绝缘板(2)及导电层(3)均为一体连续性架构。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具备多层绕组的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1)的中心具有 一贯孔(4)。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具备多层绕组的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贯孔(4)被穿设一构 成磁回路的铁芯组,以便结合所述线圈(1)形成变压器或电感等线圈式电气结构。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具备多层绕组的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层(3)与所述绝 缘板(2)之间通过涂料结合。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备多层绕组的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涂料为黏着剂。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备多层绕组的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层(3)的表面保 留至少一个不具有涂料的未涂布区段。
专利摘要一种具备多层绕组的线圈,其特征在于,该线圈由一绝缘板及一设置于该绝缘板表面上的导电层共同卷绕形成,且该导电层卷绕形成一同心圆多层式绕组,该线圈由外而内由绝缘板及导电层间隔排列,且各层绝缘板及导电层均为一体连续性架构。其中该导电层与该绝缘板可通过一涂料辅助两者结合,该涂料可为黏着剂。且该线圈中心具备有一贯孔,该贯孔被穿设一构成磁回路的铁芯组以结合线圈形成变压器或电感等线圈式电气结构。上述线圈的优点在于不需通过铺设铜线路即可在表面成形呈同心圆状的绕组,生产速度可加快、成本可降低,并且可适用于多种需要绕组的电气结构。
文档编号H01F27/32GK201478065SQ200920169738
公开日2010年5月19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17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17日
发明者卢文庆 申请人:一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