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键盘按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04567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键盘按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笔记本电脑的键盘,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键盘按键。
背景技术
笔记本电脑由于重量轻、便于携带等特点而被称为手提电脑,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的一种重要工具。打开笔记本电脑,显示屏垂直竖立,面向用户;而笔记本电脑的键盘则水平安装在 主机之上,与显示器成近似90度角,以便用于操作。笔记本电脑键盘大小通常与显示器相 近,但其厚度则只有4 6mm左右,甚至更薄。这种厚度使得传统台式电脑键盘所采用的结 构和生产组装方法不可用于笔记本电脑键盘。传统的或现有的笔记本电脑键盘的按键采用剪刀脚结构。如图1所示,该按键包 括键帽110、剪刀脚120、硅胶体130、感应片140和、铝板150。剪刀脚120由相互交叉且可 转动的内、外两个支架构成,每个支架的相对末端设有限位柱121和122,其中限位柱121用 于与键帽110内的卡钩(图中未示出)相连接,限位柱122用于与铝板150上的卡钩152 相连接。图1所示的这种按键的组装方法如下首先,将铝板150水平放置在工作台上。接着,将带有硅胶体130的感应片140放在铝板150之上。感应片140上设有与 铝板150上的挂钩152相对应的多个通孔141,以便放置感应片140的过程中挂钩152从中穿出。接着,将剪刀脚120套在硅胶体130上,并将剪刀脚120下部的限位柱122扣入从 感应片140的通孔141中穿出的相应卡钩152之中。这样的话,感应片140便被夹在剪刀 脚120和铝板150之间。接着,将剪刀脚120上部的限位柱121扣入键帽110内侧的卡钩之中,便完成按键 的组装。按压键帽110时,剪刀脚120的两个支架相叠,按压力使硅胶体130回缩,该按键 被按下。松开后,硅胶体130反弹,将键帽110升起,键帽110的升起通过限位柱121将剪 刀脚120打开。现有的上述按键组装方法是一种从下而上的组装方法,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将剪刀 脚120从正面扣入铝板150的相应卡钩152之中。为了实现上述的组装方法,首先需要冲 压出高精密度的铝板150。根据标准笔记本电脑键盘上按键的分布,铝板150上需要冲出 八十多个冲孔151并进而形成定位挂钩152,并且挂钩152的高度和角度都有严格的要求。 其次,在组装剪刀脚120时,先将剪刀脚120的两个支架交叉套叠并扣实,然后按正确的方 向将剪刀脚120 —端的限位柱122扣入铝板150上相应的挂钩152中,然后利用组成剪刀 脚120的塑料的韧性,将剪刀脚120另一端的限位柱122扣入铝板150上对应的挂钩中,最 后再将键帽110扣在剪刀脚120上,这样的组装环节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工和时间,不易形成 流水作业。另外,高精密度铝板的成本也很高。为了降低铝板的加工难度,人们利用塑料注塑的方法,先对铝板冲孔,然后将塑料注塑到铝板上,形成高精密度的挂钩或扣件,这种方法利用塑料模具的精度取代铝板的高精度,从而降低了铝板精度的要求,当然也降低了铝板 的成本,但是却又增加了注塑成本。现有技术中,还有一种设置了中板的按键结构,如中国专利文献CN2468150Y公开 的按键结构,该按键结构包括底板、及由下而上依次序设在底板顶面的导电薄膜、弹性元 件、塑胶中板、桥架(业内人也称之为剪刀脚)和键帽。导电薄膜上设有线路及导电性接点; 弹性元件放置在导电薄膜上且置于底板和键帽之间。桥架是由中部铰接的第一框架和第二 框架构成。第二框架的宽度略大于第二框架略大于第一框架的宽度,使第一框架恰可嵌套 于第二框架内侧;第一框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塑胶中板连接部和键帽连接部铰接或滑接 的连接轴;塑胶中板连接部为“Z”字形连接部铰合。第二框架呈“U”形,其未封闭侧设有与 塑胶中板连接部滑接的桥架连接轴,其封闭侧设有与键帽连接部铰接的桥架连接轴。由该 专利文献的说明书附图2-10可知,中板的连接部设置于上表面,中板具有一圆孔,但该圆 孔小于桥架,桥架只能从上面挂扣方式组装,所以对中板连接部的精度要求较高,导致中板 的制作成本偏高。另一方面,挂扣式结构组装繁锁,不易形成流水作业,装配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精度要求高、成本 高、组装难、不易于流水作业的缺陷,提供一种对零件精度要求不高、结构简单易组装的键 盘按键。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键盘按键,包括基板、带有 硅胶体的感应片、剪刀脚和键帽,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中板, 所述中板设有穿透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通孔,且所述中板的第二表面设有凹槽,所 述剪刀脚下部的限位柱容置于所述凹槽中且所述剪刀脚上部的限位柱从所述通孔穿出所 述中板的第一表面与所述键帽扣接,所述感应片和基板固定于所述中板的第二表面。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是方孔,所述凹槽为沿所述方孔的四个角 分别形成。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是椭圆形孔,所述凹槽为四个,四个凹槽沿 所述椭圆的长轴和短轴均构成对称。采用射出成形时,椭圆形孔制作容易,并且其不易产生 应力集中,还具有耐用的特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是四段外突的圆弧构成的类方形孔,所述 凹槽为四个且分别设置于类方形孔的四个角。对于机械性能较好的材料制成的中板,此结 构对于减轻中板的重量具有非常理想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是二端为圆弧的长孔,所述长孔的二端各
设置二个凹槽。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长孔二端的圆弧为向内突的圆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剪刀脚包括相互交叉且可转动的内支架和外支 架,所述内支架上部的限位柱与所述外支架上部的限位柱对称设置,且所述内支架下部的 限位柱与所述外支架下部的限位柱对称设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支架的两侧中部设有两个枢轴枢接于所述外支架上对应设置的两个枢轴孔中,且所述外支架的两枢轴孔内端分别设有导向斜面。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感应片和基板通过螺钉或热熔焊接紧固于所述 中板的第二表面上。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板为0. 3 0. 8mm厚的塑料板,所述基板为 0. 3 0. 8mm厚的平板。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的深度略大于所述限位柱的直径以将所述 限位柱完全容置在其中,所述凹槽的宽度大于所述限位柱的直径以便于所述限位柱在所述 凹槽的宽度方向上滑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表面还具有突起,所述突起的位置与所述 第二表面的凹槽相对。实施本实用新型的键盘按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键盘按键改变了 传统按键剪刀脚的限位结构,将剪刀脚下部限位于中板底面的相应凹槽中,无需像传统的 组装方法那样从正面将剪刀脚扣入基板上相应的卡钩中,因而省去了对基板的高精度冲压 加工,大大降低了加工难度和成本。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键盘按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键盘按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之限位柱容置于凹槽内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的键盘按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的键盘按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四个实施例的键盘按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键盘按键增设一中板,借由该中板对剪刀脚的下部进行限位, 从而简化了键盘按键的结构。并且本实用新型的键盘按键的组装方法也被简化。具体如图2、图3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键盘按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 示出的键盘按键包括键帽210、中板260、剪刀脚220、固定有硅胶体230的感应片240、以及 基板250。键帽210为现有技术中的任何适用的键帽,键帽210的内侧设有供安装的卡钩 (图中未示出)。硅胶体230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任何合适的形式,固定在感应片240上。 基板250为一普通平板,用于为按键提供支撑,可以是铝板。剪刀脚220包括相互交叉且可 转动的内支架222和外支架224,内支架222和外支架224相交叠的中部设有安装孔226,剪 刀脚220通过该安装孔226套在硅胶体230上。内支架222的两侧中部设有两个枢轴,夕卜 支架224的两侧中部对应设有两个枢轴孔,用来容置枢轴。因此,内支架222和外支架224 可藉由枢轴和枢轴孔的相互结合而形成剪式结构。并且,外支架224的枢轴孔内端形成导 向斜面,以便于枢轴沿该导向斜面滑入枢轴孔中。再参见图2,剪刀脚220的内支架222的 相对两端分别设有一对限位柱222a和一对限位柱222b,其中限位柱222b用于卡接于键帽 210的卡钩中,限位柱222a用于连接于中板260上。同样地,剪刀脚220的外支架224的 相对两端分别设有一对限位柱224a和一对限位柱224b,其中限位柱224b用于卡接于键帽210的对应卡钩中,限位柱224a用于连接于中板260上。有关剪刀脚的作用和其工作原理 乃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故而在此不再做详述。中板260具有面向键帽210的第一表 面(即正面、顶面)261和面向感应片240的第二表面(即底面),且中板260设有容置剪刀 脚220的方孔262,该方孔262贯穿中板260的第一表面261和第二表面。此外,中板260 的第二表面上沿方孔262的四个角分别形成有凹槽263,该凹槽263用于容置剪刀脚220的 内、外支架222和224上的对应限位柱222a和224a。依据键盘厚度和强度考虑,中板260 可以是厚度为0. 3 0. 8mm的塑胶板或其他合适材质的板。感应片240和基板250通过螺 钉或热熔焊接的方式紧贴中板260的第二表面264固定,从而将限位柱222a和224a限定 在凹槽263中而不会脱落出来。如图3所示,每一凹槽263的深度h略大于限位柱222a和 224a的直径,能够完全将限位柱222a和224a容置在其中;每一凹槽263的宽度w则远大 于限位柱222a和224a的直径,以便在剪刀脚220的内、外支架222和224交叉运动的过程 中,限位柱222a和224a可沿着凹槽263的宽度方向上自由滑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也是一种键盘按键,参考图4,该键盘按件包括键帽410、剪刀脚420、硅胶体430、感应片440、基板450和中板460,本实施例与本实用新型第一 个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中板460上的通孔不是方孔,而是由四段凹面向内的圆弧 组成的异形孔461。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表面(即中板的顶面)还具有突起463,所述突起 463的位置与所述第二表面的凹槽462相对,以减小中板460的厚度而不影响凹槽462的深 度,也不改变剪刀脚限位柱421的尺寸,保证剪刀脚与中板的连接强度,本实施例中,中板 460采用高强度塑料,材料本身的机械性能较好,此结构对于减轻中板的重量具有非常理想 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也是一种键盘按键,参考图5,该键盘按件包括键帽 510、剪刀脚520、硅胶体530、感应片540、基板550和中板560,所述剪刀脚下部还设有限位 柱521,本实施例与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中板560上的通孔不是 方孔,而是椭圆形孔561。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表面(即中板的顶面)还具有突起563,所 述突起563的位置与所述第二表面的凹槽562相对。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实施例也是一种键盘按键,参考图6,该键盘按件包括键帽 610、剪刀脚620、硅胶体630、感应片640、基板650和中板660,所述剪刀脚下部还设有限位 柱621,本实施例与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中板660上的通孔不是 方孔,而是二端为圆弧的长孔661,所述长孔的二端各设置二个凹槽662,所述长孔二端圆 弧为向内突的圆弧。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表面(即中板的顶面)还具有突起663,所述突 起663的位置与所述第二表面的凹槽662相对。
权利要求一种键盘按键,包括基板、带有硅胶体的感应片、剪刀脚和键帽,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中板,所述中板设有穿透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通孔,且所述中板的第二表面设有凹槽,所述剪刀脚下部的限位柱容置于所述凹槽中且所述剪刀脚上部的限位柱从所述通孔穿出所述中板的第一表面与所述键帽扣接,所述感应片和基板固定于所述中板的第二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是方孔,所述凹槽为沿所述 方孔的四个角分别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是椭圆形孔,所述凹槽为四 个,四个凹槽沿所述椭圆的长轴和短轴均构成对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是四段外突的圆弧构成的 类方形孔,所述凹槽为四个且分别设置于类方形孔的四个角。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是二端为圆弧的长孔,所述 长孔的二端各设置二个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长孔二端的圆弧为向内突的圆 弧。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键盘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刀脚包括相互交 叉且可转动的内支架和外支架,所述内支架上部的限位柱与所述外支架上部的限位柱对称 设置,且所述内支架下部的限位柱与所述外支架下部的限位柱对称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述的键盘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支架的两侧中部设有两个枢轴 枢接于所述外支架上对应设置的两个枢轴孔中,且所述外支架的两枢轴孔内端分别设有导 向斜面。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键盘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片和基板通过 螺钉或热熔焊接紧固于所述中板的第二表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键盘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板为0.3 0. 8mm厚的塑料板,所述基板为0. 3 0. 8mm厚的平板。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键盘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深度略大 于所述限位柱的直径以将所述限位柱完全容置在其中,所述凹槽的宽度大于所述限位柱的 直径以便于所述限位柱在所述凹槽的宽度方向上滑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键盘按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还具有 突起,所述突起的位置与所述第二表面的凹槽相对。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键盘按键。所述键盘按键包括基板、带有硅胶体的感应片、剪刀脚和键帽,还包括一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中板,所述中板设有穿透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通孔,且所述中板的第二表面沿所述通孔的边缘形成有凹槽,所述剪刀脚下部的限位柱容置于所述凹槽中且所述剪刀脚上部的限位柱从所述通孔穿出所述中板的第一表面与所述键帽扣接,所述感应片和基板固定于所述中板的第二表面。本实用新型的键盘按键利用中板改变了传统按键剪刀脚的限位结构,省去了对基板的高精度冲压加工,大大降低了加工难度和成本。
文档编号H01H13/705GK201590361SQ200920351410
公开日2010年9月22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28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28日
发明者袁建平 申请人:袁建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