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41708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多根细径的同轴电缆捆扎并进行成端处理而获得的细径同轴电缆束。
背景技术
近年,在移动终端或小型摄像机等电子设备的设备主体与液晶显示部之间的连接或设备内的配线等中,使用极细的同轴电缆。从配线的容易性出发,使用将多根同轴电缆集束一体化而成的同轴电缆束。对于同轴电缆束,通常在末端部分连接电气连接器等而进行成端处理,在电缆束的中间部形成将多根同轴电缆捆扎的部分。已知在对多根同轴电缆进行捆扎时,使用粘接带等捆扎部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5-2356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移动终端或小型摄像机等电子设备中,将旋转或滑动等相对移动的框体之间电气连接的同轴电缆束,随着框体的相对移动而变形。如果利用粘接带将同轴电缆束的中间部捆扎,则限制中间部的同轴电缆之间的相对移动,因此,容易在捆扎部分相对于同轴电缆束的变形而使施加的载荷增大。因此,如果由于框体之间的旋转或滑动等相对移动,使同轴电缆束反复进行变形,则可能在被捆扎的部分使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断裂。特别地,使用的同轴电缆的直径越细(例如,AWG44、46),中心导体越容易产生断裂。另外,在使框体移动,同轴电缆束发生变形时,同轴电缆束与框体或框体之间的铰链摩擦。其结果是,如果捆扎部件磨损而断开,则无法维持电缆束的形状。因此,希望捆扎部件不妨碍同轴电缆之间的相对移动,具有较高的耐磨损性。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细径同轴电缆束,该细径同轴电缆束即使反复进行变形,中心导体也不会断裂,且该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弯曲性良好,而且容易进行捆扎加工。可以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所涉及的细径同轴电缆束,构成为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捆扎,对多根细径同轴电缆的末端进行成端处理,在设备内的弯曲、转动或者滑动的位置处使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根细径同轴电缆穿过由合成纤维编织成的筒状的编织套而被捆扎,在所述编织套中,所述合成纤维的拉伸强度大于或等于3. OcN/dtex,所述合成纤维的纤维直径大于或等于30 μ m而小于或等于60 μ m,所述编织套的厚度小于或等于0. Imm,在成为圆筒状的状态下的剖面直径小于或等于2. 5mm,编织角度大于或等于63°而小于或等于77°,编织密度大于或等于80%而小于或等于96%。此外,在这里,所谓“进行成端处理”,是指“在细径同轴电缆的末端安装连接器或者FPC(柔性印刷基板),从而成为可间接地与基板连接的状态”,或者“使中心导体及外部导体从细径同轴电缆的端部阶梯状地露出而进行末端处理,成为可直接与基板连接的状态”。
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由于在编织套内多根同轴电缆之间可以相对移动,所以可以容易地将向同轴电缆施加的弯曲载荷释放,从而难以向同轴电缆施加过度的载荷。因此,即使该电缆束反复进行变形,中心导体也极难产生断裂。而且,由于编织套由合成纤维编织而成,所以耐磨损性、强度、以及弹性率优越,电缆束的弯曲性良好,且不会因相对于框体的滑动导致的反复摩擦而破损。因此,可以长期地维持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捆扎的状态。另外,由于在编织套中,合成纤维的拉伸强度大于或等于3. OcN/dtex,合成纤维的纤维直径大于或等于30 μ m而小于或等于60 μ m,编织的厚度小于或等于0. Imm,在成为圆筒状的状态下的剖面直径小于或等于2. 5mm,特别地,其编织角度大于或等于63°而小于或等于77°,编织密度大于或等于80%而小于或等于96%,所以可以使编织套向周向充分地进行扩径,从而使安装在细径同轴电缆上的连接器等通过。而且,可以良好地保持编织套的编织状态,即使在将电缆束扭转时,也不会产生使在编织套内穿过的细径同轴电缆从编织套的孔眼向外部凸出的问题。


图I(A)是表示本发明的细径同轴电缆束所涉及的实施方式的例子的俯视图,(B) 是其侧视图。图2(A)是表示将上下的基板重叠后的状态的俯视图,(B)是其侧视图。图3㈧是表示在细径同轴电缆束的端部安装有连接器的状态的俯视图,⑶是其侧视图,(C)是其剖面图。图4是表示编织套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图5(A)是表示将细径同轴电缆束的细径同轴电缆捆扎前的状态的俯视图,(B)是表示利用编织套将细径同轴电缆捆扎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图6是表示使捆扎起来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穿过编织套时的编织套的端部的状态的俯视图。图7是表示将细径同轴电缆束直接安装在基板上的状态的例子的俯视图。图8(A)是表示将细径同轴电缆束直接安装在基板的单面上的状态的例子的侧视图,(B)是表示将细径同轴电缆束直接安装在基板的两面上的状态的例子的侧视图。图9是表示将细径同轴电缆束配置在框体进行转动的移动电话内的例子的俯视图。图10是表示将细径同轴电缆束配置在利用铰链使框体转动的移动电话内的例子的斜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细径同轴电缆束的实施方式的例子。如图1 及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下重叠地配置、向前后(图1、图2的左右方向)水平移动的两个基板11、12之间,由包含多根OO 60根)细径同轴电缆M的细径同轴电缆束20 进行连接。基板11、12分别安装在例如移动电话等设备的相对滑动的框体内。细径同轴电缆束20的两个末端,通过安装连接器25而进行成端处理,从而使与基板11、12的连接变得容易。另外,细径同轴电缆束20除了两端部21a、21b以外,利用编织套23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M捆扎。另外,细径同轴电缆束20与两基板11、12连接,在基板11、12的俯视方向上作为整体形成为U字状(或者J字状)(参照图I(A)及图2(A))。由此,可以在两基板11、 12之间对细径同轴电缆束20进行配线。此外,图1是细径同轴电缆束20的两端部21a、21b 距离最远的状态,图2是两端部21a、21b最接近的状态。基板11、12的水平方向上的相对移动距离为例如从30mm至60mm的程度。细径同轴电缆M构成为,在与中心轴正交的径向的剖面上,从中心向外侧具有中心导体、内部绝缘体、外部导体、以及外皮,在各个端部21a、21b上实施末端处理,使外部导体、内部绝缘体、中心导体阶梯状地分别以规定长度露出。另外,在细径同轴电缆束20中, 除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以外,也可以包含没有外部导体的细径绝缘电缆。此外,在附图中, 较少地示出细径同轴电缆M的根数而简略化。在俯视图中观察,细径同轴电缆束20向基板的宽度方向(图I(A)中的双箭头W的方向)弯曲。由于基板11、12的宽度为几cm,所以可以充分地确保该方向的弯曲直径。例如,如图1 (A)所示,如果在宽度方向W上观察时细径同轴电缆束20的一个端部21a与上基板11的右侧(在图I(A)中为上侧)连接,则在宽度方向W上观察时另一个端部21b与下基板12的左侧(在图KA)中为下侧)连接。细径同轴电缆束20弯曲成U字状,但为了减小用于收容细径同轴电缆束20的空间,使U字的宽度(直线部分的间隔)越窄越好。在图1及图2所示的结构中,在取代细径同轴电缆束20而使用FPC(柔性印刷基板)的情况下,由于FPC在两基板11、12之间,在与基板的平面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弯曲,所以为了确保其弯曲直径而必须增大两基板11、12的间隙。对此,在本发明中,两基板11、12 的间隙为细径同轴电缆束20的厚度程度即可,不需要如使用FPC的情况下那样设置大间隙,可以实现设备的薄型化。作为细径同轴电缆24,优选使用与例如AWG (American WireGauge)规格的AWG44 相比较细的极细同轴电缆,或者外径小于0.30mm的同轴电缆。由此,细径同轴电缆束20容易弯曲,可以减少两基板11、12相对滑动时的阻力。另外,在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M捆扎而形成细径同轴电缆束20时,可以使细径同轴电缆束20的厚度Hl (参照图3(C))形成得较薄,可以实现设备的薄型化。由于也可以将细径同轴电缆束20利用基板11、12夹持并挤压,而进行扁平化,所以也可以使基板11、12之间的间隙略(0. 2mm程度)小于细径同轴电缆束20的厚度。如上述所示,在细径同轴电缆束20中,也可以包含没有外部导体的细径绝缘电缆,但优选该细径绝缘电缆使用外径小于0. 30mm的电缆。细径同轴电缆束20包含例如从40根至50根程度的细径同轴电缆M。如果采用在形成为圆筒状的状态下的剖面直径小于或等于2. 5mm、编织厚度小于或等于0. Imm的编织套23,则可以将上述根数的电缆捆扎。在细径同轴电缆对为々1646的细度或者外径小于或等于0. 27mm的细度的情况下,如果作为剖面接近于圆的形状的电缆束而形成细径同轴电缆束20 (也可以包含细径绝缘电缆),则包含编织套23的厚度在内的细径同轴电缆束20 的外径(厚度)小于或等于1.5mm。因此,可以在1.5mm高度(厚度)的收容空间内对细径同轴电缆束20进行配线。如果将该细径同轴电缆束20配置为U字状,则可以使该U字的宽度落在IOmm至16mm以内。随着芯数(细径同轴电缆M的根数)的增加U字的宽度也变宽,但即使捆扎60根AWG44的细径同轴电缆24,也可以使其U字的宽度落在18mm以内。如图1至图3所示,细径同轴电缆束20是通过使多根细径同轴电缆M穿过编织套 23内而捆扎形成的,例如图3 (C)所示,优选形成扁平的椭圆形剖面这样使厚度尺寸Hl尽可能小的形状。通过利用编织套23覆盖多根细径同轴电缆M,提高细径同轴电缆束20相对于与基板11、12等的壁面相对滑动时的摩擦的耐久性。另外,在细径同轴电缆束20中,将编织套23的剖面积(也包含内侧的空间)设为大于细径同轴电缆M的剖面积的和,而较松地捆扎细径同轴电缆,因此,细径同轴电缆M在编织套23中易于进行排列变化等动作。即使与细径同轴电缆束20的两端分别连接的基板11、12在水平方向上相对移动, 与此相伴细径同轴电缆束20的捆扎部分反复进行变形,也由于在编织套23内多根细径同轴电缆M之间可以相对移动,因此,使向细径同轴电缆M施加的弯曲载荷容易整体地释放,从而不向细径同轴电缆M施加过度的载荷。因此,即使细径同轴电缆束20反复进行变形,也可以防止细径同轴电缆M的中心导体的断裂。本实施方式中的编织套23是将合成纤维进行编织而形成为筒状的编织套。作为合成纤维,优选使用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等聚酯形成的纤维、或由以熔融液晶性聚合物形成的芯成分和含有弯曲性聚合物的鞘成分构成的单丝混合纤维。将这种合成纤维如图4所示进行编织而形成编织套23。例如,编织的方式为,准备16个单位的将合成纤维并列形成的纤维束23a(在图4中为由圆圈包围的位置),使用 16个纱芯编织成筒状。如果使1个纤维束23a由6根至13根构成,并利用16个纱芯进行编织,则编织套23由大约100根至200根的合成纤维形成。例如,在使1个纤维束23a由 9根构成的情况下,合成纤维的数量为9X16 = 144根。在这里,对于1根合成纤维,其拉伸强度大于或等于3. OcN/dtex,其纤维直径大于或等于30 μ m而小于或等于60 μ m,较细而强度较高。例如,羊毛的拉伸强度小于1. 5cN/ dtex,人造丝的拉伸强度小于2. 5cN/dteX,但在本发明中使用的合成纤维与它们相比拉伸强度较大。另外,编织套23的编织厚度小于或等于0. 1mm,在成为圆筒状的状态下的剖面直径小于或等于2. 5mm。此外,如果在编织纤维时,使用剖面为椭圆的拟形(dummy)线芯,或者并列使用多根剖面为圆形的拟形线芯,在其周围编织纤维,则制造出剖面为椭圆的编织套。上述结构的编织套23耐磨损性及强度优越,使用该编织套23的细径同轴电缆束 20弯曲性良好,且不会由于与基板11、12等或电子设备的框体之间的反复摩擦而使编织套 23破损。因此,即使细径同轴电缆M反复弯曲,也可以防止中心导体断裂,并且,可以长期地维持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M捆扎的状态。在将例如AWG46粗细的40根细径同轴电缆M利用粘接带(特氟隆(注册商标) 胶带)捆扎并放入高度为2. 4mm的间隙中进行滑动的情况下,反复经过8万次的弯曲及滑动,中心导体发生断裂。另一方面,在利用本实施方式中的编织套23捆扎的情况下,即使在反复进行10万次的弯曲及滑动后,中心导体也没有发生断裂。如果利用粘接带等约束并捆扎细径同轴电缆M,则该部分的剖面形状较难变形 (难以扁平化),但通过使用编织套23将细径同轴电缆M捆扎,可以使多根细径同轴电缆 24与编织套23 —起沿剖面内方向移动,使捆扎的部分与收容空间对应地适当进行扁平化。即使例如使编织套23形成为圆筒状时的直径是2. 5mm,也可以通过与空间对应地进行扁平化,而成为小于或等于1.5mm的厚度(扁平后的椭圆的短径)。也可以使用那种剖面为扁平形状的编织套。准备40根AWG46粗细的细径同轴电缆M,在利用直径为2. 5mm的本实施方式中的编织套23对其进行捆扎,并放入高度为1. 5mm的间隙中弯曲成U字状而进行滑动的情况下,即使在反复进行20万次的弯曲及滑动后,中心导体也没有断裂。另一方面,在利用粘接带捆扎的情况下,由于直径为1. 8mm,所以无法放入1. 5mm的间隙中。在制造细径同轴电缆束20时,如图5(A)所示,将长度不同的多根细径同轴电缆M 中较短的细径同轴电缆2 配置在中央,向端部依次配置较长的细径同轴电缆Mb,以端部 21a、21b为等间距的方式进行排列。而且,一边利用薄膜或夹具等保持该排列状态,一边使中心导体及外部导体从细径同轴电缆M的端部阶梯状地露出,进行末端处理,并进一步与连接器25连接而进行成端处理。对于本实施方式中的编织套23,各合成纤维相对于编织套23的宽度方向的角度、 即编织角度θ大于或等于63°而小于或等于77°,编织密度大于或等于80%而小于或等于96%。由此,可以容易地将编织套23的两端扩大,可以从那里使连接器25以及细径同轴电缆M通过。在这里,编织密度是指,构成编织套23的丝线(合成纤维)所覆盖的部分的面积相对于编织套23的内表面的面积的比例。在丝线之间间隙越大,编织密度越低。在无间隙地编织的情况下,编织密度为100%。编织密度由编织角度和丝线的拥有数量及纱管数决定。如图6所示,使编织套23在长度方向上缩紧,同时将一端的直径向周向扩大,使连接器25通过其中。编织套23可以扩径为大约2. 5倍程度,可以将例如2mm的直径的编织套扩径至直径为5mm。因此,可以容易地使带连接器的多根细径同轴电缆M通过扩径后的编织套23内。由此,如图5(B)所示,可以形成利用编织套23将中间部分捆扎的细径同轴电缆束 20。另外,由于将比较短的细径同轴电缆Ma配置在中央,将比较长的细径同轴电缆Mb配置在侧端,所以在使细径同轴电缆束20弯曲时,不易施加弯曲时或扭转时的张力,可以防止中心导体的断裂。优选在使连接器25及细径同轴电缆M通过编织套23后,利用粘接带等将编织套23的两端固定,以使编织套23不会松懈开。也可以利用粘接带等将编织套23 的端部粘帖并固定在细径同轴电缆M上。另外,如果编织角度θ过小或者编织密度过大,则无法将编织套23向周向充分地进行扩径,难以使安装在细径同轴电缆M上的连接器25通过。另外,如果编织角度θ过大或者编织密度过小,则编织成为疏松的状态,难以保持编织套的状态,在扭转时,插入的细径同轴电缆M可能从编织的合成纤维之间向外部凸出。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中的细径同轴电缆束20的编织套23,是合成纤维的纤维直径大于或等于30 μ m而小于或等于60 μ m,编织的厚度小于或等于0. Imm,在成为圆筒状的状态下的剖面直径小于或等于2. 5mm的较薄且小径的编织套,并且,合成纤维的拉伸强度大于或等于3. OcN/dtex,相对于弯曲、滑动及扭转的耐受性较强。而且,由于编织套23的编织角度θ大于或等于63°而小于或等于77°,编织密度大于或等于80%而小于或等于 96%,所以可以使编织套23向周向充分地扩径,从而使安装在细径同轴电缆M上的连接器 25通过,而且,可以良好地保持编织套的状态,不会产生使穿过编织套23内的细径同轴电缆M在扭转时从编织的孔眼向外部凸出的问题。在将40根AWG44的细径同轴电缆M排列成一列,安装在进深为2mm的连接器25 上的情况下,为了使细径同轴电缆M与连接器25 —起通过内径为2. 5mm的编织套23,必须将编织套23的端部的口径扩大至5mm。在将由粗细为30 μ m的聚酯线(拉伸强度为3. 8cN) 编织而成的编织套23的编织角度设为60°的情况下,无法将编织套23的端部的口径充分地扩大,无法使带连接器25的细径同轴电缆M通过编织套23。在编织角度为63°的情况下,可以使带连接器25的细径同轴电缆M通过编织套23。在编织角度为77°的情况下, 也可以使带连接器25的细径同轴电缆M通过编织套23。在编织角度为80°的情况下,角度过大,使编织疏松,在扭转时无法保持编织套的形状。在扭转时编织的孔眼张开,可能使其中的细径同轴电缆M从编织套的孔眼中凸出。在聚酯线的粗细为60 μ m的情况下也同样。如果聚酯线的粗细大于60 μ m,则无法将编织套23的厚度设为0. 1mm,从电缆束的细径化方面出发,不优选。如果编织密度超过96%,则使扩大编织套端部的口径的作业变得困难,使作业性 (所需时间以及不良率)显著恶化。将由熔融液晶性聚合物和弯曲性聚合物构成的单丝混合纤维(拉伸强度为16cN/ dtex)以编织密度80%,制作外径为2. 5mm的编织套,并使细径同轴电缆通过其中,作为与上述相同的细径同轴电缆束。该电缆束在放入高度为2. 4mm的间隙中并进行滑动的情况下,即使反复进行10万次的弯曲及滑动,中心导体也不发生断裂,在强度方面是充分的。利用拉伸强度为2. 5cN/dtex的人造丝,制作编织密度为90%、外径为2. 5mm的编织套,并使细径同轴电缆通过其中,作为与上述相同的细径同轴电缆束。该电缆束在放入高度为2. 4mm的间隙中并进行滑动的情况下,通过反复进行10万次的弯曲及滑动,中心导体发生断裂,在强度方面是不充分的。此外,在细径同轴电缆束20的弯曲方向已确定的情况下,如果在等间距地排列的细径同轴电缆M中,在排列方向的一侧配置比较短的细径同轴电缆Ma,在另一侧配置比较长的细径同轴电缆24b而形成电缆束,并在弯曲的内侧配置较短的细径同轴电缆Ma,则可以在整体上有效地降低由弯曲引起的载荷。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细径同轴电缆束20的端部21a、21b上安装连接器25而进行成端处理的情况,但也可以实施其它的成端处理。例如,如图7及图8所示,也可以将细径同轴电缆束20的细径同轴电缆M直接安装在基板11、12上而进行成端处理。在将细径同轴电缆M直接安装在基板11、12上的情况下,只要利用薄膜等将并列的细径同轴电缆M的末端临时固定在基板11、12上,将细径同轴电缆M的末端的中心导体通过软钎焊而与基板11、12的连接端子进行连接即可。另外,通过使接地棒沈与外部导体连接,从其相反侧配置另外的接地棒27或按压部件27,对各细径同轴电缆M进行夹持,也可以将间距固定。也可以直接安装在基板11、12的单面上(参照图8 (A)),在直接安装在基板11、12的端部上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安装在两面上 (参照图8(B))。在与上方的基板11连接时,安装在其下表面上,在与下方的基板12连接时,安装在其上表面上。但不限于直接安装,在利用连接器等与基板11、12连接时,也可以与基板11、12的两面连接。在这些情况下,在使细径同轴电缆M穿过编织套23后,将它们的末端与基板11、12连接。
也可以取代上述说明的连接器25,使细径同轴电缆束20的端部与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连接,将FPC安装在基板11、12上。即使在这些情况下,也可以将编织套23的端部的口径扩大,使细径同轴电缆M容易地通过编织套23。另外,在本发明的细径同轴电缆束中,可以适当地混杂没有外部导体的绝缘电线。可以将绝缘电线作为接地线使用,或者将绝缘电线作为供电线使用。另外,细径同轴电缆束20也可以在除了相对滑动的框体以外的设备内配线中使用。例如,如图9所示,也可以安装在使框体之间相对转动的移动电话等设备中而进行使用。在图9的例子中,在非移动侧的框体32中形成直线槽3 和曲线槽32b,在这些槽32a、 32b中嵌入设置在移动侧的框体31上的销31a、31b。在框体31移动时,从图9(A)所示的状态,框体31伴随销31a的移动向上方进行位移,并且,伴随销31b的移动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经由图9(B)的状态,框体31伴随销31a的移动向下方进行位移,并且,伴随销31b的移动,进一步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成为图9(C)的状态。由此,框体31相对于框体32旋转90 度。此时,对于与框体31的基板和框体32的基板连接的细径同轴电缆束20,与框体32连接的端部21b附近没有移动,与框体31连接的端部21a向上下进行位移并转动90度。通过反复进行图9(A)至(C)的动作及其反向动作,在细径同轴电缆束20中,端部21a的附近部分被反复弯曲,并在框体31、32内滑动,但细径同轴电缆M在编织套23内以释放载荷的方式移动,可以防止中心导体断裂。另外,也可以防止编织套23由于摩擦而损伤。另外,作为其它的例子,如图10所示,细径同轴电缆束20也可以安装在利用铰链可转动地将框体的端部之间连结而成的移动电话等设备中而进行使用。在图10所示的方式中,具有第ι框体41及第2框体42的移动电话终端40,利用细径同轴电缆束20将第1 框体41及第2框体42连接。在移动电话终端40中,利用铰链44可转动地将第1框体41 及第2框体42的端部之间连结,通过开闭使位置关系变化。第1框体41及第2框体42分别在其连结侧的端面上形成电缆插入孔45、46,分别从这些电缆插入孔45、46中将细径同轴电缆束20的两端导入。另外,在铰链44上形成连通孔44a,向该连通孔44a内插入细径同轴电缆束20。即使第1框体41和第2框体42通过铰链44反复进行相对转动,细径同轴电缆束20的编织套23也不会因摩擦而损伤,细径同轴电缆M在编织套23内以释放载荷的方式进行移动,中心导体不会发生断裂。
权利要求
1. 一种细径同轴电缆束,其构成为将多根细径同轴电缆捆扎,对多根细径同轴电缆的末端进行成端处理,在设备内的弯曲、转动或者滑动的位置处使用, 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根细径同轴电缆穿过由合成纤维编织成的筒状的编织套而被捆扎, 在所述编织套中,所述合成纤维的拉伸强度大于或等于3. OcN/dtex,所述合成纤维的纤维直径大于或等于30 μ m而小于或等于60 μ m,所述编织套的厚度小于或等于0. Imm,在成为圆筒状的状态下的剖面直径小于或等于2. 5mm,编织角度大于或等于63°而小于或等于77°,编织密度大于或等于80%而小于或等于96%。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细径同轴电缆束,该电缆束即使反复进行变形,中心导体也不断裂,弯曲性良好,可以维持捆扎状态。细径同轴电缆束通过使捆扎的多根细径同轴电缆的末端与连接器连接而进行成端处理,用在设备内的弯曲、转动或者滑动的位置,多根细径同轴电缆穿过由合成纤维编织成的筒状的编织套而被捆扎,在编织套中,合成纤维的拉伸强度大于或等于3.0cN/dtex,合成纤维的纤维直径大于或等于30μm而小于或等于60μm,厚度小于或等于0.1mm,在成为圆筒状的状态下的剖面直径小于或等于2.5mm,编织角度大于或等于63°而小于或等于77°,编织密度大于或等于80%而小于或等于96%。
文档编号H01R9/00GK102194545SQ20101012319
公开日2011年9月21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10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10日
发明者平田久志, 林下达则 申请人: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