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78346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转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转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带有电路板的转接器。背景技术
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现有技术可参阅于2005年11月25日公告的中国台湾新型专利第似903M号所揭示的一种转接器,该种转接器包括电路板、与电路板电性连接的第一连接器、与电路板电性连接的第二连接器以及用以收容第一连接器与电路板的塑胶外壳。所述塑胶外壳包括顶壁、与顶壁上下对应的底壁,连接底壁与顶壁的两个侧壁,以及位于外壳后端连接侧壁与顶壁和底壁的后壁。所述塑胶外壳还包括一个位于所述顶壁、底壁与两个侧壁之间的收容腔以及位于所述其中一个侧壁上的限位孔,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电路板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第二连接器延伸出所述限位孔以与外界电子装置相对接。然而,所述塑胶外壳罩在第一连接器与电路板的外侧使得转接器的整体厚度增加,进而使得整个转接器的体积较大,不利于转接器朝着微型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改良结构的转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稳定且体积较小的转接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转接器,包括电路板、电性连接电路板以与第一对接电子装置相对接的第一连接器及电性连接电路板以与第二对接电子装置相对接的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固定于第一绝缘本体内的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安装于电路板上的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通过电路板与第二导电端子电性连接,其中,所述转接器还包括用以固定电路板的绝缘块,以及将第一绝缘本体与绝缘块固持在一起的固持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转接器通过将所述电路板收容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与绝缘块之间,所述转接器通过设置固持片将第一绝缘本体与绝缘块前后扣持在一起,使得本实用新型转接器结构稳固,从而在转接器的第一连接器拔出第一对接电子装置时,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与绝缘块前后方向因被固持片固持,进而使得该第一连接器的第一导电端子与电路板稳定连接,延长了转接器的使用寿命;且通过固持片直接将第一绝缘本体与绝缘块扣持在一起可使得转接器整体体积减小,有利于转接器朝着微型化的方向发展。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转接器的前视立体组合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转接器的后视立体组合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转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4为图3的进一步分解图。[0011]图5为图4的另一角度分解图。图6为图4的进一步分解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转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转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转接器100包括电路板1、固定于所述电路板 1上的第一连接器3与第二连接器2、用以固定电路板1的绝缘块5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器3和绝缘块5之间的固持片4。请参阅图1至图3以及图5至图8所示,所述第一连接器3设有与第一对接电子装置(未图示)相插接的第一对接口 35,所述第一连接器3沿第一连接器3的插接方向平行于所述电路板1。所述第一连接器3包括若干第一导电端子31、用以固持第一导电端子 31的第一绝缘本体32以及收容第一绝缘本体32的第一遮蔽壳体33。所述第一绝缘本体 32设有第一基座321及自第一基座321前端向前水平延伸的舌板322。所述第一基座321 还设有上顶面3211、下底面3213以及连接上顶面3211与下底面3213的两侧面3212、自上顶面3211向上突出的一对第一凸块3214、自两个侧面3212凹陷的两个凹槽3215以及沿第一绝缘本体32长度方向贯穿第一基座321的第一通孔324。所述舌板322上设有用以收容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的收容槽323,所述收容槽323与所述第一通孔3M沿第一绝缘本体 32长度方向贯通。所述第一基座321还设有位于第一基座321后端的第一安装面3217、及自第一安装面3217中间位置处凹陷形成以收容电路板1的收容空间3218。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设有固定于所述第一通孔324内的第一固定部312、自第一固定部312 —端竖直向下延伸的第一焊接部313以及自第一固定部312另一端水平延伸并收容于所述收容槽323内的第一接触部311。所述第一固定部312设有若干用以将第一导电端子31固定于所述第一通孔324内的倒刺3121。所述第一焊接部313向下垂直焊接于所述电路板1上。所述第一遮蔽壳体33设有第一底壁331、自第一底壁331两侧向上竖直延伸形成的两个第一侧壁332、连接两个第一侧壁332的第一顶壁333、由第一底壁331以及由第一顶壁333与两个第一侧壁332所围设形成的第一对接收容腔34。所述两个侧壁332上分别设有向第一对接收容腔;34内延伸的一对抵持臂334,所述抵持臂334向前抵持于所述第一基座321上的凹槽3215内以防止第一遮蔽壳体33向后移动。所述第一顶壁333后方设置有一个上下贯穿的第一限位槽335以对所述第二连接器2进行定位。所述第一顶壁333与第一底壁331在靠近第一对接口 35处设有若干向第一对接收容腔34内突出的凸点336,所述凸点336用以将第一对接电子装置(未图示)固定于第一对接收容腔34内。请参阅图5至图8所示,所述电路板1位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32与所述绝缘块5 之间。所述电路板1设有上表面16及与上表面16相互对应的下表面17。所述电路板1还设有若干沿第一绝缘本体32宽度方向排列为一排的第一安装部11、若干沿第一绝缘本体 32长度方向排列的第二安装部12、以及分别一一对应相互连接第一安装部11与第二安装部12的电性导通路径10。所述第一安装部11与第二安装部12均为上下贯穿电路板1且分别排列为一排的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部11所在排与所述第二安装部12所在排相互垂直,且所述第二安装部12沿第一绝缘本体32长度方向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部11的后方。所述电路板1两侧分别设有上下贯穿电路板1且位于第二安装部12两侧的两个穿孔14。请参阅图5至图8所示,所述绝缘块5大致为长方体。所述绝缘块5设有前端面 51、与前端面51相对应的后端面52、连接前端面51与后端面52的两个侧壁55以及连接两个侧壁55的顶壁53与底壁M。所述绝缘块5还设有自前端面51向后端面52水平凹陷的开口 50,所述电路板1的第一安装部11暴露于所述开口 50内。所述顶壁53与底壁M上分别设有相向延伸以夹持固定电路板1的夹持壁Ml。所述夹持壁541分别沿第一绝缘本体32长度方向延伸,并且所述顶壁53上的夹持壁541与底壁M上的夹持壁541之间形成用以收容电路板1的插槽56。所述插槽56沿第一绝缘本体32长度方向与开口 50相连通以使电路板1沿第一绝缘本体32长度方向安装入插槽56内。所述顶壁53在靠近两个侧壁阳处分别设有一个向上突出的卡持块531以及上下贯穿顶壁53中部的限位孔57。所述限位孔57沿第一绝缘本体32长度方向与开口 50相连通、并沿上下方向与所述插槽56相连通。所述电路板1的第二安装部12沿上下方向与所述限位孔57相对齐。所述两个侧壁55 设有分别向外突出的凸块阳1。组装时,所述第二连接器2沿第一绝缘本体32长度方向穿过开口 50以定位于所述限位孔57内,所述第一安装面3217与所述前端面51相对接。所述绝缘块5与所述第一基座321沿第一绝缘本体32宽度方向的宽度相等,所述绝缘块5与所述第一基座321沿第一绝缘本体32的厚度方向的厚度相等,从而可使所述电路板1、绝缘块5及第一绝缘本体32共同收容于所述第一遮蔽壳体33内,进而使得本实用新型转接器 100整体体积较小。所述第二连接器2设有与第二对接电子装置(未图示)相插接的第二对接口 25, 所述第二连接器2沿第二连接器2的插接方向垂直于所述电路板1。所述第二连接器2包括第二绝缘本体22、固持于第二绝缘本体22上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21、以及套设于第二绝缘本体22外的第二遮蔽壳体23。所述第二绝缘本体22设有第二基座221、自第二基座 221向上延伸的第二插板222以及位于第二基座221底端的第二安装面M。所述第二基座 221设有前端面2211,自前端面2211向外突出的第二凸块2212。所述第二凸块2212靠近所述第二基座221的底端。所述第二基座221顶端两侧还分别设有自前端面2211向所述第二插板222凹陷的缺角2213以及前后贯穿所述第二基座221的冲孔2214。所述第二插板222 —侧凹陷设有若干浅平槽223,所述浅平槽223向下贯穿所述第二基座221形成用以导引第二导电端子21的安装于第二绝缘本体22内的第二通孔225。所述第二安装面M 与所述电路板1相平行。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1设有固定于所述第二通孔225内的第二固定部212、自第二固定部212向上延伸并收容于所述浅平槽223内的第二接触部211以及自第二固定部212 向下竖直延伸出第二安装面M的第二焊接部21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1包括有五根,其中自左向右的第二根为备用端子2111,所述备用端子2111的第二接触部211 与第二焊接部213自第二固定部212断开,所述第二基座221上的冲孔2214即为用于冲断第二固定部212而形成。所述第二遮蔽壳体23设有后壁231、自后壁231两侧分别向前弯折延伸的两个第二侧壁232、连接两个第二侧壁232的前壁233以及由所述后壁231、两个第二侧壁232及前壁233所围设形成的第二对接收容腔234。所述第二遮蔽壳体23还设有分别自前壁233和后壁231向下延伸的固持脚235。所述固持脚235穿过电路板1,并且延伸出下表面17 而与所述穿孔14相焊接。所述前壁233设有位于所述固持脚235上方的开口 237。所述第二遮蔽壳体23还设有自前壁233与第二侧壁232的弯折连接处向所述第二对接收容腔 234内凹陷的两个抵持部238。所述开口 237与所述第二凸块2212相扣持,所述抵持部238 与所述缺角2213相抵持以将所述第二绝缘本体22稳定的固持于所述第二遮蔽壳体23内。 所述第二连接器2沿第一绝缘本体32厚度方向延伸超出所述限位孔57并且垂直连接于所述电路板1上。请参阅图5至图8所示,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1均自电路板1的上表面16焊接于电路板1上并通过电路板1的电性导通路径10 —一对应电性导通, 以相互传输信号,从而达成第一连接器3与第二连接器2之间的信号转接。请参阅图3及图4所示,所述转接器100还包括一个将所述第一绝缘本体32与所述绝缘块5固定在一起的固持片4。所述固持片4成片状结构且为可与磁铁相吸附的磁性片。所述固持片4设有第一固持部411以及与第一固持部411相连的第二固持部421。所述第一固持部411的两侧缘分别设有一个上下贯穿所述固持片4以固定第一绝缘本体32 的固定口 41,所述固定口 41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32上的第一凸块3214相卡扣。所述第二固持部421的两侧缘分别设有一个上下贯穿固持片4以固定绝缘块5的卡持口 43,所述卡持口 43与绝缘块5的卡持块531相卡扣。所述第二固持部421中部还设有用以供第二连接器2向上延伸的让位口 42,所述让位口 42用以将第二连接器2前后左右方向限位。所述固持片4自上而下贴附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32与绝缘块5的上方。所述转接器100还包括一个后盖6。所述后盖6用以遮蔽所述绝缘块5于所述第一遮蔽壳体33内。所述后盖6为一矩形金属片,包括一个本体60、自本体60左右两端中间位置处水平向前延伸的两个悬臂61、分别位于悬臂61两侧的阻挡部62以及自顶端水平向前延伸用以将所述固持片4抵压于所述第一遮蔽壳体33内的延伸部63。所述两个悬臂 61分别设有与所述绝缘块5的凸块551相扣持的扣持孔611。所述延伸部63设有弧形接触第二连接器2的第二侧壁232的弧形凹口 6621。组装时,首先将第一连接器3及第二连接器2焊接至电路板1上。此时第一导电端子31焊接于所述第一安装部11内,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1焊接于所述第二安装部12内, 所述第二遮蔽壳体23的固持脚235焊接于所述电路板1的穿孔14内,所述电路板1靠近第一安装部11的一端缘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3218内。其次,将与第一连接器3及第二连接器2相焊接的电路板1沿所述第一绝缘本体 32的长度方向安装到所述绝缘块5内,所述第二连接器2穿过所述开口 50并定位于所述限位孔57内。所述限位孔57的大小与所述第二连接器2的横截面大小基本相同以防止第二连接器2在限位孔57内晃动。此时,所述电路板1位于第二安装部12两边的两侧缘收容并固定于所述插槽56内,所述第一安装部11暴露于所述绝缘块5的开口 50内。然后,再将所述固持片4沿第一绝缘本体32的厚度方向安装到所述第一绝缘本体 32与所述绝缘块5上,所述第一基座321上的第一凸块3214与所述固定口 41相扣持,所述绝缘块5上的凸块551与所述卡持口 43相扣持,从而将所述绝缘块5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 32沿第一绝缘本体32长度方向前后固定在一起。所述第二连接器2向上延伸出所述让位 口 42。[0030]再次,将所述后盖6通过扣持孔611与所述绝缘块5的凸块551相扣持,从而将后盖6遮蔽于所述绝缘块5的后端。最后,将所述第一遮蔽壳体33沿第一绝缘本体32长度方向套设所述第一绝缘本体32以及绝缘块5上,此时,所述固持片4沿上下方向夹持固定于所述第一遮蔽壳体33与第一绝缘本体32上顶面和绝缘块5顶壁之间。所述第二连接器 2抵持于所述第一限位槽335内并继续向上延伸以与所述第二对接电子装置(未图示)相对接,并且第二连接器2可防止第一遮蔽壳体33向后移动。所述抵持臂334向前抵持于所述第一基座321上的凹槽3215内以防止第一遮蔽壳体33向前移动,所述后盖6的阻挡部 62抵顶于所述第一遮蔽壳体33后端。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转接器100通过将所述电路板1收容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 32与绝缘块5之间,所述转接器100通过设置固持片4将第一绝缘本体32与绝缘块5前后扣持在一起,使得本实用新型转接器100结构稳固,从而在转接器100的第一连接器3拔出第一对接电子装置(未图示)时,该第一绝缘本体32与绝缘块5前后方向因被固持片4 固持,进而使得该第一连接器3的第一导电端子31与电路板1稳定连接,延长了转接器100 的使用寿命;另外,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固持片4为磁性片,从而在将第二连接器2插入第二对接电子装置(未图示)后,所述固持片4与第二对接电子装置内的磁铁(未图示)相吸附,使得第一连接器3定位于第二对接电子装置(未图示)的外侧而不会上下左右晃动,进而不会带动第二连接器2晃动而导致第二连接器2与第二对接电子装置(未图示)的连接不稳定。且所述转接器100通过所述固持片4将所述第一绝缘本体32与绝缘块5扣持在一起可使整个转接器100整体体积减小,有利于转接器100朝着微型化的方向发展。
权利要求1.一种转接器,包括电路板、电性连接电路板以与第一对接电子装置相对接的第一连接器及电性连接电路板以与第二对接电子装置相对接的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固定于第一绝缘本体内的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安装于电路板上的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通过电路板与第二导电端子电性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器还包括用以固定电路板的绝缘块,以及将第一绝缘本体与绝缘块固持在一起的固持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持片成片状结构,所述固持片设有第一固持部以及与第一固持部相连的第二固持部,所述第一固持部设有贯穿固持片以固定第一绝缘本体的固定口,所述第一绝缘本体设有第一基座,所述第一基座设有与固定口相扣持的第一凸块。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持部的两侧缘分别设有一个所述固定口,所述第一基座设有上顶面以及自上顶面两侧分别向上突伸以与所述固定口相扣持的两个所述第一凸块。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持部设有贯穿固持片以固定绝缘块的卡持口,所述绝缘块设有与所述卡持口相卡持的卡持块。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持部的两侧缘分别设有一个所述卡持口,所述绝缘块设有顶壁及自顶壁两侧分别向上延伸以与所述卡持口相卡持的两个卡持块。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持部中部设有用以供第二连接器向上延伸的让位口。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还包括用以收容第一绝缘本体及绝缘块的第一遮蔽壳体,所述固持片沿上下方向夹持固定于所述第一遮蔽壳体与第一绝缘本体上顶面和绝缘块顶壁之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持片为可与磁铁相吸附的磁性片, 所述固持片贴附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与绝缘块的上方。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块设有前端面、与前端面相对应的后端面、自前端面向后端面水平凹陷的开口,所述电路板设有沿第一绝缘本体宽度方向排列为一排以与第一导电端子相焊接的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暴露于所述开口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块还设有连接前端面与后端面的两个侧壁以及连接两个侧壁的顶壁与底壁,所述顶壁与底壁上分别设有相向延伸以夹持固定电路板的夹持壁,所述夹持壁沿第一绝缘本体长度方向延伸,并且所述顶壁上的夹持壁与底壁上的夹持壁之间形成用以收容电路板的插槽,所述夹持壁位于开口的后方,所述插槽沿第一绝缘本体长度方向与开口相连通以使电路板沿第一绝缘本体长度方向安装入插槽内。
专利摘要一种转接器,包括电路板、电性连接电路板以与第一对接电子装置相对接的第一连接器及电性连接电路板以与第二对接电子装置相对接的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固定于第一绝缘本体内的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安装于电路板上的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通过电路板与第二导电端子电性连接,所述转接器还包括用以固定电路板的绝缘块,以及将第一绝缘本体与绝缘块固持在一起的固持片。如此设置,可使得转接器结构稳定且整体体积减小,有利于转接器朝着微型化的方向发展。
文档编号H01R13/502GK201966464SQ20102056165
公开日2011年9月7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14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14日
发明者孟令杰, 朱志文, 胡金奎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