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82843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转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带有电路板的转接器。背景技术
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现有技术可参阅于2005年11月25日公告的中国台湾新型 专利第似903M号所揭示的一种转接器,该转接器包括电路板、与电路板电性连接的第一 连接器及与电路板电性连接的第二连接器。所述电路板设有上表面及与上表面对应的下表 面。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固定于第一绝缘本体内且焊接于电路板的上表面 上的第一导电端子以及遮蔽于第一绝缘本体外的第一遮蔽壳体。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 绝缘本体、固定于第二绝缘本体内且焊接于电路板的下表面上的第二导电端子以及遮蔽于 第二绝缘本体外的第二遮蔽壳体。所述电路板收容于所述第二遮蔽壳体内,但是所述电路 板仅是架设在所述第一遮蔽壳体上而没有任何限制,且仅通过将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与电路 板表面焊接而前后相连,如此设置,该转接器在多次与外界电子装置拔插过程中,牵扯第一 绝缘本体,从而带动第一导电端子上下晃动而容易脱离电路板,进而使得第一连接器与第 二连接器之间无法通过电路板达成电性连接,使得转接器不能达到转接信号的功效。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改良结构的转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保护电路板以使电路板与导电端子稳定连接 的转接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转接器,包括电路板、与电 路板电性连接的第一连接器及与电路板电性连接的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 绝缘本体及固定于第一绝缘本体内并且电性连接电路板的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二连接器 包括安装于电路板上的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通过电路板与第二导电端子电性 连接,所述转接器还包括固定电路板的绝缘块及将第一绝缘本体与绝缘块固持在一起的卡 勾。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转接器通过将所述 电路板收容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与绝缘块之间,并通过在绝缘块与第一绝缘本体之间设置 卡勾从而将第一绝缘本体与绝缘块前后扣持在一起,如此设置,一方面可以通过绝缘块保 护电路板;另一方面在将第一连接器拔出外界电子装置时,该第一绝缘本体与绝缘块前后 方向因被卡勾扣持,从而使得电路板前后稳定的固持于第一绝缘本体与绝缘块之间,进而 使得该第一连接器的第一导电端子与电路板稳定连接,延长了转接器的使用寿命。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转接器的前视立体组合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转接器的后视立体组合图。[0009]图3为本实用新型转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4为图3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5为图3的进一步分解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转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转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转接器100包括电路板1、固定于所述电路板 1上的第一连接器3与第二连接器2,及用以固定电路板1的绝缘块5。请参阅图1至图3以及图5至图7所示,所述第一连接器3设有与第一对接电子 装置(未图示)相插接的第一对接口 35,并且沿第一连接器3的插接方向平行于所述电路 板1。所述第一连接器3包括若干第一导电端子31、用以固持第一导电端子31的第一绝缘 本体32以及收容第一绝缘本体32的第一遮蔽壳体33。所述第一绝缘本体32设有第一基 座321及自第一基座321前端向前水平延伸的舌板322。所述第一基座321还设有上顶面 3211、下底面3213以及连接上顶面3211与下底面3213的两侧面3212、自两个侧面3212凹 陷的两个凹槽3215以及沿第一绝缘本体32长度方向贯穿第一基座321的第一通孔324。 所述舌板322底面上设有用以收容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的收容槽323,所述收容槽323与 所述第一通孔3M沿第一绝缘本体32长度方向贯通。所述第一基座321还设有位于第一 基座321后端的第一安装面3217、及自第一安装面3217中间位置处凹陷形成以收容电路板 1的收容空间3218以及自上顶面3211与下底面3213相向突伸入收容空间3218内以与所 述绝缘块5相卡扣固定的两对第一凸块3214。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设有固定于所述第一通孔324内的第一固定部312、自第一 固定部312 —端竖直向下延伸的第一焊接部313以及自第一固定部312另一端水平延伸并 收容于所述收容槽323内的第一接触部311。所述第一固定部312设有若干用以将第一导 电端子31固定于所述第一通孔324内的倒刺3121。所述第一焊接部313向下垂直焊接于 所述电路板1上。所述第一遮蔽壳体33设有第一底壁331、自第一底壁331两侧向上竖直延伸形成 的两个第一侧壁332、连接两个第一侧壁332的第一顶壁333、由第一底壁331以及由第一 顶壁333与两个第一侧壁332所围设形成的第一对接收容腔34。所述两个第一侧壁332 上分别设有向第一对接收容腔34内延伸的一对抵持臂334,所述抵持臂334向前抵持于所 述第一基座321上的凹槽3215内以防止第一遮蔽壳体33向后移动。所述第一顶壁333后 方设置有一个上下贯穿的第一限位槽335以对所述第二连接器2进行定位。所述第一顶壁 333与第一底壁331在靠近第一对接口 35处设有若干向第一对接收容腔34内突出的凸点 336,所述凸点336用以将第一对接电子装置(未图示)固定于第一对接收容腔34内。请参阅图4至图7所示,所述电路板1位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32与所述绝缘块5 之间。所述电路板1设有上表面16及与上表面16相互对应的下表面17。所述电路板1还 设有若干沿第一绝缘本体32宽度方向排列为一排的第一安装部11、若干沿第一绝缘本体 32长度方向排列的第二安装部12、以及分别一一对应相互连接第一安装部11与第二安装 部12的电性导通路径10。所述第一安装部11与第二安装部12均为上下贯穿电路板1且分别排列为一排的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部11所在排与所述第二安装部12所在排相互垂 直,且所述第二安装部12沿第一绝缘本体32长度方向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部11的后方。所 述电路板1两侧分别设有上下贯穿电路板1且位于第二安装部12两侧的两个穿孔14。请参阅图4至图7所示,所述绝缘块5大致为长方体。所述绝缘块5设有前端面 51、与前端面51相对应的后端面52、连接前端面51与后端面52的两个侧壁55以及连接两 个侧壁55的顶壁53与底壁M。所述绝缘块5还设有自前端面51向后端面52水平凹陷 的开口 50,所述电路板1的第一安装部11暴露于所述开口 50内。所述顶壁53与底壁M 上分别设有相向延伸以夹持固定电路板1的夹持壁Ml。所述夹持壁541分别沿第一绝缘 本体32长度方向延伸,并且所述顶壁53上的夹持壁541与底壁M上的夹持壁541之间形 成用以收容电路板1的插槽56。所述插槽56沿第一绝缘本体32长度方向与开口 50相连 通以使电路板1沿第一绝缘本体32长度方向安装入插槽56内。所述顶壁53还设有上下 贯穿顶壁53中部的限位孔57。所述限位孔57沿第一绝缘本体32长度方向与开口 50相 连通、并沿上下方向与所述插槽56相连通。所述电路板1的第二安装部12沿上下方向与 所述限位孔57相对齐。所述两个侧壁55设有分别向外突出的凸块551以及自两侧壁55 前端分别沿第一绝缘本体32长度方向延伸而成以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32的两对第一凸块 3214相卡扣固定的卡勾531。组装时,所述第二连接器2沿第一绝缘本体32长度方向穿过 开口 50以定位于所述限位孔57内,所述第一安装面3217与所述前端面51相对接,所述卡 勾531与所述第一凸块3214相互扣持固定。所述绝缘块5与所述第一基座321沿第一绝 缘本体32宽度方向的宽度相等,所述绝缘块5与所述第一基座321沿第一绝缘本体32的 厚度方向的厚度相等,从而可使所述电路板1、绝缘块5及第一绝缘本体32共同收容于所述 第一遮蔽壳体33内,进而使得本实用新型转接器100整体体积较小。所述第二连接器2设有与第二对接电子装置(未图示)相插接的第二对接口 25, 所述第二连接器2沿第二连接器2的插接方向垂直于所述电路板1。所述第二连接器2包 括第二绝缘本体22、固持于第二绝缘本体22上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21、以及套设于第二 绝缘本体22外的第二遮蔽壳体23。所述第二绝缘本体22设有第二基座221、自第二基座 221向上延伸的第二插板222以及位于第二基座221底端的第二安装面M。所述第二基座 221设有前端面2211,自前端面2211向外突出的第二凸块2212。所述第二凸块2212靠近 所述第二基座221的底端。所述第二基座221顶端两侧还分别设有自前端面2211向所述 第二插板222凹陷的缺角2213以及前后贯穿所述第二基座221的冲孔2214。所述第二插 板222 —侧凹陷设有若干浅平槽223,所述浅平槽223向下贯穿所述第二基座221形成用以 导引第二导电端子21安装于第二绝缘本体22内的第二通孔225。所述第二安装面M与所 述电路板1相平行。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1设有固定于所述第二通孔225内的第二固定部212、自第二 固定部212向上延伸并收容于所述浅平槽223内的第二接触部211以及自第二固定部212 向下竖直延伸出第二安装面M的第二焊接部21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1包 括有五根,其中自左向右的第二根为备用端子2111,所述备用端子2111的第二接触部211 与第二焊接部213自第二固定部212断开,所述第二基座221上的冲孔2214即为用于冲断 第二固定部212而形成。所述第二遮蔽壳体23设有后壁231 (参图幻、自后壁231两侧分别向前弯折延伸的两个第二侧壁232、连接两个第二侧壁232的前壁233以及由所述后壁231、两个第二侧 壁232及前壁233所围设形成的第二对接收容腔234。所述第二遮蔽壳体23还设有分别自 前壁233和后壁231向下延伸的固持脚235。所述固持脚235穿过电路板1,并且延伸出电 路板1的下表面17而与所述穿孔14相焊接。所述前壁233设有位于所述固持脚235上方 的开口 237。所述第二遮蔽壳体23还设有自前壁233与第二侧壁232的弯折连接处向所述 第二对接收容腔234内凹陷的两个抵持部238。所述开口 237与所述第二凸块2212相扣 持,所述抵持部238与所述缺角2213相抵持以将所述第二绝缘本体22稳定的固持于所述 第二遮蔽壳体23内。所述第二连接器2沿第一绝缘本体32厚度方向延伸超出所述限位孔 57并且垂直连接于所述电路板1上。请参阅图4所示,所述第一导电端子31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1均自电路板1的 上表面16焊接于电路板1上并通过电路板1的电性导通路径10 —一对应电性导通,以相 互传输信号,从而达成第一连接器3与第二连接器2之间的信号转接。参阅图6至图7所示,所述转接器100还包括一个后盖6。所述后盖6用以遮蔽所 述绝缘块5于所述第一遮蔽壳体33内。所述后盖6为一矩形金属片,包括一个本体60、自 本体60左右两端中间位置处水平向前延伸的两个悬臂61、分别位于悬臂61两侧的阻挡部 62以及自顶端水平向前延伸入所述第一遮蔽壳体33内的延伸部63。所述两个悬臂61分 别设有与所述绝缘块5的凸块551相扣持的扣持孔611。所述延伸部63设有弧形接触第二 连接器2的第二侧壁232的弧形凹口 6621。请结合图1至图5所示,组装时,首先将第一连接器3及第二连接器2焊接至电路 板1上。此时第一导电端子31焊接于所述第一安装部11内,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1焊接于 所述第二安装部12内,所述第二遮蔽壳体23的固持脚235焊接于所述电路板1的穿孔14 内,所述电路板1靠近第一安装部11的一端缘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3218内。其次,将与第 一连接器3及第二连接器2相焊接的电路板1沿所述第一绝缘本体32的长度方向安装到 所述绝缘块5内,所述第二连接器2穿过所述开口 50并定位于所述限位孔57内。所述限 位孔57的大小与所述第二连接器2的横截面大小基本相同以防止第二连接器2在限位孔 57内晃动。此时,所述电路板1位于第二安装部12两边的两侧缘收容并固定于所述插槽 56内,所述第一安装部11暴露于所述绝缘块5的开口 50内。所述卡勾531与所述第一凸 块3214扣持固定在一起,从而将所述绝缘块5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32沿第一绝缘本体32 长度方向前后固定在一起。所述第二连接器2向上延伸出所述限位孔57。再次,将所述后 盖6通过扣持孔611与所述绝缘块5的凸块551相扣持,从而将后盖6遮蔽于所述绝缘块5 的后端。最后,将所述第一遮蔽壳体33沿第一绝缘本体32长度方向套设所述第一绝缘本 体32以及绝缘块5上。所述第二连接器2抵持于所述第一限位槽335内并继续向上延伸 以与所述第二对接电子装置(未图示)相对接,并且第二连接器2可防止第一遮蔽壳体33 向后移动。所述抵持臂334向前抵持于所述第一基座321上的凹槽3215内以防止第一遮 蔽壳体33向前移动,所述后盖6的阻挡部62抵顶于所述第一遮蔽壳体33后端。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转接器100通过将所述电路板1收容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 32与绝缘块5之间,并通过在绝缘块5上设置卡勾531将第一绝缘本体32与绝缘块5沿 第一绝缘本体32长度方向前后扣持在一起,从而使得转接器100 —方面可以通过绝缘块5 保护电路板1 ;另一方面在将第一连接器3拔出外界电子装置时,该第一绝缘本体32与绝缘块5前后方向因被卡勾531扣持,从而使得电路板1前后稳定的固持于第一绝缘本体32 与绝缘块之间,进而使得该第一连接器3的第一导电端子31与电路板1稳定连接,延长了 转接器100的使用寿命。诚然,本实用新型转接器100中之卡勾531也可由金属弹片单独制成,并且固定于 绝缘块5或者第一绝缘本体32上以与第一绝缘本体32或绝缘块5相扣持,同样也可达到 将第一绝缘本体32与绝缘块5沿第一绝缘本体32长度方向稳定固持的功效。在本实用新型转接器100中所述绝缘块5设有前端面51、与前端面51相对应的后端面52、连接前端面51与 后端面52的两个侧壁55,所述卡勾531自侧壁55前端朝向第一绝缘本体32延伸形成;所述第一绝缘本体32设有第一基座321,所述第一基座321的后端设有与所述绝 缘块5的前端面51相对接的第一安装面3217、自第一安装面3217凹陷形成的收容空间 3218,及突伸入收容空间3218内以与所述卡勾531相卡扣固定的第一凸块3214 ;所述电路板1位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32与绝缘块5之间;所述绝缘块5还设有自前端面51向后端面52水平凹陷的开口 50,所述电路板1 设有排列为一排以与第一导电端子31相焊接的第一安装部11,所述第一安装部11暴露于 所述开口 50内;所述绝缘块5还设有连接两个侧壁55的顶壁53与底壁M,所述顶壁53与底壁 54上分别设有相向延伸以夹持固定电路板1的夹持壁Ml ;所述顶壁53上的夹持壁541与底壁M上的夹持壁541之间形成用以收容电路板 1的插槽56,所述夹持壁541位于开口 50的后方,所述插槽56与开口 50相连通以使电路 板1安装入插槽56内;所述顶壁53设有一个上下贯穿的限位孔57,所述限位孔57与开口 50相连通、并 沿上下方向与所述插槽56相连通,所述第二连接器2穿过开口 50以定位于限位孔57内;所述第一基座321沿第一绝缘本体32宽度方向的宽度与所述绝缘块5沿第一绝 缘本体32宽度方向的宽度相等,所述第一基座321沿第一绝缘本体32厚度方向的厚度与 所述绝缘块5沿第一绝缘本体32厚度方向的厚度相等;所述第一连接器3平行于所述电路板1,所述第二连接器2垂直连接所述电路板 1。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应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 范围,即凡是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 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转接器,包括电路板、与电路板电性连接的第一连接器及与电路板电性连接的 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及固定于第一绝缘本体内并且电性连接电 路板的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安装于电路板上的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 电端子通过电路板与第二导电端子电性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器还包括固定电路板 的绝缘块及将第一绝缘本体与绝缘块固持在一起的卡勾。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块设有前端面、与前端面相对应 的后端面、连接前端面与后端面的两个侧壁,所述卡勾自侧壁前端朝向第一绝缘本体延伸 形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设有第一基座,所述第 一基座的后端设有与所述绝缘块的前端面相对接的第一安装面、自第一安装面凹陷形成的 收容空间,及突伸入收容空间内以与所述卡勾相卡扣固定的第一凸块。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位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与绝 缘块之间。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块还设有自前端面向后端面水 平凹陷的开口,所述电路板设有排列为一排以与第一导电端子相焊接的第一安装部,所述 第一安装部暴露于所述开口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块还设有连接两个侧壁的顶壁 与底壁,所述顶壁与底壁上分别设有相向延伸以夹持固定电路板的夹持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上的夹持壁与底壁上的夹持壁 之间形成用以收容电路板的插槽,所述夹持壁位于开口的后方,所述插槽与开口相连通以 使电路板安装入插槽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设有一个上下贯穿的限位孔,所 述限位孔与开口相连通、并沿上下方向与所述插槽相连通,所述第二连接器穿过开口以定 位于限位孔内。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座沿第一绝缘本体宽度方向 的宽度与所述绝缘块沿第一绝缘本体宽度方向的宽度相等,所述第一基座沿第一绝缘本体 厚度方向的厚度与所述绝缘块沿第一绝缘本体厚度方向的厚度相等。
10.如权利要求1-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平行于 所述电路板,所述第二连接器垂直连接所述电路板。
专利摘要一种转接器,包括电路板、与电路板电性连接的第一连接器及与电路板电性连接的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及固定于第一绝缘本体内并且电性连接电路板的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安装于电路板上的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通过电路板与第二导电端子电性连接。所述转接器还包括固定电路板的绝缘块及将第一绝缘本体与绝缘块固持在一起的卡勾。如此设置,使得电路板稳定的固定在第一绝缘本体与绝缘块之间,并且避免电路板暴露在外界而受到摩擦损伤,进而保护了该电路板与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稳定电性连接,延长了转接器的使用寿命。
文档编号H01R13/502GK201927855SQ201020643918
公开日2011年8月10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7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7日
发明者孟令杰, 朱志文, 秦蕾, 胡金奎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