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86941阅读: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开关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开关装置。
背景技术
在杯座及烟灰缸等车厢内的附件及音响设备等上具备开关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带开关弹簧锁,通过利用螺旋弹簧加力将位于突出位置的可动部件推入壳体内,锁定机构成为锁定状态,从而将可动部件锁定在推入位置。并且,在该状态下,微动开关成为断开,通过再次将推入位置的可动部件推入壳体内,解除锁定机构的锁定状态,可动部件返回突出位置,且微动开关成为接通。在该带开关弹簧锁中,微动开关具备安装在可动部件上的销以及一对固定端子, 该一对固定端子固定在壳体内,销的两端部在可动部件的突出位置与之接触并成为导通状态,销的两端部在可动部件的推入位置为非接触,成为非接通状态,在固定端子上形成有端子孔,销可插入该端子孔内。若可动部件到达突出位置,则端子孔的端部与销接触,成为导通状态,但端子孔的宽度比销的外径尺寸大,端子孔的端部与销的外径尺寸大致相同。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5-4 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本发明鉴于上述事实,提供能够使可动端子和固定端子可靠地接触的开关装置。解决课题的方法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中,提供开关装置,该开关装置具备能从壳体突出地设置的移动部件;设在上述移动部件上,并与撞销配合的弹簧锁部件;对上述移动部件向从上述壳体突出的方向加力的加力部件;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在上述加力部件蓄积了作用力的状态下,使上述移动部件不能相对于上述壳体移动地锁定上述移动部件,若在移动部件锁定在壳体的状态下将移动部件推入壳体内,则解除移动部件的锁定状态;设在上述移动部件上的可动端子;以及固定端子,该固定端子设在固定于上述壳体内的固定部件上,在上述移动部件的锁定状态下,与上述可动端子接触并导通,在移动部件的锁定解除状态下,与可动端子非接触并成为非导通,在至少在可动端子或固定端子蓄积弹性能的状态下,上述可动端子和上述固定端子接触。在上述方案中,移动部件可从壳体突出,在该移动部件上设有与撞销配合的弹簧锁部件。在此,设有对移动部件向从壳体突出的方向加力的加力部件,在加力部件蓄积了作用力的状态下,移动部件被锁定为不能相对于壳体移动,若在移动部件被锁定在壳体上的状态下将移动部件向壳体内推入,则解除移动部件的锁定状态。
另外,在移动部件上设有可动端子,设在固定于壳体内的固定部件上的固定端子可与之接触。并且,在移动部件的锁定状态下,可动端子与固定端子接触并导通,在移动部件的锁定解除状态下,可动端子相对于固定端子为非接触并成为非导通。在此,在至少在可动端子或固定端子蓄积了弹性能的状态下,使可动端子和固定端子接触。由此,与只使可动端子与固定端子接触的场合相比,提高了可动端子和固定端子的接触力。即,能够使可动端子和固定端子可靠地接触(导通)。本发明的第二方案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基础上,优选上述弹簧锁部件能转动地被支撑在上述移动部件,在上述壳体内设有将移动部件的移动量转换为上述弹簧锁部的旋转力的凸轮机构。根据上述方案,弹簧锁部件能旋转地被支撑在移动部件,通过设在上述壳体内的凸轮机构,能够将移动部件的移动量转换为弹簧锁部的旋转力。本发明的第三方案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基础上,优选在上述壳体上设置固定上述固定部件的固定机构。根据上述方案,通过在壳体上设置固定固定部件的固定机构,能够将固定部件相对于壳体定位。本发明的第四方案在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的基础上,上述固定机构构成为包括设在上述壳体上的开口、和突起部,该突起部设在上述固定部件上并进入上述开口,且卡定在开口的口边缘部。在上述方案中,在壳体上设置开口。在固定部件上设置突起部,若将固定部件插入壳体内,且突起部进入开口并卡定在开口的口边缘部,则固定部件被固定在壳体上。由此, 由于突起部从壳体的开口露出,因此能够以目视确认固定部件是否可靠地固定在壳体上。本发明的第五方案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基础上,上述锁定机构包括形成于上述移动部件上的循环凸轮槽;以及导向部件,该导向部件能摆动地设在上述壳体上,并沿上述循环凸轮槽循环,在卡定在设于循环凸轮槽上的卡定部上的状态下,锁定上述移动部件。在上述方案中,锁定机构具备形成于移动部件上的循环凸轮槽,在壳体上能摆动地设有导向部件。并且,通过移动部件的移动,导向部件沿循环凸轮槽循环,在导向部件卡定在设于循环凸轮槽上的卡定部上的状态下,移动部件被锁定。本发明的第六方案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基础上,上述锁定机构构成为包括形成于上述壳体上的循环凸轮槽;以及导向部件,该导向部件能摆动地设在上述移动部件上, 并沿上述循环凸轮槽循环,在卡定在设于循环凸轮槽上的卡定部上的状态下,锁定上述移动部件。在上述方案中,在壳体上形成有循环凸轮槽,在移动部件上能摆动地设有导向部件。并且,通过移动部件的移动,导向部件沿循环凸轮槽循环,在导向部件卡定在设于循环凸轮槽上的卡定部的状态下,移动部件被锁定。本发明的第七方案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基础上,上述固定端子嵌入成形在上述固定部件上。根据上述方案,通过将固定端子嵌入成形在固定部件上,能够省略将固定端子安装在固定部件上的作业,从而能够减少作业工序数。在本发明的第八方案中,提供开关装置,该开关装置具备能从壳体突出地设置的移动部件;设在上述移动部件上,并与撞销配合的弹簧锁部件;对上述移动部件向从上述壳体突出的方向加力的加力部件;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在上述加力部件蓄积了作用力的状态下,使上述移动部件不能相对于上述壳体移动地锁定上述移动部件,若在移动部件锁定在壳体的状态下将移动部件推入壳体内,则解除移动部件的锁定状态;设在上述移动部件上的可动端子;以及固定端子,该固定端子设在固定于上述壳体内的固定部件上,在上述移动部件的锁定解除状态下,与上述可动端子接触并导通,在移动部件的锁定状态下,与可动端子非接触并成为非导通,在至少在可动端子或固定端子蓄积了弹性能的状态下,上述可动端子和上述固定端子接触。在上述方案中,在移动部件的锁定解除状态下,可动端子与固定端子接触并导通, 在移动部件的锁定状态下,可动端子相对于固定端子非接触并成为非导通,但能够得到与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效果大致相同的效果。本发明的第九方案在本发明的第八方案的基础上,优选上述弹簧锁部件能转动地被支撑在上述移动部件,在上述壳体内设有将移动部件的移动量转换为上述弹簧锁部的旋转力的凸轮机构。根据上述方案,弹簧锁部件能转动地被支撑在移动部件支撑,通过设在上述壳体内的凸轮机构,能够将移动部件的移动量转换为弹簧锁部的旋转力。本发明的第十方案在本发明的第八方案的基础上,优选在上述壳体上设置固定上述固定部件的固定机构。根据上述方案,通过在壳体上设置固定固定部件的固定机构,能够使固定部件相对于壳体定位。本发明的第十一方案在本发明的第十方案的基础上,优选上述固定机构构成为包括设在上述壳体上的开口和突起部,该突起部设在上述固定部件上并进入上述开口,且卡定在开口的口边缘部。在上述方案中,在壳体上设置开口。在固定部件上设置突起部,若将固定部件插入壳体内,且突起部进入开口并卡定在开口的口边缘部,则固定部件被固定在壳体上。由此, 由于突起部从壳体的开口露出,因此能够以目视确认固定部件是否可靠地固定在壳体上。本发明的第十二方案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基础上,优选上述锁定机构包括形成于上述移动部件上的循环凸轮槽;以及导向部件,该导向部件能摆动地设在上述壳体上, 并沿上述循环凸轮槽循环,在卡定在设于循环凸轮槽上的卡定部上的状态下,锁定上述移动部件。在上述方案中,锁定机构具备形成于移动部件上的循环凸轮槽,在壳体上能摆动地设有导向部件。并且,通过移动部件的移动,导向部件沿循环凸轮槽循环,在导向部件卡定在设于循环凸轮槽上的卡定部上的状态下,移动部件被锁定。本发明的第十三方案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基础上,上述锁定机构构成为包括 形成于上述壳体上的循环凸轮槽;以及导向部件,该导向部件能摆动地设在上述移动部件上,并沿上述循环凸轮槽循环,在卡定在设于循环凸轮槽上的卡定部上的状态下,锁定上述移动部件。在上述方案中,在壳体上形成循环凸轮槽,在移动部件上能摆动地设有导向部件。 并且,通过移动部件的移动,导向部件沿循环凸轮槽循环,在导向部件卡定在设于循环凸轮槽上的卡定部上的状态下,移动部件被锁定。本发明的第十四方案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基础上,上述固定端子嵌入成形在上述固定部件上。根据上述方案,通过将固定端子嵌入成形在固定部件上,能够省略将固定端子安装在固定部件上的作业,从而能够减少作业工序数。发明效果本发明由于为上述结构,因此能够使可动端子和固定端子可靠地接触。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的横剖视图,只表示撞销未卡定在开关装置上的状态的开关装置。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的壳体的立体图。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的纵剖视图,表示撞销未卡定在开关装置上的状态。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的纵剖视图,表示使撞销向开关装置卡定的中途的状态。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的纵剖视图,表示撞销卡定在开关装置上的状态。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的横剖视图,只表示撞销卡定在开关装置上的状态的开关装置。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的纵剖视图,表示从开关装置强制拉撞销的状态。
具体实施例方式接着,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开关装置10具备壳体12,可在该壳体12内容纳有接头基部(固定部件)14及滑块(移动部件)16等。壳体首先,对壳体12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在开关装置10上具备呈方筒状的壳体12。在此,为了方便说明,图1 的箭头UP表示壳体12的上方,箭头DOWN表示壳体12的下方。在壳体12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图1中右侧)设有从壳体12的侧壁12A突出的凸缘18。该凸缘18包括设在壳体12的下壁12B侧的倾斜部20、和与该倾斜部20连接并与壳体12的侧壁12A平行地形成的直线部22。在直线部22的附近沿壳体12的长边方向形成有贯通孔M,在该贯通孔M内设有向直线部22侧延伸的卡定片26。如图2所示(另外,图2是开关装置10的横剖视图),该卡定片26越向前端侧越向外侧突出,通过在与凸缘18之间夹持形成于机架11上的安装孔 IlA的周边部,可将壳体12安装在机架11上。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在凸缘18的直线部22,直线部22的内壁比倾斜部20的内壁向外侧扩展相当于壳体12的侧壁12A的向外侧突出的量,在壳体12的一端部,壳体12 的上壁12C侧的开口 28比下壁12B侧的开口 30宽度宽。因此,在将滑块16容纳在壳体12 内时,防止滑块16在上下方向上反向插入。在此,如图3所示,在壳体12的一端侧的侧壁 12A的内侧形成有后述的且呈三角形状的凸轮斜面(凸轮机构)32。另外,在壳体12的另一端侧的上壁12C及下壁12B,沿壳体12的宽度方向贯通有矩形孔(开口)36。并且,在壳体12内,在位于矩形孔36的凸缘18侧的口边缘部附近设有限位器38。限位器38具备呈长方体状的颈部40和主体部42。在颈部40中与矩形孔36相反侧的面的上端部设有配合凹部44,可与呈大致U字状的杆(导向部件)46(参照图1)的基部46A配合。并且,在后述的接头基部14的延伸片48(参照图1)和配合凹部44之间,保持杆 46的基部46A(参照图4,另外,图4是开关装置的纵剖视图)。由此,杆46以基部46A为中心,杆46可沿上下方向摆动。另一方面,在主体部42中与矩形孔36相反侧的面的中央部设有沿壳体12的长边方向突出的棒状的安装部50。在该安装部50上安装有螺旋弹簧(加力部件)52(参照图 1)。另外,从颈部40的两侧壁设有沿壳体12的宽度方向延伸后,向壳体12的上壁延伸的腕部(省略图示)。另外,在限位器38的颈部40的上表面和壳体12的上壁12C之间,及主体部42和壳体12的侧壁12A之间分别设有间隙,后述的接头基部14的延伸片48及固定端子M可插通各个间隙。接头基部接着,对接头基部进行说明。如图1及图3所示,接头基部14大致呈长方体状,可从壳体12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侧(图1中左侧)容纳。由于在壳体12内设有限位器38,因此利用该限位器38限制接头基部14移动。在此,接头基部14的一端面位于壳体12的开口,从一端面的中央部沿水平方向设有一对长板状的导电性固定端子56。该固定端子56例如与LED照明装置等连接。另外,在接头基部14的另一端面的下部两端部分别沿水平方向设有与固定端子 56连接的长板状的导电性固定端子M,通过嵌入成形与固定端子56 —起与树脂制接头基部14 一体地成形。由此,能够省略将固定端子M、56安装在接头基部14上的作业,从而能够减少作业工序数。如上所述,该固定端子M可插通设在壳体12的侧壁12A和限位器38的主体部42 之间的间隙内,在固定端子M的前端部设有向上方垂直地立起的接点部54A。另外,延伸片48从接头基部14的另一端面的上部中央水平地延伸,如上所述,可插通设在壳体12的上壁12C和颈部40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内,在延伸片48插通该间隙48 内的状态下,在延伸片48和限位器38的配合凹部44之间保持杆46 (参照图4)。另外,在接头基部14的上表面及下表面设有突起部58。该突起部58可进入设在壳体12上的矩形孔36,从壳体12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侧压入接头基部14,在接头基部14与限位器38抵接而被限制移动的状态下,突起部58进入矩形孔36,该突起部58分别卡定在矩形孔36的口边缘部。由此,接头基部14固定在壳体12上。另外,在该状态下,由于突起部58从壳体12 的矩形孔36露出,因此能够以目视确认接头基部14是否可靠地固定在壳体12上。滑块接着,对滑块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滑块16大致呈长方体状,可从壳体12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容纳。滑块16由凸轮部60和支撑部62构成,凸轮部60侧容纳在壳体12内。在凸轮部60的端面的中央部沿滑块16的长边方向形成有大致圆柱状的容纳凹部 (省略图示),可容纳安装在限位器38的安装部50上的螺旋弹簧52的另一端部。并且,滑块16利用该螺旋弹簧52向从壳体12突出方向加力。另外,在凸轮部60的两侧壁的上部形成有呈大致心形状的凸轮槽(循环凸轮槽)66。设在与限位器38的配合凹部44配合的杆46的前端部的配合销46B分别与该凸轮槽66配合。在凸轮部60的两侧壁的下部,在凸轮部60的端面侧设有大致长方体状的突设部 64,在该突设部64的附近形成有卡定孔68。通过该卡定孔68,可将导电性的弹簧接头70 安装在凸轮部60的两侧壁的下部。弹簧接头70包括与凸轮部60的下壁面接触的基部72、在基部72的两侧互相相对地折弯的可动端子74。可动端子74沿基部72的长边方向延伸,在可动端子74的基部侧设有安装片76,该安装片76卡定在卡定孔68中。另外,可动端子74向互相离开的方向向外侧折弯,具有板弹簧功能。另外,在可动端子74的前端部的外表面,半球状的接点部74A向外侧突出。另外,接点部74A的外表面彼此的间隔距离比设在接头基部14上的固定端子M 的接点部54A的内表面彼此的间隔距离大,接点部74A可与接点部54A相对。因此,该接点部74A在直径缩小的状态下与固定端子M的接点部54A接触。并且,在接点部74A与接点部54A接触的状态下,互相导通,微动开关成为接通状态。在此,由于固定端子M的接点部54A以在固定端子M的前端部向上方垂直地立起的状态形成,因此固定端子M的基部侧在与接点部54A之间在高度方向上偏离。因此, 若可动端子74的接点部74A从与接点部54A的相对位置偏离,则可动端子74的接点部74A 和固定端子M成为不接触的状态(非接触状态)。另一方面,支撑部62比凸轮部60宽度宽,支撑部62形成为覆盖凸轮部60的一部分。并且,在该支撑部62覆盖凸轮部60的区域,在支撑部62和凸轮部60之间,在其宽度方向上设有间隙。在支撑部62上沿滑块16的宽度方向形成有轴支承孔78,设在弹簧锁部件80上的轴部82插通设在支撑部62和凸轮部60之间的间隙内,并由轴支承孔78轴支承。由此,弹簧锁部件80能以轴部82为中心相对于滑块16摆动。另外,在支撑部62的端面上设有上部被切掉而高度为凸轮部60的大致一半的高度的突出部84。在该突出部84上形成有在其上下方向上贯通的插通孔86,设在弹簧锁部件80的一端部的弹簧锁90能在插通孔86内沿上下移动(摆动)。通过该弹簧锁90,撞销88 (参照图4)被卡定。另外,在弹簧锁部件80的另一端部设有向凸轮部60的宽度方向突出的导向部92。 该导向部92可与设在壳体12的一端侧的内侧的凸轮斜面32 (参照图幻抵接,根据凸轮斜面32的形状,并通过导向部92,弹簧锁部件80以轴部82为中心摆动。g卩,在弹簧锁部件80可摆动地由滑块16的支撑部62支撑的状态下,根据凸轮斜面32,并通过导向部92,能够将滑块16的移动量转换为弹簧锁部件80的旋转力。在此,如图1所示,在滑块16的凸轮部60的下表面的支撑部62侧中央设有突起 16A,可插入设在壳体12的一端侧的下壁12B的中央的插入孔(省略图示)内。在突起16A 插入插入孔内的状态下,在突起16A的移动范围内,滑块16可在壳体12内移动。由此,滑块16不会随意地从壳体12脱落。开关装置的作用接着,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的作用进行说明。如图2及图4所示(另外,在图2中省略撞销的图示),在未将撞销88卡定在弹簧锁90上的状态下,利用螺旋弹簧52,滑块16向从壳体12突出的方向被加力,杆46的配合销46B位于凸轮槽66的导入部66A。在此,由于通过设在壳体12上的插入孔(省略图示)及设在滑块16上的突起16A 限制该滑块16移动,因此滑块16不会因螺旋弹簧52的作用力从壳体12脱落。另外,在该状态下,设在弹簧接头70上的可动端子74的接点部74A与设在接头基部14上的固定端子讨的接点部54A接触。即,微动开关成为接通状态。如图5所示,使撞销88从该状态向壳体12侧移动。在此,撞销88具有表面呈曲面状的按钮部94,被卡定片96从该按钮部94的背面上部、即能与支撑部62的上部端面相对的位置突出。设在该被卡定片96的前端部的钩状的被卡定部96A可卡定在弹簧锁部件 80的弹簧锁90上。首先,从图4所示的状态推压按钮部94而使撞销88向壳体12侧移动,撞销88的被卡定部96A与支撑部62的上部端面抵接。因此,若在该状态下使撞销88向壳体12侧移动,则通过支撑部62,滑块16克服螺旋弹簧52的作用力被压入壳体12内。如图5所示,若将滑块16推入壳体12内,则通过设在滑块16上的导向部92及设在壳体12上的凸轮斜面32,弹簧锁90向上方移动。此时,与滑块16的凸轮槽66的移动一起,杆46的配合销46B沿凸轮槽66的形状摆动。在此,第一终端部66B从凸轮槽66沿滑块16的长边方向延伸,若该第一终端部 66B与杆46的配合销46B抵接,则撞销88通过滑块16被限制移动。由此,若解除向按钮部94的推压力,则利用螺旋弹簧52的作用力,滑块16向从壳体12突出的方向被加力。此时,如图6所示,凸轮槽66的凹部(卡定部)66C与凸轮槽66 的移动一起卡定在杆46的配合销46B上,限制滑块16移动,并将被卡定部96A卡定在弹簧锁90上。并且,在图6及图7所示的状态下(另外,在图7中省略撞销的图示),设在弹簧接头70上的可动端子74的接点部74A从设在接头基部14上的固定端子M的接点部54A的相对位置偏离,接点部74A与接点部54A成为非接触状态。即,微动开关为断开状态。在该状态下,若再次推压撞销88的按钮部94,将滑块16向壳体12内推入,则与凸轮槽66的移动一起,解除凸轮槽66的凹部66C和杆46的配合销46B的卡定状态,设在第一终端部66B的上部的第二终端部66D与杆46的配合销46B抵接,撞销88通过滑块16被限制移动。由此,若解除向按钮部94的推压力,则利用螺旋弹簧52的作用力,滑块16向从壳体12突出的方向被加力。此时,与凸轮槽66的移动一起,如图4所示,凸轮槽66的导入部 66A返回杆46的配合销46B的位置。另外,滑块16的导向部(凸轮机构)92沿凸轮斜面 32移动,弹簧锁90向下方移动。由此,解除被卡定部96A卡定在弹簧锁90上的状态。并且,在该状态下,设在弹簧接头70上的可动端子74的接点部74A与设在接头基部14上的固定端子M的接点部54A接触,微动开关成为接通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端子74向外侧折弯,具有板弹簧功能。另外,在可动端子74 的前端部,半球状的接点部74A向外侧突出,该接点部74A与设在接头基部14上的固定端子M的接点部54A接触。并且,在接点部74A与接点部54A接触的状态下,开关成为接通状态。S卩,在可动端子74蓄积弹性能的状态下,与固定端子M接触。因此,与只使可动端子74和固定端子M接触的场合相比,提高了可动端子74和固定端子M的接触力,从而能够使可动端子74和固定端子M可靠地接触(导通)。另外,在此,在与固定端子M接触的状态下,在可动端子74蓄积了弹性能,但也可在固定端子M侧蓄积弹性能。另外,也可以在可动端子74及固定端子M上蓄积弹性能。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6及图7所示的状态下,推压撞销88的按钮部94,将滑块16推入壳体12内,解除凸轮槽66的凹部66C和杆46的配合销46B的卡定状态,通过利用螺旋弹簧52使滑块16从壳体12突出,使弹簧锁部件80摆动,从被卡定片96解除卡定,但没必要将滑块16推入壳体12内。由于弹簧锁部件80可相对于支撑部62摆动地设定,因此在图6及图7所示的状态下,若拉撞销88,则通过撞销88的被卡定片96,弹簧锁部件80相对于支撑部62摆动。因此,如图8所示,能够将弹簧锁90从被卡定片96解除卡定。由此,在撞销88和弹簧锁部件 80之间作用有必要以上的外力的场合,能够防止被卡定片96及弹簧锁90的破损。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在撞销88未卡定在弹簧锁90上的状态下,使弹簧接头70的可动端子74的接点部74A与接头基部14的固定端子M的接点部54A接触, 开关成为接通状态,但也可以通过改变弹簧接头70的可动端子74的接点部74A的位置,在未将撞销88卡定在弹簧锁90上的状态下,开关成为断开状态,在将撞销88卡定在弹簧锁 90上的状态下,开关成为接通状态。另外,在此,将杆46安装在限位器38上,但只要能够限制滑块16移动即可,因此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将杆46安装在壳体12上。另外,撞销88的形状不局限于具有按钮部94。例如,作为撞销,可以是在板状的盖体的背面设置被卡定片的形状,另外,可根据该撞销的形状改变弹簧锁90的形状。
权利要求
1.一种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能从壳体突出地设置的移动部件; 设在上述移动部件上,并与撞销配合的弹簧锁部件; 对上述移动部件向从上述壳体突出的方向加力的加力部件;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在上述加力部件蓄积了作用力的状态下,使上述移动部件不能相对于上述壳体移动地锁定上述移动部件,若在移动部件锁定在壳体的状态下将移动部件推入壳体内,则解除移动部件的锁定状态; 设在上述移动部件上的可动端子;以及固定端子,该固定端子设在固定于上述壳体内的固定部件上,在上述移动部件的锁定状态下,与上述可动端子接触并导通,在移动部件的锁定解除状态下,与可动端子非接触并成为非导通,在至少在可动端子或固定端子蓄积了弹性能的状态下,上述可动端子和上述固定端子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弹簧锁部件能转动地被支撑在上述移动部件,在上述壳体内设有将移动部件的移动量转换为上述弹簧锁部的旋转力的凸轮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壳体上设置固定上述固定部件的固定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机构构成为包括设在上述壳体上的开口 ;以及突起部,该突起部设在上述固定部件上并进入上述开口,且卡定在开口的口边缘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锁定机构包括形成于上述移动部件上的循环凸轮槽;以及导向部件,该导向部件能摆动地设在上述壳体上,并沿上述循环凸轮槽循环,在卡定在设于循环凸轮槽上的卡定部上的状态下,锁定上述移动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锁定机构构成为包括形成于上述壳体上的循环凸轮槽;以及导向部件,该导向部件能摆动地设在上述移动部件上,并沿上述循环凸轮槽循环,在卡定在设于循环凸轮槽上的卡定部上的状态下,锁定上述移动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固定端子嵌入成形在上述固定部件上。
8.一种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能从壳体突出地设置的移动部件; 设在上述移动部件上,并与撞销配合的弹簧锁部件; 对上述移动部件向从上述壳体突出的方向加力的加力部件;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在上述加力部件蓄积了作用力的状态下,使上述移动部件不能相对于上述壳体移动地锁定上述移动部件,若在移动部件锁定在壳体的状态下将移动部件推入壳体内,则解除移动部件的锁定状态; 设在上述移动部件上的可动端子;以及固定端子,该固定端子设在固定于上述壳体内的固定部件上,在上述移动部件的锁定解除状态下,与上述可动端子接触并导通,在移动部件的锁定状态下,与可动端子非接触并成为非导通,在至少在可动端子或固定端子蓄积了弹性能的状态下,上述可动端子和上述固定端子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弹簧锁部件能转动地被支撑在上述移动部件,在上述壳体内设有将移动部件的移动量转换为上述弹簧锁部的旋转力的凸轮机构。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壳体上设置固定上述固定部件的固定机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机构构成为包括设在上述壳体上的开口 ;以及突起部,该突起部设在上述固定部件上并进入上述开口,且卡定在开口的口边缘部。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锁定机构构成为包括形成于上述移动部件上的循环凸轮槽;以及导向部件,该导向部件能摆动地设在上述壳体上,并沿上述循环凸轮槽循环,在卡定在设于循环凸轮槽上的卡定部上的状态下,锁定上述移动部件。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锁定机构构成为包括形成于上述壳体上的循环凸轮槽;以及导向部件,该导向部件能摆动地设在上述移动部件上,并沿上述循环凸轮槽循环,在卡定在设于循环凸轮槽上的卡定部上的状态下,锁定上述移动部件。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端子嵌入成形在上述固定部件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开关装置。在撞销(88)未卡定在弹簧锁(90)上的状态下,弹簧接头(70)的可动端子(74)与接头基部(14)的固定端子(54)接触。即,微动开关成为接通状态。在此,可动端子(74)向外侧折弯,具有板弹簧功能。另外,在可动端子(74)的前端部,半球状的接点部(74A)向外侧突出,该接点部(74A)与固定端子(54)的接点部(54A)接触。这样,在接点部(74A)与接点部(54A)接触的状态下,在可动端子(74)上蓄积弹性能。
文档编号H01H13/02GK102326220SQ201080008360
公开日2012年1月18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15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19日
发明者小池众一 申请人:株式会社利富高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