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电容器、位置指示器及输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60481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变电容器、位置指示器及输入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容量值根据从外部施加的压力或位移而改变的可变电容器、使用了该可变电容器的位置指示器、及使用了该位置指示器的输入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个人计算机等的输入设备使用输入装置。该输入装置例如由以下构成形成为笔型的位置指示器;位置检测装置,其具有使用该位置指示器进行指示操作、文字及图像等的输入的输入面。并且,位置指示器的笔压检测部一直以来使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可变电容器。 该专利文献1记载的可变电容器具有第1电极,安装在电介质的一个面上;第2电极,配置在和电介质的上述一个面相对的另一面上,具有挠性。并且,上述可变电容器具有将第2 电极和电介质的另一面之间除了一部分以外以微小间隔分隔的单元;在第2电极和电介质之间施加相对的压力或位移的单元。图20表示现有的可变电容器的具体构成。图20A是表示现有的可变电容器中的初始状态的图,图20B是表示施加了压力的状态的图。该可变电容器200具有大致圆盘状的电介质201 ;安装在电介质201的一面201a 上的第1电极202 ;配置在和电介质201的一面201a相对的另一面201b —侧的第2电极 203。第2电极203具有挠性,经由环形的垫圈204配置在电介质201的另一面201b—侧。 并且,在第2电极203的与电介质201相反的一侧经由弹性体205设置棒状的芯体210。第1电极202的一面设有第1端子206。第1端子206由以下构成圆盘状的凸缘部206a ;从该凸缘部206a的一面的大致中央延伸的导线部206b。在施加了笔压时,凸缘部206a与第1电极202的一面接触,与该第1电极202电连接。第2电极203的端部设有第2端子207。第2端子207和第1端子206 —样由以下构成圆盘状的凸缘部207a ;从该凸缘部207a的一面的大致中央延伸的导线部207b。在施加了笔压时,凸缘部207a与第2电极203的一面的端部接触,与该第2电极203电连接。该可变电容器200,在完全未向芯体210施加压力或位移的状态下(初始状态), 在电介质201的另一面201b和第2电极203之间通过垫圈204形成微小的间隔。并且,如图20B所示,压力施加到芯体210时,弹性体205和第2电极203被芯体210按压而弹性变形。这样一来,第2电极203与电介质201的另一面201b接触。并且,当该第2电极203 和电介质201的另一面201b的接触面积增加时,第1及第2端子206、207之间的电容量值增加。其结果是,通过测出第1及第2端子206、207之间的电容量值的变化可测出施加到芯体210的压力(笔压)。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4-96212号公报参照图20说明的现有的可变电容器200实际形成在预定的壳体部件内。具体而言,可变电容器200如图21所示,设置了第1电极202的电介质201、垫圈204、第2电极 203、弹性体205按照该顺序层叠形成在第1壳体部件221内。
在这种情况下,第1电极202上连接有第1端子206,第2电极203的端部连接有第2端子207。并且,从第1壳体部件221的下侧插入保持芯体210的罩体72、第2壳体部件222,从而形成一个可变电容器200。因此,现有的可变电容器200由以下9个部件形成(1)第1端子206 ; (2)第2端子207; (3)第1壳体部件221; (4)设置了第1电极202的电介质201 ; (5)垫圈204; (6) 第2电极203 ; (7)弹性体205 ;⑶芯体保持用的罩体72 ; (9)第2壳体部件222。因此,现有的可变电容器200的部件个数较多。并且,由于被容纳于笔形的位置指示器内,所以可变电容器200较小。因此,存在可变电容器200的制造耗费工时的情况,希望改善这一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降低性能的、构造尽量简单的可变电容器,以及使用了该可变电容器的位置指示器及输入装置。为解决上述课题,技术方案1所述的可变电容器与内置于位置指示器的具有第1 端子部和第2端子部的电子电路基板协作使用,上述可变电容器的特征在于,上述可变电容器具有电介质,该电介质具有第1面部和与该第1面部相对的第2面部;以及导电性弹性部件,具有基板连接部和电介质接触部,上述第1端子部与上述第1面部连接,上述第2 端子部与上述基板连接部连接,上述电介质接触部与上述第2面部分隔而相对配置,并且能够变形而与上述第2面部抵接,对应于朝向电介质一侧而对上述电介质接触部施加的按压力,上述第2面部和上述电介质接触部的接触面积变化,从而静电容量发生变化。根据该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的可变电容器,电子电路基板的第1端子部与电介质的第1面部连接,电子电路基板的第2端子部与导电性弹性部件的基板连接部连接。导电性弹性部件的电介质接触部与电介质的第2面部分隔(隔离)而相对配置,能够变形从而与第2面部抵接。并且,通过对电介质接触部施加向电介质一侧的按压力,电介质接触部和电介质的第2面部接触,通过该接触面积的变化,静电容量发生变化。因此,形成电子电路基板的第1端子部一电介质的第1面部一电介质的第2面部 —导电性弹性部件的电介质接触部一导电性弹性部件的基板连接部一基板的第2端子部这样的连接系统。并且,构成根据该连接系统的电介质的第2面部和导电性弹性部件的电介质连接部的按压力所对应的接触状态而电容量变化的可变电容器。这样一来,至少通过电介质及导电性弹性部件这两个部件可构成构造极简单的可变电容器。并且该可变电容器和现有的可变电容器相比,性能不会降低。即,可实现不降低性能、构造尽量简单的可变电容器。进一步,可实现使用了该可变电容器的位置指示器及输入装置。根据本发明,可实现一种不降低性能、构造尽量简单的可变电容器。并且可实现使用了该可变电容器的位置指示器及输入装置。


图1是表示适用了本发明的输入装置的实施方式的透视图。图2是以A-A’线切断图1所示的位置指示器的说明图。
图3是适用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可变电容器15的分解透视图。图4是表示可变电容器15的导电性弹性部件15C的俯视图和仰视图的图。图5是安装了基板17及芯体12时的可变电容器15部分的剖视图。图6是用于说明基板17和电介质15a的接合例的图。图7是表示可变电容器15的笔压特性的图。图8是适用了本发明的位置指示器及位置检测装置的电路构成的示意框图。图9是适用了本发明的输入装置涉及的位置检测装置的处理部的处理流程图。图10是表示适用了本发明的输入装置涉及的位置检测装置的X轴整体扫描动作中的各部分的波形的一例的图。图11是表示适用了本发明的输入装置涉及的位置检测装置的Y轴整体扫描动作中的各部分的波形的一例的图。图12是表示适用了本发明的输入装置涉及的位置检测装置的X轴部分扫描动作及Y轴部分扫描动作中的各部分的波形的一例的图。图13是表示适用了本发明的设置指示器上设置的共振电路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说明图。图14是表示适用了本发明的位置指示器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电路图。图15是用于说明可变电容器15的变形例的图。图16是用于说明可变电容器15的变形例的图。图17是用于说明可变电容器15的变形例的图。图18是用于说明导电性弹性部件15c的变形例的图。图19是用于说明导电性弹性部件15c的变形例的图。图20示意说明现有的可变电容器,图20A是表示初始状态的图,图20B是表示向芯体施加了压力(笔压)的状态的图。图21是用于说明图20所示的现有的可变电容器的具体构成例的图。
图22是用于说明芯体保持部15c2的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

本发明的位置指示器、可变电容器及输入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此外,对各附图中共同的部件标以相同的标号。进一步,在以下实施例中,权利要求范围中的容纳部表现为基板等保持孔15ch,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基板连接部由基板等保持部15cl上设置的槽部15ck构成,权利要求范围内的芯体连接部由芯体保持孔15cp及芯体保持部 15c2构成。并且,本发明不限于以下方式。(输入装置)首先根据图1说明本发明的输入装置的实施方式的概要构成。该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输入装置的实施方式的透视图。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10由位置检测装置1以及向该位置检测装置1输入信息的位置指示器2构成。(位置检测装置1)位置检测装置1通过电缆8连接到个人计算机、PDA (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等未图示的外部装置,从而用作这些外部装置的输入装置。此外,虽未特别图示进行说明,但也可将上述位置检测装置1内置于个人计算机等中。位置检测装置1包括检测部4,检测由位置指示器2指示的位置;和框体5,具有该检测部4并呈中空的较薄的大致长方体状。框体5具有上部框体7和与该上部框体7重叠的未图示的下部框体,该上部框体7具有用于露出检测部4的检测面的开口部6。并且上部框体7具有使检测部4的输入面露出的四边形的开口部6,在该开口部6中嵌入检测部 4。具有如此结构的位置检测装置1执行位置指示器2的指示操作的文字以及图等的输入。(位置指示器2)接着参照图2说明位置指示器2的概要构成。图2是图1所示的位置指示器2的 A-A'线剖视图。 该位置指示器2利用电磁感应方式对位置检测装置1指示位置。即,位置指示器 2具有与从位置检测装置1发送过来的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共振的共振电路。并且位置指示器2将由共振电路检测出的共振信号发送至位置检测装置1,从而对位置检测装置1指示位置。如图2所示,位置指示器2具有表示框体的一个具体例的外壳11 ;芯体12 ;位置指示线圈13 ;可变电容器15 ;铁氧体芯16 ;和印刷基板17。外壳11作为位置指示器2的外装部形成。该外壳11呈一端闭合的有底圆筒状。 并且该外壳11由在轴向上重叠组装的第1外壳18和第2外壳19构成。第1外壳18的轴向的一端侧呈大致圆锥状,在其前端有开口部18a。并且该第1外壳18的轴向的另一端有开口。第2外壳19为轴向的一端有开口且另一端闭合的圆筒状。第1外壳18和第2外壳19配置在同一轴线上,由粘合剂或固定螺丝等固定机构固定。并且在第2外壳19上利用粘合剂或固定螺丝等固定机构固定有安装了电子部件的印刷基板17,在第1外壳18上容纳有铁氧体芯16。铁氧体芯16例如呈圆筒状,在其筒孔16a上插通有芯体12。并且芯体12的指示部1 从铁氧体芯16的轴向的一端侧突出。此外,在铁氧体芯16的外周上卷绕安装有构成共振电路的位置指示线圈13。位置指示线圈13的未图示的两端电连接在印刷基板17上的电子部件上。在印刷基板17上安装有构成共振电路的电子部件。芯体12由大致棒状的部件构成,其沿着外壳11的轴向容纳在外壳11内。该芯体 12由在其轴向的一端起笔尖作用的指示部1 和从指示部1 连续形成的轴部12b构成。 指示部1 大致呈圆锥状形。芯体12容纳在外壳11内时该指示部1 从第1外壳18的开口部18a向外侧突出。并且在轴部12b的轴向的另一端上安装有可变电容器15。(可变电容器15)接着参照图3 图6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可变电容器15。图3是可变电容器15的分解透视图,图4是表示可变电容器15的导电性弹性部件15c的俯视图及仰视图的图。并且,图5是安装了基板17及芯体12时的可变电容器15的局部剖视图。并且,图6是用于说明基板17和电介质15a的接合例的图。可变电容器15是对应于施加到位置指示器2的压力(笔压)而改变电容量值的电容器。并且,该可变电容器15通过该电容量值的变化检测出施加到芯体12上的笔压,作为位置指示器2的笔压检测部起作用。如图3所示,可变电容器15包括电介质15a;垫圈(分隔部件)15b ;和导电性弹性部件15c。并且,它们被基板17及芯体12夹持,用作位置指示器2的可变电容器15。电介质1 形成为具有彼此相对的第1面部15al和第2面部15a2的圆柱状。在该实施方式中,电介质1 例如外径为2. 95mm、厚1mm、电容量为例如160pF (介电率4000F/ m)。其中,单位mm是毫米,单位pF指皮法,单位F/m是法拉每米。此外,这里所示的电介质1 相关的各数值是一例,可以对应于搭载可变电容器 15的位置指示器2的尺寸和基板17的尺寸等设为各种数值。并且,电介质15a的第2面部15a2被镜面研磨,以增加与下述导电性弹性部件15c的电介质接触部的密着度。并且, 作为电介质15a的材质,只要符合电容、介电率等条件则可使用陶瓷、塑料等各种材料。垫圈(分隔部件)1 形成为环形(环状)。垫圈15b的内径小于电介质15a的直径,并且垫圈1 的外径大于电介质15a的直径,且略小于容纳垫圈1 的下述导电性弹性部件15c的内径。这样一来,可防止导电性弹性部件15c内的垫圈15b的位置偏移。对应于以上示例尺寸的电介质15a时,垫圈15b的内径为2. 6mm、外径为4. 3mm 左右。并且,厚度例如是125μπι以下。当然,这里所示的各数值也是一例,根据电介质 15a的大小等可以是适当的数值。并且,垫圈15b的材质可使用各种绝缘物,例如可由 PET (Polyethylene iTer印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酰亚胺(polyimide)薄膜等形成。导电性弹性部件15c由导电橡胶与基板等保持部15cl和芯体保持部15c2 —体形成。基板等保持部15cl是具有直径比垫圈1 的外径略大的开口部、设置了维持该开口部的面积并具有预定深度的基板等保持孔(容纳部)15ch的圆筒状的部分。在该基板等保持孔15ch中,从下侧开始依次容纳并保持垫圈15b、电介质1 和印刷基板17的端子部。 此外,在和基板等保持部15cl的开口部相反的一侧设置底面并封闭。该底面构成与电介质 15a的第2面部15a2接触的电介质接触部。并且如图3所示,在基板等保持部15cl的基板等保持孔15ch的外周的相对位置上设置有构成基板连接部的一对槽部15ck。S卩,如图4A的导电性弹性部件15c的俯视图所示,其构成是在基板等保持部15cl的基板等保持孔15ch的开口部的相对位置上设有构成插入基板17的基板连接部的一对槽部15ck。该槽部15ck的深度比基板等保持孔15ch的深度略浅(短)。并且,图4A所示的槽部15ck的宽度w比插入其中的基板17的厚度略小。这样一来,对槽部15ck中插入的基板17进行夹持,从而使基板不会轻易从导电性弹性部件15c的基板等保持部15cl脱离,并且可电连接稍后详述的基板上所设置的导线片(端子部)和导电性弹性部件15c。并且,如图4A所示,基板等保持部15cl的形状是与连接一对槽部15ck的直径方向交叉的方向(图4A中是上下方向)的外周部分被切去。这样一来,可不额外使用导电橡胶而形成不易转动、易于处理的导电性弹性部件。另一方面,芯体保持部15c2被设置为其底面与基板等保持部15cl的底面接合。芯体保持部15c2被设置为其外径小于基板等保持部15cl的外径,基板等保持部15cl的底面的中心与芯体保持部15c2的底面的中心一致。
并且,芯体保持部15c2是具有直径略小于芯体12的轴部12b的外径的开口部、设置了维持该开口部的面积并具有预定深度的芯体保持孔15cp (芯体连接部)的圆筒状的部分。如图3所示,在该芯体保持孔15cp中插入并保持芯体12的轴部12b。并且,如图4B的导电性弹性部件15c的仰视图所示,在芯体保持部15c2的芯体保持孔15cp的开口部的相对位置上设置一对狭缝部(切入部)15cs。该狭缝部15cs的深度比芯体保持孔15cp的深度略浅(短)。通过该狭缝部15cs,芯体12易于插入到芯体保持孑L 15cp中。此外,形成导电性弹性部件15c的导电橡胶是混合了碳素粒子或银粒子等导电粒子的合成橡胶,是具有导电性的同时还具有挠性及弹性的材料。一般情况下,广义的导电橡胶包括电阻值取决于压力的类型,即施加的按压力越大则电阻值越小的倾向的橡胶(感压橡胶);和电阻值不取决于压力的类型(狭义的导电橡胶)。这两种类型的任一种均可用作形成导电性弹性部件15c的材料。并且,挠性和弹性是通常会混淆使用的用语,但可将其分别如下定义。即,挠性是指,可挠曲的性质,或柔韧的性质,相对按压力其可变形,且当该按压力取消时可复原到原来的状态。在按压方向上该材料的尺寸是否变化并不涉及。与之不同,弹性是指,当施加了按压力时,在该按压方向上该材料的尺寸变小,在该按压力取消时可复原到原来的状态。在按压方向上该材料是否挠曲并不涉及。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导电性弹性部件15c通过施加压力可挠曲、缩小,如取消压力则可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可变电容器15如使用图3所说明的那样,电介质1 和垫圈 1 被容纳到导电性弹性部件15c的基板等保持部15cl上所设置的基板等保持孔15ch中。 并且,该电介质15a、垫圈1 和导电性弹性部件15c被基板17和芯体12夹持,作为位置指示器2的可变电容器15发挥作用。基板17与可变电容器15连接的端部如图3所示,其两个侧边部分比被它们夹持的底边部分略长。并且如图3所示,在基板17的底边部分设有第1导线片(第1端子部)17a,并且在两个侧边部分设有第2导线片(第2端子部)17b。虽未图示,但该第1端子部17a和第2端子部17b通过导线连接到基板17上设置的预定的电路部。并且,基板17的第1导线片17a电连接到电介质15a的第1面部15al,并且电介质1 本身固定到基板17。这种情况下,基板17的第1导线片17a和电介质15a的第1 面部15al例如通过焊接、钎焊等方法接合。这样一来,基板17的第1导线片17a和电介质 15a的第1面部15al电连接,并且电介质15a固定到基板17。此外,焊接、钎焊是固定方法的一例。也可使用各种导电性粘合剂电连接第1导线片17a和电介质15a,并将电介质15a固定到基板17。并且,基板17中,其侧边的端部嵌入到导电性弹性部件15c的基板等保持部15cl 的基板等保持孔15ch的外周部分上所设置的相对的一对槽部(基板连接部)15ck中。这样一来,如上所述,设置在基板17的两个侧边部分的第2导线片17b电连接到导电性弹性部件15c。S卩,如图5的可变电容器15的局部剖视图所示,导电性弹性部件15c的基板等保持部15cl上所设置的基板等保持孔15ch中,以与其底面抵接的方式容纳环形的垫圈15b。 在其上面,第1面部15al与基板17的第1导线片17a电连接,并且固定到基板17上的电
9介质1 与基板17都从基板等保持孔15ch的开口部被容纳。在这种情况下,基板17的设置有第2导线片17b的两个侧边部分嵌入到基板等保持孔15ch的外周部分上所设置的相对的一对槽部(基板连接部)15ck。这样一来,设置在基板17的两个侧边部的第2导线片17b通过构成基板连接部的槽部15ck部分而与导电性弹性部件15c电连接。这种情况下,如图5所示,构成电介质接触部15cX的基板等保持部15cl的基板等保持孔15ch的底面部与电介质15a的第2面部15a2成为通过垫圈1 而以其厚度隔离 (分隔)的状态。即,在构成电介质接触部15cX的基板等保持部15cl的基板等保持孔15ch 的底面部与电介质15a的第2面部15a2之间通过垫圈1 形成有空隙15d。并且如图5所示,芯体12的轴部12b嵌入到导电性弹性部件15c的芯体保持部 15c2的芯体保持孔15cp。并且,芯体12的指示部1 按压位置检测装置1的检测部4等时,芯体12的电介质1 一侧被施加按压力。这种情况下,由于导电性弹性部件15c具有导电性的同时具有弹性及挠性,因此通过芯体12,基板保持部15cl的基板等保持孔15ch的底面部(电介质接触部15cX)向电介质15a的第2面部15a2 —侧按压。并且,通过施加按压力,基板等保持孔15ch的底面部 (电介质接触部15cX)与电介质15a的第2面部15a2接触。并且,向芯体12的电介质15a—侧的按压力被解除时,导电性弹性部件15c通过其弹性和挠性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恢复到在基板保持孔15ch的底面部(电介质接触部 15cX)和电介质15a的第2面部15a2之间通过垫圈1 设置有空隙15d的状态。因此,当未通过芯体12向电介质1 一侧施加按压力时,在基板等保持孔15ch的底面部(电介质接触部15cX)和电介质15a的第2面部15a2之间存在空隙15d,未形成电连接的连接系统。但是,当通过芯体12向电介质1 一侧施加按压力时,基板等保持孔15ch的底面部(电介质接触部15cX)和电介质15a的第2面部15a2接触。此时,形成了基板17的第 1导线片17a —电介质15a的第1面部15al —电介质15a的第2面部15a2 —导电性弹性部件15c的电介质接触部15cX —导电性弹性部件15c的基板连接部15ck —基板17的第 2端子部17b这一连接系统。从而构成了如下的可变电容器15 根据和该连接系统的电介质15a的第2面部15a2与导电性弹性部件15c的电介质连接部15cX的按压力对应的接触状态,电容量变化。并且如图3、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可变电容器15基本上可由电介质15a、垫圈 15b、导电性弹性部件15c三个部件构成。因此,可实现构造极简单的可变电容器15。(基板17与电介质15a的第1面部15al接合的具体例子)如上所述,说明了基板17的第1导线片17a和电介质15a的第1面部15al例如通过焊接来接合的情况。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可变电容器15中,为了切实固定基板17和电介质15a的第1面部lfel,研究了与基板17的导电性弹性部件15c的连接端的构成。S卩,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A所示,在基板17的与导电性弹性部件15c的连接端一侧的、第1导线片17a的部分设置半圆形状的通孔(用于保持作为导电性粘合剂的焊锡的切口部(保持孔))17c。换言之,将基板17的底边部分切入为半圆形状,设置通孔17c。 并且如图6A所示,沿半圆形状的通孔17c的外周部分圆弧状地设置第1导线片17a。
在这样构成的基板17的通孔17c部分,如图6B所示,以接触电介质15a的第1面部15al的方式向通孔17c的部分注入作为导电性粘合剂的焊锡17x,进行焊接。这样一来, 通孔17c如图6B所示被焊锡17x埋入。并且,焊锡17x凝固时,电介质1 的第1面部15al 和基板17的第1导线片17a通过焊锡17x电连接,并且电介质1 固定于基板17。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构成是在基板17的与导电性弹性部件15c的连接端一侧设置通孔17c,在其外周部设置圆弧状的第1导线片17a。由此,电连接基板17的第1导线片17a和电介质15a的第1面部15al,并且可将电介质15a固定到基板17。此外,在此说明了通孔17c是半圆形状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设置三角形、四角形等多角形状的通孔,在其外延设置第1导线片。(位置指示器2的笔压(压力)的检测精度)如上所述,可变电容器15构成位置指示器2的笔压检测部,接着,参照图7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可变电容器15的笔压(压力)的检测精度。图7的图表表示横轴为施加到芯体12的负荷、纵轴为相位(发送的电波和接收的电波的相位差)时的可变电容器15的相位-负荷特性。实施方式的可变电容器15如上所述是极简单的构成,如图7所示,可检测出IOg 左右的负荷(压力)。并且,在IOOg左右以下,可大致线形地高灵敏度地检测出施加的负荷。在IOOg到300g左右,可适当检测出施加的负荷。在300g以上时,相对于施加的负荷的相位差变化变小,但对位置指示器2施加300g以上的较大笔压这一情况通常较少出现, 因此在实用性上不会产生任何问题。并且,图7所示的可变电容器15的相位一负荷特性具有与例如使用图20、图21说明的现有的可变电容器的位置指示器基本相同的特性。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可变电容器15 即使构造简单,与现有的可变电容器相比其性能也不会降低。(位置检测装置的电路构成)接着,参照图8说明使用本实施方式的位置指示器2进行指示位置的检测及笔压检测的位置检测装置1的具体实施方式
的电路构成例,上述本实施方式的位置指示器2使用上述可变电容器15。图8是表示位置指示器2及位置检测装置1的电路构成例的框图。 由位置指示器2和位置检测装置1构成输入装置。作为电路构成,位置指示器2由共振电路61实现,该共振电路61包括位置指示线圈13 ;与该位置指示线圈13连接的可变电容器15 ;和与该可变电容器15并联的共振电容器60a。另一方面,在位置检测装置1上通过层叠设置X轴方向环路线圈组10 和Y轴方向环路线圈组104b而形成位置检测线圈101。各环路线圈组104a、104b例如分别由40个矩形的环路线圈构成。构成各环路线圈组l(Ma、104b的各环路线圈等间隔并列并依次重叠。并且,位置检测装置1上设有连接X轴方向环路线圈组10 及Y轴方向环路线圈组104b的选择电路106。该选择电路106依次选择两个环路线圈组104a、104b中的一个环路线圈。进一步,位置检测装置1中设有振荡器103、电流驱动器105、切换连接电路107、 接收放大器108、检波器109、低通滤波器110、采样保持电路112、A/D变换电路113、同步检
11波器116、低通滤波器117、采样保持电路118、A/D变换电路119和处理部114。振荡器103产生频率f0的交流信号并提供到电流驱动器105和同步检波器116。 电流驱动器105将从振荡器103提供的交流信号变换为电流并送出到切换连接电路107。 切换连接电路107通过来自下述处理部114的控制来切换由选择电路106选择的环路线圈所连接的目标(发送侧端子T、接收侧端子幻。该连接目标中,发送侧端子T连接到电流驱动器105,接收侧端子R连接到接收放大器108。由选择电路106所选择的环路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压通过选择电路106及切换连接电路107而发送到接收放大器108。接收放大器108放大从环路线圈提供的感应电压并发送到检波器109及同步检波器116。检波器109对环路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压即接收信号进行检波,送出到低通滤波器110。低通滤波器110具有比上述频率f0足够低的截止频率,将检波器109的输出信号变换为直流信号并送出到采样保持电路112。采样保持电路112保持低通滤波器110的输出信号的预定时序、具体而言是接收期间内的预定时序下的电压值,送出到A/D (模拟至数字)变换电路113。A/D变换电路113将采样保持电路112的模拟输出变换为数字信号,输出到处理部114。另一方面,同步检波器116通过来自振荡器103的交流信号同步检波接收放大器 108的输出信号,将和它们之间的相位差相对应的电平的信号送出到低通滤波器117。该低通滤波器117具有比频率f0足够低的截止频率,将同步检波器116的输出信号变换为直流信号,送出到采样保持电路118。该采样保持电路118保持低通滤波器117的输出信号的预定时序下的电压值,送出到A/D(模拟到数字)变换电路119。A/D变换电路119将采样保持电路118的模拟输出变换为数字信号,输出到处理部114。处理部114控制位置检测装置1的各部分。即,处理部114控制选择电路106中的环路线圈的选择、切换连接电路107的切换、采样保持电路112、118的时序。处理部114 根据来自A/D变换电路113、119的输入信号,从X轴方向环路线圈组10 及Y轴方向环路线圈组104b以一定的发送持续时间发送电波。X轴方向环路线圈组10 及Y轴方向环路线圈组104b的各环路线圈,通过从位置指示器2发送的电波而产生感应电压。处理部114根据该各环路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压的电压值的电平来算出位置指示器2的X轴方向及Y轴方向的指示位置的坐标值。并且,处理部114根据发送的电波和接收的电波的相位差检测出笔压。接着,参照图9说明基于处理部114中的处理流程的位置检测装置1的动作。图 9是表示处理部114中的处理流程的图。首先,处理部114依次扫描/选择(以下将该依次扫描/选择称为整体扫描)X轴方向环路线圈组10 的各环路线圈(步骤S 1)。具体说明该整体扫描,处理部114首先向选择电路106送出用于选择X轴方向环路线圈组10 中的第1个环路线圈、例如环路线圈Xl的信息,并且向切换连接电路107送出选择发送侧的信号。这样一来,从振荡器103向环路线圈Xl提供频率f0的正弦波信号, 环路线圈Xl产生频率f0的电波。此时,位置指示器2接近或接触位置检测装置1的上表面300a时,环路线圈Xl产生的电波激励具有位置指示线圈13的共振电路61。其结果是共振电路61中产生频率f0的感应电压。
处理部114以预定的一定时间向切换连接电路107送出选择发送侧端子T的信号后,向切换连接电路107送出选择接收侧端子R的信号,消除从环路线圈Xl产生的电波。此时,位置指示器2的共振电容器60a及具有可变电容器15的共振电路61中产生的感应电压对应其损失而逐渐衰减,共振电路61发送频率f0的电波。该电波反向激励上述环路线圈XI,使环路线圈Xl产生感应电压。处理部114以一定时间向切换连接电路107送出选择接收侧端子R的信号后,将选择电路106选择X轴方向环路线圈10 中的第2个环路线圈、例如环路线圈X2的信息送出到切换连接电路107。之后,处理部114向切换连接电路107送出选择接收侧端子R的信号,从而进行和上述一样的电波的发送和接收。之后,处理部114执行同样的处理,从而依次扫描/选择X轴方向环路线圈组10 中的第3个到第40个环路线圈,例如环路线圈X3 X40。其结果是,在环路线圈X3 X40 中进行电波的发送和接收。此外,在步骤S 1的处理中,处理部114也可以不选择X轴方向环路线圈组10 的全部环路线圈,而使选择的环路线圈每隔一个、两个来适当地隔开间隔。并且,也可多次进行对一个环路线圈的电波的发送和接收。进一步,对各环路线圈的发送时间以及对各环路线圈的接收时间必须相等,但彼此之间的发送时间和接收时间不必相同。在上述接收期间内X轴方向环路线圈组10 的环路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压即接收信号被检波器109检波而变换为直流信号,由低通滤波器110平滑化。并且,通过采样保持电路12以预定的时序被保持,借助A/D变换电路113而作为电压值送出到处理部114。图10表示上述X轴整体扫描动作(图9的步骤Si)中的各部分的波形的一例。在图10中,(a)表示从位置检测线圈101发送的电波,(b)表示共振电路61中产生的感应电压,(c)表示位置检测装置1接收的接收信号,(d)表示采样保持电路112的输出信号。其中,采样保持电路112的输出电平是取决于位置指示器2和环路线圈之间的距离的值。因此,处理部114判断采样保持电路112的输出电平的最大值是否在预先设定的一定值以上(步骤S2),从而判断位置指示器2是否处于位置检测装置1的有效读取高度内。在步骤S2的处理中,采样保持电路112的输出电平的最大值没有在预先设定的一定值以上、即判断位置指示器不位于有效读取高度内时(步骤S2的“否”),处理部114使处理返回到步骤Si。另一方面,当判断位置指示器2位于有效读取高度内时(步骤S2的“是”),处理部114提取各环路线圈Xl X40中可获得最大值的环路线圈(以下称为峰值线圈),存储其编号(本例中为“X7”)(步骤S3)。接着,处理部114依次扫描/选择(整体扫描)Y轴方向环路线圈组104b的各环路线圈(步骤S4),进行Y轴方向环路线圈组104b的各环路线圈中的电波的发送和接收。图11表示Y轴整体扫描动作中的各部分的波形的一例。在图11中,(a)、(b)、(c)、 (d)所示的各信号是和图10的(a)、(b)、(c)、(d)所示的信号相同的信号。接着,处理部114提取各环路线圈Yl Y40中可获得最大值的环路线圈(以下称为峰值线圈),存储其编号(本例中为“Y5”)(步骤S5)。接着,处理部114以X轴方向环路线圈组10 中的峰值线圈为中心,对与该峰值
13线圈相邻的预定个数的环路线圈、例如5个环路线圈进行电波的发送和接收。在该电波的发送和接收中,发送电波时,即通过切换连接电路107选择发送侧端子T时,处理部114总是选择峰值线圈(本例中是“环路线圈X7”)。另一方面,接收电波时,即通过切换连接电路 107选择接收侧端子R时,处理部114对环路线圈(本例中是5个)从编号小到大(或从大到小)依次扫描/选择(部分扫描)(步骤S6)。X轴部分扫描动作结束后,处理部114对以Y轴方向环路线圈组104b中的峰值线圈为中心的预定个数、例如5个环路线圈进行电波的发送和接收。在该电波的发送和接收中,发送电波时,即通过切换连接电路107选择发送侧端子T时,处理部114总是选择峰值线圈(本例中是“环路线圈仍”)。另一方面,接收电波时,即通过切换连接电路107选择接收侧端子R时,处理部114对环路线圈(本例中是5个)从编号小到(或从大到小)依次扫描/选择(部分扫描)(步骤S7)。图12表示X轴部分扫描动作及Y轴部分扫描动作中的各部分的波形的一例。在图12中,(a)、(b)、(c)、(d)所示的各信号是和图10的(a)、(b)、(c)、(d)所示的信号相同的信号。Y轴部分扫描动作结束后,处理部114判断在步骤S6、S7的处理中可获得的感应电压的最大值是否在预先设定的一定值以上(步骤S8),从而判断位置指示器2是否处于位置检测装置1的有效读取高度内。在步骤S8的处理中,采样保持电路112的输出电平的最大值没有在预先设定的一定值以上时,即判断位置指示器2不处于有效读取高度内时(步骤S8的“否”),处理部114 使处理返回步骤Si。另一方面,当判断位置指示器2位于有效读取高度内时(步骤S8的“是”),处理部114提取可获得最大感应电压的X轴方向的峰值线圈及Y轴方向的峰值线圈,存储各自的编号(步骤S9)。接着,处理部114按照电平的降序从X轴方向及Y轴方向的各部分扫描分别提取多个例如3个感应电压,根据这些信号求出位置指示器2指示的指示位置的X轴方向及Y 轴方向的坐标值(步骤S10)。通过进行本申请人之前申请的特许第2131145号中所述的公知的坐标计算可算出该X轴方向及Y轴方向的坐标值。接着,处理部114从发送的电波和接收的电波的相位差所对应的信号的电平检测出笔压(步骤S11)。之后,只要位置指示器2继续处于有效读取高度内,处理部114就重复步骤S6 Sll的处理,当判断不处于有效读取高度内时,返回到步骤Sl的处理。因此,在位置检测装置1中,可通过处理部114检测出接近的位置指示器2的位置。并且通过检测出接收的信号的相位可获得位置指示器2的笔压值的信息。(位置指示器的其他例子)接着说明使用了上述实施方式的可变电容器15的位置指示器2的其他例子。图 13是表示位置指示器2上设置的共振电路的其他例子(第2例)的说明图。该例中的共振电路62由位置指示线圈13和可变电容器15构成。在作为共振电路的第1例的共振电路 61(参照图8)中,并联可变电容器15和共振电容器60a而构成并列共振电路。但是,作为位置指示器2的共振电路,如图13所示,也可仅使用可变电容器15来作为电容。接着参照图14说明位置指示器的其他例子。图14是表示其他例子的位置指示器2A的电路图。此外,在该图14的说明中,对和图8对应的部分标以和图8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说明。位置指示器2A具有以位置检测装置1上所设置的位置检测线圈101 (参照图8)送出的f0的频率共振的共振电路121。该共振电路121由位置指示线圈13和共振电容器60a 构成。并且,在位置指示器2A的电路基板上配置公知的CMOS (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技术的集成电路(IC =Integrated Circuit) 122。 该集成电路122由二极管123和电容器IM构成的驱动电源驱动。该二极管123连接到共振电路121。并且,对该二极管123施加根据从位置检测线圈101提供的励磁信号而在共振电路121中产生的交流电压。该交流电压通过二极管123 和电容124被整流,进一步变换为直流,成为集成电路122的驱动电源。并且,共振电路121 中产生的信号通过电容125也提供到集成电路122。该集成电路122根据通过电容125提供的信号生成在位置指示器2A和位置检测装置1之间为进行信号的发送和接收而使用的时钟信号、及用于检测笔压的时钟信号。可变电容器15如上所述通过施加到芯体12(参照图2)的笔压而改变其电容量。 该可变电容器15与电阻(未图示)连接,构成时间常数电路。因此,可变电容器15的电容量对应笔压变化时,时间常数电路的时间常数发生变化。并且,该时间常数通过集成电路 122变换为预定位数、例如8位的笔压值。如上求出的笔压数据(8位的笔压值)与用于上述位置检测位置1和位置指示器 2A之间的信号发送和接收的时钟信号同步,一位一位的从集成电路122输出。通过该输出, 集成电路122控制与共振电路121并联的开关60b的接通/断开的切换。因此,当该开关 60b断开时,位置检测装置1检测来自位置指示器2A的信号。并且,当开关60b接通时,共振电路121短路,因此无法通过位置检测装置1测出从位置指示器2A送出的信号。这样一来,位置检测装置1以一定时间从位置检测线圈101向位置指示器2A发送用于提供电力的励磁信号,之后通过测出从位置指示器2A送出的信号可求出施加到芯体 12的笔压。(可变电容器15的变形例)接着说明可变电容器15的变形例。图15 图17是用于说明可变电容器15的变形例的图。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可变电容器15由电介质15a、环形的垫圈1 和导电性弹性部件15c构成的情况。但也可不设置垫圈15b,以进一步简化构造。此外,在图15 图17中,对和主要使用图3 图6说明的实施方式的可变电容器15同样构成的部分标以同样的附图标号,省略该部分的详细说明。图15所示的可变电容器15(1)是,替代垫圈1 而在基板等保持部15cl的基板等保持孔15ch的底面设置绝缘物部分15x。S卩,如图15B的导电性弹性部件15c的俯视图所示,在基板等保持孔15ch的底面的斜线所示的部分设置绝缘物部分15x。绝缘物部分1 可通过以下方法形成对基板等保持孔15ch的底面的斜线所示的部分蒸镀、熔融、涂布各种绝缘物来设置,或设置多个绝缘物形成的突起。因此,通过将绝缘物部分1 形成在基板等保持部15cl的基板等保持孔15ch的底面,无需将垫圈1 容纳于基板等保持孔15ch中。图16所示的可变电容器15(2)使基板17的两个侧边部分17c比固定于基板17的底边部分的电介质1 突出。这样一来,固定于基板的电介质1 通过基板17的两个侧边部分17c与基板等保持孔15ch的底面(电介质接触部15cX)分隔。即,可在电介质1 的第2面部15a2和电介质接触部15cX之间设置空隙15d。图17所示的可变电容器15(3)中,基板17及电介质1 的构造与使用图6等说明的实施方式所对应的部分相同。但是,基板等保持孔15ch的形状不同。具体而言,如图17 所示,插入基板17的槽部15ck的深度变浅。这样一来,固定到基板的电介质1 与基板等保持孔15ch的底面(电介质接触部15cX)分隔。即,可在电介质15a的第2面部15a2和电介质接触部15cX之间设置空隙15d。如该图16、图17所示,使电介质Ia的第2面部15a2和基板等保持孔15ch的底面 (电介质接触部15cX)之间分隔,设置空隙15d,从而可不使用垫圈15b。但为了对应于稳定且均勻地施加到芯体12的按压力而使电介质15a的第2面部 15a2和基板等保持孔15ch的底面(电介质接触部15cX)接触,优选使用垫圈1 或设置绝缘体部分15x。即,优选如参照图3 图6说明的可变电容器15或参照图15说明的可变电容器那样构成。此外,基板17的与导电性弹性基板15c连接的部分可不是一块基板,例如也可采取十字设置基板等应对措施,形成和设置垫圈15b时一样的状态。(导电性弹性部件15c的变形例)并且,导电性弹性部件15c也不限于以上所述的情况,可进行各种改良。图18、图 19是用于说明导电性弹性部件15c的变形例的图。此外,在图18、图19中,对和主要参照图3 图6说明的可变电容器15同样构成的部分标以同样的附图标号,省略该部分的详细说明。图18所示的导电性弹性部件15c (1)基本和参照图4说明的导电性弹性部件15c 同样形成。但是,基板等保持部15cl的基板等保持孔15ch的外周的相对位置上设置的槽部15ck的形状与图4A所示的不同。并且,芯体保持部15c2的芯体保持孔15cp的形状也和图4B所示的不同。S卩,如图18A的导电性弹性部件15c(l)的俯视图所示,在基板等保持孔15ch的外周的相对位置上设置的槽部15ck,在相对位置上设置一对突起Pl。该突起Pl从槽部15ck 的上端到下端形成为棒状。因此,通过设置一对突起Pl,在槽部15ck上插入设置有基板17的第2导线片17b 的部分时,可通过该突起Pl较牢固地夹持第2导线片17b的部分。因此,可切实保证第2 导线片17b和导电性弹性部件15c (1)的电连接。并且,可防止安装的基板17轻易从导电性弹性部件15c (1)脱离。并且,如图18B的导电性弹性部件15c(l)的仰视图所示,在芯体保持孔15cp上未设置狭缝部15cs,在芯体保持孔15cp的内部设置三个突起P2。该突起P2从芯体保持孔 15cp的上端到下端形成为棒状。通过设置三个突起P2,插入到芯体保持孔15cp的芯体12可通过突起P2被牢固夹持,使芯体12由芯体保持孔15cp切实保持。即,可防止芯体12轻易从芯体保持孔15cp脱
1 O图19所示的导电性弹性部件15c (2)和参照图4说明的导电性弹性部件15c —样由基板等保持部15cl和芯体保持部15c2构成。并且,图19所示的导电性弹性部件15c (2) 和参照图4说明的导电性弹性部件15c —样在基板等保持部15cl上设置基板等保持孔 15ch,在芯体保持部15c2上设置芯体保持孔15cp。但是,图19所示的该例的导电性弹性部件15c(2)如图19A的俯视图所示,在基板等保持孔15ch的开口部部分具有锯齿状的止动件,并具有夹持所插入的基板17的盖部KU、 KD。图19B是从图19A中的箭头a —侧观察时的本例的导电性弹性部件15c(2)的剖视图。 如图19B所示,在基板等保持部15cl的内部设有基板等保持孔15ch,但在其上部设置盖部 KU、KD,是可闭合基板等保持孔15ch的开口部的构造。在本例的导电性弹性部件15c (2)的基板等保持孔15ch中容纳固定有垫圈15b和电介质15a的基板17时,如图19A中箭头所示,推开盖部KU、KD,使基板等保持孔15ch的开口部露出。并且,将固定有垫圈1 和电介质15a的基板17容纳到保持孔15ch后,关闭盖部KU、KD。这样一来,容纳的基板17被盖部KU、KD的锯齿状的止动件夹持,基板17不会从导电性弹性部件15(:( 脱离。(芯体保持部15c2的变形例)接着说明芯体保持部15c2的变形例。图22是芯体保持部15c2的变形例。上述实施方式的芯体12的轴部12b插入芯体保持部15c2并被保持,因此具有圆筒状的芯体保持部15cp。在该方式中,在笔落下的情况下,当从笔尖落下时,存在因冲击而使芯体保持部 15c2破损的情况。因此,图22中的变形例中,为了缓和该下落造成的冲击、防止芯体保持部 15c2的破损,在芯体12的轴部12b和芯体保持部15c2之间设置连接罩20。通过增加该连接罩20,可防止因下落造成的冲击破坏芯体保持部15c2。(实施方式的效果)如上所述,通过电介质15a、垫圈1 和导电性弹性部件15c可实现具有与现有的可变电容器同等性能的可变电容器15。并且,也可构成不使用垫圈15b的可变电容器 15(1)、(2)、(3)等。这样一来,和现有的可变电容器相比,可实现大幅减少部件个数的可变电容器。因此,可实现部件个数少、制造极简单的可变电容器。这些会大幅降低可变电容器的成本。并且,也可实现使用了该可变电容器的位置指示器、使用了该位置指示器的输入装置。也有利于降低位置指示器、输入装置的成本。(其他)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导电性弹性部件15c具有基板等保持部15cl和芯体保持部15c2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例如通过设置在第1外壳18 —侧的机构,对芯体12 如图2所示在第1外壳18内向轴方向可移动地保持,如可按压导电性弹性部件15c的预定位置,则无需设置芯体保持部15c2。并且,如上所述,基板等保持部15cl的基板等保持孔5ch的形状也可是各种形状。 例如,可使电介质1 为四角柱状等多角柱状,与之对应,可使垫圈1 形成为四角形状等多角形状。这种情况下,基板等保持部15cl的基板等保持孔5ch的形状也具有与电介质 15a、垫圈15b的形状一致的多角形状的开口部。并且,也可考虑不设置基板等保持孔15ch的构造。总而言之,如下构成即可可使基板17的第2导线片17b和导电性弹性部件15c总是接触,仅在芯体12被按压时使电介质接触部15cX接触与基板17的第1导线片连接的电介质15a的第2面部。
并且,在位置指示器2中,可在和设置芯体12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与设置芯体12 的一侧一样具有可变电容器15,可将位置指示器2的两端的任意一个用于位置指示输入。 并且如下构成在和设置芯体12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和设置芯体12的一侧一样具有可变电容器15,将设置了芯体12的用于信息的输入,将另一个作为消除输入的信息的所谓“橡皮” 来使用。
权利要求
1.一种可变电容器,与内置于位置指示器的具有第1端子部和第2端子部的电子电路基板协作使用,上述可变电容器的特征在于,上述可变电容器具有电介质,该电介质具有第1面部和与该第1面部相对的第2面部;以及导电性弹性部件,具有基板连接部和电介质接触部,上述第1端子部与上述第1面部连接,上述第2端子部与上述基板连接部连接,上述电介质接触部与上述第2面部分隔而相对配置,并且能够变形而与上述第2面部抵接,对应于朝向电介质一侧而对上述电介质接触部施加的按压力,上述第2面部和上述电介质接触部的接触面积变化,从而静电容量发生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电介质的上述第2面部和上述导电性弹性部件的上述电介质接触部之间设置分隔部件,用于使上述第2面部和上述电介质接触部以微小间隔分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电容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导电性弹性部件具有容纳部,该容纳部使上述电介质的上述第2面部和上述电介质接触部相对并容纳上述电介质和上述分隔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变电容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分隔部件的中心到外边缘的距离比上述第2面部的对应位置的该第2面部的中心到外边缘的距离长,且比上述容纳部的对应位置的该容纳部的中心到外边缘的距离略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电容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电子电路基板的上述第1端子部具有切口部,通过导电性粘合部件将切口部和上述电介质保持并固定于上述基板。
6.一种位置指示器,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5的任一项所述的可变电容器;以及设置有电子电路的上述电子电路基板,还具有将该可变电容器作为电路元件的一部分的共振电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位置指示器,其特征在于,芯体、上述电子电路基板和上述可变电容器被容纳在框体中,上述芯体的一个端部从上述框体突出而用于进行位置指示,并且另一端部能够按压上述可变电容器的上述电介质接触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位置指示器,其特征在于,设有连接上述芯体和上述可变电容器的芯体连接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位置指示器,其特征在于,将连接上述芯体和上述可变电容器的芯体连接部设置于上述导电性弹性部件。
10.一种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位置指示器,该位置指示器具有框体;芯体,形成为大致棒状,一端向上述框体的外侧突出并被容纳在上述框体中;可变电容器,利用通过上述芯体所施加的外力而电容量发生变化;和电子电路基板,具有第1、第2端子部;以及位置检测装置,该位置检测装置具有由上述芯体的一端进行指示的检测面,检测上述一端所指示的位置,上述位置指示器的上述可变电容器具有电介质,该电介质具有第1面部和与该第1面部相对的第2面部;以及导电性弹性部件,具有基板连接部和电介质接触部,上述第1端子部与上述第1面部连接,上述第2端子部与上述基板连接部连接,上述电介质接触部与上述第2面部分隔而相对配置,并且能够变形而与上述第2面部抵接,对应于朝向电介质一侧而对上述电介质接触部施加的按压力,上述第2面部和上述电介质接触部的接触面积变化,从而静电容量发生变化。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输入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位置指示器具有线圈,以及由该线圈和上述可变电容器构成的共振电路, 上述可变电容器通过电容量的变化来改变共振频率,该电容量的变化是基于通过上述芯体所施加的外力而产生的,上述位置检测装置检测共振频率的变化来作为笔压。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不降低性能的、构造尽量简单的可变电容器、使用该可变电容器的位置指示器和输入装置。其中,由电介质(15a)、垫圈(15b)、导电性弹性部件(15c)形成可变电容器(15)。这种情况下,电介质(15a)具有与基板(17)的第1端子部(17a)接合的第1面部(15a1)、及与该第1面部(15a1)相对的第2面部(15a2)。导电性弹性部件(15c)具有与基板17的第2端子部(17b)连接的槽部(基板连接部15ck),并且具有电介质接触部,该电介质接触部与电介质的第2面部相对,当通过芯体12向电介质一侧按压时,与该第2面部接触,当不被按压时,与该第2面部分隔。
文档编号H01G5/04GK102419672SQ20111029107
公开日2012年4月18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3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27日
发明者福岛康幸, 藤塚广幸 申请人:株式会社和冠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