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伺服变压器用桥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58212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智能伺服变压器用桥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晶体管组合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智能伺服变压器的电路部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单体桥堆,另一部分为桥堆间的接线,主要由4个二极管组成一个单桥,然后用BVR软线对每个单桥进行组合连接。这两部分共同构成了伺服变压器的内部电气结构,伺服变压器因功率的不同而改变这两个部分的组合与连接,这样使得指导生产的工艺文件繁复多杂,也给生产人员带来繁重的劳动,而且这两部分一旦组合错误将对伺服驱动器造成毁灭性的损伤。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智能伺服变压器用桥堆,进而解决因安装伺服变压器而带给驱动器毁灭性损伤的隐患,提高生产效率,解放劳动力。本实用新型主要由晶体管及接线母排组成,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打破原来晶体管为4只二极管构成单桥的结构,将晶体管与铜排结合,晶体管采用二极管或可控硅或场效应管或IGBT,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排列组合,元器件间用铜排直接焊接组合, 构成一个整体晶体管模组,该模组平铺在散热板上,封装在密闭且散热效果好的的壳体内, 构成伺服变压器专用桥堆。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是简化了制作工艺,减少了接线量,降低了劳动强度, 提高了生产效率,具有集成效果好,接线牢固、便于工人组装,散热效果好、质量稳定、能抗击电路中多种谐波的干扰,抑制瞬间浪涌等优点。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新型进一步说明附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二极管线路结构图;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可控硅线路结构图;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效应管线路结构图;图中1为接线端子,2为晶体管,3为铜排,4为驱动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图2所示;晶体管2选用的是35A 150A的大功率二极管,一般为M或48 只串并组合,图1中为M只,图2中为48只,24只组合采用四串两并,48只组合采用四串四并,组装前先对每个晶体管进行正向电压VF、正向电流IF、反向电压、漏电流、导通时间等参数进行测试,使每个晶体管2的参数基本相同,然后按照附图1、2中的连接方式将每个晶体管6连同铜排3 —并焊接在具有散热底板的外壳内,与外界连接的接线端子1选择导热系数高,内阻小、载流大的铜排,根据智能伺服变压器的外壳形状,将铜排整形到相应的形状,进而满足外壳的固定端子与桥堆的连接。实施例2如图3所示;晶体管2选用的是三只50A 300A的大功率可控硅,可控硅采用单管排列,组装前先对三只可控硅进行配对检测,将检测合格的可控硅按照附图3中的方式连同铜排3 —并焊接在具有散热底板的外壳内,与外界连接的接线端子1选择导热系数高,内阻小、载流大的铜排3,根据智能伺服变压器的外壳形状,将铜排整形到相应的形状,进而满足外壳的固定端子与桥堆的连接,驱动电路4与铜排3的连接同其他地方的连接。实施例3如图4所示;晶体管2采用50A 300A大功率场效应管或IGBT三只,效应管采用单管排列,组装前先对三只场效应管进行配对检测,将检测合格的场效应管按照附图4中的方式连同铜排3 —并焊接在具有散热底板的外壳内,与外界连接的接线端子选择导热系数高,内阻小、载流大的铜排3,根据智能伺服变压器的外壳形状,将铜排3整形到相应的形状,进而满足外壳的固定端子与桥堆的连接,驱动电路4与铜排3的连接同其他地方的连接。采用晶体管IGBT其电路结构及图示同图4。
权利要求1.一种智能伺服变压器用桥堆,主要由晶体二极管及接线母排组成,其特征是将晶体管与铜排结合,晶体管采用二极管或可控硅或场效应管或IGBT,元器件间用铜排直接焊接组合,构成一个整体晶体管模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伺服变压器用桥堆,其特征是该晶体管模组平铺在散热板上,封装在密闭且散热效果好的的壳体内,构成伺服变压器专用桥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伺服变压器用桥堆,其特征是所采用晶体管中二极管为 M只或48只串并组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智能伺服变压器用桥堆,其特征是所采用晶体管中二极管M只组合采用四串两并,48只组合采用四串四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伺服变压器用桥堆,其特征是所采用晶体管中可控硅或场效应管或IGBT为三只单管排列。
专利摘要一种智能伺服变压器用桥堆,涉及一种晶体管组合电路。该新型桥堆打破原来晶体管为4个二极管构成单桥的结构,将晶体管与铜排结合,晶体管采用二极管或可控硅或场效应管或IGBT,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排列组合,元器件间用铜排直接焊接组成,构成一个整体晶体管模组,该模组平铺在散热板上,封装在密闭且散热效果好的壳体内,构成伺服变压器专用桥堆。本实用新型简化了制作工艺,减少了接线量,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具有集成效果好,接线牢固、便于工人组装,散热效果好、质量稳定能抗击电路中多种谐波的干扰,抑制瞬间浪涌等优点。
文档编号H01L23/367GK202134533SQ20112018449
公开日2012年2月1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2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2日
发明者李培信, 李培虎, 李金升 申请人:德州信平电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