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滑式可变电阻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52647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直滑式可变电阻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直滑式可变电阻器,特别是关于一种利用至少三个铆接柱与一定位柱,将导电接触片与绝缘调整座彼此铆接与定位的直滑式可变电阻器,且该直滑式可变电阻器还具有多个沿单一方向无反折性延伸,并跨接于条状电阻的导电接触刷子。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人们生活上的种种需要,往往需要一些电子装置或机电整合装置能够在多种状态下运作。特别是针对机电整合装置而言,往往由机械结构与控制电路所组成。为了控制机械结构的运动状态,往往会需要对控制电路的电性输出参数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控制。在这些电性参数中,最常被调整与控制者就是电压与电流,其中,针对电压的调整与控制,往往利用对电路中的电阻进行必要的调整,借以利用分压与减压的技术手段来达成。在对电阻调整与控制的需求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各种可变电阻器便顺势广为所用。譬如当机电整合装置应用于汽车的左右后照镜的旋转角度控制时,在机械结构部分包含马达输出轴与传动机构,在控制电路部分包含马达控制电路。在控制左右后照镜的角度时,在马达控制电路中,往往需要一可变电阻器来调整电阻值,据以调整出对应的输出电压来驱动马达,据以经由马达与传动机构来对左右后照镜的旋转角度进行控制。在此前提下,本实用新型创作人特别列举一种目前相当具有代表性的可变电阻器来加以说明。请参阅图1至图3,图1显示现有习知可变电阻器在其中一个视角下的主要零组件分解图;图2显示现有习知可变电阻器在另一个视角下的主要零组件分解图;图3显示现有习知可变电阻器在图1所示视角下的组合图。如图1至图3所示,在现有习知技术中,一可变电阻器1包含一电阻板11、一电阻调整组件12与一盖合壳体13。电阻板11包含一基板111、三个条状电阻112、113与114以及三个导电接脚端子115、116与117。条状电阻112、113与114沿一第一方向II延伸并相间布设于基板111。导电接脚端子115、116与117沿一与第一方向II相反的第二方向12 延伸出,并且分别铆接于条状电阻112、113与114,借以分别电性连接于条状电阻112、113 与 114。电阻调整组件12沿第一方向II以及第二方向12可移动地设置于电阻板11上,并且包含一绝缘调整座121与一导电接触片122。绝缘调整座121包含一调整座本体1211、 一电阻调整柱1212、两个铆接柱1213与1214以及一定位柱1215。电阻调整柱1212自调整座本体1211背向电阻板11突伸出。铆接柱1213与1214以及定位柱1215则是自调整座本体1211朝向电阻板11突伸出。导电接触片122具有多个沿第二方向12反折的导电接触刷子1221与1222,并且对应于铆接柱1213与1214以及定位柱1215而开设两个铆接孔1223与1224以及一定位孔 1225。导电接触刷子1221与1222分别跨接于条状电阻112与113。铆接柱1213与1214 穿过铆接孔1223与1224,借以铆合绝缘调整座121与导电接触片122。定位柱1215穿过定位孔1225,借以使绝缘调整座121与导电接触片122得以彼此定位。盖合壳体13盖合于电阻板11,借以将电阻调整组件12限位于盖合壳体13与电阻板11之间。同时,盖合壳体13包含一壳本体131以及一电阻调整路径导引孔132,且电阻调整路径导引孔132沿第一方向II延伸开设于壳本体131上。当电阻调整柱1212在电阻调整路径导引孔132中沿第一方向II或第二方向12 移动时,电阻调整组件12会沿第一方向II或第二方向12移动;同时,导电接触刷子1221 与1222也会随之沿第一方向II或该第二方向12移动跨接于条状电阻112与113,借以调整导电接脚端子115、116与117之间的电阻值。相信举凡在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阅读以上所记载的现有习知技术后,应该不难理解上述的现有习知技术普遍存在三个主要问题。第一个主要问题在于因为导电接触刷子1221与1222沿第二方向12反折的缘故,在进行导电接触刷子1221与1222 的反折过程中,其反折的角度往往不易控制,一旦各导电接触刷子1221与1222的反折角度有所偏颇,容易造成短路(相邻的导电接触刷子1221或1222彼此接触)或断路(部分的导电接触刷子1221或1222未接触于条状电阻112或113)的严重后果。第二个主要问题在于因为导电接触刷子1221与1222沿第二方向12反折的缘故, 容易在弯折时产生残留应力;此外,在有限的空间中,沿第二方向反折的作法容易造成导电接触刷子1221与1222的长度较短(受力时的力臂较短)。由于“残留应力”与“导电接触刷子长度较短”这两项原因,在操作可变电阻器1时,造成导电接触刷子1221与1222容易因为磨擦力(因为受力时的力臂较短)以及材料疲劳性损耗的增加而导致使用寿命的减少。第三个主要问题是在于因为只有利用两个铆接柱1213与1214进行铆合的缘故, 所以会造成绝缘调整座121与导电接触片122的铆合固定效果较差,致使导电接触片122 松动而使导电接触片122跨接条状电阻112与113时所产生的实际电阻值有所偏颇。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可变电阻器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直滑式可变电阻器,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有鉴于上述现有的可变电阻器存在的缺陷,本发明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直滑式可变电阻器,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可变电阻器,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过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实用新型。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可变电阻器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直滑式可变电阻器,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有鉴于在现有习知技术中,普遍存在因为导电接触刷子与反折角度不易控制,容易产生残留应力,受力时的力臂较短(因为导电接触刷子的长度较短),以及导电接触片容易松动的问题,因而容易造成短路或断路,使用寿命较短以及实际电阻值有所偏颇的严重后果。缘此,以直接延伸(不反折)的方式制作导电接触刷子,并且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来使导电接触刷子具有较长的长度,以及增加绝缘调整座与导电接触片之间的铆合固定效果,非常适于实用。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直滑式可变电阻器,其中包含一电阻碳膜片,一电阻调整组件,及一盖合壳体;该电阻碳膜片包括一印刷基板;至少二条状电阻,沿一第一方向延伸并相间布设于该印刷基板;以及至少二导电接脚端子,电性连接于所述至少二条状电阻;该电阻调整组件,沿该第一方向以及一与该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该电阻碳膜片上,并且一绝缘调整座,包含至少三个铆接柱,朝向该电阻碳膜片突伸出;以及一导电接触片,对应于所述铆接柱与该定位柱而开设至少三个铆接孔,借以与该绝缘调整座彼此铆接, 该导电接触片更包含多个沿该第一方向延伸的导电接触刷子,且所述导电接触刷子跨接于所述条状电阻;其中,当该电阻调整组件沿该第一方向或该第二方向移动时,所述导电接触刷子沿该第一方向或该第二方向移动跨接于所述条状电阻,借以调整所述导电接脚端子之间的电阻值。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前述的直滑式可变电阻器,其中所述的该绝缘调整座更包含一朝向该电阻碳膜片突伸出的定位柱,该导电接触片对应于该定位柱而开设一定位孔,借以与该绝缘调整座彼此定位。前述的直滑式可变电阻器,其中所述的该导电接触片自一第一端部沿该第一方向延伸至一第二端部,所述至少三个铆接孔当中的二者邻近于该第一端部,所述导电接触刷子自邻近于该第一端部处沿该第一方向延伸至该第二端部处。前述的直滑式可变电阻器,其中所述的更包含一盖合壳体,且该盖合壳体盖合于该电阻碳膜片,借以将该电阻调整组件限位于该盖合壳体与该电阻碳膜片之间。前述的直滑式可变电阻器,其中所述的该盖合壳体开设一沿该第一方向延伸的电阻调整路径导引孔。前述的直滑式可变电阻器,其中所述的该绝缘调整座更包含一电阻调整柱,且该电子调整柱背向该电阻碳膜片突伸出该电阻调整路径导引孔,以供沿该第一方向或该第二方向移动调整该绝缘调整座。前述的直滑式可变电阻器,其中所述的该印刷基板开设至少一卡合凹缘,且该盖合壳体包含至少一用以卡合于该卡合凹缘的卡合折脚。前述的直滑式可变电阻器,其中所述的上述至少二导电接脚端子铆接于所述至少二条状电阻。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技术内容可知,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直滑式可变电阻器,其包含了一电阻碳膜片与一电阻调整组件。电阻碳膜片包含一印刷基板、至少二条状电阻与至少二导电接脚端子,其中,条状电阻沿一第一方向延伸并相间布设于印刷基板;且导电接脚端子电性连接于条状电阻。电阻调整组件沿第一方向以及一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电阻碳膜片上,并且包含一绝缘调整座与一导电接触片。绝缘调整座包含至少三个铆接柱,且铆接柱与定位柱皆朝向电阻碳膜片突伸出。导电接触片对应于铆接柱而开设至少三个铆接孔, 借以与绝缘调整座彼此铆接。此外,导电接触片更包含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导电接触刷子,且导电接触刷子跨接于条状电阻。其中,当电阻调整组件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移动时,导电接触刷子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移动跨接于条状电阻,借以调整导电接脚端子之间的电阻值。从上述的必要技术手段加以延伸,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较佳技术手段中,导电接触片自一第一端部沿第一方向延伸至一第二端部,上述至少三个铆接孔当中的二者邻近于第一端部,导电接触刷子自邻近于第一端部处沿第一方向延伸至第二端部处。再者,绝缘调整座更包含一朝向电阻碳膜片突伸出的定位柱,导电接触片对应于定位柱而开设一定位孔,借以与绝缘调整座彼此定位。直滑式可变电阻器更可包含一盖合壳体,且盖合壳体盖合于电阻碳膜片,借以将电阻调整组件限位于盖合壳体与电阻碳膜片之间。较佳者,盖合壳体可开设一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电阻调整路径导引孔,绝缘调整座更可包含一电阻调整柱, 且电子调整柱背向电阻板突伸出电阻调整路径导引孔,以供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移动调整该绝缘调整座。此外,印刷基板可开设至少一卡合凹缘,且盖合壳体可包含至少一用以卡合于该卡合凹缘的卡合折脚。导电接脚端子可借由铆接的方式电性连接于条状电阻。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直滑式可变电阻器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相较于现有习知技术中,普遍存在因为导电接触刷子的反折角度不易控制,以及导电接触片容易松动的问题,因而容易造成短路或断路,以及实际电阻值有所偏颇的严重后果;由于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直滑式可变电阻器中,导电接触刷子沿第一方向延伸而不需反折,所以可以有效避免因反折所造成的短路与断路问题,进而增加导电接触刷子跨接于条状电阻的接触良率。此外,由于导电接触片自一第一端部沿第一方向延伸至一第二端部,使导电接触刷子可直接自邻近于第一端部处沿上述的第一方向延伸至第二端部处的缘故,据此,可以有效减少反折导电接触刷子时所造成的残留应力,并使导电接触刷子具有较长的长度(受力时具有较长的力臂),因此,可以有效降低磨擦力以及材料疲劳性损耗,进而增加使用寿命。更重要的是,由于在本实用新型中利用至少三个铆接柱来铆合绝缘调整座与导电接触片;因此,可以大幅增加两者之间的铆合固定效果,使导电接触片跨接条状电阻时所产生的实际电阻值更为精确。综合以上所述,借由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导电接触刷子跨接于条状电阻的接触良率,更可以使导电接触片跨接条状电阻时所产生的实际电阻值更为精确。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显示现有习知可变电阻器在其中一个视角下的主要零组件分解图;图2显示现有习知可变电阻器的在另一个视角下的主要零组件分解图;图3显示现有习知可变电阻器在图1所示视角下的组合图;图4显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直滑式可变电阻器在其中一个视角下的主要零组件分解图;图5显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直滑式可变电阻器在另一个视角下的主要零组件分解图;以及图6显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直滑式可变电阻器在图4所示视角下的组合图。1 :可变电阻器11:电阻板111 :基板112、113、114 :条状电阻115、116、117 :导电接脚端子12:电阻调整组件121 :绝缘调整座1211 :调整座本体1212:电阻调整柱1213、1214 :铆接柱1215 :定位柱122:导电接触片1221、1222 :导电接触刷子1223、1224 :铆接孔1225 :定位孔13 :盖合壳体131 :壳本体132 :电阻调整路径导引孔2 :直滑式可变电阻器21:电阻碳膜片211:印刷基板2111 :卡合凹缘212、213、214 :条状电阻215、216、217 :导电接脚端子22:电阻调整组件221 :绝缘调整座2211 :调整座本体2212:电阻调整柱2213、2214、2215 :铆接柱2216 :定位柱222:导电接触片2221、2222 :导电接触刷子2223、2224、2225 :铆接孔2226 :定位孔23 :盖合壳体231 :壳本体[0076]232 :电阻调整路径导引孔233 :卡合折脚II :第一方向12: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直滑式可变电阻器其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由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直滑式可变电阻器可广泛运用于固定各种电子装置或机电整合装置,且相关的组合实施方式更是不胜枚举,故在此不再一一叙述,仅列举其中一个较佳实施例加以具体说明。请参阅图4至图6,图4显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直滑式可变电阻器在其中一个视角下的主要零组件分解图;图5显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直滑式可变电阻器在另一个视角下的主要零组件分解图;图6显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直滑式可变电阻器在图4所示视角下的组合图。如图4至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一直滑式可变电阻器2包含一电阻碳膜片21、一电阻调整组件22与一盖合壳体23。电阻碳膜片21包含一印刷基板211、三个条状电阻212、213与214以及三个导电接脚端子215、216与217。印刷基板211的边缘开设至少一卡合凹缘2111。条状电阻212、213与214沿第一方向II延伸并相间布设于印刷基板211。导电接脚端子215、216与217沿与第一方向II相反的第二方向12延伸出,并且分别铆接于条状电阻212、213与214,借以分别电性连接于条状电阻212、213与214。电阻调整组件22沿第一方向II以及第二方向12可移动地设置于电阻碳膜片21 上,并且包含一绝缘调整座221与一导电接触片222。绝缘调整座221包含一调整座本体 2211、一电阻调整柱2212、三个铆接柱2213、2214与2215以及一定位柱2216。电阻调整柱 2212自调整座本体2211背向电阻碳膜片21突伸出。铆接柱2213、2214与2215以及定位柱2216则是自调整座本体2211朝向电阻碳膜片21突伸出。导电接触片222自一第一端部(未标号)沿第一方向II延伸至一第二端部(未标号)。其中两个上述的铆接柱2213与2214邻近于导电接触片222的第一端部。同时,导电接触片222还具有多个沿第一方向II延伸的导电接触刷子2221与2222,并且对应于铆接柱2213、2214与2215以及定位柱2216而开设三个铆接孔2223、2224与2225以及一定位孔2226。换言之,其中两个铆接孔2223与2224邻近于第一端部。导电接触刷子2221与2222自邻近于第一端部处沿第一方向II延伸至第二端部处,并且分别跨接于条状电阻212与213 ;因此,导电接触刷子2221与2222的长度可较现有习知技术中所述的导电接触刷子1221与1222的长度为长,借以在受力时提供较长的力臂。铆接柱2213、2214与2215穿过铆接孔2223、2224与2225,借以铆合绝缘调整座 221与导电接触片222。定位柱2216穿过定位孔2226,借以使绝缘调整座221与导电接触片222得以彼此定位。[0088]盖合壳体23盖合于电阻碳膜片21,借以将电阻调整组件22限位于盖合壳体23与电阻碳膜片21之间。同时,盖合壳体23包含一壳本体231、一电阻调整路径导引孔232与至少一卡合折脚233。电阻调整路径导引孔232沿第一方向II延伸开设于壳本体231上。 卡合折脚233用以卡合于卡合凹缘2111,借以使盖合壳体23更稳固地盖合于电阻碳膜片 21。当电阻调整柱2212在电阻调整路径导引孔232中沿第一方向II或第二方向12 移动时,整个电阻调整组件22都会沿第一方向II或第二方向12移动;同时,导电接触刷子 2221与2222也会随之沿第一方向II或第二方向12移动跨接于条状电阻212与213,借以调整导电接脚端子215、216与217之间的电阻值。相信举凡在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阅读以上所记载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手段后,应该都能轻易理解,相较于现有习知技术中,普遍存在因为导电接触刷子1221 与1222的反折角度不易控制,以及导电接触片122容易松动的问题,因而容易造成短路或断路,以及实际电阻值有所偏颇的严重后果;由于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直滑式可变电阻器2中,导电接触刷子2221与2222直接沿第一方向延伸而不需反折,所以可以有效避免因反折所造成的短路与断路问题,进而增加导电接触刷子2221与2222跨接于条状电阻212 与213的接触良率。此外,由于导电接触片自一第一端部沿第一方向II延伸至一第二端部,使导电接触刷子2221与2222可直接自邻近于第一端部处沿上述的第一方向11延伸至第二端部处的缘故,据此,可以有效减少反折导电接触刷子2221与2222时所造成的残留应力,并使导电接触刷子2221与2222具有较长的长度(受力时具有较长的力臂),因此,可以有效降低磨擦力以及材料疲劳性损耗,进而增加使用寿命。更重要的是,由于在本实用新型中利用至少三个铆接柱2213、2214与2215来铆合绝缘调整座221与导电接触片222 ;因此,可以大幅增加两者之间的铆合固定效果,使导电接触片222跨接条状电阻212与213时所产生的实际电阻值更为精确。综合以上所述,借由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导电接触刷子跨接于条状电阻的接触良率,更可以使导电接触片跨接条状电阻时所产生的实际电阻值更为精确。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结构及技术内容作出些许的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直滑式可变电阻器,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电阻碳膜片,一电阻调整组件,及一盖合壳体;该电阻碳膜片包括一印刷基板;至少二条状电阻,沿一第一方向延伸并相间布设于该印刷基板;以及至少二导电接脚端子,电性连接于所述至少二条状电阻;该电阻调整组件,沿该第一方向以及一与该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该电阻碳膜片上,并且一绝缘调整座,包含至少三个铆接柱,朝向该电阻碳膜片突伸出;以及一导电接触片,对应于所述铆接柱与该定位柱而开设至少三个铆接孔,借以与该绝缘调整座彼此铆接,该导电接触片更包含多个沿该第一方向延伸的导电接触刷子,且所述导电接触刷子跨接于所述条状电阻;其中,当该电阻调整组件沿该第一方向或该第二方向移动时,所述导电接触刷子沿该第一方向或该第二方向移动跨接于所述条状电阻,借以调整所述导电接脚端子之间的电阻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滑式可变电阻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调整座更包含一朝向该电阻碳膜片突伸出的定位柱,该导电接触片对应于该定位柱而开设一定位孔,借以与该绝缘调整座彼此定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滑式可变电阻器,其特征在于该导电接触片自一第一端部沿该第一方向延伸至一第二端部,所述至少三个铆接孔当中的二者邻近于该第一端部,所述导电接触刷子自邻近于该第一端部处沿该第一方向延伸至该第二端部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滑式可变电阻器,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盖合壳体,且该盖合壳体盖合于该电阻碳膜片,借以将该电阻调整组件限位于该盖合壳体与该电阻碳膜片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直滑式可变电阻器,其特征在于该盖合壳体开设一沿该第一方向延伸的电阻调整路径导弓I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直滑式可变电阻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调整座更包含一电阻调整柱,且该电子调整柱背向该电阻碳膜片突伸出该电阻调整路径导引孔,以供沿该第一方向或该第二方向移动调整该绝缘调整座。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直滑式可变电阻器,其特征在于该印刷基板开设至少一卡合凹缘,且该盖合壳体包含至少一用以卡合于该卡合凹缘的卡合折脚。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滑式可变电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二导电接脚端子铆接于所述至少二条状电阻。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直滑式可变电阻器包含一电阻碳膜片与一电阻调整组件。电阻碳膜片具有至少二条状电阻与至少二导电接脚端子,且条状电阻沿一第一方向延伸。电阻调整组件沿第一方向以及一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于电阻碳膜片上,并且包含一绝缘调整座与一导电接触片。绝缘调整座包含至少三个铆接柱。导电接触片对应于铆接柱与定位柱而开设至少个三铆接孔,借以与绝缘调整座彼此铆接。导电接触片更包含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并且跨接于条状电阻的导电接触刷子,借以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移动调整导电接脚端子之间的电阻值。
文档编号H01C10/38GK202352434SQ201120343528
公开日2012年7月25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8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8日
发明者刘韦良, 黄子轩 申请人:台湾艾华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