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电阻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22755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变电阻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在能以触摸方式对电子控制装置输入模拟信息的信 息输入装置中使用的可变电阻器。
背景技术
存在一种信息输入装置,其为了以触摸方式对各种设备的电子控制装 置输入所希望的模拟信息而采用可变电阻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O。在所 述的信息输入装置中采用按压接触型的可变电阻器。-图9是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按压接触型的可变电阻器的构成图。如该图所示,可变电阻器100具备规定长度的电阻元件101、以及与该电阻元件101隔开并对置配置的挠性的短路元件102,在电阻元件101的 一端侧的端子103上连接电池104的正极,电阻元件101的另一端侧的端 子105接地。如图9所示,在任意的位置朝向电阻元件101按压短路元件102的情 况下,通过与按压位置对应的接触点P使得短路元件102和电阻元件101 导通。设电阻元件101的总电阻值为R,接触点P两侧的电阻值为Rl、 R2 (R二R1+R2).电池104的直流电压为Vs,则短路元件102的输出电 压Vout为Vout- (Vs/R) XR2,并出现在输出端子106。在图9所示的 例子中,通过A/D转换器107将输出电压Vout变换为数字信号,并经由 输入输出接口 108取入到CPU109,将其用于各种控制。专利文献l:特开平6 — 53015号公报但是,上述的可变电阻器IOO采用的是始终向电阻元件101的两端间 施加电压(Vs)的结构,所以存在即使在非操作时电阻元件101也会消耗 电能的课题。例如,像便携设备终端那样采用电池作为电源的设备中,可 变电阻器100的待机电能縮短了设备的使用时间,所以为了延长便携设备终端可使用的时间,也希望抑制可变电阻器100的待机电能。 发明内容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抑制非操 作时电阻元件消耗的电能的可变电阻器。本发明的可变电阻器,其包括第一基板,其具有挠性,并且一面作 为被按压操作一侧的操作面;第二基板,其一面与该第一基板的另一面隔 开并对置配置;第一和第二电阻体,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的另一面和 所述第二基板的一面之中的任一个上,并且相互绝缘;和导电体,其被设 置在所述第一基板的另一面和所述第二基板的一面之中的另一个上,随着 向所述第一基板的操作面的按压操作,使按压位置所对应的所述第一电阻 体和所述第二电阻体的对应位置导通,分别将所述第一电阻体的一部分与 第一电压施加部导通连接,所述第二电阻体的一部分与第二电压施加部导 通连接,能够向所述第一电压施加部和所述第二电压施加部之间施加电 压。根据以上的结构,由于构成可变电阻器的电阻元件的第一和第二电阻 体相互绝缘,所以在没有按压第一基板的操作面的待机状态下,第一、第 二电阻体保持非导通状态,在第一和第二电阻体中不会产生耗电。另一方 面,在按压了第一基板的操作面的使用状态下,通过导电体使第一和第二 电阻体在与按压位置对应的位置导通,得到与按压位置对应的输出电压。另外,本发明的特征是,在上述可变电阻器中,所述第一基板的操作 面的按压区域具有一端和另一端并延伸,所述第一电压施加部在与所述按 压区域的一端侧对应的位置与所述第一电阻体导通连接,所述第二电压施 加部在与所述按压区域的另一端对应的位置与所述第二电阻体导通连接。通过该构成,第一电压施加部在与按压区域的一端侧对应的位置与第 一电阻体连接,第二电压施加部在与按压区域的另一端侧对应的位置与第 二电阻体连接,所以能够从按压区域的一端侧到另一端侧根据按压位置使 输出电压变化。另外,本发明的特征是,在上述可变电阻器中,优选所述第一和第二 电阻体、与所述导电体以能够接触隔开的方式对置配置。由此,能实现小型化的可变电阻器。另外,本发明的特征是,在上述可变电阻器中,优选所述第一和第二 电阻体分别被形成为带状,所述导电体被设置成宽度比所述第一和第二电 阻体的宽度都宽。由此,在按压状态下能可靠地使宽度宽的导电体与第一 和第二电阻体接触,能可靠地使第一和第二电阻体导通。另外,本发明的特征是,在上述可变电阻器中,在所述第一基板的另 一面或所述第二基板的一面之中设有所述第一和第二电阻体的任一个面 上,设有至少在按压操作所述操作面的状态下与所述导电体导通的输出用 导电图案。通过该构成,能从与形成了第一和第二电阻体的第一或第二基板相同 的基板经由输出用导电图案取出输出电压,容易实现引线或引出用图案的 处理。本发明的特征是,在上述可变电阻器中,所述第一和第二电阻体在同 一印刷工序中形成。通过该构成,能使第一和第二电阻体的电阻率一致,能抑制输出电压 的偏差。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能消除待机状态下的消耗电能的浪费,通过将本发明用 于便携设备终端等,能延长便携设备终端的可使用的时间。


图1是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信息输入装置的构成图;图2 (a)是图1所示的可变电阻器的电阻元件形成侧的绝缘性基板的俯视图,(b)是图1所示的可变电阻器的导电体形成侧的绝缘性基板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可变电阻器的剖面结构的图; 图4 (a)是表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触摸可变电阻器的操作面前的不使 用状态的图,(b)是表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触摸了可变电阻器的操作面的 使用状态的图,(c)是表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可变电阻器的操作面的触 摸位置滑动的使用状态的图;图5 (a)是与图4 (a)对应的不使用状态下的可变电阻器的等效电 路图,(b)是与图4 (b)对应的使用状态下的可变电阻器的等效电路图;图6 (a)是输出电压的取出口改变后的变形例中的电阻元件形成侧的 绝缘性基板的俯视图,(b)是该变形例中的导电体形成侧的绝缘性基板的 俯视图;图7是电阻体和导电体的配置关系发生了改变的变形例中的电阻元件 形成侧的绝缘性基板的俯视图;图8 (a)是将第一电阻体变更为U字形状的变形量中的电阻元件形 成侧的绝缘性基板的俯视图,(b)是该变形例中的导电体形成侧的绝缘性 基板的俯视图;图9是以往的按压接触型的可变电阻器的构成图。图中l一可变电阻器;2—电子控制部;11、 41、 51—第一电阻体; 12、 42、 52 —第二电阻体;13、 33、 45 —导电体;14、 15—电压施加部;16、 32—电压取出部;17 —第二绝缘性基板(第二基板);18 —第一绝缘性基板(第一基板);19一衬垫;21 —电压输出部;22—A/D转换部;23一CPU部;31 —输出用导电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变电阻器上连接电子控制部的状态 的结构说明图。另外,在该图1中省略了第一以及第二基板。可变电阻器1被构成为将电阻元件分割为第一电阻体11和第二电阻体12,对这些第一电阻体11和第二电阻体12对置地配置导电体13。 第一电阻体11以及第二电阻体12都呈在一个方向上沿着直线延伸的带 状,并在绝缘的状态下相互隔开规定宽度而配置。在第一电阻体11的一 端连接并导通成为电极部的第一电压施加部14,在第二电阻体12的一端、 即设有上述第一电压施加部14的端部的相反一侧,连接并导通成为电极 部的第二电压施加部15。在本例中,在电阻体ll、 12的一部分直接设有 第一、第二电压施加部14、 15,但也可以将第一、第二电压施加部14、 15设置在远离电阻体11、 12的位置,通过导电性良好的导电图案或导线来连接。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第一电阻体11的第一电压施加部14被施加成为第一电位的规定电位(Vin),向第二电阻体12的第二电压施加部 15施加不同于第一电位的第二电位,即接地电位(GROUND)。另外,图 中的Pl表示按压位置的按压范围。按压范围Pl是导电体13同时接触第 一、第二电阻体ll、 12的面积。参照图2 (a) (b)以及图3,进一步详细说明可变电阻器l的结构。 图2(a)是在基板上形成的第一电阻体11和第二电阻体12的俯视图,(b) 是基板上形成的导电体13的俯视图。如图2 (a)所示,在作为第二基板的第二绝缘性基板17的基板面上 形成第一电阻体11和第二电阻体12。第一电阻体11和第二电阻体12呈 在图中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长方形状,彼此隔开规定宽度以绝缘。在本实施 方式中,除了按压操作时之外,第一电阻体11和第二电阻体12之间的隔 开宽度接近到不短路的程度。在与后述的按压区域的一端对应的第一电阻 体11的右端部形成施加规定电位Vin的第一电压施加部14,在与按压区 域的另一端对应的第二电阻体12的左端部形成施加接地电位的第二电压 施加部15。如图2 (b)所示,在作为第一基板的第一绝缘性基板18的基板面上 形成由导电性良好的材料(例如银图案)构成的长方形状的导电体13。第 一绝缘性基板18的一个面、即与形成有导电体13的面相反一侧的面成为 操作面。第一绝缘性基板18具有挠性。在向第一绝缘性基板18的操作面 施加了按压力的状态下,导电体13发生变形,直到与第一、第二电阻体 11、 12充分接触的程度。另外,在解除了对第一绝缘性基板18的操作面 的按压力的非按压状态下,导电体13从第一、第二电阻体ll、 12隔开并 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作为第一绝缘性基板18能够采用挠性基板。在导电 体13的端部导通连接导电性图案的电压取出部16,其用于向外部取出输 出电压Vout。如图2 (a) (b)所示,长方形状的导电体13和第一、第二导电体11、 12的形成区域,形状大致相同。设定导电体13的宽度或第一、第二电阻 体ll、 12的隔开宽度,使得即使从操作面一侧按压形成导电体13的区域 的任意一个位置,导电体13都会几乎同时与按压位置所对应的第一、第二电阻体11、 12的对应位置接触并导通。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导电 体13的宽度大于第一、第二电阻体ll、 12的宽虔,从而在按压状态下, 能使较宽的导电体13与第一、第二电阻体11、 12可靠地接触,能使第一、 第二电阻体ll、 12可靠地导通。图3是示意表示可变电阻器1的侧剖面结构的图。按照第二绝缘性基 板17的形成第一、第二电阻体11、 12的面与第一绝缘性基板18的形成 导电体13的面相面对的方式,第一绝缘性基板18与第二绝缘性基板17 相隔开地对置配置。介于第二绝缘性基板17和第一绝缘性基板18之间的 衬垫(spacer) 19形成了适当的空间(隔开宽度),以适于导电体13在第 一绝缘性基板18的按压变形的作用下与第一、第二电阻体ll、 12接触隔 开。第二绝缘性基板17和第一绝缘性基板18的外周部通过保持部件20 来保持。这里,第一、第二电阻体ll、 12与电阻体13能接触隔开地对置 配置的区域是按压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区域是与导电体13的形状 大致相同的长方形状。而且,该按压区域在第一、第二电阻体11、 12的 长度方向上具有一端和另一端。另外,虽然在图3中没有表示,但在第一绝缘性基板18的操作面上 载置或粘贴了具有挠性的印刷片,在印刷片上印刷了以操作区域(按压区 域)为代表的各种显示。下面对第一、第二电阻体11、 12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在第二绝缘 性基板17的电阻体形成面上配置筛网(印刷掩模),在该筛网上形成了与 第一、第二电阻体11、 12的形状以及隔开宽度对应的图案,从该筛网的 上方网板印刷电阻体材料(例如碳墨),对电阻体材料进行加热。由此, 通过同一成分的电阻体材料形成第一电阻体11和第二电阻体12,所以能 使第一电阻体11和第二电阻体12的电阻率等的电特性一致,能抑制输出 电压Vout的偏差。如上述构成的可变电阻器1中,对由第一、第二电阻体11、 12构成 的电阻元件经由第一、第二电压施加部14、 15施加规定电压(Vin — GROUND),但在导电体13与分割离开的第一、第二电阻体ll、 12隔开 的状态下(非按压状态),第一电阻体11和第二电阻体12仍然为非导通 状态,所以电阻元件(第一电阻体11和第二电阻体12)中不会消耗电能。接着,说明上述可变电阻器1上连接的信息输入装置侧的电子控制部2。电子控制部2具备电压输出部21,其向可变电阻器l的第一电阻体ll 上连接的第一电压施加部14和第二电阻体12上连接的第二电压施加部15 之间施加规定电压。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对第一电阻体11上连接的第一 电压施加部14的施加电位为Vin,对第二电阻体12上连接的第二电压施 加部15的施加电位为接地电位(GROUND)。与导电体13连接的电压取 出部16上出现的输出电压(Vout)被输入到A/D转换部22的模拟输入端 子。A/D转换部22将输出电压(Vout)转换为数字电压并输入到CPU部 23。 CPU部23具备根据输出电压(Vout)的值计算出第一绝缘性基板18 的操作面上的触摸位置的运算功能。接着,参照图4 (a) (c)以及图5 (a) (b)对操作可变电阻器1 时的动作例子进行说明。图4 (a)表示不使用状态(待机状态),表示按压第一绝缘性基板18 的操作面之前的状态。由于没有按压第一绝缘性基板18的操作面,所以 导电体13保持与第一、第二电阻体ll、 12隔开的状态。图5 (a)是可变 电阻器1的待机状态下的电路示意图。在待机状态下,导电体13成为不 与第一电阻体11和第二电阻体12双方接触的状态。由于第一电阻体11 和第二电阻体12隔开并绝缘,所以为非导通状态。因此,虽然从电压输 出部21向第一电阻体11和第二电阻体12之间施加电压,但由于在第一 电阻体11和第二电阻体12双方中都没有电流流动,所以在第一电阻体11 和第二电阻体12中不会产生耗电。图4 (b)表示使用状态,表示按压了第一绝缘性基板18的操作面的 状态。第一绝缘性基板18在操作面的按压位置向第二绝缘性基板17侧变 形,该第一绝缘性基板18上形成的导电体13在按压位置与第一、第二电 阻体ll、 12接触。图5 (b)是可变电阻器1处于使用状态下的按压时的电路示意图。第 一电阻体11和第二电阻体12在与按压位置对应的位置经由导电体13导 通。从第一电阻体11的电压施加端部(第一电压施加部14)到按压位置 为止的距离以及从第二电阻体12的电压施加端部(第二电压施加部15) 到按压位置为止的距离所对应的输出电压Vout,出现在与导电体13连接的电压取出部16。下面,为了简化说明,第一电阻体11和第二电阻体12尺寸相同,设总电阻值为分别相同的值R,从第一电阻体11的第一电压施加部14到按 压位置为止的电阻值为Rl,从第二电阻体12的第二电压施加部15到按 压位置为止的电阻值为R2,并且双方的电阻率相同。此时,R二R1+R2, Vout= (Vin/R) XR2。即,能够将从第一电阻体11的电压施加端部以及 第二电阻体12的电压施加端部到按压位置为止的各自的距离作为电阻值 来处理,能根据输出电压Vout检测按压位置。将输出电压Vout通过A/D 转换部22变换为数字信号并取入到CPU23,来计算按压位置。如图4 (c)所示,通过直接使手指滑动,随着按压位置变化,第一电 阻体11与第二电阻体12的导电体13之间的接触位置(导通位置)变化。 即,对应于手指的滑动,Rl、 R2的值变化,输出电压Vout变化。这里, 如图2所示,通过在电阻体(按压区域)长度方向上将第一电阻体11的 电压施加端(第一电压施加部14)和第二电阻体12的电压施加端(第二 电压施加部15)设置在位于按压区域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各对置端,从而 能最大限度地增大输出电压变化的滑动范围。滑动范围增大从而输出电压 的变化量越大,越能输入正确的信息。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可变电阻器1中将电阻元件分割为多 个电阻体并隔幵规定宽度并列设置,该电阻体用来将触摸位置转换为输出 电压Vout,仅在操作时使该分割的电阻体导通来检测输出电压Vout,所以能消除待机状态下的电阻元件的消耗电能。由此,若将采用了上述可变电 阻器1的信息输入装置用于便携设备终端,则能延长便携设备终端的使用 时间。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使第一电阻体11和第二电阻体12接近 到不短路的程度,并且按照与第一电阻体11和第二电阻体12直接面对的 方式对置配置导电体13,所以与在水平方向上错开配置第一电阻体11和 第二电阻体12和电阻体13的配置相比,能縮小可变电阻器1的面积实现 小型化。本发明并非限定于上述一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情况下能 实施各种变形。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在具有挠性的第一绝缘性基板18中形成导电体13,但也可以在第一绝缘性基板18中形成第一、第二电阻体11、 12,在第二绝缘性基板17形成导电体13。在采用这样的结构时,在按压 状态下第一、第二电阻体ll、 12向导电体13—侧移位,与导电体13接 触,除此之外的作用效果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在第二绝缘性基板17上的第一、第 二电压施加部14、 15向可变电阻器1施加电压,从形成在第一绝缘性基 板18的电压取出部16取出可变电阻器1的输出电压Vout。 g口,从第二绝 缘性基板17的第一、第二电压施加部14、 15引出导线或导电图案(未图 示),从第一绝缘性基板18的电压取出部16引出导线或导电图案(未图 示)。也可以构成为仅从形成有第一、第二电阻体ll、 12的绝缘性基板 侧引出导线或导电图案(未图示)。图6 (a) (b)是表示将用于对可变电阻器的电阻元件施加电压的电压 施加部和取出输出电压Vout的电压取出部设置在同一基板的构成图。如 图6 (a)所示在形成有第一、第二电阻体11、 12的基板面上沿着第一、 第二电阻体ll、 12的形成方向形成输出用导电部31,在输出用导电部31 的一端部设置电压取出部32。输出用导电部31被设定成与第一、第二电 阻体ll、 12大致相同的高度。另外,如图6 (b)所示,从导电体33去除 电压取出部。例如,在按压了形成导电体33的第一绝缘性基板18的操作 面的情况下在按压位置第一、第二电阻体ll、 12以及输出用导电部31与 导电体33相接。由此,第一、第二电阻体ll、 12在与导电体33的接触 点导通,并且与该接触点对应的输出电压出现在输出用导电部31的电压 取出部32。这样,通过将对可变电阻器l的电阻元件(11、 12)施加电压用的电 压施加部(14、 15)和取出输出电压Vout的电压取出部(32)设置在同 一基板上,从而能将针对可变电阻器l的引线或引出用图案集中在同一基 板上,从而容易处理引线或引出用图案,也能改善作业效率。另外,在设 置引出用图案的情况下,通过印刷将与电压取出部32相连的导电图案形 成在形成有第一、第二电阻体11、 12的例如第二绝缘性基板17上。此时, 优选同样地印刷形成与第一、第二电压施加部14、 15连接的导电图案。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使第一、第二电阻体11、 12和导电体13直接面对,但即使不使双方面对,也能在按压位置使第一、第二电 阻体ll、 12导通。图7是表示不使第一、第二电阻体和导电体面对的配置例子的图。例 如,将在第二绝缘性基板17的基板面上具有导电性的梳齿43的第一电阻 体41和具有导电性的梳齿44的第二电阻体42齿合配置成梳齿43、 44不 相互接触。导电体45被对置配置成与相互齿合的梳齿43、 44相面对。导 电体45形成在未图示的第一绝缘性基板18的基板面。由此,处于按压位 置的第二绝缘性基板17的梳齿43和第二电阻体42的梳齿44与通过按压 而移位的导电体45接触并导通。第一电阻体41和第二电阻体42导通的 梳齿43、 44的位置成为短路点。从导电体45的电压取出部16取出与短 路点对应的输出电压Vout。此时,能与相互齿合的梳齿43、 44接触隔开 地对置配置的导电体45的形成区域成为按压区域。这样,即使配置成第一、第二电阻体与导电体不相面对的情况下,也 能得到与按压位置对应的输出电压Vout,即使存在不能对置配置二者或者 最好不对置配置这样的限制的情况下也能应对。另外,在以上的说明中,虽然第一、第二电阻体11、 12等为长条的 长方形状,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这样的直线状的形状。例如,第一、第二 电阻体11、 12也可以是由蜿蜒的形状、弯曲成圆弧状的形状、弯曲成U 字型的形状等构成的非直线状的带状。另外,不是带状的例如半圆形状的 第一、第二电阻体ll、 12也可以使相互的直线部接近并隔开间隔配置。图8 (a) (b)是表示将第一电阻体的形状变形为大致U字形状的变 形例的图。第一电阻体51以大致U字形状被分为两股,按照收容于该第 一电阻体51之间的方式配置长条的长方形状的第二电阻体52。形成于第 一绝缘性基板18的导电体13被设定为覆盖第一电阻体51和第二电阻体 52之间的隔开区域(大致U字形状)的尺寸。即使在该情况下,能与第 一电阻体51和第二电阻体52接触隔开地对置配置的部分的导电体13的 区域成为按压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区域呈在图8的左右方向上较 长的大致长方形状。这样,通过在以大致U字形状被分为两股的第一电阻体51之间配置第二电阻体52,从而能使可导通的区域广泛地分布在操作面的整个区域 上。由此,如图8 (a)所示,即使在按压了操作面的端部附近的位置Pl 或P2的情况下,也能可靠地使第一电阻体51和第二电阻体52导通,实 现稳定的模拟输入。另外,第二绝缘性基板17和第一绝缘性基板18未必是各自隔开的基 板,例如也可以是将由1张由聚酯薄膜等构成的挠性基板折成两部分。此 时,优选采用利用钢板等硬的支撑板支撑与按压侧的基板对置配置的下侧 的基板的结构。工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能应用于能以触摸方式输入模拟信息的信息输入装置。
权利要求
1. 一种可变电阻器,其包括第一基板,其具有挠性,并且一面作为被按压操作一侧的操作面;第二基板,其一面与该第一基板的另一面隔开并对置配置;第一和第二电阻体,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的另一面和所述第二基板的一面之中的任一个上,并且相互绝缘;和导电体,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的另一面和所述第二基板的一面之中的另一个上,随着向所述第一基板的操作面的按压操作,使按压位置所对应的所述第一电阻体和所述第二电阻体的对应位置导通,分别将所述第一电阻体的一部分与第一电压施加部导通连接,所述第二电阻体的一部分与第二电压施加部导通连接,能够向所述第一电压施加部和所述第二电压施加部之间施加电压。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电阻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板的操作面的按压区域具有一端和另一端并延伸,所述第一电压施加部在与所述按压区域的一端侧对应的位置与所述第一电阻体 导通连接,所述第二电压施加部在与所述按压区域的另一端对应的位置与 所述第二电阻体导通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变电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电阻体,与所述导电体以能够接触隔开的方式对置配置。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变电阻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和第二电阻体分别被形成为带状,所述导电体被设置成宽度比所述第一和第二电阻体的宽度都宽。
5. 根据权利要求1 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可变电阻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基板的另一面或所述第二基板的一面之中设有所述第一 和第二电阻体的任一个面上,设有至少在按压操作所述操作面的状态下与所述导电体导通的输出用导电图案。
6. 根据权利要求1 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可变电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电阻体在同一印刷工序中形成。
全文摘要
在第二绝缘性基板(17)的基板面上在绝缘状态下并列设置第一电阻体(11)、第二电阻体(12),在与第二绝缘性基板(17)隔开并对置配置的第一绝缘性基板(18)上,在与第二绝缘性基板(17)相对向的面形成导电体(13)。第二绝缘性基板(17)或第一绝缘性基板(18)由能使第一电阻体(11)、第二电阻体(12)与导电体(13)按压接触的挠性基板构成。从电压输出部(21)向第一电阻体(11)的第一电压施加部(14)和第二电阻体(12)的电压施加部(15)之间施加电压,在待机状态的非按压状态下,通过使第一电阻体(11)、第二电阻体(12)处于非导体状态,从而不产生耗电。由此能抑制非操作时的可变电阻器的电阻元件中的消耗电能。
文档编号H01C10/00GK101228596SQ20068002688
公开日2008年7月23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24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27日
发明者八代淳, 神崎幸雄 申请人: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