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插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12162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接插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元器件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接插件。
背景技术
接插件也称为连接器(Connector),它在电路内被阻断处或孤立不通的电路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从而使电流流通,使电路实现预定的功能。本质上,是检测、过渡、安装、可变连接、移动连接、更换方便、转换、选择、维修等方便设立的中间连接装置。 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接插件如附图Ia所示的排针和附图Ib所示的排母,通常用于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 PCB)与印制电路板之间的接插,这种接插件也被称为板对板接插件(Board to Board Connector)。附图la所示的排针上设置有胶体101,用于将排针固定。板对板接插时,排针的一端插入排母的插孔102,另一端插入印制电路板PCB,排母中的排针的一端也插入另一 PCB,如附图Ic所示。接插的PCB之间通常有一定的间隙(如附图Ic的标记103所示)。当使用附图Ia所示和附图Ib所示的接插件进行接插时,如果用力稍大,胶体101容易移动,因此造成位置偏移,结构无法准确定位。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接插件,以防止板对板接插时位置偏移或结构不能准确定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接插件,所述接插件包括排针和排母,所述排针包括一“7”形胶体或“ r ”形胶体,所述“7”形胶体或“ r ”形胶体的垂直部分构成所述“7”形胶体或“ r ”形胶体的凸起部分;所述“7”形胶体或“ r ”形胶体的凸起部分在第一印制电路板与第二印制电路板对接时,镶嵌在所述第一印制电路板与第二印制电路板之间的间隙。可选地,所述所述“7”形胶体或“ r ”形胶体的凸起部分的厚度等于所述所述第一印制电路板与第二印制电路板之间的间隙的宽度。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接插件,所述接插件包括排针和排母,所述排母包括
一“7”形胶体或“ r ”形胶体,所述“7”形胶体或“ r ”形胶体的垂直部分构成所述“7”形胶体或“ r ”形胶体的凸起部分;所述“7”形胶体或“ r ”形胶体的凸起部分在第一印制电路板与第二印制电路板对接时,镶嵌在所述第一印制电路板与第二印制电路板之间的间隙。可选地,所述所述“7”形胶体或“ r ”形胶体的凸起部分的厚度等于所述所述第一印制电路板与第二印制电路板之间的间隙的宽度。从上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知,由于排针包括的“7”形胶体或“ r ”形胶体的凸起部分,在两块印制电路板对接时,镶嵌在两块印制电路板之间的间隙。因此,与现有技术提供的接插件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接插件在安装到印制电路板之后,胶体的凸起部分凸起部分紧靠印制电路板边缘,可以有效防止接插两块印制电路板时胶体的移动造成的位置偏移,可以使得结构准确定位。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现有技术或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如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a是现有技术提供的接插件的排针结构示意图;图Ib是现有技术提供的接插件的排母结构示意图;图Ic是现有技术提供的接插件的排针和排母组装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接插件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接插件接插印制电路板时组装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接插件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接插件接插印制电路板时组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请参阅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接插件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仅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该接插件包括排针21和排母22,其中,排针21设置一胶体,从正视方向看去,该胶体如阿拉伯数字“7”,。如附图2中的“7”形胶体211,或者,从另一角度看去,该胶体如“ r ”形。“7”形胶体211或“ r ”形胶体211的垂直部分构成所述“ 7 ”形胶体211或“ r ”形胶体211的凸起部分2111。排母22也设置有胶体221和排针222,其中,胶体221具有插孔2211。在第一印制电路板311与第二印制电路板312对接时,排针21的弯曲排针214插入第一印制电路板311,排针21的水平排针213插入胶体221的插孔2211,排母22的排针222插入第二印制电路板312,如附图3所示当排针21和排母22组装示意图。在第一印制电路板311与第二印制电路板312对接时,“7”形胶体211或“ r ”形胶体211的凸起部分2111镶嵌在第一印制电路板311与第二印制电路板312之间的间隙,如此,当接插第一印制电路板311与第二印制电路板312时,即使稍微用力,也能够防止“7”形胶体211或“ r ”形胶体211的移动造成的位置偏移,可以使得结构准确定位。可以理解的是,“7”形胶体211或“ r ”形胶体211的凸起部分2111的厚度,即,从正视方向看过去的凸起部分2111的水平宽度,等于第一印制电路板311与第二印制电路板312之间的间隙的宽度。请参阅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接插件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仅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该接插件包括排针41和排母42,其中,排母42包括排针422,还设置一胶体,胶体具有插孔4212。从正视方向看去,该胶体如阿拉伯数字“ 7 ”,如附图2中的“ 7 ”形胶体421,或者,从另一角度看去,该胶体如“ r ”形。“ 7 ”形胶体421或“ r ”形胶体421的垂直部分构成所述“7”形胶体421或“ r ”形胶体421的凸起部、分 4211。排针41也设置有胶体411、弯曲排针412和水平排针413。在第一印制电路板511与第二印制电路板512对接时,排针41的弯曲排针412插入第一印制电路板511,排针41的水平排针413插入胶体421的插孔胶体4212,排母42的排针422插入第二印制电路板512,如附图5所示当排针41和排母42组装示意图。在第一印制电路板511与第二印制电路板512对接时,“7”形胶体421或“ r ”形胶体421的凸起部分4211镶嵌在第一印制电路板511与第二印制电路板512之间的间隙,如此,当接插第一印制电路板511与第二印制电路板512时,即使稍微用力,也能够防止“7”形胶体421或“ r ”形胶体421的移动造成的位置偏移,可以使得结构准确定位。可以理解的是,“7”形胶体421或“r”形胶体421的凸起部分4211的厚度,SP,从正视方向看过去的凸起部分4211的水平宽度,等于第一印制电路板511与第二印制电路板512之间的间隙的宽度。从附图2至附图5示例的接插件可知,由于排针包括的“7”形胶体或“ r ”形胶体的凸起部分,在两块印制电路板对接时,镶嵌在两块印制电路板之间的间隙。因此,与现有技术提供的接插件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接插件在安装到印制电路板之后,胶体的凸起部分凸起部分紧靠印制电路板边缘,可以有效防止接插两块印制电路板时胶体的移动造成的位置偏移,可以使得结构准确定位。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插件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 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
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权利要求1.一种接插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插件包括排针和排母,所述排针包括一“V,形胶体或“ r ”形胶体,所述“7”形胶体或“ r ”形胶体的垂直部分构成所述“7”形胶体或“ r ”形胶体的凸起部分; 所述“7”形胶体或“ r ”形胶体的凸起部分在第一印制电路板与第二印制电路板对接时,镶嵌在所述第一印制电路板与第二印制电路板之间的间隙。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接插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7”形胶体或“r ”形胶体的凸起部分的厚度等于所述所述第一印制电路板与第二印制电路板之间的间隙的宽度。
3.一种接插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插件包括排针和排母,所述排母包括一“V,形胶体或“ r ”形胶体,所述“7”形胶体或“ r ”形胶体的垂直部分构成所述“7”形胶体或“ r ”形胶体的凸起部分; 所述“7”形胶体或“ r ”形胶体的凸起部分在第一印制电路板与第二印制电路板对接时,镶嵌在所述第一印制电路板与第二印制电路板之间的间隙。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插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7”形胶体或“r ”形胶体的凸起部分的厚度等于所述所述第一印制电路板与第二印制电路板之间的间隙的宽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接插件,以防止板对板接插时位置偏移或结构不能准确定位。所述接插件包括排针和排母,所述排针包括一“7”形胶体或“Γ”形胶体,所述“7”形胶体或“Γ”形胶体的垂直部分构成所述“7”形胶体或“Γ”形胶体的凸起部分;所述“7”形胶体或“Γ”形胶体的凸起部分在第一印制电路板与第二印制电路板对接时,镶嵌在所述第一印制电路板与第二印制电路板之间的间隙。与现有技术提供的接插件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接插件在安装到印制电路板之后,胶体的凸起部分凸起部分紧靠印制电路板边缘,可以有效防止接插两块印制电路板时胶体的移动造成的位置偏移,可以使得结构准确定位。
文档编号H01R12/51GK202395177SQ201120540558
公开日2012年8月22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1日
发明者徐付强 申请人: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