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53757阅读: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开关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开关装置,在有限角度的旋转操作区域内对操作部件进行旋转操作,由此使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接触。
背景技术
以往的开关装置构成为,在可旋转操作的杆的下方空间内组装有工作部件、触点切换机构等,若杆被操作者旋转操作,则经由工作部件而触点切换机构的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接触,从而输出规定的电信号(例如參照专利文献I)。专利文献I :日本实公平6-48697号公报然而,以往的开关装置的构造为,通过夹子状可动触点夹入固定触点地进行安装 而组装到开关装置。因此,在组装时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抵接,从而存在可动触点有可能会变形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问题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开关装置,向开关装置组装时可动触点不易变形而装配性良好。本发明的开关装置具备绝缘基体,在周向上分离地设有多个固定触点;操作部件,配设为相对于上述绝缘基体在有限角度的旋转操作区域的范围内被操作;以及可动触点,设置于上述操作部件,对上述多个固定触点之间的导通状态进行切換,并且以夹持上述固定触点的方式形成,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多个固定触点中位于两端的至少某ー个固定触点的端部设有引导部,该引导部能够在上述旋转操作区域的范围内的上述可动触点的移动路径的延长线上引导上述可动触点。根据该开关装置,若使处于旋转操作区域外侧的操作部件旋转,则可动触点经由引导部以夹持固定触点的方式被引导,因此能够防止可动触点抵接固定触点,因此在向开关装置组装时,可动触点不易变形而能够实现良好的装配性。此外,优选的是,在上述开关装置中,上述引导部形成为厚度从前端起逐渐增加的楔形(taper)状。在该情况下,伴随着操作部件的旋转,楔形状的引导部可容易地将触点部之间的间隙扩大到与固定触点相对应的厚度,因此能够更顺滑地将可动触点组装。此外,优选的是,在上述开关装置中,上述可动触点具有基部;从上述基部延伸突出且相互对置的弹性臂部;以及在上述弹性臂部的前端侧分别设置的触点部,若使上述操作部件从上述旋转操作区域的外侧起旋转,则上述引导部从上述基部侧向上述触点部之间进入。在该情况下,能够使可动触点不易钩挂到固定触点,因此能够更顺滑地使可动触点夹持固定触点,能够进一歩抑制开关装置组装时的可动触点的变形。并且,优选的是,在上述开关装置中,上述可动触点以能够在与上述操作部件的旋转平面交叉的方向上移动的状态被保持于上述操作部件。在该情况下,在组装时即使引导部与可动触点之间中心发生了偏移,也由于可动触点能够在将该偏移消除的方向上移动,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通过引导部引导可动触点。此外,在操作时对固定触点施加均衡的触点负载,因此能够提高接触稳定性,能够使开关装置长寿命。并且,优选的是,在上述开关装置中,在相邻的上述固定触点之间设有绝缘部件,上述固定触点和上述绝缘部件的表面形成为处于同一平面。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绝缘部件引导可动触点的触点部的移动,因此能够提高触点切換的定时的精度。此外,能够防止在触点切换时可动触点钩挂到固定触点的端部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可动触点的变形。并且,优选的是,在上述开关装置中,上述操作部件具有轴部,该轴部在旋转轴方向上延伸并且在前端部具有向与旋转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的突出片,上述绝缘基体具有轴承部,该轴承部将上述轴部支撑为能够旋转,并且设有与上述突出片卡合的卡合部,在上述可动触点伴随着从上述旋转操作区域外侧起的上述操作部件的旋转动作而到达上述引导部之前,上述突出片与上述卡合部卡合。在该情况下,在可动触点到达引导部之前,突出 片与卡合部卡合,由此能够防止操作部件从绝缘基体脱落,所以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引导部对可动触点的引导。此外,能够使开关装置的装配性更良好。并且,优选的是,在上述开关装置中,上述绝缘基体结合有壳体,该壳体插通有上述操作部件的一部分,并设有用于将上述操作部件的旋转操作区域限制在有限角度内的限制器部。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开关装置本身将操作部件的旋转操作区域限制在有限角度内,因此能够防止在开关装置的装配后操作部件意外地移动到旋转操作区域外。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若使处于旋转操作区域外侧的操作部件旋转,则可动触点经由引导部以夹持固定触点的方式被引导,能够防止可动触点抵接固定触点,因此在向开关装置组装时,可动触点不易变形而能够实现良好的装配性。


图I是从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时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从后方观察上述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时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埋设了固定触点的绝缘基体的(a)主视图,(b)后视图,(C)左侧视图。图4是形成有引导部的切换触点的立体图。图5是操作部件的(a)主视图,(b)后视图,(C)从下方观察组装了可动触点的状态时的立体图。图6是装配了上述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从图6所示的开关装置卸下了壳体时的立体图。图8是从图6所示的开关装置卸下了壳体时的后视图。图9是表示向绝缘基体组装操作部件的初始状态的(a)前面侧、(b)背面侧的图。图10是表示向绝缘基体组装操作部件的中途的状态的图。图11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的初始状态的动作说明图。图12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的第一动作状态的动作说明图。图13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的第二动作状态的动作说明图。附图文字说明I开关装置;2绝缘基体;2a基部;2b支撑壁部;2c突起;2d贯通孔;2e凹部;2f凹部;2g轴承部;2h孔;2i切ロ部;2j卡合部;2k绝缘部件;3外部连接端子;31公共端子;32,33切换端子;31a、32a、33a固定触点;31b、32b、33b连接部;32c引导部;32d折回部;32e第一弾性部;32f第二弾性部;4操作部件;4a操作轴部;4b基部;4c臂部;4d支撑轴;4e收容部;4f卡止片;4g、4h卡止部;4i凹部;4j轴部;4k突出片;41触点收纳部;4m爪部;4n突起;5可动触点;5a基部;5b、5d弹性臂部;5c、5e触点部;5f锁扣孔;6弹性部件;6a —端部;6b另一端部;6c卷绕部;7壳体;7a锁扣孔;7b操作轴插通孔;7c限制器部;7d定位孔;7e切ロ部;7f插入孔;7g卡止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例如能够利用为适合于汽车门锁的检测等的车载用开关装置。图I是从前方观察本发明ー个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I时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从后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I时的分解立体图。另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图I、图2 所示的上下方向称为“开关装置I的上下方向”。此外,将图I所示的近前侧称为“开关装置I的前方侧”,将图I所示的进深侧称为“开关装置I的后方側”。如图I所示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I构成为包括绝缘基体2 ;设置于绝缘基体2的多个外部连接端子3 ;操作部件4,在开关装置I的上下方向上延伸,设置为能够在有限角度的旋转操作区域内进行旋转操作;安装于操作部件4的夹子状的可动触点5 ;安装于操作部件4的弾性部件6 ;以及收容上述各部的壳体7。绝缘基体2由合成树脂等绝缘体形成,具备具有大致立方体形状的基部2a。在基部2a的上表面且后方侧的侧端部,设置有支撑壁部2b,该支撑壁部2b被一对臂部支撑。支撑壁部2b具有大致圆盘形状,配置在比基部2a稍微靠上方侧的位置。在基部2a的短边方向中央,沿着其长边方向并列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外部连接端子3。这些外部连接端子3是以上方侧以及下方侧的一部分露出的方式通过嵌件成型被埋设的。图3是外部连接端子3所埋设的绝缘基体2的(a)主视图、(b)后视图、(c)左侧视图。如图3所示那样,在基部2a的相对置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分别突出形成有能够与后述的壳体7的锁扣(snap)孔7a卡合的突起2c。此外,在基部2a的左方侧端部的附近,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2d。并且,在基部2a的右方侧侧面形成有半圆柱状的凹部2e。在基部2a的上表面设置有具有圆弧形状的凹部2f。后述的多个固定触点31a、32a、33a配置在该凹部2f的中央。在支撑壁部2b的中央,具有大致圆筒形状的轴承部2g形成为向前表面侧突出。在轴承部2g的中央设置有孔2h。在轴承部2g的一部分,形成有用于供后述的操作部件4的突出片4k插通的切ロ部2i。因此,轴承部2g形成为将切ロ部2i开放了的正面视大致C字状。另外,切ロ部2i与孔2h连续地设置。在轴承部2g的后表面且孔2h的周围,设置有卡合部2j。该卡合部2j在除了切ロ部2i后的位置形成为大致C字状。外部连接端子3由公共端子31以及切換端子32、33构成,该公共端子31以及切换端子32、33分别由导电性的金属板形成。公共端子31配置在基部2a的中央,切換端子32,33分别配置在公共端子31的左方侧、右方侧。公共端子31包括固定触点31a,从向基部2a的埋设部分向绝缘基体2的基部2a的上部突出;和连接部31b,向基部2a的下部突出。切换端子32(33)也同样地由固定触点32a(33a)以及连接部32b (33b)构成。由金属板构成的固定触点31a、32a、33a相互分离,并且相对于轴承部2g的孔2h的中心配置在相同的半径上,作为整体形成为大致圆弧状。在相邻的固定触点31a、32a、33a之间设置有绝缘部件2k,公共端子31以及切换端子32、33相互绝缘。另外,固定触点31a、32a、33a以及绝缘部件2k的表面形成为处于相同平面。在固定触点32a的前端部形成有引导部32c。引导部32c是通过对形成外部连接端子3的金属板实施压碎加工来形成的。图4是形成有引导部32c的切换端子32的立体图。切换端子32的固定触点32a的在后述的可动触点5进行移动的路径的延长线上的外周之处的端部为锐角形状,在该前端部形成引导部32c。如图4所示那样,与由金属板的板厚形成的作为主体部的固定触点32a相比较,引导部32c的厚度较薄,在引导部32c的上下方向上为几乎均匀的厚度。此外,引导部32c形成为,厚度随着从图4的位于左侧的前端朝向位于右侧的固定触点32a(主体部)而逐渐増加的楔形状。连接部32b(31b、33b)包括大致U字状的折回部32d;弯曲为 下凸的圆弧状的第一弾性部32e ;以及弯曲为上凸的圆弧状的第二弾性部32f。如图I所示那样,操作部件4由树脂材料等形成,包括操作轴部4a,在开关装置I的上下方向上延伸;和基部4b,具有操作轴部4a。图5是操作部件4的(a)主视图、(b)后视图、(C)从下方观察组装了可动触点5的状态时的立体图。如图5所示那样,在操作轴部4a的下端部,设置有左右対称的上凸的圆弧形状的臂部4c。操作轴部4a在臂部4c的后方侧的一部分与基部4b连结。基部4b正面视具有大致矩形状。在基部4b的前表面,以向前方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圆柱状的支撑轴4d。支撑轴4d为将圆柱的下半部分倾斜切除后的形状。支撑轴4d插入后述的弹性部件6的卷绕部6c而对其进行支撑。在支撑轴4d的周围,设置有能够收容后述的弹性部件6的卷绕部6c的收容部4e。在该收容部4e的前方侧形成有弹簧卡止片4f,该弹簧卡止片4f具有用于限制所收容的弹性部件6向前方侧移动的矩形状。此外,在臂部4c的底部平面上,在与后述的弹性部件6的一端部6a对置的位置上形成有弹簧卡止部4g,在与述的弹性部件6的另一端部6b对置的位置上形成有弹簧卡止部4h。在基部4b的后表面中央,形成有圆形状的凹部4i。在凹部4i的中央,以向后方侧(操作部件4的旋转轴线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有轴部4j。轴部4j的外周面具有大致圆筒形状,如图2所示那样,突出到比基部4b的后表面靠后方侧的位置。在轴部4j的前端,设置有向与操作部件4的旋转轴线交叉的方向突出的突出片4k。在基部4b的下表面,形成有能够保持后述的可动触点5的触点收纳部41。在触点收纳部41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爪部4m以及突起4n。多个爪部4m构成为,后方侧(图5(c)所示的下方侧)的一端部与触点收纳部41的基部4b的底面连接,向前方侧延伸而设置为悬臂状。突起4n形成有与后述的可动触点5的锁扣孔5f相对应的形状即矩形状。如图I所示那样,可动触点5是通过将磷青铜板等具有弹性的金属板弯折而形成的。可动触点5包括在开关装置I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基部5a ;从基部5a的如方侧及后方侧的侧缘部延伸突出、并相互对置的弹性臂部5b(5d);以及设置在弹性臂部5b的前端侧的曲面状的触点部5c (5e)。另外,在可动触点5上设置有在前端侧具有触点部5c的弹性臂部5b和在前端侧具有触点部5e的弹性臂部5d这两对弹性臂部,触点部5c (5e)彼此也对置配置。此外,在基部5a的中央部形成有锁扣孔5f,该锁扣孔5f用干与操作部件4的触点收纳部41的突起4n锁扣卡合,具有大致矩形状。可动触点5被组装至基部4b的触点收纳部41中。在向触点收纳部41组装可动触点5吋,将可动触点5的基部5a从图5(c)所示的上方插入到基部4b的底面和爪部4m之间,使突起4n与锁扣孔5f锁扣卡合即可。由此,可动触点5被保持于操作部件4。另外,由于爪部4m的上端是开放的,因此可动触点5以能够相对于基部4b的底面在图5 (c)所示的上下方向上移动的状态被组装。但是,可动触点5的可移动范围,被限制于进行锁扣卡合的突起4n与锁扣孔5f所设置的游隙范围。此外,当操作部件4在旋转操作区域内移动时,可动触点5在夹着固定触点31a而以固定触点32a和固定触点33a为两端的移动路径内在固定触点31a 33a之上移动。如图I所示那样,弾性部件6为具有卷绕部6c的螺旋盘簧,以成为大致180°的方式向外侧导出形成有一端部6a和另一端部6b。卷绕部6c的内径设置为能够收容操作部 件4的支撑轴4d的尺寸。另ー方面,卷绕部6c的外径设置为能够收容到操作部件4的收容部4e中的尺寸。一端部6a以及另一端部6b构成为分别稍微向内侧折弯,并位于同一直线上。壳体7由树脂材料等形成,大概具有大致长方体状。此外,壳体7的内部形成空洞部,下方开放。在壳体7的前表面以及后表面的规定位置,形成有能够分别与绝缘基体2的突起2c卡合的锁扣孔7a。此外,在壳体7的上表面且前方侧的位置,形成有操作部件4的操作轴部4a可插通的操作轴插通孔7b。在该操作轴插通孔7b的开ロ两端,形成有用于将操作部件4的操作轴部4a的旋转操作区域限定在有限角度内的限制器(stopper)部7c。即,所谓操作轴部4a的旋转操作区域是指,操作轴部4a能够进行从与一方的限制器部7c抵接的状态旋转到与另一方的限制器部7c抵接为止的旋转操作的区域。此外,在壳体7形成有与绝缘基体2的贯通孔2d重叠的定位孔7d和与绝缘基体2的凹部2e重叠的切ロ部7e。并且,在壳体7形成有与外部连接端子3的连接部31b、32b、33b重叠且外部连接部件可插通的插通孔7f。而且,在壳体7内的空洞部上方,形成有与弾性部件6的一端部6a以及另一端部6b抵接的未图示的弹簧卡止部7g(參照图11)。图6是装配了本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I的状态的立体图。另外,在图6中示出了操作部件4未受到操作的初始状态的开关装置I。如图6所示那样,若装配了这种结构的开关装置1,则操作部件4的操作轴部4a从壳体7的操作轴插通孔7b露出。此外,通过在壳体7的锁扣孔7a中锁扣卡合绝缘基体2的突起2c,由此壳体7被固定。此时,在壳体7的定位孔7d与绝缘基体2的贯通孔2d、切ロ部7e与凹部2e、插通孔7f与外部连接端子3的连接部31b、32b、33b分别重叠的状态下,在壳体7内的空洞部中收容各结构构件。图7是从图6所示的开关装置I卸下壳体后的情况的立体图。在壳体7内,操作部件4的轴部4j以插通绝缘基体2的轴承部2g的状态安装在该绝缘基体2的轴承部2g。被保持在操作部件4的触点收纳部41中的可动触点5的触点部5c、5e,分别夹住绝缘部件2k。在操作部件4的支撑轴4d安装有弹性部件6。弹性部件6的卷绕部6c被收容于收容部4e,该弹性部件6成为被弹簧卡止片4f限制了向前侧的移动的状态。弹性部件6的一端部6a以及另一端部6b成为分别与操作部件4的弹簧卡止部4g、4h卡止的状态。图8是从图6所示的开关装置I卸下壳体后的情况的后视图。在背面侧,如图8所示那样,形成在操作部件4的轴部4j上的突出片4k,配置在与绝缘基体2的卡合部2 j对置的位置。即,突出片4k成为与卡合部2j卡合的状态。因此,操作部件4成为被限制从绝缘基体2脱落并被绝缘基体2保持的状态。接下来,对这种结构的开关装置I的装配エ序进行说明。首先,如上所述,在操作部件4的触点收纳部41中组装可动触点5(參照图5(c))。接着,在操作部件4的支撑轴4d上安装弾性部件6,用弹簧卡止片4f固定卷绕部6c,由此在操作部件4中组装弹性部件6。另外,也可以在向操作部件4组装可动触点5之前,将弹性部件6组装到操作部件4。接着,在绝缘基体2中组装操作部件4。图9是表示在绝缘基体2中组装操作部件4的初始状态的(a)前面侧、(b)背面侧的图。首先,如图9(b)所示那样,以在绝缘基体2的轴承部2g的一部分形成的切ロ部2i与在操作部件4的轴部4j的前端部形成的突出片4k重叠的方式,将轴部4j插入轴承部2g (孔2h)。此时,从绝缘基体2的前表面侧突出的轴承部2g的一部分,被收容到在操作部件4的背面侧设置的凹部4i中。切ロ部2i、突出片4k和引导部32c的位置关系被设定为,在切ロ部2i与突出片4k重叠的状态下,如图9(a) 所示那样,可动触点5的触点部5e相对于引导部32c,在被限制于有限角度内的旋转操作区域内的移动路径的延长线上分离。另外,在图9(a)中,用虚线示出了可动触点5的触点部5e在旋转操作区域内的移动路径,用单点划线示出了该移动路径在旋转操作区域外的延长线。因此,在将操作部件4的轴部4j以与轴承部2g重叠的方式对位插入该轴承部2g的时亥IJ,操作部件4处于旋转操作区域外,固定触点32a和可动触点5还未接触。若使操作部件4从图9 (a)所示的状态逆时针旋转,则在轴部4j的前端部突出形成的突出片4k与切ロ部2i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更,突出片4k与绝缘基体2的卡合部2 j卡合,由此操作部件4相对于绝缘基体2被防脱。并且,若使操作部件4逆时针旋转,则切換端子32的引导部32c的前端由于形成为锐角形状,所以从可动触点5的基部5a侧进入触点部5e之间。引导部32c的构造为,前端部比切換端子32的固定触点32a薄并且引导部32c厚度逐渐在与固定触点32a的边界线处增加到固定触点32a的厚度(金属板的板厚)这样的楔形状。而且,该楔形状的引导部32c配置成与可动触点5的触点部5e (5c)在固定触点31a 33a上移动的路径的延长线交叉。因此,若进ー步使操作部件4旋转,则通过进入到触点部5e之间的引导部32c,使得触点部5e之间的间隙逐渐扩大,可容易地将触点部5e之间的间隙扩大到与固定触点32a对应的厚度,从而能够通过触点部5e从表背面的两面夹持固定触点32a。图10是表示在绝缘基体2中组装操作部件4的中途的状态的图。图10所示的状态为,从操作部件4相对于绝缘基体2被防脱并且由引导部32c将可动触点5的触点部5e引导至了固定触点32a状态,进ー步使操作部件4逆时针旋转的状态。此时,操作部件4还处于旋转操作区域外。若使操作部件4从图10所示的状态逆时针旋转,则与触点部5e的情况同样,切換端子32的引导部32c从可动触点5的基部5a侧进入到触点部5c之间。若进ー步使操作部件4旋转,则通过进入到触点部5c之间的引导部32c,使得触点部5c之间的间隙逐渐扩大,可容易地将触点部5c之间的间隙扩大到与固定触点32a相对应的厚度,能够通过触点部5c从表背面的两面夹持固定触点32a。如此,通过构成为可动触点5的触点部5e (5c)经由构成外部连接端子3的切换端子32的引导部32c被引导到固定触点32a,由此能够使可动触点5的触点部5e (5c)不钩挂到固定触点32a,能够顺滑地通过可动触点5夹持外部连接端子3。此外,引导部32c的前端形状并不局限于锐角形状,也可以是楔部(楔形状的部分)相对于触点部5e (5c)的移动方向能够从正交的方向接触。在将引导部32c的前端部形成为锐角形状的情况下,楔部相对于触点部5e(5c)的移动路径倾斜地接触,因此与从正交的方向的接触相比能够增加与楔部之间的滑动距离,从而能够更顺畅地扩大触点部5e(5c)之间的间隙。此外,可动触点5以能够在与操作部件4的旋转平面交叉的方向(图10所示的纸面近前-深处方向)上移动的状态被保持于操作部件4,因此即使在将可动触点5向固定触点32a安装时引导部32c和可动触点5的中心发生了偏移,也能够使可动触点5向消除该偏移的方向移动。因此,能够可靠地实施引导部32c对可动触点5的引导。最后,若在绝缘基体2上安装了壳体7,则开关装置I的装配结束。壳体7以使操 作轴部4a经由操作轴插通孔7b向外部突出的方式从绝缘基体2和操作部件4的上方进行覆盖,使绝缘基体2的突起2c与壳体7的锁扣孔7a锁扣卡合,从而将壳体7固定。由此,操作轴部4a通过在壳体7的操作轴插通孔7b中形成的限制器部7c,将旋转操作区域限制为从一方的限制器部7c起到另一方的限制器部7c为止的有限角度内。即,能够通过开关装置I本身将操作部件4的旋转操作区域限制在有限角度内,因此能够防止在开关装置I装配后操作部件4意外地移动到旋转操作区域外的情況。接下来,根据图11 图13对开关装置I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开关装置I的初始状态的图。如图11所示那样,在开关装置I的初始状态下,在弹性部件6的一端部6a以及另一端部6b分别与壳体7的弹簧卡止部7g抵接的状态下,通过弹性部件6的弾力,使得操作部件4的操作轴部4a被向操作轴插通孔7b的中央位置推压而被保持。此外,在操作部件4的触点收纳部41中收纳的夹子状可动触点5的触点部5c、5e,夹持分别位于公共端子31和切換端子32、33之间的绝缘部件2k。另外,开关装置I构成为,若公共端子31以及切換端子32经由可动触点5成为导通状态,则第一电路接通,若公共端子31以及切換端子33经由可动触点5成为导通状态,则第二电路接通。在图11所示的初始状态下,公共端子31和切換端子32、或者公共端子31和切換端子33为非导通状态,因此开关成为关断状态。接着,如图12所示那样,若反抗弾性部件6的作用カ而使操作部件4的操作轴部4a向图示左方向(逆时针)旋转操作,则弹性部件6的一端部6a从壳体7的弹簧卡止部7g离开而与操作部件4的弹簧卡止部4g接触了的状态下,以在该状态下被向弹簧卡止部4g按压的方式使一端部6a侧的臂挠曲。另ー方面,另一端部6b保持着与壳体7的弹簧卡止部7g抵接的状态。操作部件4以在轴承部2g (孔2h)内被支撑成能够旋转的轴部4j的中心为旋转轴线进行旋转,基部4b从中央位置向图示右方向旋转移动。伴随与此,在操作部件4的触点收纳部41中收纳的可动触点5,也在公共端子31的固定触点31a、切換端子33的固定触点33a以及绝缘部件2k之上向图示右方向滑动。由此,可动触点5的触点部5c与公共端子31的固定触点31a接触、可动触点5的触点部5e与切換端子33的固定触点33a接触,因此公共端子31以及切換端子33经由可动触点5成为导通状态。由此,开关成为接通状态,第二电路成为接通状态。
在此,固定触点31a、32a、33a以及绝缘部件2k的表面形成为同一平面,因此可动触点5的触点部5c、5e能够不会钩挂到固定触点31a、32a、33a的端部而进行顺畅的滑动。因此,能够抑制操作时的可动触点5的变形。此外,可动触点5以能够向与操作部件4的旋转平面交叉的方向(图12所示的纸面近前-深处方向)移动的状态被保持于操作部件4,因此,即使引导部32c和可动触点5之间的中心产生了偏移,也能够在将操作部件4向绝缘基体2组装时消除该偏移。因此,在操作时对固定触点31a、32a、33a施加均衡的触点负载,因此能够提高接触稳定性。由此,能够使开关装置I成为长寿命。接着,若从该状态,如图13所示那样反抗弾性部件6的作用カ而进一歩使操作部件4的操作轴部4a向图示左方向旋转操作,则操作轴部4a通过与在壳体7的操作轴插通孔7b的开ロ端设置的限制器部7c接触,而使其旋转操作停止。此时,与操作部件4的弹簧卡止部4g接触的一端部6a侧的臂进ー步挠曲。另ー方面,另一端部6b保持着与壳体7的弹簧卡止部7g抵接的状态。 伴随着该操作部件4的旋转移动,可动触点5也向图示右方向滑动,但由于维持着可动触点5的触点部5c与公共端子31的固定触点31a接触、可动触点5的触点部5e与切换端子33的固定触点33a接触的状态,因此公共端子31以及切換端子33的导通状态被维持。若从该状态起解除向操作轴部4a的按压操作力,则操作部件4通过弹性部件6的弹カ而被向图示右方向推压,操作轴部4a向操作轴插通孔7b的中央位置旋转移动。伴随与此,可动触点5也向图示左方向滑动,触点部5c、5e成为分别与绝缘部件2k接触的状态,因此公共端子31以及切換端子33成为非导通状态,开关成为关断状态。另外,关于向图示右方向对操作轴部4a进行旋转操作时的动作,由干与上述同样因此省略其说明。在向图示右方向(顺时针)旋转操作了操作轴部4a的情况下,可动触点5的触点部5c与切換端子32的固定触点32a接触、可动触点5的触点部5e与公共端子31的固定触点31a接触,因此公共端子31以及切換端子32经由可动触点5成为导通状态,第一电路成为接通状态。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I中,若使处于旋转操作区域外的操作部件4旋转,则可动触点5经由引导部32c以夹持外部连接端子3的方式被引导,因此能够防止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抵接,因此在向开关装置I组装时可动触点5不易变形,能够实现良好的装配性。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附图所图示的大小、形状等,并不局限于此,在发挥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变更。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变更而实施。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切換端子32的固定触点32a上形成引导部32c的结构,但不限定于该结构,能够适当地变更。引导部只要是形成在固定触点32a、33a的至少一方的端部上的结构即可。因此,引导部也可以形成在固定触点32a、33a的双方的端部上。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引导部32c构成为厚度从前端起逐渐增加到固定触点32a的板厚这样的楔形状的情况,但不限定于此。例如,引导部也可以构成为具有多个阶差的阶梯形状。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如下结构通过在壳体7上设置限制器部7c而使得开关装置I本身具有将旋转操作区域限制在有限角度内的结构,但不限定于该结构,能够适当地变更。例如,也可以为,开关装置I本身不具有限制器,而在组装有开关装置I的上位装置的外壳、基板侧,通过组装了开关装置I而与操作部件对置地设置用于将旋转操作区域限制到有限角度内的凸起等 限制器。
权利要求
1.一种开关装置,具备绝缘基体,在周向上分离地设有多个固定触点;操作部件,配设为相对于上述绝缘基体在有限角度的旋转操作区域的范围内被操作;以及可动触点,设置于上述操作部件,对上述多个固定触点之间的导通状态进行切换,并且以夹持上述固定触点的方式形成,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多个固定触点中位于两端的至少某一个固定触点的端部设有引导部,该引导部能够在上述旋转操作区域的范围内的上述可动触点的移动路径的延长线上引导上述可动触点。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导部形成为厚度从前端起逐渐增加的楔形状。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可动触点具有基部;从上述基部延伸突出且相互对置的弹性臂部;以及在上述弹性臂部的前端侧分别设置的触点部, 若使上述操作部件从上述旋转操作区域的外侧起旋转,则上述引导部从上述基部侧向上述触点部之间进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可动触点以能够在与上述操作部件的旋转平面交叉的方向上移动的状态被保持于上述操作部件。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相邻的上述固定触点之间设有绝缘部件,上述固定触点和上述绝缘部件的表面形成为处于同一平面。
6.如权利要求I 5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操作部件具有轴部,该轴部在旋转轴方向上延伸并且在前端部具有向与旋转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的突出片, 上述绝缘基体具有轴承部,该轴承部将上述轴部支撑为能够旋转,并且设有与上述突出片卡合的卡合部, 在上述可动触点伴随着从上述旋转操作区域外侧起的上述操作部件的旋转动作而到达上述引导部之前,上述突出片与上述卡合部卡合。
7.如权利要求I 5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绝缘基体结合有壳体,该壳体插通有上述操作部件的一部分,并设有用于将上述操作部件的旋转操作区域限制在有限角度内的限制器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在向开关装置组装时可动触点不易变形而装配性良好的开关装置。开关装置具备绝缘基体(2),在周向上分离地设有多个固定触点(32a、31a、33a);操作部件(4),配设为相对于绝缘基体在有限角度的旋转操作区域的范围内被操作;和可动触点(5),设置于操作部件,对多个固定触点之间的导通状态进行切换,并且以夹持固定触点的方式形成,其特征在于,在多个固定触点中位于两端的至少某一个固定触点(32a)的端部设有引导部(32c),该引导部(32c)能够在可动触点的移动路径的延长线上引导可动触点,若使旋转操作区域外的操作部件旋转则可动触点能够以经由引导部(32c)夹持固定触点(32a)的方式进行引导。
文档编号H01H21/36GK102683081SQ20121003132
公开日2012年9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13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14日
发明者佐藤贵仁 申请人: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