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发光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01560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平面发光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薄型平面发光组件。
背景技术
以往,大多使用荧光灯、电灯作为照明用灯具。近年来,作为这些灯具的替代品,已从消耗电力及寿命的角度出发而开发出了各种使用发光二极管的白色发光装置。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的指向性强且发光面积小。因此,难以通过单独的发光二极管而实现以均匀的亮度对大范围进行照明。因此,已考虑了并联使用多个发光二极管的 灯具,但如果在发光二极管的正上方和周边部产生大的亮度不均,则会引起照度不均。因此,为了减少照度不均,已实行了在发光二极管的出射面的上方设置扩散透镜或扩散片的方案。但这样的扩散透镜或扩散片存在下述问题不仅会引起光量降低,还会导致成本增加。相比之下,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一种照明装置,该装置具备用于对来自光源的光进行导光的透镜,并在透镜的入射面和作为发光面的外侧表面之间配置有空气层,所述空气层用于增加从光源发出的光与光源主光轴所成的角度。该装置由于可利用空气层使从光源发出的光到达较宽的范围,因此可实现发光面的均匀发光。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7-28744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对于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技术而言,可以认为,其仅能使从光源发出的光透过透镜,因此尽管能够改善发光面的照度不均,却无法克服色相不均。本发明鉴于上述背景而完成,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发光面的色相不均及照度不均、实现模拟白色光的照明的技术,该技术涉及使用发光二极管等发光元件的薄型平面发光组件。解决问题的方法本发明的某一实施方式的平面发光组件具备设置有反射膜的平面状基板、安装于所述基板的反射膜侧的发光元件、配置成至少能够封装所述发光元件的形式的第I透明树脂层、以及在与第I透明树脂层之间夹设有空气层的第2透明树脂层。在第I及第2透明树脂层内分散配置有对来自发光元件的放射光进行波长转换的荧光体,选择该荧光体,使得在从外部观察第2透明树脂层时能够观察到模拟白色光。根据该实施方式,通过使第I及第2透明树脂层之间隔着空气层,可以使由发光元件发射出的光扩散至宽范围,从而获得照度不均少的平面发光组件。另外,通过设置2层分散有荧光体的透明树脂层,可以以色相不均少的模拟白色光进行照明。
对于本发明的平面发光组件而言,也可以设定第I及第2透明树脂层的厚度、配置于第I透明树脂层和第2透明树脂层之间的空气层的厚度、以及荧光体的浓度,使得在从外部观察第2透明树脂层时能够观察到亮度基本均匀的模拟白色光。对于本发明的平面发光组件而言,发光元件可以发射紫外光或短波长的可见光,荧光体包含将来自发光元件的放射光转换为黄色光的第I荧光体和将来自发光元件的放射光转换为蓝色光的第2荧光体。本发明的平面发光组件还可以进一步具备相对于可见光透明或半透明的外罩。第2透明树脂层可设置于外罩的基板侧表面。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使用发光二极管等发光元件的薄型平面发光组件,其能够减少发光面的色相不均及照度不均、实现模拟白色光的照明。


[图I]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平面发光组件的概略剖视图。[图2](a)、(b)是示出基板上的发光元件的配置的图。[图3]模式性地示出平面发光组件的发光模式的图。[图4](a)、(b)是示出封装发光元件的第I透明树脂层的变形例的图。符号说明10平面发光组件12 基板17反射膜18发光元件24第I透明树脂层25空气层26第2透明树脂层28板状外罩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I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平面发光组件10的概略剖视图。平面发光组件10在基板12上形成有多对电极14(阳极)及电极16 (阴极)。在各电极14上,通过固定部件20固定有发光元件18。发光元件18和电极14通过固定部件20导通,发光元件18和电极16通过电线22导通。基板12上设置有一体地覆盖多个发光元件18的第I透明树脂层24。形成第I透明树脂层24,使得与发光元件18的光出射面18a垂直方向上的厚度L均匀。第I透明树脂层24内分散有两种荧光体,这两种荧光体受到由发光元件18发出的光的激发,发出互成补色关系的光。多个发光元件18可以如图2(a)所示地在基板12上排列成格子状,也可以如图
2(b)所示地在基板12上排列成交错(千鳥)状。发光元件18之间的间隔例如为2 15mm。继续说图1,在基板12上未设置上述电极14、16及发光元件18的区域形成有反射膜17。作为反射膜17的形成方法,包括下述方法。首先,在基板12上形成电极部分,对于该电极部分,在设置有掩模的状态下在其上实施白色丙烯酸类、氨基甲酸酯类、有机硅类、氟类、或丙烯酸/有机硅类的反射涂布。然后,取下掩模,固定发光元件18。这样一来,即使受到由发光元件18向上方发射的光的激发的荧光体所发出的光是朝向基板12的,也可以通过反射膜17而再次向上方反射。由此,即使是由荧光体产生的光中朝向基板12侧的光,也能够有效地用于照明,因此可谋求光导出效率的提高。需要说明的是,反射膜17可以是铝、银等金属膜,也可以通过蒸镀、溅射、镀敷等方式形成反射膜17。基板12优选由不具有导电性但导热性高的材料形成,例如,可使用陶瓷基板(氮化铝基板、氧化铝基板、莫来石基板、玻璃陶瓷基板)、环氧玻璃基板等。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在电极14、16的下方形成绝缘层,则可以使用金属基板(优选铝、铜、黄铜等导热率高的材质)、SiC基板、碳基板、金属与碳的复合基板等。电极14及电极16是由金、铜等金属材料形成的导电层。作为发光元件18,可使用例如发射紫外线或短波长可见光的LED、LD等。作为具 体例,可列举InGaN类化合物半导体。InGaN类化合物半导体根据In的含量不同,其发光波长范围发生改变。显不的趋势为1η的含量多时,发光波长为长波长;In的含量少时,发光波长为短波长。但已确认到,当峰值波长达到400nm附近左右时,含有In的InGaN类化合物半导体在发光时的量子效率最高。本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18优选发射在38(T420nm的波长范围具有峰值波长的紫外线或短波长可见光。固定部件20例如为银糊等导电性粘接剂或金锡共晶焊料等,将发光元件18的下表面固定于电极14,使发光兀件18的下面侧电极和基板12上的电极14电连接。电线22为金线等导电部件,其通过例如超声波热压合等与发光元件18的上面侧电极及电极16接合,使两者电连接。第I透明树脂层24通过后述分散有荧光体的粘合剂部件将包含多个发光元件18的基板12的上表面一体地封装。第I透明树脂层24可通过下述方法形成例如,制作在液态或凝胶状的粘合剂部件中混入有荧光体的荧光体糊料,然后,在基板12的上表面将该荧光体糊料涂布成板状,然后,使荧光体糊料的粘合剂部件固化。作为粘合剂部件,可使用例如有机硅树脂、环氧树月旨、氟树脂、溶胶-凝胶二氧化硅('/> - ^ ^ '> U力)、丙烯酸树脂、乙烯基酯树脂、聚酯树月旨、降冰片烯树脂、氯乙烯树脂等。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平面发光组件使用紫外线或短波长可见光作为激发光源,因此,最优选使用耐光性优异的有机硅树脂。在第I透明树脂层24上与基板12相反一侧的区域,隔着空气层25配置有相对于可见光透明或半透明的树脂制或玻璃制板状外罩28。空气层在例如广5_之间选择。板状外罩28的基板12侧的表面涂布形成有第2透明树脂层26。与第I透明树脂层24同样地,第2透明树脂层26也分散有受到由发光元件18发出的光激发而发出互成补色关系的光的两种荧光体。但与第I透明树脂层24相比,第2透明树脂层26是非常薄的膜,在图I中夸大地描绘出来。图3是模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平面发光组件10的发光模式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选择后述的材料,使得第I荧光体受到由发光元件18发出的紫外线或短波长可见光激发而发射黄色光、第2荧光体受到紫外线或短波长可见光激发而发射蓝色光。
如图3所示,由发光元件18发出的紫外线或短波长可见光基本被分散于第I透明树脂层24内的第I荧光体或第2荧光体吸收,并各自进行郎伯蓝色(9 >〃一'> 7 >)发光。因此,对于来自发光元件的指向性强的光的扩散效果高。另外,由于第I荧光体基本不吸收蓝色光,因此,即使含有荧光体的树脂层的厚度发生变化,发光色也不易改变。其结果,可抑制发光色的色度分布的偏差。第I透明树脂层24和第2透明树脂层26之间存在空气层25时,由于空气的折射率小于透明树脂的折射率,因此,由发光元件18发射的光可如图I中的箭头R所示地向周围扩散。因此,即使不使用扩散透镜、扩散片,也能够使光扩展至发光元件与发光元件之间的部分,从而提高发光面28a的照度均匀性。对于空气层25的厚度,只要基于基板12上的发光元件18的密度考虑使由各发光元件发出的光扩散至何种程度的范围来确定即可。在第2透明树脂层26中也产生了与第I透明树脂层24相同的作用。即,未被第I透明树脂层24内的荧光体吸收的紫外线或短波长可见光通过第2透明树脂层26内的荧光体转换为黄色光或蓝色光。这样一来,由于通过与发光面28a接近的第2透明树脂层26内的荧光体也会发射黄色光或蓝色光,因此可进一步减小发光面28a的色度的偏差、即色 相不均。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I透明树脂层24及第2透明树脂层的厚度、空气层25的厚度、以及荧光体的浓度加以调整,使得从外侧、即发光面28a观察第2透明树脂层26时,可观察到基本均匀的模拟白色光。在一个实例中,进行调整,使得第I透明树脂层24的厚度为f 5mm、第2透明树脂层的厚度为4(Γ200 μ m、荧光体的浓度均为O. 5^10. O体积%。以下,针对本实施方式的平面发光组件中使用的各荧光体进行详细说明。[第I荧光体]第I荧光体是被紫外或短波长可见光激发而发出可见光的荧光体,是以通式(M2xlM3ylM4z)mM1O3Xi2Zn)(这里,M1代表选自Si、Ge、Ti、Zr及Sn中的一种以上元素且至少包含Si,M2代表选自Ca、Mg、Ba及Zn中的一种以上元素且至少包含Ca,M3代表选自Sr、Mg、Ba及Zn中的一种以上元素且至少包含Sr,X代表至少I种卤素元素,M4代表选自稀土元素及Mn中的一种以上元素且至少包含Eu2+。另外,m可以在I彡m彡4/3的范围、η可以在 5 < η < 7 的范围。此外,x、y、z 可以在满足 x+y+z = 1、0 < x < O. 99、0 < y < O. 99、O. 01彡z彡O. 3的范围。)表示的荧光体。此外,第I荧光体是发出在56(T600nm的波长范围具有峰值波长的可见光的荧光体。第I荧光体可例如如下所述地获得。第I荧光体可采用下述组成式(I广⑷表示的化合物作为原料。(1)M,1O2OT 1 代表 Si、Ge、Ti、Zr、Sn 等 4 价元素。)(2) M,2O (M,2 代表 Mg、Ga、Ba、Zn 等 2 价元素。)(3)M’ 3X2 (M’ 3代表Mg、Sr、Ba、Zn等2价元素,X代表卤素元素。)(4)M’4 (M,4 代表 Eu2+等稀土元素和 / 或 Mn。)作为组成式⑴的原料,可使用例如3102、6602、1102、2102、51102等。作为组成式(2)的原料,可使用例如2价金属离子的碳酸盐、氧化物、氢氧化物等。作为组成式(3)的原料,可使用例如 SrCl2'SrCl2 · 6H20、MgCl2、MgCl2 · 6H20、BaCl2、BaCl2 · 2H20、ZnCl2、MgF2、SrF2、BaF2、ZnF2、MgBr2、SrBr2、BaBr2、ZnBr2、MgI2、SrI2、BaI2、ZnI2 等。作为组成式(4)的原料,可使用例如 Eu2O3> Eu2 (CO3) 3、Eu (OH) 3、EuCl3' Mn。、Mn (OH) 2、MnCO3' MnCl2 · 4H20、Mn (NO3) 2 · 6H20
坐寸ο作为组成式⑴的原料,优选M’ 1至少包含Si。另外,也可以用选自Ge、Ti、Zr及Sn中的至少I种元素置换部分Si。此时,优选Si在M’1中所占的比例为80摩尔%以上的化合物。作为组成式(2)的原料,优选M’2至少包含Ca。另外,也可以用选自Mg、Ba及Zn等中的至少I种元素置换部分Ca。此时,优选Ca在M’ 2中所占的比例为60摩尔%以上的化合物。作为组成式(3)的原料,优选M’ 3至少包含Sr。另外,也可以用选自Mg、Ba及Zn等中的至少I种元素置换部分Sr。此时,优选Sr为30摩尔%以上的化合物。另外,作为组成式(3)的原料,优选X至少包含Cl。另外,也可以用其它卤素元素置换部分Cl。此时,优选Cl的比例为50摩尔%以上的化合物。作为组成式⑷的原料,优选M’ 4以2价的Eu为必需的稀土元素,也可以包含Mn或除Eu以外的稀土元素等。称量组成式(I广⑷的原料,使得它们的摩尔比为(I) (2)=1 O. Tl. O,
(2) (3)=1 O. 2 12. O、(2) (4)=1 O. 05 4.0,优选为(I) (2)=1 O. 25 I. O、
(2) (3)=1 O. 3 6. O、(2) (4)=1 O. 05 3. 0,更优选为(I) (2)=1 O. 25 I. O、
(2) (3)=1 O. 3^4. O, (2) (4)=1 O. 05 3. 0,将称量的各原料加入到氧化铝研钵中,粉碎混合约30分钟,得到原料混合物。将该原料混合物加入到氧化铝坩埚中,在还原气体氛围的电炉中,以给定的气体氛围(H2 N2=5 95)、700°C以上且低于1100°C的温度下烧制3 40小时,得到烧制物。利用温纯水对该烧制物进行仔细清洗,冲洗掉多余的氯化物,由此得到第I荧光体。第I荧光体受到紫外线或短波长可见光的激发而发出可见光。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组成式(3)的原料(2价的金属卤化物),优选称量化学当量以上的过剩量。这是由于,考虑到烧制中会有部分卤素元素气化蒸发,称量化学当量以上的过剩量可防止由卤素元素的不足引起的荧光体晶体缺陷的发生。另外,过量添加的组成式
(3)的原料会在烧制温度下液化,作为固相反应的熔剂发挥作用,从而促进固相反应及提高结晶性。另外,在对上述原料混合物烧制后,上述过量添加的组成式(3)的原料在所制造的荧光体中作为杂质存在。因此,为了获得纯度及发光强度高的荧光体,优选用温纯水对这些杂质进行冲洗。本实施方式的第I荧光体的通式所示的组成比是冲洗掉杂质后的组成t匕,上述过量添加而成为杂质的组成式(3)的原料并未包含在该组成比中。[第2荧光体]第2荧光体是发光色与第I荧光体的发光色成补色关系、且在43(T480nm内具有峰值波长的荧光体。这样的第2荧光体可有效吸收近紫外或短波长可见光,并发射出主波长为44(T470nm的光。作为可以用作第2荧光体的荧光体,其组成并无特殊限定,但可以从例如以下述通式表示的荧光体(1Γ(4)中选择。(I)以通式 M1a (M2O4)bXc: Red (其中,M1 代表选自 Ca、Sr、Ba、Mg、Zn、Cd、K、Ag 及 Tl 中的一种以上元素且至少包含Ca、Sr、Ba中的任意元素,M2代表选自P、V、Si、As、Mn、Co、Cr、Mo、W及B中的一种以上元素且至少包含P,X代表至少I种卤素元素,Re代表选自稀土元素及Mn中的一种以上元素且至少包含Eu2+。另外,a为4. 2彡a彡5. 8、b为2. 5彡b彡3. 5、c为O. 8 < c < I. 4、d为O. 01 < d < O. I的范围。)表示的荧光体。(2)以通式MVaMgAlltlO17:Eu2+a(其中,M1代表选自Ca、Sr、Ba及Zn中的至少一种以上元素。另外,a为O. OOl彡a彡O. 5的范围。)表示的荧光体。(3)以通式MVaMgSi2O8:Eu2+a(其中,M1代表选自Ca、Sr、Ba及Zn中的至少一种以上元素。另外,a为O. 001彡a彡O. 8的范围。)表示的突光体。(4)以通式其中,M1代表选自Ca、Sr、Ba及Zn中的至少一种以上元素,X代表至少I种卤素元素。另外,a为O. 001彡a彡0.5的范围。)表示的荧光体。作为第2荧光体的一例的(Ca,Mg)5(P04)3Cl:Eu2+例如可如下所述地获得。第2荧光体可通过下述方法获得使用CaC03、MgCO3> CaCl2, CaHPO4及Eu2O3作为原料,称量这些原料,使它们的摩尔比达到 CaCO3 MgCO3 CaCl2 CaHPO4 Eu2O3=O. 05 O. 35 O. θΓθ. 50 O.17^2. 50 1.00 O. 005、. 050的给定比例,将称量的各原料加入到氧化铝研钵中,粉碎混合约30分钟,得到原料混合物。将该原料混合物加入到氧化铝坩埚中,在含有2 5%Η2的N2氛围中、800°C以上且低于1200°C的温度下烧制3小时,得到烧制物。利用温纯水对该烧制物进行仔细清洗,冲洗掉多余的氯化物,由此得到第2荧光体。第2荧光体发出与第I荧光 体发出的可见光成补色关系的可见光。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获得上述原料混合物时CaCl2的称量(摩尔比),相对于所制造的第2荧光体的组成比,优选称量较其化学计量比超出O. 5mol以上的过剩量。由此,可防止由Cl的不足引起的荧光体的晶体缺陷的发生。作为上述第I及第2荧光体的具体例,已在同一申请人提出的日本特愿2010-046130号、日本特愿2010-113139号中公开。如上所述,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平面发光组件而言,通过使第I及第2透明树脂层之间存在空气层,可以使由发光元件发射的光扩散至宽范围,从而得到照度不均少的平面发光组件。另外,通过设置2层分散有荧光体的透明树脂层,可以以色相不均少的模拟白色光进行照明。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可以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而加入各种设计变更等变形。各图所示的构成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例,在能够实现同样功能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做出各种变更,从而达到同样效果。第I透明树脂层24及第2透明树脂层26中可混入荧光体以外的具有各种物性的物质。通过在透明树脂层24、26中混入折射率比粘合剂部件高的物质、例如金属氧化物、氟化合物、硫化物等,可提高透明树脂层24、26的折射率。由此,可获得减轻发光元件18所产生的光在入射到透明树脂层24、26时所发生的全反射、提高激发光向透明树脂层24、26的导入效率的效果。此外,通过使混入的物质的粒径为纳米尺寸,可以提高折射率,而不降低透明树脂层24、26的透明度。可以将氧化铝、氧化锆、氧化钛等平均粒径O. 3^3 μ m左右的白色粉末作为光散射剂混入到透明树脂层24、26中。由此,可防止发光面内的亮度、色度不均。透明树脂层24、26是覆盖发光元件18的透光层,其作为分散有后述第I荧光体及第2荧光体的透光部件发挥作用。另外,也可以混合数ηπΓ数百nm尺寸的Si02。通过混合这样的透明微粒,可提高荧光体糊料的触变性,使涂布的荧光体糊料的形状得以保持、防止固化层中荧光体的沉降。在实施方式中,阐述了利用第I透明树脂层以均匀厚度对基板12整体进行封装,但对于基板12上除发光元件以外的部分,并无封装的必要。例如,可以如图4(a)所示地,用第I透明树脂层24’ 一列一列地封装基板上的发光元件18,也可以如图4(b)所示地,用第I透明树脂层24” 一个一个地封装基板上的发光元件18。在任意情况下,均优选使各发光元件18的光出射面到第I透 明树脂层表面的距离与实施方式中所述的距离L为同等程度,以在较宽范围内获得照度不均少的照明。
权利要求
1.一种平面发光组件,其具备 设置有反射膜的平面状基板; 安装于所述基板的反射膜侧的发光元件; 第I透明树脂层,其被配置成至少能够封装所述发光元件;以及 第2透明树脂层,其被配置成在与所述第I透明树脂层之间夹有空气层, 其中,在所述第I及第2透明树脂层内分散配置有对来自所述发光元件的放射光进行波长转换的荧光体,对所述荧光体进行选择,使得在从外部观察所述第2透明树脂层时能够观察到模拟白色光。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平面发光组件,其中,设定所述第I及第2透明树脂层的厚度、配置于第I透明树脂层和第2透明树脂层之间的空气层的厚度、以及所述荧光体的浓度,使得在从外部观察所述第2透明树脂层时能够观察到亮度基本均匀的模拟白色光。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平面发光组件,其中,所述发光元件发射紫外光或短波长的可见光, 所述荧光体包含将来自所述发光元件的放射光转换为黄色光的第I荧光体、和将来自所述发光元件的放射光转换为蓝色光的第2荧光体。
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平面发光组件,其还具备相对于可见光透明或半透明的外罩, 所述第2透明树脂层设置在所述外罩的基板侧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平面发光组件,其还具备相对于可见光透明或半透明的外罩, 所述第2透明树脂层设置在所述外罩的基板侧表面。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面的色相不均及照度不均少的平面发光组件。为此,本发明在设置有反射膜(17)的基板(12)上安装有多个发光元件(18)。并将第1透明树脂层(24)配置成封装发光元件(18)的形式,将第2透明树脂层(26)配置成与第1透明树脂层(24)之间夹有空气层(25)的形式。在第1及第2透明树脂层内分散配置有对来自发光元件(18)的放射光进行波长转换的荧光体,对该荧光体进行选择,使得在从外部观察第2透明树脂层(26)时能够观察到模拟白色光。
文档编号H01L25/075GK102856312SQ201210192620
公开日2013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2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28日
发明者大长久芳, 伊藤和弘 申请人: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