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锁定机构的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09247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锁定机构的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用于抑制从对方侧的电连接器脱开的锁定机构的带锁定机构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例如,如日本特开2009 - 230895号公报所公开那样,与安装于电路基板的连接器结合的带电线的连接器具有防止从安装于电路基板的连接器脱落的锁定机构。日本特开2009 - 230895号公报所记载的带电线的连接器具有合成树脂制的外壳、和设置于外壳的板状的锁定卡合部。锁定卡合部经由支点部被支撑于外壳。此外,在锁定卡合部的前端设置有锁定爪。在将带电线的连接器的外壳嵌合到安装于电路基板的连接器的外壳时,锁定卡合部的锁定爪越过形成在安装于电路基板的连接器的外壳的外侧面的卡合爪部,并钩挂到该卡合爪部。由此,安装于电路基板的连接器与带电线的连接器锁定,从而抑制了带电线的连接器的脱落。在日本特开2009 - 230895号公报所记载的锁定卡合部中,形成有突起状的操作部。操作部形成于与形成锁定爪的前端相反侧的基端。设置突起部以供操作带电线的连接器的操作人员放置手指。操作人员能够通过将手指放置到突起部并按压操作部,使锁定卡合部绕支点部摆动,从而解除锁定爪与卡合爪部的卡合。在该状态下,能够通过从安装于电路基板的连接器拉出带电线的连接器,而从安装于电路基板的连接器拆下带电线的连接器。但是,操作部是在带电线的连接器的长度方向上细长的刚体,极其硬。此外,带电线的锁定连接器的极数越多,操作部的长度越长,作用于支点部的负荷越大。因此,例如在制造带电线的连接器时,在将电线插入到连接器的外壳内的作业中,以任意的节拍向操作部施加冲击时,该冲击可能会直接传递到支点部从而折断支点部。此外,在输送带电线的连接器的情况下,以任意的节拍向操作部施加冲击时,同样可能折断支点部。为了抑制冲击引起的支点部的折断,考虑用缓冲材料包覆带电线的连接器的外壳。但是,该情况下,需要缓冲材料,并且需要用缓冲材料包覆外壳的作业,造成捆包费用等与带电线的连接器相关的费用变高。此外,为了抑制冲击引起的支点部的折断,考虑将支点部的形状设为具有较大的曲率半径的没有尖锐部分的平滑的弯曲状。由此,能够抑制在支点部产生应力集中的情况,抑制支点部的破损。但是,该情况下,支点部大型化,其结果,带电线的连接器大型化。此外,在对安装于电路基板的连接器和带电线的连接器进行嵌合后的状态下,存在根据电线的布局不同,而对电线作用拉伸力的情况。在对电线被作用了拉伸力的状态下,手指等错误触摸到操作部而使操作部即使稍微摆动的情况下,锁定卡合部也摆动,从而锁定爪可能会从卡合爪部脱开,带电线的连接器可能脱落。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锁定机构的电连接器,其能够抑制锁定机构的破损、制造成本价廉、小型且能够抑制意料之外的锁定脱开。用于达到上述目的的第I发明的带锁定机构的电连接器与对方侧电连接器结合,该带锁定机构的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其具有外壳,其保持触头;以及锁定机构,其设置于所述外壳,所述锁定机构包含第I支撑部,其与所述外壳形成为一体且从所述外壳延伸;锁定主体,其被该第I支撑部以可摆动的方式进行支撑;卡合片,其设置于该锁定主体,能够伴随所述锁定主体的摆动,与设置于所述对方侧电连接器的卡合部进行卡合以及解除卡合;以及操作部,其供进行按压操作,以使所述锁定主体摆动,所述操作部包含第2支撑部,其设置于所述锁定主体;以及操作部主体,其借助于该第2支撑部而被支撑于所述锁定主体,在所述操作部主体与所述锁定主体之间,在所述外壳的宽度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区域范围内,形成有用于所述操作部主体进行挠曲的空间。根据本发明,例如在从对方侧电连接器拆下带锁定机构的电连接器时,操作人员通过按压操作部主体,使锁定主体摆动。由此,能够解除卡合片和卡合部的锁定,从对方侧电连接器拔出带锁定机构的电连接器。关于该锁定机构,在操作部主体与锁定主体之间,在外壳的宽度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区域范围内,形成用于操作部主体进行挠曲的空间。由此,操作部主体具有较高的挠性,能够作为吸收冲击的缓冲部件发挥功能。因此,在以任意的节拍向操作部主体施加冲击时 ,该冲击通过操作部挠曲而被吸收。因此,能够减少传递到第I支撑部的冲击,能够抑制第I支撑部由于冲击而折断。由此,使操作部具有冲击吸收功能,因此不需要另外准备用于抑制锁定机构的第I支撑部的破损的捆包材料等。因此,能够减少捆包费用等与带锁定机构的电连接器相关的费用。并且,不需要为了能够耐住冲击而使第I支撑部大型化,因此能够将第I支撑部形成为小型,其结果,能够将带锁定机构的电连接器形成为小型。此外,例如,即使在操作人员的手指或异物错误接触操作部的情况下,如果来自手指或异物的力较小,则该力通过操作部主体的挠曲而被吸收。因此,能够抑制锁定主体错误摆动,能够抑制不小心解除了锁定机构与对方侧连接器的锁定的情况。因此,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带锁定机构的电连接器,其能够抑制锁定机构的破损,制造成本价廉、小型且能够抑制意料之外的锁定脱开。第2发明的带锁定机构的电连接器是在第I发明的带锁定机构的电连接器中,在所述对方侧电连接器和所述带锁定机构的电连接器进行了结合的状态下,各所述连接器配置成沿着预定的对置方向相互对置。所述空间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区域范围内,朝所述对置方向中的朝向所述对方侧电连接器一侧的方向的相反侧敞开。根据本发明,能够进一步提高操作部主体的挠性。其结果,在有意使锁定主体摆动时,用较轻的力使操作部主体弹性变形,例如能够在使操作部主体接触锁定主体的状态下对锁定主体进行摆动操作。另一方面,在不需要使锁定主体摆动的情况下,异物接触操作部时,操作部主体挠曲,从而能够吸收来自异物的力。由此,能够抑制锁定主体产生不必要的摆动。第3发明的带锁定机构的电连接器是在第I或第2发明的带锁定机构的电连接器中,在所述对方侧电连接器和所述带锁定机构的电连接器进行了结合的状态下,各所述连接器配置成沿着预定的对置方向相互对置。在所述第2支撑部中形成有贯通孔。所述贯通孔使所述空间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朝所述对置方向中的所述对方侧电连接器一侧敞开。根据本发明,能够进一步提高操作部主体的挠性。第4发明的电连接器是在第3发明的带锁定机构的电连接器中,所述第2支撑部包含对所述操作部主体和所述锁定主体进行一体连接的桥接部。所述桥接部形成为从所述操作部主体朝向所述对置方向中的所述对方侧电连接器一侧延伸、并且距离所述锁定主体的高度随着远离所述操作部主体而变低的楔形。 根据本发明,将桥接部配置成堵塞空间的一部分。由此,能够抑制对操作部主体进行操作的操作人员的手指的指甲等错误进入到空间内。此外,能够通过桥接部适当提高操作部主体的支撑刚性。第5发明的带锁定机构的电连接器是在第I发明的带锁定机构的电连接器中,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第I支撑部在离开所述锁定主体的中央的位置处配置有多个。根据本发明,在宽度方向上离开锁定主体中的、具有由操作人员的手指等经由操作部主体输入的外力处于最大的倾向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的位置处配置第I支撑部。利用这种配置,作用于锁定主体的负荷通过锁定主体的挠曲被吸收一定程度后传递到第I支撑部。因此,能够抑制向第I支撑部输入过大的负荷,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第I支撑部的破损。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带锁定机构的电连接器,其能够抑制锁定机构的破损、制造成本价廉、小型且能够抑制意料之外的锁定脱开。


图1是示出包含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带锁定机构的电连接器的电连接装置的概略结构的侧视图。图2是沿着图1的II 一 II线的部分剖视图。图3是从高度方向上观察外壳时的侧视图。图4是沿着图3的IV — IV线的剖视图。图5是连接器的外壳的俯视图。图6是图2的锁定机构周边的放大图。图7A是锁定机构周边的立体图。图7B是锁定机构周边的放大图,示出了从高度方向上观察锁定机构时的状态。图8A是用于将带锁定机构的电连接器结合到对方侧电连接器时的、锁定机构的动作的图,示出了使带锁定机构的连接器与对方侧电连接器对置的状态。图SB是用于将带锁定机构的电连接器结合到对方侧电连接器时的、锁定机构的动作的图,示出了带锁定机构的连接器的一部分与对方侧电连接器的一部分嵌合的状态。图SC是用于将带锁定机构的电连接器结合到对方侧电连接器时的、锁定机构的动作的图,示出了带锁定机构的电连接器的卡合片部移动到对方侧电连接器的卡合片部上的状态。图9A是用于说明从对方侧电连接器拆下带锁定机构的电连接器时等的锁定机构的动作的图,示出了操作部主体的按压量小的状态。图9B是用于说明从对方侧电连接器拆下带锁定机构的电连接器时等的锁定机构的动作的图,示出了解除锁定机构的卡合片与卡合部的卡合的状态。图9C是用于说明从对方侧电连接器拆下带锁定机构的电连接器时等的锁定机构 的动作的图,示出了异物接触操作部主体的状态。图10A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变形例的图,是锁定机构周边的立体图。图10B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变形例的图,是锁定机构周边的侧视图。图11A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变形例的图,是锁定机构周边的立体图。图11B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变形例的图,是锁定机构周边的侧视图。图12A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变形例的图,是锁定机构周边的立体图。图12B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变形例的图,是锁定机构周边的侧视图。图12C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变形例的图,是沿着图12A的XIIC —XIIC线的剖视 图。图13A是示出实施例的试验结果的立体图。图13B是示出实施例的试验结果的立体图。图13C是示出实施例的试验结果的立体图。标号说明10 :对方侧电连接器;22 :卡合部;30 :带锁定机构的电连接器;31、32 :触头;33 外壳;34 :锁定机构;75 第1支撑部;76 :锁定主体;77 :卡合片;78 :操作部;81 :操作部主 体;82:第2支撑部;83:空间;87:贯通孔;88 :桥接部;Z1 :高度方向(对置方向);X1 :宽度方向。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

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此外,本发明作为与对方侧电连接器 电连接并且被锁定于该对方侧电连接器的带锁定机构的电连接器,能够广泛应用于各种用 途。图1是示出包含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带锁定机构的电连接器的电连接装置1 的概略结构的侧视图。图2是沿着图1的II 一 II线的部分剖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 设置电连接装置1以对电路基板2、和被覆线3的电线3a进行电连接。电线3a例如与电源 或电气设备连接,由此该电源或电气设备与电路基板2电连接。电路基板2是单层或多层 的电路基板。在电路基板2的安装面2a上形成有导体图案2b、2c (未图不)。电连接装置1具有带锁定机构的电连接器30、和与该带锁定机构的电连接器30结 合的对方侧电连接器10。此外,以下也将带锁定机构的电连接器30简称作“连接器30”。 此外,以下也将对方侧电连接器10简称作“对方侧连接器10”。连接器30和对方侧连接器10分别形成为在预定的宽度方向XI上细长、且在与宽 度方向XI垂直的厚度方向Y1上较薄的扁平形状。此外,在将对方侧连接器10安装到电路 基板2的状态下,连接器30和对方侧连接器10分别在高度方向Z1上对置。高度方向Z1 与宽度方向XI以及厚度方向Y1的双方垂直。高度方向Z1是连接器30和对方侧连接器10 相互对置的对置方向。对方侧连接器10是安装到了电路基板2的安装面2a上的表面安装型的电连接 器。对方侧连接器10具有对方侧外壳11和对方侧触头27、28。
设置有对方侧外壳11以保持对方侧触头27、28。对方侧外壳11使用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作为对方侧外壳11的材料,可例示LCP (液晶聚合物,Liquid Crystal Polymer)、PA (聚酰胺,polyamide)等树脂材料。对方侧外壳11是通过注塑成型形成的一体成型品。此外,对方侧外壳11可以通过固定多个部件来形成。
对方侧外壳11形成为在宽度方向Xl上细长、且一端敞开的箱形形状。具体而言, 对方侧外壳11包含周壁14、端壁15和柱部16。
周壁14配置成在电路基板2上立起的姿势。周壁14包含在厚度方向Yl上相对的第I侧壁18和第2侧壁19。在第I侧壁18的外侧面18a上,形成有保护片20、21,和配置于保护片20、21之间的卡合部22。
保护片20、21配置于宽度方向Xl上的第I侧壁18的两端部。卡合部22是沿宽度方向Xl延伸的突起状的部分,通过与连接器30的后述的卡合片77卡合,而抑制连接器 30从对方侧连接器10脱落。
卡合部22包含倾斜部23、平坦部24和支承部25。倾斜部23形成为倾斜状,随着从对方侧外壳11中的与连接器30接触的一个端面Ila起沿着高度方向Zl向另一端面Ilb 侧前进,距外侧面18a的高度变高。平坦部24从倾斜部23起朝高度方向Zl的一方Zll侧延伸,与高度方向Zl平行。支承部25设置为通过钩挂连接器30的卡合片77而支承该卡合片77的部分。支承部25从平坦部24中的高度方向Zl的一方Zll侧的端部朝外侧面18a 延伸。
对方侧外壳11的端壁15配置于周壁14中的靠对方侧外壳11的另一端面Ilb侧的端部。柱部16配置于由周壁14围起的空间内。在端壁15的避开柱部16的位置处,形成有多个嵌合孔26。在厚度方向Yl上,在第I侧壁18与柱部16之间形成两个嵌合孔26。 此外,在厚度方向Yl上,在柱部16与第2侧壁19之间形成两个嵌合孔26。并且,嵌合孔 26沿着宽度方向Xl等间隔地配置多个。在这些嵌合孔26中贯穿插入触头27、28。
触头27、28分别通过对由金属材料构成的板状的部件进行加工而形成,例如将铜合金作为材料而构成。并且,在触头27、28的表面上,例如实施镀锡或镀金等镀覆处理。触头27、28分别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5个)。即,触头27、28合计设有30个。对方侧连接器10和连接器30的极数为30。与各触头27相关的结构相同,因此以下主要对I 个触头27进行说明。此外,与各触头28相关的结构相同,因此以下主要对I个触头28进行说明。
触头27形成为大致u字状,包含一对片部27a、27b,基底部27c和固定部27d。一对片部27a、27b在高度方向Zl上形成得细长,大部分配置在周壁14内。一对片部27a、27b 分别在厚度方向Yl上相对,并被压入固定到对应的嵌合孔26中。由此,触头27被保持于对方侧外壳11。
基底部27c连接一对片部27a、27b的各基端部。固定部27d从基底部27c起延伸。 固定部27d利用软钎料等固定于电路基板2的安装面2a的导体 图案2b,与该导体图案2b 电连接且机械地连接。
触头28形成为大致u字状。触头28包含一对片部28a、28b,基底部28c和固定部 28d。一对片部28a、28b在高度方向Zl上形成得细长,大部分配置在周壁14内。一对片部 28a、28b分别在厚度方向Yl上相对,并被压入固定到对应的嵌合孔26中。由此,触头28被保持于对方侧外壳11。
基底部28c连接一对片部27a、27b的各基端部。固定部28d从基底部28c起延伸。 固定部28d利用软钎料等固定于电路基板2的安装面2a的导体图案2c,与该导体图案2c 电连接且机械地连接。
接着说明连接器30。连接器30具有多个触头31、32,保持这多个触头31、32的外壳33以及锁定机构34。
设置触头31以对被覆线3的电线3a和触头27进行电连接。设置触头32以对被覆线3的电线3a和触头28进行电连接。触头31设置了与触头27的数量相同的数量,沿着宽度方向Xl等间隔地排列。此外,触头32设置了与触头28的数量相同的数量,沿着宽度方向Xl等间隔地排列。与各触头31相关的结构相同,因此以下主要对I个触头31进行说明。此外,与各触头32相关的结构相同,因此以下主要对I个触头32进行说明。
触头31是通过对金属材料进行弯曲加工等而形成的导电性的部件,沿着高度方向Zl形成得细长。触头31包含第I固定部35、第2固定部36、防脱部37和前端部38。第 I固定部35、第2固定部36、防脱部37和前端部38沿着高度方向Zl依序排列。
第I固定部35形成于触头31的基端部,被固定于被覆线3的被覆部3b。第2固定部36被固定于被覆线3中的从被覆部3b露出的电线3a。由此,触头31和电线3a被电连接且机械地进行连接。防脱部37形成为突起状,被支承于外壳33的后述的端壁42。由此,抑制触头31相对于外壳33朝高度方向Zl的另一方Z12侧脱落。前端部38形成为沿着高度方向Zl延伸的细长形状。
触头32与触头31形成为关于厚度方向Yl对称的形状。此外,触头32与电线3 的关系和上述的触头31与电线3的关系相同。因此,在图中,对触头32中的与触头3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2所示,在将连接器30连接到对方侧连接器10的状态时,触头31的前端部 38被对应的触头27的一对片部27a、27b以预定的夹持力夹持。由此,触头31和对应的触头27被电连接。同样,触头32的前端部38被对应的触头28的一对片部28a、28b以预定的夹持力夹持。由此,触头32和对应的触头28被电连接。
接着,对保持且收纳触头31、32的外壳33进行说明。图3是从高度方向Zl观察外壳33时的侧视图。图4是沿着图3的IV — IV线的剖视图。在图4中,用作为假想线的双点划线对电线3和触头31、32进行了图示。
如图3和图4所示,外壳33使用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作为外壳33的材料, 可例不PBT (Poly Butylene Terephthalate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玻璃纤维强化PBT、 PBT (UL94V - O),PBT (UL94HB)、尼龙66、玻璃纤维强化尼龙66、LCP (液晶聚合物,Liquid Crystal Polymer)、PA (聚酰胺,polyamide)等树脂材料。外壳33是通过注塑成型而形成的一体成型品。此外,外壳33可以通过固定多个部件来形成。
外壳33形成为在宽度方向Xl上细长、且高度方向Zl的一方Zll侧的一端敞开的箱形形状。具体而言,外壳33包含周壁41、端壁42和外框部43。
周壁41包含在厚度方向Yl上相对并且相互平行地延伸的第I侧壁45和第2侧壁46。此外,周壁41包含在宽度方向Xl上相对并且相互平行地延伸的第3侧壁47和第4 侧壁48。
第I侧壁45形成为在宽度方向Xl上细长的板状。第I侧壁45收纳各触头31。 具体而言,在第I侧壁45中形成有多个收纳孔51。设置与触头31的数量相同数量的收纳孔51。各收纳孔51配置于与触头31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处,在宽度方向Xl上等间隔地排列。此外,与各收纳孔51相关的结构相同,因此以下主要对I个收纳孔51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收纳孔51从高度方向Zl上的外壳33的一个端面33a起朝高度方向 Zl的一方Zll侧延伸,形成到高度方向Zl上的外壳33的另一端面33b的近前位置处。该收纳孔51包含倒角部52、宽幅部53、缩径部54和窄幅部55,沿着高度方向Zl按照上述顺序排列。
倒角部52形成于收纳孔51中的一个端面33a侧的开口。通过设置倒角部52,将触头31容易地插入到收纳孔51内。设置宽幅部53作为与倒角部52连续的部分。宽幅部 53靠近外壳33的一个端面33a配置。宽幅部53内的空间在高度方向Zl的任意位置处的与高度方向Zl垂直的截面的截面积恒定。
缩径部54形成为尖端细的形状,随着朝高度方向Zl的一方前进,与高度方向Zl 垂直的截面的截面积变小。窄幅部55配置于第I侧壁45的前端侧。设置窄幅部55作为与高度方向Zl平行地笔直延伸的部分。在宽幅部53中,形成在厚度方向Yl贯通第I侧壁 45的狭缝56。
在收纳孔51中收纳有触头31。具体而言,将触头31的第I固定部35收纳到宽幅部53,触头31的第2固定部36收纳到缩径部54。此外,触头31的防脱部37通过狭缝56 从第I侧壁45突出,并被端壁42支承。触头31的前端部38配置于窄幅部55内,通过狭缝56而在周壁41的第I侧壁45的外侧露出。
如图3和图4所示,周壁41的第2侧壁46与第I侧壁45同样地形成为在宽度方向Xl上细长的板状。第2侧壁46收纳各触头32。具体而言,在第2侧壁46中形成有多个收纳孔61。设置与触头32的数量相同数量的收纳孔61。各收纳孔61配置于与触头32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在宽度方向Xl上等间隔地排列。此外,与各收纳孔61相关的结构相同, 因此以下主要对I个收纳孔61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收纳孔61从外壳33的一个端面33a起朝高度方向Zl的一方Zll侧延伸,形成到外壳33的另一端面33b的近前位置处。该收纳孔61包含倒角部62、宽幅部 63、缩径部64和窄幅部65,沿着高度方向Zl按照上述顺序排列。
倒角部62形成于收纳孔61中的一个端面33a侧的开口。通过设置倒角部62,将触头32容易地插入到收纳孔61内。设置宽幅部63作为与倒角部62连续的部分。宽幅部 63靠近外壳33的一个端面33a配置。宽幅部63内的空间在高度方向Zl的任意位置处的与高度方向Zl垂直的截面的截面积恒定。
缩径部64形成为尖端细的形状,随着朝高度方向Zl的一方前进,与高度方向Zl 垂直的截面的截面积变小。窄幅部65配置于第2侧壁19的前端侧。设置窄幅部65作为与高度方向Zl平行地笔直延伸的部分。在宽幅部63中,形成在厚度方向Yl贯通第2侧壁 19的狭缝66。
在收纳孔61中收纳有触头32。具体而言,将触头32的第I固定部35收纳到宽幅部63,触头32的第2固定部36收纳到缩径部64。此外,触头3 2的防脱部37通过狭缝66 从第2侧壁46突出,并被端壁42支承。触头32的前端部38配置于窄幅部65内,通过狭缝66而在周壁41的第2侧壁46的外侧露出。
图5是连接器30的外壳33的俯视图。如图3和图5所示,第3侧壁47对宽度方向Xl上的第I侧壁45的一端部和第2侧壁46的一端部进行连接。第2侧壁48对宽度方向Xl上的第I侧壁45的另一端部和第2侧壁46的另一端部进行连接。保护壁47a从第 3侧壁47突出,保护壁48a从第4侧壁48突出。
设置保护壁47a和保护壁48a,以在将连接器30与对方侧连接器10结合之前的状态下,抑制异物与锁定机构34接触。在宽度方向Xl上的保护壁47a、48a之间,配置锁定机构34的一部分。有关锁定机构34的详细情况将后述。
如图3和图4所示,以堵塞周壁41的一端侧的方式配置端壁42。由此,形成由周壁41和端壁42围成的收纳空间67。端壁42包含配置在收纳空间67内的多个凸部68、69。
凸部68配置在各狭缝56附近。各凸部68形成为四棱柱形状。对应的触头31的防脱部37与各凸部68接触。由此,如上所述,限制触头31相对于外壳33朝高度方向Zl 的另一方Z12侧脱落。
凸部69配置在各狭缝66附近。各凸部69形成为四棱柱形状。对应的触头32的防脱部37与各凸部69接触。由此,如上所述,限制触头32相对于外壳33朝高度方向Zl 的另一方Z12侧脱落。
外框部43配置于在从高度方向Zl观察时的周壁41的外侧,在从高度方向Zl观察时,形成为槽形形状。如图3和图5所示,外框部43靠近外壳33的一个端面33a配置, 周壁41的一部分相对于外框部43朝高度方向Zl的一方Zll侧突出。
外框部43包含第I部分71、第2部分72和第3部分73。第I部分71和第2部分 72在宽度方向Xl上隔开配置,第3部分73对这些第I部分71和第2部分72进行连接。
第I部分71与第3侧壁47相邻配置,形成为沿着高度方向Zl延伸的板状。第2 部分72与第4侧壁48相邻配置,形成为沿着高度方向Zl延伸的板状。第3部分73与第 2侧壁46相邻配置,与第2侧壁46平行地延伸。
在外框部43的第I部分71和第2部分72上分别设置有保护壁71a、72a。设置保护壁7la、72a以抑制电线3a等异物侵入到锁定机构34。在保护壁71a、72a之间,配置锁定机构34的一部分。
如图2所示,设置锁定机构34,以在对连接器30和对方侧连接器10进行了连接的状态下,抑制连接器30从对方侧连接器10朝高度方向Zl的另一方Z12侧脱落。图6是图 2的锁定机构34的周边的放大图。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锁定机构34与外壳33使用单一的材料一体形成。锁定机构34具有第I支撑部75、锁定主体76、卡合片77和操作部78。
第I支撑部75与外壳33的周壁41的第I侧壁45设置成一体。设置第I支撑部 75以对锁定主体76和第I侧壁45进行连结。第I支撑部75从第I侧壁45的外侧面45a 起沿厚度方向Yl延伸,并且以从第I侧壁45隔开的方式延伸。第I支撑部75形成为在侧面视图中厚度方向Yl的中央部变细的形状。第I支撑部75配置于在厚度方向Yl上与收纳孔51的缩径部54排列的位置处。
再次参照图3和图5,第I支撑部75在宽度方向Xl上隔开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第I支撑部75在宽度方向Xl上等间隔地配置有4个。在宽度方向Xl上,各第I支撑部75 (75a、75b、75c、75d)配置在从锁定主体76的中央远离的位置处。
具体而言,第I支撑部75a配置于第3侧壁47侧的保护壁47a附近。此外,第I 支撑部75b在宽度方向Xl上,配置于锁定主体76的中央与第I支撑部75a之间。此外,第 I支撑部75d配置于第4侧壁48侧的保护壁48a附近。此外,第I支撑部75c在宽度方向 Xl上,配置于锁定主体76的中央与第I支撑部75d之间。第I支撑部75a、75b和第I支撑部75d、75c在宽度方向Xl上对称配置。
图7A是锁定机构34的周边的立体图。图7B是锁定机构34的周边的放大图,示出了从高度方向Zl观察锁定机构34时的状态。如图6和图7A所示,锁定主体76是被第 I支撑部75支撑的板状的部件。锁定主体76形成为矩形形状,宽度方向Xl的长度比高度方向的长度长。锁定主体76在外壳33的外侧,与第I侧壁45相邻配置。高度方向Zl上的锁定主体76的一端部76b配置于外壳33的一个端面33a附近。此外,高度方向Zl上的锁定主体76的另一端部76c配置于触头31的前端部38附近。
在锁定主体76中的朝向第I侧壁45侧的内侧面76d上,连接有各第I支撑部75。 由此,锁定主体76被第I支撑部75支撑,并且能够以第I支撑部75为支点摆动。在锁定主体76的另一端部76c上配置有卡合片77。
设置卡合片77以与对方侧外壳11的卡合部22卡合。卡合片部77在锁定主体76 的另一端部76c处,从锁定主体76的内侧面76d朝第I侧壁45侧突出。卡合片77是沿宽度方向Xl延伸的细长的小片状的部分。卡合片77在宽度方向Xl上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5个)。
如图3所示,在卡合片77 (77a、77b、77c、77d、77e)中的卡合片77a与卡合片77b 之间形成有间隙部79a。在从高度方向Zl观察外壳33时,第I支撑部75a通过间隙部79a 露出。此外,在卡合片77b与卡合片77c之间形成有间隙部79b。在从高度方向Zl观察外壳33时,第I支撑部75b通过间隙部79b露出。此外,在卡合片77c与卡合片77d之间形成有间隙部79c。在从高度方向Zl观察外壳33时,第I支撑部75c通过间隙部79c露出。此外,在卡合片77d与卡合片77e之间形成有间隙部79d。在从高度方向Zl观察外壳33时, 第I支撑部75d通过间隙部79d露出。
如图6和图7A所示,相对于第I支撑部75在高度方向Zl的另一方Z12侧配置有操作部78。操作部78例如是用操作人员的手指进行按压操作的部分。操作人员用手指按压操作部78,由此锁定主体76和卡合片77以第I支撑部75为支点摆动。由此,能够从卡合片77与对方侧连接器10的卡合部22卡合的状态转移到解除了该卡合的状态。此外,设置操作部78作为缓冲部件,在向操作部78作用冲击力时,操作部78进行弹性变形,由此吸收该冲击力,抑制冲击传递到第I支撑部75。
操作部78包含操作部主 体81和为了支撑操作部主体81而设置于锁定主体76的第2支撑部82。
设置操作部主体81作为放置操作人员的手指的部分。操作部主体81形成为矩形的板状,在宽度方向Xl上细长地延伸。此外,关于宽度方向XI,将操作部主体81的中央配置于与锁定主体76的中央相同的位置。并且,操作部78被配置成关于宽度方向Xl对称的形状。根据这种结构,在操作人员用手指按压操作部主体81时,来自手指的力在宽度方向 Xl的较宽范围内作用于锁定主体76。此外,通过将操作部主体81形成为细长的形状,提高操作部主体81的可挠性,在作用冲击力时,能够发挥较高的冲击吸收效果。
操作部主体81配置于锁定主体76的一端部76b附近。此外,操作部主体81与锁定主体76的外侧面76e相对,在操作部主体81的内侧面81b与锁定主体76的外侧面76e 之间形成空间83。
如图6和图7B所示,设置空间83作为用于操作部主体81挠曲的空间而设置。空间83在操作部主体81与锁定主体76之间,在宽度方向Xl (外壳33的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整个区域)范围内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操作部主体81 的内侧面81b (平坦面)与锁定主体76的外侧面76e (平坦面)之间,在宽度方向Xl和高度方向Zl的任意位置都没有配置部件。由此,抑制了操作部主体81在受到朝向锁定主体76 侧的按压力而挠曲时,与锁定主体76的外侧面76e以外的部件接触的情况。
设置支撑操作部主体81的第2支撑部82,以允许操作部主体81的弹性变形,并且将操作部主体81与锁定主体76连接。如图7A和图7B所示,第2支撑部82包含配置成在宽度方向Xl上夹着操作部主体81的垂直壁84、85 ;以及相对于操作部主体81配置于高度方向Zl的另一方Z12侧的倾斜部86。
分别设置垂直壁84、85作为从锁定主体76的外侧面76e起垂直延伸的板状的部分。垂直壁84、85在侧面视图中分别形成为梯形形状。此外,垂直壁84、85设为如下形状 随着远离外侧面76e,高度方向Zl的一方Zll侧的端部越接近高度方向Zl的另一方Z12侧的端部。即,垂直壁84、85的高度方向Zl的长度分别随着远离外侧面76e而变短。垂直壁 84、85的前端部84a、85a与操作部主体81的两端部81c、81d连接。由此,操作部主体81被垂直壁84、85进行两端支撑。
倾斜部86从锁定主体76的外侧面76e起延伸设置,设置为相对于该外侧面76e倾斜的楔形的板状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倾斜部86相对于锁定主体76的外侧面76e的倾斜角度设为小于45度,例如为几十度左右。
在倾斜部86中形成有I个或多个贯通孔87。在本实施方式中,贯通孔87在宽度方向Xl上排列且形成在2个部位。贯通孔87例如形成为在宽度方向Xl上细长的矩形形状。贯通孔87、87关于宽度方向Xl对称地配置。在宽度方向Xl上,贯通孔87、87使空间 83中的至少一部分朝高度方向Zl的一方Zll侧(对方侧连接器10侧)敞开。
倾斜部86包含配置于贯通孔87、87之间的桥接部88。设置桥接部88以抑制操作人员的指甲等侵入到空间83内。桥接部88构成在宽度方向Xl上的倾斜部86的中央部, 一体连接操作部主体81和锁定主体76。
桥接部88从操作部主体81起朝高度方向Zl的一方Zll侧延伸。此外,桥接部88 随着远离操作部主体81,距离锁定主体76的高度变低。在宽度方向Xl上,桥接部88的长度比贯通孔87的长度短。
此外,在宽度方向Xl上倾斜部86的一端部86a与操作部主体81的一端部81c以及垂直壁84连接。同样,在宽度方向Xl上,倾斜部86的另一端部86b与操作部主体81的另一端部81d以及垂直壁85连接。
利用具有上述结构的倾斜部86,从高度方向Zl的一方Zll侧起覆盖空间83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相对于操作部主体81在高度方向Zl的另一方 Z12侧没有配置遮蔽空间 83的部件。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空间83在宽度方向Xl的整个范围内朝高度方向Zl的另一方Z12侧敞开。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空间83在宽度方向Xl的整个范围内朝高度方向 Zl中的朝向对方侧连接器10 —侧的相反侧敞开。
接着,说明锁定机构34的动作。如图8A所示,在使连接器30和对方侧连接器10 结合的情况下,使连接器30和对方侧连接器10在高度方向Zl上对置。并且,从该状态起使连接器30朝高度方向Zl的一方Zll移位。由此,如图8B所示,使连接器30的外壳33 与对方侧连接器10的对方侧外壳11嵌合。接着,在将外壳33插入到对方侧外壳11的中途,如图8C所示,连接器30的卡合片77与对方侧连接器10的卡合部22卡合,并骑到该对方侧连接器10的卡合部22上。此时,锁定主体76利用卡合片77从卡合部22受到的反作用力绕第I支撑部75摆动。
并且,在使连接器30进一步朝高度方向Zl的一方Zll侧移位时,如图2所示,连接器30的卡合片77骑到对方侧连接器10的卡合部22上。由此,连接器30的卡合片77 相对于对方侧连接器10的卡合部22位于高度方向Zl的一方Zll侧。利用这些卡合部22 与卡合片77的卡合,抑制连接器30相对于对方侧连接器10朝高度方向Zl的另一方Z12 侧脱落。
此外,此时,连接器30的外框部43与对方侧外壳11的一个端面Ila抵接,被对方侧外壳11支承。并且,连接器30的触头31、32的前端部38、38分别与对方侧连接器10的对应的触头27、28的一对片部27a、27b ;28a、28b可导通地接触。
另一方面,在从图2所示的状态起将连接器30从对方侧连接器10拔出的情况下, 首先,如图9A所示,操作人员用手指Fl按压操作部主体81。由此,操作部主体81朝向锁定主体76侧挠曲。并且,如图9B所示,在操作部主体81的挠曲量超过预定值,从而从操作部主体81传递到锁定主体76的力变得足够大时,锁定主体76以第I支撑部75为支点摆动。 由此,锁定机构34的卡合片77解除与对方侧连接器10的卡合部22的卡合。即,能够解除利用锁定机构34的锁定,从对方侧连接器10拔出连接器30。
另一方面,图9C所示,例如在使用连接器30时等,有时异物SI接触锁定机构34 的操作部主体81。该情况下,操作部主体81受到来自异物SI的冲击而弹性挠曲,并吸收该冲击。由此,能够抑制来自异物SI的冲击传递到锁定机构34的第I支撑部75。
如以上所说明那样,根据连接器30,在从对方侧连接器10拆下连接器30时,操作人员通过用手指Fl按压操作部78的操作部主体81,使锁定主体76摆动。由此,能够解除卡合部22与卡合片77的锁定,从对方侧连接器10拔出连接器30。关于该锁定机构34,在操作部主体81与锁定主体76之间,在外壳33的宽度方向Xl的至少一部分区域范围内,形成用于操作部主体81进行挠曲的空间83。由此,操作部主体81具有较高的挠性,能够作为吸收冲击的缓冲部件发挥功能。因此,在以任意的节拍向操作部主体81施加冲击时,该冲击通过操作部78的操作部主体81的挠曲而被吸收。因此,能够减少传递到第I支撑部75 的冲击,能够抑制第I支撑部75由于冲击而折断。由此,使操作部78具有冲击吸收功能, 因此不需要另外准备用于抑制锁定机构34的第I支撑部75的破损的捆包材料等。因此, 能够减少捆包费用等与连接器30相关的费用。并且,不需要为了能够耐住冲击而使第I支撑部75大 型化,因此能够将第I支撑部75设为小型,其结果,能够将连接器30设为小型。 此外,例如,即使在操作人员的手指Fl或异物SI错误接触操作部78的情况下,如果来自手指Fl或异物SI的力较小,则该力通过操作部主体81的挠曲而被吸收。因此,例如,在对连接器30和对方侧连接器10进行连接、且向被覆线3作用了拉伸力的状态下,能够抑制锁定主体76错误摆动,由此能够抑制不小心解除了锁定机构34与对方侧连接器10的锁定的情况。
因此,根据连接器30,能够抑制锁定机构34的破损,制造成本价廉、小型且能够抑制意料之外的锁定脱开。
此外,根据连接器30,不是通过加硬第I支撑部75等来提高第I支撑部75的耐冲击性能的结构。因此,可以不增大按压操作部78来使锁定主体76摆动所需的力,能够实现操作性优异的锁定机构34。
此外,根据连接器30,利用对操作部78形状进行改进而确保了挠性。因此,即使是耐冲击性或韧度低的材料也能够用作构成外壳33的材料。
此外,根据连接器30,锁定机构34的空间83在宽度方向Xl的至少一部分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整个区域)范围内,朝高度方向Zl中的朝向对方侧连接器10—侧的方向相反的另一方Z12侧敞开。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操作部主体81的挠性。其结果,在有意使锁定主体76摆动时,能够用较轻的力使操作部主体81弹性变形,例如能够在使操作部主体 81接触锁定主体76的状态下对锁定主体76进行摆动操作。另一方面,在不需要摆动锁定主体76的情况下,在异物SI接触操作部78时,操作部主体81挠曲,从而能够吸收来自异物SI的力。由此,能够抑制锁定主体76产生不必要的摆动。
此外,根据连接器30,在宽度方向Xl上,第2支撑部82的贯通孔87、87使空间83 中的至少一部分朝高度方向Zl中的朝向对方侧连接器10侧的一方Zll侧敞开。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操作部主体81的挠性。
此外,根据连接器30,以堵塞空间83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锁定机构34的桥接部 88。由此,能够抑制对操作部主体81进行操作的操作人员的手指Fl的指甲等错误进入到空间83内。此外,能够通过桥接部88适当提高操作部主体81的支撑刚性。
此外,根据连接器30,在宽度方向Xl上离开锁定主体76中的、具有由操作人员的手指Fl等经由操作部主体81输入的外力处于最大的倾向的中央的位置处配置第I支撑部 75。利用这种配置,作用于锁定主体76的负荷通过锁定主体76的挠曲被吸收某种程度后传递到第I支撑部75。因此,能够抑制向第I支撑部75输入过大的负荷,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第I支撑部75的破损。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所记载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也可以如下这样变更实施。此外,以下主要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方面进行说明,对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I)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桥接部88设置于倾斜部86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1OA的立体图和图1OB的侧视图所示,不设置桥接部88。该情况下,贯通孔87A形成于宽度方向Xl上的倾斜部86的一半以上的区域中。该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提高操作部主体81的挠性。操作部主体81的挠性较高,由此第I连结部75能够在宽度方向Xl上配置于锁定主体76的中央。
(2)此外,在上 述实施方式中,在宽度方向Xl上,采取桥接部88的长度比贯通孔 87的长度短的方式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1lA的立体图和图1lB的侧视图所示,在宽度方向Xl上,将桥接部88B的长度增长得比贯通孔87B的长度长。该情况下,在宽度方向Xl上,桥接部88B在倾斜部86B的一半左右的区域范围内形成。该情况下,桥接部88能够增大从高度方向Zl的一方Zll侧起覆盖空间83的量。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操作人员的手指等异物侵入到空间83内。
(3)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取第2支撑部82的垂直壁84、85堵塞宽度方向 Xl上的空间83的两端的方式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替代操作部78, 而设置图12A的立体图、图12B的侧视图和图12C的剖视图所示的操作部78C。操作部78C 包含操作部主体81、倾斜部86C和一对侧壁91、92。
倾斜部86C形成为未形成贯通孔的矩形的板状。分别设置侧壁91、92作为用于抑制电线等侵入到空间83内的保护壁。侧壁91、92在从宽度方向Xl观察时,分别形成为梯形形状,高度方向Zl的一方Zll侧的端部以随着远离锁定主体76而朝高度方向Zl的另一方Z12侧前进的方式倾斜。
距离锁定主体76的各侧壁91、92的高度比距离锁定主体76的操作部主体81的外侧面81e的高度低。侧壁91从宽度方向Xl的一方侧覆盖空间83。侧壁92从宽度方向 Xl的另一方侧覆盖空间83。
该情况下,能够通过倾斜部86C,抑制操作人员的指甲等侵入到空间83内,并且提高操作部主体81和倾斜部86C的挠性。并且,能够通过侧壁91、92抑制被覆线3等侵入到空间83内,因此能够抑制在操作部主体81与锁定主体76之间夹着被覆线3等异物而妨碍操作部主体81的弹性变形的情况。因此,能够可靠维持操作部主体81具有的冲击吸收效果。此外,也可以在图12所示的倾斜部86C上设置贯通孔。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将对方侧连接器配置在电路基板的安装面上的表面安装(SMT、Surface Mount Technology)类型的电连接器的方式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对方侧连接器也可以是嵌入到电路基板的通孔的DIP (Dual Inline Package :双列直插式封装)连接器等插入安装类型的电连接器。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操作部主体与锁定主体之间的空间在宽度方向上的整个范围内朝高度方向Zl的另一方Z12侧敞开的方式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操作部主体与锁定主体之间的空间也可以在宽度方向上的一部分区域的范围内朝高度方向Zl的另一方Z12侧敞开。此外,操作部主体与锁定主体之间的空间也可以在宽度方向的整个范围内堵塞上述另一方Z12侦U。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电连接装置是对电路基板和电线进行电连接的板对线类型的连接装置的方式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本发明还能够应用于对电线和电线进行电连接的线对线类型的电连接装置。
(7)关于带锁定机构的电连接器的外壳、触头和锁定机构各自的形状,不限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的形状,可以进行各种变更来实施。
实施例
关于与图7A所示的连接器30相同形状的带锁定机构的电连接器,进行使用了计算机的仿真(模拟实验),对操作部主体的位移量和锁定机构的各部分的位移量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图13不出结果。
图13C是示出锁定机构的卡合片在相对于外壳朝抬起的方向上移位了与对方侧电连接器的卡合部解除卡合所需的最小量时的锁定机构的各部分的位移量的立体图。即, 图13C示出了最大程度抬起锁定主体的卡合片后的状态。图13B是示出将在图13C的状态下作用于操作部主体的负荷的2/3负荷作用于操作部主体时的锁定机构的各部分的位移量的立体图。图13A是示出将在图13C的状态下作用于操作部主体的负荷的1/3负荷作用于操作部主体时的锁定机构的各部分的位移量的立体图。
此外,在图13A、图13B和图13C的各个图中,关于锁定机构的各部分的位移量, 将没有负荷作用于操作部主体的状态时的位移量设为零、将向远离外壳的方向的位移设为正的值,向接近外壳的方向的位移设为负的值。此外,宽度方向上的锁定机构的长度为大约20mm,高度方向上的锁定机构的长度为大约6mm,厚度方向上的锁定机构的长度为大约 3mm。该锁定机构被用于在厚度方向上配置了 2列、在宽度方向上配置了 15列的触头的30 极的电连接器。
按照图13A、图13B和图13C的顺序,作用于操作部主体的负荷和操作部主体的位移量依次变大,伴随于此,卡合片的位移量变大。更具体而言,如图13A所示,在操作部主体中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周边的区域I中的位移量为大约一 O. 54mm时,锁定主体的一端部周边的区域2中的位移量为大约一 O. 19_,锁定主体的另一端部周边的区域3的位移量为大约 O. 16mm。
此外,如图13B所示,在操作部主体中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周边的区域I中的位移量为大约-1. 05mm时,锁定主体的一端部周边的区域2中的位移量为大约_0. 35mm,锁定主体的另一端部周边的区域3中的位移量为大约O. 34mm。
此外,如图13C所示,在操作部主体中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周边的区域I中的位移量为大约一1. 27mm时,锁定主体的一端部周边的区域2中的位移量为大约一 O. 37mm,锁定主体的另一端部周边的区域3中的位移量为大约O. 52mm。
由此,区域I中的位移量为区域2中的位移量的大致3倍。此外,在充分抬起了卡合片时,区域I中的操作部主体的位移量(一1. 27_)的绝对值是区域3中的卡合片的位移量(O. 52mm)的绝对值的2倍以上的值。因此,抬起卡合片进行锁定解除时的操作部主体的位移量足够大。如上所述,验证了如下情况操作部主体的挠性足够高、向操作部主体作用冲击时的操作部主体的冲击吸收性能好。还验证了如下情况 即使在手指或异物无意中接触到操作部主体的情况下,稍许的力不会使卡合片移位,能够可靠抑制意料之外的锁定解除。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广泛应用为具有用于抑制从对方侧的电连接器脱开的锁定机构的带锁定机构的电连接器。
权利要求
1.一种带锁定机构的电连接器,其与对方侧电连接器结合,该带锁定机构的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其具有外壳,其保持触头;以及锁定机构,其设置于所述外壳,所述锁定机构包含第I支撑部,其与所述外壳形成为一体且从所述外壳延伸;锁定主体,其被该第I支撑部以可摆动的方式进行支撑;卡合片,其设置于该锁定主体,能够伴随所述锁定主体的摆动,与设置于所述对方侧电连接器的卡合部进行卡合以及解除卡合;以及操作部,其供进行按压操作,以使所述锁定主体摆动,所述操作部包含第2支撑部,其设置于所述锁定主体;以及操作部主体,其借助于该第2支撑部而被支撑于所述锁定主体,在所述操作部主体与所述锁定主体之间,在所述外壳的宽度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区域范围内,形成有用于所述操作部主体进行挠曲的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锁定机构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对方侧电连接器和所述带锁定机构的电连接器进行了结合的状态下,各所述连接器配置成沿着预定的对置方向相互对置,所述空间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至少一部分区域范围内,朝所述对置方向中的朝向所述对方侧电连接器一侧的方向的相反侧敞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锁定机构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对方侧电连接器和所述带锁定机构的电连接器进行了结合的状态下,各所述连接器配置成沿着预定的对置方向相互对置,在所述第2支撑部中,形成有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使所述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朝所述对置方向中的所述对方侧电连接器一侧敞开的贯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锁定机构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支撑部包含对所述操作部主体和所述锁定主体进行一体连接的桥接部,所述桥接部形成为从所述操作部主体朝向所述对置方向中的所述对方侧电连接器一侧延伸、并且距离所述锁定主体的高度随着远离所述操作部主体而变低的楔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锁定机构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第I支撑部在离开所述锁定主体的中央的位置处配置有多个。
全文摘要
一种带锁定机构的电连接器,能够抑制锁定机构的破损,制造成本价廉、小型且能够抑制意料之外的锁定脱开。与对方侧连接器(10)结合的连接器(30)包含设置于外壳(33)的锁定机构(34)。锁定机构(34)包含锁定主体(76),其被沿外壳(33)的外侧延伸的第1支撑部(75)支撑;卡合片(77),其能够伴随锁定主体(76)的摆动,与设置于对方侧电连接器(10)的卡合部(22)进行卡合和卡合解除;以及操作部(78)。操作部(78)的操作部主体(81)是被手指等按压的部分,被支撑于第2支撑部(82)。在操作部主体(81)与锁定主体(76)之间,在外壳(33)的宽度方向(X1)上的至少一部分区域范围内,形成用于操作部主体(81)进行挠曲的空间(83)。
文档编号H01R13/639GK103036108SQ20121037229
公开日2013年4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30日
发明者久保司, 泽田宗和 申请人: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