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39598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电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继电器结构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电磁继电器可用于低电压、弱电流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电路,还可实现远距离操纵和生产自动化,在现代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市场上的电磁继电器的结构大都如中国专利ZL200820103350. O的图1中显示的那样,这种电磁继电器的接触系统中的动触头设在两个静触头之间,且两个动触点和·两个静触点四点共线;受磁路系统中电磁线圈功耗限制,两静触点间的间隙距离不能太大,因而动静触头间产生的电弧总是会被两个静触头阻挡难以及时“逃离”动静触点区域进而对动静触点造成较大影响,即易将动静触点烧损,从而致使电磁继电器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背景技术中指出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合理且能够通过避免动静触点烧损来延长产品使用寿命的电磁继电器。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磁继电器,包括构成壳体的底座和罩盖、接触系统、磁路系统、控制回路接线端子、主回路接线端子、支架以及复位拉簧;所述接触系统包括动触头机构和静触头机构;所述动触头机构包括衔铁、设有动触点的接触板和连接衔铁与接触板的簧片;所述接触板电连接电磁继电器的主回路接线端子;所述动触点包括设置在所述接触板上端的第一动触点和设置在所述接触板下端的第二动触点;所述静触头机构包括第一静触点和第二静触点;所述第一静触点位于所述第一动触点的正上方,所述第二静触点位于所述第二动触点的正下方;所述磁路系统中的电磁线圈与所述控制回路接线端子连接;所述衔铁设于磁路系统的上方且其远离接触板的一端与所述支架的顶端形成转动连接;在所述支架的底部设有挂板,所述复位拉簧的底端与所述挂板连接,其顶端与接触板连接;所述接触板远离所述衔铁的一端具有向外凸出的第一支承板区和第二支承板区;所述第一支承板区与第二支承板区之间设有第一缝隙;所述第一动触点设于所述第一支承板区上,所述第二动触点设于第二支承板区上。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簧片远离所述衔铁的一端具有向外凸出的与所述第一支承板区进行连接的第一连接片区和与所述第二支承板区进行连接的第二连接片区;所述第一连接片区和第二连接片区之间设有第二缝隙;所述第一连接片区的前端和所述第一支承板区的前端铆接,所述第二连接片区的前端和所述第二支承板区的前端铆接。[0014]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缝隙由连通设置的矩形区和圆形区构成;所述圆形区设于靠近衔铁一端,且其宽度大于所述矩形区的宽度。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簧片的中部有折弯;从侧面看,该簧片的基本形状为Z形。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呈正方体形。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罩盖为透明罩盖。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的效果(I)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继电器中,通过将第一动触点和第二动触点设置在接触板·的第一支承板区和第二支承板区上,并在第一支承板区和第二支承板区之间设置第一缝隙,上述结构中即将第一静触点与第二静触点错位设置,也相当于延长了两静触点间的距离,这样动静触点间产生的电弧就不会被两个静触头阻挡故电弧能够及时“逃离”动静触点区域因此也就不会对动静触点造成影响,即不会烧损动静触点,从而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O同时,较之目前市场上的电磁继电器,本实用新型中的电磁继电器的结构也更加
紧凑、合理。(2)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簧片远离所述衔铁的一端具有向外凸出的与所述第一支承板区进行连接的第一连接片区和与所述第二支承板区进行连接的第二连接片区;所述第一连接片区和第二连接片区之间设有第二缝隙;所述第一连接片区的前端和所述第一支承板区的前端铆接,所述第二连接片区的前端和所述第二支承板区的前端铆接,通过采用上述结构保证了接触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可靠性。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电磁继电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从另一方向观察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电磁继电器的接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从另一方向观察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3中动触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处于爆炸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所示附图标记为1-动触头机构;11_衔铁;12_接触板;121-第一支承板区;122_第二支承板区;123-第一缝隙;13_簧片;131-第一连接片区;132-第二连接片区;14-第一动触点;15_第二动触点;16_第二缝隙;161_矩形区;162_圆形区;2_静触头机构;21_第一静触点;22-第二静触点;3_复位拉簧;4-底座;5_磁路系统;6_控制回路接线端子;7_主回路接线端子;8_支架;81_挂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做详细说明如图所示,一种电磁继电器,包括构成壳体的底座4和罩盖、接触系统、磁路系统5、控制回路接线端子6、主回路接线端子7、支架8以及复位拉簧3 ;所述接触系统包括动触头机构I和静触头机构2 ;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呈正方体形;所述动触头机构I包括衔铁11、设有动触点的接触板12和连接衔铁11与接触板12的簧片13 ;所述簧片13的中部有折弯;从侧面看,该簧片13的基本形状为Z形。所述接触板12电连接电磁继电器的主回路接线端子7 ;所述动触点包括设置在所述接触板12上端的第一动触点14和设置在所述接触板12下端的第二动触点15 ;所述静触头机构2包括第一静触点21和第二静触点22 ;所述第一静触点21位于所述第一动触点14的正上方,所述第二静触点22位于所述第二动触点15的正下方;所述磁路系统5中的电磁线圈与所述控制回路接线端子6连接;所述衔铁11设于磁路系统5的上方且其远离接触板12的一端与所述支架8的顶端形成转动连接;在所述支架8的底部设有挂板81,所述复位拉簧3的底端与所述挂板81连接,其顶端与接触板12连接;所述接触板12远离所述衔铁11的一端具有向外凸出的第一支承板区121和第二支承板区122 ;所述第一支承板区121与第二支承板区122之间设有第一缝隙123 ;所述第·一动触点14设于所述第一支承板区121上,所述第二动触点15设于第二支承板区122上。上述结构中通过将第一动触点14和第二动触点15设置在接触板12的第一支承板区121和第二支承板区122上,如附图中所示,所述第一支承板区121和所述第二支承板区122采用横向并排设置,在第一支承板区121和第二支承板区122之间设置第一缝隙123,上述结构中即将第一静触点与第二静触点错位设置,也相当于延长了两静触点间的距离,这样动静触点间产生的电弧就不会被两个静触头阻挡故电弧能够及时“逃离”动静触点区域因此也就不会对动静触点造成影响,即不会烧损动静触点,从而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同时较之市场上的电磁继电器,本实施例中的电磁继电器的结构更加紧凑、合理。为保证在电磁继电器的接触系统在使用过程中能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可靠性,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簧片13远离所述衔铁11的一端具有向外凸出的与所述第一支承板区121进行连接的第一连接片区131和与所述第二支承板区122进行连接的第二连接片区132 ;所述第一连接片区131和第二连接片区132之间设有第二缝隙16 ;所述第一连接片区131的前端和所述第一支承板区121的前端铆接,所述第二连接片区132的前端和所述第二支承板区122的前端铆接。所述第二缝隙16由连通设置的矩形区161和圆形区162构成;所述圆形区162设于靠近衔铁11 一端,且其宽度大于所述矩形区161的宽度。通过将第二缝隙16设置为这种结构即第一连接片131区和第二连接片区132与圆形区162对应位置的具有较好的弹性,在动触点与对应的静触点接触时,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为了能够实时方便的观察电磁继电器内部状况,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罩盖采用透明
茔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这些属于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电磁继电器,包括构成壳体的底座(4)和罩盖、接触系统、磁路系统(5)、控制回路接线端子(6)、主回路接线端子(7)、支架(8)以及复位拉簧(3); 所述接触系统包括动触头机构(I)和静触头机构(2);所述动触头机构(I)包括衔铁(11)、设有动触点的接触板(12)和连接衔铁(11)与接触板(12)的簧片(13);所述接触板(12)电连接所述主回路接线端子(7);所述动触点包括设置在所述接触板(12)上端的第一动触点(14)和设置在所述接触板(12)下端的第二动触点(15);所述静触头机构(2)包括第一静触点(21)和第二静触点(22);所述第一静触点(21)位于所述第一动触点(14)的正上方,所述第二静触点(22)位于所述第二动触点(15)的正下方; 所述磁路系统(5)中的电磁线圈与所述控制回路接线端子(6)连接;所述衔铁(11)设于磁路系统(5)的上方且其远离接触板(12)的一端与所述支架(8)的顶端形成转动连接;在所述支架(8)的底部设有挂板(81),所述复位拉簧(3)的底端与所述挂板(81)连接,其顶端与接触板(12)连接;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板(12)远离所述衔铁(11)的一端具有向外凸出的第一支承板区(121)和第二支承板区(122);所述第一支承板区(121)与第二支承板区(122)之间设有第一缝隙(123); 所述第一动触点(14)设于所述第一支承板区(121)上,所述第二动触点(15)设于第二支承板区(122)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簧片(13)远离所述衔铁(11)的一端具有向外凸出的与所述第一支承板区(121)进行连接的第一连接片区(131)和与所述第二支承板区(122)进行连接的第二连接片区(132); 所述第一连接片区(131)和第二连接片区(132)之间设有第二缝隙(16); 所述第一连接片区(131)的前端和所述第一支承板区(121)的前端铆接,所述第二连接片区(132)的前端和所述第二支承板区(122)的前端铆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缝隙(16)由连通设置的矩形区(161)和圆形区(162)构成;所述圆形区(162)设于靠近衔铁(11) 一端,且其宽度大于所述矩形区(161)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簧片(13)的中部有折弯;该簧片(13)侧面的基本形状为Z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呈正方体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罩盖为透明罩盖。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磁继电器,包括构成壳体的底座和罩盖、接触系统、磁路系统、控制回路接线端子、主回路接线端子、支架以及复位拉簧;接触系统包括动触头机构和静触头机构;动触头机构包括衔铁、设有动触点的接触板和簧片;动触点包括第一动触点和第二动触点;静触头机构包括第一静触点和第二静触点;衔铁设于磁路系统的上方且其远离接触板的一端与支架的顶端形成转动连接;复位拉簧的两端分别连接支架上的挂板和接触板;接触板一端具有第一支承板区和第二支承板区;第一支承板区与第二支承板区之间设有第一缝隙;第一动触点设于第一支承板区上,第二动触点设于第二支承板区上。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是结构紧凑、合理且使用寿命长。
文档编号H01H50/58GK202855654SQ201220620650
公开日2013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20日
发明者苏怀彬 申请人:苏怀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