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51540阅读:99来源:国知局
蓄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蓄电池组包括:蓄电池组合体,该蓄电池组合体具有多个蓄电池单元;汇流条模块,该汇流条模块包括多个导体和保持该导体的绝缘件;蓄电池控制单元,该蓄电池控制单元在布置蓄电池单元的方向上设置在蓄电池组合体的端部;以及引出导体,该引出导体将连接于蓄电池组合体的总电极端子连接到蓄电池控制单元的主电路端子。引出导体具有排水部,该排水部位于连接总电极端子和主电路端子的假想线下方,并且排水部的上端形成在比主电路端子的下端低的位置处。
【专利说明】蓄电池组【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蓄电池组,例如,在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中作为用于驱动电动机的直流电源使用的蓄电池组。
【背景技术】
[0002]正如结合专利文献(PTL) I所述,这种类型的蓄电池组具有蓄电池组合体,其中,以蓄电池单元的正极和负极互相邻接、并且利用称为汇流条的导体使邻接的蓄电池单元的正极和负极互相串联并结合的方式,布置多个蓄电池单元。使用蓄电池组合体,同时根据需要容纳于外壳中。位于蓄电池组合体的两端处的蓄电池单元的正极(下面称为“总正极”)和负极(下面称为“总负极”)作为蓄电池组的直流输出。
[0003]在蓄电池组中,用于控制蓄电池组合体的蓄电池控制单元有时在蓄电池单元排齐的方向上设置在蓄电池组合体的端部。例如,蓄电池控制单元具有:电流传感器,该电流传感器用于检测由蓄电池组输出的电流;预充电接触器;主接触器等等。使用蓄电池控制单元,同时利用该蓄电池控制单元将蓄电池组合体的总电极端子、或者总正极端子和总负极端子连接到负载的控制器。
[0004]引用列表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I] JP-A-2009-289431
【发明内容】

[0007]技术问题
`[0008]然而,根据专利文献1,总电极端子位于蓄电池组合体的上表面上,并且从蓄电池控制单元的内部引出的主电路端子定位成与总电极端子齐平。利用直线状的直线引出导体将总电极端子与主电路端子连接在一起。因此,存在诸如水的液体沿着直线引出导体流动的同时侵入蓄电池控制单元的可能。特别是,存在诸如下面描述的问题。例如,如果在容纳蓄电池主电路的导体的汇流条模块内,由于昼夜温差而已经从大气中的湿气凝结成的诸如水的液体沿着引出导体流动的同时侵入到蓄电池控制单元内,那么液体将导致故障。
[0009]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防止类似水的液体在沿着连接到蓄电池主电路的引出导体流动时侵入蓄电池控制单元。
[0010]问题的解决方案
[0011]为了解决该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蓄电池组,包括:蓄电池组合体,该蓄电池组合体包括多个蓄电池单元,在使所述蓄电池单元的正极和负极互相交替邻接的同时,布置所述蓄电池单元;汇流条模块,该汇流条模块包括多个导体和保持所述导体的绝缘件,每个所述导体将所述蓄电池组合体中的邻接的所述蓄电池单元中的每个蓄电池单元的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互相连接;蓄电池控制单元,该蓄电池控制单元在所述蓄电池单元排布的方向上设置于所述蓄电池组合体的端部处;以及引出导体,该引出导体将连接于所述蓄电池组合体的总正极或者总负极的总电极端子连接到所述蓄电池控制单元的主电路端子;其中,所述引出导体具有排水部,该排水部位于连接所述总电极端子和所述主电路端子的假想线的下方,并且所述排水部的上端形成在比所述主电路端子的下端低的位置处。
[0012]由于如上构造本发明,所以沿着引出导体流动的诸如水的液体因为重力而落到排水部。然而,排水部的上端位于主电路端子的下端的下方,液体不会克服重力而从排水部向上升高到蓄电池控制单元的主电路端子。因此,利用引出导体的排水部,沿着蓄电池主电路的引出导体流动的诸如水的液体流动到比蓄电池控制单元的主电路端子低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液体沿着引出导体侵入蓄电池控制单元。
[0013]在本发明中,例如,引出导体具有第一切口部,该第一切口部位于总电极端子与主电路端子之间;排水部具有第二切口部,使得排水部成形为U状,第二切口部与第一切口部连通;并且第二切口部的底部形成在比主电路端子的下端低的位置处。
[0014]此外,例如,所述总电极端子和所述主电路端子在同一侧上分别形成在所述蓄电池组的侧表面上和所述蓄电池控制单元的侧表面上。
[0015]此外,例如,利用螺栓或者螺母,将引出导体的两端分别紧固到总电极端子和主电路端子。
[0016]此外,例如,所述引出导体容纳于树脂壳体中,并且在所述壳体的底表面中形成开口。利用这种构造,能够将在沿着引出导体流动后向下流动的液体排出到壳体的外部。
[0017]此外,例如,树脂壳体具有肋,该肋保持在排水部的第一切口中。
[0018]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0019]本发明能够防止诸如水的液体在沿着连接于蓄电池主电路的引出导体流动的同时侵入蓄电池控制单元。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示出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蓄电池组中将总电极端子与蓄电池控制单元的主电路端子相连的引出导体的构造的视图;
[0021]图2是根据该实施例的图1所示蓄电池组的主要模块的透视图;以及
[0022]图3是根据该实施例的图1所示整个蓄电池组的外部透视图。
[0023]参考标号清单
[0024]I 蓄电池组
[0025]2 蓄电池单元
[0026]3 蓄电池组合体
[0027]4 导体
[0028]5 汇流条模块
[0029]6 蓄电池控制单元
[0030]11 总负极端子
[0031]12 主电路端子
[0032]13 引出导体
[0033]13a排水部
[0034]13b 切口部[0035]14壳体
[0036]14a基板
[0037]14b外壁
[0038]14c开口
[0039]14d肋
[0040]14e接合凸起
[0041]16爪 【具体实施方式】
[0042]图3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蓄电池组I的结构透视图。蓄电池组I例如用作直流电源,用于驱动电动汽车的电动机。如图所示,将多个类似锂电池的薄型蓄电池单元2排列为蓄电池组合体3。替换地,以蓄电池单元的正极和负极互相邻接在一起的方式布置多个蓄电池单元2。称为汇流条的相应导体4将邻接的蓄电池单元2的正极和负极串联。根据要求的直流电压,确定蓄电池组3的串联蓄电池单元2的数量。布置于蓄电池组合体3的两端的蓄电池单元2的正极(下面称为“总正极”)和负极(下面称为“总负极”)用作为蓄电池组I的直流输出。当串联蓄电池单元2的数量是奇数时,总正极和总负极位于蓄电池组合体3的相应相反侧。相反,当串联蓄电池单元的数量是偶数时,总正极和总负极位于蓄电池组合体3的同一侧。本实施例是例子,在该例子中,串联连接的蓄电池单元的数量是奇数。
[0043]将多个蓄电池单元2的邻接的正极与负极互相连接的多个导体4布置在由树脂件或者绝缘件形成的壳体中,并且形成为汇流条模块5。尽管该图未示出,但是在本实施例中,从蓄电池单元的侧表面凸出的柱状正极端子或者柱状负极端子连接到每个蓄电池单元2的正极或者负极,并且在每个柱状电极端子的外表面上形成螺纹。与邻接的蓄电池单元2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的位置对准,在每个导体4上钻一对孔。将各电极端子插入导体4的相应孔中,并且螺母与相应电极端子的相应螺纹螺合,从而将导体4紧固到相应电极端子。顺便提及,位于蓄电池组合体3的两端的蓄电池单元2的总正极或者总负极的柱状电极端子不连接到邻接的蓄电池单元2的电极端子,而是利用引出导体引出。
[0044]同时,蓄电池组I装备有蓄电池控制单元6,该蓄电池控制单元6用于控制蓄电池组合体3,并且沿着布置蓄电池单元2的方向上,该蓄电池控制单元6位于蓄电池组合体3的端部。尽管未示出,但是蓄电池控制单元6由容纳在塑料壳中的控制设备的几个组件形成,例如:用于检测从蓄电池组I输出的电流的电流传感器,用于接通/断开来自蓄电池组I的输出的主接触器,在接通主接触器之前使来自蓄电池组I的输出接通给定时间周期的预充电接触器等。在本实施例中,在蓄电池组合体3的端部,将蓄电池控制单元6紧固到总负极侧蓄电池单元2,同时将端板7夹在中间。端板7是位于蓄电池组合体3的任一端的部件,以使多个排列蓄电池单元2结合。尽管未示出,但是如果需要,可以将蓄电池组合体3容纳于外壳中。
[0045]参考图1和2,描述引出导体的构造,引出导体是本实施例的上述构造的蓄电池组I的特征部分,用于将总负极端子连接到蓄电池控制单元6的主电路端子12。图1是示出图3所示蓄电池组合体3的、上面形成总负极端子11的、蓄电池控制单元6位于其上的端部的表面的前视图。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利用引出导体13,连接到总负极的总负极端子11连接到设置于蓄电池控制单元6的侧表面上的一个主电路端子12。此外,通过电缆,未示出的总正极端子连接到蓄电池控制单元6的另一个主电路端子17。
[0046]蓄电池组合体3的形成有总负极端子11的侧表面和蓄电池控制单元6的侧表面布置成互相齐平。连接到蓄电池组合体3的总负极的总负极端子11对应于柱体,该柱体的外周形成螺纹,并且该柱体设置成从蓄电池单元2的侧表面凸出。此外,蓄电池控制单元6的主电路端子12设置成从蓄电池控制单元6的侧表面凸出,并且在主电路端子12的前端面上钻螺纹孔。总负极端子11和主电路端子12的前端面例如定位成互相齐平。用于将总负极端子11连接到主电路端子12的引出导体13容纳于树脂壳体14中。在壳体14的基板14a上对应于总负极端子11和主电路端子12的前端面的位置处形成开口。从而,引出导体13形成为利用该开口能够电接触总负极端子11和主电路端子12的前端面。
[0047]引出导体13形成为具有:将总负极端子11连接到主电路端子12的直线导体部,以及设置成从该直线导体部上的任意位置向下延伸的排水部13a。在排水部13a中形成切口 13b (第一和第二切口部),并且包括排水部13a的引出导体13与切口 13b —致地形成为U状。切口 13b的底部形成在比主电路端子12的下端低的位置处。此外,在引出导体13的一端上对应于总负极端子11的位置处,钻有总负极端子11所要插入的孔。将总负极端子11插入到引出导体13的孔中,并且使总负极端子11与螺母21螺合,从而连接引出导体
13。在引出导体13的另一端上对应于主电路端子12的位置处,钻有螺栓22与在主电路端子12上钻的螺纹孔螺合的孔。螺栓22螺合到主电路端子12的螺纹孔中,从而连接引出导体13。利用通过端子的螺栓孔螺合到主电路端子17的螺纹孔中的螺栓22,将连接到未示出的电缆端部端的端子紧固到主电路端子17。
[0048]在壳体14的基板14a上形成包围弓丨出导体13的外周的外壁14b,并且在对应于引出导体13的排水部13a的底部的位置处,切除外壁14b的一部分,从而形成开口 14c。多个爪16设置在外壁14b的内表面侧上,从而使引出导体13保持安装在壳体14上。此外,将要插入到引出导体13内的切口 13b中的肋14d以凸出方式形成在基板14a上。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尽管未示出,接合凸起He设置在外壁14b的外周上,从而将盖板装接到壳体14。
[0049]将用于检测每个蓄电池单元2的电压的一个电压检测端子24和引出导体13共同紧固并且连接到总负极端子11。将电压检测线25压接到电压检测端子24,从而将电压检测端子24连接到蓄电池组I的未示出的控制器。
[0050]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侵入到壳体14中的诸如水的液体在沿着引出导体13流动后因为重力落到向下延伸的排水部13a上。由于切口 13b的底部位于比主电路端子12的下端低的位置处,所以液体不会克服重力而从排水部13a升高到主电路端子12。因此,能够防止侵入壳体14的诸如水的液体在沿着引出导体13流动时侵入蓄电池控制单元6。因此,能够防止由于诸如水的液体侵入蓄电池控制单元6而发生的故障。
[0051]根据本实施例,在壳体14的底面中下车开口 14c,从而能够将在沿着引出导体13流动的同时落下的液体排到壳体的外部。此外,在这种情况下,与排水部13a的切口 13b的形状一致的肋14d形成为从基板14a凸出,因此,阻挡诸如水的液体沿着其顺着引出导体13直接流到主电路端子12的路径。因此,能够防止液体侵入蓄电池控制单元6,而不发生故障。
[0052]尽管能够将本实施例的壳体14与汇流条模块5的树脂壳体一体地形成,但是汇流条模块5并不局限于这种构造。可以分别形成汇流条模块5和壳体14。
[0053]本申请基于2011年7月28日提交的第2011-165126号日本专利申请,在此通过引用合并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内容。
[0054]工业实用性
[0055]利用上述构造,能够实现一种蓄电池组,在该蓄电池组中,防止诸如水的液体在沿着连接于蓄电池主电路的弓I出导体流动的同时侵入蓄电池控制单元。
【权利要求】
1.一种蓄电池组,包括: 蓄电池组合体,该蓄电池组合体包括多个蓄电池单元,该多个蓄电池单元布置为使所述蓄电池单元的正极和负极互相交替邻接; 汇流条模块,该汇流条模块包括多个导体和保持所述导体的绝缘件,每个所述导体将所述蓄电池组合体中的邻接的所述蓄电池单元中的每个蓄电池单元的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互相连接; 蓄电池控制单元,该蓄电池控制单元在所述蓄电池单元排布的方向上设置于所述蓄电池组合体的端部处;以及 引出导体,该引出导体将连接于所述蓄电池组合体的总正极或者总负极的总电极端子连接到所述蓄电池控制单元的主电路端子; 其中,所述引出导体具有排水部,该排水部位于连接所述总电极端子和所述主电路端子的假想线的下方,并且所述排水部的上端形成在比所述主电路端子的下端低的位置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组,其中,所述引出导体具有第一切口部,该第一切口部位于所述总电极端子与所述主电路端子之间; 其中,所述排水部具有第二切口部,使得所述排水部成形为U状,所述第二切口部与所述第一切口部连通;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切口部的底部形成在比所述主电路端子的所述下端低的位置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池组,其中,所述总电极端子和所述主电路端子在同一侧上分别形成在所述蓄电池组的侧表面上和所述蓄电池控制单元的侧表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蓄电池组,其中,利用螺栓或者螺母,将所述引出导体的两端分别紧固到所述总电极端子和所述主电路端子。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蓄电池组,其中,所述弓I出导体容纳于树脂壳体中,并且在所述壳体的底表面中形成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电池组,其中,所述树脂壳体具有肋,该肋保持在所述排水部的所述第一切口中。
【文档编号】H01M10/42GK103733383SQ201280037851
【公开日】2014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25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28日
【发明者】古屋義信, 小笠原茂之, 井上秀树, 永田修一, 庄子隆雄 申请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