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88976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太阳能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模块。
背景技术
近来,随着化石燃料日渐枯竭,因此全球正朝向可再生能源的方向发展,以满足全球能源上的需要。在各种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是极具发展潜力的一种。太阳能电池是一种藉由光伏效应(Photovataic Effect)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的装置。一般而言,太阳能电池的种类有晶体娃太阳能电池(Crystal Silicon Solar Cell)、薄膜太阳能电池(Thin Film Solar Cell)、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Sensitized SolarCell ;DSSC)、串叠型电池(Tandem Cell)等,其中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是目前最为广泛使用的一种。在一般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中,制造者大多是将银胶印刷在光电转换元件的入光面上,作为入光面电极。然而,银胶本身的材料十分昂贵,特别是在制作总线电极(BusElectrode)时,由于总线电极一般是带状电极,因此银胶的使用量更是惊人。在这个情况下,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成本当然高居不下,使得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推广及应用受到极大的阻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态样是在提供一种太阳能模块,用以解决以上先前技术所提到的困难。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一种太阳能模块包含至少两太阳能电池与一导电带。每一太阳能电池包含光电转换元件、入光面电极与背光面电极。光电转换元件具有彼此相对的入光面与背光面。入光面电极设置于光电转换元件的入光面上,此入光面电极包含至少一总线电极(Bus Electrode)与多个分支电极(Finger Electrode)。总线电极包含至少两个线电极,这些线电极位于入光面上。分支电极位于入光面上,且与总线电极以不同方向延伸。这些分支电极与线电极交错且电性连接,且每一分支电极均至少部分位于总线电极所在的区域外,其中在总线电极所在的区域内任两相邻的线电极与任两相邻的分支电极共同定义无电极空间。背光面电极设置于光电转换元件的背光面上。导电带用以电性连接上述至少两太阳能电池,且此导电带系部分配置于其中之一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元件的入光面上,并覆盖总线电极的上述至少两个线电极。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无电极空间占总线电极的体积比例为约52% 72%。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总线电极所在的区域区分为中央区域与边缘区域,边缘区域分别位于中央区域的相对两侧,位于中央区域的线电极较位于边缘区域的线电极密。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总线电极所在的区域区分为中央区域与边缘区域,边缘区域分别位于中央区域的相对两侧,位于中央区域的线电极的线宽较位于边缘区域的线电极的线宽为宽。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中央区域至少占总线电极的约一半体积。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线电极的线宽大致一致。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每一线电极的线宽均大于每一分支电极的线宽。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每一线电极的线宽为约40μπι 1mm。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任两相邻的线电极的线距大致一致。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越靠近总线电极所在区域中央的线电极的线距越
LU O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入光面电极还包含至少一带状电极,此带状电极排列于光电转换元件的入光面上,并与分支电极交错且电性连接,此带状电极的线宽实质等于总线电极的线宽。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总线电极的数量为多个,这些总线电极分开排列于光电转换元件的入光面上。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总线电极还包含至少一对端部电极。这对端部电极与两相对的线电极共同构成框形。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每一线电极的线宽为约40μπι 100 μ m。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一种太阳能模块包含至少两太阳能电池与一导电带。每一太阳能电池包含光电转换元件、入光面电极与背光面电极。光电转换元件具有彼此相对的入光面与背光面。入光面电极设置于光电转换元件的入光面上,此入光面电极包含至少一总线电极与多个分支电极。总线电极包含至少两个线电极,这些线电极位于入光面上。分支电极位于入光面上,且仅电性连接最外侧的线电极,且任两相邻的线电极定义无电极空间。背光面电极设置于光电转换元件的背光面上。导电带用以电性连接上述至少两太阳能电池,且此导电带部分配置于其中之一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元件的入光面上,并覆盖总线电极的上述至少两个线电极。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无电极空间占总线电极的体积比例为约52% 72%。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线电极的线宽大致一致。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任两相邻的线电极的线距大致一致。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每一线电极的线宽为约40μπι 1mm。在本发明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每一线电极的线宽为约40μπι 100 μ m。本发明可以让银胶的使用量变少,并进而让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成本降低。


图1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的俯视图。图2为示出沿图1的线段2的剖面图。图3为示出以导电带将多个图1的太阳能电池电性连接串接成太阳能模块的俯视图。
图4为示出沿图3的线段4的剖面图。图5为示出依照本发明数个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曲线。图6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的俯视图。图7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的俯视图。图8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100的俯视图。图9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的俯视图。图10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的俯视图。图11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的俯视图。图12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的俯视图。图13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的俯视图。图14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十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的俯视图。图15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的俯视图。图16为示出依照本发明数个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的累加个数对效率曲线。上述附图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0:太阳能电池110:光电转换元件112:入光面113:第一型半导体层114:背光面115:第二型半导体层117:抗反射层120:入光面电极121:总线电极121a:带状电极122:线电极123:分支电极124:无电极空间126:区域130:背光面电极140:导电带200:太阳能电池300:太阳能电池322:线电极400:太阳能电池422:线电极422a:端部电极500:太阳能电池600:太阳能电池700:太阳能电池
722:线电极800:太阳能电池822:线电极824:线电极900:太阳能电池1000:太阳能电池1100:太阳能电池2:线段4:线段B:总线电极延伸方向F:分支电极延伸方向C:中央区域E:边缘区域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以附图揭示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也就是说,在本发明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示出之。第一实施方式图1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100的俯视图。图2为示出沿图1的线段2的剖面图。如图1、图2所示,一种太阳能电池100包含光电转换元件110、入光面电极120与背光面电极130。光电转换元件110具有彼此相对的入光面112与背光面114。入光面电极120设置于光电转换元件110的入光面112上,此入光面电极120包含至少一总线电极(Bus Electrode) 121与多个分支电极(Finger Electrode) 123。总线电极121包含多个线电极122,这些线电极122位于入光面112上。分支电极123位于入光面上,且与总线电极121以不同方向延伸。这些分支电极123与线电极122呈实质垂直交错且电性连接,且每一分支电极123均至少部分位于总线电极121所在的区域126外,其中在总线电极121所在的区域126内任两相邻的线电极122与任两相邻的分支电极123共同定义无电极空间124。背光面电极130设置于光电转换元件110的背光面114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总线电极121为多个线电极122所组成,而不是带状电极,因此总线电极121中具有无电极空间124。上述的无电极空间124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入光面电极120的空间。更具体地说,上述的无电极空间124所指的是不包含任何与入光面电极120相同材质的空间。举例来说,当入光面电极120的材质为银胶时,上述的无电极空间124可以被考虑为没有任何银胶的空间。这些无电极空间124的存在可以让银胶的使用量变少,并进而让太阳能电池100的制造成本降低。图3为示出以导电带(Ribbon) 140将多个图1的太阳能电池100电性连接串接成太阳能模块的俯视图。图4为示出沿图3的线段4的剖面图。如图所示,在实际使用时,太阳能模块为由多个导电带(Ribbon) 140分别将多个太阳能电池100电性连接串接成太阳能模块。请参考图4,上述的导电带140会同时覆盖于总线电极121所在的区域126内所述的至少两个线电极122上。由于导电带140的导电性佳,其材料例如为铜心外包锡,因此虽然看似用线电极122来取代带状电极会让总线电极121的阻值上升,但由于实际导电功能可由导电带140来提供,因此总线电极121与导电带140的结合阻值并不会大幅上升,仍然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在本实施方式中,无电极空间124占总线电极121的体积比例为约52% 72%。此夕卜,由于无电极空间124是由两相邻的线电极122与两相邻的分支电极123所共同定义的,因此无电极空间124理应与线电极122及分支电极123等高。在这种情况下,从俯视的角度观之,无电极空间124占总线电极121的面积比例亦为约52% 72%。应了解到,“约”用以修饰任何可些微变化的数量,但这种些微变化并不会改变其本质。举例来说,“无电极空间124占总线电极121的体积比例为约52% 72%”,此一描述除了代表无电极空间124占总线电极121的体积比例确实为52% 72%外,只要太阳能电池100能提供可接受的效率,无电极空间124占总线电极121的体积比例亦可低于52%,或高于72%。此一词汇定义将在整份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中沿用,不再重复赘述之。图5为示出依照本发明数个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100的效率曲线。在图5中,总线电极121所在的区域126的宽度为1.5mm,每一线电极122的宽度为0.06mm,各线电极122等距且平均地排列于总线电极121所在的区域126中。在图5中,各实施例是在线电极122的数量为1、2、3、4、5、6、7、8、9、10、11、12、13、14及15的情况下所作出的效率测量数据。在这种情况下,无电极空间124占总线电极121的体积比例分别为96%、92%、88%、84%、80%、76%、72%、68%、64%、60%、56%、52%、48%、44%及 40%。在图 5 中,曲线 T 表示整块太阳能电池100的效率,曲线M表示包含总线电极121 (包含线电极122)的中间三分之一区域的太阳能电池100的效率。由图5可以看得出来,当无电极空间124占总线电极121的体积比例低于72%时,太阳能电池100的效率即已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此外,当无电极空间124占总线电极121的体积比例低到52%时,因效率增加已趋近于饱和,因此可以达到效率与省料的平衡点。另一方面,若无电极空间124占总线电极121的体积比例进一步降低,可能会导致线电极122之间的线距过小而导致工艺困难,容易出现连线或断线的情形。回到图1。更具体地说,上述的光电转换元件的入光面112具有总线电极延伸方向B与分支电极延伸方向F。总线电极延伸方向B横跨光电转换兀件的入光面112的相对两侦牝总线电极121的长度方向与总线电极延伸方向B大致平行。分支电极延伸方向F横跨光电转换兀件的入光面112的另相对两侧,分支电极123的长度方向与分支电极延伸方向F大致平行。应了解到,“大致”用以修饰任何可些微变化的关系,但这种些微变化并不会改变其本质。举例来说,“总线电极121的长度方向与总线电极延伸方向B大致平行”,此一描述除了代表总线电极121的长度方向与总线电极延伸方向B确实平行外,只要总线电极121能够确实将负电或正电传导出来,总线电极121的长度方向与总线电极延伸方向B亦可略为不平行。此一词汇定义将在整份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中沿用,不再重复赘述之。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线电极122的线宽及线距均大致保持一致,且任两线电极122大致平行。此外,上述的每一线电极122的线宽可与每一分支电极123的线宽大致相同。应了解到,以上所举的线电极122的实施态样均仅为例示,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应视实际需要,弹性选择线电极122的实施方式。回到图4,当导电带140覆盖于线电极122上,上述的导电带140将顺着线电极122呈起伏状。如此一来,当光线照射在导电带140上时,导电带140将能够把一部分的光线散射或漫射出来,让光电转换元件110应用,而不会将所有照射在导电带140上的光线都反射回去。如图2、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光电转换元件110包含第一型半导体层113、第二型半导体层115及抗反射层117。第一型半导体层113堆叠于第二型半导体层115上。抗反射层117堆叠于第一型半导体层113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型半导体层113可为N型半导体,上述的第二型半导体层115可为P型半导体。当光线照射在光电转换元件110上时,带正电的电洞将往第二型半导体层115(P型半导体)移动,并从背光面电极130流出正电,带负电的电子则将往第一型半导体层113 (N型半导体)移动,并从入光面电极(例如:总线电极121)流出负电。上述的第一型半导体层113及第二型半导体层115的材质可包含晶体硅,例如:单晶娃(MonocrystalIine Silicon)或多晶娃(Polycrystalline Silicon)。应了解到,以上所举的第一型半导体层113及第二型半导体层115的材质均仅为例示,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视实际需要,弹性选择第一型半导体层113及第二型半导体层115的材质。回到图1,上述的入光面电极120还包含一对带状电极121a,这些带状电极121a亦排列于光电转换元件的入光面112上,并与分支电极123交错且电性连接。上述的每一带状电极121a的线宽均较每一线电极122的线宽为宽。更具体地说,上述的每一带状电极121a也是作为总线电极用,因此每一带状电极121a的线宽均实质等于包含线电极122的总线电极121的线宽,且这些带状电极121a与包含线电极122的总线电极121等距且平均地排列于光电转换元件的入光面112上。在图1中,带状电极121a与总线电极121的总数可为3,且总线电极121介于两带状电极121a之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带状电极121a及/或总线电极121的线宽为约Imm 2mm,线电极122的线宽为约40 μ m 100 μ m,分支电极123的线宽为约40 μ m 100 μ m。但此并不限制本发明,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线电极122的线宽亦可为约0.0lmm Imm或0.0lmm 0.15mm。应了解到,以上所举的总线电极121与带状电极121a的数量与位置均仅为例示,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应视实际需要,弹性选择总线电极121与带状电极121a的数量与位置。举例来说,虽然图1将之总线电极121示出为位在光电转换元件的入光面112的中央,但此并不限制本发明,实际上总线电极121也可以位在光电转换元件的入光面112的一侧。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应视实际需要,弹性选择总线电极121的位置。第二实施方式图6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200的俯视图。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本实施方式的分支电极123仅电性连接最外侧的线电极122。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无电极空间124将由任两相邻的线电极122所定义。至于其他相关的结构与材质细节,均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不再重复赘述之。
第三实施方式图7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300的俯视图。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本实施方式的每一线电极322的线宽均较每一分支电极123的线宽为宽,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线电极322的数量为2,这两个线电极322分别位于总线电极121所在区域126的相对两侧边缘。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线电极322的线宽为约40 μ m Imm,分支电极123的线宽为约40 μ m 100 μ m。至于其他相关的结构与材质细节,均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不再重复赘述之。第四实施方式图8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400的俯视图。本实施方式与第三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本实施方式的总线电极121还包含至少一对端部电极422a,这两个端部电极422a与两相对的线电极422共同构成框形。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一端部电极422a的线宽亦较每一分支电极123的线宽为宽。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端部电极422a的线宽为约40 μ m Imm,分支电极123的线宽为约40 μ m 100 μ m。至于其他相关的结构与材质细节,均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不再重复赘述之。第五实施方式图9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500的俯视图。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本实施方式中,越靠近总线电极121所在区域126中央的线电极122的线距越密。这种设计的原因在于:由于在贴附导电带140(如图4所示)时,压着导电带140的压头大多会对总线电极121所在区域126的中央施加压力,因此若在总线电极121所在区域126的中央安排较密集的线电极122,将可以提供压头更好的支撑,让贴附导电带140的工艺良率提高。至于其他相关的结构与材质细节,均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不再重复赘述之。第六实施方式图10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600的俯视图。本实施方式与第五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本实施方式中,线电极122之间的线距变化可以是分段变化,而不是连续变化。如图10所示,总线电极121所在的区域126可区分为中央区域C与一对边缘区域E,两边缘区域E分别位于中央区域C的相对两侧,位于中央区域C的线电极122之间的线距一致,位于边缘区域E的线电极122之间的线距一致,惟位于中央区域C的线电极122的线距较位于边缘区域E的线电极122的线距为短。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央区域C至少占总线电极121的约一半体积(或者说,由俯视观之,中央区域C至少占总线电极121的约一半面积)。应了解到,以上所举的中央区域C的体积仅为例示,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应视实际需要(例如压头的大小),弹性选择中央区域C的体积。至于其他相关的结构与材质细节,均与第五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不再重复赘述之。第七实施方式图11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700的俯视图。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本实施方式中,越靠近总线电极121所在区域126中央的线电极722的线宽越宽。这种设计的原因在于:由于在贴附导电带140(如图4所示)时,压着导电带140的压头大多会对总线电极121所在区域126的中央施加压力,因此若在总线电极121所在区域126的中央安排线宽较宽的线电极722,将可以提供压头更好的支撑,让贴附导电带140的工艺良率提高。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一线电极722的线宽均大于每一分支电极123的线宽。具体而言,线电极722的线宽为约40 μ m 1mm,分支电极123的线宽为约40 μ m 100 μ m。至于其他相关的结构与材质细节,均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不再重复赘述之。第八实施方式图12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800的俯视图。本实施方式与第七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本实施方式中,线电极的线宽变化可以是分段变化,而不是连续变化。如图12所示,总线电极121所在的区域126可区分为中央区域C与一对边缘区域E,两边缘区域E分别位于中央区域C的相对两侧,位于中央区域C的线电极822的线宽一致,位于边缘区域E的线电极824的线宽一致,惟位于中央区域C的线电极822的线宽较位于边缘区域E的线电极824的线宽为宽。具体而言,位于中央区域C的线电极822的线宽为约40μπι Imm,位于边缘区域E的线电极824的线宽为约40 μ m 100 μ m。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央区域C至少占总线电极121的约一半体积(或者说,由俯视观之,中央区域C至少占总线电极121的约一半面积)。应了解到,以上所举的中央区域125的体积仅为例示,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应视实际需要(例如压头的大小),弹性选择中央区域C的体积。至于其他相关的结构与材质细节,均与第七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不再重复赘述之。第九实施方式图13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900的俯视图。本实施方式与第九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 于:在本实施方式中,包含线电极的总线电极121的数量为2,这些总线电极121分开排列于光电转换元件的入光面112上。更具体地说,这些总线电极121其中之一位于光电转换元件的入光面112的一侧,其中另一者位于光电转换元件的入光面112的中央。于另一变化例中,可将带状电极121a配置于入光面112的中央,而两总线电极121分别位于带状电极121a的相对两侧。应了解到,以上所举的总线电极121的数量与位置均仅为例示,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应视实际需要,弹性选择总线电极121的数量与位置。至于其他相关的结构与材质细节,均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不再重复赘述之。第十实施方式图14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十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1000的俯视图。本实施方式与第九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本实施方式中,光电转换元件的入光面112上没有带状电极121a,全部都是包含线电极的总线电极121,这些总线电极121分开排列于光电转换元件的入光面112上。在图14中,总线电极121的数量为3。应了解到,以上所举的总线电极121的数量仅为例示,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应视实际需要,弹性选择总线电极121的数量。至于其他相关的结构与材质细节,均与第十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不再重复赘述之。第H^一实施方式图15为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1100的俯视图。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本实施方式中,包含线电极的总线电极121与带状电极121a的总数为5。应了解到,以上所举的总线电极121与带状电极121a的总数仅为例示,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应视实际需要,弹性选择总线电极121与带状电极121a的总数。至于其他相关的结构与材质细节,均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不再重复赘述之。实施例以下将揭示本发明数个实施例,藉此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确实能够提供可接受的效率。应了解到,在以下叙述中,已经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提到的参数将不再重复赘述,仅就需进一步界定者加以补充,合先叙明。在以下各实施例中,将提供100片第一实施方式所揭示的太阳能电池,测量其各项电性及效率数据,太阳能电池的尺寸细节如表一所示,测量结果如表二所示,累加个数对效率曲线如图16所示。
权利要求
1.一种太阳能模块,包含: 至少两太阳能电池,每一太阳能电池包含: 一光电转换元件,该光电转换元件具有彼此相对的一入光面与一背光面; 一入光面电极,设置于该光电转换元件的该入光面上,该入光面电极包含: 至少一总线电极,该总线电极包含: 至少两个线电极,位于该入光面上;以及 多个分支 电极,位于该入光面上,且与该总线电极以不同方向延伸,所述多个分支电极与所述多个线电极交错且电性连接,且每一所述多个分支电极均至少部分位于该总线电极所在的区域外,其中在该总线电极所在的区域内任两相邻的所述多个线电极与任两相邻的所述多个分支电极共同定义一无电极空间;以及 一背光面电极,设置于该光电转换元件的该背光面上;以及 至少一导电带,用以电性连接上述至少两太阳能电池,其中该导电带部分配置于其中之一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元件的入光面上,并覆盖该总线电极的上述至少两个线电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模块,其中所述多个无电极空间占该总线电极的体积比例为约52% 72%。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模块,其中该总线电极所在的区域区分为一中央区域与一对边缘区域,该对边缘区域分别位于该中央区域的相对两侧,位于该中央区域的所述多个线电极较位于该对边缘区域的所述多个线电极密。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模块,其中该总线电极所在的区域区分为一中央区域与一对边缘区域,该对边缘区域分别位于该中央区域的相对两侧,位于该中央区域的所述多个线电极的线宽较位于该对边缘区域的所述多个线电极的线宽为宽。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太阳能模块,其中该中央区域至少占该总线电极的约一半体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模块,其中所述多个线电极的线宽大致一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模块,其中每一所述多个线电极的线宽均大于每一所述多个分支电极的线宽。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模块,其中每一所述多个线电极的线宽为约40μπι Imm0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模块,其中任两相邻的所述多个线电极的线距大致一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模块,其中越靠近该总线电极所在区域中央的所述多个线电极的线距越密。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模块,其中该入光面电极还包含: 至少一带状电极,排列于该光电转换元件的该入光面上,并与所述多个分支电极交错且电性连接,其中该带状电极的线宽实质等于该总线电极的线宽。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模块,其中该总线电极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总线电极分开排列于该光电转换兀件的该入光面上。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模块,其中该总线电极还包含: 至少一对端部电极,与两相对的所述多个线电极共同构成一框形。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模块,其中每一所述多个线电极的线宽为约40μπι .100 μ m。
15.—种太阳能模块,包含: 至少两太阳能电池,每一太阳能电池包含: 一光电转换元件,该光电转换元件具有彼此相对的一入光面与一背光面; 一入光面电极,设置于该光电转换元件的该入光面上,该入光面电极包含: 至少一总线电极,该总线电极包含: 至少两个线电极,位于该入光面上,其中任两相邻的所述多个线电极定义一无电极空间;以及 多个分支电极,位于该入光面上,所述多个分支电极仅电性连接最外侧的所述多个线电极;以及 一背光面电极,设置于该光电转换元件的该背光面上;以及 至少一导电带,用以电性连接上述至少两太阳能电池,其中该导电带系部分配置于其中之一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元件的入光面上,并覆盖该总线电极的上述至少两个线电极。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太阳能模块,其中所述多个无电极空间占该总线电极的体积比例为约52% 72%。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太阳能模块,其中所述多个线电极的线宽大致一致。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太阳能模块,其中任两相邻的所述多个线电极的线距大致一致。
19.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太阳能模块,其中每一所述多个线电极的线宽为约40μ m Imm0
20.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太阳能模块,其中每一所述多个线电极的线宽为约40μπι .100 μ m0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太阳能模块包含至少两太阳能电池与一导电带。每一太阳能电池包含光电转换元件、入光面电极与背光面电极。光电转换元件具有彼此相对的入光面与背光面。入光面电极设置于光电转换元件的入光面上,此入光面电极包含至少一总线电极与多个分支电极。总线电极包含至少两个线电极,这些线电极位于入光面上。分支电极位于入光面上,且与总线电极以不同方向延伸。背光面电极设置于光电转换元件的背光面上。导电带用以电性连接上述至少两太阳能电池。本发明使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成本降低。
文档编号H01L31/0224GK103165693SQ20131005272
公开日2013年6月19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18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18日
发明者胡雁程 申请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