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汇流排的耦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2006645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用于汇流排的耦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汇流排的耦接器,汇流排特别是由金属构成且具有基本上U形的横截面,其中,在平行的侧壁上设置有由绝缘材料构成的承载轨,这些侧壁在旁侧限定容纳通道,这些承载轨分别承载多个非绝缘的裸露的电导体,这些电导体相互绝缘,沿轨纵向彼此平行,并相对而置,且可从容纳通道够到,其中还优选在汇流排的基底上设置有也可从容纳通道够到的保护导体,其中,耦接器相对于中间横截面基本上对称地构造,且具有用于接触汇流排的导体的触点以及具有机械的引导部分和止挡部分,耦接器借此可行程受限地插入汇流排的端侧。

背景技术:
这种汇流排例如由DEOS2250738的图3已知。这种汇流排例如相互同轴地铺设在相应的面上,为了使得这种汇流排相互机械地且电地连接,在现有技术中已知有相应的耦接器。通常的耦接器设置有相对繁琐的弹性的触点,此外,这些触点在与包围触点的壳体部分的绝缘材料部分的配合作用中会导致塑料部分的磨损,从而限制了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该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耦接器,其可成本低廉地制得且易于安装,还将减小在弹性触点区域中的磨损。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发明提出,触点均为L形的接触条,这些接触条在耦接器的壳体部分中可横向于壳体纵轴线弹性移动地布置,这些接触条在L形的第一边腿上具有接触区域,该接触区域在旁侧突出于中间的壳体止挡壁的两端,该壳体止挡壁形成了中间横截面或者构造在该中间横截面上,且这些接触条以第二边腿的边缘棱在中间置有平面的板条的情况下间接地贴靠在壳体的绝缘材料壁上,其中,在由弹性板构成的板条上成型有略微V形地弯曲的弹性件,弹性件带有中间部分且与板条垂直地突伸,弹性件的边腿端部弹性地贴靠在接触条的第二边腿的外表面上,该外表面与第一边腿的突伸的接触区域相对。通过这种设计实现在结构简单的情况下减小磨损地布置触点,这是因为L形接触条的第二边腿的边缘棱并不直接地而是在中间置有平面的板条的情况下贴靠在壳体的绝缘材料壁上,该板条是弹性板的组成部分,该弹性板除了具有该板条外,还具有成型的V形弹性件,该弹性件作用在L形接触条的第一边腿上并提供足够的接触压力。与此相关的结构可成本低廉地简便地实现,这是因为主要组成部分原则上仅由L形接触条和弯折的板条构成。为了实现耦接器的成本低廉的结构,还提出,耦接器具有绝缘材料壳体,其带有大致U形的第一基体和将该基体补充成封闭部分的第二基体,其中,第一基体承载着相互间被绝缘接片分开的两个第一对L形接触条连同由弹性板构成的板条在内,设置有由绝缘材料构成的第一中间壁,第二基体承载相互间被绝缘接片分开的两个第二对L形接触条连同由弹性板构成的板条在内,其中,两个基体在给定安装位置相互卡锁。按照该结构,耦接器由简单的单一部分构成,这些单一部分能实现快速地简便地组装耦接器。传统的汇流排系统通常以如下系统工作,即这种系统在轨中设置有必须与连接件接触的三个相导体、一个中性导体以及一个保护导体。所述的耦接器可应用于这种设计。新式汇流排不仅在汇流排中装有三个相导体和一个中性导体,而且还装有两个其它的适合于引导电流的导体,只要使用这种新式汇流排,就能以简便的方式实现相应地设计耦接器。本发明为此提出,在第一对和第二对接触条之间设置有两个第三对接触条和由绝缘材料构成的第二中间壁,使得第三对接触条相互绝缘地且相对于第一对和第二对绝缘地布置,其中,第三对接触条也分别形成两个突出于壳体侧壁的弹性的接触区域。根据该设计,只需附加地设置由绝缘材料构成的第二中间壁和两个第三对接触条。耦接器于是可通过这种方式应用于所述的新式汇流排。为了还能以简单的方式在耦接器上构造保护导体触点,规定在绝缘材料壳体的端面上固定有保护导体触点,该保护导体触点带有两个突伸的弹性的接触舌。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通过这种耦接器提出一种模块化的系统,该系统利用少量的单一组件即可产生尽可能多的汇流排配设件,例如馈电件、角接头、十字撑等。为了提出根据本发明的耦接器(其用于汇流排,汇流排特别是由金属构成且具有基本上U形的横截面,其中,在平行的侧壁上设置有由绝缘材料构成的承载轨,这些侧壁在旁侧限定容纳通道,这些承载轨分别承载多个非绝缘的裸露的电导体,这些电导体相互绝缘,沿轨纵向彼此平行,并相对而置,且可从容纳通道够到,其中还优选在汇流排的基底上设置有也可从容纳通道够到的保护导体,其中,耦接器相对于中间横截面基本上对称地构造,且具有用于接触汇流排的导体的触点以及具有机械的引导部分和止挡部分,耦接器借此可行程受限地插入汇流排的端侧)的这种解决方案,本发明提出,耦接器的位于中间横截面的第一侧的区域用作汇流排插接件,而位于中间面的第二侧的区域形成馈电件,其方式为,适配地构造的绝缘件可插到或被插到该馈电件上,该绝缘件在与耦接器的插塞方向平行地延伸的引导轨上承载由钢板构成的电导体,这些电导体的位于绝缘件中的端部与耦接器的触点接触,其自由端从绝缘件伸出,优选同向地离开与绝缘件连接的或者插到绝缘件上的板指向,从而它们与板夹成锐角,该板形成带有电缆入口的安装面,其中,这些自由端均具有接触件,该接触件由弹性插接触点构成,弹性插接触点带有至少一个插接区域,或者优选带有两个分开的弹性的插接区域,从绝缘件伸出的这些自由端连同弹性插接触点被通道状的绝缘部分包围,这些绝缘部分固定在特别是卡锁在绝缘件上,且在端侧在每个弹性插接触点的区域中具有用于电导体的插塞口。该设计本身被视为具有创造性,根据该设计,耦接器的应用范围得到了显著扩展。这种耦接器在中间横截面上具有位于外面的分隔壁,耦接器由此只能移动至该分隔壁,例如移动到汇流排中,一方面,这种耦接器可以在该分隔壁的两侧具有相应的带触点等的插接区域。现在,为了使得这种耦接器也能例如用作馈电件,或者也能用于连接器,把耦接器的并不用于插入到汇流排中的端部区域与适配地构造的绝缘件相配套,该绝缘件位置正确地插在耦接器的端部区域上。该绝缘件因而在端部区域上具有与耦接器相应的构造。绝缘件具有多个用于电导体的引导轨。在这些引导轨中插入由钢板例如冲制弯曲部分构成的电导体,使得这些插入的端部与耦接器的相应的触点接触。这些电导体的自由端突出于绝缘件。在绝缘件上连接着板,该板实际上借助平面形成绝缘件的或耦接器的安装面,或者位于该安装面上。该板与绝缘件连接,例如插接,或者以其它方式与其连接。附加地,触点的从绝缘件突伸出来的自由端与由板构成的安装面形成一角度,其方式例如为,它们与板夹成大约30°的锐角。此外,在触点的端部上设置有插座形式的由弹性插接触点构成的接触件,其中每个弹性插接触点都优选具有用于两个连接导体的分开的弹性插接区域。在整体上,触点的这些突伸的端部,包括弹性插接触点在内,被通道状的绝缘部分包围,这些绝缘部分使得所述端部电绝缘以及机械地稳定,其中这些通道状的绝缘部分可以固定在例如卡锁在绝缘件上。这种设计不仅能实现如此形成的馈电部分的简单的模块化的结构,而且,通过对弹性插接触点的布置和定向,能显著地便于安装工人把相应的导体芯线插入到弹性插接触点中,并实现符合规定的接触。双重触点特别有所帮助,这是因为能连接多个连接导体,特别是在连通情况下即当必须把两个芯线连接在每个弹性插接触点上时需要如此。通过弯角的设计,明显便于把相应的电缆芯线引导至弹性插接触点。通常情况下,相应的电导体连同弹性插接触点在内的数量应等于适配的汇流排的所需导体的数量。因而,例如对于具有三个相接头、一个中性导体接头、一个保护导体接头的汇流排而言,至少需要五个这种电导体连同接触件在内。只要汇流排还有两个其它的用于引导电流的导体,如本发明也这样规定,导体和接触件的数量就相应地增加两个。此外,出于对称原因,可以双重地布置保护导体触点,使得这些保护导体触点能根据应用目的实现相应的布置。绝缘件在原则上可用于所有应用,但如果保护导体接头非对称地即偏心地布置在轨的基底中,则设置有适合于保护导体的布置在基底左侧的设计的绝缘件,以及设置有用于保护导体的偏心地布置在汇流排基底右侧的设计的替代的绝缘件。所有其它组成部分对于全部实施方式来说都是相同的。可以附加地规定,通道状的绝缘部分附加地或替代地固定在特别是卡钩在板上。通道状的绝缘部分例如可以卡钩在或者卡锁在板上。例如对于连接电缆的顶盖出口而言,为了能实现覆盖式地布置该连接区域和实现把电缆引导至馈电的连接触点等,规定板在背离绝缘件的突出于通道状绝缘部分的区域中具有用于电缆的作为引导件的开口。在安装时,利用该开口通过电缆出口来安装板,使得从电缆伸出的芯线于是能插入并连接到相应的弹性插接触点中。这种设计可用于如下馈电件,即,仅仅连接电缆的芯线插入到弹性插接触点中,于是整个单元都插入到汇流排的端部中。但替代地或附加地也可行的是,多个耦接器设置有绝缘件、电导体、弹性插接触点和绝缘部分,它们彼此相对地、L形彼此相向地、T形彼此相向地或者星形彼此相向地设置在相应直线形、L形、T形或星形构造的板上,或者固定在所述板上,其中,这些板在中间或者在交角区域中具有开口作为电缆插入件。按照这种布置方式,设置有相应数量的相应的构件,其中,仅仅板被不同地构造,所述构件部分地安装在该板上,或者,该板与绝缘件连接,其中,该板根据应用目的可以L形、T形或星形地构造。本发明最后规定,设置有壳体顶盖,该壳体顶盖可通过一个或多个所述绝缘件连同电导体、弹性插接触点、绝缘部分和板在内利用开口来定位,且可固定在被它遮盖的部分上。利用这种壳体顶盖可遮盖由绝缘件触点和板构成的整个安装单元,从而实现美观的接触可靠的布置。在相应地L形、T形或星形地构造情况下,壳体顶盖按照这种形状来构造,且可置于该安装单元上,并可与下部部分连接。附图说明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下面对其予以详述。其中:图1从斜上方观察示出了本发明的耦接器;图2在横截面中观察示出了与其适配的汇流排;图3为耦接器的分解图;图4以放大的比例示出了图3的细节;图5为该细节的分解图;图6为耦接器的侧视图;图7为在图6的A-A剖切面中观察的视图;图8为耦接器的细节的俯视图;图9为按照图8的B-B剖切面观察的视图;图10从端侧观察示出了耦接器;图11示出了用馈电件补充的无顶盖的耦接器的斜视图;图12示出了带有顶盖的相同视图;图13为根据图11的细节的分解图;图14为处于安装好的位置时的结构的斜视图;图15示出了一种变型;图16示出了无顶盖壳体时的变型;图17为类似于图16观察的另一种变型的视图;图18为类似于图16观察的另一种变型的视图;图19为类似于图16观察的另一种变型的视图;图20示出了带有顶盖壳体时的变型。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示出了一种用于由金属构成的汇流排2的耦接器1。图2中所示为汇流排2的横剖视图。据此,汇流排2具有基本上U形的横截面。在汇流排2的限定容纳通道3的侧壁上设置有由绝缘材料构成的承载轨4,这些承载轨分别承载多个非绝缘的裸露的第一电导体5、6、7、8,这些电导体相互绝缘,沿轨纵向彼此平行,并相对而置,且可从容纳通道3够到,其中的三个电导体是相导体,一个是中性导体。附加地,在汇流排2的基底上设置有也可从容纳通道3够到的保护导体9。还可以附加地在汇流排2的一个边腿上设置另一保护导体10。此外,在每一导体对5、6或7、8之间设置有与导体对的其余导体绝缘的第五导体11和第六导体12。这些导体也可以通过容纳通道3够到。该第五和第六导体11、12可以用作用于电控制或电子控制的控制导体,或者也可以是用于其它电负载的附加的供电导体。在这种汇流排2中,可以在端侧插入相应的耦接器1,其带有被分隔壁界定的端部。耦接器1相对于由分隔壁构成的中间横截面13对称地构造。它具有用于接触汇流排2的导体5-8和11、12的触点14、15、16、17、18、19。此外,耦接器1具有机械的引导部分20、21以及引导绝缘销22,从而耦接器1可行程受限地插入汇流排2的端侧。分隔壁在此用作行程限制件。绝缘销22插入到汇流排2的相应的空腔中,这些空腔在汇流排2的侧壁与由绝缘材料构成的承载轨4之间形成。触点14-19均布置在耦接器1的壳体部分中,且可横向于壳体纵轴线即基本上平行于分隔壁弹性地移动。触点14、15、16、17均为L形的接触条23,这些接触条在例如图1所示的给定安装位置在L形的第一边腿上具有接触区域24,该接触区域在旁侧突出于中间的壳体止挡壁(分隔壁)的两端,该壳体止挡壁形成了中间横截面13,且这些接触条以第二边腿27的边缘棱26在中间置有平面的板条28的情况下间接地贴靠在耦接器1的壳体的绝缘材料壁上。在由弹性板构成的所述平面的板条28上成型有略微V形地弯曲的弹性件29,其带有中间部分30且与板条28垂直地突伸。弹性件29的边腿端部弹性地贴靠在L形接触条23的第二边腿27的外表面上,该外表面与第一边腿25的突伸的接触区域24相对。由此实现使得边缘棱26并不直接地靠置在塑料部分上,而是靠置在平面的板条28上,从而避免L形接触条23与塑料部分之间的因移动引起的磨损。特别是如由图3可见,耦接器1具有绝缘材料壳体,其带有大致U形的第一基体31和将该基体补充成封闭部分的第二基体32。第一基体31承载着相互间被绝缘接片分开的两个第一对L形接触条23连同板条28在内。它们形成了触点14、15。然后设置由绝缘材料构成的第一中间壁33。第二基体32可以承载相互间被绝缘接片分开的两个第二对L形接触条23连同板条28在内,这相应于触点16、17。两个基体31、32在给定安装位置相互卡锁连接。在该实施例中,在形成触点14、15或16、17的第一对与第二对接触条23之间,设置有两个第三对接触条,它们形成触点18、19以及由绝缘材料构成的第二中间壁34。由此也使得这些接触条相对于其它触点14、15或16、17电绝缘,而且通过中间壁33和/或34的相应的接片相互绝缘。如图3中所示,形成触点18、19的第三对接触条也分别具有两个突伸的弹性的接触区域,这些接触区域在给定安装位置向外突出于耦接器1的壳体侧壁。最后,在绝缘材料壳体特别是第二基体32的端面上固定有保护导体触点35,该保护导体触点具有两个在图3中向下突伸的弹性的接触舌36。耦接器1为模块化结构,它由相对简单的塑料模制件和板件构成,其中视应用目的而定,该耦接器可以配设有或者没有触点18、19。在图1的实施例中示出了相应的耦接器,其具有两个被分隔壁彼此分开的插接区域。在图3中以分解图的形式示出了相应的耦接器的细节。图4示出了L形的接触条23,其在使用位置与板条28及弹性件29相组合。图5所示为相同部分的分解图。图6为相应的耦接器1的侧视图。图7沿图6的剖切线A-A示出了相同的耦接器。在此尤其还能看到L形接触条23与平面的板条28及弹性件29之间的配合作用。图8以相同的方式示出了局部剖视图,其中也示出了L形接触条23及弹性件29,这里为俯视图。图9也示出了该细节。图10示出了耦接器的端面视图。这种耦接器可用作单独件,以便例如使得两个汇流排相互连接。但这种耦接器尤其也可用作其它配设组件的组成部分,此点如在下面还将予以阐述。例如在图11-14中示出了一种设计,按照这种设计,耦接器1仅具有位于中间横截面的第一侧即位于分隔壁那一侧的区域,该区域用作汇流排插接件的耦接器。耦接器1的与分隔壁相对的侧面被构造成馈电件。为此,绝缘件37可插到或被插到耦接器1的一个插接区域上。该绝缘件37与耦接器1的插塞方向平行地在相应延伸的引导轨上承载第二电导体38-44,这些电导体是由钢板构成的冲制件。这些电导体以其一端插入到绝缘件37的相应的通道中,其中,它们在插到耦接器1上的插塞位置与耦接器1的相应的触点导电地连接。绝缘件37在插塞位置保持与耦接器1牢固地机械地接触。第二电导体38-44的自由端在背离耦接器1的一侧从绝缘件37伸出,确切地说,同向地伸出。它们全部以锐角离开插到绝缘件上的板45指向。第二电导体38-44的自由端均具有接触件46,该接触件由弹性插接触点构成,弹性插接触点总是带有用于两个待插接的导体的两个插接区域,其中,两个插接区域分别单独地弹性地构造。这些细节尤其可由根据图13的视图看到。在给定安装位置,从绝缘件37伸出的这些自由端连同弹性插接触点被通道状的绝缘部分47、48包围,这些绝缘部分插到所述自由端上,并与绝缘件37卡锁,或者相互卡锁,和/或卡钩在或卡锁在板35上。相应的接触件46位于一区域的后面,这些绝缘部分47、48在该区域中具有两个插塞口,分别用于每个接触件46的两个导体。这种设计是特别有利的,这是因为,要把相应的导线与接触件46连接起来的安装端部不必水平地在靠近板45的平面上进行这种连接,而是通过接触件46的弯折和不同的间距设计来实现舒适地将导体输送至绝缘部分47、48的插塞口,进而输送至接触件46。因此明显地简化了安装。尤其无需工具即可进行安装。在绝缘部分47、48的端面上的圆形开口用于插入导体芯线。在绝缘部分47、48的顶面上的矩形开口用于利用电压检查器等进行安装检查。它们还用于利用工具例如螺丝刀的刀刃把接触件46中的各个导体松开。另一特殊性是,板45在背离绝缘件37的区域中具有开口49,该区域突出于通道状的绝缘部分47、48。在安装时,可以利用例如顶盖侧的电缆出口来安装板,使得电缆能经由开口49伸出,且电缆的芯线能伸展至接触件46并与其接触。在安装完毕且相应的芯线与接触件46连接之后,可以插上并安装附加地设置的壳体顶盖50,该壳体顶盖能以适当的方式例如利用螺钉固定在由绝缘材料构成的组成部分上。为此在该实施例中在绝缘部分47上设置有相应的螺钉罩(Schraubdom),图13中上面示出的螺钉可拧入到该螺钉罩中。在使用同一耦接器1的情况下,构件的应用多样性是显著的,因为不仅可以与耦接器1结合地按照图11-14设计馈电,而且可以规定两个耦接器1与位于其间的馈电件直接连接,如图15和16中所示。此外,可以利用一种机构对汇流排进行L形连接,在此,可以利用穿过开口49的电缆进行馈电,和/或通过相应的接触桥使得一个耦接器1与另一个耦接器1进行直通连接。这种接触桥在此以及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在厂方制造时就已经被预先安装,以便减小最终用户的安装成本。如图19中所示,相应的耦接器1也可以用于设计T形的连接件,或者还用于星形的连接件,此点如在图19和20中示出。为了成本低廉地制造和安装友好地使用,无论耦接器1本身的模块化结构,还是相应的连接件的模块化的结构,都是有所助益的,其中,同一个耦接器1可以用于各种不同的要求。可插到耦接器1上且可与其连接的其它组件的相应的设计对于所有设计来说也都是相同的,其中只需规定板45和壳体顶盖50的不同的形状,以便实现相应的设计。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而是可在公开范围内进行多种多样的变型。在说明书和/或附图中公开的全部独立特征和组合特征都视为本发明的要点。附图标记清单(1)耦接器(2)汇流排(3)容纳通道(4)承载轨(5)第一电导体(6)第一电导体(7)第一电导体(8)第一电导体(9)保护导体(10)保护导体(11)第五导体(12)第六导体(13)中间横截面(14)触点(15)触点(16)触点(17)触点(18)触点(19)触点(20)引导部分(21)引导部分(22)绝缘销(23)L形接触条(24)接触区域(25)第一边腿(26)边缘棱(27)第二边腿(28)平面的板条(29)弹性件(30)中间部分(31)第一基体(32)第二基体(33)第一中间壁(34)第二中间壁(35)保护导体(36)接触舌(37)绝缘件(38)第二电导体(39)第二电导体(40)第二电导体(41)第二电导体(42)第二电导体(43)第二电导体(44)第二电导体(45)板(46)接触件(47)绝缘部分(48)绝缘部分(49)开口(50)壳体顶盖(51)开口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