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30339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一种转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转接器,其包括:外壳、设置于外壳内的电路板、和设置于外壳两端的公头及母头;电路板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导线及若干个第二导线;每个第一导线的一端与公头的插针头电连接,每个第二导线的一端与母头的插孔头电连接,每个第一导线的另一端与每个第二导线的另一端之间预留有间隙;所述转接器还包括若干个可活动的电连接线,每个电连接线可活动的连接于一第一导线的另一端与一第二导线的另一端之间,且所述外壳上设置有供用户操作所述电连接线的缺口。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接器可以灵活的手动插接,实现接线协议迅速的切换。
【专利说明】一种转接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件,尤其涉及用于电子设备之间的电连接的转接器。
【背景技术】
[0002]转接器是一种常用的电气连接设备,其用于将两个电子设备进行电连接。随着汽车制造业对自动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对设备的控制程度、标准化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使得设备的通讯、信号、电源等线路的对接普遍采用转接器,如市面上常用的D-sub转接器、MIL转接器、MDR转接器、FCN转接器,其使得相应的设备的对接越来越简单、方便。
[0003]但是,由于每个厂家生产出来的设备不一样,其对转接器要求的协议也不一样,所以每个厂家的相应设备通常都有自己专用的电缆转接器,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例如:台达A2系列的伺服驱动器进行RS232通讯连接,伺服驱动器侧的通讯协议为1(GND)、2(TXD)、4(RXD);松下A5系列的伺服驱动器进行RS232通讯连接,则伺服驱动器侧的通讯协议为I(GND),3 (TXD) ,4 (RXD);富士 Samrt 5系列的伺服驱动器进行RS232通讯连接,则伺服驱动器侧的通讯协议为2 (GND),3 (TXD) >4 (RXD);三菱MR-J2S系列的伺服驱动器进行RS232通讯连接,则伺服驱动器侧的通讯协议为l(GND)、12 (TXD) ,2 (RXD)。所以,每个品牌的伺服驱动器的连接方式通常都不一样。然而,目前的转接器的结构通常是固定的,即目前转接器与其两侧的电子设备的电连接方式通常是固定的,其通常只能支持一种通信协议,所以目前的转接器的应用受到较大的局限。例如,当工作人员在现场调试且现场需要针对多种伺服驱动器进行调试时,工作人员很难备齐每种伺服驱动器所需的电缆转接器,以致工作人员经常需要再临时增加其它的转接器,这样既费时也耗费资源。
[0004]可以理解的是,本部分的陈述仅提供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背景信息,可能构成或不构成所谓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转接器只能适用于一种通信协议的缺陷,提供一种可以灵活的手动插接,从而给不同的设备的连接线接口提供多种接线协议的转接器。
[0006]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转接器,其包括:外壳、设置于外壳内的电路板、和设置于外壳两端的公头及母头;电路板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导线及若干个第二导线;每个第一导线的一端与公头的插针头电连接,每个第二导线的一端与母头的插孔头电连接,每个第一导线的另一端与每个第二导线的另一端之间预留有间隙;所述转接器还包括若干个可活动的电连接线,每个电连接线可活动的连接于一第一导线的另一端与一第二导线的另一端之间,且所述外壳上设置有供用户操作所述电连接线的缺口。
[0007]在上述转接器中,所述缺口呈圆形。
[0008]在上述转接器中,若干个第一导线相互平行的设置于电路板上,若干个第二导线相互平行的设置于电路板上,且每个第一导线的另一端与每个第二导线的另一端之间预留的间隙的长度相同。
[0009]在上述转接器中,每个第一导线的另一端及每个第二导线的另一端上均电连接有接线柱。
[0010]在上述转接器中,所述电连接线的两端均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接线柱电连接的电连接片,所述电连接片套接于所述接线柱上。
[0011 ] 在上述转接器中,所述第一导线及第二导线均为铜箔层。
[001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接器,其通过在外壳上设置一可供用户操作电连接线的缺口,且电连接线可活动的连接于第一导线及第二导线之间,所以,用户可以通过电连接线灵活的将不同的第一导线及第二导线电连接起来,进而决定了与第一导线电连接的公头的哪些插针头以及与第二导线电连接的母头的哪些插孔头与转接器两侧的电子设备电连接,即其使得转接器上插针头及插孔头与两侧的电子设备连接的端子不同,进而转接器可以支持不同的协议以连接两侧的电子设备。所以,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转接器两端进行灵活的插接,以给不同的设备的连接线接口提供各种接线协议,其使得用户只需要一个连接器即可实现多种连接方式,进而大大提高了逐转接器的通用性及便利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实施例中转接器的透视图;
[0015]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实施例中电连接线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4是台达伺服驱动器进行RS232通讯连接示意图;
[0017]图5是松下伺服驱动器进行RS232通讯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1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 “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
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20]参见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转接器,其包括:外壳10、设置于外壳10内的电路板20、和设置于外壳10两端的公头30及母头40。电路板20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导线50及若干个第二导线60 ;每个第一导线50的一端与公头30的插针头31电连接,每个第二导线60的一端与母头40的插孔头41电连接,每个第一导线50的另一端与每个第二导线60的另一端之间预留有间隙;转接器还包括若干个可活动的电连接线70,每个电连接线70可活动的连接于一第一导线50的另一端与一第二导线60的另一端之间,且外壳10上设置有供用户操作电连接线70的缺口 80。所以,当某根第一导线50的另一端与某根第二导线60的另一端之间没有连接电连接线70时,具有间隙的该第一导线50与该第二导线60之间电断开,当某根第一导线50的另一端与某根第二导线60的另一端之间连接有电连接线70时,该第一导线50与该第二导线60之间电连接,由于该第一导线50的一端与公头30的插针头31电连接且该第二导线60的一端与母头40的插孔头41电连接,所以当将公头30及母头40与外界的两个电子设备电连接时,转接器可以通过该第一导线50及该第二导线60实现电连接。进一步的,由于外壳10上设置有供用户操作电连接线70的缺口 80,且电连接线70可以活动,所以,用户可以改变电连接线70的连接方式,即用户可以调整电连接线70实际与哪些第一导线50及第二导线60电连接,进而用户可以改变转接器的公头30的插针头31及母头40的插孔头41与外界的电子设备的哪些导线(或PIN针)电连接。当转接器与外界的两个电子设备中不同的端子电连接时,则其对应使得两个电子设备以不同的通信协议进行通信。
[0021]再次参见图2及图3所示优选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接器的工作原理将结合图2进行说明。在该优选实施例中,转接器具有五个第一导线50及五个第二导线60。五个第一导线50相互平行的设置于电路板20上,五个第二导线60也相互平行的设置于电路板20上,且每个第一导线50的另一端与每个第二导线60的另一端之间预留的间隙的长度相同。这样可以使得第一导线50与第二导线60之间的距离相同,便于用户将电连接线70分别与第一导线50及第二导线60电连接,而且,第一导线50及第二导线60平行设置时,可以减少各导线之间的电磁干扰。在图2所示优选实施例中,缺口 80位于上述预留的间隙对应的外壳10处,这样可以便于用户在缺口 80处将电连接线70分别与第一导线50及第二导线60电连接。更优选地,缺口 80呈圆形,这样既可减少缺口 80的边缘对用户的摩擦干涉也可以便于缺口 80的制作。在该实施例中,图中左边部分为第一导线50,右边部分为第二导线60,转接器包括三根电连接线70。图中编号为I的第一导线50与图中编号为4的第二导线60通过一根电连接线70电连接;图中编号为3的第一导线50与图中编号为I的第二导线60通过一根电连接线70电连接;图中编号为4的第一导线50与图中编号为5的第二导线60通过一根电连接线70电连接,即若干个电连接线70将不同的第一导线50及不同的第二导线60电连接后,则决定了第一导线50连接的公头30的哪些插针头31及第二导线60连接的母头40的哪些插孔头41与转接器两侧的电子设备连接,进而决定了转接器通过什么协议与两侧的电子设备连接。所以,用户在外壳10的缺口 80处改变若干电连接线70与第一导线50和第二导线60的连接方式后可以改变转接器与两侧的电子设备的通信协议方式。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接器可以灵活的手动插接,从而给不同的设备的连接线接口提供多种接线协议,其使得用户只需要一个连接器即可实现多种连接方式,进而大大提高了逐转接器的通用性及便利性。
[0022]第一导线50及第二导线60主要用于电连接,其可以为普通电导线,优选地,第一导线50及第二导线60为铜箔层。即在制作转接器的电路板20时,即将第一导线50、第二导线60及转接器的其它线路通过曝光、显影、蚀刻等方式同时制作形成,故第一导线50及第二导线60直接由原铜上的铜箔层制作形成,这样便于第一导线50及第二导线60的制作。为了便于用户将电连接线70与第一导线50和第二导线60进行电连接,优选地,每个第一导线50的另一端及每个第二导线60的另一端上均电连接有接线柱,例如在将转接器的电路板20制作好之后且在电路板20封装外壳10之前,在每个第一导线50的另一端及每个第二导线60的另一端上均设置接线柱,则当外壳10封装完之后,用户可以更方便的将电连接线70与接线柱接线电连接。更优选地,电连接线70的两端均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接线柱电连接的电连接片,电连接片套接于接线柱上。这样用户直接将电连接片套接于接线柱上,即可实现电连接线70与不同的第一导线50及不同的第二导线60的电连接,其方便用户灵活的更改电连接线70与第一导线50及第二导线60的连接方式,进而使用户可灵活的更改转接器与两侧的电子设备的通信协议。接线柱及带有电连接片的电连接线70的结构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故在此不再赘述。当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接器也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熟知的其它结构的电连接线70、第一导线50及第二导线60。例如,电连接线70由针型接线鼻子和单芯电缆软线组成,其结构在此不一一列举。
[0023]参见图4及图5所示,一台工控机要分别与不同品牌的伺服驱动器通讯连接,台达A2系列的伺服驱动器进行RS232通讯连接如图4所示,伺服驱动器端的通讯协议为端口 I表示接地(GND)、其端口 2为数据发送端(TXD)、其端口 4为数据接收端(RXD);而且,系统侧DB9P孔头的通信协议为--端口 5表示接地(GND)、其端口 3为数据发送端(TXD)、其端口 2为数据接收端(RXD),所以,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接器时,通过改变电连接线与第一导线及第二导线的连接方式,即可改变转接器上不同的的插针头及不同的插孔头分别与其两侧的伺服驱动器和系统侧进行连接。再例如图5所示实施例,其为松下A5系列的伺服驱动器进行RS232通讯的连接示意图,伺服驱动器端的通讯协议为端口 I表示接地(GND)、其端口 3为数据发送端(TXD)、其端口 4为数据接收端(RXD);而且,系统侧DB9P孔头的通信协议为:端口 5表示接地(GND)、其端口 3为数据发送端(TXD)、其端口 2为数据接收端(RXD),即本实施例中需要的通信协议与图4所示实施例所需要的通信协议不同,则用户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同一个转接器也可以实现,其只需改变电连接线与第一导线及第二导线的电连接方式即可。
[002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接器可以灵活的手动插接,以实现接线协议迅速的切换。即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转接器两端进行灵活的插接,以给不同设备的连接线接口提供各种接线协议。各种设计人员、现场调试人员可以灵活应用转接器,其只需要一套转接器就可以实现多种连接方式,这样可以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大大提高了转接器的通用性及便利性。
[0025]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 一个实施例”、“ 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002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转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设置于外壳内的电路板、和设置于外壳两端的公头及母头; 电路板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导线及若干个第二导线; 每个第一导线的一端与公头的插针头电连接,每个第二导线的一端与母头的插孔头电连接,每个第一导线的另一端与每个第二导线的另一端之间预留有间隙; 所述转接器还包括若干个可活动的电连接线,每个电连接线可活动的连接于一第一导线的另一端与一第二导线的另一端之间,且所述外壳上设置有供用户操作所述电连接线的缺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呈圆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若干个第一导线相互平行的设置于电路板上,若干个第二导线相互平行的设置于电路板上,且每个第一导线的另一端与每个第二导线的另一端之间预留的间隙的长度相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个第一导线的另一端及每个第二导线的另一端上均电连接有接线柱。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线的两端均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接线柱电连接的电连接片,所述电连接片套接于所述接线柱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个第一导线平行的设置于电路板上,每个第二导线平行的设置于电路板上,且每个第一导线的另一端与每个第二导线的另一端之间预留的间隙的长度相同。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及第二导线均为铜箔层。
【文档编号】H01R27/00GK203690650SQ201320735477
【公开日】2014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1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21日
【发明者】杨春平, 程平恒 申请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