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33022阅读:90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安装于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第一导电端子组和第二导电端子组及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穿过所述第一固定座并暴露在外部,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组穿过所述第二固定座并暴露在外部,所述第二固定座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座与对接部之间,所述第一固定座具有与对接部抵接的第一前壁、第一底壁以及自所述第一底壁内凹形成的容置槽,所述第二固定座收容在所述容置槽内。
【专利说明】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用表面组装技术安装于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连接器被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中,以与外部设备交换信息、数据等。电连接器一般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组。所述导电端子组的焊接部自绝缘本体伸出,以焊接在电路板上。
[0003]为了满足电子产品传输信号稳定、传输效率高的要求,现需要保证电连接器的通信稳定性较强。但是,现有SFF电连接器的固定第一导电端子组与第二导电端子组的结构不稳定,从而在使用时第一导电端子组与第二导电端子组易晃动及发生接触,进而导致通信不稳定。
[0004]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SFF电连接器作进一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可防止第一导电端子组与第二导电端子组晃动及发生接触,保证通信稳定。
[0006]为实现所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包括:
[0007]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对接部和自所述对接部的相对两侧边分别向后延伸的一对延伸壁,所述对接部与所述一对延伸壁共同形成收容空间;
[0008]第一导电端子组和第二导电端子组,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和第二导电端子组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
[0009]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所述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收容在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穿过所述第一固定座并暴露在外部,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组穿过所述第二固定座并暴露在外部,所述第二固定座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座与对接部之间,所述第一固定座具有与对接部抵接的第一前壁、与所述第一前壁相对设置的第一后壁、与所述第一前壁和第一后壁相连的第一底壁、以及自所述第一底壁内凹形成的容置槽,所述第二固定座收容在所述容置槽内。
[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固定座的两侧壁向外突伸形成有第一凸块,所述第二固定座的两侧壁向外突伸形成有第二凸块,所述一对延伸壁上分别设有与相应的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配合的第一收容槽和第二收容槽。
[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具有穿过所述第一固定座的第一底壁且暴露在外部的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一固定座还具有自第一底壁向下突伸形成的定位块,所述定位块的底面与第一焊接部的上表面抵接。
[00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固定座上形成有以部份暴露位于第一固定座内的第一导电端子组的若干散热孔。[00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对接部内开设有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的收容部,所述收容部的上下两内侧壁上分别设有用以收容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第二导电端子组的端子收容槽。
[00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对接部还包括朝向对接连接器的对接面、自所述对接面向后凹陷形成且分别与端子收容槽连通的散热孔。
[00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端子收容槽贯穿所述对接部并与所述收容空间相连通。
[00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对接部的一侧壁上形成有定位槽并且该定位槽延伸至延伸壁,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收容在所述定位槽内的接地端子。
[001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固定座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一体成型设置。
[001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固定座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组一体成型设置。
[00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第一固定座与第二固定座结构稳定,从而防止第一导电端子组与第二导电端子组晃动及发生接触,保证通信稳定。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0021]图2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分解图。
[0022]图3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0023]图4是图3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请参阅图1与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0为一 SFF插座连接器,其用表面组装技术安装于电路板(未图标)上,并可与对应的对接连接器(未图示)配合。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0、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0内的第一导电端子组20和第二导电端子组30、设置在所述绝缘本体10 —侧的接地端子40以及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10上以分别固定第一导电端子组20和第二导电端子组30的第一固定座50和第二固定座60。
[0025]请参阅图2至图4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包括对接部11、自对接部11的相对两侧边分别向后延伸的一对延伸壁12、自延伸壁12向下延伸形成的一对用以将绝缘本体10固定在电路板上的固定柱13。所述对接部11内开设有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的收容部111。所述收容部111的上下两内侧壁(未标号)上分别设有用以收容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20、第二导电端子组30的端子收容槽112。所述对接部11包括相对设置的前壁113和后壁114、相对设置的上壁115和下壁116、相对设置的左侧壁117和右侧壁118、自所述前壁113向后凹陷形成的第一散热孔119。所述前壁113为朝向对接连接器的对接面。所述对接部11的后壁114与所述一对延伸壁12共同形成收容空间70。所述第一散热孔119为位于收容部111上下两侧的两排,两排第一散热孔119分别与其对应的端子收容槽112连通。所述端子收容槽112贯穿所述对接部11并与所述收容空间70相连通。所述一对延伸壁12两个相对的内侧壁121上分别内凹形成有第一收容槽122、第二收容槽123及第三收容槽124。所述第一收容槽122贯穿延伸壁12的后端面125。所述第二收容槽123贯穿延伸壁12的下端面126。所述第三收容槽125贯穿延伸壁121的后端面125且前端开口(未标号)与第二收容槽123连通。所述对接部11还包括自对接部11的后壁114向后延伸形成的抵接块14。所述抵接块14延伸至收容空间70内,且该抵接块14与对接部11的上壁115平齐。
[0026]请参阅图2所示和图3,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20具有若干第一导电端子21。每个第一导电端子21具有第一埋设部211、自第一埋设部211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一接触部212、自第一接触部212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一固持部213及自第一固持部213弯折并向后水平延伸形成的第一焊接部214。所述第一埋设部211埋设在对接部11内。所述第一接触部212收容在端子收容槽112内,该第一接触部212呈拱形且暴露在收容部111内。所述第一固持部213卡固在端子收容槽112内。所述第一焊接部214穿过第一固定座50并暴露在外部。所述第一焊接部214用以与电路板电性连接。
[0027]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组30位于第一导电端子组20的下方。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组30具有若干第二导电端子31。每个第二导电端子31具有第二埋设部311、自第二埋设部311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二接触部312、自第二接触部312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二固持部313及自第二固持部313向后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二焊接部314。所述第二埋设部311埋设在对接部11内。所述第二接触部312收容在端子收容槽112内,该第二接触部312呈拱形且暴露在收容部111内。所述第二固持部313卡固在端子收容槽112内。所述第二焊接部314穿过第二固定座60并暴露在外部。所述第二焊接部314用以与电路板电性连接。
[0028]请参阅图2和图4所示,所述接地端子40卡固设置在绝缘本体10内。所述接地端子40具有第三接触部41、自第三接触部41的前后两端延伸形成的第三固持部42。所述第三固持部42上形成有插接部43。所述对接部11的右侧壁118上形成有定位槽1181且该定位槽1181延伸至延伸壁12。所述定位槽1181的两侧朝绝缘本体10凹陷形成有插接槽1182。所述接地端子40收容在所述定位槽1181内,且插接部43卡固在插接槽1182内。
[0029]请参阅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固定座50收容在所述收容空间70内。所述第一固定座50具有基部51、自基部51的两侧壁517向外突伸形成有第一凸块52及自基部51向下突伸形成的定位块53。所述基部51具有第一前壁511、与所述第一前壁511相对设置的第一后壁512、与所述第一前壁511和第一后壁512相连的第一底壁513、与所述第一底壁513相对设置的第一顶壁514、以及自所述第一底壁513内凹形成的容置槽515。所述基部51的第一前壁511与对接部11的抵接块14抵接,通过抵接块14以防止第一固定座50向前移动。所述定位块53自第一底壁513向下突伸形成。所述第一凸块52分别与相应的所述一对延伸壁12的第一收容槽122卡固配合。所述第一固定座50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20 —体成型设置。第一导电端子组20的第一焊接部214穿过基部51的第一底壁513且水平向后延伸,所述第一焊接部214暴露在外部。所述第一焊接部214的上表面215与定位块53的底面531抵接。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20通过第一固定座50卡固,从而能有效地防止第一导电端子组20的第一导电端子21晃动。
[0030]请参阅图2所不,所述第一固定座50的基部51上形成有以部份暴露位于第一固定座50内的第一导电端子组20的若干第二散热孔516。所述第二散热孔516自基部51的第一顶壁514向下内凹形成。所述第二散热孔516与所述第一散热孔119的目的均是为了便于第一导电端子组20和第二导电端子组30散热。[0031]请参阅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二固定座60呈T型。所述第二固定座60位于第一固定座50与对接部11之间,且收容于第一固定座50的容置槽515内。所述第二固定座60具有本部61、自本部61的两侧向外突伸形成的第二凸块62。所述第二定位块62分别与相应的所述一对延伸壁12的第二收容槽123卡固配合。所述第二凸块62的外侧面呈锥形。所述本部61的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侧壁611外侧面呈锥形,其卡固在第三收容槽124内。所述第二固定座60与第二导电端子组30 —体成型设置。所述第二焊接部314穿过第二固定座60并向下垂直延伸。该第二焊接部314暴露在第二固定座60的外部。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组30通过第二固定座60卡固,从而能有效地防止第二导电端子组30的第二导电端子31晃动。
[003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0通过第一固定座50卡固第一导电端子组20,以防止第一导电端子组20的第一导电端子21晃动,通过第二固定座60卡固第二导电端子组30,以防止第二导电端子组30的第二导电端子31晃动,并有效地将第一导电端子21与第二导电端子31分开,从而防止第一导电端子组20的第一导电端子21与第二导电端子组30的第二导电端子31晃动及发生接触,保证通信稳定。
[0033]尽管为示例目的,已经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在不脱离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公开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各种改进、增加以及取代是可能的。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 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对接部和自所述对接部的相对两侧边分别向后延伸的一对延伸壁,所述对接部与所述一对延伸壁共同形成收容空间; 第一导电端子组和第二导电端子组,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和第二导电端子组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 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所述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收容在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穿过所述第一固定座并暴露在外部,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组穿过所述第二固定座并暴露在外部,所述第二固定座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座与对接部之间,所述第一固定座具有与对接部抵接的第一前壁、与所述第一前壁相对设置的第一后壁、与所述第一前壁和第一后壁相连的第一底壁、以及自所述第一底壁内凹形成的容置槽,所述第二固定座收容在所述容置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座的两侧壁向外突伸形成有第一凸块,所述第二固定座的两侧壁向外突伸形成有第二凸块,所述一对延伸壁上分别设有与相应的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配合的第一收容槽和第二收容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具有穿过所述第一固定座的第一底壁且暴露在外部的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一固定座还具有自第一底壁向下突伸形成的定位块,所述定位块的底面与第一焊接部的上表面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座上形成有以部份暴露位于第一固定座内的第一导电端子组的若干散热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内开设有用以收容对接连接器的收容部,所述收容部的上下两内侧壁上分别设有用以收容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第二导电端子组的端子收容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还包括朝向对接连接器的对接面、自所述对接面向后凹陷形成且分别与端子收容槽连通的散热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收容槽贯穿所述对接部并与所述收容空间相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的一侧壁上形成有定位槽并且该定位槽延伸至延伸壁,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收容在所述定位槽内的接地端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座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组一体成型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座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组一体成型设置。
【文档编号】H01R13/40GK203660129SQ201320812618
【公开日】2014年6月18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12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12日
【发明者】游万益, 戴宏骐, 苟亚娟, 张汝雷 申请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