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压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59142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按压开关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在基板安装后对来自前方侧的推压操作具有耐性的侧推式的按压开关。按压开关(100)构成为,具有:操作构件(1);可动触点构件(2);壳体(3),具有固定触点部(3a),并具备能够容纳操作构件及可动触点构件且前方侧开放的空间部(3b);覆盖空间部的前方盖构件(4);以及后方盖构件(5),具备对壳体的后方侧覆盖的基部(5a)以及分别从基部的两端向前方侧伸出的臂部(5b),在该按压开关中,在前方盖构件上设置有供操作构件突出的贯通孔(4a)、及在两端与后方盖构件的臂部卡合的卡合部(4A)即卡合凹部(4b),前方盖构件的卡合凹部分别与后方盖构件的臂部卡合从而前方盖构件与后方盖构件被一体化。
【专利说明】按压开关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按压开关,尤其涉及在基板安装后对来自前方侧的推压操作有耐性的侧推式的按压开关。

【背景技术】
[0002]近来,在便携型的电子设备中,薄型的产品增多。在这种薄型的便携设备的侧面配置的按压开关中多使用侧推式的按压开关。
[0003]作为这种按压开关,已知有下述的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按压开关。
[0004]以下,使用图32,对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按压开关900进行说明。图32是对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按压开关900的结构进行表示的剖视图。
[0005]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按压开关900,是由具备中央电极及侧电极的壳体927、导电性金属板的接触片930、防尘片931、键头932及金属罩933构成的按钮开关。键头932具有突出地形成并由操作者来推压操作的键钮部940。金属罩933由具有能够插通键钮部940的键钮贯通孔946的前面部942、覆盖上方侧的顶板部943、将前面部942的下端部向后方弯折形成并固定在印制基板926的前方固定盘951上的底板部、前面部942的两侧部的侧板部945、及将侧板部945向后方延长而成的夹入片958构成。按压开关900中,在以前面部942、顶板部943、底板部944及侧板部945构成的空间中以使键头932能够移动的方式松配合(遊嵌)有键头932,并且,将防尘片931和壳体927,与顶板部943和底板部944的后端面S接后,将夹入片958向壳体927的后面侧弯折,而使夹入片958的如端部以彼此对置着包入的方式固定,将夹入片958的前端部固定于印制基板926的后方固定盘953。
[0006]现有技术文献
[0007]专利文献
[0008]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 - 324090号公报
[0009]按压开关900中,在推压了键头932的方向上,在夹入片958的前端部彼此对置的状态下,夹入片958的前端部的下侧通过锡焊而固定在印制基板926的后方固定盘953。为此,即使以增强的力推压了键头932,也不会出现夹入片958扩展而使固定变松。然而,近来,在便携型的电子设备中,伴随着多功能化等,为了在有限的空间安装更多的电子部件,需要更小型的按压开关。在以与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按压开关900相同的构造进行了小型化的情况下,金属罩933的板厚变薄或能够锡焊的面积变小。为此,在用在小型化之前没问题的水平的增强的力推压了键头932的情况下,虽然没到锡焊脱落的程度,但有可能未被锡焊在后方固定盘953上的夹入片958的前端部的上侧扩展,而金属罩933相对于壳体927的保持变弱。这种金属罩933相对于壳体927的保持变弱时,虽然能够进行操作,但会发生隔着接触片930的中央电极与侧电极的接触或分离的定时发生偏差或操作感觉变差等的不良。


【发明内容】

[0010]本发明解决了上述的课题,提供一种在基板安装后对来自前方侧的推压操作有耐性的侧推式的按压开关。
[0011]技术方案I记载的按压开关的特征在于,具备:操作构件;可动触点构件;壳体,具有固定触点部,并具备能够容纳所述操作构件及所述可动触点构件且前方侧开放的空间部;前方盖构件,覆盖所述空间部;以及具备基部以及从所述基部的两端分别向前方侧伸出的臂部,该基部覆盖所述壳体的后方侧,在该按压开关中,在所述前方盖构件上,设置有供所述操作构件突出的贯通孔、及在两端侧与所述后方盖构件的臂部卡合的卡合部,所述后方盖构件的臂部分别与所述前方盖构件的卡合部卡合,从而所述前方盖构件与所述后方盖构件被一体化。
[0012]技术方案2记载的按压开关的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是由切口构成的卡合凹部,所述后方盖构件的臂部以与所述卡合凹部的上下的内壁抵接的方式卡合。
[0013]技术方案3、4记载的按压开关的特征在于,所述前方盖构件的卡合凹部的在上下方向对置的面部彼此的间隔形成为随着朝向宽度方向外方侧而变窄,所述后方盖构件的臂部成为前端在上下方向被分割为二股的卡合端部,所述卡合端部被插入到所述卡合凹部,并以与所述卡合凹部的在上下方向对置的面部抵接的方式被扩张并卡合。
[0014]技术方案5记载的按压开关的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是由贯通孔构成的卡合孔部,所述后方盖构件的臂部被插入到所述卡合孔部,在所述前方盖构件的前方侧被向内方侧弯折而卡合。
[0015]技术方案6、7记载的按压开关的特征在于,所述前方盖构件的卡合孔部的开口形状是宽度方向上的外方侧成为圆弧形状,所述后方盖构件的臂部的前端部形成为能够插入到所述卡合孔部,所述后方盖构件的臂部的前端部被插入到所述卡合孔部后被向内方侧弯折而卡合。
[0016]技术方案8记载的按压开关的特征在于,所述前方盖构件上设置有第一锡焊部,所述后方盖构件上设置有第二锡焊部,所述第一锡焊部与所述第二锡焊部具有少许的间隙而相邻配置。
[0017]技术方案9记载的按压开关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的与所述第一锡焊部及所述第二锡焊部对置的部位,设置有形成为凹形状的第一逸出部,在所述壳体的下表面,设置有在宽度方向上槽状地延伸设置的第二逸出部。
[0018]发明的效果
[0019]根据技术方案I的发明,采用了后方盖构件的基部覆盖壳体的后方侧即在壳体的后方侧不存在后方盖构件被分断的部位并且使二个臂部与前方盖构件卡合而一体化的结构。由此,不会出现被推压而后方盖构件的被分断的部位扩展,所以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提高来自前方侧的推入强度。因此,起到了能够提供在基板安装后对来自前方侧的推压操作有耐性的侧推式的按压开关的效果。
[0020]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通过将卡合部设为由切口构成的卡合凹部,从而能够简单地构成卡合部。此外,通过采用后方盖构件的臂部以与卡合凹部的上下的内壁抵接的方式卡合的结构,从而能够以足够的保持力将前方盖构件和后方盖构件卡合。因此,起到以简单的结构能够以足够的保持力将前方盖构件和后方盖构件卡合的效果。
[0021]根据技术方案3、4的发明,采用了如下结构,S卩,卡合凹部的在上下方向对置的面部彼此的间隔形成为随着朝向宽度方向外方侧而变窄,前端在上下方向上被分割为二股的卡合端部被插入到卡合凹部,将卡合端部以与卡合凹部的在上下方向对置的面部抵接的方式扩张,前方盖构件和后方盖构件卡合。使卡合端部在上下方向上扩张而使前方盖构件与后方盖构件卡合后,卡合凹部的在上下方向对置的面部彼此的间隔较宽一侧的卡合端部扩展而变得比卡合凹部的在上下方向对置的面部彼此的间隔较狭一侧的卡合端部宽。由此,卡合端部被扩展为分别歪扭的样子,卡合端部与卡合凹部的卡合变得更牢固,变得不易在推压方向上脱落。此外,卡合凹部的在上下方向对置的面部彼此的间隔形成为随着朝向宽度方向外方侧而变窄,因此相对于宽度方向外方侧,卡合也变得不易脱落。因此,起到能够提供在基板安装后对来自前方侧的推压操作更具有耐性的侧推式的按压开关。
[0022]根据技术方案5的发明,通过将卡合部设为由贯通孔构成的卡合孔部,从而能够简单地构成卡合部。此外,通过采用后方盖构件的臂部被插入到卡合孔部并通过弯折而卡合的结构,从而能够以足够的保持力将前方盖构件和后方盖构件卡合。因此,起到以简单的结构能够以足够的保持力将前方盖构件和后方盖构件卡合的效果。
[0023]根据技术方案6、7的发明,通过将卡合孔部的开口形状设为在宽度方向上外方侧为圆弧形状,从而在宽度方向上的外方侧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比内方侧小,所以在将卡合孔部与臂部卡合时,臂部与卡合孔部的宽度方向上的外方侧的面接触时,臂部向内方侧靠近。因此,起到能够将前方盖构件与后方盖构件以没有松动的状态固定并且能够进行不易脱落的牢固的卡合的效果。
[0024]根据技术方案8的发明,通过设置第一锡焊部和第二锡焊部并且第一锡焊部与第二锡焊部具有少许的间隙而相邻配置,从而在对第一锡焊部和第二锡焊部进行了锡焊时,前方盖构件与后方盖构件通过焊料而连结。为此,在以较强的力推压了操作构件的情况下,也由于对卡合端部与卡合凹部的卡合部位施加的载荷被分散到由焊料所连结的部分,因此卡合端部与卡合凹部的卡合变得不易脱落。因此,起到能够提供在基板安装后对来自前方侧的推压操作更有耐性的侧推式的按压开关的效果。
[0025]根据技术方案9的发明,通过设置第一逸出部及第二逸出部,从而在将按压开关锡焊在基板上时产生的焊剂在第一逸出部及第二逸出部传播,因此焊剂到达壳体的空间部的距离变长亦或能够将焊剂引导到与空间部不同的方向。因此,焊剂不易进入到空间部内,能够减少由焊剂的附着引起的可动触点构件与固定触点部的导通不良的产生。因此,起到能够提供形成了稳定的开关的按压开关。
[0026]以上,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在基板安装后对来自前方侧的推压操作有耐性的侧推式的按压开关。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按压开关100的结构进行表示的分解立体图。
[0028]图2是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按压开关100的外观进行表示的图,图2(a)是对按压开关100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2(b)是对从图2(a)所示的Z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按压开关100进行表示的俯视图。
[0029]图3是对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按压开关100装配在基板上的状态的例子进行表示的图,图3(a)是对从图2所示的Z2方向侧观察按压开关100对基板的装配例的状态进行表示的俯视图,图3(b)是对从图3(a)所示的Y2方向侧观察按压开关100对基板的装配例的状态进行表示的俯视图。
[0030]图4是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操作构件I进行表示的图,图4(a)是对操作构件I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4(b)是对从图4(a)所示的X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操作构件I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0031]图5是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可动触点构件2的外观进行表不的图,图5(a)是对可动触点构件2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5(b)是对从图5(a)所示的Z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可动触点构件2进行表示的俯视图。
[0032]图6是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壳体3的外观进行表不的图,图6(a)是对壳体3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6 (b)是对被分割成第一壳体构件3e和第二壳体构件3f的状态的壳体3进行表示的分解立体图。
[0033]图7是对从图6(a)所示的Z2方向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壳体构件3e的状态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0034]图8是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壳体构件3f进行表示的图,图8(a)是对第二壳体构件3f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8(b)是对从图8(a)所示的Z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第二壳体构件3f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0035]图9是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后方盖构件5进行表示的图,图9 (a)是对后方盖构件5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9(b)是从图9(a)所示的Y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后方盖构件5进行表示的侧视图,图9 (c)是对从图9 (a)所示的X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后方盖构件5进行表示的侧视图。
[0036]图10是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前方盖构件4进行表示的图,图10(a)是对前方盖构件4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10(b)是对从Xl方向侧观察图10(a)所示的A部的状态进行表示的放大图。
[0037]图11是对图3(b)所示的剖面B — B进行表示的示意剖视图。
[0038]图12是对从图11所示的状态起进行了推压操作后的状态进行表示的示意剖视图。
[0039]图13是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卡合凹部4b与卡合端部5c的卡合状态进行表示的示意图。
[0040]图14是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按压开关200的结构进行表示的分解立体图。
[0041]图15是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按压开关200的外观进行表示的图,图15(a)是对按压开关200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15(b)是对从图15(a)中的Z2方向观察的状态的按压开关200进行表示的俯视图。
[0042]图16是对将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按压开关200装配在基板上的状态的例子进行表示的图,图16(a)是对从图15所示的Zl方向侧观察按压开关200对基板的装配例的状态进行表示的俯视图,图16(b)是从图16(a)所示的Y2方向侧观察按压开关100对基板的装配例的状态进行表示的侧视图。另外,在图16(b)中,为了使说明容易,基板CB2以剖面表
/Jn ο
[0043]图17是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壳体23的外观进行表示的图,图17 (a)是对壳体23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17(b)是对从图17(a)所示的Y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壳体23进行表不的侧视图。
[0044]图18是对将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壳体23分解为第二壳体构件24和第一壳体构件25的状态进行表示的分解立体图。
[0045]图19是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壳体构件24的外观进行表示的图,图19(a)是对从图18所示的Xl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第二壳体构件24进行表示的主视图,图19(b)是对从图18所示的Y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第二壳体构件24进行表示的侧视图。
[0046]图20是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电路构件30的形状进行表示的图,图20(a)是对电路构件30的形状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20(b)是对从图20(a)所示的Zl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电路构件30进行表不的俯视图。
[0047]图21是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壳体构件25的形状进行表示的图,图21 (a)是对从图18所示的X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第二壳体构件24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21 (b)是对从图18所示的X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第二壳体构件24进行表示的后视图。
[0048]图22是对以图17中记载的剖面线E — E切断的剖面进行表示的剖视图。
[0049]图23是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可动触点构件22的外观进行表示的图,图23(a)是对可动触点构件22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23(b)是对从图23(a)所示的Z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可动触点构件22进行表示的侧视图。
[0050]图24是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操作构件21的外观进行表示的图,图24(a)是对操作构件21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24(b)是对从图24(a)所示的X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操作构件21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24(c)是对从图24(a)所示的Xl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操作构件21进行表示的主视图。
[0051]图25是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盖构件26的外观进行表示的图,图25(a)是对盖构件26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25 (b)是对将盖构件26分解为前方盖构件27和后方盖构件28的状态进行表示的分解立体图。
[0052]图26是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前方盖构件27的外观进行表示的图,图26(a)是对前方盖构件27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26(b)是将从图26(a)所示的Xl方向侧观察图26(a)所示的F部的状态放大表示的放大图。
[0053]图27是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后方盖构件28的外观进行表示的图,图27(a)是对后方盖构件28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27(b)是对从图27(a)所示的X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后方盖构件28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另外,臂部28b的前端部28c以被向内方侧弯折的状态图示,但在与前方盖构件27的一体化前,以向臂部28b的突出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
[0054]图28是对图17 (b)所示的剖面F — F进行表示的示意剖视图。另外,为了易于说明,第二固定触点部24g的位置与实际的位置不同。
[0055]图29是对从图28所示的状态起进行了推压操作后的状态进行表示的示意剖视图。
[0056]图30是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按压开关200成为过行程的状态进行表示的示意剖视图。
[0057]图31是将图15中记载的G部放大表示的侧视图。
[0058]图32是对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按压开关900的结构进行表示的剖视图。
[0059]符号说明
[0060]I操作构件
[0061]Ia按钮部
[0062]Ib凸缘部(对应日语:鍔部)
[0063]Ic促动器部
[0064]2可动触点构件
[0065]2a可动触点部
[0066]2b 缝隙
[0067]2c常接(对应日语:常接)触点部
[0068]2d连结部
[0069]3 壳体
[0070]3a固定触点部
[0071]3b空间部
[0072]3c第一逸出部
[0073]3d第二逸出部
[0074]3e第一壳体构件
[0075]3f第二壳体构件
[0076]3g 开口部
[0077]3h定位凸部
[0078]3k第一空间部
[0079]3m第二空间部
[0080]3n第一固定触点部
[0081]3p第二固定触点部
[0082]3q外部连接端子
[0083]4前方盖构件
[0084]4A卡合部
[0085]4a贯通孔
[0086]4b卡合凹部
[0087]4c 面部
[0088]4d第一锡焊部
[0089]4e定位孔部
[0090]5后方盖构件
[0091]5a 基部
[0092]5b 臂部
[0093]5c卡合端部
[0094]5d第二锡焊部
[0095]5e固定凸部
[0096]5f第三锡焊部
[0097]6薄板构件
[0098]6a粘接面
[0099]21操作构件
[0100]21a突出部
[0101]21b促动器部
[0102]21c按钮部
[0103]21d凸缘部
[0104]22可动触点构件
[0105]22a可动触点部
[0106]22b 缝隙
[0107]22c常接触点部
[0108]22d连结部
[0109]22e 顶部
[0110]23 壳体
[0111]23a空间部
[0112]24第二壳体构件
[0113]24a固定触点部
[0114]24b第二空间部
[0115]24c 第二开口
[0116]24d第二对置面
[0117]24e最里面
[0118]24f第一固定触点部
[0119]24g第二固定触点部
[0120]24h接触部
[0121]24k主体部
[0122]24m 切口部
[0123]24η中央接触部
[0124]24ρ伸出部
[0125]24q周边接触部
[0126]24r外部连接端子
[0127]24s允许(对应日语:許容部)部
[0128]25第一壳体构件
[0129]25a第一空间部
[0130]25b 第一开口
[0131]25c第一对置面
[0132]25d突出形状部
[0133]25e 开口部
[0134]26盖构件
[0135]27前方盖构件
[0136]27a贯通孔
[0137]27b卡合部
[0138]27c卡合孔部
[0139]27d板状部
[0140]28后方盖构件[0141 ]28a 基部
[0142]28b 臂部
[0143]28c前端部
[0144]28d安装板部
[0145]28e安装突起
[0146]29薄板构件
[0147]29a粘接面
[0148]30电路构件
[0149]100按压开关
[0150]200按压开关
[0151]CBl 基板
[0152]CB2 基板
[0153]D 间隙
[0154]LNl 盘(对应日语:9 > F' )
[0155]LN2 盘

【具体实施方式】
[0156][第一实施方式]
[0157]以下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按压开关100进行说明。
[0158]首先,使用图1至图10对本实施方式中的按压开关10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按压开关100的结构进行表示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按压开关100的外观进行表示的图,图2(a)是对按压开关100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2(b)是对从图2(a)所示的Z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按压开关100进行表示的俯视图。图3是对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按压开关100装配在基板上的状态的例子进行表示的图,图3(a)是对从图2所示的Z2方向侧观察按压开关100对基板的装配例的状态进行表示的俯视图,图3(b)是对从图3 (a)所示的Y2方向侧观察按压开关100对基板的装配例的状态进行表示的俯视图。图4是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操作构件I进行表示的图,图4(a)是对操作构件I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4(b)是对从图4(a)所示的X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操作构件I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5是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可动触点构件2的外观进行表示的图,图5(a)是对可动触点构件2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5(b)是对从图5(a)所示的Z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可动触点构件2进行表示的俯视图。图6是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壳体3的外观进行表示的图,图6(a)是对壳体3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6(b)是对被分割成第一壳体构件3e和第二壳体构件3f的状态的壳体3进行表示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对从图6 (a)所不的Z2方向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壳体构件3e的状态进行表不的立体图。图8是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壳体构件3f进行表示的图,图8(a)是对第二壳体构件3f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8(b)是对从图8(a)所示的Z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第二壳体构件3f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9是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后方盖构件5进行表示的图,图9(a)是对后方盖构件5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9(b)是从图9(a)所示的Y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后方盖构件5进行表示的侧视图,图9 (c)是对从图9 (a)所示的X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后方盖构件5进行表示的侧视图。图10是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前方盖构件4进行表示的图,图10(a)是对前方盖构件4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10(b)是对从Xl方向侧观察图10(a)所示的A部的状态进行表示的放大图。
[0159]按压开关100如图1所示那样,具备:操作构件1、可动触点构件2、具有固定触点部3a的壳体3、前方盖构件4、后方盖构件5及薄板构件6,如图2及图3所示那样,按压开关100能够通过对从前方盖构件4突出的操作构件I进行推压操作,来切换可动触点构件2与固定触点部3a的电导通状态。
[0160]操作构件I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如图4所示,形成为长方体状。操作构件I具有形成为长方体状的按钮部la。此外,操作构件I在按钮部Ia的一方端侧(X2方向侧)的侧面具有沿Yl — Y2方向及Zl方向板状地突出而形成的凸缘部lb,并且在一方端侧的端面具有向一方突出而形成的促动器部lc。
[0161]可动触点构件2由金属薄板构成,如图5所示,俯视时形成为长方形状。可动触点构件2具有拱状地弯曲并能够通过推压操作而进行反转动作的可动触点部2a。此外,在可动触点部2a的两侧(Zl方向侧和Z2方向侧),隔着缝隙2b而配置有用于与载置的面始终接触的常接触点部2c。此外,可动触点构件2具有将可动触点部2a和常接触点部2c的两端连结为一体的连结部2d。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两片可动触点构件2重叠而使用。
[0162]壳体3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供金属薄板埋设,且如图6(a)所示形成为长方体状,该壳体3具备空间部3b,该空间部3b能够容纳操作构件I及可动触点构件2,且前方侧(XI方向侧)被打开。另外,如图6(b)所不,壳体3由第一壳体构件3e和第二壳体构件3f构成。
[0163]第一壳体构件3e在前方侧的表面上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通的开口部3g。开口部3g的开口形状是长方形状,且形成为操作构件I的按钮部Ia能够插通并且凸缘部Ib无法插通的大小。此外,与开口部3g连续地,在开口部3g的后方侧(X2方向侧),形成有作为空间部3b的一部分的第一空间部3k。此外,第一壳体构件3e夹着前方侧的面的开口部3g的两侧在宽度方向(Yl — Y2方向)上具有向前方圆柱状地突出而形成的定位凸部3h。此外,第一壳体构件3e上设置有以削去前方侧的表面的角部的方式形成为凹形状的第一逸出部(对应日语:逃(f部)3c。此外,在第一壳体构件3e (壳体3)的下表面,如图7所示,设置有在宽度方向(Yl — Y2方向)上槽状地延伸设置的第二逸出部3d。第二逸出部3d形成于第一壳体构件3e的下表面的前后方向的两端部(角部)。
[0164]第二壳体构件3f如图8所示,具有前方侧(XI方向侧)被打开且形成空间部3b的一部分的第二空间部3m。第二壳体构件3f具有在第二空间部3m的后方侧(X2方向侧)的内壁部露出一部分的固定触点部3a。固定触点部3a由金属薄板构成,使一部分露出地通过嵌件成型而一体形成在第二壳体构件3f上。固定触点部3a由在第二空间部3m的后方侧的内壁部的中央露出而形成的第一固定触点部3n和在第一固定触点部3n的周围露出而形成的第二固定触点部3p构成。另外,第一固定触点部3n和第二固定触点部3p并不电连接。第二固定触点部3p被设置在以第一固定触点部3n为中心且具有沿Yl — Y2方向及Zl 一 Z2方向的边的虚拟的长方形的三处角部,三个第二固定触点部3p电连接。此外,角部配置有第二固定触点部3p的虚拟的长方形的Zl - Z2方向的边的长度与可动触点构件2的二个常接触点部2c的分开距离大致一致,Yl - Y2方向的边的长度为可动触点构件2的常接触点部2c的长度尺寸以下。此外,第二壳体构件3f在底面(Z2方向侧的面)的宽度方向(Yl - Y2方向)的两端形成有向后方伸出而形成的外部连接端子3q。一方(Y2方向侧)的外部连接端子3q与第一固定触点部3n电连接,另一方(Yl方向侧)的外部连接端子3q与第二固定触点部3p电连接。
[0165]后方盖构件5由金属板构成,如图9所示,U字形状地弯折而形成。后方盖构件5能够覆盖壳体3的后方侧(图6的X2方向侧),且具备形成为平板状的基部5a、及分别从基部5a的两端向前方侧(XI方向侧)伸出的臂部5b。臂部5b的伸出方向的前端成为在上下方向上被分割成二股的卡合端部5c。此外,臂部5b上分别从伸出方向的前端向下方伸出而设置有第二锡焊部5d,在第二锡焊部5d的伸出方向的前端分别突出而设置有固定凸部5e。此外,基部5a在下方端部具有向下方伸出而形成的第三锡焊部5f。
[0166]前方盖构件4由金属板构成,如图10所示,形成为长方形的平板状。另外,前方盖构件4形成为能够覆盖空间部3b的大小。前方盖构件4在中心部设置有能够供操作构件I的按钮部Ia突出的贯通孔4a,且在宽度方向(Yl — Y2方向)的两端侧设置有卡合部4A。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卡合部4A是由切口构成的卡合凹部4b。如图10(b)所示,卡合凹部4b的在上下方向(Zl — Z2方向)对置的面部4c彼此的间隔形成为随着朝向宽度方向外方侧而变窄。另外,卡合凹部4b形成为能够与后方盖构件5的臂部5b (卡合端部5c)卡合的大小。此外,如图10(a)所示,前方盖构件4在下方侧端部的两端设置有第一锡焊部4d。此外,前方盖构件4在贯通孔4a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的被贯通孔4a和卡合凹部4b所夹的位置具有能够插通第一壳体构件3e的定位凸部3h的定位孔部4e。二个定位孔部4e的分开距离与二个定位凸部3h的分开距离相同。
[0167]薄板构件6由合成树脂材料的薄板件构成,如图1所示,形成为长方形状的薄板状,具有屈曲性。另外,薄板构件6形成为能够覆盖第二壳体构件3f的第二空间部3m的大小。此外,薄板构件6在一方的面(X2方向侧的面)上具有前表面涂敷有粘接剂的粘接面6a。
[0168]接下来,使用图2、图3及图11对按压开关100的构造进行说明。图11是对图3(b)所示的剖面B — B进行表示的示意剖视图。另外,可动触点构件2的剖面部将二片概括地用一个剖面表不。
[0169]如图11所示,两片重叠的可动触点构件2配置在第二壳体构件3f的第二空间部3m内。可动触点构件2以可动触点部2a向前方(XI方向)突出的朝向配置,常接触点部2c与在第二空间部3m的后方侧的内壁露出的第二固定触点部3p接触。另外,可动触点部2a与第一固定触点部3n分开。薄板构件6以粘接面6a与第二空间部3m对置的朝向配置成覆盖配置有可动触点构件2的第二空间部3m。薄板构件6通过粘接面6a的粘接力而保持于第二壳体构件3f,并且将可动触点构件2保持在第二空间部3m内。薄板构件6具有屈曲性,因此在经由薄板构件6进行了推压的情况下,可动触点构件2的可动触点部2a以可动(能够移动)的方式被保持在第二空间部3m内。操作构件I以使按钮部Ia从第一空间部3k侧向开口部3g插通的状态保持在第一壳体构件3e的第一空间部3k内。在第一空间部3k内保持着操作构件I的第一壳体构件3e以操作构件I的促动器部Ic与薄板构件6对置的朝向、与第二壳体构件3f夹着薄板构件6并卡合,以便第一空间部3k和第二空间部3m形成空间部3b。通过这样使第一壳体构件3e和第二壳体构件3f卡合,操作构件I的促动器部Ic与可动触点构件2的可动触点部2a经由薄板构件6而接触。此外,前方盖构件4上贯通孔4a中插通操作构件I的按钮部la,并且定位孔部4e (参照图10)中分别插通第一壳体构件3e的定位凸部3h,该前方盖构件4以覆盖空间部3b的方式与第一壳体构件3e卡合。此外,后方盖构件5以基部5a覆盖壳体3 (第二壳体构件3f)的后方侧,并且以使臂部5b向前方伸出的状态与第二壳体构件3f卡合。此外向前方伸出的臂部5b分别与前方盖构件4的卡合部4A (卡合凹部4b)卡合而使前方盖构件4与后方盖构件5 —体化。另外,卡合端部5c被插入到作为卡合部4A的卡合凹部4b中,并如图3 (b)所示被扩张(对应日语:押広(f 6札)以与在卡合凹部4b的上下方向上对置的内壁即面部4c抵接,从而实现卡合。这样,卡合端部5c被扩张而与卡合凹部4b抵接,从而前方盖构件4和后方盖构件5被一体化。此外,卡合端部5c被扩张而与卡合凹部4b抵接,从而第一壳体构件3e和第二壳体构件3f压接夹持薄板构件6。这样,构成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按压开关100。如图3 (b)所示,按压开关100中,第一锡焊部4d和第二锡焊部5d具有少许间隙D而相邻配置。此外,如图2 (b)所示,壳体3的与第一锡焊部4d及第二锡焊部5d对置的部位设置有形成为凹形状的第一逸出部3c,在壳体3的下表面(Z2方向侧的面)设置有在宽度方向(Yl —Y2方向)上槽状地延伸设置的第二逸出部3d。
[0170]接下来,使用图11及图12对按压开关100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2是对从图11所示的状态起进行了推压操作后的状态进行表示的示意剖视图。
[0171]图11所示的状态表示按压开关100未被操作的初始状态。在图11所示的状态中,常接触点部2c与第二固定触点部3p接触,但可动触点部2a与第一固定触点部3n分开。即,图11所示的状态是第一固定触点部3n与第二固定触点部3p未电导通的状态。在从图11所示的状态起如图12所示那样向后方侧(X2方向)推压操作构件I后,经由薄板构件6而与可动触点部2a接触的促动器部Ic向后方侧推压可动触点部2a。被推压的可动触点部2a向后方侧挠曲后反转,并与第一固定触点部3n接触。可动触点部2a与第一固定触点部3n接触,从而第一固定触点部3n与第二固定触点部3p通过可动触点构件2而电导通。此夕卜,在解除对操作构件I的推压后,通过可动触点部2a的弹性力,复原到图11所示的初始状态,成为第一固定触点部3n与第二固定触点部3p未电导通的状态。这样,能够通过切换第一固定触点部3n与第二固定触点部3p的电导通状态来进行输入,作为按压开关发挥功倉泛。
[0172]以下,对采用本实施方式带来的效果进行说明。另外,图13是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卡合凹部4b与卡合端部5c的卡合状态进行表示的示意图。
[0173]在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100中,采用如下结构,该按压开关100具有:操作构件I ;可动触点构件2 ;壳体3,具有固定触点部3a,具备能够容纳操作构件I及可动触点构件2且前方侧开放的空间部3b ;覆盖空间部3b的前方盖构件4 ;以及后方盖构件5,具备覆盖壳体3的后方侧的基部5a以及分别从基部5a的两端向前方侧伸出的臂部5b,在该按压开关中,前方盖构件4上设置有供操作构件I突出的贯通孔4a和在两端侧与后方盖构件5的臂部5b卡合的卡合部4A,前方盖构件4的卡合部4A分别与后方盖构件5的臂部5b卡合从而前方盖构件4与后方盖构件5被一体化。
[0174]由此,采用了如下结构,即,后方盖构件5的基部5a覆盖壳体3的后方侧、即壳体3的后方侧不存在后方盖构件5被分断的部位,并且使二个臂部5b与前方盖构件4卡合而一体化的结构。由此,不会出现被推压而后方盖构件5的被分断的部位扩展,所以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提高来自前方侧的推入强度。因此,起到了能够提供在基板安装后对来自前方侧的推压操作有耐性的侧推式的按压开关的效果。
[0175]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100中,采用如下结构,该按压开关100具有:操作构件I ;可动触点构件2 ;壳体3,具有固定触点部3a,具备能够容纳操作构件I及可动触点构件2且前方侧开放的空间部3b ;覆盖空间部3b的前方盖构件4 ;以及后方盖构件5,具备覆盖壳体3的后方侧的基部5a以及分别从基部5a的两端向前方侧伸出的臂部5b,在该按压开关中,在前方盖构件4上设置有供操作构件I突出的贯通孔4a、及在两端与后方盖构件5的臂部5b卡合的卡合凹部4b,前方盖构件4的卡合凹部4b分别与后方盖构件5的臂部5b卡合从而前方盖构件4与后方盖构件5被一体化。
[0176]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100中,采用如下结构,即,卡合部4A是由切口构成的卡合凹部4b,并以后方盖构件5的臂部5b与卡合凹部4b的上下的内壁抵接的方式卡八口 ο
[0177]由此,采用了后方侧盖构件的基部5a覆盖壳体3的后方侧、即在壳体3的后方侧不存在后方侧盖构件被分断的部位,并且使二个臂部5b与前方侧盖构件卡合而一体化的结构。由此,不会出现被推压而后方侧盖构件的被分断的部位扩展,所以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提高来自前方侧的推入强度。因此,起到了能够提供在基板安装后对来自前方侧的推压操作有耐性的侧推式的按压开关的效果。
[0178]由此,通过将卡合部4A设为由切口构成的卡合凹部4b,能够简单地构成卡合部4A。此外,通过采用以后方盖构件5的臂部5b与卡合凹部4b的上下的内壁抵接的方式卡合的结构,能够以足够的保持力使前方盖构件4和后方盖构件5卡合。因此,起到以简单的结构就能够以足够的保持力使前方盖构件4和后方盖构件5卡合的效果。
[0179]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100中,采用如下结构,即,前方盖构件4的卡合凹部4b的在上下方向对置的面部4c彼此的间隔形成为随着朝向宽度方向外方侧而变窄,后方盖构件5的臂部5b成为前端在上下方向被分割为二股的卡合端部5c,卡合端部5c被插入到卡合凹部4b并以与卡合凹部4b的在上下方向对置的面部4c抵接的方式被扩张而卡八口 ο
[0180]由此,采用了如下结构,即卡合凹部4b的在上下方向对置的面部4c彼此的间隔形成为随着朝向宽度方向外方侧而变窄,前端在上下方向被分割为二股的卡合端部5c被插入到卡合凹部4b,使卡合端部5c以与卡合凹部4b的在上下方向对置的面部4c抵接的方式扩展从而前方盖构件4和后方盖构件5被卡合。在使卡合端部5c在上下方向上扩展而使前方盖构件4和后方盖构件5卡合时,卡合凹部4b的在上下方向对置的面部4c彼此的间隔较宽一侧的卡合端部5c被扩张,以使其变得比卡合凹部4b的在上下方向对置的面部4c彼此的间隔较窄一侧的卡合端部5c宽。由此,如图13所示,卡合端部5c被扩展为分别歪扭的样子,卡合端部5c与卡合凹部4b的卡合变得牢固,在推压方向上变得不易脱落。此夕卜,卡合凹部4b的在上下方向对置的面部4c彼此的间隔形成为随着朝向宽度方向外方侧而变窄,因此即使相对于宽度方向外方侧,卡合也变得不易脱落。因此,起到能够提供在基板安装后对来自前方侧的推压操作进一步具有耐性的的侧推式的按压开关的效果。
[0181 ]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100中,采用如下结构,即,在前方盖构件4上设置有第一锡焊部4d,在后方盖构件5上设置有第二锡焊部5d,第一锡焊部4d和第二锡焊部5d具有少许的间隙D而相邻配置。
[0182]由此,通过设置第一锡焊部4d和第二锡焊部5d并且第一锡焊部4d和第二锡焊部5d具有少许的间隙D而相邻配置,在对第一锡焊部4d和第二锡焊部5d进行了锡焊时,前方盖构件4和后方盖构件5通过焊料而连结。为此,即使在以较强的力推压了操作构件I的情况下,对卡合端部5c与卡合凹部4b的卡合部位施加的载荷被分散到由焊料所连结的部分,因此卡合端部5c与卡合凹部4b的卡合变得不易脱落。因此,起到能够提供在基板安装后对来自前方侧的推压操作更有耐性的侧推式的按压开关的效果。例如,在图3所记载的基板CBl上装配按压开关100时,第一锡焊部4d与第二锡焊部5d配置在相同的盘LNl上。在这种盘LNl上锡焊第一锡焊部4d及第二锡焊部5d时,焊料沿着盘LNl而相连,前方盖构件4和后方盖构件5通过焊料而连结。
[018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100中,采用如下结构,即,在壳体3的与第一锡焊部4d及第二锡焊部5d对置的部位,设置有形成为凹形状的第一逸出部3c,在壳体3的下表面,设置有在宽度方向上槽状地延伸设置的第二逸出部3d。
[0184]由此,通过设置第一逸出部3c及第二逸出部3d,将按压开关锡焊在基板上时产生的焊剂在第一逸出部3c及第二逸出部3d传播,因此焊剂到达壳体3的空间部3b为止的距离变长,能够将焊剂引导到与空间部3b不同的方向。因此,焊剂不易进入到空间部3b内,能够减少由焊剂的附着引起的可动触点构件2与固定触点部3a的导通不良的产生。因此,起到能够提供形成了稳定的开关的按压开关。
[0185]此外,在与第一逸出部3c对置的第一锡焊部4d及第二锡焊部5d的表面上,在进行了锡焊时形成焊角,因此第一锡焊部4d及第二锡焊部5d在两侧形成焊角,按压开关100更牢固地被保持于基板。
[0186]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中,米用了位于壳体3的后方侧的、从后方盖构件5的基部5a向下方伸出而具有第三锡焊部5f的结构。
[0187]由此,例如装配于图3所示的基板CBl那样的基板时,能够用焊锡将第三锡焊部5f固定在对应的盘LNl上。通过对第三锡焊部5f进行锡焊,保持推压方向侧,对输入操作时的推压的耐性变得更高。起到能够提供在基板安装后对来自前方侧的推压操作更有耐性的侧推式的按压开关的效果。
[0188]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100中,采用了用第一壳体构件3e和第二壳体构件3f夹着薄板构件6的结构。
[0189]由此,除了基于粘接面6a的粘接力的保持以外,薄板构件6被更稳定地保持。此夕卜,吸收在将前方盖构件4和后方盖构件5卡合时对壳体3施加的力的一部分,起到能够防止壳体3的破损的效果。
[0190][第二实施方式]
[0191]以下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按压开关200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按压开关200的外观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按压开关100不同,但部件结构相同。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按压开关100的结构部件及部位相同的功能的结构部件及部位,使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按压开关100的结构部件名、部位名来进行说明。其中,关于符号,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按压开关100中使用的符号不同的符号来进行说明。
[0192]首先,使用图14至图27,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按压开关20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4是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按压开关200的结构进行表示的分解立体图。图15是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按压开关200的外观进行表示的图,图15(a)是对按压开关200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15(b)是对从图15(a)中的Z2方向观察的状态的按压开关200进行表示的俯视图。图16是对将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按压开关200装配在基板上的状态的例子进行表示的图,图16(a)是对从图15所示的Zl方向侧观察按压开关200对基板的装配例的状态进行表示的俯视图,图16(b)是从图16(a)所示的Y2方向侧观察按压开关100对基板的装配例的状态进行表示的侧视图。另外,在图16(b)中,为了使说明容易,基板CB2以剖面表示。图17是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壳体23的外观进行表示的图,图17(a)是对壳体23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17(b)是对从图17(a)所示的Y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壳体23进行表不的侧视图。图18是对将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壳体23分解为第二壳体构件24和第一壳体构件25的状态进行表示的分解立体图。图19是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壳体构件24的外观进行表示的图,图19(a)是对从图18所示的Xl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第二壳体构件24进行表示的主视图,图19(b)是对从图18所示的Y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第二壳体构件24进行表示的侧视图。图20是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电路构件30的形状进行表示的图,图
20(a)是对电路构件30的形状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20 (b)是对从图20 (a)所示的Zl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电路构件30进行表示的俯视图。图21是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壳体构件25的形状进行表示的图,图21 (a)是对从图18所示的X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第二壳体构件24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21 (b)是对从图18所示的X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第二壳体构件24进行表示的后视图。图22是对以图17中记载的剖面线E — E切断的剖面进行表示的剖视图。图23是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可动触点构件22的外观进行表示的图,图23(a)是对可动触点构件22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23(b)是对从图23(a)所示的Z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可动触点构件22进行表示的侧视图。图24是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操作构件21的外观进行表示的图,图24(a)是对操作构件21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24(b)是对从图24(a)所示的X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操作构件21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24(c)是对从图24(a)所示的Xl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操作构件21进行表示的主视图。图25是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盖构件26的外观进行表示的图,图25(a)是对盖构件26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25 (b)是对将盖构件26分解为前方盖构件27和后方盖构件28的状态进行表示的分解立体图。图26是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前方盖构件27的外观进行表示的图,图26 (a)是对前方盖构件27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26 (b)是将从图26 (a)所示的Xl方向侧观察图26(a)所示的F部的状态放大表示的放大图。图27是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后方盖构件28的外观进行表示的图,图27(a)是对后方盖构件28的外观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27(b)是对从图27(a)所示的X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后方盖构件28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另外,臂部28b的前端部28c以被向内方侧弯折的状态图示,但在与前方盖构件27的一体化前,以向臂部28b的突出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
[0193]如图14所示,按压开关200具备:操作构件21 ;可动触点构件22 ;壳体23,具有固定触点部24a,并由第二壳体构件24和第一壳体构件25构成;盖构件26,由前方盖构件27和后方盖构件28构成;以及薄板构件29,如图15及图16所示,通过对从前方盖构件27突出的操作构件21进行推压操作,能够切换可动触点构件22与固定触点部24a的电导通状态。
[0194]壳体23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并如图17所示,形成为长方体状。壳体23形成为中空,并且在内部具备具有固定触点部24a的空间部23a。空间部23a具备前方侧(XI方向侦D被打开的开口部25e。壳体23具有形成为向设置有开口部25e —侧的相反一侧突出的主体部24k,在主体部24k上,从后方侧的端部朝向前方地具有一部分被切口而成的切口部24m。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壳体23如图18所示,由第二壳体构件24和第一壳体构件25这二个部件构成。
[0195]第二壳体构件24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并如图19所示,形成为长方体状,形成主体部24k。主体部24k的一方侧(X2方向侧)的下方侧(Z2方向侧),形成有一部分被切口而成的切口部24m。此外,第二壳体构件24上,嵌件成型有由金属板构成的电路构件30,电路构件30的一部分从第二壳体构件24露出而设置。第二壳体构件24具备作为空间部23a的一部分的第二空间部24b。第二空间部24b具有向另一方侧(XI方向侧)开口的第二开口 24c,并且具有存在第二开口 24c的第二对置面24d。另外,第二对置面24d形成为平坦的面状。此外,第二开口 24c的外形形状形成为长边为直线形状且短边为圆弧形状的长方形状。此外,第二空间部24b的与第二开口 24c对置一侧(X2方向侧)的一面即最里面24e上,形成有由金属板构成的固定触点部24a。固定触点部24a由在最里面24e的中央部分形成的第一固定触点部24f和在最里面24e上第二空间部24b的长边侧的壁的附近形成的第二固定触点部24g构成。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二固定触点部24g形成为在Z2方向侧的长边侧的壁的附近露出。第一固定触点部24f及第二固定触点部24g具有向第二开口 24c所在的方向突出并且突出方向的前端形成为平坦的面的接触部24h。第一固定触点部24f具有:作为接触部24h之一的中央接触部24η和与中央接触部24η连续地从最里面24e露出并且向中央接触部24η的周围伸出的伸出部24ρ,第二固定触点部24g在成为中央接触部24η的两侧的位置各具有一个作为接触部24h之一的周边接触部24q。另外,主体部24k形成为向最里面24e的后方侧突出,中央接触部24η配置在最里面24e的与主体部24k对应的部位,并且周边接触部24q配置在最里面24e的与切口部24m对应的部位。此外,最里面24e的作为夹着第一固定触点部24f而与第二固定触点部24g对置的位置的部分,以与周边接触部24q成为相同高度的方式突出。此外,第二壳体构件24在壳体23的后方侧(X2方向侧)即主体部24k的后方侧的端部,具有由金属材料构成并从主体部24k露出的二个外部连接端子24r。另外,由第一固定触点部24f及第二固定触点部24g构成的固定触点部24a和外部连接端子24r是嵌件成型于第二壳体构件24的电路构件30的一部分露出而成的。如图20所示,电路构件30是对二个金属板进行板金加工而形成。电路构件30在一端具有固定触点部24a,并且在另一端具有外部连接端子24r。S卩,电路构件30由在一端具有第一固定触点部24f并且在另一端具有一方的外部连接端子24r的构件、和在一端具有第二固定触点部24g并且在另一端具有另一方的外部连接端子24r的构件这两个构件构成,第一固定触点部24f与第二固定触点部24g电绝缘。此外,电路构件30的固定触点部24a与外部连接端子24r之间,形成有在从上方(Zl方向)俯视时向与电路构件30伸出的方向(XI — X2方向)交叉的方向伸出的允许部24s。允许部24s的宽度尺寸(wl)比电路构件30的中间夹着允许部24s的部位的宽度尺寸(w2及w3)小。
[0196]第一壳体构件25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并如图21所示,形成为长方体状,并在内部具备作为空间部23a的一部分的第一空间部25a。此外,第一壳体构件25,在一方侧(X2方向侧)具有第一空间部25a开口而成第一开口 25b所在的第一对置面25c,在另一方侧(XI方向侧)具有贯通到第一空间部25a并且形成为长方形状的开口形状的开口部25e。另夕卜,第一对置面25c形成为平坦的面状。此外,第一开口 25b的外形形状形成为长方形状,长方形的四角的部分具有形成为向上下方向(Zl — Z2方向)突出的突出形状部25d。
[0197]这样形成的第二壳体构件24和第一壳体构件25,使第二对置面24d与第一对置面25c对置而被卡合,并如图17所不形成壳体23。此外,第二壳体构件24与第一壳体构件25卡合,从而第二空间部24b与第一空间部25a被连结而形成空间部23a。另外,第二空间部24b与第一空间部25a连结,使第一开口 25b的外形形状与第二开口 24c的外形形状重合时,如图22所示,第一开口 25b的外形形状为突出形状部25d从第二开口 24c的外形形状凸出。即,配置成第一开口 25b的一部分与第二对置面24d的一部分对置。
[0198]可动触点构件22由具有弹簧特性的金属薄板构成,并如图23所示,俯视时形成为长方形状。可动触点构件22具有弯曲成拱状并能够通过推压操作而反转动作的可动触点部22a。此外,在可动触点部22a的两侧(Zl方向侧和Z2方向侧),隔着缝隙22b而配置有用于与被载置的面始终接触的常接触点部22c。此外,可动触点构件22具备将可动触点部22a和常接触点部22c的两端连结为一体的连结部22d。这样形成的可动触点构件22具有弹簧特性,在从拱形状的顶部22e侧推压可动触点部22a时,可动触点构件22向被推压的方向挠曲,在推压被解除后,可动触点构件22返回到推压前的状态。此外,由可动触点部22a、常接触点部22c及连结部22d形成的可动触点构件22,形成为在从顶部22e侧俯视时外形形状沿着第二壳体构件24的第二开口 24c的外形形状。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使用一片可动触点构件22。
[0199]操作构件21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并如图24所示,形成为长方体状。操作构件21具有形成为长方体状的按钮部21c,按钮部21c形成为能够插通到第一壳体构件25的开口部25e的大小。此外,操作构件21在按钮部21c的一方端侧(X2方向侧)的侧面具有向侧方(Yl — Y2方向)突出并形成为板状的凸缘部21d。在从按钮部21c的另一方端侧(XI方向侧)俯视操作构件21时,凸缘部21d形成为长方形状,且在四角具有形成为向上下方向(Zl 一 Z2方向)突出的突出部21a。此外,凸缘部21d的外形形状形成为沿着第一壳体构件25的第一开口 25b的外形形状,突出部21a的外形形状形成为沿着第一壳体构件25的突出形状部25d的外形形状。此外,操作构件21在按钮部21c的一方端侧的端面具有向一方突出而形成的促动器部21b。促动器部21b能够使可动触点构件22挠曲,并且具备在施加了不会使第二壳体构件24破损的规定的载荷时被挤压变形(塑性变形)程度的强度。
[0200]盖构件26由金属板构成,并如图25所示,开口形状形成为长方形的筒状。盖构件26通过前方盖构件27和后方盖构件28被卡合并一体化而形成。
[0201]前方盖构件27由金属板构成,并如图26所示,形成为平板状。前方盖构件27具有形成为在从图17所示的Xl方向侧俯视壳体23时能够覆盖空间部23a的大小的平板状的板状部27d。前方盖构件27在板状部27d的中央部设置有贯通孔27a,在板状部27d的两端侧(Yl方向侧及Y2方向侧)设置有与后方盖构件28卡合的卡合部27b。贯通孔27a是形成为能够供操作构件21的按钮部21c插通的大小的贯通孔。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卡合部27b是由贯通孔构成的卡合孔部27c。另外,卡合孔部27c的开口形状为在宽度方向(Yl — Y2方向)上外方侧为圆弧形状。即,在板状部27d的Yl方向侧所设置的卡合孔部27c,卡合孔部27c的开口形状是Yl方向侧成为圆弧形状,在板状部27d的Y2方向侧所设置的卡合孔部27c,卡合孔部27c的开口形状是Y2方向侧成为圆弧形状。
[0202]后方盖构件28由金属板构成,并如图27所示,形成为U字形状。后方盖构件28具备形成为平板状的基部28a、及从基部28a的两端分别向前方侧(XI方向侧)伸出的臂部28bο另外,臂部28b的前端部28c形成为能够插入到前方盖构件27的卡合孔部27c。此夕卜,后方盖构件28具有从各个臂部28b的下端部向宽度方向(Yl — Y2方向)的外侧突出的安装板部28d。安装板部28d形成为平板状,在安装板部28d的突出方向端部的前方侧(XI方向侧),形成有以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的安装突起28e。
[0203]这样形成的前方盖构件27和后方盖构件28如图25所示,在前方盖构件27的卡合部27b分别卡合有后方盖构件28的臂部28b从而前方盖构件27与后方盖构件28被一体化,形成盖构件26。即,后方盖构件28的臂部28b的前端部28c被插入到前方盖构件27的卡合部27b即卡合孔部27c,并被向内方侧弯折后卡合,从而形成盖构件26。
[0204]薄板构件29由合成树脂材料的薄板件构成,如图14所示,形成为长方形状的薄板状,具有屈曲性。另外,薄板构件29形成为能够覆盖第二壳体构件24的第二空间部24b的大小。此外,薄板构件29具有在一方的面(X2方向侧的面)上整面涂敷有粘接剂的粘接面29a。
[0205]接下来,使用图22及图28,对按压开关200的构造进行说明。图28是对图17(b)所示的剖面F — F进行表示的示意剖视图。另外,为了易于说明,第二固定触点部24g的位置与实际的位置不同。
[0206]如图28所示,可动触点构件22容纳在第二壳体构件24的第二空间部24b内。可动触点构件22配置成可动触点部22a向前方(XI方向)突出的朝向,一方(图23所示的Z2方向侧)的常接触点部22c与在第二空间部24b的最里面24e露出的第二固定触点部24g的接触部24h(参照图19)接触,另一方的常接触点部22c与最里面24e的在夹着第一固定触点部24f而与第二固定触点部24g对置的位置以与周边接触部24q为相同高度的方式突出的部位(参照图19)接触。另外,可动触点部22a与第一固定触点部24f分开。薄板构件29配置成以粘接面29a与第二空间部24b对置的朝向覆盖第二空间部24b,该第二空间部24b配置有可动触点构件22。薄板构件29通过粘接面29a的粘接力而被保持于第二壳体构件24的第二对置面24d,并且将可动触点构件22保持在第二空间部24b内,从而可动触点构件22与第二固定触点部24g始终接触。薄板构件29具有屈曲性,因此在经由薄板构件29而被推压了的情况下,可动触点构件22的可动触点部22a在第二空间部24b内可动,并且被保持在能够与中央接触部24n(参照图19)接触的位置。操作构件21以将按钮部21c从第一空间部25a侧插通到开口部25e的状态,被保持在第一壳体构件25的第一空间部25a内。另外,操作构件21—部分(突出部21a(参照图24))被配置于突出形状部25d(参照图21),并且被保持为被引导而能够在第一空间部25a内滑动移动。在第一空间部25a内保持操作构件21的第一壳体构件25,以操作构件21的促动器部21b与薄板构件29对置的朝向,与第二壳体构件24卡合。即,用第一对置面25c和第二对置面24d夹着薄板构件29,第一空间部25a和第二空间部24b卡合以形成用于容纳操作构件21及可动触点构件22的空间部23a。通过这样将第一壳体构件25和第二壳体构件24卡合,操作构件21的促动器部21b和可动触点构件22的可动触点部22a经由薄板构件29而接触。此夕卜,前方盖构件27以操作构件21的按钮部21c从贯通孔27a突出的状态,与第一壳体构件25卡合,以覆盖空间部23a。此外,后方盖构件28以基部28a覆盖壳体23 (第二壳体构件
24)的后方侧,并且以使臂部28b向前方伸出的状态与第二壳体构件24卡合。此外向前方伸出的臂部28b分别与前方盖构件27的卡合部27b卡合从而前方盖构件27与后方盖构件28—体化,形成盖构件26。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卡合部27b与臂部28b的卡合,是通过后方盖构件28的臂部28b的前端部28c被插入到前方盖构件27的卡合孔部27c并在前方盖构件27的前方侧被向内方侧弯折并卡合而进行的。这样,通过形成盖构件26(参照图
25),第一壳体构件25与第二壳体构件24压接夹持薄板构件29。这样,构成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按压开关200。在形成按压开关200后,如图22所示配置成突出形状部25d的一部分与第二对置面24d的一部分对置。因此,以能够沿着突出形状部25d移动的方式配置的操作构件21的突出部21a被配置在能够与第二对置面24d接触的位置。但是,在通过操作构件21推压可动触点构件22并使可动触点部22a与固定触点部24a(第一固定触点部24f)接触时,突出部21a与第二对置面24d分开。此外,第二开口 24c的外形形状的长边与短边交叉的部位配置在与突出形状部25d对应的部位,因此操作构件21的突出部21a配置在第二开口 24c的外形形状的长边与短边交叉的部位而且是能够与第二对置面24d接触的位置。此外,第二壳体构件24的第二对置面24d上的能够与操作构件21的突出部21a抵接的位置,位于横方向上的第二固定触点部24g的接触部24h的外方侧。另外,在图22中,虽未图不薄板构件29,但实际上,在第一壳体构件25的第一对置面25c与第二壳体构件24的第二对置面24d之间夹有薄板构件29。
[0207]接下来,使用图28至图30对按压开关200的动作进行说明。图29是对从图28所示的状态起进行了推压操作后的状态进行表示的示意剖视图。图30是对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按压开关200成为过行程的状态进行表示的示意剖视图。
[0208]图28所示的状态表示按压开关200未被操作的初始状态。在图28所示的状态,常接触点部22c与第二固定触点部24g接触,但可动触点部22a与第一固定触点部24f分开。S卩,图28所示的状态是第一固定触点部24f与第二固定触点部24g未电导通的状态。在从图28所示的状态起如图29所示那样向后方侧(X2方向)推压操作构件21后,经由薄板构件29与可动触点部22a接触的促动器部21b向后方侧推压可动触点部22a。被推压的可动触点部22a向后方侧挠曲后反转,并与第一固定触点部24f接触。可动触点部22a与第一固定触点部24f接触,从而第一固定触点部24f与第二固定触点部24g经由可动触点构件22而电导通。此外,在将对操作构件21的推压解除后,通过可动触点部22a的弹性力,复原到图28所示的初始状态,成为第一固定触点部24f与第二固定触点部24g未电导通的状态。这样,可动触点构件22与第一固定触点部24f接触或分离,能够通过切换第一固定触点部24f与第二固定触点部24g的电导通状态来进行输入,并经由能够与外部电连接的外部连接端子24r作为输入信号而输出,作为按压开关发挥功能。此外,可动触点部22a与第一固定触点部24f接触时,操作构件21的凸缘部21d(突出部21a(参照图24))与第二壳体构件24的第二对置面24d分开。但是,也存在由操作者以必要以上的力对操作构件21进行了推入操作的情况、误使安装有按压开关200的电子设备等落下而在推压操作构件21的方向上施加了冲击的情况等、可动触点部22a与第一固定触点部24f接触后达到过行程的情况。在达到这种过行程的情况下,如图30所示,操作构件21的促动器部21b被挤压变形,并且突出部21a(参照图24)与第二壳体构件24的第二对置面24d接触,阻止操作构件
21被进一步向后方推入的。另外,在图30中,图示出了促动器部21b被挤压变形到几乎消失,但实际上,促动器部21b的前端部是被挤压变形的程度,即使促动器部21b的前端部被挤压变形后也能够进行对按压开关200的输入操作。
[0209]以下,对采用了本实施方式引起的效果进行说明。另外,一部分的效果的说明中使用图16或图31进行说明。图31是将图15中记载的G部放大表示的放大图。
[0210]在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200中,采用了如下结构,该按压开关200具有:操作构件21 ;可动触点构件22 ;壳体23,具有固定触点部24a,具备能够容纳操作构件21及可动触点构件22且前方侧开放的空间部23a ;覆盖空间部23a的前方盖构件27 ;以及后方盖构件28,具备覆盖壳体23的后方侧的基部28a和从基部28a的两端分别向前方侧伸出的臂部28b,在该按压开关中,前方盖构件27上设置有供操作构件21突出的贯通孔27a、及在两端侧与后方盖构件28的臂部28b卡合的卡合部27b,前方盖构件27的卡合部27b分别与后方盖构件28的臂部28b卡合从而前方盖构件27和后方盖构件28被一体化。
[0211]由此,采用后方盖构件28的基部28a覆盖壳体23的后方侧、即在壳体23的后方侧不存在后方盖构件28被分断的部位并且使二个臂部28b与前方盖构件27卡合而一体化的结构。由此,在被推压时,不会如【背景技术】那样后方盖构件28的被分断的部位扩展,所以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提高来自前方侧的推入强度。因此,起到了能够提供在基板安装后对来自前方侧的推压操作有耐性的侧推式的按压开关的效果。
[0212]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200中,采用了如下结构,S卩,卡合部27b是由贯通孔构成的卡合孔部27c,后方盖构件28的臂部28b被插入到卡合孔部27c,并在前方盖构件27的前方侧被向内方侧弯折而卡合。
[0213]由此,通过将卡合部27b设为由贯通孔构成的卡合孔部27c,从而能够简单地构成卡合部27b。此外,通过采用后方盖构件28的臂部28b被插入到卡合孔部27c并通过弯折而卡合的结构,从而,能够以足够的保持力将前方盖构件27和后方盖构件28卡合。因此,起到以简单的结构能够以足够的保持力将前方盖构件27和后方盖构件28卡合的效果。
[0214]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200中,采用如下结构,即,前方盖构件27的卡合孔部27c的开口形状是宽度方向上的外方侧成为圆弧形状,后方盖构件28的臂部28b的前端部28c形成为能够插入到卡合孔部27c,插入到卡合孔部27c后被向内方侧弯折而卡合。
[0215]由此,通过将卡合孔部27c的开口形状设为宽度方向上的外方侧为圆弧形状,从而在宽度方向上的外方侧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比内方侧小。在为了将卡合孔部27c和臂部28b卡合而将臂部28b的前端部28c向内方侧弯折时,臂部28b易于向卡合孔部27c的宽度方向上的外方侧扩展。即使扩展,也如图31中虚线所示那样,臂部28b与卡合孔部27c的宽度方向上的外方侧(图31中为Yl方向侧)的圆弧形状的面接触而不会向外方侧扩展,臂部28b向内方侧靠。因此,能够起到能够将前方盖构件27和后方盖构件28以没有松动的状态固定并且能够进行不易脱落的牢固的卡合的效果。
[0216]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200中,采用如下结构,即,按压开关200由具有固定触点部24a并具备容纳可动触点构件22的第二空间部24b的第二壳体构件24和与第二壳体构件24卡合并具备容纳操作构件21的一部分以对操作构件21进行引导的第一空间部25a的第一壳体构件25构成,在该按压开关中,第二壳体构件24具有第二空间部24b开口而成的第二开口 24c所存在的第二对置面24d,第一壳体构件25具有第一空间部25a开口而成的第一开口 25b所存在的第一对置面25c,第二壳体构件24与第一壳体构件25使第二对置面24d与第一对置面25c对置而被卡合,在使第一开口 25b的外形形状与第二开口 24c的外形形状重合时,第一开口 25b的外形形状具有从第二开口 24c的外形形状凸出的突出形状部25d,操作构件21具有形成为沿着第一开口 25b的外形形状并配置于突出形状部25d的突出部21a,在经由操作构件21使可动触点构件22与固定触点部24a接触时,突出部21a与第二对置面24d分开。
[0217]由此,采用了如下结构,S卩,在使第一开口 25b的外形形状与第二开口 24c的外形形状重合时,第一开口 25b的外形形状具有形成为从第二开口 24c的外形形状凸出的突出形状部25d,操作构件21具有形成为沿着第一开口 25b的外形形状并配置于突出形状部25d的突出部21a。因此,在错误地拼命按压操作构件21等达到了过行程时,通过使操作构件21的突出部21a与第二对置面24d抵接来构成限制器,能够提高过量的推入时的耐性。如果是这种构造,即使是在被推压操作的方向配置有可动触点构件22的构造,也能够阻止过量的过行程。因此,起到能够提供在被推压操作的方向上配置可动触点构件22而能够应对过量的推入的按压开关的效果。
[0218]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200中,采用了如下结构,S卩,第二开口 24c的外形形状是长边为直线形状且短边为圆弧形状的长方形状,可动触点构件22形成为沿着第二开口 24c的外形形状,操作构件21的突出部21a形成为能够在第二开口 24c的外形形状的长边与短边交叉的部位与第二对置面24d接触。
[0219]由此,通过将第二开口 24c的外形形状设为长边为直线形状且短边为圆弧形状的长方形状并突出部21a能够在短边与长边交叉的位置与第二对置面24d接触,从而在假设达到过行程的情况下,能够增大突出部21a与第二对置面24d的接触面积。即,在即使施加了更大的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不破损而阻止操作构件21的移动。因此,起到能够提供在被推压操作的方向上配置可动触点构件22而能够应对过量的推入的按压开关的效果。
[022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200中,采用了如下结构,即,可动触点构件22由具有弹簧特性的金属板形成,操作构件21具有用于推压可动触点构件22的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的促动器部21b,促动器部21b能够使可动触点构件22挠曲,并且在施加了不使第二壳体构件24破损的规定的载荷时被挤压变形。
[0221]由此,采用了能够使可动触点构件22挠曲并且在施加了不使第二壳体构件24破损的规定的载荷时促动器部21b被挤压变形的结构,从而在假设达到过行程的情况下,首先,促动器部21b被挤压变形,之后突出部21a与第二对置面24d抵接。为此,能够减轻由对第二壳体构件24施加了过量的推压引起的固定触点部24a的周边的破损。此外,促动器部21b仅被挤压变形过行程的移动量即少许的量,所以开关功能不会完全丧失。因此,起到能够提供在被推压操作的方向上配置可动触点构件22而能够应对过量的推入的按压开关的效果。
[0222]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200中,固定触点部24a形成在第二空间部24b的与第二开口 24c对置一侧的面即最里面24e上,由在最里面24e的中央部分形成的第一固定触点部24f和在最里面24e上第二空间部24b的长边侧的壁的附近形成的第二固定触点部24g构成,第一固定触点部24f及第二固定触点部24g具有可动触点构件22所接触的接触部24h,第二壳体构件24的第二对置面24d上的能够与操作构件21的突出部21a抵接的位置,位于横方向上的第二固定触点部24g的接触部24h的外方侧。
[0223]由此,如果是横方向上的第二固定触点部24g的接触部24h的外方侧,则没有固定触点部24a从第二空间部24b的最里面24e露出的部位,所以无需设置第二空间部24b,能够加厚第二壳体构件24的侧壁。因此,在第二壳体构件24的第二对置面24d中,将操作构件21的突出部21a能够抵接的位置设在横方向上的第二固定触点部24g的接触部24h的外方侧,从而能够增大突出部21a与第二对置面24d的接触面积。因此,起到在施加了更大的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不破损而阻止操作构件21的移动的效果。
[0224]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200中,采用了如下结构,即,该按压开关200具备:具有固定触点部24a并具备容纳操作构件21及可动触点构件22的空间部23a的壳体23、以及覆盖空间部23a的盖构件26,在该按压开关中,固定触点部24a形成为在空间部23a的一面即最里面24e露出,壳体23具有形成为向最里面24e的后方侧突出的主体部24k,主体部24k上,从后方侧的端部朝向前方而具有一部分被切口而成的切口部24m,固定触点部24a由与可动触点构件22接触或分离的第一固定触点部24f及与可动触点构件22始终接触的第二固定触点部24g构成,第一固定触点部24f具有与可动触点构件22接触的中央接触部24η、以及与中央接触部24η连续地从最里面24e露出并且向中央接触部24η的周围伸出的伸出部24ρ,中央接触部24η配置在最里面24e的与主体部24k对应的部位。
[0225]由此,通过在最里面24e的后方侧而且是与有厚度的主体部24k对应的部位配置中央接触部24η并且在中央接触部24η的周围上设置伸出的伸出部24ρ,从而在被推入操作时,壳体23上以有厚度的部分承受,并且能够拓宽承受的面积。因此,能够减小平均单位面积承受的载荷,并且以相对于载荷较强的部分承受。因此,起到能够提供推入耐性高的按压开关的效果。
[0226]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200中,采用了如下结构,即,第二固定触点部24g的与可动触点构件22接触的周边接触部24q配置在最里面24e的与切口部24m对应的部位。
[0227]由此,通过将周边接触部24q配置在与切口部24m对应的部位,从而能够将与主体部24k对应的部位在推入操作时载荷施加最多的中央接触部24η及伸出部24ρ可靠地分配更大的面积。因此,起到能够提供推入耐性更高的按压开关的效果。
[0228]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200中,采用了如下结构,S卩,由金属板构成并嵌件成型于壳体23的电路构件30,一端具有固定触点部24a,并且另一端具有从壳体23的后方侧露出并能够与外部电连接的外部连接端子24r,在电路构件30的固定触点部24a与外部连接端子24r之间,形成有从上方俯视时向与电路构件30伸出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伸出的允许部24s,允许部24s的宽度尺寸比中间夹着允许部24s的部位的宽度尺寸小。
[0229]按压开关200被安装于电子设备等的情况下,按压开关200被安装在如图16所示的设置有切口的基板CB2上。按压开关200中,基板CB2的切口部分的端部与切口部24m卡合,并且将外部连接端子24r及壳体23的多处配置在设置于基板CB2的上表面的盘LN2上,通过锡焊等来固定。由此,例如,在以搭载于电子设备的状态被进行了推入操作时,外部连接端子24r通过锡焊等而固定在电子设备上,因此推入载荷被施加给外部连接端子24r。在外部连接端子24r与固定触点部24a之间,设置有与前后的部位相比宽度尺寸较小的允许部24s,从而在被进行了推入操作时,向被推入的方向允许部24s发生微少量的挠曲,从而能够吸收并减轻对外部连接端子24r施加的载荷。因此,由于推入操作而使得所锡焊的外部连接端子24r脱落的这种不良不易发生。因此,起到能够提供推入耐性更高的按压开关的效果。
[0230]如以上所述,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按压开关进行具体地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例如能够如次所述变形而实施,这些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0231]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了重叠使用二片可动触点构件2的结构,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使用一片可动触点构件22的结构,但也可以在能够收纳的范围内能够相应于设计规格而变更片数。
[0232]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卡合部4A(卡合凹部4b)形成为凹形状,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虽然是卡合部27b (卡合孔部27c),但宽度方向的外方侧形成为圆弧状的长方形状,但也可以是宽度方向的外方侧作为短边的梯形形状的孔等。
[0233]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卡合部与臂部的卡合部位设置在宽度方向的两侧,但也可以设置在上下方向的两侧。此外,如果可能,此时也可以使上侧的卡合部位为2个部位等使卡合部位增加。
[0234]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卡合部与臂部的卡合部位设置在宽度方向的两侧,但也可以不仅在宽度方向的两侧还同时在上下方向的两侧设置卡合部位等来是卡合部位增加。
【权利要求】
1.一种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具有: 操作构件; 可动触点构件; 壳体,具有固定触点部,并具备能够容纳所述操作构件及所述可动触点构件且前方侧开放的空间部; 前方盖构件,覆盖所述空间部;以及 后方盖构件,具备基部以及从所述基部的两端分别向前方侧伸出的臂部,该基部覆盖所述壳体的后方侧, 在所述按压开关中, 在所述前方盖构件上,设置有供所述操作构件突出的贯通孔、及在两端侧与所述后方盖构件的臂部卡合的卡合部, 所述后方盖构件的臂部分别与所述前方盖构件的卡合部卡合,从而所述前方盖构件与所述后方盖构件被一体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是由切口构成的卡合凹部, 所述后方盖构件的臂部以与所述卡合凹部的上下的内壁抵接的方式卡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方盖构件的卡合凹部的在上下方向对置的面部彼此的间隔形成为随着朝向宽度方向外方侧而变窄, 所述后方盖构件的臂部成为前端在上下方向被分割为二股的卡合端部,所述卡合端部被插入到所述卡合凹部,并以与所述卡合凹部的在上下方向对置的面部抵接的方式被扩张并卡合。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方盖构件的卡合凹部的在上下方向对置的面部彼此的间隔形成为随着朝向宽度方向外方侧而变窄, 所述后方盖构件的臂部成为前端在上下方向被分割为二股的卡合端部,所述卡合端部被插入到所述卡合凹部,并以与所述卡合凹部的在上下方向对置的面部抵接的方式被扩张并卡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是由贯通孔构成的卡合孔部, 所述后方盖构件的臂部被插入到所述卡合孔部,在所述前方盖构件的前方侧被向内方侧弯折而卡合。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方盖构件的卡合孔部的开口形状是宽度方向上的外方侧成为圆弧形状, 所述后方盖构件的臂部的前端部形成为能够插入到所述卡合孔部,所述后方盖构件的臂部的前端部被插入到所述卡合孔部后被向内方侧弯折而卡合。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方盖构件的卡合孔部的开口形状是宽度方向上的外方侧成为圆弧形状, 所述后方盖构件的臂部的前端部形成为能够插入到所述卡合孔部,所述后方盖构件的臂部的前端部被插入到所述卡合孔部后被向内方侧弯折而卡合。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方盖构件上设置有第一锡焊部, 所述后方盖构件上设置有第二锡焊部, 所述第一锡焊部与所述第二锡焊部具有少许的间隙而相邻配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按压开关,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的、与所述第一锡焊部及所述第二锡焊部对置的部位,设置有形成为凹形状的第一逸出部, 在所述壳体的下表面,设置有在宽度方向上槽状地延伸设置的第二逸出部。
【文档编号】H01H13/14GK104517767SQ201410500354
【公开日】2015年4月15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26日
【发明者】田泽俊彦, 浅井裕久, 小谷胜彦, 须田雅昭, 小林洁忠, 古山丈夫, 岛谷胜明, 末田耕造, 伊藤义尚, 佐藤秀隆 申请人: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