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电源插接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68619阅读:97来源:国知局
安全电源插接单元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安全电源插接单元,在第一插套与L端子间串接第一、第二触点对,在第二插套与N端子间串接第三、第四触点对。在绝缘安装座内对应4个动触点设有4个拨轮,均设有枢转装在相应插套或安装座上的支点轴、斜面、驱动部和定位部。第一、四拨轮各对着N插孔设置,它们的斜面可与插头的插体的两端角分别挤压、滑动接触,通过该插体的两侧面分别与两拨轮的定位部的接触,其驱动部之间的距离达到并保持在设计值,才能同时实现第一和第四对触点的闭合。第二、三拨轮各对着L插孔,它们的斜面可与插体的两端角分别挤压、滑动接触,通过插体的两侧面分别与两拨轮的定位部的接触,其驱动部之间的距离达到并保持在设计值,才能同时实现第二和第三对触点的闭合。
【专利说明】安全电源插接单元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安全电源插接单元,例如额定电压200V至300V的单相安全电源插接单元,特别是一种具有防触电和防溅水功能的墙壁电源插接单元或移动电源插接单元、插排或者地插,不仅适于安装在工业、商用、民用建筑上,还可适于安装在煤矿码头、车辆及经常需水洗的各种设备上。
【背景技术】
[0002]电源插接单元广泛应用于家庭及各行各业,这种单相电源插接单元按使用方式一般分为嵌置在墙壁或其它设施的壳壁上的墙壁电源插接单元和可移动的移动电源插接单元,单相电源插接单元包括只有二极插孔的二极插座、只有三极插孔的三极插座、包括二极插孔和三极插孔的混合插座等,其中二极插座的两个极是指火线L和零线N,三极插座的三个极是指火线L、零线N和地线E。现有同类产品的电源插接件大多是用铜板冷弯成型,与插头接触后得电,电源的+、-极直接接入接触介质中,有些产品的接触件通过插孔外露,在家庭中如孩童用金属物插入普通插座会造成触电,当人手或导电物体误接触或误插入插座的电源插孔时会发生触电事故,现有在厂矿、车辆、码头的设备上常需要用水清洁,所使用的电源插接单元在清洁时往往带电被水冲淋,由于插座溅水积水在使用时会引发短路,可能造成火灾事故,因此,现有的普通型电源插接单元一般不具有防触电和防溅水的功能,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0003]近年来有些厂家在产品的插接部位加装防护措施,例如采用保护门的结构,在无插头插入插孔的情况下,保护门会自动关闭以封堵插孔,使人手不能接触到插孔内的带电零件,但由于插头插入插座的操作很费劲,从而导致使用不方便且易损坏,虽然可起到部分防护作用,但在根本上排除不了安全隐患,触电及火灾事故屡见不鲜。此外在车站、码头等至今还是采用普通插座插排带电水冲法清洁车辆,清洗车辆后所用插座中的积水如不清理干净就会造成短路,保护门结构不具有阻止导电液体进入插孔的防水的功能。现有一种具有防触电的插座,它采用“Z”状前触桥和后触桥且前触桥和后触桥成空间交错布置的结构,这种结构不仅使得结构复杂,而且由于前触桥20和后触桥21属于不同极性的导电件,当水进入插座内时,交错处很容易发生短路,所以难以获得理想的防水效果。并且其左、右驱动板的下端与导电夹片的底端需采用铰接结构,而铰接结构易存在电连接性能低下的问题,从而使产品的载流能力受到限制,导致温升问题严重;该机构需要采用弹簧才能驱动分断,不仅使得结构复杂,而且增加了插入操作力,使得插拔操作费力,并且铰接结构和弹簧的结构因受过大的插拔力的影响易发生可靠性问题。此外,由于交错布置,不利于产品的小型化设计要求,同时增加了交错处的绝缘困难,不利于提升产品的安全等级。
实用新型内容
[0004]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从根本上解决异物插入和积水短路问题的安全电源插接单元,采用本产品可带电清洗车辆设备,在孩童插入任何物质包括手指时决不会触电。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安全电源插接单元,包括与绝缘安装座20扣合连接的绝缘壳盖10、三极插座单元S和/或二极插座单元R,所述的每个二极插座单元R和每个三极插座单元S均包括分别设置在绝缘壳盖10上的L极插孔和N极插孔、安装在绝缘安装座20内的分别对着L极插孔设置的与L极端子A电气连接的第一插套I和对着N极插孔设置的与N极端子B电气连接的第二插套2,每个三极插座单元S还包括设置在绝缘壳盖10上的E极插孔、安装在绝缘安装座20内的对着E极插孔设置的与E极端子C电气连接的第三插套3。其中:在所述的第一插套I与L极端子A之间的电气连接的电路中以串联方式设有第一静触点111和第一动触点121、第二动触点122和第二静触点13,在所述的第二插套2与N极端子B之间的电气连接的电路中以串联方式设有第三静触点211和第三动触点221、第四动触点222和第四静触点23。在绝缘安装座20内分别对应第一动触点121、第二动触点122、第三动触点221、第四动触点222设有第一拨轮51、第二拨轮52、第三拨轮53和第四拨轮54,其中每个拨轮设有枢转地安装在相应的第一插套I或第二插套2或绝缘安装座20上的支点轴50、斜面5b、驱动相应的动触点朝静触点闭合动作的驱动部5a和定位部5c ;所述的第一拨轮51和第四拨轮54分别对着N极插孔设置,所述的第一拨轮51的斜面5b和第四拨轮54的斜面5b可与插入N极插孔的插头的标准插体BT的两个端角Tb分别挤压接触和滑动接触,通过所述的标准插体BT的两个侧面Tc分别与第一拨轮51的定位部5c和第四拨轮54的定位部5c的接触,所述的第一拨轮51和第四拨轮54的驱动部5a之间的距离达到并保持在设计值Ks,才能同时实现第一动触点121向第一静触点111闭合和第四动触点222向第四静触点23闭合;所述的第二拨轮52和第三拨轮53分别对着L极插孔设置,所述的第二拨轮52的斜面5b和第三拨轮53的斜面5b可与插入L极插孔的插头的标准插体BT的两个端角Tb分别挤压接触和滑动接触,通过所述的标准插体BT的两个侧面Tc分别与第二拨轮52的定位部5c和第三拨轮53的定位部5c的接触,所述的第二拨轮52和第三拨轮53的驱动部5a之间的距离达到并保持在设计值Ks,才能同时实现第二动触点122向第二静触点13闭合和第三动触点221向第三静触点211闭合。
[0007]根据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的第一静触点111和L极端子A分别设置在第一导电件11上,第一动触点121和第二动触点122分别设置在第二导电件12上,第二静触点13设置在第一插套I上,第三静触点211和N极端子B分别设置在第三导电件21上,第三动触点221和第四动触点222分别设置在第四导电件22上,第四静触点23设置在第二插套2上。
[0008]还有,根据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的第一拨轮51、第二拨轮52、第三拨轮53和第四拨轮54分别为下拨轮5X,其中第一拨轮51的支点轴5ο和第四拨轮54的支点轴5ο分别枢转地安装在第一插套I上,第二拨轮52的支点轴5ο和第三拨轮53的支点轴5ο分别枢转地安装于第二插套2上,所述的每个拨轮可分别绕各自的支点轴5ο向外摆动。
[0009]还有,根据另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的第一拨轮51、第二拨轮52、第三拨轮53和第四拨轮54分别为上拨轮5S,其各个支点轴5ο分别枢转地安装于绝缘安装座20上,所述的每个拨轮可分别绕各自的支点轴5ο向外摆动。
[0010]根据进一步优选的方案,所述的上拨轮5S配置在绝缘安装座20内的上层空腔202内。
[0011]另外,根据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的绝缘安装座20包括外壳壁208、上层底板201和下层底板205,上层底板201与下层底板205之间设有高度差H,由相互连接成一体的上底板201、下层底板205和外壳壁208形成一开口的大空腔,该大空腔内包括对着上层底板201的上层空腔202和对着下层底板205的下层空腔206,通透的上层漏水槽203设置在所述的上层空腔202内的上层底板201上,通透的下层漏水槽207设置在所述的下层空腔206内的下层底板205上。
[0012]根据进一步优选的方案,所述的L极端子A、N极端子B和E极端子C设置在上层空腔202内,所述的三极插座单元S和/或二极插座单元R设置在下层空腔206内;或者所述的L极端子A、N极端子B、E极端子C和二极插座单元R设置在上层空腔202内,三极插座单元S和/或二极插座单元R设置在下层空腔206内;或者所述的L极端子A、N极端子
B、E极端子C和三极插座单元S设置在上层空腔202内,三极插座单元S和/或二极插座单元R设置在下层空腔206内。
[0013]根据进一步优选的方案,所述的上层空腔202内和/或下层空腔206内还设有防水隔断板200。
[0014]还有,根据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的安全电源插接单元还包括安全电源插接单元指示灯LED,它串联连接在L极端子A与N极端子B之间。
[0015]此外,根据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的第三插套3与E极端子C之间的电气连接中设有二极管D,二极管D的正极接第三插套3,二极管D的负极接E极端子C。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包括二极插座和三极插座的本实用新型的安全电源插接单元的实施例的外形立体示意图。
[0017]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安全电源插接单元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图1所示的实施例的内部结构平面示意图。
[0019]图4是图3的E— E剖视图。
[0020]图5是图4的左侧视图。
[0021]图6是图3所示的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立体示意图。
[0022]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安全电源插接单元采用第一拨轮51、第二拨轮52、第三拨轮53、第四拨轮54构成的上拨轮实施方式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23]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安全电源插接单元采用第一拨轮51、第二拨轮52、第三拨轮53、第四拨轮54构成的下拨轮实施方式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24]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安全电源插接单元的导电件的一种实施形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它适用于二极插座单元R的第二导电件14或第四导电件24。
[0025]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安全电源插接单元的第一插套I和第二插套2零件的一种实施形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它适用于二极插座单元R的上拨轮实施方式。
[0026]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安全电源插接单元的第一插套I和第二插套2零件的另一种实施形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它适用于三极插座单元S的下拨轮实施方式。
[0027]图12至15是本实用新型的安全电源插接单元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其中:图12为一个标准插接体BT插入一个L极插孔或N极插孔的初始状态平面示意图,图13是图12的俯视图,图14为标准插接体BT完全插入L极插孔或N极插孔的状态平面示意图,图15是图14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结合附图1至15给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安全电源插接单元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安全电源插接单元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0029]为了表述的方便,在下面的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将以图1、图3至图6所示的包括二极插座单元R (简称两插)和三极插座单元S (简称三插)的混合插接单元为例对安全电源插接单元的具体的技术方案进行实例说明。图示的安全电源插接单元包括绝缘壳盖10和通过已知的扣合连接结构(如卡接、螺接)与绝缘壳盖10可扣合固定连接在一起的绝缘安装座20、三极插座单元S和二极插座单元R,三极插座单元S和二极插座单元R安装在绝缘安装座20与绝缘壳盖10之间所形成的空腔内。每个二极插座单元R包括分别设置在绝缘壳盖10上的L极插孔和N极插孔、安装在绝缘安装座20内的分别对着L极插孔设置的第一插套I和对着N极插孔设置的第二插套2。每个三极插座单元S包括分别设置在绝缘壳盖10上的L极插孔、N极插孔和E极插孔、安装在绝缘安装座20内的分别对着L极插孔设置的第一插套1、对着N极插孔设置的第二插套2和对着E极插孔设置的第三插套3,L极端子A、N极端子B和E极端子C分别设置在绝缘安装座20上。各第一插套I与L极端子A电气连接,各第二插套2与N极端子B电气连接,各第三插套3与E极端子C电气连接,第一插套1、第二插套2和第三插套3用于向插头(图中未示出)的标准插接体BT (见图2和图12至15)提供电气连接。当然,对于纯二极插座,可以省略第三插套3和E极端子C。各插座单元S、R的第一插套I具有同一极性,即火线,各插座单元S、R的第二插套2具有同一极性,即零线,各插座单元S、R的第三插套3具有同一极性,即地线,而在实际使用时,L极与N极之间的接线是允许互换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重要的原理在于,只有插头的两个标准插接体BT同时插入同一个三极插座单元S或同一个二极插座单元R的L极插孔和N极插孔时,才能将L极端子A、N极端子B分别与第一插套1、第二插套2接通,而在只有一个标准插接体BT插入或非标准的异物插入L极插孔或N极插孔的情况下,第一插套I和第二插套2都不可能与L极端子A、N极端子B接通。这里所述的标准插接体BT是指插头及其插接体的横截面的尺寸是标准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安全电源插座能很好地适配于各种常用的插头,其中包括二极插头和三极插头。
[0030]参见图2,在所述的第一插套I与L极端子A之间的电气连接的电路中以串联方式设有两对触点,即第一静触点111和第一动触点121、第二动触点122和第二静触点13,在第二插套2与N极端子B之间的电气连接的电路中以串联方式也设有两对触点,即第三静触点211和第三动触点221、第四动触点222和第四静触点23。如图3和图6给出的实施例为包括一个三极插座单元S和一个二极插座单元R的安全电源插接单元,它在一个三极插座单元S中包括了一组第一静触点111、第一动触点121、第二动触点122、第二静触点13、第一插套I和一组第三静触点211、第三动触点221、第四动触点222、第四静触点23以及第二插套2,在一个二极插座单元R中也包括了另一组第一静触点111、第一动触点121、第二动触点122、第二静触点13、第一插套I和另一组第三静触点211、第三动触点221、第四动触点222、第四静触点23以及第二插套2。第一动触点121与第一静触点111分断/闭合配合,第二动触点122与第二静触点13分断/闭合配合,第三动触点221与第三静触点211分断/闭合配合,第四动触点222与第四静触点23分断/闭合配合。具体的说:在无外力驱动的情况下,第一动触点121、第二动触点122、第三动触点221、第四动触点222分别在自身的弹性应力作用下与第一静触点111、第二静触点13、第三静触点211、第四动触点222处于分断状态,在第一拨轮51、第二拨轮52、第三拨轮53、第四拨轮54的驱动下,第一动触点121、第二动触点122、第三动触点221、第四动触点222分别与第一静触点111、第二静触点13、第三静触点211、第四动触点222闭合。第一静触点111、第一动触点121、第二动触点122、第二静触点13串联在第一插套I与L极端子A之间的电气连接的实施方案可有多种,一种优选的方案是:所述的第一静触点111和L极端子A分别设置在第一导电件11上,即通过第一导电件11将第一静触点111与L极端子A电气连接。第一动触点121和第二动触点122分别设置在第二导电件12上,即通过第二导电件12将第一动触点121与第二动触点122电气连接。第二静触点13设置在第一插套I上,使第二静触点13与第一插套I直接电气连接。同理,第三静触点211、第三动触点221、第四动触点222、第四静触点23串联在第二插套2与N极端子B之间的电气连接的实施方案可有多种,一种优选的方案是:第三静触点211和N极端子B分别设置在第三导电件21上,即通过第三导电件21将第三静触点211与N极端子B电气连接;第三动触点221和第四动触点222分别设置在第四导电件22上,即通过第四导电件22将第三动触点221与第四动触点222电气连接;第四静触点23设置在第二插套2上,使第四静触点23与第二插套2直接电气连接。第一导电件
11、第二导电件12、第一插套1、第三导电件21、第四导电件22和第二插套2可采用已知的如嵌入固定方式分别固定在绝缘安装座20上。
[0031 ] 参见图3和图4,为了防止水或其他导电的液体进入安全电源插座而引发短路事故,所述的绝缘安装座20包括相互连接成一体的外壳壁208、上层底板201和下层底板205,并由上层底板201、下层底板205和外壳壁208形成开口的大空腔,所述的大空腔内包括对着上层底板201的上层空腔202和对着下层底板205的下层空腔206,上层底板201与下层底板205之间设有高度差H,在上层空腔202内的上层底板201上设有通透的上层漏水槽203,在下层空腔206内的下层底板205上设有通透的下层漏水槽207。所述的上层空腔202内设置L极端子A、N极端子B、E极端子C和二极插座单元R,在二极插座单元R与L极端子A、N极端子B、E极端子C之间设有防水隔断板200,三极插座单元S设置在下层空腔206内。当水以喷溅或喷淋的方式从二极插座单元R的L极插孔和/或N极插孔进入上层空腔202时,能被及时从上层漏水槽203排出,同时防水隔断板200限制了水流向L极端子A、N极端子B、E极端子C ;当水从三极插座单元S的L极插孔和/或N极插孔进入下层空腔206时,能被及时从下层漏水槽207排出,使水不能淹没到L极端子A、N极端子B、E极端子
C。通常情况下,第一导电件11、第二导电件12、第三导电件21、第四导电件22、L极端子A、N极端子B和E极端子C都设置在比上层底板201高的位置,当然比下层底板205的位置更高,因此上层漏水槽203和下层漏水槽207的排水功能可有效防止水淹到这些端子和导电件上。事实上,在插头未插入插座的状态下,除了第一导电件11、第三导电件21、L极端子A、N极端子B、E极端子C外,其余的第二导电件12、第四导电件22、第一插套1、第二插套2都处于两端开路状态,因此这些导电零件不会构成短路问题。应当能理解到,图中给出的上层空腔202内设置端子和二极插座单元R、下层空腔206设置三极插座单元S的实施例,仅是一种优选的方案,不排除其它实用的方案,如:上层空腔202内只设置L极端子A、N极端子B和E极端子C,下层空腔206设置三极插座单元S和/或二极插座单元R ;或者,所述的上层空腔202内设置L极端子A、N极端子B、E极端子C和二极插座单元R,下层空腔206设置三极插座单元S和/或二极插座单元R ;或者,所述的上层空腔202内设置L极端子A、N极端子B、E极端子C和三极插座单元S,下层空腔206设置三极插座单元S和/或二极插座单元R。图中给出的在上层空腔202内的二极插座单元R与端子之间设有防水隔断板200的实施例也仅是一种优选的方案,不排除其它实用的方案,如在所述的上层空腔202的插座单元之间设置防水隔断板,或者在下层空腔206的插座单元之间设置防水隔断板,即:所述的上层空腔202内设有防水隔断板200,和/或下层空腔206内设有防水隔断板200。从以上说明可以理解到,上拨轮5S和下拨轮5X都可很好适用于三极插座单元S或二极插座单元R,但在同时采用上层空腔202和下层空腔206的情况下,为了使结构紧凑合理,一种优选的方案是,所述的上拨轮5S配置在绝缘安装座20的上层空腔202内,而下拨轮5X配置在绝缘安装座20的下层空腔206内。当然,不排除以下情况:所述的上拨轮5S配置在绝缘安装座20的上层空腔202和下层空腔206内;或者,所述的下拨轮5X配置在绝缘安装座20的上层空腔202和下层空腔206内。
[0032]图7、8分别是本实用新型的安全电源插接单元采用第一拨轮51、第二拨轮52、第三拨轮53、第四拨轮54构成的上拨轮实施方式和下拨轮实施方式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7所示的二极插座单元R的第一拨轮51、第二拨轮52、第三拨轮53、第四拨轮54均采用了上拨轮5S的方式。图8所示的三极插座单元S的第一拨轮51、第二拨轮52、第三拨轮53、第四拨轮54均采用了下拨轮5X的方式。也就是说,两插为上拨轮结构5S,三插为下拨轮结构5X,本实用新型的安全电源插接单元采用上拨轮5S和下拨轮结构5X结构及双触点理念,使接触极与电源极分离,在插头插脚未插入时下拨轮5X不动作,动、静触头保持常开状态,接触极处于与电源极分离的无电状态。当一端有异物插入时,通过下拨轮5X只能使一端动、静闭合,由于另一端的动、静触头仍为常开,所以该端依然处于无电状态。只有标准插头的完整的两插脚BT同时插入,两对动、静触头同时闭合才可得电。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安全电源插接单元将绝缘安装座采用阶梯式结构,使电源的+_极不在同一平面上,并且电极底部设有漏水槽,由于电源的两极是隔离的,行不成电位差,所以一般泼水不会在插座内形成积水性短路。具体参见图7至15,在绝缘安装座20内分别对应第一动触点121、第二动触点122、第三动触点221、第四动触点222设有四个拨轮,即第一拨轮51、第二拨轮52、第三拨轮53和第四拨轮54,每个拨轮设有支点轴50、驱动部5a、斜面5b和定位部5c,支点轴5o枢转地安装在对应的第一或第二插套上或绝缘安装座20上。所述的第一拨轮51和第四拨轮54分别对着N极插孔设置,使得在标准插体BT插入N极插孔时,标准插体BT的两个端角Tb分别挤压第一拨轮51的斜面5b和第四拨轮54的斜面5b、并在两个斜面5b上滑动,以此推动第一拨轮51和第四拨轮54分别绕各自的支点轴5ο向外摆动,第一拨轮51的驱动部5a推动第一动触点121向第一静触点111闭合,第四拨轮54的驱动部5a推动第四动触点222向第四静触点23闭合。同理,所述的第二拨轮52和第三拨轮53分别对着L极插孔设置,使得在标准插体BT插入L极插孔时,标准插体BT的两个端角Tb分别挤压第二拨轮52的斜面5b和第三拨轮53的斜面5b、并在两个斜面5b上滑动,以此推动第二拨轮52和第三拨轮53分别绕各自的支点轴5ο向外摆动,第二拨轮52的驱动部5a推动第二动触点122向第二静触点13闭合,第三拨轮53的驱动部5a推动第三动触点221向第三静触点211闭合。显然,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拨轮配合双触点结构,在如图12、13所示的插头的插入操作过程中,利用拨轮的斜面5b与标准插体BT的两个端角Tb的滑动配合和支点轴5ο能使同一个插孔内的两个拨轮同时摆动的原理,使得标准插体BT的插入操作十分轻松省力。在如图14、15所示的标准插体BT插入到位的状态下,由于同一个插孔内的两个拨轮的两个定位部5c分别与标准插体BT的两个侧面Be接触,而且两个定位部5c分别作用于两个侧面Be的力是对称的,所以使得标准插体BT的插入状态十分稳定牢靠,拨轮摆动的角度十分准确,从而使每个动触点(121,122,221,222 )分别与相应的静触点(111,13,211,23)的闭合接触十分可靠。第一拨轮51、第二拨轮52、第三拨轮53、第四拨轮54的具体结构方式可有多种,优选的方式为上拨轮5S (见图7)方式和下拨轮5X (见图8)方式,上拨轮5S与下拨轮5X结构是类似的,它们的不同是支点轴5ο和驱动部5a的相对安装位置。具体地说,上拨轮5S的驱动部5a安装在靠近插套的上面(即靠近插口)的位置,以使其能驱动设置在绝缘安装座20内的上层空腔202 (见图3、4)内的动触点,为了实现该目的,需要将支点轴5ο设置在下面(即靠近上层空腔202的上层底板201)的位置。而下拨轮5Χ的驱动部5a安装在靠近插套的下面(即远离插口)的位置,以使其能驱动设置在绝缘安装座20内的下层空腔206 (见图3、4)内的动触点,为了实现该目的,需要将支点轴5ο设置在上面(SP远离下层空腔206的下层底板205)的位置。每个拨轮的支点轴5ο可枢转地安装在对应的一个插套(即第一插套I或第二插套2)上,或可枢转地安装在绝缘安装座20上,优选的方案有两种:一种如图3和图4所示的三极插座单元S的情况,所述的第一拨轮51、第二拨轮52、第三拨轮53和第四拨轮54分别为下拨轮5Χ,其中第一拨轮51的支点轴5ο和第四拨轮54的支点轴5ο分别枢转地安装在第一插套I上,第二拨轮52的支点轴5ο和第三拨轮53的支点轴5ο分别安装于第二插套2上。另一种如图3和图4所示的二极插座单元R的情况,所述的第一拨轮51、第二拨轮52、第三拨轮53和第四拨轮54分别为上拨轮5S,其各个支点轴5ο分别安装于绝缘安装座20上。
[0033]下面结合图12至图15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拨轮的工作原理。图12至图15给出了一对上拨轮5S的实施例,它可以表示对着L极插孔设置的第二拨轮52、第三拨轮53,也可以表示对着N极插孔设置的第一拨轮51和第四拨轮54,因为在同一个三极插座单元S或同一个二极插座单元R中,由第二拨轮52和第三拨轮53组成的拨轮对可以设计成与由第一拨轮51和第四拨轮54组成的拨轮对完全相同的结构,此外,下拨轮5Χ的工作原理与上拨轮5S的工作原理是相同的,其对着各个插孔的各拨轮对的工作原理可参照由图12至图15给出的一对上拨轮5S的实施例的说明。在如图12至图13所示的标准插体BT插入插孔的操作过程中,标准插体BT的两个端角Tb先分别与第一拨轮51的斜面5b和第四拨轮54的斜面5b接触,然后所述的两个斜面5b随标准插体BT深入插孔的插入动作被挤压,标准插体BT在两个斜面5b上滑动并推动第一拨轮51和第四拨轮54分别绕各自的支点轴5o向外摆动,即向M方向摆动,第一拨轮51的驱动部5a和第四拨轮54的驱动部5a随之向外移动,使两个驱动部5a之间的距离K增大,直至进入图14至图15所示的插入稳定状态,在此稳定状态下,标准插头的插体BT的两个侧面Tc分别与第一拨轮51的定位部5c和第四拨轮54的定位部5c接触,使得两个驱动部5a之间的距离达到设计值KS并处于稳定,而且,只有在这两个驱动部5a之间的距离达到设计值Ks的状态下,才能使第一拨轮51的驱动部5a推动第一动触点121与第一静触点111闭合,同时第四拨轮54的驱动部5a推动第四动触点222与第四静触点23闭合。显然,当尺寸小于两个侧面Tc之间的标称距离的异物插入插孔时,两个驱动部5a之间的距离不能达到设计值Ks (即小于设计值Ks),故而不能使驱动部5a推动第一动触点121与第一静触点111闭合,和/或不能使第四拨轮54的驱动部5a推动第四动触点222与第四静触点23闭合。同理,只有在插头(图中未示出)的另一个标准插体BT插入L极插孔的操作过程,才能使第二拨轮52的驱动部5a推动第二动触点122向第二静触点13闭合,同时,第三拨轮53的驱动部5a推动第三动触点221向第三静触点211闭合;如果尺寸小于两个侧面Tc之间的距离的非正常物体插入插孔时,由于两个驱动部5a之间的距离小于设计值Ks,即不能达到设计值Ks,所以第二拨轮52的驱动部5a不能推动第二动触点122向第二静触点13闭合,和/或第三拨轮53的驱动部5a推动第三动触点221向第三静触点211闭合。总之,只有在标准的插头的两个标准插体BT同时插入L极插孔和N极插孔时,才能使第一动触点121与第一静触点111闭合、第二动触点122与第二静触点13闭合、第一插套I与L极端子A之间的电气连接接通,同时,第三动触点221与第三静触点211闭合、第四动触点222与第四静触点23闭合、第二插套2与N极端子B之间的电气连接接通。在只有一个标准插体BT插入L极插孔或N极插孔的情况下,或者在非标准插体插入L极插孔和/或N极插孔的情况下,都不能同时使第一插套I与L极端子A之间的电气连接接通和第二插套2与N极端子B之间的电气连接接通,从而可有效防止由第一插套1、第二插套2引发的触电、漏电事故。
[003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推荐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做出的技术等效变化与修改,皆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之内。例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为三极与二极的混合插座,绝缘壳盖10上设有两个L极插孔、两个N极插孔和一个E极插孔,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图1的混合插座,它可以是包括至少一个二极插座单元R的纯二极插座,也可以是包括至少一个三极插座单元S的纯三极插座,两插和三插的数量和布局可以按需任意组合。还有,由于三极插座单元S的第三插套3与E极端子C电气连接,其电压为接地电压,所以无需采用标准插接体驱动电气联接的接通。但为了防止地线的不正常的高电压输入到第三插套3而引发触电事故,防止E极端子C上发生意外的高电压所引起的安全隐患,一种优选的方案是,所述的第三插套3与E极端子C之间的电气连接中设有二极管D,二极管D的正极接第三插套3,二极管D的负极接E极端子C,当E极端子C上出现不正常的高电压时,二极管D的截止能确保第三插套3上的电压不会升高。在正常情况下,E极端子C上的电压保持在安全的接地电压等级,所以即使第三插套3上出现不正常的高低压,则二极管D的导通使第三插套3能保持在安全的接地电压等级。为了能显示插座上是否带电,以提高安全等级,一种可选择采用的方案是:所述的安全电源插座还包括安全电源插座指示灯LED,它串联连接在L极端子A与N极端子B之间。此外,从上说明可以得出,绝缘壳盖10上设有至少一个L极插孔和至少一个N极插孔,绝缘安装座20内分别对着每个L极插孔设有第一插套I,以及分别对着每个N极插孔设有第二插套2,绝缘壳盖10上设有至少一个L极插孔和至少一个N极插孔,绝缘安装座20内分别对着每个L极插孔和每个N极插孔设有多个供标准插接体BT电气连接的第一插套I和第二插套2,L极插孔和N极插孔的数量实际上就是安全电源插座的三极插座单元S和/或二极插座单元R的数量,或者说,第一插套I和第二插套2的数量实际上就是安全电源插座的三极插座单元S和/或二极插座单元R的数量。再有,应当能理解到,由于第一静触点111、第一动触点121、第二动触点122、第二静触点13的数量是由第一插套I的数量决定的,第三静触点211、第三动触点221、第四动触点222、第四静触点23的数量是由第二插套2的数量决定的,而一个包括多个插座单元的安全电源插接单元包括多个第一插套I和第二插套2,所以第一静触点111、第一动触点121、第二动触点122、第二静触点13可以有多组,相应的,第三静触点211、第三动触点221、第四动触点222、第四静触点23也可以有多组。由于前述的第一静触点111、第一动触点121、第二动触点122、第二静触点13、第三静触点211、第三动触点221、第四动触点222、第四静触点23可以有多组,所以第一导电件11、第二导电件12、第三导电件21、第四导电件22的数量可以有多个,如图3和图6给出的实施例,其一个三极插座单元S中包括了一组第一导电件11、第二导电件12、第三导电件21、第四导电件22,而在一个二极插座单元R中又包括了另一组第一导电件11、第二导电件12、第三导电件21、第四导电件22,两组第一导电件11、第二导电件12、第三导电件21、第四导电件22的具体形状结构可以存在区别,但它们的功能是完全相同的。为了尽可能减少零件的品种,可以将同一个二极插座单元R的第一插套I与第二插套2设计成相同的形状结构、第二导电件12与第四导电件22设计成相同的形状结构,还可以将同一个三极插座单元S的第一插套I与第二插套2设计成相同的形状结构。再有,应当能理解到,一个三极插座单元S或一个二极插座单元R需要配置一组第一拨轮51、第二拨轮52、第三拨轮53、第四拨轮54,如图3和图6给出的实施例,其一个三极插座单元S中包括了一组第一拨轮51、第二拨轮52、第三拨轮53、第四拨轮54,其二极插座单元R又包括了一组第一拨轮51、第二拨轮52、第三拨轮53、第四拨轮54。为了尽可能减少零件的品种,同一组的第一拨轮51、第二拨轮52、第三拨轮53、第四拨轮54可以设计成相同的形状结构。
【权利要求】
1.一种安全电源插接单元,包括与绝缘安装座(20)扣合连接的绝缘壳盖(10)、三极插座单元S和/或二极插座单元R,所述的每个二极插座单元R和每个三极插座单元S均包括分别设置在绝缘壳盖(10)上的L极插孔和N极插孔、安装在绝缘安装座(20)内的分别对着L极插孔设置的与L极端子A电气连接的第一插套I和对着N极插孔设置的与N极端子B电气连接的第二插套(2),每个三极插座单元S还包括设置在绝缘壳盖(10)上的E极插孔、安装在绝缘安装座(20)内的对着E极插孔设置的与E极端子C电气连接的第三插套(3),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的第一插套(I)与L极端子A之间的电气连接的电路中以串联方式设有第一静触点(111)和第一动触点(121)、第二动触点(122)和第二静触点(13),在所述的第二插套(2)与N极端子B之间的电气连接的电路中以串联方式设有第三静触点(211)和第三动触点(221)、第四动触点(222)和第四静触点(23); 在绝缘安装座(20)内分别对应第一动触点(121)、第二动触点(122)、第三动触点(221)、第四动触点(222)设有第一拨轮(51)、第二拨轮(52)、第三拨轮(53)和第四拨轮(54),其中每个拨轮设有枢转地安装在相应的第一插套(I)或第二插套(2)或绝缘安装座(20)上的支点轴(5ο)、斜面(5b)、驱动相应的动触点朝静触点闭合动作的驱动部(5a)和定位部(5c);所述的第一拨轮(51)和第四拨轮(54)分别对着N极插孔设置,所述的第一拨轮(51)的斜面(5b)和第四拨轮(54)的斜面(5b)可与插入N极插孔的插头的标准插体BT的两个端角Tb分别挤压接触和滑动接触,通过所述的标准插体BT的两个侧面Tc分别与第一拨轮(51)的定位部(5c)和第四拨轮(54)的定位部(5c)的接触,所述的第一拨轮(51)和第四拨轮(54)的驱动部(5a)之间的距离达到并保持在设计值Ks,才能同时实现第一动触点(121)向第一静触点(111)闭合和第四动触点(222)向第四静触点(23)闭合;所述的第二拨轮(52)和第三拨轮(53)分别对着L极插孔设置,所述的第二拨轮(52)的斜面(5b)和第三拨轮(53)的斜面(5b)可与插入L极插孔的插头的标准插体BT的两个端角Tb分别挤压接触和滑动接触,通过所述的标准插体BT的两个侧面Tc分别与第二拨轮(52)的定位部(5c)和第三拨轮(53)的定位部(5c)的接触,所述的第二拨轮(52)和第三拨轮(53)的驱动部(5a)之间的距离达到并保持在设计值Ks,才能同时实现第二动触点(122)向第二静触点(13)闭合和第三动触点(221)向第三静触点(211)闭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电源插接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静触点(111)和L极端子A分别设置在第一导电件(11)上,第一动触点(121)和第二动触点(122)分别设置在第二导电件(12)上,第二静触点(13)设置在第一插套(I)上,第三静触点(211)和N极端子B分别设置在第三导电件(21)上,第三动触点(221)和第四动触点(222)分别设置在第四导电件(22)上,第四静触点(23)设置在第二插套(2)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电源插接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拨轮(51)、第二拨轮(52)、第三拨轮(53)和第四拨轮(54)分别为下拨轮(5X),其中第一拨轮(51)的支点轴(5ο)和第四拨轮(54)的支点轴(5ο)分别枢转地安装在第一插套(I)上,第二拨轮(52)的支点轴(5ο)和第三拨轮(53)的支点轴(5ο)分别枢转地安装于第二插套(2)上,所述的每个拨轮可分别绕各自的支点轴(5ο)向外摆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电源插接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拨轮(51)、第二拨轮(52)、第三拨轮(53)和第四拨轮(54)分别为上拨轮(5S),其各个支点轴(5ο)分别枢转地安装于绝缘安装座(20)上,所述的每个拨轮可分别绕各自的支点轴(5ο)向外摆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电源插接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绝缘安装座(20)包括外壳壁(208)、上层底板(201)和下层底板(205),上层底板(201)与下层底板(205)之间设有高度差H,由相互连接成一体的上底板(201)、下层底板(205)和外壳壁(208)形成一开口的大空腔,该大空腔内包括对着上层底板(201)的上层空腔(202)和对着下层底板(205)的下层空腔(206),通透的上层漏水槽(203)设置在所述的上层空腔(202)内的上层底板(201)上,通透的下层漏水槽(207)设置在所述的下层空腔(206)内的下层底板(205)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电源插接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全电源插接单元还包括安全电源插接单元指示灯LED,它串联连接在L极端子A与N极端子B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电源插接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插套(3)与E极端子C之间的电气连接中设有二极管D,二极管D的正极接第三插套(3),二极管D的负极接E极端子C。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安全电源插接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拨轮(5S)配置在绝缘安装座(20)内的上层空腔(202)内。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全电源插接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L极端子A、N极端子B和E极端子C设置在上层空腔(202)内,所述的三极插座单元S和/或二极插座单元R设置在下层空腔(206)内;或者所述的L极端子A、N极端子B、E极端子C和二极插座单元R设置在上层空腔(202)内,三极插座单元S和/或二极插座单元R设置在下层空腔(206)内;或者所述的L极端子A、N极端子B、E极端子C和三极插座单元S设置在上层空腔(202)内,三极插座单元S和/或二极插座单元R设置在下层空腔(206)内。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全电源插接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层空腔(202)内和/或下层空腔(206)内还设有防水隔断板(200)。
【文档编号】H01R13/52GK203787642SQ201420062546
【公开日】2014年8月20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12日 优先权日:2014年2月12日
【发明者】张良成 申请人:张良成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