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开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52366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电磁开闭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开闭器。



背景技术:

因重力的影响,现有的电磁开闭器在垂直面安装的情况下,可动铁心等可动部的重量不会影响回位弹簧的复原力。然而,在地板面安装的情况下,由于以可动部的重量逆着回位弹簧的方式进行移动,因此,针对可动部的复原力不足而无法进行正常动作。与其相对,在顶面安装的情况下,由于与地板面安装相反地,可动部重量施加于与回位弹簧的力相同的方向,因此,载荷力增加而无法进行正常动作。为了缓和上述重力的问题,改变回位弹簧的设置(set)长度。由此,在可动部受到重力的影响的安装姿态下,增减弹性力而对其影响进行校正。其结果,能够将可动部的复原力或者载荷力调整为与垂直面安装的情况等同。如上所述,作为现有技术,公开了对弹簧的长度进行了调整的电磁开闭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37480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在现有技术中,通过改变回位弹簧的设置长度,能够缓和重力的不良影响。然而,在横杆下端侧配置可动铁心,因重力的影响而可动铁心侧的横杆会从水平方向朝向重力方向倾斜。因此,存在下述问题,即,负载侧触点的闭合定时变得迟于电源侧触点的闭合定时。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该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使得可动铁心和横杆一起联动,缩小负载侧触点的闭合定时和电源侧触点的闭合定时之间的时间差。

技术方案1的发明涉及的电磁开闭器具有:

可动铁心,其利用电磁铁而与固定铁心相吸附或者相背离;

横杆,其在端部具有可动铁心,在该可动铁心和固定铁心相吸附或者相背离的方向上与可动铁心一体地滑动;

框体滑动部,其使该横杆进行滑动;

一对可动触点,它们与横杆的滑动联动,相对于横杆的滑动方向的中心轴设置于相对的位置;以及

一对固定触点,它们设置于与该可动触点相向的位置,

在该电磁开闭器中,

横杆具有横杆第一滑动部和横杆第二滑动部,

框体滑动部具有:框体第一滑动部,其使横杆第一滑动部进行滑动;以及框体第二滑动部,其使横杆第二滑动部进行滑动,

由于框体第一滑动部以及横杆第一滑动部、或者框体第二滑动部以及横杆第二滑动部的接触,横杆的可动铁心侧从水平方向朝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

另外,技术方案6的发明涉及的电磁开闭器具有:

可动铁心,其利用电磁铁而与固定铁心相吸附或则相背离;

横杆,其在该可动铁心和固定铁心相吸附或者相背离的方向上与可动铁心一起一体地滑动;

框体滑动部,其使该横杆进行滑动;

一对上方侧可动触点和下方侧可动触点,它们相对于横杆的滑动方向的中心轴,设置于上方侧和下方侧的相对的位置,与横杆的滑动联动;以及

一对上方侧固定触点和下方侧固定触点,它们通过该可动触点可动而与可动触点相接触,

横杆具有:横杆头部滑动部,横杆的滑动方向的一个端部在该横杆头部滑动部进行滑动;以及横杆侧壁滑动部,配置于可动铁心侧的横杆的另一个端部在该横杆侧壁滑动部进行滑动,

框体滑动部具有:框体头部滑动部,其使横杆头部滑动部进行滑动;以及框体壁滑动部,其使横杆侧壁滑动部进行滑动,

在可动铁心与固定铁心相背离时,下方侧可动触点和相接触的下方侧固定触点这两者之间的距离短于上方侧可动触点和相接触的上方侧固定触点这两者之间的距离。

并且,技术方案11的发明涉及的电磁开闭器具有:

可动铁心,其利用电磁铁而与固定铁心相吸附或者相背离;

横杆,其在该可动铁心和固定铁心相吸附或者相背离的方向上与可动铁心一体地滑动;

框体滑动部,其使该横杆进行滑动;

一对可动触点,它们与横杆的滑动联动,相对于横杆的滑动方向的中心轴设置于相对的位置;以及

一对固定触点,它们设置于与该可动触点相向的位置,

横杆具有横杆第一滑动部和横杆第二滑动部,

框体滑动部具有:框体第一滑动部,其使横杆第一滑动部进行滑动;以及框体第二滑动部,其使横杆第二滑动部进行滑动,

具有凸起部,该凸起部设置于横杆第一滑动部或者横杆第二滑动部,

具有倾斜部,该倾斜部设置于框体第一滑动部或者框体第二滑动部,与凸起部进行滑动,

由于凸起部和倾斜部的接触,横杆的可动铁心侧从水平方向朝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涉及的电磁开闭器缩小负载侧触点的闭合定时和电源侧触点的闭合定时之间的时间差,并与此相伴使负载侧触点的消耗迟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电磁开闭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电磁开闭器的可动部的图。

图3是从图1的剖面a-a观察的图。

图4表示从本发明涉及的电磁开闭器的正面观察的斜视图。

图5是从左侧观察的电磁开闭器的外形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开闭器的电源侧和负载侧的触点之间相分离的状态下的电磁开闭器的可动部和滑动部的概念图。

图7是表示在电磁开闭器的触点闭合时,横杆的两端侧处于相同高度的状态下的理想状态下的可动部和滑动部的放大图。

图8是表示在电磁开闭器的触点闭合时,由于重力的影响而横杆的两端侧处于相同高度的状态下的可动部和滑动部的放大图。

图9是表示在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开闭器的触点闭合时,可动部和滑动部的放大图。

图10是表示在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开闭器的触点闭合时,可动部和滑动部的放大图。

图11是表示在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1的闭合时,电磁开闭器的触点位置偏移的状态下的可动部和滑动部的放大图。

图12是表示在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1的横杆的形状不同时,电磁开闭器的触点闭合时的可动部和滑动部的放大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2的电磁开闭器的电源侧和负载侧的触点之间相分离的状态下的可动部和滑动部的概念图。

图14是表示在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2的电磁开闭器的触点闭合时,可动部和滑动部的放大图。

图15是表示在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2的电磁开闭器的触点闭合时,可动部和滑动部的放大图。

图16是表示在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2的闭合时,电磁开闭器的触点位置偏移的状态下的可动部和滑动部的放大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2的横杆的形状不同时,电磁开闭器的触点闭合时的可动部和滑动部的放大图。

图18是表示在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3的电磁开闭器的触点闭合时,可动部和滑动部的放大图。

图19是表示在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4的电磁开闭器的触点闭合时,可动部和滑动部的放大图。

图20是表示在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4的电磁开闭器的触点闭合时,可动部和滑动部的放大图。

图21是表示在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5的电磁开闭器的触点闭合时,可动部和滑动部的放大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5的图19中的可动接触件的形状的放大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5的电磁开闭器的可动接触件的其他形状的放大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6的电磁开闭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5是表示在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6的电磁开闭器的触点闭合时,可动部和滑动部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1。

利用图1至图5对电磁开闭器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从横向观察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1的电磁开闭器的剖视图。在图1中,对电磁开闭器100的各结构进行说明。

100是电磁开闭器。1是由绝缘物成型的安装台。2是固定铁心,该固定铁心固定于安装台1,以山形层叠有硅钢板。3是在山形的固定铁心2的凹部分别配置的操作线圈。4是框体,该框体固定于安装台1,与安装台1相同地由绝缘物成型。5是可动铁心,该可动铁心与固定铁心2相同地,以山形层叠有硅钢板。另外,可动铁心5和固定铁心2的山形的凸部分的铁心相向地配置。6是分别配置于操作线圈3和可动铁心5之间的跳闸弹簧。此外,利用电磁铁,固定铁心2和可动铁心5相吸附、相背离。

7是安装于框体4的固定接触件。固定接触件7具有电源侧固定接触件7a和负载侧固定接触件7b。另外,固定接触件7设置有与电源侧固定接触件7a接合的电源侧固定触点70a、与负载侧固定接触件7b接合的负载侧固定触点70b。8是为了将电磁开闭器100连接于外部电路而使用的端子螺钉。9是横杆,该横杆配置于电源侧固定接触件7a和负载侧固定接触件7b之间,并且对可动铁心5进行保持,由绝缘物形成。10是设置于横杆9的方窗。11是设置于方窗10的压紧弹簧。

12是可动接触件,该可动接触件插入于横杆9的方窗10,由压紧弹簧11进行保持。另外,将横杆9作为基准,电源侧可动触点12a与比横杆9靠上方的可动接触件12接合。另一方面,负载侧可动触点12b与比横杆9靠下方的可动接触件12接合。该可动接触件12的可动触点12a、12b分别与固定接触件7的固定触点70a、70b相向地设置。此时,在电流流动的状态的情况下,电源侧可动触点12a和电源侧固定触点70a、以及负载侧可动触点12b和负载侧固定触点70b分别相对应地接触。并且,为了应对电磁开闭器100的三相交流的各相,固定接触件7和可动接触件12设置有3组。13是电弧罩,该电弧罩是为了防止将在电源侧的固定触点70a和可动触点12a、以及负载侧的固定触点70b和可动触点12b背离时所产生的电弧向外部排出,而覆盖框体4的上表面所设置的。箭头是重力方向。

另外,在触点的配置中,相对于横杆9的滑动方向的中心轴,上方侧为电源侧,下方侧为负载侧。

另外,如上所述,横杆9是下述构造,即,在可动铁心5和固定铁心2相吸附、相背离的方向上与可动铁心5一起一体地滑动。

另外,如上所述,电源侧可动触点12a和负载侧可动触点12b是下述构造,即,设置在相对于横杆9的滑动方向的中心轴而相对的位置,与横杆9的滑动联动而可动。电源侧可动触点12a和负载侧可动触点12b是一对可动触点。

并且,是下述构造,即,通过一对可动触点12a、12b可动,从而电源侧可动触点12a和电源侧固定触点70a、以及负载侧可动触点12b和负载侧可动触点70b分别相对应而接触。电源侧固定触点70a和负载侧子铁心触点70b是一对固定触点。

另外,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1中,横杆9具有横杆第一滑动部和横杆第二滑动部。另外,使该横杆9进行滑动的框体滑动部由使横杆第一滑动部滑动的框体第一滑动部、和使横杆第二滑动部滑动的框体第二滑动部构成。这里的横杆第一滑动部是横杆头部滑动部9a,横杆第二滑动部是横杆侧壁滑动部9b。框体第一滑动部是框体头部滑动部4a,框体第二滑动部是框体壁滑动部4b(未图示)。框体头部滑动部4a以及框体侧滑动部4b与框体4为相同的材料,是绝缘树脂。例如是尼龙、尼龙66、尼龙46等。横杆头部滑动部9a和横杆侧壁滑动部9b与横杆为相同的材料,是绝缘树脂。作为该绝缘树脂,例如为酚醛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密胺树脂、脲醛树脂等。

图2是表示电磁开闭器100的可动部的图。可动部由可动铁心5、横杆9、压紧弹簧11、可动接触件12、以及电源侧和负载侧的可动触点12a、12b构成。如图2所示,在横杆9的头部设置横杆头部滑动部9a,在横杆9的侧壁设置横杆侧壁滑动部9b。另外,配置于方窗10的压紧弹簧11对可动接触件12进行按压而保持。

图3是从图1的剖面a-a观察的图。在图3中,图1中未示出的框体壁滑动部4b对应于横杆侧壁滑动部9b的位置,设置于框体4的侧壁。另外,使得框体壁滑动部4b位于从上下夹着横杆侧壁滑动部9b的位置。

图4是从电磁开闭器100的正面观察的斜视图。图4所示的框体头部滑动部4a、框体壁滑动部4b、横杆头部滑动部9a、以及横杆侧壁滑动部9b的一部分如图4所示,能够从电磁开闭器100的外侧看到。

在本实施方式1中,框体头部滑动部4a是在框体4的前表面彼此平行的一对平行面。框体壁滑动部4b是在框体4的侧壁彼此平行的一对长方体状的凸起部。横杆头部滑动部9a和横杆侧壁滑动部9b作为横杆9的一部分,由彼此平行的一对平行面构成。此外,滑动部的形状并不受到限定。

图5是从左侧观察的电磁开闭器100的左侧的外形图。如图5所示,可观察到横杆侧壁滑动部9b的一侧。由虚线表示的部分是从外部观察不到的、设置于框体4的内部的框体壁滑动部4b。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框体壁滑动部的配置的概念图。图6是使得横杆9的形状为横杆头部滑动部9a上部和横杆侧壁滑动部9b上部、以及横杆头部滑动部9a下部和横杆侧壁滑动部9b下部处于相同平面上的情况下的电磁开闭器100的框体壁滑动部4b的配置,表示断开时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电源侧和负载侧的触点闭合时,由于框体壁滑动部4b以及横杆侧壁滑动部9b的接触,横杆9的可动铁心5侧从水平方向朝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如图6所示,框体壁滑动部4b的位置从b1移动至b2,框体头部滑动部4a的位置不变更。相对于框体头部滑动部4a的配置位置,框体壁滑动部4b的配置位置位于比框体头部滑动部4a的配置位置高的位置。由此,负载侧的触点的接触定时早于电源侧的触点的接触定时。

下面,利用图1对电磁开闭器100的基本动作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在电源侧和负载侧的触点闭合时,电磁开闭器100为on状态的图。在图1中,如果电流流过操作线圈3,产生电磁力,则可动铁心5抵抗跳闸弹簧6而被固定铁心2吸引。此时,横杆头部滑动部9a在框体头部滑动部4a滑动,横杆侧壁滑动部9b在框体壁滑动部4b滑动。由此,通过将电源侧的固定触点7a和可动触点12a闭合,将负载侧的固定触点7b和可动触点12b闭合,从而电磁开闭器100变为on状态。另外,通过切断操作线圈3的电流,使电磁铁消磁,从而将电源侧和负载侧的触点分别断开,由此电磁开闭器100变为off状态。

下面,利用图7和图8,对在横杆滑动部中相对于横杆9而框体头部滑动部4a和框体壁滑动部4b的配置位置处于相同高度的情况下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在电磁开闭器100的电源侧和负载侧的触点之间闭合时,头部滑动部4a和动部4b的配置位置处于相同高度的情况下,且电磁开闭器100闭合时的理想状态下的可动部和滑动部的放大图。在图7中,在电磁开闭器100为on状态下,横杆头部滑动部9a位于框体头部滑动部4a的中央部,横杆侧壁滑动部9b位于框体壁滑动部4b的中央部。电源侧固定接触件70a和电源侧可动接触件12a、以及负载侧固定接触件70b和负载侧可动接触件12b相接触,流过电流。

此外,由于横杆9和框体4由绝缘树脂构成,因此在湿度、以及温度的影响下膨胀。另外,为了在滑动时不进行锁止,在顺利地滑动的横杆头部滑动部9a和框体头部滑动部4a之间、以及横杆侧壁滑动部9b和框体壁滑动部4b之间设置有间隙。例如,间隙的大小为0.1mm~1mm即可,另外并不限定于该间隙的大小。

由于设置该间隙,因此不会出现因重力的影响,如图7的横杆头部滑动部9a位于框体头部滑动部4a的中央部的情况,不会出现横杆侧壁滑动部9b也位于框体壁滑动部4b的中央部的情况。

图8是表示在电磁开闭器100的电源侧和负载侧的触点之间闭合时,在由于重力的影响而框体头部滑动部4a和框体壁滑动部4b的配置位置处于相同高度的情况下,电磁开闭器100的可动部和滑动部的放大图。如图8所示,在考虑了重力的影响的情况下,如果处于闭合状态,则由于可动铁心5的重量,横杆9的可动铁心5侧从水平方向朝向重力方向倾斜。因此,被压紧弹簧11保持于横杆9的可动接触件12倾斜,首先电源侧可动触点12a和电源侧固定触点70a电连接,随后负载侧可动触点12b和负载侧固定触点70b电连接。

在触点相接触时,可动触点12a、12b与相对应的固定触点70a、70b碰撞。在发生该碰撞时,可动触点12a、12b由于碰撞的回弹而弹回、反冲。由于电源侧的可动触点12a先与电源侧固定触点70a连接,因此对于接触压力而言,由于压紧弹簧11而使得电源侧可动触点12a的接触压力高于负载侧可动触点12b的接触压力。另外,由于可动铁心5的重量,容易在横杆9作用有逆时针的力矩。因此,电源侧可动触点12a的接触压力变高,负载侧可动触点12b的接触压力变低。

根据上述原因,减弱了负载侧可动触点12b的接触压力,提高了电源侧可动触点12a的接触压力。因此,与电源侧可动触点12a相比,负载侧可动触点12b更容易反冲,向空中翘起的状态变长。在负载侧可动触点12b向空中翘起的期间,会流过电弧电流,因此负载侧触点由于电弧的能量而消耗。因此,与电源侧可动触点12a和电源侧固定触点70a相比,负载侧可动触点12b和负载侧固定触点70b更容易消耗。

为了防止如上述的触点消耗的加速,根据图6所示的构造,使负载侧的触点的闭合定时早于电磁开闭器100的电源侧。

利用图9和图10对动作、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1的电磁开闭器100的电源侧和负载侧的触点闭合时,可动部和滑动部的放大图。如图9所示,与框体头部滑动部4a相比,与横杆侧壁滑动部9b相对应的框体壁滑动部4b的位置配置于朝向与横杆9的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变高的位置,以使得横杆侧壁滑动部9b从水平方向朝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滑动。另外,图9的箭头表示框体壁滑动部4b下部的表面的阻力。由于该阻力,横杆侧壁滑动部9b保持于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的位置。

图10是表示图9的框体壁滑动部4b的位置的示意性放大图。如图10所示,z轴是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横杆头部滑动部9a上部的表面和横杆侧壁滑动部9b上部的表面处于相同平面i1上。横杆头部滑动部9a下部的表面和横杆侧壁滑动部9b下部的表面处于相同平面i2上,i1和i2这2个平面平行。

在该情况下,如果将与横杆侧壁滑动部9b下部相对应的框体壁滑动部4b的位置设为z1,将与横杆头部滑动部9a下部相对应的框体头部滑动部4a的位置设为z2,则z1的位置变得高于z2的位置。例如,z1和z2的位置之差为0.1mm,z1的位置比z2的位置高出0.1mm。

根据上述的框体壁滑动部4b的配置,负载侧可动触点12b和负载侧固定触点70b首先电连接,随后电源侧可动触点12a和电源侧固定触点70a电连接,电流开始流动。

在图9或者图10中,在触点相接触时,可动触点12a、12b由于与固定触点70a、70b碰撞时的回弹而弹回、反冲。此时,负载侧可动触点12b先与负载侧固定触点70b电连接,因此由于压紧弹簧11而使得负载侧可动触点12b的接触压力高于电源侧可动触点12a的接触压力。另一方面,如图8所示,由于在横杆9的侧壁侧存在可动铁心5,从而由于可动铁心5的重量的作用而容易作用有逆时针的力矩,因此,使电源侧可动触点12a的接触压力更高,使负载侧可动触点的接触压力降低。其结果,电源侧和负载侧的接触压力两者抵消,容易赋予两者相等的接触压力。

如上所述,电源侧可动触点12a和负载侧可动触点12b处的反冲均等地产生,触点的消耗情况也变得大致相等。其结果,电源侧触点的闭合定时和负载侧触点的闭合定时变得大致相等,能够防止电极的极端消耗。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1中,根据上述的图9的框体壁滑动部4b的配置,在电源侧和负载侧的触点闭合时,如图11所示,有时电源侧可动触点12a与电源侧固定触点70a相比位于上方,负载侧可动触点12b与负载侧固定触点70b相比位于上方。在该情况下,仅可动触点12a、12b的下侧和相对应的固定触点70a、70b的上侧分别相接触,相接触的部分以及其附近发生消耗。

为了防止仅触点的一部分发生消耗,如图7所示,将触点位置调整为,使得在电磁开闭器100闭合时,可动触点12a、12b的位置相对于相对应的固定触点70a、70b的位置而在上下方向上不偏移。对于触点位置的调整,在将可动铁心5吸附于固定铁心2时,分别相应于固定触点和相对应的可动触点之间的中心位置而进行调整。例如,设置为,使得在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相接触的面积不同的情况下,闭合时面积小的一方的触点不从接触面大的一方的触点伸出。

根据本实施方式1,利用框体壁滑动部4b的配置,能够使得电源侧触点的接触定时和负载侧触点的接触定时变得大致相等,电磁开闭器的寿命提高。

另外,对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结构和配置进行了说明,但本实施方式1的结构和配置并不被限定。

例如,如图12所示,有时横杆9的形状与图10所示的横杆9的形状不同,横杆头部滑动部9a上部的表面和横杆侧壁滑动部9b上部的表面、以及横杆头部滑动部9a下部的表面和横杆侧壁滑动部9b下部的表面不处于相同平面。在这种情况下,横杆头部滑动部9a下部的表面和横杆侧壁滑动部9b下部的表面的高度之差为h,使z1高于z2+h。例如,z1和z2+h之差为0.1mm。如果这样设定,则得到相同的效果。

如上所述,如果横杆9的形状改变,则框体壁滑动部4b的位置也发生变化。因此,框体壁滑动部4b对使可动铁心5侧的横杆侧壁滑动部9b从水平方向朝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进行限制。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1的结构中,通过使处于负载侧的框体壁滑动部4b的厚度变厚,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只要变厚的部分的高度与图10的移动位置相同即可。其结果,由于框体壁滑动部4b以及横杆侧壁滑动部9b的接触,横杆9的可动铁心5侧从水平方向朝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或者由于框体壁滑动部4b以及横杆侧壁滑动部9b的接触,在将因重力而引起横杆9的倾斜消除的方向上对横杆9进行作用。

实施方式2.

下面,使用表示将电磁开闭器100设置为使得可动铁心5和固定铁心2相吸附、相背离的方向与重力垂直的情况下的结构、动作的放大图即图13、图14、图15、图16、以及图17,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对于与实施方式1共通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标号而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2与实施方式1相同地,在电源侧和负载侧的触点闭合的过程中,框体滑动部在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对横杆9的移动进行限制。此外,实施方式1是使框体壁滑动部4b的位置朝向与重力相反的方向移动,本实施方式2是使框体头部滑动部4a的位置朝向重力方向移动。

图13是表示在电磁开闭器100的电源侧和负载侧的触点未接触的状态下,本实施方式2的框体头部滑动部4a的配置的概念图。如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2是下述结构,即,框体头部滑动部4a的位置从横杆9的与重力方向垂直的水平面a1移动至a2,不变更框体壁滑动部4b的位置。相对于框体壁滑动部4b的配置位置,框体头部滑动部4a的配置位置位于比框体壁滑动部4b的配置位置低的位置。

图14是表示在电磁开闭器100的电源侧和负载侧的触点闭合时,本实施方式2的可动部和滑动部的放大图。图14的箭头表示从框体头部滑动部4a上部的表面向横杆头部滑动部9a的阻力。由于该阻力,横杆头部滑动部9a朝向重力方向倾斜。图14是表示使框体头部滑动部4a的位置朝向重力方向移动后的结构的图。

图15是表示图14的框体头部滑动部4a的位置的放大图。如图15所示,z轴是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横杆头部滑动部9a上部和横杆侧壁滑动部9b上部处于相同平面i1上,横杆头部滑动部9a下部和横杆侧壁滑动部9b下部处于相同平面i2上。i1和i2这2个平面平行,横杆头部滑动部9a的厚度和横杆侧壁滑动部9b的厚度相同,设为d1。另外,将与横杆侧壁滑动部9b下部相对应的框体壁滑动部4b下部的位置设为z1,将与横杆头部滑动部9a上部相对应的框体头部滑动部4a上部的位置设为z3。z3比z1和d1的合计值小。例如,从z1和d1的合计值减去z3的值得到的值为0.1mm。

根据上述的框体头部滑动部4a的配置,负载侧可动触点12b和负载侧固定触点70b首先电连接,随后,电源侧可动触点12a和电源侧固定触点70a电连接,电流开始流动。

由于负载侧可动触点12b先与负载侧固定触点70b电连接,因此由于压紧弹簧11,负载侧可动触点12b的接触压力高于电源侧可动触点12a的接触压力。另一方面,如图8所示,由于在横杆9的侧壁侧存在可动铁心5,因此由于可动铁心5的重量而容易作用有逆时针的力矩,因此使电源侧可动触点12a的接触压力提高,使负载侧可动触点12b的接触压力降低。其结果,电源侧和负载侧的接触压力两者抵消,容易赋予两者相等的接触压力。

由此,电源侧可动触点12a和负载侧可动触点12b处的反冲均等地产生,触点的消耗情况也变得大致相等。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2中,根据上述的框体头部滑动部4a的配置,如图16所示,有可能电源侧可动触点12a与电源侧固定触点70a相比位于下方,负载侧可动触点12b与负载侧固定触点70b相比位于下方。在该情况下,仅可动触点12a、12b的上方和相对应的固定触点70a、70b的下方分别相接触,相接触的部分以及其附近发生消耗。由此,由于仅消耗触点的一部分,因此对触点位置进行调整,以使得在接触时如图7的触点位置所示,在电磁开闭器100闭合时,可动触点12a、12b的位置相对于相对应的固定触点70a、70b的位置不在上下方向上偏移。对于触点位置的调整,与实施方式1相同地,在将可动铁心5吸附于固定铁心2时,分别对准固定触点和相对应的可动触点的中心位置而进行调整。

本实施方式2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另一方面,如图17所示,有时横杆9的两端部的形状不同,横杆头部滑动部9a上部的表面和横杆侧壁滑动部9b上部的表面、以及横杆头部滑动部9a下部的表面和横杆侧壁滑动部9b下部的表面不处于相同平面。在这种情况下,框体头部滑动部4a设为对横杆头部滑动部9a从水平方向朝向重力方向倾斜进行限制的配置,得到相同的效果。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2的结构中,处于电源侧的框体头部滑动部4a的厚度变厚,从而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上述的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由于框体壁滑动部4b以及横杆侧壁滑动部9b或者框体头部滑动部4a以及横杆头部滑动部9a的接触,使得横杆9的可动铁心5侧从水平方向朝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或者由于框体壁滑动部4b以及横杆侧壁滑动部9b、或框体头部滑动部4a以及横杆头部滑动部9a的接触而在将因重力而引起横杆9的倾斜消除的方向上对横杆9进行作用。

实施方式3.

下面,利用图18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进行说明。对于与实施方式2共通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标号而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3是相对于横杆9的滑动方向,将凸部20设置于与横杆头部滑动部9a相向的框体头部滑动部4a的上部。在图18中,通过将凸部20设置于与横杆头部滑动部9a相向的框体头部滑动部4a的上部,从而使框体头部滑动部4a的位置朝向重力方向移动。由此,横杆头部滑动部9a向重力方向倾斜,横杆侧壁滑动部9b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滑动。

凸部20也可以设置于框体头部滑动部4a的壁部,为板状的凸部。另外,凸部20也可以与框体4一体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3中,通过设置凸部20,如图16所示,有时电源侧可动触点12a与电源侧固定触点70a相比位于下方,负载侧可动触点12b与负载侧固定触点70b相比位于下方。在这种情况下,仅可动触点12a、12b的上方部和相对应的固定触点70a、70b的下方分别相接触,相接触的部分以及其附近发生消耗。由此,由于仅消耗触点的一部分,因此对触点位置进行调整,以使得如图7所示,在电磁开闭器100闭合时,可动触点12a、12b的位置相对于相对应的固定触点70a、70b的位置不在上下方向上偏移。

本实施方式3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2相同的效果。

另外,通过相对于横杆9的滑动方向,将凸部20设置于与横杆侧壁滑动部9b相向的框体壁滑动部4b的下部,从而使框体壁滑动部4b的位置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由此横杆头部滑动部9a向重力方向倾斜,横杆侧壁滑动部9b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3相同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3通过相对于横杆9的滑动方向在与横杆头部滑动部9a相向的框体头部滑动部4a的上部或者与横杆侧壁滑动部9b相向的框体壁滑动部4b的下部仅设置凸部20,从而得到与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4.

下面,利用图19和图20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进行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共通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标号而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4是下述结构,即,在电源侧和负载侧的触点断开时,电源侧的固定触点70a和可动触点12a之间的距离长于负载侧的固定触点70b和可动触点12b之间的距离。如图19所示,使负载侧固定接触件7b的位置位于相对于电源侧固定接触件7a的位置以距离c1靠可动接触件12侧的位置。此时的距离c1为例如0.6mm。其结果,即使在横杆9的侧壁侧从水平方向朝向重力方向倾斜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得负载侧可动触点12b和负载侧固定触点70b相接触的定时不会迟于电源侧可动触点12a和电源侧固定触点70a相接触的定时。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4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19所示,负载侧可动触点12b和负载侧固定触点70b不会迟于电源侧可动触点12a和电源侧固定触点70a而进行电连接,电流开始流动。

在图19中,在触点相接触时,可动触点12a、12b由于与固定触点70a、70b碰撞时的回弹而弹回、反冲。此时,负载侧可动触点12b和负载侧固定触点70b不会迟于电源侧可动触点12a和电源侧固定触点70a而进行电连接,因此由于压紧弹簧11,负载侧可动触点12b的接触压力高于电源侧可动触点12a的接触压力。另一方面,如图8,因重力的影响,在横杆9的侧壁侧存在可动铁心5,从而由于可动铁心5的重量而容易作用有逆时针的力矩,因此,使电源侧可动触点12a的接触压力更高,负载侧可动触点12b的接触压力降低。这样,通过将负载侧触点间的距离构成得比电源侧短,从而将因可动铁心5的重量产生的影响抵消,电源侧和负载侧的触点的接触压力变为相等。

因此,电源侧可动触点12a和负载侧可动触点12b处的反冲均等地产生,触点的消耗情况也大致相等,能够防止电极的极端的消耗。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4中,如图20所示,通过使负载侧固定触点70b的厚度厚于电源侧固定触点70a的厚度,能够得到与图19相同的效果。该厚出的部分的厚度的值c2与图19的移动位置的值c1相同即可。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4能够得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3相同的效果。此外,负载侧可动触点12b和负载侧固定触点70b、电源侧可动触点12a和负载侧固定触点70b也可以同时连接。

实施方式5.

下面,利用图21、图22以及图23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进行说明。对于与实施方式1共通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标号而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5如图21、图22以及图23所示,是下述结构,即,与实施方式4相同地,在电源侧和负载侧的触点断开时,电源侧的固定触点70a和可动触点12a之间的距离比负载侧的固定触点70b和可动触点12b之间的距离长。此外,在实施方式4中,通过对固定接触件7的位置或者负载侧固定触点70b的厚度进行变更,从而对距离进行调整。

另一方面,在实施方式5中,相对于横杆9的滑动方向的中心轴,未将可动接触件12配置为左右对称。即,在本实施方式5中,其特征在于,如图22所示的可动接触件12的负载侧向顺时针倾斜的结构,或者如图23所示的负载侧可动触点12b的厚度变厚的结构。根据这些结构,能够调整触点之间的距离。下面,利用图21和图22对本实施方式5进行说明。

图21是表示在电磁开闭器100的电源侧和负载侧的触点闭合时,本实施方式5的可动部和滑动部的放大图。如图21所示,设为下述构造,即,相对于横杆9的滑动方向,不使可动接触件12左右对称,而是使负载侧向顺时针的方向倾斜。通过成为这样的构造,从而即使在横杆9的可动铁心5侧从水平方向朝向重力方向倾斜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得负载侧可动触点12b和负载侧固定触点70b相接触的定时不迟于电源侧可动触点12a和电源侧固定触点70a相接触的定时。

图22是表示图21的电磁开闭器的可动接触件12的放大图。负载侧可动触点12b的配置位置以图22所示的虚线作为基准,分离距离d2。因此,负载侧可动触点12b和固定触点70b之间的距离比电源侧可动触点12a和固定触点70a之间的距离短d2。例如,图21的可动铁心5侧的横杆侧壁滑动部9b向下方倾斜的角度根据机型而不同,例如在倾斜1度的情况下,在动作时负载侧的固定触点70b和可动触点12b分离0.6mm左右。因而,将d2设为0.6mm。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5的动作进行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5的配置,负载侧可动触点12b和负载侧固定触点70b首先电连接,随后,电源侧可动触点12a和电源侧固定触点70a电连接,电流开始流动。

在触点相接触时,可动触点12a、12b由于碰撞时的回弹而弹回、反冲。此时,负载侧可动触点12b和负载侧固定触点70b首先电连接,因此由于压紧弹簧11,负载侧可动触点12b的接触压力高于电源侧可动触点12a的接触压力。另一方面,在横杆9的侧壁侧存在可动铁心5,从而由于可动铁心5的重量而容易作用有逆时针的力矩,因此,使电源侧可动触点12a的接触压力提高,使负载侧可动触点12b的接触压力降低。这样,通过将断开时的负载侧可动触点12b的位置配置于比电源侧靠固定触点侧,将因可动铁心5的重量带来的影响抵消,电源侧和负载侧的触点的接触压力变得相等。

在本实施方式5中,电源侧可动触点12a和负载侧可动触点12b处的反冲均等地产生,触点的消耗情况也变得大致相等。其结果,能够防止电极的极端的消耗。

另外,得到下述效果,即,即使在使负载侧可动触点的厚度增厚d2的情况下,也使得电源侧触点的连接定时不迟于负载侧触点的连接定时。在该情况下,d2为例如0.6mm。

并且,电源侧可动触点12a配置为比负载侧可动触点12b更远离固定触点70a。例如,电源侧可动触点12a如果比负载侧可动触点12b从固定触点70a远离出0.6mm的距离,则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式6.

下面,利用图24和图25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进行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共通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标号而进行说明。

图24是表示在电磁开闭器100的电源侧和负载侧的触点闭合时,本实施方式6的电磁开闭器100的构造图。在图24中,在处于电源侧的框体头部滑动部4a的壁面设置有倾斜部31,在处于电源侧的横杆头部滑动部9a设置有凸起部30。

凸起部30是四角、三角锥等形状。倾斜部31是倾斜面或者曲面。以该方式构成,横杆9水平或者横杆9的可动铁心5侧从水平方向朝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能够使得负载侧可动触点12b和负载侧固定触点70b相接触的定时不迟于电源侧可动触点12a和电源侧固定触点70a相接触的定时。

通过设置凸起部30,从而在闭合时横杆头部滑动部9a的凸起部30与相对应的框体头部滑动部4a的倾斜部31接触时,能够在横杆头部滑动部9a和框体头部滑动部4a之间保证间隙量。

另外,由于凸起部30和框体头部滑动部4a的倾斜部31仅在闭合时相接触,因此横杆9相对于触点开闭而顺利地移动。在闭合时,横杆头部滑动部9a的凸起部30从相对于横杆9的移动方向倾斜的方向进行支撑,而不是铅直方向。因此,横杆头部滑动部9a被框体头部滑动部4a夹着而不进行锁止。

图25是表示在电磁开闭器100的电源侧和负载侧的触点闭合时,本实施方式6的可动部的滑动部的图。在图25中,还在横杆头部滑动部9a的水平方向设置槽32。由此,具有弹性功能,在闭合时横杆头部滑动部9a的凸起部30与对应于该凸起部30的框体头部滑动部4a相接触的情况下,冲击得到缓和。其结果,能够使电源侧可动触点12a和负载侧可动触点12b的反冲降低。

在不对横杆头部滑动部9a设置槽32而是对凸起部30安装弹簧等的情况下,利用该弹簧等的弹性功能,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

并且,不仅可以在横杆头部滑动部9a的上方设置凸起部30、在水平方向设置槽32,还可以在横杆头部滑动部9a的两侧面设置凸起部30、在重力方向设置槽32。由此,不仅能够使可动触点12a、12b和固定触点70a、70b的接触均等,还能够降低三相各自的极的触点的反冲。

本实施方式6能够得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5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6中,凸起部30设置于横杆头部滑动部9a上部,倾斜部31设置于框体头部滑动部4a下部,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凸起部30设置于横杆侧壁滑动部9b下部,倾斜部31设置于框体壁滑动部4b下部。其结果,在上述的实施方式6中,由于凸起部30和倾斜部31的接触,横杆9的可动铁心5侧从水平方向朝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

将上述的实施方式1至实施方式6的结构以及配置任意组合也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利用于电磁开闭器、电磁接触器、继电器、断路器等。

标号的说明

100电磁开闭器,1安装台,2固定铁心,3操作线圈,4框体,4a框体头部滑动部,4b框体壁滑动部,5可动铁心,6跳闸弹簧,7固定接触件,7a电源侧固定接触件,7b负载侧固定接触件,70a电源侧固定触点,70b负载侧固定触点,8端子螺钉,9横杆,9a横杆头部滑动部,9b横杆侧壁滑动部,10方窗,11压紧弹簧,12可动接触件,12a电源侧可动触点,12b负载侧可动触点,13电弧罩,20凸部,30凸起部,31倾斜部,32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