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用插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36300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万用插座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万用插座,尤其涉及一种可携带式的万用插座。



背景技术:

在数字化潮流的趋势下,各种消费性电子产品已经非常的普及,如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MP3播放器及PDA等行动设备,也因其使用上的便利性及可随身携带的优点,几乎已普及于一般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前述的行动设备通常会使用可重复充电的电池,如锂电池、镍氢电池或镍镉电池,来提供电力。

在公知技术的充电装置中,插头的端子通常会凸出于充电装置的本体之外,不便于使用者收纳。因此,在专利号为US6939150的美国专利中提供一种可折叠的电插头连接器(foldable electrical plug connector),其包括一外壳以及多个可电连接于电源的插脚。在专利号为US6939150的美国专利中利用齿轮组件的作动,使这些插脚可被收纳于外壳的槽中。

在专利号为US7604492的美国专利中提供一种电源供应器(power supply adapter),包括一座框、一端子组件及一驱动模块。其中,该专利中记载有:驱动模块包括控制件、枢接条、两个第一弹簧、两个连接条与两个第二弹簧。在该专利的附图4中所示端子组件的三个插脚是上述驱动模块结合,并且借助于驱动模块,端子组件可收纳于座框中。

另外,在专利号为US7938653的美国专利中记载一种可折叠的电插头元件,其包含外壳、耦合到外壳的支撑部件及导电部件。每一导电部件由支撑部件中的一者支撑。支撑部件能够围绕相应轴线旋转,使得导电部件可在闭合位置(折叠状态)与打开位置(使用状态)之间移动。弹性部件耦合到外壳,以在导电部件处于打开位置或闭合位置中时啮合支撑部件。在该专利(US7938653)中,提到借助于连杆耦合于两个支撑部件之间,并将其中一个导电部件的运动平移到另一个导电部件,使两个导电部件一起移动。上述专利所提供的插头或供电器仅根据一种电器规格来设计。然而,当使用者外出或者到各国旅行时,通常会携带适合行动设备充电装置,以在行动设备的电源耗尽时,利用充电装置来对行动设备提供电力。在不同的国家的电器规格以及插头形式都有所不同,使用者须根据不同国家的电器规格携带与当地电器规格相符的转换器,十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万用插座,其具有多种不同规格的插头组件以及多组不同的插座孔,可供用户选择,并且借助于连动件使万用插座的插头可折叠收纳于本体内,以便使用者收纳。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万用插座,包括本体、第一插头、第一底座、第二底座以及连动件;本体具有第一面与相对于第一面的第二面,第一面设有收纳槽;第一插头设置于第一面,第一插头具有第一端子、第二端子与第三端子;第一底座连接于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而第二底座连接于第三端子;连动件枢设于第一底座与第二底座,使第一端子、第二端子与第三端子沿同方向转动,以水平收纳于收纳槽中,其中连动件位于所述第一底座的中段与所述第二底座所定义出来的一连接区。

更好地,所述第三端子朝向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的方向转动以水平收纳于所述收纳槽中。

更好地,连动件为一U型连杆,所述U型连杆具有一第一枢设端、一第二枢设端与连接所述第一枢设端与所述第二枢设端的一杆部,在该所述第一端子、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第三端子收纳于所述收纳槽中时,所述杆部位于所述第三端子的下方。

更好地,所述第一底座具有位于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之间的一开槽以收纳所述第三端子的前端。

更好地,所述第一底座具有一第一轴部与一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二底座具有一第二轴部与相对于所述第三端子的一第二延伸部,所述连动件的两端分别枢设于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在所述第一端子、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第三端子收纳于所述收纳槽中时,所述第二延伸部朝向相对于所述第一底座的方向延伸。

更好地,所述第一延伸部具有一第一缺口,所述第二延伸部具有一第二缺口,所述连动件经由所述第一缺口枢设于所述第一延伸部,经由所述第二缺口枢设于所述第二延伸部。

更好地,所述第二面设置有一插座区域,所述本体内设置有一转盘与一推动键,所述转盘具有复数组插座孔,所述转盘与该推动键连动以使多组所述插座孔其中一组经由该插座区域显露于外。

更好地,所述第二面设置一电压显示接口,所述万用插座依照所述第一插头所接收到的电源显示对应的电压值于所述电压显示接口。

更好地,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朝向所述第三端子的方向转动以水平收纳于所述收纳槽中。

更好地,所述第一底座具有一第一轴部与一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二底座具有一第二轴部与相对于所述第三端子的一第二延伸部,所述连动件的两端分别枢设于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在所述第一端子、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第三端子收纳于所述收纳槽中时,所述第二延伸部朝向相对于所述第一底座的方向延伸。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万用插座,可提供符合不同电器规格的插头与插座。万用插座的插头具有多个端子,这些端子之间设有连动件,使这些端子可相对于本体朝同方向转动。当第一端子、第二端子或第三端子被扳动时,借助于连动件连动第一底座与第二底座,使第一端子、第二端子与第三端子相对于本体朝相同方向转动至水平状态,而折叠收纳于收纳槽内,以便于使用者携带与收纳。

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万用插座的立体分解图;

图1B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万用插座的立体图;

图2A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插头组件的分解图;

图2B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插头组件的立体图;

图3A及图3B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插头组件在不同状态的侧视图;

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插头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插头组件的立体图;

图6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插头组件的立体图;

图7A为图1A的万用插座在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7B为图1A的万用插座在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8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万用插座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万用插座 1、2

本体 10、20

第一壳体 11、21

第二壳体 12、22

第一面 110

收纳槽 110h

第二面 120、220

插座区域 120a

插头组件 13~15、13’、17a、17b

第一插头 130

第一端子 131、171

第二端子 132、172

第三端子 133、173

第一底座 134、174

第一轴部 134a、174a

第一延伸部 134b、174b

第一枢接部 134c、174c

开槽 134h

第二底座 135、175

第二轴部 135a、175a

第二延伸部 135b、175b

第二枢接部 135c、175c

连动件 136、176、177

第一枢设端 136a、177a

第二枢设端 136b、177b

杆部 136c、176c、177c

开孔 176a~176b

插座孔选择件 16、26

凸出部 263

插座孔 160~162、260~262

插孔 220a~220c

滑槽 120b、220d

推动键 163

电压显示接口 121

第一方向 D1

外力 F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A及图1B。图1A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万用插座的立体分解图;图1B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万用插座的立体图。万用插座1包括一本体10,本体10包括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其中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共同形成一容置空间,以配设有多个插头组件13~15、插座孔选择件16以及可用以将这些插头组件13~15电性连接于市电的多个元件(未标出)。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基于已知的技术手段在本体10内配置不同的元件,以将这些插头组件13~15电性连接于市电,而可实施本发明。因此,在此不再详细说明这些元件的结构以及配置手段。

另外,本体10具有一第一面110及与第一面110相对的一第二面120,其中第一面110位于第一壳体11上,而第二面120是位于第二壳体12上。第一面110设有多个收纳槽110h,以分别收纳不同的插头组件13~15。第二面120则设有一插座区域120a,以露出插座孔选择件16。插座区域120a与插座孔选择件16的配设方式将于后文中详细描述。

上述多个插头组件13~15设置于本体10内,并由收纳槽110h露出于本体10的第一面110。这些插头组件13~15是根据不同国家,例如:英国、美国或澳洲的电气规范而设计。用户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插头组件13~15来对行动设备进行充电。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以插头组件13为例,说明插头组件13的结构,以及插头组件13在收纳状态与使用状态转换时的作动方式。

请参照图2A与图2B。图2A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插头组件的分解图;图2B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插头组件的立体图。插头组件13包括第一插头130、第一底座134、第二底座135及连动件136。

第一插头130具有第一端子131、第二端子132与第三端子133,其中第一端子131与第二端子132连接于第一底座134,而第三端子133连接于第二底座135。另外,连动件136是枢设于第一底座134与第二底座135之间,使第一端子131、第二端子132与第三端子133可相对于本体10朝相同方向转动。

当第一端子131、第二端子132与第三端子133转动至水平状态时,可被收纳于收纳槽110h中。当第一端子131、第二端子132与第三端子133转动至垂直状态时,是凸出于本体10的第一面110,以供用户插接于其他插座上使用。上述插头组件13的作动方式将于后文中详细描述。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端子131、第二端子132与第三端子133是分别电性连接市电的火线、零线与地线。且第一端子131、第二端子132与第三端子133的形状与相对距离会根据不同国家的电器规范而有所不同,因此,第一端子131、第二端子132与第三端子133的形状与配置方式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另外,第一底座134与第二底座135皆设置于本体10内。第一底座134具有第一轴部134a与第一延伸部134b,其中第一底座134是借助于第一轴部134a枢设于本体10内,并可以第一轴部134a为轴心相对于本体10枢转,从而带动第一端子131与第二端子132转动。

另外,请参照图2A,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底座134具有位于第一端子131与第二端子132之间的开槽134h。在本实施例中,开槽134h位于第一端子131与第二端子132之间。在第一端子131、第二端子132与第三端子133由垂直状态被转动至水平状态的过程中,第三端子133是朝向第一端子131与第二端子132的方向转动。因此,当第三端子133被转动至水平状态时,第一底座134的开槽134h正好可收纳第三端子133的前端。但在其他实施例中,若第三端子133并未朝向第一端子131与第二端子132的方向转动,则第一底座134不一定需要设有开槽134h。

第一延伸部134b连接于第一轴部134a,并且第一延伸部134b的延伸方向大致相反于第一端子131与第二端子132的延伸方向。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134b位于第一端子131与第二端子132之间,并设有一第一枢接部134c,以连接连动件136。

第二底座135上设有第三端子133,并对应于第一底座134的开槽134h设置。和第一底座134相似,第二底座135具有第二轴部135a与第二延伸部135b。并且,第二底座135亦是借助于第二轴部135a枢设于本体10内,并可以第二轴部135a为轴心相对于本体10枢转,从而带动第三端子133转动。

另外,第二延伸部135b由第二轴部135a朝远离第一底座134的方向延伸,并具有用来和连动件136连接的第二枢接部135c。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枢接部134c与第二枢接部135c为开孔。但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枢接部134c与第二枢接部135c也可以选用凸柱或者其他可用以结合连动件136的结构。

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底座134的第一延伸部134b与第二底座135的第二延伸部135b分别设有第一缺口与第二缺口,第一枢接部134c设置于第一缺口内,而第二枢接部135c设置于第二缺口内。当第一底座134与第二底座135转动时,第一缺口与第二缺口可避免连动件136干涉第一底座134与第二底座135转动。

连动件136连接于第一底座134与第二底座135之间,并位于第一底座134的”中段”与第二底座135所定义出来的一连接区。详细而言,第一底座134的中段是指在第一底座134位于第一端子131的长轴与第二端子132的长轴之间所定义的部分,而连接区是指当第一底座134的中段与第二底座135投影于同一水平面上时,第一底座134的中段的正投影与第二底座135的正投影之间的区域。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当第一端子131、第二端子132与第三端子133在垂直状态时,由俯视图观之,连接区是由第一端子131、第二端子132与第三端子133彼此之间的联机所定义出的区域。在本实施例中,连动件136所设置的位置是落在第一端子131的长轴与第二端子132的长轴所界定的范围之间。

连动件136可为单一连杆,于本实施例中,其为一U型连杆。而U型连杆具有一第一枢设端136a、一第二枢设端136b与连接于第一枢设端136a与第二枢设端136b之间的一杆部136c。请参照图2B,连动件136是借助于第一枢设端136a与第二枢设端136b分别插入第一枢接部134c与第二枢接部135c内,而连接于第一底座134与第二底座135之间。换言之,连动件136的两端是分别通过第一缺口与第二缺口而枢设于第一延伸部134b与第二延伸部135b。

另外,当第一端子131、第二端子132与第三端子133收纳于收纳槽110h中时,连动件136的杆部136c是位于第三端子133的下方,可减少插头组件13整体所占用的空间。

请参照图3A与图3B,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插头组件在不同状态的侧视图。图3A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插头组件在使时的侧视图,图3B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插头组件在收纳时的侧视图。

请先参照图3A,在本实施例中,当使用者要将第一端子131、第二端子132与第三端子133收纳于收纳槽110h内时,可沿顺时针方向对第一端子131施加外力,使第一底座134会相对于本体10朝顺时针方向转动。由于第一底座134和连动件136连接的第一枢接部134c是偏离第一底座134的第一轴部134a,因此当第一底座134转动时,会推动连动件136沿着一第一方向D1(如图3A中箭头所示方向)移动。

另一方面,由于连动件136与第二底座135连接的地方是偏离第二底座135的第二轴部135a,也就是偏离第二底座135的转轴。因此,当连动件136沿着第一方向D1移动时,会对第二底座135施加一力矩,使第二底座135相对于本体10枢转,从而带动第三端子133朝顺时针方向转动。据此,第一端子131、第二端子132与第三端子133可朝相同方向转动至水平状态,而被收纳于收纳槽110h中。并且,第三端子133的前端正好可被收纳于第一底座134的开槽134h内。

也就是说,当第一端子131、第二端子132与第三端子133由垂直状态转动至水平状态时,第三端子133是朝向第一端子131与第二端子132的方向转动。

反之,当用户欲使用插头组件13时,可对第一端子131或第二端子132施加外力,使第一端子131与第二端子132带动第一底座134朝逆时针方向转动。当第一底座朝逆时针方向转动时,拉动连动件136带动第二底座135相对于本体10逆时针转动,可使第一端子131、第二端子132与第三端子133由水平状态回复至垂直状态,以供使用者使用。

专利号为US7938653的美国专利中只记载使两个导电部件一起移动的技术特征,而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插头组件13则可使三个端子(第一端子131、第二端子132与第三端子133)朝同方向移动而收纳于收纳槽110h中。在另一专利号为US7604492的美国专利中,虽然记载了利用两个连接条来连接三个端子,但根据专利号为US7604492的美国专利倒数第二段的描述,可知使用者要使用种电源供应器时,需按压按压件放开第一插脚,使第一插脚借助于弹簧的回复力枢转,再通过枢接轴及两个连接条带动另外两个第二插脚转动。然而,专利号为US7604492的美国专利中第二插脚与第一插脚的转动方向会与第一插脚相反。因此,专利号为US7604492的美国专利中的技术特征和本发明的技术特征有很大的差异,也无法与专利号为US7938653的美国专利的技术特征结合。

另外,由于专利号为US7604492的美国专利中的第一插脚在转动时,需同时带动另外两个第二插脚转动,因此必须使用两个连接条来连接。若仅使用一个连接条,则只有一个第二插脚会被转动,另一个第二插脚就需要使用者手动转开。相较之下,本发明仅使用一个连动件来完成三个端子之间的连动,可节省成本以及减少插头组件在本体中所占的空间。

请参照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插头组件的立体分解图。本实施例的插头组件13’的规格和前一实施例相同,因此,相同的部分不再赘述,且相同的元件具有相同的标号。另外,本实施例的插头组件13’的作动方式和图3A与图3B的作动方式类似,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皆可由前述的说明而清楚了解。在此并不赘述。

和前一实施例不同的是,当第一端子131、第二端子132与第三端子133由垂直状态转动至水平状态时,第一端子131与第二端子132是朝向第三端子133的方向转动,以水平收纳于收纳槽110h中。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子131、第二端子132与第三端子133由垂直状态至水平状态的转动方向是和前一实施例相反。

因此,第一底座134与第二底座135的部分结构和前一实施例有所不同。举例而言,由于第三端子133在水平状态时不会和第一底座134干涉,因此第一底座134不需要设置前一实施例所述的开槽134h。

另一方面,第二底座135的第二延伸部135b的延伸方向也和前一实施例有所不同。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端子131、第二端子132与第三端子133转动至水平状态时,第二底座135的第二延伸部135b是朝向第一底座134的方向延伸。

详细而言,第二底座135的第二延伸部135b会延伸至第一端子131与第二端子132之间,并向斜下方延伸直到低于第一端子131与第二端子132在水平状态的位置。据此,当第一端子131、第二端子132与第三端子133转动至水平状态时,由俯视图观之,连动件136并不会位于第三端子133正下方,而是位于第一端子131与第二端子132之间。

另外,要特别说明的,上述第一底座134、第二底座135与连动件136的结构也可应用在其他规格的插头组件,而得到相同的效果。只要连动件136和第一底座134枢设的位置以及和第二底座135枢设的位置,皆偏离第一轴部134a与第二轴部135a,即可达到本发明的功效。因此,第一底座134、第二底座135与连动件136的结构可具有其他变化。

请参照图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插头组件的立体图。在本实施例中,插头组件17a的规格和前一实施例不同,因此第一端子171、第二端子172与第三端子173的形状与配置位置也和前一实施例有所差异。

另外,和前一实施例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174b与第二延伸部175b上的第一枢接部174c与第二枢接部175c皆为一凸柱。连动件176为一字形连杆,在一字形连杆的两端分别配合第一枢接部174c与第二枢接部175c而设有开孔176a~176b。换言之,连动件176是借助于开孔176a~176b而枢接于第一延伸部174b与第二延伸部175b上。

请参照图6,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插头组件的立体图。本实施例的插头组件17b和图5的插头组件具有相似的结构,因此相同的部分不再赘述,且相同元件具有相同标号。和图5的实施例不同的是,在图6中,连动件177为U型连杆。U型连杆的第一枢设端177a与第二枢设端177b皆配合第一枢接部174c与第二枢接部175c而设有开孔。此外,当第一端子171、第二端子172与第三端子173由水平状态转动至垂直状态时,U型连杆的开口方向和第一端子171、第二端子172与第三端子173的延伸方向相同,也就是朝向上方。

此外,在一实施例中,若第三端子173是朝向第一端子171与第二端子172转动至水平状态时,第二底座175可被转动至U型连杆的第一枢设端177a与第二枢设端177b之间。在另一实施例中,若第一端子171与第二端子172是朝向第三端子173转动至水平状态时,则第一底座174会被转动至U型连杆的第一枢设端177a与第二枢设端177b之间。

请参照图7A与图7B。图7A为图1A的万用插座在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7B为图1A的万用插座在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如图7A与图7B所示,在第二壳体12的第二面120设有插座区域120a与滑槽120b,而在本体10内设有插座孔选择件16与推动键163,其中插座孔选择件16可通过插座区域120a而露出于第二面120,而推动键163可与插座孔选择件16连动,并通过滑槽120b凸出于第二面120。

在本实施例中,插座孔选择件16为一转盘,转盘上设有复数组围绕转盘的轴心而设置的插座孔160~162。另外,请参照图7B,第二壳体12上具有一开口,位于相邻第二面120的表面上,使一部分转盘可通过开口凸出于本体10之外。

整体而言,当使用者沿着滑槽120b移动推动键163时,可带动转盘移动,以在插座区域120a露出多组插座孔160~162中的其中一组,并使转盘其中一部分通过开口而凸出于本体10之外。此时,使用者可转动转盘凸出于本体10外的部分,来选择所欲使用的其中一组插座孔160。

另外,请再参照图7A。本实施例的万用插座1更在第二面120设置一电压显示接口121。并且,万用插座1依照插头组件13~15所接收到的电源,显示对应的电压值于电压显示接口121。在本实施例中,电压显示接口121是利用第二面120上的数字以及设置于本体10内的指示灯,来显示电压值。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电压显示接口121也可以是显示屏或者其他方式。

请参照图8,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万用插座的立体图。和前一实施例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万用插座2的第二面220上设有三个插孔220a~220c,并在相邻于第二面220的表面设有滑槽220d。另外,插座孔选择件26上设有多组并排设置的插座孔260~262,这些插座孔260~262的位置与第二面220上的插孔220a~220c的位置相对应。此外,插孔220a~220c的孔径是大于每一组插座孔260~262的孔径,以保证每一组插座孔260~262都可以由插孔220a~220c中露出。

本实施的插座孔选择件26具有一凸出部263,可通过滑槽220d而凸出于本体20之外。使用者可根据需要,控制凸出部263移动,使不同组的插座孔260~262由插孔220a~220c中露出,以选择适合的插座孔260~262使用。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可以在于,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万用插座,可提供符合不同电器规格的插头与插座。万用插座的插头具有多个端子,这些端子之间设有连动件,使这些端子可相对于本体朝同方向转动。当第一端子、第二端子或第三端子被扳动时,借助于连动件连动第一底座与第二底座,使第一端子、第二端子与第三端子相对于本体朝相同方向转动至水平状态,而折叠收纳于收纳槽内,以便于使用者携带与收纳。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可行实施例,非因此局限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故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