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96054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按键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按键结构,尤其涉及具有防误触功能的按键结构。



背景技术:

常见的电脑周边输入装置包括滑鼠、键盘以及轨迹球等,其中键盘可直接键入文字以及符号予电脑,因此相当受到使用者以及输入装置厂商的重视。其中,较为常见的是一种包含有剪刀式连接元件的键盘。

请参阅图1,其为现有笔记本电脑的结构示意图。现有笔记本电脑1包括底座10、上盖11、转动轴12以及键盘13,而上盖11上设置有屏幕111,且上盖11可通过转动轴12的转动而覆盖于底座10,或者背掀起而处于使用状态。键盘13设置于底座10上,其可供使用者操作而产生相对应的按键信号,亦即其处于电脑使用模式。

接下来说明键盘13的按键结构,以键盘13中的单一按键说明之。请参阅图2,其为现有键盘的按键的剖面侧视示意图。键盘13中的现有按键结构130包括按键帽1301、剪刀式连接元件1302、弹性橡胶体1303、薄膜开关电路1304以及底板1305,且底板1305用以承载第二按键帽1301、剪刀式连接元件1302、弹性橡胶体1303以及薄膜开关电路1304。其中剪刀式连接元件1302用以连接底板1305与按键帽1301。

剪刀式连接元件1302位于底板1305以及按键帽1301之间且分别连接二者,而弹性橡胶体1303被剪刀式连接元件1302环绕。薄膜开关电路1304具有多个按键接点(未显示于图中)。该按键接点于被触发时输出相对应的按键信号。弹性橡胶体1303设置于薄膜开关电路1304上且一个弹性橡胶体1303对应于一个按键接点,当弹性橡胶体1303被触压时,弹性橡胶体1303发生形变且触压薄膜开关电路1304中相对应的按键接点而产生按键信号。

接下来说明使用者触压现有按键130的运作情形。图1中,当使用者触压按键帽1301时,按键帽1301受力而推抵剪刀式连接元件1302使其运动,故按键帽1301可相对于底板1305往下移动且触压相对应的弹性橡胶体 1303。此时,弹性橡胶体1303发生形变且触压薄膜开关电路1304以触发薄膜开关电路1304的按键接点,使得薄膜开关电路1304输出相对应的按键信号。而当使用者停止触压按键帽1301时,按键帽1301不再受力而停止触压弹性橡胶体1303,使得弹性橡胶体1303因应其弹性而恢复原状,同时提供往上的弹性恢复力,按键帽1301因此而被推回被触压之前的位置。

近年来,触控式装置可让使用者直接以手指或触控笔操作之,而具有便于操作的优点,故受到使用者以及各大厂商的喜爱。因此,笔记本电脑1中的屏幕111可采用触控式屏幕,而具有触控功能。另一方面,厂商更推出一种可反折的笔记本电脑。请参阅图3,其为现有笔记本电脑处于触控模式的结构示意图。图3显示出的笔记本电脑1的上盖11通过转动轴12而被往底座10的底部的方向翻转,使上盖11翻转至与底座10的底部接触的状态,且屏幕111显露于外,亦即类似触控式装置的外观。由于屏幕111为触控式屏幕,故使用者可将笔记本电脑1作为触控式装置使用。

然而,处于触控模式中的笔记本电脑1的键盘13会显露于外,且使用者于握持笔记本电脑1时,使用者的手会触压到按键结构130,且按键结构130会往下移动而形成凹陷,故使用者难以握持笔记本电脑1。此外,当按键结构130因使用者的握持而被误触时,笔记本电脑1同样会产生按键信号,而发生误动作,以造成使用者操作上的因扰。

因此,需要一种可因应笔记本电脑的外型变动而可避免误动作的按键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防误触功能的按键结构,以避免发生误动作。

于一较佳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包括一支撑板、一按键帽、一框架以及一滑动板。该按键帽位于该支撑板的上方,且可相对于该支撑板沿一第一轴向移动。该框架位于该支撑板的上方且环绕于该按键帽,该框架具有一连动件,设置于该框架的一下表面上。该滑动板设置于该支撑板的下方且部分穿过该支撑板开孔,用以相对于该支撑板沿一第二轴向滑动。该滑动板包括一延伸板以及一滑动槽,该延伸板由该滑动板的一上表面往上 延伸而形成。该滑动槽设置于该延伸板上,且对应于该连动件,而该连动件伸入该滑动槽内,使该框架连接于该滑动板;其中,当该滑动板往该第二轴向滑动时,该连动件因应该滑动板的滑动而于该滑动槽内移动,使该框架沿该第一轴向移动。

简言之,本发明按键结构通过滑动板的水平移动来控制框架的垂直移动,且可切换按键结构的操作模式,以根据需求来控制框架是否移动至与按键帽同高的位置。同时,亦可通过限制元件阻挡按键帽下降。因此,可于笔记本电脑处于触控模式时,避免使用者误触按键结构,而发生误动作。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笔记本电脑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按键结构的剖面侧视示意图。

图3为现有笔记本电脑处于触控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按键结构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应用于笔记本电脑的剖面侧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按键结构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按键结构的框架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按键结构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侧视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按键结构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剖面侧视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按键结构的滑动板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被推动的结构剖面侧视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按键结构的框架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上升的结构侧视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按键结构的框架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上升的结构剖面侧视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按键结构于第二较佳实施例中应用于笔记本电脑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按键结构于第二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按键结构的框架于第二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按键结构于第二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剖面侧视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按键结构的框架于第二较佳实施例中上升的结构剖面侧视示意图。

【符号说明】

1、200、300笔记本电脑

2、3、130按键结构

10、201、301底座

11、202、302上盖

12、203、303转动轴

13键盘

111屏幕

21、31支撑板

22、32滑动板

23、33、1301按键帽

24、34框架

25、35、1302剪刀式连接元件

26、36弹性元件

27、37、1304薄膜开关电路

1303弹性橡胶体

1305底板

204连动机构

211、311支撑板开孔

212、312支撑板卡勾

213、313限位结构

214支撑板的上表面

221、321延伸板

222、322滑动槽

223滑动板的上表面

244限制元件

231按键帽卡勾

241、341连动件

242、342限位柱

243滑动板的下表面

271、371薄膜开孔

323驱动部

2131限位孔

2411连接板

2412固定柱

3411连接卡勾

3412固定连杆

d1第一轴向

d2第二轴向

p1运作位置

p2上升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防误触功能的按键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问题。请同时参阅图4、图5以及图6,图4为本发明按键结构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应用于笔记本电脑的剖面侧视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按键结构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爆炸示意图,而图6为本发明按键结构的框架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5显示出按键结构2的所有元件,其包括支撑板21、滑动板22、按键帽23、框架24、剪刀式连接元件25、弹性元件26以及薄膜开关电路27。而按键结构2的滑动板22被设置于一笔记本电脑200的底座201内,且底座201连接于一上盖202。而转动轴203连接于上盖202以及连动机构204,上盖202可通过转动轴203相对于底座201的转动,令连动机构204作动而使笔记本电脑200处于不同的运作模式,例如:上盖202覆盖底座201时,笔记本电脑200处于休眠模式或关机模式;上盖202被掀起而显露出底座201上的按键结构2时,笔记本电脑200处于电脑使用模式;而上盖202被反折至与底座201的底部接触时,笔记本电脑200则处于触控模式。

图5中,支撑板21包括多个支撑板开孔211、多个支撑板卡勾212以及 多个限位结构213,多个支撑板卡勾212以及多个限位结构213皆由支撑板21的上表面214往上延伸而形成,且每一限位结构213具有一限位孔2131。滑动板22设置于支撑板21的下方且部分穿过多个支撑板开孔211,其可相对于支撑板21沿第二轴向d2滑动,且滑动板22包括多个延伸板221以及多个滑动槽222。多个延伸板221由滑动板22的上表面223往上延伸而形成,且每一延伸板221对应于一个支撑板开孔211,而多个延伸板221穿过相对应的支撑板开孔211。每一滑动槽222对应于一个延伸板221,其设置于相对应的延伸板221上。于本较佳实施例中,多个支撑板卡勾212以及多个限位结构213与支撑板21一体成型,而多个延伸板221与滑动板22一体成型。

按键帽23位于支撑板21的上方,且可因应使用者的触压而相对于支撑板21沿第一轴向d1移动,而按键帽23具有多个按键帽卡勾231。薄膜开关电路27设置于支撑板21上,其可因应按键帽23的移动而输出对应于按键帽23的按键信号。而薄膜开关电路27具有对应于多个支撑板开孔211的多个薄膜开孔271,以供多个延伸板221。弹性元件26设置于按键帽23以及薄膜开关电路27之间,其可被按键帽23推抵而触发薄膜开关电路27,且可提供弹性力。剪刀式连接元件25位于按键帽23以及薄膜开关电路27之间且分别连接于按键帽23以及支撑板21,其中,剪刀式连接元件25通过与多个支撑板卡勾212而与支撑板21连接,并通过多个按键帽卡勾231而与按键帽23连接,使得剪刀式连接元件25可与按键帽23连动。于本较佳实施例中,多个按键帽卡勾231与按键帽23一体成型,而弹性元件26为弹性橡胶体。

图5以及图6中,框架24位于支撑板21的上方且环绕于按键帽23,而框架包括多个连动件241以及多个限位柱242。多个连动件241设置于框架24的下表面243上且位于框架24的一侧,而每一连动件241对应于一个延伸板221以及一个滑动槽222,且可伸入相对应的滑动槽222内,使框架24连接于滑动板22。每一连动件241包括连接板2411以及固定柱2412,连接板2411由框架24的下表面243往下延伸而形成,且接近于相对应的延伸板221。固定柱2412设置于连接板2411上,其可伸入相对应的滑动槽222内且可于滑动槽222内移动。另一方面,多个限位柱242设置于框架24的下表面243上且位于框架24的另一侧,而每一限位柱242对应于一个限位结 构213,其可伸入相对应的限位孔2131内。

其中,多个连接板2411依序穿过相对应的多个薄膜开孔271以及支撑板开孔211,而多个延伸板221则依序穿过相对应的支撑板开孔211以及多个薄膜开孔271,使得多个连接板2411上的多个固定柱2412伸入相对应的多个滑动槽222内,而建立滑动板22与框架24之间的连接。于框架24与滑动板22连接之后,且滑动板22往第二轴向d2滑动时,连动件241因应滑动板22的滑动而于滑动槽222内移动,使框架24沿第一轴向d1移动。另外,因应多个限位柱242以及多个限位结构213的设置,以限制框架24仅可沿第一轴向d1移动。于本较佳实施例中,多个连接板2411、多个固定柱2412以及限位柱242与连动件241一体成型。

需特别说明的是,上述多数元件虽以一体成型的方式设置,但其仅为例示之用,而非以此为限。于另一较佳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元件亦可以任意结合方式设置,例如:多个连接板、多个固定柱以及多个限位柱以组装、粘贴、嵌合等方式与连动件结合。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按键结构2被触压的运作情形首先说明按键结构2的运作模式。请同时参阅图7以及图8,图7为本发明按键结构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之结构侧视示意图,而图8为本发明按键结构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剖面侧视示意图。图7中按键结构2的状态即为处于键盘运作模式的结构,此时,多个固定柱2412于滑动槽222内的一运作位置p1,且框架24位于低于按键帽23的位置。当按键结构2处于键盘运作模式,且使用者施力触压按键帽23时,按键帽23受力而沿第一轴向d1往下移动,且带动剪刀式连接元件25摆动。接下来,按键帽23可推抵弹性元件26而令弹性元件26发生形变,且弹性元件26触压薄膜开关电路27,以触发薄膜开关电路27中的按键接点(未显示于图中),使得薄膜开关电路27输出相对应的按键信号。

当使用者停止触压按键帽23时,按键帽23不再受力而停止触压弹性元件26,使得弹性元件26因应其弹性而恢复原状,同时提供反向的弹性恢复力予按键帽23。此时,沿第一轴向d1往上移动的按键帽23带动剪刀式连接元件25摆动,且按键帽23得以恢复至被触压前的位置。

接下来说明笔记本电脑200的外型变动而变更为触控模式时,本发明按 键结构2所进行的运作。请同时参阅图4、图6~图11,图9为本发明按键结构的滑动板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被推动的结构剖面侧视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按键结构的框架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上升的结构侧视示意图,而图11为本发明按键结构的框架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上升的结构剖面侧视示意图。首先,图4显示出连动机构204与滑动板22连接,而可连动。当使用者欲将笔记本电脑200变更为图3所示的触控模式时,使用者可翻折上盖202往逆时针方向翻转,使上盖202翻转至与底座201的底部接触的状态。于上盖202往逆时针方向翻转的过程中,转动轴203转动而推抵连动机构204,使连动机构204沿第二轴向d2推动滑动板22。因此,可于滑动板22得以相对于支撑板21沿第二轴向d2移动。当滑动板22沿第二轴向d2移动时,因应滑动板22的移动,多个延伸板221推动多个固定柱2412,使多个固定柱2412于滑动槽222内移动至一上升位置p2,框架24沿第一轴向d1移动至与按键帽23等高的位置,如图10所示。

由此,框架24与按键帽23等高而可形成平整的表面,以便于使用者握持。于一较佳作法中,框架24还包括多个限制元件244,其由框架24的侧壁往外伸出的结构,当框架24移动至与按键帽23等高的位置时,多个限制元件244可由下方与按键帽23接触,如图11所示。以禁止按键帽23沿第一轴向d1移动。换言之,当笔记本电脑200处于触控模式时,按键帽23会被框架24上的限制元件阻挡而无法下降,即使使用者触压按键帽23,按键帽23亦不会往下移动,以避免因误触而发生误动作。

而当使用者将笔记本电脑200回复至键盘运作模式时,连动机构204因应转动轴203的转动而往与上述相反的方向推动滑动板22,使滑动板22得以相对于支撑板21沿第二轴向d2移动。当滑动板22沿第二轴向d2移动时,因应滑动板22的移动,多个延伸板221推动多个固定柱2412,使多个固定柱2412于滑动槽222内移动至运作位置p1,框架24沿第一轴向d1移动至低于按键帽23的位置,而令按键结构2回复为运作模式,如图7所示。

需特别说明的是,本发明按键结构2以弹性元件26作为按键帽23移动的复位手段,但本发明并非以此为限。于另一较佳实施例中,按键结构内可设置二磁性元件,一个磁性元件设置于按键帽上,另一个磁性元件则可设置于支撑板或薄膜开关电路上,当按键帽被触压时,该二磁性元件接近而产生 互斥的磁力,使按键帽得以往上移动而复位。其中,此作法的按键帽的内表面上必须设置一突出部,以触发薄膜开关电路之用。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与上述不同作法的第二较佳实施例。请同时参阅图12以及图13,图12为本发明按键结构于第二较佳实施例中应用于笔记本电脑的结构示意图,而图13为本发明按键结构于第二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爆炸示意图。图13显示出按键结构3的所有元件,其包括支撑板31、滑动板32、按键帽33、框架34、剪刀式连接元件35、弹性元件36以及薄膜开关电路37,且支撑板31包括多个支撑板开孔311、多个支撑板卡勾312以及多个限位结构313,滑动板32包括多个延伸板321以及多个滑动槽322,而薄膜开关电路37具有多个薄膜开孔371。按键结构3的滑动板32被设置于一笔记本电脑300的底座301内,且底座301连接于一上盖302。而转动轴303连接于上盖302,上盖302可通过转动轴303相对于底座301的转动,使笔记本电脑300处于不同的运作模式。本较佳实施例的按键结构3的各元件的结构以及功能大致上与前述较佳实施例相同,且相同之处不再赘述。本较佳实施例的按键结构3与前述较佳实施例的不同之处有二,第一,框架34的结构不同。第二,滑动板32的结构。

首先说明框架34的结构。请同时参阅图13以及图14,图14为本发明按键结构的框架于第二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由图13以及图14可看出,本较佳实施例中的框架34包括连动件341以及多个限位柱342以及多个限制元件344,而与第一较佳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连动件341的结构。连动件341包括多个连接卡勾3411以及一固定连杆3412,每一连接卡勾3411对应于一个延伸板321,多个连接卡勾3411由框架34的下表面343往下延伸而形成,且分别接近于相对应的多个延伸板321。固定连杆3412以可拆卸/组装方式与多个连接卡勾3411(本较佳实施例中为二连接卡勾3411)结合,其功能为其两端分别伸入相对应的二滑动槽322内且可于二滑动槽322内移动。需特别说明的是,由于固定连杆3412以可拆卸/组装方式与多个连接卡勾3411结合,与上述第一较佳施例相比,固定连杆3412与多个连接卡勾3411的结构可提供易于组装的功效。

接下来说明滑动板32的结构。请再次参阅图12以及图13,图13显示出滑动板32还包括一驱动部323,其设置于滑动板32的一侧且显露于笔记 本电脑300的底座301之外,其功能为供使用者触压或拨动而被移动,以带动滑动板32沿第二轴向d2滑动。于本较佳实施例中,驱动部323为拨杆或按压键。简言之,本较佳实施例的滑动板32的滑动并未与转动轴303连动。

接下来说明笔记本电脑300的外型变动时,本发明按键结构3所进行的运作。请同时参阅图12~图16,图15为本发明按键结构于第二较佳实施例中处于键盘运作模式的结构剖面侧视示意图,而图16为本发明按键结构的框架于第二较佳实施例中上升的结构剖面侧视示意图。当使用者将笔记本电脑300变更为触控模式之后,使用者可通过驱动部323而令滑动板32相对于支撑板31沿第二轴向d2移动,当滑动板32沿第二轴向d2移动时,因应滑动板32的移动,多个延伸板321推动固定连杆3412,使固定连杆3412于二滑动槽322内移动至一上升位置p2,框架34则可沿第一轴向d1移动至与按键帽33等高的位置,如图16所示。

而当使用者将笔记本电脑300回复至键盘运作模式时,可通过驱动部323而令滑动板32往与上述相反的方向推动滑动板32,使滑动板32得以相对于支撑板31沿第二轴向d2移动。因应滑动板32的移动,多个延伸板321推动固定连杆3412,使固定连杆3412于二滑动槽322内移动至运作位置p1,框架34沿第一轴向d1移动至低于按键帽33的位置,而令按键结构3回复为运作模式,如图15所示。

根据上述可知,本发明按键结构通过滑动板的水平移动来控制框架的垂直移动,且可切换按键结构的操作模式,以根据需求来控制框架是否移动至与按键帽同高的位置。同时,亦可通过限制元件阻挡按键帽下降。因此,可于笔记本电脑处于触控模式时,避免使用者误触按键结构,而发生误动作。于一较佳作法中,还可以软体方式控制笔记本电脑处于触控模式时,截止薄膜开关电路的功能,以进一步避免薄膜开关电路被任何物体触发,而造成误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按键结构确实可解决其问题,且其结构单纯,而易于操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因此凡其它未脱离本发明所公开的精神下所完成的等效改变或修饰,均应包含于本案的权利要求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