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10040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申请是2014年10月13日向中国国家专利局提出的申请号为200380019780.8、发明名称为“蓄电装置”这一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发明涉及具备电极组装体的蓄电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蓄电装置的一种的二次电池例如图24所示,具备在带状的正极81与带状的负极82之间夹着带状的隔板83并将它们卷绕成螺旋状而构成的电极组装体84。具体而言,正极81具有涂覆了活性物质的活性物质层81a、和没有涂覆活性物质的未涂敷部81b(集电部)。另外,负极82具有涂覆了活性物质的活性物质层82a、和没有涂覆活性物质的未涂敷部(集电部)。此外,在图24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了负极82的未涂敷部的图示。

正极81以及负极82隔着隔板83层叠,并且以使正极81的未涂敷部81b以及负极82的未涂敷部从隔板83的两边缘分别向外侧突出的状态卷绕成螺旋状。而且,在正极81、负极82以及隔板83被卷绕成螺旋状后,从径向两侧压缩正极81、负极82以及隔板83由此形成扁平状的电极组装体84。然后,将电极组装体84收纳于在内部注入有电解液的壳体80a从而构成二次电池80(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电极组装体84形成有将正极81的各未涂敷部81b集合而成的集电组81c。集电组81c在与电极组装体84的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在集电组81c的沿正交于电极组装体84的层叠方向的方向延伸的面连接有呈板状的集电部件85。而且,通过超声波焊接将集电部件85与集电组81c的接触部位接合,从而正极81与集电部件85电连接。此外,以与正极81和集电部件85的电连接同样的方式进行负极82与集电部件(未图示)的电连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76840号公报

然而,集电组81c是通过将长度相同的各未涂敷部81b集合而形成的。因此,为了集合所有未涂敷部81b,各未涂敷部81b的长度需要最低限度设定为能够集合位于电极组装体84的层叠方向的两端的两个未涂敷部81b的长度。而且集电组81c的沿正交于电极组装体84的层叠方向的方向延伸的面需要形成为能够充分确保与集电部件85的接触面积。因此,形成集电组81c的沿正交于电极组装体84的层叠方向的方向延伸的面的未涂敷部81b的长度需要最低限度设定为能够充分确保与集电部件85的接触面积的长度。鉴于这种情况,各未涂敷部81b的长度在正交于电极组装体84的层叠方向的方向变长。其结果,在壳体80a内的正交于电极组装体84的层叠方向的方向,未涂敷部81b以及集电组81c存在的空间变大,在发挥二次电池80性能的情况下会增加不起任何作用的浪费空间。另外,若集电部件85以及集电组81c与壳体80a接触,则集电部件85以及集电组81c与壳体80a会短路,所以希望集电部件85以及集电组81c相对于壳体80a绝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减少浪费空间并且能够使集电部件以及集电组相对于壳体绝缘的蓄电装置。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蓄电装置具备:电极组装体,其是将多个正极与负极以两者之间绝缘的状态交替层叠而形成的;集电部件,其与将多个集电部集合而成的集电组连接,上述多个集电部为了从上述正极以及上述负极的至少一方获取电力而设置于上述正极以及上述负极的至少一方的一端;以及壳体,其收纳上述电极组装体和上述集电部件,所述蓄电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集电部件具有:与上述电极组装体对置且与上述集电组连接的连接面;和位于与上述连接面相反一侧且与上述壳体的壁对置的对置面,绝缘部件配设在上述集电部件与上述壳体的壁之间,并且使上述对置面与上述壳体的壁分离。

由此,集电部件以连接面与电极组装体对置的方式配设,所以在壳体内的正交于电极组装体的层叠方向的方向,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减小集电组存在的空间。其结果,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减小在发挥蓄电装置性能的情况下不起任何作用的浪费空间。另外,绝缘部件配设在集电部件与壳体的壁之间。因此,即使集电部件的连接面与电极组装体对置,也能够通过绝缘部件将集电部件以及集电组相对于壳体的壁绝缘。

另外,在蓄电装置中,上述绝缘部件具有夹在上述对置面与上述壳体的壁之间的第一绝缘部、和以从该第一绝缘部的对边向上述电极组装体延伸的方式直立设置的第二绝缘部,该绝缘部件在上述正极以及负极的层叠方向的上述集电部件的两侧配设有上述第二绝缘部。

由此,利用第一绝缘部,能够将集电部件以及集电组相对于壳体的壁绝缘,利用第二绝缘部,能够将正极以及负极的层叠方向的、集电部件以及集电组相对于壳体绝缘。

另外,在蓄电装置中可以是,上述集电部件包括正极集电部件和负极集电部件,贯通上述壳体的壁的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分别连接有上述正极集电部件以及上述负极集电部件,上述绝缘部件具有能够与上述正极端子以及上述负极端子抵接的长度。

由此,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贯通壳体的壁,所以限制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相对于壳体移动。在该正极端子连接有正极集电部件,并且在负极端子连接有负极集电部件,所以能够限制正极集电部件以及负极集电部件的移动。并且,使绝缘部件抵接于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由此能够限制绝缘部件向该正极端子或者负极端子的移动。因此,能够限制正极集电部件、负极集电部件、以及绝缘部件的移动,能够提高电极组装体以及绝缘部件相对于壳体的组装性。

另外,在蓄电装置中可以是,上述绝缘部件具有分别与上述正极端子以及上述负极端子对置且形成为凹形弧状的两端。

由此,使绝缘部件的凹陷的两端卡止于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由此能够限制绝缘部件向该正极端子或者负极端子的移动,并且能够限制绝缘部件向正极以及负极的层叠方向的移动。因此,能够提高电极组装体以及绝缘部件相对于壳体的组装性。

另外,在蓄电装置中可以是,上述集电部件以及上述绝缘部件的至少一方具有用于将上述绝缘部件与上述集电部件相互定位的定位部。

由此,利用定位部,能够将绝缘部件与集电部件定位,能够限制两者的移动。因此,能够提高电极组装体以及绝缘部件相对于壳体的组装性。

另外,在蓄电装置中可以是,上述定位部包括设置于上述对置面的凹部或者凸部、和以能够与该凹部或者凸部卡合的方式设置于上述绝缘部件的卡合凸部或者卡合凹部。

由此,将凹部或者凸部、与卡合凸部或者卡合凹部卡合,就能够将集电部件与绝缘部件定位,并且将两者一体化。

另外,在蓄电装置中可以是,上述定位部包括以能够与上述集电部件卡止的方式设置于上述绝缘部件的钩状的卡止部。

由此,将卡止部卡止于集电部件,就能够将集电部件与绝缘部件定位,并且能够将两者一体化。

另外,在蓄电装置中可以是,上述定位部包括上述卡止部、和以能够供该卡止部卡止的方式形成于上述集电部件的切口。

由此,通过切口与卡止部的接触,能够限制集电部件的移动。

另外,在蓄电装置中可以是,上述绝缘部件具有钩挂于上述连接面的钩挂部。

由此,使钩挂部钩挂于集电部件的连接面,从而能够防止绝缘部件向正交于电极组装体的层叠方向的方向移动。因此,能够将绝缘部件与集电部件一体化,能够提高电极组装体以及绝缘部件相对于壳体的组装性。

另外,在蓄电装置中可以是,上述绝缘部件具有钩挂于上述连接面的钩挂部,通过从上述第一绝缘部的对边弯曲上述第二绝缘部来将上述钩挂部钩挂于上述连接面,并且在上述第一绝缘部的对边设置有上述第二绝缘部的弯曲辅助部。

由此,将第二绝缘部弯曲而使钩挂部钩挂于连接面。因此,以绝缘部件成为u字型的方式,使钩挂部钩挂于连接面,所以不需要将第二绝缘部强制压入集电部件而使其变形,能够减小作用于第二绝缘部的应力。而且,由于设置有弯曲辅助部,所以能够简单地进行弯曲第二绝缘部的作业。

另外,在蓄电装置中可以是,上述第二绝缘部在各第二绝缘部的外侧与上述壳体的内表面接触。

由此,通过与第二绝缘部对置的壳体的内表面,防止已弯曲的第二绝缘部恢复为弯曲前的形状,能够维持钩挂部钩挂于连接面的状态。

另外,在蓄电装置中可以是,上述集电组从上述电极组装体的一个面突出,上述集电组具有基端部以及前端部,并且在基端部与前端部之间具有弯曲部,上述集电组以使从上述弯曲部到前端部的部位在上述正极以及负极的层叠方向延伸的方式,在上述弯曲部弯曲或屈曲。

由此,与集电组整体向正交于电极组装体的层叠方向的方向延伸的情况相比,在壳体内的正交于电极组装体的层叠方向的方向,能够减少集电组存在的空间。

另外,蓄电装置可以具备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设置在上述集电组的前端部与上述电极组装体之间并能够支承上述前端部。

由此,例如,在集电组的前端部与集电部件的连接面的连接位置靠近弯曲部侧的情况下,即使位于比该连接位置更靠前端侧的集电组的前端部向电极组装体侧落下,也能够通过支承部件支承集电组的前端部。因此,能够防止集电组的前端部向电极组装体侧落下而使集电组的前端部与壳体接触导致集电组与壳体短路的情况。

上述蓄电装置可以是二次电池。

根据本发明,能够减少在发挥二次电池性能的情况下不起任何作用的浪费空间,与现有技术的二次电池相比,能够提高二次电池整体产生的电力的输出密度。另外,通过绝缘部件确保集电部件与壳体之间的绝缘,能够抑制二次电池的性能发生故障。

根据本发明,能够减少浪费的空间,并且能够将集电部件以及集电组相对于壳体绝缘。

附图说明

图1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纵剖视图。

图1b是图1a的二次电池的1b-1b线剖视图。

图2是二次电池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正极片、负极片以及隔板的立体图。

图4是放大表示集电组周边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折弯集电组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从里侧观察绝缘部件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正极集电部件以及负极集电部件与绝缘部件相互定位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8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纵剖视图。

图8b是图8a的二次电池的8b-8b线剖视图。

图9是二次电池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绝缘部件的立体图。

图11是沿图8b的f11-f11线的剖视图。

图12a是其它的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局部剖视图。

图12b是图12a的二次电池的12b-12b线剖视图。

图13a是表示其它的实施方式的正极集电部件以及负极集电部件通过绝缘部件而相互定位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13b是表示正极集电部件以及负极集电部件的周边构造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其它的实施方式的正极集电部件以及负极集电部件的周边构造的立体图。

图15是其它的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局部剖视图。

图16是其它的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局部剖视图。

图17a是表示其它的实施方式的使绝缘部件为u字型止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7b是表示u字型的绝缘部件的立体图。

图18是其它的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局部剖视图。

图19a是表示其它的实施方式的使绝缘部件为u字型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9b是表示u字型的绝缘部件的立体图。

图20是其它的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局部剖视图。

图21是其它的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纵剖视图。

图22是表示其它的实施方式的绝缘部件的二次电池的剖视图。

图23是表示其它的实施方式的绝缘部件的二次电池的剖视图。

图24是放大表示现有例的二次电池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图1a~图7,对将本发明具体化为搭载于车辆(例如工业车辆、乘用车辆)的二次电池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二次电池在驱动行驶马达中使用。

如图1a所示,二次电池10由电极组装体11和收纳电极组装体11的铝制的壳体20构成。如图2所示,壳体20由在一面形成有能够供电极组装体11插入的插入部21a的有底矩形箱状的壳体主体21、和将壳体主体21的插入部21a封闭的矩形板状的盖22构成。在壳体20的内部注入有电解液。在从底壁211的周边直立设置的四个侧壁中的一个侧壁即端子壁23(壳体20的壁),以向外部突出的方式设置有正极端子23a以及负极端子23b。

如图3所示,电极组装体11是在作为正极(或者正极部件)的正极片12与作为负极(负极部件)的负极片13之间夹着片状的隔板14而使正极片12与负极片13绝缘,并将它们沿一定方向层叠多张而构成的。即,本实施方式的电极组装体11是将正极片12、负极片13以及隔板14分别不连续的结构沿一定方向(层叠方向)层叠多张而成的层叠型电极组装体。

正极片12具有在作为基材的铝制的金属箔涂覆有活性物质的活性物质层12a、和没有涂覆活性物质的集电部12b。集电部12b为了从正极片12获取电力而从矩形的活性物质层12a的一端突出地设置。负极片13具有在作为基材的铜制的金属箔涂覆有活性物质的活性物质层13a、和没有涂覆活性物质的集电部13b。集电部13b为了从负极片13获取电力而从矩形的活性物质层13a的一端突出地设置。各正极片12全部是形状相同的矩形,各集电部12b沿电极组装体11的层叠方向重叠。同样,各负极片13全部是形状相同的矩形,各集电部13b沿电极组装体11的层叠方向重叠。集电部12b与集电部13b被配置成在电极组装体11的一端相互不重叠。

所有集电部12b在层叠方向汇集而形成正极的集电组12c。集电组12c从电极组装体11的一个面突出。另外,在集电组12c的一个面连接有作为集电部件的矩形板状的正极集电部件19a的连接面193a。集电组12c与正极集电部件19a通过超声波焊接而接合。此外,按照使集电部12b与负极片13的集电部13b不接触的方式,一边调整集电部12b的曲率一边集合集电部12b。

如图1b以及图5所示,集电组12c具有基端部以及前端部121c,并且在基端部与前端部121c之间具有弯曲部122c,集电组12c在该弯曲部122c处弯曲。集电组12c以从弯曲部122c到前端部121c的部位沿层叠方向延伸的方式弯曲,并且正极集电部件19a在电极组装体11的层叠方向延伸而配置。因此,在正极集电部件19a中,在与连接面193a相反一侧的对置面192a与端子壁23对置。

此外,负极片13的集电部13b的说明与上述说明中的正极片12的集电部12b的说明相同,故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因此,将上述说明中的“正极片12”换为“负极片13”,“集电部12b”换为“集电部13b”,“集电组12c”换为“集电组13c”,“正极集电部件19a”换为“负极集电部件19b”来说明负极片13的集电部13b。如图2所示,正极片12的集电组12c以及负极片13的集电组13c沿相同方向(一个方向)延伸。

如图1b所示,在正极集电部件19a与壳体20之间、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与壳体20之间配设有u字型的绝缘部件31。绝缘部件31由夹在正极集电部件19a的对置面192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的对置面192b与端子壁23之间的矩形板状的第一绝缘部31a、和一对从第一绝缘部31a的两个长侧缘(两个长边)向电极组装体11延伸而直立设置的矩形板状的第二绝缘部31b、31c形成。

如图1a所示,第一绝缘部31a的长边方向的长度比正极端子23a的向壳体20内突出的突出部231a与负极端子23b的向壳体20内突出的突出部231b之间的距离短。另外,如图1b所示,第一绝缘部31a的短边方向的长度与盖22的内表面与对置于盖22的壳体主体21的底壁211的内表面之间的长度相同。

如图1a所示,一对第二绝缘部31b、31c的长边方向的长度比从正极片12的集电组12c与正极集电部件19a的连接面193a的连接部位到负极片13的集电组13c与负极集电部件19b的连接面193b的连接部位的长度长,并连续覆盖这两处连接部位。

另外,如图1b所示,一对第二绝缘部31b、31c从第一绝缘部31a的两个长侧缘直立设置的方向的长度被设定为其直立设置方向的前端位于比正极集电部件19a的连接面193a、或者负极集电部件19b的连接面193b更靠电极组装体11侧的长度。因此,一对第二绝缘部31b、31c的前端侧配设在集电组12c、13c与壳体20之间。另外,第二绝缘部31b、31c配设于电极组装体11的层叠方向的正极集电部件19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的两侧。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第一绝缘部31a,使正极集电部件19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相对于端子壁23绝缘。另外,利用一方的第二绝缘部31b,将电极组装体11的层叠方向的正极集电部件19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的一端部(第一端部)194a、194b以及集电组12c、13c相对于壳体主体21的底壁211隔离并绝缘。并且,利用另一方的第二绝缘部31c,将电极组装体11的层叠方向的正极集电部件19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的另一端部(第二端部)195a、195b以及集电组12c、13c相对于盖22隔离并绝缘。

如图2以及图5所示,在正极集电部件19a的对置面192a形成有作为定位部的俯视为圆形的凹部191a,在负极集电部件19b的对置面192b形成有作为定位部的俯视为圆形的凹部191b。如图6所示,在与正极集电部件19a的对置面192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的对置面192b接触的面即第一绝缘部31a的里面311a形成有作为定位部的俯视为圆形的卡合凸部32a、32b。

而且,如图7所示,一方的卡合凸部32a与正极集电部件19a的凹部191a卡合并连结,并且另一方的卡合凸部32b与负极集电部件19b的凹部191b卡合并连结。通过该卡合,绝缘部件31与正极集电部件19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定位,并且利用绝缘部件31使正极集电部件19a与负极集电部件19b一体化,利用绝缘部件31将各正极片12与各负极片13相互定位。

另外,如图6所示,在一对第二绝缘部31b、31c的相互对置的面即内表面311b、311c突出形成有钩挂部33b、33c。各钩挂部33b、33c由钩挂面331b、331c以及倾斜面332b、332c形成。各钩挂面331b、331c与一对第二绝缘部31b、31c的内表面311b、311c正交并且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呈直线状延伸。各倾斜面332b、332c将钩挂面331b、331c的前端与一对第二绝缘部31b、31c的内表面311b、311c连结,并且以向一对第二绝缘部31b、31c的前端侧倾斜的方式呈直线状延伸。即,钩挂部33b、33c呈三角形。各钩挂部33b、33c被形成为遍及各第二绝缘部31b、31c的长边方向整体而延伸。

而且,如图1b所示,通过将绝缘部件31相对于正极集电部件19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从正极集电部件19a的对置面192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的对置面192b侧强制压入,来将正极集电部件19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与绝缘部件31组装为一体。此时,各钩挂面331b、331c钩挂于正极集电部件19a的连接面193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的连接面193b。由此,限制绝缘部件31向正交于电极组装体11的层叠方向的方向的移动。另外,通过各集电部件19a、19b的各凹部191a、191b与绝缘部件31的各卡合凸部32a、32b的卡合,限制绝缘部件31向沿各对置面192a、192b的方向的移动。因此,能够将正极集电部件19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与绝缘部件31定位。

使正极集电部件19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与绝缘部件31一体化的电极组装体11经由壳体主体21的插入部21a而收纳于壳体主体21内。而且,正极片12的集电组12c与正极端子23a经由正极集电部件19a而电连接,并且负极片13的集电组13c与负极端子23b经由负极集电部件19b而电连接,利用盖22封闭壳体主体21的插入部21a从而构成二次电池10。

接下来,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

以使正极集电部件19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的连接面193a、193b与电极组装体11对置的方式配设正极集电部件19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因此,在壳体20内的正交于电极组装体11的层叠方向的方向,集电组12c、13c存在的空间比现有技术小。另外,即使正极集电部件19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的连接面193a、193b与电极组装体11对置,通过绝缘部件31,也能使正极集电部件19a、负极集电部件19b以及集电组12c、13c相对于壳体20绝缘。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能够得到以下效果。

(1)以使连接面193a、193b与电极组装体11对置的方式配设正极集电部件19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因此,在正交于电极组装体11的层叠方向的方向,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减小集电组12c、13c存在的空间。其结果,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减小在发挥二次电池10的性能的情况下不起任何作用的浪费空间。因此,在壳体20内,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增加有助于二次电池10性能的部位,与现有技术的二次电池相比,提高二次电池10整体产生的电力的输出密度,提高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10的车辆的行驶性能。另外,在正极集电部件19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与壳体20之间设置绝缘部件31,即使如上述那样配设各集电部件19a、19b也能够确保绝缘。

(2)通过设置于各集电部件19a、19b的各对置面192a、192b的凹部191a、191b与绝缘部件31的各卡合凸部32a、32b的卡合,能够将正极集电部件19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与绝缘部件31定位。因此,能够限制绝缘部件31向沿各对置面192a、192b的方向的移动。

(3)使钩挂部33b、33c钩挂于正极集电部件19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从而能够使绝缘部件31与正极集电部件19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一体化。因此,能够提高电极组装体11以及绝缘部件31相对于壳体20的组装性。

(4)通过使各集电部件19a、19b的凹部191a、191b、与绝缘部件31的卡合凸部32a、32b卡合,能够利用绝缘部件31使正极集电部件19a与负极集电部件19b一体化。其结果,能够利用绝缘部件31,确保正极集电部件19a与负极集电部件19b的相互位置关系,进而能够容易确保正极片12与负极片13的相互位置关系的精度。

(5)仅通过将绝缘部件31的一方的卡合凸部32a与正极集电部件19a的凹部191a卡合、另一方的卡合凸部32b与负极集电部件19b的凹部191b卡合,就能够将正极集电部件19a与负极集电部件19b定位于绝缘部件31。

(6)以从弯曲部122c到前端部121c沿电极组装体11的层叠方向延伸的方式将各集电组12c、13c折弯。因此,与集电组12c、13c整体向正交于电极组装体11的层叠方向的方向延伸的情况相比,在壳体20内的正交于电极组装体11的层叠方向的方向,能够减少集电组12c、13c存在的空间。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图8a~图11,对将本发明具体化为搭载于车辆(例如工业车辆、乘用车辆)的二次电池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此外,在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中,与已经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等,省略或者简略其重复的说明。

如图8a以及8b所示,在正极集电部件19a与壳体20之间、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与壳体20之间配设有u字型的绝缘部件91。绝缘部件91具有沿正极集电部件19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的第二端部195a、195b延伸的矩形板状的第一绝缘部91a。另外,绝缘部件91具有从第一绝缘部91a的一个长侧缘(一个长边)沿正极集电部件19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的对置面192a、192b延伸的矩形板状的第二绝缘部91b。并且,绝缘部件91具有从第一绝缘部91a的另一个长侧缘(另一个长边)沿正极集电部件19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的连接面193a、193b延伸的矩形板状的第三绝缘部91c。绝缘部件91配设在正极片12的集电组12c与负极片13的集电组13c之间。

如图9所示,在正极集电部件19a的第一端部194a形成有作为定位部的俯视呈四边形的第一切口197a。第一切口197a配置在正极片12的集电组12c与负极片13的集电组13c之间。在负极集电部件19b的一端部194b形成有作为定位部的俯视呈四边形的第二切口197b。第二切口197b配置在正极片12的集电组12c与负极片13的集电组13c之间。

如图10所示,在第二绝缘部91b的与第一绝缘部91a相反一侧的前端、以及第三绝缘部91c的与第一绝缘部91a相反一侧的前端分别形成有配置于第一切口197a的内侧的作为定位部的钩状的第一卡止部92。一对第一卡止部92对置配置,并且从第二绝缘部91b或者第三绝缘部91c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突出。另外,在第二绝缘部91b的与第一绝缘部91a相反一侧的前端、以及第三绝缘部91c的与第一绝缘部91a相反一侧的前端分别形成有配置于第二切口197b的内侧的作为定位部的钩状的第二卡止部93。一对第二卡止部93对置配置,并且从第二绝缘部91b或者第三绝缘部91c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突出。

而且,如图11所示,以将各第一卡止部92配置于第一切口197a的内侧、并且各第二卡止部93配置于第二切口197b的内侧的方式,将绝缘部件91组装于正极集电部件19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这样,第一绝缘部91a以沿正极集电部件19a的第二端部195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的第二端部195b的方式配置。另外,第二绝缘部91b以沿正极集电部件19a的对置面192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的对置面192b的方式配置,并且第三绝缘部91c以沿正极集电部件19a的连接面193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的连接面193b的方式配置。即,正极集电部件19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被夹在第二绝缘部91b与第三绝缘部91c之间。

接下来,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作用。

首先,考虑绝缘部件91没有被组装于正极集电部件19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例如在将电极组装体11移动到壳体主体21时、或收纳于壳体主体21内时,没有确保正极集电部件19a与负极集电部件19b的相互位置关系,所以正极片12与负极片13的相互位置关系可能产生偏差。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绝缘部件91组装于正极集电部件19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而且,通过第一绝缘部91a与各集电部件19a、19b的第二端部195a、195b的接触、以及各第一卡止部92以及各第二卡止部93与第一切口197a以及第二切口197b的接触(卡止),限制各集电部件19a、19b向电极组装体11的层叠方向、以及沿两端部194a、195a的方向的移动。另外,通过第二绝缘部91b与各集电部件19a、19b的对置面192a、192b的接触、以及第三绝缘部91c与各集电部件19a、19b的连接面193a、193b的接触,限制各集电部件19a、19b向正交于电极组装体11的层叠方向的方向的移动。

这样,利用绝缘部件91,确保正极集电部件19a与负极集电部件19b的相互位置关系。其结果,在将电极组装体11移动到壳体主体21时、或收纳于壳体主体21内时,确保正极集电部件19a与负极集电部件19b的相互位置关系,抑制正极片12与负极片13的相互位置关系产生偏差。

因此,根据第二实施方式,除了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1)、(6)相同的效果之外,还能够得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7)仅通过将第一卡止部92卡止于第一切口197a,并且将第二卡止部93卡止于第二切口197b,就能够经由绝缘部件91连结正极集电部件19a与负极集电部件19b。

(8)在第一切口197a的内侧配置有第一卡止部92,在第二切口197b的内侧配置有第二卡止部93。因此,通过第一切口197a与第一卡止部92的接触、以及第二切口197b与第二卡止部93的接触,能够限制正极集电部件19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向沿两端部194a、195a的方向的移动,能够进一步确保正极集电部件19a与负极集电部件19b的相互位置关系。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如下变更。

○如图12a以及12b所示,在正极集电部件19a的两端部194a、195a形成有作为定位部的俯视呈四边形的第一切口197a,并且在负极集电部件19b的两端部194b、195b形成有作为定位部的俯视呈四边形的第二切口197b。另外,在正极集电部件19a与壳体20之间、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与壳体20之间配设有绝缘部件95。

绝缘部件95具有将各集电部件19a、19b的对置面192a、192b与端子壁23之间绝缘的矩形板状的主体部95a。在主体部95a设置有作为定位部的第一卡止部95b,该第一卡止部95b从主体部95a的两个长侧缘(两个长边)向电极组装体11直立设置并且卡止于各第一切口197a。第一卡止部95b的前端为钩状,卡止于正极集电部件19a的连接面193a。另外,在主体部95a设置有作为定位部的第二卡止部95c,该第二卡止部95c从主体部95a的两个长侧缘(两个长边)向电极组装体11直立设置并且卡止于各第二切口197b。第二卡止部95c的前端为钩状,卡止于负极集电部件19b的连接面193b。

而且,以将各第一卡止部95b卡止于各第一切口197a、并且各第二卡止部95c卡止于各第二切口197b的方式,将绝缘部件95组装于正极集电部件19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这样,正极集电部件19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被夹在主体部95a与各第一卡止部95b的前端以及各第二卡止部95c的前端之间。

这样,利用绝缘部件95将正极集电部件19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一体化,由此限制正极集电部件19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向电极组装体11的层叠方向、以及沿两端部194a、195a的方向的移动。另外,通过主体部95a与各集电部件19a、19b的对置面192a、192b的接触、各第一卡止部95b的前端与各集电部件19a、19b的连接面193a、193b的接触,限制正极集电部件19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向正交于电极组装体11的层叠方向的方向的移动。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13a以及13b所示,可以省略第一切口197a以及第二切口197b,并且在正极集电部件19a的第二端部195a形成俯视呈半圆形的第一切口198a,在负极集电部件19b的第二端部195b形成俯视呈半圆形的第二切口198b。第一切口198a以及第二切口198b在正极集电部件19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的厚度方向贯通。并且,在绝缘部件91的第一绝缘部91a的内侧面设置有能够卡止于第一切口198a的作为定位部的第一卡止部96a、以及能够卡止于第二切口198b的作为定位部的第二卡止部96b。第一卡止部96a以及第二卡止部96b是跨过第二绝缘部91b与第三绝缘部91c之间而延伸的半圆柱状。而且,若将绝缘部件91组装于正极集电部件19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则第一切口198a与第一卡止部96a卡止,并且第二切口198b与第二卡止部96b卡止。这样,可以利用绝缘部件91将正极集电部件19a与负极集电部件19b定位并且一体化。

此外,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第一卡止部92在图13a以及13b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卡止于正极集电部件19a的第一端部194a。另外,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第二卡止部93在图13a以及13b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卡止于负极集电部件19b的一端部194b。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也可以省略第一切口197a以及第二切口197b,并且在正极集电部件19a的第二端部195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的第二端部195b形成作为定位部的凹部199a、199b。并且,在绝缘部件91的第一绝缘部91a的内侧面设置有能够卡合于凹部199a、199b的作为定位部的卡合凸部97a、97b。而且,若将绝缘部件91组装于正极集电部件19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则一方的卡合凸部97a与正极集电部件19a的凹部199a卡合,并且另一方的卡合凸部97b与负极集电部件19b的凹部199b卡合。这样,可以利用绝缘部件91将正极集电部件19a与负极集电部件19b定位并且一体化。此外,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第一卡止部92在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卡止于正极集电部件19a的第一端部194a。另外,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第二卡止部93在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卡止于负极集电部件19b的第一端部194b。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也可以在集电组12c与电极组装体11之间配设能够支承集电组12c的前端部121c侧的板状的支承部件70。支承部件70在集电组12c中卡合于比弯曲部122c更靠电极组装体11侧。支承部件70在从集电组12c的弯曲部122c到绝缘部件31的第二绝缘部31b之间呈直线状延伸。通过在靠弯曲部122c侧的位置焊接集电组12c来进行集电组12c与支承部件70的连接。此时,在进行集电组12c与支承部件70连接的同时,也进行集电组12c与正极集电部件19a的连接面193a的连接。集电组12c的前端侧位于正极集电部件19a与支承部件70之间,集电组12c的前端侧能够由支承部件70支承。因此,能够防止集电组12c的前端侧与壳体20接触而导致集电组12c与壳体20短路。

此外,如图16所示,支承部件70可以由形成于绝缘部件31的保持部71保持。保持部71从绝缘部件31的第二绝缘部31b的内表面311b突出而形成。保持部71的与绝缘部件31的第一绝缘部31a对置的上表面71a为平坦面,作为载置支承部件70的载置面。此外,在图15以及图16中,对正极片12的集电组12c进行了说明,但负极片13的集电组13c也是一样的,故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如图17a以及17b所示,绝缘部件31也可以是从第一绝缘部31a的两个长侧缘(两个长边)将第二绝缘部31b、31c向电极组装体11弯曲而成为u字型。

如图17a所示,绝缘部件31在弯曲第二绝缘部31b、31c之前为矩形。第二绝缘部31b、31c具有从第一绝缘部31a的两个长侧缘延伸配置并且厚度比第一绝缘部31a薄且作为弯曲辅助部的薄壁部312b、312c;和设置于比该薄壁部312b、312c更靠前端侧的l字型的钩挂部313b、313c。各钩挂部313b、313c具有在将第二绝缘部31b、31c从薄壁部312b、312c弯曲的状态下与第一绝缘部31a的里面311a对置的钩挂面331b、331c。

如图18所示,将各第二绝缘部31b、31c从薄壁部312b,312c弯曲,使各钩挂面331b、331c钩挂于正极集电部件19a的连接面193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的连接面193b,由此使该绝缘部件31与正极集电部件19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一体化。另外,若正极集电部件19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与绝缘部件31一体化而成的电极组装体11收纳于壳体主体21内,则一方的第二绝缘部31b的外表面与壳体20的内表面即底壁211的内表面接触,另一方的第二绝缘部31c的外表面与壳体20的内表面即盖22的内表面接触。

另外,如图19a所示,绝缘部件31也可以取代薄壁部312b、312c而具备作为弯曲辅助部的剖面呈三角形的切口k。如图19b以及图20所示,将各第二绝缘部31b、31c弯曲,一直弯曲到切口k的对置的内表面彼此抵接为止,使各钩挂部313b、313c钩挂于各集电部件19a、19b的连接面193a、193b,由此将该绝缘部件31与正极集电部件19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一体化。

另外,若将正极集电部件19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与绝缘部件31一体化而成的电极组装体11收纳于壳体主体21内,则一方的第二绝缘部31b的外表面与壳体20的内表面即底壁211的内表面接触,另一方的第二绝缘部31c的外表面与壳体20的内表面即盖22的内表面接触。

因此,对绝缘部件31而言,从薄壁部312b、312c或者切口k弯曲第二绝缘部31b、31c而使各钩挂部313b、313c钩挂于各连接面193a、193b。因此,为了使各钩挂部313b、313c钩挂于各连接面193a、193b,不需要将第二绝缘部31b、31c强制压入各集电部件19a、19b而使其变形,能够减小作用于第二绝缘部31b、31c的应力。

另外,弯曲第二绝缘部31b、31c,也能通过与它们的外侧对置的底壁211以及盖22,防止已弯曲的第二绝缘部31b、31c恢复原状。因此,能够维持使各钩挂部313b、313c钩挂于各集电部件19a、19b的连接面193a、193b的状态。而且,第二绝缘部31b、31c能够通过薄壁部312b,312c或者切口k简单地弯曲。

○如图21所示,正极集电部件19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具有连接正极端子23a以及负极端子23b的板状的端子连接部24a、24b。另外,正极集电部件19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为曲柄(crank)状,其具有从端子连接部24a、24b直立的直立部25a、25b,并且具有从这些直立部25a、25b呈板状延伸的集电部连接部26a、26b。而且,正极集电部件19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在比端子连接部24a、24b更向端子壁23侧分开的位置配设有集电部连接部26a、26b,并且在集电部连接部26a、26b连接有集电部12b、13b。

如图22所示,在绝缘部件31,第一绝缘部31a的长边方向的长度是能够与正极端子23a的向壳体20内突出的突出部231a、和负极端子23b的位于壳体20内的突出部231b抵接的长度。

若为这样的结构,则正极端子23a以及负极端子23b贯通端子壁23,所以限制正极端子23a以及负极端子23b相对于端子壁23移动。并且,在该正极端子23a连接有正极集电部件19a,在负极端子23b连接有负极集电部件19b。因此,正极集电部件19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的移动被限制。

而且,绝缘部件31的一端与正极端子23a的突出部231a抵接,绝缘部件31的另一端与负极端子23b的突出部231b抵接。因此,在绝缘部件31的长边方向,能够限制绝缘部件31向正极端子23a或者负极端子23b的移动,能够提高电极组装体11以及绝缘部件31相对于壳体20的组装性。

另外,如图23所示,绝缘部件31可以在两个长边的延伸方向的两端具备端子卡止部31d,各端子卡止部31d形成为凹形弧状。而且,一方的端子卡止部31d卡止于正极端子23a的突出部231a,另一方的端子卡止部31d卡止于负极端子23b的突出部231b。

若为这样的结构,则端子卡止部31d卡止于正极端子23a以及负极端子23b,由此能够限制绝缘部件31向正极端子23a或者负极端子23b的移动、以及绝缘部件31向电极组装体11的层叠方向的移动,能够提高电极组装体11以及绝缘部件31相对于壳体20的组装性。

此外,绝缘部件31可以具备与集电部连接部26a、26b的连接面193a、193b钩挂的钩挂部。另外,正极集电部件19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可以在集电部连接部26a、26b具备作为定位部的凹部191a、191b,并且绝缘部件31可以具备与凹部191a、191b卡合的卡合凸部32a、32b。

另外,第二绝缘部31b、31c可以从作为弯曲辅助部的薄壁部312b、312c、切口k弯曲。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可以将绝缘部件31的一对第二绝缘部31b、31c一直延伸到电极组装体11与壳体20之间,通过一对第二绝缘部31b、31c确保电极组装体11与壳体20的绝缘。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弯曲各集电组12c、13c来形成弯曲部。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折弯各集电组12c、13c。例如,可以是各集电组12c、13c沿正交于电极组装体11的层叠方向的方向延伸,该前端部与正极集电部件19a或者负极集电部件19b连接。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可以在正极片12的集电组12c侧与负极片13的集电组13c侧分别另外配设绝缘部件。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可以仅在正极片12的集电组12c侧配设绝缘部件,通过定位部来定位。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可以仅在负极片13的集电组13c侧配设绝缘部件,通过定位部来定位。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绝缘部件31的钩挂部33b、33c。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凹部191a、191b以及卡合凸部32a、32b俯视呈圆形,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凹部以及卡合凸部也可以俯视呈四边形、三角形等。例如,若俯视呈四边形、三角形,则在凹部与卡合凸部卡合的状态下,能够限制正极集电部件19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相对于绝缘部件31旋转。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定位部,可以在正极集电部件19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形成凸部,并且在绝缘部件31形成能够与该凸部卡合的卡合凹部。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正极集电部件19a的凹部191a可以在正极集电部件19a的厚度方向贯通。另外,负极集电部件19b的凹部191b也可以在负极集电部件19b的厚度方向贯通。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可以省略正极集电部件19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的凹部191a、191b,并且省略绝缘部件31的卡合凸部32a、32b。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钩挂部33b、33c呈三角形,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为四边形,钩挂部33b、33c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各钩挂部33b、33c被形成为遍及各第二绝缘部31b、31c的长边方向整体而延伸,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在各第二绝缘部31b、31c的长边方向的一部分形成。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绝缘部31a的长边方向的长度比正极端子23a的向壳体20内突出的突出部231a与负极端子23b的向壳体20内突出的突出部231b之间的距离短,但并非局限于此。例如,第一绝缘部31a的长边方向的长度可以是能够将正极集电部件19a以及负极集电部件19b的对置面192a、192b全部覆盖的长度。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正极片12的集电组12c与负极片13的集电组13c可以向相互相反一侧突出。在该情况下,需要在正极片12的集电组12c侧与负极片13的集电组13c侧分别另外配设绝缘部件。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集电部可以仅从正极片12或者负极片13的任一个突出而设置。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正极以及负极,使用片状的正极片12以及负极片13,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具有规定量的厚度的板状的正极以及负极。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是在正极片12与负极片13之间夹着隔板14并将它们沿一定方向层叠多个而构成的层叠型的电极组装体11,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在带状的正极与负极之间夹着带状的隔板并将它们绕卷绕轴卷绕为螺旋状而构成的卷绕型电极组装体。这里,卷绕型电极组装体是指将正极、负极以及隔板分别连续的构造卷绕为层状而成的电极组装体。

○将本发明具体化为车辆用的二次电池10,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具体化为车辆用以外的二次电池。

○将本发明具体化为二次电池10,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具体化为双电层电容器等蓄电装置。

接下来,对上述实施方式以及能够通过其它例掌握的技术思想作如下追加。

(1)一种蓄电装置,在形成上述集电部件的对边的端部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有凹部或者凸部,并且在上述绝缘部件设置有能够与上述凹部或者上述凸部卡合的卡合凸部或者卡合凹部。

(2)一种蓄电装置,在壳体内具备电极组装体,该电极组装体是将多个正极与负极以两者之间绝缘的状态交替层叠而成的;和集电部件,其与多个集电部集合而成的集电组连接,上述多个集电部为了从上述正极以及上述负极的至少一方获取电力而设置于上述正极以及上述负极的至少一方的一端,该蓄电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正极的集电组以及上述负极的集电组沿相同方向延伸,上述集电部件由正极集电部件与负极集电部件构成,并具备将上述正极集电部件与上述负极集电部件一体化的绝缘部件。

附图标记的说明

k…作为弯曲辅助部的切口;10…作为蓄电装置的二次电池;11…电极组装体;12…作为正极的正极片;12b、13b…集电部;12c、13c…集电组;121c…前端部;122c…弯曲部;13…作为负极的负极片;19a…作为集电部件的正极集电部件;19b…作为集电部件的负极集电部件;191a、191b、199a、199b…作为定位部的凹部;192a、192b…对置面;193a、193b…连接面;20…壳体;23…作为壁的端子壁;23a…正极端子;23b…负极端子;31、91、95…绝缘部件;31a…第一绝缘部;31b、31c…第二绝缘部;32a、32b、97a、97b…作为定位部的卡合凸部;33b、33c、313b、313c…钩挂部;70…支承部件;92、95b、96a…作为定位部的第一卡止部;93、95c、96b…作为定位部的第二卡止部;197a、198a…作为定位部的第一切口;197b、198b…作为定位部的第二切口;312b、312c…作为弯曲辅助部的薄壁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