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防止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头部线圈单元在安装就位时相对于脊柱线圈单元发生移动的止动机构。
背景技术:
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由于其图像清晰度高、能进行多方位薄层扫描、对疑难病症的高确诊率以及对人体无痛苦和无损伤等特点而被广泛使用。在需要对病人进行扫描时,病人通常需要躺在床单元上并且在病人身体上固定选定的线圈单元,然后将床单元连同躺在床单元上的病人一起送入磁体系统限定的孔腔中进行扫描。由于脊柱线圈单元尺寸较大并且很重,脊柱线圈单元通常被放置在床单元上,病人就直接躺在放置在床单元上的脊柱线圈单元。当需要对病人头部进行扫描时,还需要将头部线圈单元放置在脊柱线圈单元一端的床单元上,并且使头部线圈单元通过导线与脊柱线圈单元电连通以传递电信号。由于在使用过程中连通脊柱线圈单元与头部线圈单元的电线受到反复弯折容易损坏,现有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已经采用将设置在头部线圈单元上的插头插入设置在脊柱线圈单元上的插座中来实现头部线圈单元与脊柱线圈单元之间的电连通。但是,由于头部线圈单元与脊柱线圈单元在使用过程中被直接连接在一起,头部线圈单元与脊柱线圈单元之间的相互移动,尤其是头部线圈单元相对于脊柱线圈单元的移动会导致设置在头部线圈单元上的插头与设置在脊柱线圈单元上的插座脱离,情况严重的会造成插头和/或插座的损坏,从而导致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因此,需要对现有技术中的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头部线圈单元与脊柱线圈单元之间的连接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要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防止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头部线圈单元在安装就位时发生移动的止动机构。该止动机构在头部线圈单元安装就位时能够防止头部线圈单元相对于脊柱线圈单元发生移动,从而有效地避免设置在头部线圈单元和脊柱线圈单元中的一个上的插头与另一个上的插座相互脱离和/或对插头以及插座造成任何损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止动机构,所述止动机构用于防止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头部线圈单元安装就位时相对于脊柱线圈单元发生移动,所述脊柱线圈单元和所述头部线圈单元中的一个上设置有插座,所述脊柱线圈单元和所述头部线圈单元中的另一个上设置有插头,当所述头部线圈单元安装就位时所述插头插入到所述插座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动机构包括用于防止所述头部线圈单元沿着所述脊柱线圈单元的纵向远离所述脊柱线圈单元移动的锁定机构。通过阻止所述头部线圈单元沿着所述脊柱线圈单元的纵向远离所述脊柱线圈单元移动可以防止插头从插座中脱离,因而在脊柱线圈单元和头部线圈单元之间形成可靠的连接,和/或能够有效防止插头和插座受到损坏。
优选地,所述锁定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头部线圈单元上并且能够由弹簧偏压而枢转的锁定部件、以及设置在所述脊柱线圈单元的壳体上用于接收所述锁定部件的开口,所述锁定部件在朝向所述脊柱线圈单元的一端形成有突出的接合部,在所述插头插入到所述插座中的同时,所述锁定部件穿过所述开口并且被所述弹簧偏压旋转,使得所述突出的接合部与所述开口周围的所述脊柱线圈单元的壳体接合。通过弹簧偏压的可枢转锁定部件,一旦插头插入到插座中就可以对脊柱线圈单元和头部线圈单元实现自动锁定。
优选地,所述突出的接合部与所述弹簧相反一侧的表面设置为向着所述脊柱线圈单元方向收缩的斜面或弧形面。这将有助于锁定部件插入到开口中。
优选地,所述锁定机构还包括用于使所述锁定部件克服所述弹簧的偏压而旋转以使所述突出的接合部与所述脊柱线圈单元的壳体脱离接合的解锁机构。这将使得在需要将头部线圈单元拆卸下来时解除脊柱线圈单元和头部线圈单元之间的锁定。
优选地,所述解锁机构包括推杆以及设置在所述推杆靠近所述锁定部件一端的按压部,通过向着所述锁定部件推动所述推杆,所述按压部与所述锁定部件接触以使所述锁定部件克服所述弹簧的偏压而旋转。这种推杆可以由操作人员根据需要直接地手动操作。
优选地,所述头部线圈单元还设置有供所述按压部通过的孔口,在进一步推动所述推杆时允许所述按压部推抵所述脊柱线圈单元的壳体。这将有助于头部线圈单元从脊柱线圈单元的分离。
优选地,所述解锁机构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推杆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推杆上的齿条、与所述齿条啮合并且安装在转动轴上的齿轮、以及固定地安装在所述转动轴上的把手。通过该驱动装置可以将把手的旋转运动转化为推杆的线性运动,便于操作解锁机构。
优选地,所述止动机构还包括用于防止所述头部线圈单元相对于所述脊柱线圈单元在与所述纵向方向垂直的竖向方向上移动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形成在用于支撑所述脊柱线圈单元和所述头部线圈单元的床单元的相对侧壁上的引导槽、以及形成在所述头部线圈单元的对应壳体上的突出销,在每个所述引导槽中还形成有从所述引导槽的上边缘向下悬垂的突出止挡块,当所述插头插入到所述插座中时,所述突出销被移动到所述突出止挡块的下方。这将防止头部线圈单元相对于脊柱线圈单元在与纵向方向垂直的竖向方向上移动对插头和/或插座造成损坏。
优选地,所述突出销和所述突出止挡块的位置选择成当所述插头插入到所述插座中时所述突出销正好位于所述突出止挡块靠近所述脊柱线圈单元一侧的边缘下方。这将允许在无意地移动脊柱线圈单元时头部线圈单元跟随脊柱线圈单元移动,从而避免对插头和/或插座造成损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止动机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头部线圈单元已安装到脊柱线圈单元上并且插头已插入插座的情况下限制头部线圈单元相对于脊柱线圈单元沿着纵向方向远离脊柱线圈单元的移动,可以防止插头从插座中脱离和/或造成插头和插座的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以立体示意图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的一部分;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的脊柱线圈单元和头部线圈单元的局部剖开示意图,显示了脊柱线圈单元和头部线圈单元之间的连接;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头部线圈单元的去除上部壳体和其中的线圈之后的立体图,显示了安装在头部线圈单元的下部壳体上的驱动结构;
图4是与图3类似但从另一角度观察的立体图;
图5是与图3和图4相对应的俯视图;
图6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其中锁定部件处于与脊柱线圈单元的壳体相互锁定的位置;
图7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其中锁定部件处于与脊柱线圈单元的壳体解除锁定但插头仍然保持在插座中的位置;
图8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其中锁定部件处于与脊柱线圈单元的壳体解除锁定并且插头已经从插座中移除的位置;
图9是显示头部线圈单元与放置在床单元上的脊柱线圈单元处于分离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显示头部线圈单元处于即将插入脊柱线圈单元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显示头部线圈单元处于已经插入脊柱线圈单元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与图10对应的俯视图;
图13是与图11对应的俯视图;
图14是在头部线圈单元处于图10和12中的状态时沿着头部线圈单元与床单元侧壁之间的分界面截取的剖视图;
图15是在头部线圈单元处于图11和13中的状态时沿着头部线圈单元与床单元侧壁之间的分界面截取的剖视图;
图16是显示头部线圈单元与脊柱线圈单元之间的插头和插座连接还没有脱离时搬动脊柱线圈单元时的示意侧视图;以及
图17是在头部线圈单元处于图16中的状态时沿着头部线圈单元与床单元侧壁之间的分界面截取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示例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这些示例性实施例并不意味着对本发明形成任何限制。
图1以立体示意图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的一部分。图1仅示意性地显示了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床单元和线圈单元。如本领域所公知的,核磁共振成像系统通常还包括磁体系统以及图像处理系统等。如图1所示,在可升降的基座1设置有可纵向移动的床单元3,在床单元3上设置有脊柱线圈单元5、以及紧邻脊柱线圈单元5的一端并且设置在床单元3上的头部线圈单元7。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的脊柱线圈单元和头部线圈单元的局部剖开示意图,显示了脊柱线圈单元和头部线圈单元之间的连接。正如所知,脊柱线圈单元5和头部线圈单元7中的一个上设置有插座9,另一个上设置有可插入插座9中的插头11。在所示实施例中,插座9设置在脊柱线圈单元5上,而插头11设置在头部线圈单元7上。在需要对头部进行扫描时,头部线圈单元7紧靠脊柱线圈单元5的端部放置在床单元3上并且使得插头11被插入到插座9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在脊柱线圈单元5和头部线圈单元7之间还设置有用于防止头部线圈单元7沿着与相脊柱线圈单元5相互连接的方向(即,沿着脊柱线圈单元5的纵向)远离脊柱线圈单元5移动的锁定机构。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一方面,用于防止头部线圈单元7沿着脊柱线圈单元5的纵向远离脊柱线圈单元5发生移动的锁定机构包括设置在头部线圈单元7上并且由弹簧13偏压的锁定部件15、以及设置在脊柱线圈单元5的壳体5a上用于接收锁定部件15的开口17。锁定部件15在一端通过销轴19可枢转地安装到头部线圈单元7的壳体7a上并且在另一端(向着脊柱线圈单元5的一端)形成有突出的接合部15a。当头部线圈单元7上的插头11插入脊柱线圈单元5上的插座9的同时,延伸到头部线圈单元7的壳体7a之外的锁定部件15穿过脊柱线圈单元5的壳体5a上的开口17并且被弹簧13偏压绕着销轴19旋转,使得形成在锁定部件15自由端的突出的接合部15a与脊柱线圈单元5的壳体5a上的开口17周围的壳体接合。这样,当由于意外操作而可能导致头部线圈单元7沿着与相脊柱线圈单元5相互连接的方向(即,沿着脊柱线圈单元5的纵向)而远离脊柱线圈单元5移动时,锁定部件15上的突出的接合部15a抵靠脊柱线圈单元5的壳体5a而使得头部线圈单元7无法移动,从而将头部线圈单元7相对于脊柱线圈单元5锁定在安装位置。为了在头部线圈单元7上的插头11插入脊柱线圈单元5上的插座9时便于锁定部件15插入开口17中,接合部15a与弹簧13相反一侧的表面15b优选设置为向着脊柱线圈单元5方向收缩的斜面或弧形面。此外,在优选实施例中,弹簧13被显示为U形片簧,但是采用螺旋弹簧也是可行的。在优选实施例中,在插座9和插头11两侧分别设置有一组锁定部件15以及用于接收锁定部件15的开口17,应理解的是只设置一组或多于两组的锁定部件15以及用于接收锁定部件15的开口17也是可行的。
正如所知的,当病人不进行头部扫描时,通常需要将头部线圈单元7从床单元3和脊柱线圈单元5拆卸写下来并且移走。为此,根据本实用新型还设置有用于使所述锁定机构解锁的解锁机构。解锁机构构造成使锁定部件15克服弹簧13的偏压而绕着销轴19旋转,使得锁定部件15上的突出的接合部15a与脊柱线圈单元5的壳体5a脱离接触,进而使得可以将锁定部件15从开口17移出。这样,就可以将插头11从插座9中拔出,从而允许将头部线圈单元7从床单元3和脊柱线圈单元5拆卸写下来并且移走。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头部线圈单元的去除上部壳体和其中的线圈之后的立体图,显示了安装在头部线圈单元的下部壳体上的驱动结构。图4是与图3类似但从另一角度观察的立体图。如图2-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解锁机构包括推杆21以及设置在推杆21靠近锁定部件15一端的按压部23。按压部23可以与推杆21一体地形成,也可以单独地形成然后组装在一起。当锁定部件15上的突出的接合部15a被弹簧13偏压到与脊柱线圈单元5的壳体5a相互接合的锁定状态而需要将它们解锁时,通过向着锁定部件15推动推杆21,使得推杆21上的按压部23与锁定部件15接触并且克服弹簧13的偏压而绕着销轴19旋转,使得锁定部件15上的突出的接合部15a与脊柱线圈单元5的壳体5a脱离接触,就可以将锁定部件15从开口17移出,从而将插头11从插座9中拔出。优选地,头部线圈单元7还设置有供按压部23通过的孔口25,以便当按压部23与锁定部件15接触之后进一步推动推杆21时允许按压部23通过孔口25而推抵脊柱线圈单元5的壳体5a,从而借助于推杆21使头部线圈单元7与脊柱线圈单元5分离,进而使插头11从插座9中拔出。
尽管推杆21可以由操作人员直接地手握而进行推动,但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还包括用于驱动推杆21的驱动装置。如图2-4所示,驱动装置包括设置在推杆21与按压部23相反一端的齿条27、与齿条27啮合并且安装在第一转动轴29上的第一齿轮31、与第一齿轮31啮合并且安装在第二转动轴33上的第二齿轮35、以及固定地安装在第二转动轴33上的把手37。使用时,操作人员通过向上扳动把手37导致安装在第二转动轴33上的第二齿轮35逆时针转动,进而带动与其啮合的第一齿轮31顺时针转动,第一齿轮31又带动与其啮合的齿条27以及齿条27固定安装在其上的推杆21向着锁定部件15移动。第二转动轴33上还设置有用于使第二转动轴33上以及安装在其上的第二齿轮35复位的卷簧38。在优选实施例中,把手37被固定地安装在第二转动轴33上,但应了解的是,把手37也可以被固定地安装在第一转动轴29上而省略第二转动轴33和第二齿轮35。在这种情况下,操作人员通过向下扳动把手37导致安装在第一转动轴29上的第一齿轮31顺时针转动,进而带动与其啮合的齿条27以及齿条27固定安装在其上的推杆21向着锁定部件15移动。此外,尽管设置一个单一T形推杆21就可以推动两组锁定部件15,但优选的是设置两个大体平行的推杆21来分别推动相应的锁定部件15,以使得施加到相应锁定部件15上的力更加均衡。两个大体平行的推杆21之间可以设置连杆39,以使两个大体平行的推杆21形成一个推杆架,从而可以借助于一个驱动装置来同时驱动两个推杆21。
图7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其中锁定部件处于与脊柱线圈单元的壳体解除锁定但插头仍然保持在插座中的位置。图8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其中锁定部件处于与脊柱线圈单元的壳体解除锁定并且插头已经从插座中移除的位置。图9是显示头部线圈单元与放置在床单元上的脊柱线圈单元处于分离状态的立体图。当需要将如图7所示的头部线圈单元7从脊柱线圈单元5拆卸写下来并且移走时,通过向上扳动把手37,通过相互啮合的齿轮和齿条机构导致推杆21向着锁定部件15移动,使得推杆21上的按压部23与锁定部件15接触并且克服弹簧13的偏压而绕着销轴19旋转,使得锁定部件15上的突出的接合部15a与脊柱线圈单元5的壳体5a脱离接触,如图8所示。随着进一步向上扳动把手37以及推杆21的进一步移动,按压部23通过头部线圈单元7的壳体上的孔口25而推抵脊柱线圈单元5的壳体5a,从而借助于按压部23与脊柱线圈单元5的壳体5a的抵靠作用使头部线圈单元7与脊柱线圈单元5分离,进而使插头11从插座9中拔出。一旦将插头11从插座9中拔出,操作人员松开把手37,在卷簧38的作用下通过相互啮合的齿轮和齿条机构导致推杆21远离锁定部件15移动回到初始位置。
尽管对插头和插座造成脱离和/或损坏的主要原因在于头部线圈单元7相对于脊柱线圈单元5的纵向移动,但是在实践中由于操作人员的疏忽大意,头部线圈单元相对于脊柱线圈单元在与纵向方向不同的其它方向上的运动同样会造成插头和插座脱离和/或损坏。为此,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还设置有用于防止头部线圈单元7相对于脊柱线圈单元5在与纵向方向大体垂直的竖向方向上移动的装置。图9是显示头部线圈单元与放置在床单元上的脊柱线圈单元处于分离状态的立体图,图10是显示头部线圈单元处于即将插入脊柱线圈单元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1是显示头部线圈单元处于已经插入脊柱线圈单元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2是与图10对应的俯视图,图13是与图11对应的俯视图,图14是在头部线圈单元处于图10和12中的状态时沿着头部线圈单元与床单元侧壁之间的分界面截取的剖视图和图15是在头部线圈单元处于图11和13中的状态时沿着头部线圈单元与床单元侧壁之间的分界面截取的剖视图。如图9-15所示,在床单元3上放置头部线圈单元7处的相对侧壁3a,3b上分别形成有引导槽41,在头部线圈单元7的相对应的侧部壳体上形成有突出销43(在图9中只有左侧的突出销是看见的,而右侧突出销是不可见的)。在每个引导槽41中还形成有从引导槽41上边缘向下悬垂的突出止挡块45(在图9中只有右侧的突出止挡块是看见的,而左侧突出止挡块是不可见的)。图10、12和14显示了处于将头部线圈单元7安装到脊柱线圈单元5上并且使插头插入插座9的过程。此时,头部线圈单元7的侧部壳体上的突出销43被接收在床单元3的相对侧壁3a,3b上的引导槽41中并且沿着引导槽41向着头部线圈单元7移动。由于床单元3的相对侧壁3a,3b是向外张开的,实际上在突出销43移动到引导槽41中的突出止挡块45的下方之前,头部线圈单元7相对于脊柱线圈单元5是可以在与纵向方向大体垂直的竖向方向上移动的。图11、13和15显示了头部线圈单元7已安装到脊柱线圈单元5上并且插头已插入插座9的状态。一旦头部线圈单元7已安装到脊柱线圈单元5上并且插头已插入插座9时,突出销43被移动到引导槽41中的突出止挡块45的下方。在这种状态下,突出止挡块45将阻挡突出销43向上移动,因而将阻止头部线圈单元7相对于脊柱线圈单元5在与纵向方向大体垂直的竖向方向上的移动。因而,可以避免由于操作人员的疏忽大意向上搬动头部线圈单元而造成插头和插座脱离和/或损坏。
在实际工作中也会出现在头部线圈单元7与脊柱线圈单元5之间的插头和插座连接还没有脱离的情况下操作人员搬动脊柱线圈单元5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同样会造成插头和插座脱离和/或损坏。为此,突出销43和突出止挡块45的位置选择成当头部线圈单元7已安装到脊柱线圈单元5上并且插头已插入插座9时突出销43正好位于突出止挡块45靠近脊柱线圈单元5一侧的边缘下方,如图15所示。图16是显示头部线圈单元与脊柱线圈单元之间的插头和插座连接还没有脱离时搬动脊柱线圈单元时的示意侧视图;以及图17是在头部线圈单元处于图16中的状态时沿着头部线圈单元与床单元侧壁之间的分界面截取的剖视图。如图16和17所示,当操作人员在头部线圈单元7与脊柱线圈单元5之间的插头和插座连接还没有脱离的情况下无意搬动脊柱线圈单元5时,突出销43在外力作用下将从突出止挡块45靠近脊柱线圈单元5一侧的边缘下方滑向靠近脊柱线圈单元5的尺寸更大的引导槽41中,从而允许头部线圈单元7跟随脊柱线圈单元5在一定范围内移动,从而避免在强力作用下造成插头和插座脱离和/或损坏。为了有助于突出销43滑离突出止挡块45靠近脊柱线圈单元5一侧的边缘,突出止挡块45靠近脊柱线圈单元5一侧的边缘优选设置为圆弧形边缘。在优选实施例中,突出销43设置在头部线圈单元7的侧部壳体上,而引导槽41设置在床单元3的相对侧壁3a,3b上,但应理解的是,可以将引导槽41设置在头部线圈单元7的侧部壳体上,而将突出销43设置在床单元3的相对侧壁3a,3b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头部线圈单元已安装到脊柱线圈单元上并且插头已插入插座的情况下限制头部线圈单元相对于脊柱线圈单元的移动,可以防止造成插头从插座中脱离和/或插头和插座的损坏。
尽管已经结合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的是,这种详细描述仅是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例如,把手可以不是U形的,而是在一个端部形成有凸轮槽的直杆,位于连接器插头壳体中间位置的突出销被接收在凸轮槽中。此外,尽管在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连接器插头相对于脊柱线圈单元的上表面可垂直移动地设置在脊柱线圈单元上,应理解的是,连接器插头可相对于脊柱线圈单元的上表面平行移动地设置在脊柱线圈单元上也是可行的,此时,连接器插座可设置在床单元的侧壁上。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限定的技术方案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