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转式防插头松动报警插线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91393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一种旋转式防插头松动报警插线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插线板,尤其涉及一种旋转式防插头松动报警插线板。



背景技术:

插线板也也叫插排,是电源转换器的一种俗称,是插座的一种,只不过是把多个插座集中放在一起,而形成的多孔插座。通常插排多数是讲带电源线和插头且可以移动的多孔插座,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插线板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用于电源扩展插口以及近距离输送电源。

现有产品的缺点在于:

1.插线板上的多个插孔之间距离考得较近,当插头过大时势必造成相邻插口无法使用,如果把插孔之间的距离做得太远则造成插线板体积庞大。

2.插线板表面由于存在插孔,因此插孔不使用时灰尘经常容易从插口中进入造成短路。

3.在生活和工作中插头容易出现松动直至脱落,从而造成设备断电数据丢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旋转式防插头松动报警插线板,在保证插孔数目和不增大插线板体积的情况下保证插孔的利用率,同时还能反正灰尘进入插线板内部造成短路以及在插头松动时发出警报防止插头脱落。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旋转式防插头松动报警插线板,包括层层安装在转轴上的多个插线板,所述插线板均可绕转轴转动形成彼此错开的结构;

所述插线板的顶部封壳上设置有可旋转的圆形面板,圆形面板设置有三孔插口和两孔插口;

所述三孔插口的左右插孔之间以及两孔插口的两孔之间分别设置有传感器;

还包括蜂鸣器,所述传感器与蜂鸣器控制电路相连。

达到的技术效果是:通过层层设置的可选择插线板解决了目前插孔利用率低的问题,在使用时只需将每一个插线板旋转错开,就不会造成插孔之间的影响;不用的时候插线板之间相互重合遮挡灰尘落入插孔;同时通过设置蜂鸣器和传感器可以在插头松动但未脱落的情况下发出警报提醒用户,从而避免了插头脱落的问题。

优选的,所述两孔插口的两个插孔分别设置在三孔插口上插孔的两侧。

优选的,所述圆形面板旋转180°以后两孔插口的位置恰好与三孔插口左右插孔的位置相对应。

设置旋转的圆形面板以及在面板上设计对称的两孔插口和三孔插口,是为了方便切换三孔插口和两个插孔,使得一个插板不仅可以用于三孔插头也能用于两孔插头。增加了插线板的使用范围。

优选的,所述插线板彼此之间顶部和底部相互抵接。

优选的,所述转轴固定在最底部的插线板上,转轴设置有棘齿,插线板设置有与棘齿相对应的棘爪,棘爪与插线板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棘齿的结构满足插线板只能绕转轴顺时针转动。

设计成棘齿和棘爪的结构是防止插线板之间受外力干扰时彼此撞击,造成插头脱落。

优选的,所述棘齿的数目为十二个,使得插线板每次转动的角度为30°。

优选的,所述复位弹簧是涡卷弹簧。

优选的,所述传感器为红外传感器或压力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插线板设置有通电开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方案不仅解决了目前插线板插口利用率低的问 题,同时还能有效防止灰尘进入插线板造成短路,也能避免插头脱落造成设备断电资料丢失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转轴和插线板之间棘齿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图2所示:

一种旋转式防插头松动报警插线板,包括层层安装在转轴2上的多个插线板1,所述插线板1均可绕转轴2转动形成彼此错开的结构,插线板1上设置有通电的开关3。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线板1的顶部封壳上设置有可旋转的圆形面板7,圆形面板7设置有三孔插口和两孔插口。

所述三孔插口的左右插孔之间以及两孔插口的两孔之间分别设置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为红外传感器或压力传感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两孔插口的两孔之间设置有第一传感器5,三孔插口的左右插孔之间设置有第二传感器6。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蜂鸣器4,所述传感器与蜂鸣器4控制电路相连。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两孔插口的两个插孔分别设置在三孔插口上插孔的两侧。所述圆形面板7旋转180°以后两孔插口的位置恰好与三孔插口左右插孔的位置相对应。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线板1彼此之间顶部和底部相互抵接。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转轴2固定在最底部的插线板上,转轴2设 置有棘齿201,插线板1设置有与棘齿相对应的棘爪101,棘爪101与插线板1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棘齿201的结构满足插线板1只能绕转轴2顺时针转动。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棘齿的数目为十二个,使得插线板1每次转动的角度为30°。其中所述复位弹簧是涡卷弹簧。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